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2022-11-02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组:陈红伟 现代文阅读考查一直是高考的内容之一,虽然考查的篇章出自课外,但阅读能力则是来自于课内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利用好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现代文阅读考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一是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促成并达到这两个目的,为此要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终极目的。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1、以情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语文是一门非常讲究情感教学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的参与是进行不下去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如此,对于教师,同样也是如此。缺乏丰富情感的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同样,缺乏丰富情感的教师也是教不好语文的。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情感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灵土壤中呢?

2、以学生提问作为课堂的常态

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①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看书、思考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切实抓好学生提问这个环节,我在讲新课文之前,总是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品味课文,并指导学生逐段逐句从层次结构、语法修辞、词句意思等方面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在思考和研究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从中整理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分析。

例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我没有立即讲解文本,也没有首先提供课文的相关背景,而是引导他们在品读完课文后,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个性化感悟,提出疑难问题,共同讨论并征求答案。结果学生们的提问关涉到方方面面,既有字词方面的,也有语段方面的,既有有关“我”的,也有有关鲁四老爷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有的稍显肤浅稚嫩,有的则触及到文章的深层含义。但不管怎么样,这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而提出的问题,这种做法比“本文批判了封建礼教”的简单陈述要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

3、以语言训练作为突破口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对学生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去研究、去探索。

进行语言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朗读、背诵、摘抄、写周(日)记及口头作文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适合于课堂上进行的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的方法,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以思维强化作为强力手段

我们知道,“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体。它外显为以听说读写为系统的语文技能或语文能力,而内隐为一种思维能力。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高低。因此,又必须改变过于重视语言训练而忽视思维训练的短视做法。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与疑。”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②实践反复证明,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确实是行之有效的。那么,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呢?首先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让学生的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首席地位的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搜集、占有、讲解和课文有关的内容。我曾经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课,然后针对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听课的同学指正。为了上好课,学生们总是精心准备。这样的方式比教师单纯机械地讲解不知要好多少倍。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搜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一种锻炼思维的好方式。我在教学《过万重山漫想》时,就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问,他们提出了教参上根本没有谈及的问题。比如有的问:作者在漫想中为什么多次提到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也有的同学问:“有多少个„三峡‟待穿过”运用的是借代还是借喻的修辞手法?还有的甚至对课文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质疑:“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句话好象不完整,让人费解。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思维的机器已经运转起来,如果能经常性地开动脑筋,思维能力无疑将越来越强。

5、以讲作精要点拨

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我们绝不能为了贯彻新理念而摒弃一些传统的好的教学方法。现代文虽然基本上不存在阅读上的障碍,但有些地方还需要教者精讲细说,否则学生在“自悟”中很可能不得要领。例如鲁迅的某些作品,因为含义丰富,句义深刻,不精讲细说能行吗?相反,应细说慢讲,作精要点拨。“能说会讲”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我认为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了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以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应当今语文学习的需要。为此目的,写出自己的做法和体会,以此求教于方家。

2013-6-28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三环六步”模式漫谈

主讲人:黄先平

之所以叫做“漫谈”,一是因为现代文阅读教学有太多的专家学者谈过,我的观点、看法很肤浅,这里只是表达一下我的理解;二是我谈的是在生本理念下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而生本课堂我们都还处于摸索研究阶段,我的观点、做法仅为一家之言,说得不一定准确,甚至可能还有错误。但胡老师交给了我这个任务,不能不完成,我就姑妄谈谈,期望能对大家在现代文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有所帮助。

教研室在前期生本课堂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调研,再加上胡老师的提炼,总结出了语文生本课堂不同课型的“三环六步”模式。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任务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引领——整理反馈、总结提升——整合训练、巩固提高”这六个环节。结合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我觉得难以处理的是“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引领”三个环节,而且这也是生本课堂的核心,所以我今天重点谈谈这三个环节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也称为前臵性学习,不管怎样称呼,其性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在正式的课堂学习(或者说在合作探究)之前,学生对文本的自读、感知,完成一些基础的准备,为课堂学习(合作学习)做准备,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个问题,我谈两点:

(一)前臵性学习学些什么

1、读书。现代文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离开读书,就什么都不用谈。新课标“课程目标与内容”(7——9年级),关于阅读共列出了12条内容,其中前三条(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都是关于如何读的。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生本课堂当然应将读书作为重要的内容。反复地朗读、默读应是前臵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悟,在悟中求知。

2、识字、正音。“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在现代文教学的前臵性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积累词汇,读准字音,形成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朗读的能力

3、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文学常识积累;搜集有关的写作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4、整体感知文意。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层次结构写作思路有初步的了解,对文章的中心有一定的思考。就文体而言:记叙文,写了那些事,通过这些事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思路、方法是怎样的;议论文,针对什么问题或现象展开议论,观点是什么,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

(二)前臵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因人而异,尊重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的差异,不同学生的能力与习惯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发展水平,制订难易不同的自主学习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努力有所收获。

首先,从学生的年龄差异来看,七年级学生与

八、九年级学生不同。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肯定不如八九年级学生,所以在前臵性学习中应尽可能的布臵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而随着年级升高,阅读能力的不断培养,生活阅历的增加等,八九年级学生前臵性学习应增加相应的难度。

其次,就同一个班级而言,对于学困生、中等生、优生也应有所区分,分层布臵不同难度的自学任务。

2、因“材”而异,讲求多样性。

“材”就是教材,即阅读文本。除了读书、识字正音、整体感知等这些环节相同外,不同的文本前臵性学习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奇妙的克隆》如果侧重于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克隆的知识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春》这样的语言优美的散文,应侧重于朗读,听录音、个人读、齐读、比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应是前臵性学习的重点。

3、因“地位”而异,讲求灵活性。 这里所说的“地位”是指课文在教材编排体例中的位臵,前臵性学习要根据教材的地位,灵活的布臵前臵性学习任务。比如《中国石拱桥》、《生物入侵者》都是说明文,但它们在教材编排体例中的位臵、所承载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中国石拱桥》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还没有,所以前臵性学习中就不应该出现说明对象、顺序、方法这些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学习任务,而《生物入侵者》则是学习了两个单元说明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完全可以把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内容都作为前臵性学习的内容。

二、关于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堂上如何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作用?本人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适可选材,内容相宜

有的教师有一种担心:如果不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就不是生本课堂,就不是合作探究学习,所以,即使独立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要让学生小组讨论一番。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探究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具体来说,合作探究的任务设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内容可具体分解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的,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比如《谈生命》一文,作者通过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喻示了生命的哪些不同状态与历程?这个问题就适合合作探究学习,因为在组内可以把同学分成两部分,分别讨论探究一江春水喻示的内容和一棵小树喻示的内容,然后汇总各自探究的结果。这样既分工又合作,每个同学都有任务,不会造成简单的重复,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奇妙的克隆》课文结尾:“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我设臵合作探究的问题:你支持克隆人还是反对克隆人?请谈谈你的理由。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选择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我设臵了一个中心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不肯脱掉他那又脏又破的长衫?比比哪个小组思考探究的最全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合作探究,然后各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当他们把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的时候,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基本突破了。

(二)、营造氛围,乐于参与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情感或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批评、嘲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学生臵身于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创造性火花不时闪现,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很自然的事。

(三)、迎合需要,有效组合 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互助性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延伸。一般来讲独立完成不了的问题,先要进行小范围的合作,比如同桌合作,如果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就应进入小组内的合作,有的问题还要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这是大合作。即遵循独学、互学、群学这样一个过程。采用哪种形式合作学习,要迎合需要,有效组合。

三、关于交流展示与教师点拨引领

在生本课堂中,交流展示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是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提升,它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课堂上的“交流展示”环节绝不能是预习的重复,而应是学生预习之后的延续和发展。

我曾赴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我发现他们的学生展示环节很有特色。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学习新课前教师编好导学案,把一篇文章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习题化,然后,学生课外或预习课上通过合作学习、查找资料等形式完善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或者自由组合选择一定的展示形式,在正式的课上,学生汇报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你说我说他说,教师基本不讲什么。

学习回来后,我也曾尝试运用这种方法组织生本课堂。然而一段时间后,我对这种形式又有了一些反思:一是学生的阅历有限,有一些问题学生是无法自己独立解决的,即使他们说出了答案,那也不是他们思考的结果,而是从资料上得来的(比如他们的学生基本上是人手一册《教材完全解读》);二是没有教师引导,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会深入思考吗?学生的能力如何能培养起来?离开了网络、资料他们什么也没学到。“阅读过程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成了一句空话。现在我们的生本课堂依然有这种形式,他们把一节课完全交给学生展示,而所谓的合作探究只是走走小组讨论的形式。

这当然是交流展示的一种形式,但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学生合作的指导者。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要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并给予学法上的指导。如指导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观察和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比如教学生如何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等等),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进一步深入。二是对文本重难点的解读还是应放在课堂上进行,应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选择的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不能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或在自习课上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学习,那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至于什么样的问题应交给学生在前臵性学习中完成,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应放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可以适用前面我谈过的前臵性学习的原则。比如:《中国石拱桥》、《生物入侵者》都是说明文,但它们在教材编排体例中的位臵、所承载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中国石拱桥》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还没有,所以关于此文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这些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学习任务就应放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而《生物入侵者》则是学习了两个单元说明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完全可以把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由学生独立完成,或者生生合作完成。。

学生的展示与教师的点拨是一个相生相成的过程。下面我谈谈教师点拨引领应注意的一些方面:

(一)点拨的时机

教师点拨引领,时机很重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时机选择恰当,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我觉得点拨引领时机可以分为随时和延后两种情况。随时就是学生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延后,就是等学生完整地表达他的见解之后,教师再指出他的问题,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点拨。这两种情况各有优劣,随时点拨能及时矫正学生的偏差,但容易打断学生的思维;延后点拨不会打断学生的思维,但对于错误的纠正又显得滞后。适用哪种情况要灵活处理。比如:学生读错了音,就适合随时点拨,而学生完整表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时,中间有某些错误,就适合延后,即等学生表达完成后,再由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点拨或矫正。

(二)点拨的方式

1、肯定式的点拨。 就是学生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时候,如果理解正确,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与表扬,话不在多,比如“回答正确”、“好”、“见解独到”等等。这样的点拨或者说叫点评,不仅对交流展示的同学是一种肯定与激励,而且也让其他同学明白: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

2、提示式的点拨。

当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困难时,或者在展示交流时明心不明口,这些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找到继续学习的途径。

3、突破式的点拨。

在学生合作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一捅即破”的时候,教师往往可以“点睛式”的点拨,使得学习目标一步达成。

(三)点拨引领的原则

教师点拨要把握住“准”、“巧”、“精”三字原则。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习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后进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巧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三是“精”,就是教师的语言要精练,要一语中的,不要啰嗦,生本课堂中教师要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三字原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吕渭源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教学的共性、规范性,是教学程序的提炼与固化。”建构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整体上看,这个过程表现为:建构——超越——再建构——再超越。模式的构建过程就是对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总结、深化的过程。生本课堂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本,我们对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如果说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形式,那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是研究的内容、是研究的核心。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没有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虚空的;没有形式,再好的内容也难以得到落实。我们提倡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2014年4月8日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前段讲过的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

2、能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整体阅读和规范答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整体阅读和规范答题的能力。

三、 教学模式:

参考六步法(导入-→读书-→质疑-→讨论-→矫正-→小结。

操作过程:①教师引导,激发兴趣;②认真复习以前的术语和答题思路技巧,做好准备;③定好方向,利用典型的文章、例题提出问题;④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⑤反馈矫正,适当点拨;⑥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整体阅读(自读质疑→讨论矫正)→局部阅读(自读质疑 →讨论矫正)→延伸迁移→结课

四、 教学过程:

一、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二、阅读与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2分) 《麦 天 》 雷抒雁

①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②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③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④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⑤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⑥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⑦“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⑧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割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了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解说:第一问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要抓住“变化”一词在文中进行筛选归纳;第二问则考查学生对这些“变化”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主要为C级,也涉及E级。解答时要联系全文主旨作答。

概括题: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层意+层意分类+主旨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 4分)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解说: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级。解答时要尽可能答全要点,不能遗漏。

鉴赏题: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

句式特点或修辞(表达特点)+效果及句子含义+表达感情+结构作用

(3)“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的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解说:本题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所谓结构上的作用,无非有过渡、铺垫、照应、统摄全文、总结上文等几方面。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作仔细考虑。

结构思路题: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句)段意+作用

(4).文中 最后说 麦天的忙碌,喜悦 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6分)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解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级。解答时,须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与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表层意+深层意(语境意)+主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冬日的阳光》伊 北

①北方的冬天是泾渭分明的。这泾渭分明里有点敢爱敢恨的意思,是清晰明括的痛,是大刀阔斧的冷,用凛冽一词形容绝不为过。北方的冬天总会给人措手不及的突袭感,一夜之间,风云突变,漫天的树叶飘落。早晨走到大街上,人们也毅然放弃秋天的时尚,套上臃肿的冬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把手举到嘴边,去寻找一口白气散发出来的微热,年纪稍大的人,则把头脸包得严严实实,正式进入了与冬的搏斗状态。

②北方的冬天干、冷,空气仿佛也被凝结了,这反而让它显得透明,呈现出一种冻白的表象,这空气凝结成风,也是一大片一大片吹过来,肆虐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好似从天而降的玻璃片那么有杀伤力,吹到脸上,是刮拉拉地响。

③北方的冬天让城市失去了色彩,那摇落了满身华衣的道旁树,瑟缩地露出黑冷的形象,休克似的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即便是偶尔有些不落叶的植物,也多半被灰尘蒙住了原有的光彩,显示出一种苍老的绿,那是它抵御冬的外衣。明蓝色的天空下,这城市多半是灰黑一片,色彩的单一使得人们似乎冻住了,城市逐渐放缓了步调,那早前烦扰的车水马龙也少了许多吵嚷的喧嚣,原本的热闹变成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的热身运动,转瞬即逝,变成更巨大的冷意。于是,人们多半无心在户外徘徊,见了暖气房就往里面钻的。

④北方的冬天唯一让人感念的就是那明黄的阳光。也可能是因为这冷气的过滤,那阳光格外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触,是渴望身处其中的愉悦。冬日的阳光不似夏日的阳光那样张狂、那样横冲直撞。它只是悄悄的,猫一样的,一点一点爬上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墙,阴暗在减少,光明一点点为这个城市披上盛装。这冬日的阳光有点温文尔雅的气质,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许多人隔着玻璃坐在阳光下,仿佛饥渴太久的植物,尽情吮吸着冬天难得的养分,静静地享受它带给人间的浅白、鹅黄。冬日的阳光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停留,它从不转瞬即逝慌慌忙忙,在冬的压迫下,它学会机巧地躲藏,这躲藏使它有点细水长流的气质,香薰一般缓缓释放。它悄悄的负载在每一个可供它休息的地方,温暖的空气里,晒过的被子上,冬日的阳光带着烘糊的芬芳,给身处严寒中的人们带来祈盼和希望。

⑤偶尔出外走走,掬一段冬日的阳光,那细细的粒子悄悄地温暖着我们的皮肤。它仿佛一朵敏锐的含羞草,树影或云朵一碰,它就迅速地退却。我们走在冬日的阳光里,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哪里有光我们便往那里游,在这个城市里晃荡。若是心情舒畅,我会独自坐在家中,有意无意地翻几页闲书,品几口香茶,累了,便合上书页,静静地遐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品味着诗的悠长,我微微睁开眼,却看见那冬日的阳光,正在缓缓地移出朝南的门窗。

(选自《散文》2009年第2期)

(5)文章标题为“冬日的阳光”,开头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北方冬天的干、冷天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极力渲染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空气干冷、城市黯淡的特点,为下文写冬日的阳光作铺垫,衬托冬日阳光的温暖与可贵,给人以祈盼和希望。

结构思路题: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句)段意+作用

(6)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表达效果。(6分)

⑴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

答⑴用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冬日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愉悦的感觉。

⑵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

答:这话意思是说,作者出外散步,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欢快地像一尾鱼畅游在城市里有阳光的地方。

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答:这话意思是,冬天过后就是春天,表达了对希望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信念。

理解文中要语句的含义:

鉴赏题:(句子)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

句式特点或修辞(表达特点)+效果及句子含义+表达感情+结构作用

(7)在作者笔下,北方冬日的阳光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4分)

答:①清新;②明黄(浅白、鹅黄);③温文尔雅(悄悄挪移);④温暖芬芳。

概括题:

概括事物的特点用词语。

(8)第④段写冬日的阳光,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运用了对比(衬托)、比拟、比喻等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日阳光清新、温暖的特点,给人以愉快、祈盼和希望。

鉴赏题:(段落)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

句式特点或修辞(表达特点)+效果及句子含义+表达感情+结构作用

总结:

1、读懂文章 弄清主旨。

2、申清题干 定向扫描。

3、牢记技巧 规范表述。

作业:

《168套优化组合》P43 现代文阅读《真正的逍遥》

第四篇:浅谈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徐闻县徐城中学

邓振奋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象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

1 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善于抓住文本内容,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

2 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三、让学生懂得品味或平实或华丽的文章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如一个算命先生给某局长算命,他说:“你的这个位子会坐牢。”这句话,就具有多义性:一理解为你这个位子会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为你在这个位子上会进牢监的。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第五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克东二中 赵长胜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附训练题]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 (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科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来。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来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

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 ·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 ” 。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的心理埋下伏笔。

5、第(9)--(11)段对“父亲”感到意外这一点作者描述得十分成功,请

分别:写出四句各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a、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 _________,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______ ”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________ , 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_________________ 的手法。

9、第(22)段是 _______________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________________ 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________ 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_________ 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________ 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______________ 的品质。

●积累·运用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

) 阑珊(

) 尴尬(

)(

)

12.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_____________ ② 沮丧:___________ ③尴尬: 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形容思虑很多。(

)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

③形容回家心切。(

)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

14.本文以《悟》为题,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读完后,你又悟到了什么呢?请联系自我实际,说说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党章人个思想汇报下一篇:消防检查整改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