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2023-01-23

大连工业学创建于1958年, 原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 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所传统的轻工院校之一。2002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 依托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础以及辽宁省“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设立了生物技术专业, 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轻工院校涉足生命科学领域建设生物技术专业, 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对于如何依靠自身学科优势建设具有轻工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 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大胆的实践, 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以供同行们参考。

1 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根据教育部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方针、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生物技术专业的生命科学特征, 依据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源的质量和特点 (主要在辽宁省二本录取) , 结合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特色, 充分发挥我校生物工程学科的雄厚基础及优势, 在确立生物技术专业特色的同时, 突出生物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 建设理工融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物技术专业。即,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扎实的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与生物工程有机融合, 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能够在生物科学与技术相关行业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2 更新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 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和素养的中心环节。建立科学合理、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内在规律和学校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极为重要。目前, 在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各具特色, 如综合性大学依靠其综合实力强、生物学科门类齐全和实验教学设施先进的优势, 在课程设置中多侧重于基础, 而农业院校则侧重于掌握农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2]。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则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需要设置学科基础课程, 围绕学生就业和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围绕学生素质拓展和提高需要设置通识课程和科技创新学分。目前主要开设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普通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免疫学、蛋白质工程和酶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具有专业方向性的课程。结合我校的轻工特色和优势, 开设了发酵工程学、生物产品分析、生物分离工程和生物反应工程等与生物工程的基础课程相融合的课程。此外, 还开设了大量的生命科学前沿的选修课, 如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方法、生物工程研究进展和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等。

3 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 是培养人才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3]。我们在充分利用生物工程的学科优势, 突出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紧密结合的基础上, 对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 重点把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的有机融合, 彰显轻工知识体系特色。

主要是全面修订教学大纲, 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 合并部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如将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合并成基础生物学;划定各门课程的讲授内容和范围, 避免重复, 如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复内容的界定和删减;突出重点, 对某些课程适当增加学时, 加大教学力度, 如生物化学由56学时调到80学时;随着生命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不断增添新内容;特别处理好课程之间的衔接。

4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 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除采用照片、实物、标本、幻灯和投影仪等教具外, 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声、光和电等现代化手段,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教学方法, 改变由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灌输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 采取情景探究、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学生上讲台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大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上, 在提高基础性实验技能的前提下, 逐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兴学科,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 有助于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4~5]。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5.1 实验课程教学

实验教学在生物技术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目前有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学、发酵工程和产品分离、生物产品分析中心、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6个专业实验室, 已成为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和科研基地。按照“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 开设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仪器分析、生物制药、产品分离提取和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等实验。

5.2 实习课程教学

实习课程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以建设双赢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 全面提升实习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先后与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大连三仪药业集团、大连中粮麦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 (辽宁) 有限公司、大连金州七顶山海参养殖基地、大连农业科技博士园花卉生产基地、大连市农科院、大连市自然博物馆和大连市动物园等单位合作, 给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组织管理、产品营销和了解社会的场所。

5.3 加强毕业论文教学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们早点进入实验室、实习基地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训练并完成各自的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从任务书的下达, 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上形成严格检查制度, 对论文质量和评分严格把关,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5.4 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研究课题

发挥我院的科研优势, 不断整合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教师的科研项目,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充当科研小助手,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省市各级课题研究中, 锻炼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需要授课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专业素质[6]。为此我院近几年先后从国内外不同的综合大学引进了7名博士和教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

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有着强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5名, 他们均是海归一族, 分别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比利时获得博士学位或进行过多年的研究工作。现有副教授5名, 他们均博士或硕士毕业于国内重点院校, 并先后在国内外一流高校进修学习过。同时, 从相关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聘请高水平教授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 为学生讲授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

7 适应学生考研和就业的需要

生物技术专业日趋成为热门专业, 但是历年来生物技术毕业生就业状况仍不容乐观[7]。我们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凸显出自身的特色, 从提高学生考研率与就业率等方面入手, 实行分流培养, 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大多数学生有考研继续深造的愿望, 因此我们将必修课程尽量安排在前6学期, 而第7学期课程尽量少安排必修课, 多安排选修课, 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研中。我校每年考研比例大约在70%, 录取比例大约在45%左右, 很多同学经过努力考入到国内外一些重点大学, 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有关研究所等。甚至于跨专业报考, 且被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经济和南开大学法学等专业录取, 成绩斐然。引导不考研的学生从社会需要、个人专长和兴趣爱好出发, 与自己的就业意向相结合, 多修选修课, 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 轻工院校中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在不同的办学背景下, 依据各自的特色, 发挥并依托学科的优势, 强调理工结合,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坚实的理论知识, 又能很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从而为毕业生的就业和深造展示出广阔的前景。

摘要:本文总结了如何依靠自身学科优势建设具有轻工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学生考研和就业的需要等方面, 为轻工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轻工特色,生物技术,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覃拥灵, 何海燕.对新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 2010, 30 (S) :40~42.

[2] 韩新才, 户业丽, 王存文, 等.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32 (10) :39~4 3.

[3] 布日额, 张昕原, 田迅, 等.构建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16 (5) :183~184.

[4] 韩新才.工科院校生物技术新专业建设规划的探讨[J].广东化工, 2010, 5:261~262.

[5] 王艳萍, 胡爱军, 曹东旭, 等.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9, 5:64~6 6.

[6] 段德君, 江珩, 金安江.创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试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3:15~17.

[7] 周海琦.生物技市专业本科生就业供求矛盾调查分析[J].广西教育, 2009, 6:110~1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白魔芋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下一篇:注重阅读教学努力提高阅读水平——浅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热门文章

轻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