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研究论文

2022-04-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借助母语思维来高效地学习英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介绍当今母语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的两种对立观点出发,对母语对英语教学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母语思维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可适用的方法。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研究论文 篇1: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探析

摘 要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是研究者进行二语习得研究的不同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特点,在不同时期对二语习得研究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键词 对比分析 错误分析 中介语

Key words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intermediary language

二语习得研究中错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关联性显著,二者存在差异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错误分析理论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在基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关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心理认知的分析。错误分析可以说是对比分析理论的发展和改善。而错误分析的研究基础是中介语,但中介语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错误分析通过对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错误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一定的习得规律,预测可能犯的语言错误,提供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证据,能更好地指导语言学习。中介语的研究范围不单关注语言错误,更关注语言学习的整个系统。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对外语教学研究领域意义非常重大。本文主要简要探析这两个相关联的理论以及外语教学的关系。

1 对比分析

在错误分析受推崇之前,对比分析作为一种主要语言研究方法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现代对比分析源自Lado的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一书,该书标志现代意义的对比分析研究的开始。(戴炜栋,1995)20世纪50-60年代,对比分析很受欢迎并逐步发展到顶峰,对语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代末期由于其被发现具有一定缺陷而逐步被错误分析所取代。80年代对比分析又被从其它视角进行探索而重新研究。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这二者的理论基础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所对应的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关系。语言学习是遵循行为主义的过程。学习新的语言就是克服母语束缚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习惯。语言学习要通过机械的操练实现,错误的言语习惯一旦出现就较难改正,因此二语习得中要尽量规避错误。Lado 的研究主要是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观察母语对目的语习得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可以预测可能会犯的语言错误。对于容易犯错的语言项目采取刺激强化的手段来排除母语习惯的干扰,进而习得新的语言习惯。

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地方就容易为学习者习得,即产生正迁移,而母语和目的语有差异的地方会由于母语干扰而较难习得,即产生负迁移。而错误产生就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带来的。根据对比分析的观点,教师应该通过分析了解学生的语言错误来预测和帮助规避之,其方法可以是强化的手段,重复操练已达至满意状态。

对比分析一般有四个步骤:描述、筛选、比较和预测。首先对母语和目的语做形式上的描述,然后筛选出要比较的语料,再对选择出来的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最后进行预测。

对比分析曾经对语言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严密的语言研究程序和方法,在各步骤中形成了有序的概念,有助于进行科研。其通过对不同语言特征的描述和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现象和知识,有助于指导语言教学,丰富了语言学理论。

然而对比分析的理论方法后来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质疑。语言是人思想表达的复杂的载体。而对比分析仅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忽视了语言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习者本身及其学习过程。对比分析认为语言的差异就会引起母语负迁移,从而引起语言错误,而实际上犯错也可能涉及到学习者主体的心理和认知问题,这也导致了对比分析不能预测所有的错误。许多研究也表明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在母语干扰中寻得根源。

当然对比分析也不是毫无探索意义。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开始重拾兴趣,用对比分析来探索语言的语用交际功能。虽然行为主义的刺激强化理论备受批评,迁移理论认识解释和研究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方法。迁移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就要在对比分析的框架下进行。

2 错误分析

人们意识到对比分析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其在预测错误方面并没有设想的效果好,有些错误并不能被预测,研究者因此去研究学习者在实际中所犯的错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心智主义可以说是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错误分析不再把语言学习看作是单纯的习惯养成,而是看作是新的规则的构建过程。学习者在对目的语输入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做出假设,进行检验,渐渐向目的语靠拢。语言错误不再看作是母语干扰的结果,而是由于学习者做出了错误的假设发生的。

上世纪70年代以前,错误分析仅限于收集一些常见的错误,研究不是很完善,70年代末随着心智主义的兴起,错误分析逐渐成熟起来。错误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心智主义,根据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人脑中有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为各种不同的语言提供了共有的基本参数。人脑在习得和使用任何语言都遵循一定的普遍性原则。(Vivian Cook ,Mark Newson 2000)Pit Corder 是错误分析主要的倡导者。他认为如果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就能够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程度,还剩下多少离目标语能达到更近(侯民吉2011)。通过这个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提出较有效率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因此具有很大的教学研究意义。其次他认为能向研究者提供学习者如何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对比分析研究认为错误应该极力避免语言错误,而错误分析把错误看作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出错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错误的假设,是学习者对其语言知识检测正确与否的提出假设的方法。错误分析对语言学习者也是必不可少的。

错误分析一般的步骤是:(1)选择语料,收集学习者的语言样本。(2)确认错误,这里主要要区别“差误”(lapse)、“错误”(errors)和“失误”(mistakes)。(3)对错误进行分类,描述学习者犯的错误。(4)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语法规则做出错误的假设,当然也不排除对比分析拥护的母语干扰的作用,这里包含了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层面的原因。(5)评价错误,评估错误大小程度和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错误分析在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很大的研究探索意义。它让人们对对比分析重新估价,意识到对比分析所具有的一定的局限性,它改变了原先人们对错误的认识,原先对错误的态度是规避和强化纠正,错误分析则通过研究分析错误来研究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则。

错误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对错误的概念定义还有点模糊和不确定。错误被定义来源于学习者对语法规则做出错误的假设,而还有有些错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了解的不够以及学习者的实际交际策略不当,这些错误其实是属于语用范畴的错误,以原先单纯的定义不能解释这类错误(杨连瑞,张德禄,等 2007)。有时语言本身并没有错误,换了语言使用的场合,则会被认为是犯错误。这种由于交际策略不当带来的错误如何定义呢?其次是错误的分类标准缺乏统一。错误大体分为中介语错误、语内错误和发展性错误。而有些错误不好直接地被定义为其中一种错误,或者兼有其中两种错误的特点。这更导致解释分析错误变得更加复杂化。(Ellis,R 1994)

3 中介语

中介语研究的范围就较错误分析的范围广泛了,错误分析只是中介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错误分析的语料来自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研究者们认识到研究语言学习只研究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系统其实并不能等同于目的语,而是中介语系统。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体系的一种过渡的语言系统,这一术语源自20世纪70年代Selinker的研究。Selinker把二语习得者自身的语言认知范畴看作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并将之称作Interlanguage。我国语言研究者们有将之译为“中介语”、“语际语”、“中间语”和“过渡语”等,一般以“中介语”命名较多。中介语被认为兼具母语和目的语的特点。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中常会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在语言产出中会带上母语的烙印,这是一个有趣的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

根据语言界的研究,一般认为中介语系统具有大致的一定的特点。首先,中介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的,通常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带有自身的特有语法规则和一致性。研究者常常可以分析中介语语料来归纳预测二语习得过程的特点和走向。有时学习者会重复犯固定的语言错误,且同一时期不同学习者也可能犯相似的语言错误。这说明中介语本身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中介语发展也遵循一个普遍的顺序,即“自然顺序假说”。研究人员分别调查了英语词素、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习得过程,发现不同母语背景的二语学习者习得这些语法特征的顺序是相同的,由此证明了自然顺序假说。其次,中介语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中介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渐进发展的,会随着二语习得的过程发生改变,其最终方向是向目的语靠拢。学习者通过学习不断地把新的信息纳入到中介语系统中,因此中介语表征会处于不断重组当中(陈光伟2010)。第三,中介语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容易出现僵化的特点,其表征会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发展在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会没有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那么好。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高水平学习者中。一般初级学习者进步会较为快些,而学习到一定程度如很多高水平学习者进展就相对缓慢甚至停滞。

那么中介语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形成和制约中介语的构建。

(1)语言迁移。学习者容易用母语的语言习惯来解释新的语言点,这种情况下母语影响了语言的学习。这也是学习者头脑中已经有了母语的思维习惯,目的语不同于母语的地方在学习者看来就是属于难习得的部分。学习者容易混淆这两种语言发生错误是中介语产生的一个明显原因。

(2)训练的迁移。学习过程中的训练方式和内容以及教师的训练方法也会引起中介语发生。过度强调某一语法规则可能会引起矫枉过正的效果,从而会犯错误。

(3)外语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反应了学习者自身的认知习惯和情感特点。根据Selinker研究观点,学习者为了记住某些语言难点,通常采用重复、复述等方法帮助记忆。使用这些学习策略恰恰让学习者形成了自身的中介语体系。

(4)外语交际策略。语言具有交际功能,学习者会运用交际策略吸收新的语用信息,修正自身的中介语系统。这也是和语言的文化和交际特点相关的。

(5)目的语的过度泛化。学习者经常会把某语法规则过度泛化,应用到其它范围造出错误的规则,而产生中介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了解不够,这时语言学习中一些相似点容易让学习者产生类比性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产生中介语。

中介语初始状态到底是什么呢?研究者们对中介语的初始状态有不同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中介语是(下转第63页)(上接第60页)一种自然的语言系统,具有普遍语法的特征,因此中介语初始状态就是普遍语法状态。而Schwatrz和Sprouse指出,母语语法构成了中介语的初始状态。学习者借助其母语习得过程来解释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输入。有关这方面的争议还是很多,毕竟中介语研究是研究二语习得的重要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选材依据,有助于探寻语言自然习得的规律和路径。

中介语也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中介语研究是在心智主义的支持下发展的,而心智主义强调人的内在语言潜质和普遍性假设,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在语言习得机制应该多结合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进行研究探索。中介语的一些研究方法还不够合理,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4 结语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比分析主要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预测主要的学习困难,以指导教学实践。错误分析是在借鉴了对比分析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错误进行集中研究,成为一个更为有效的研究方法。错误分析又是以中介语为研究根据,又为中介语研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完善了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中介语研究既关注了错误,更关注语言研究的其它方面。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扬长避短,结合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于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等.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 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4] 许爱琼.错误分析对第二语言习得和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

[5] 侯民吉.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 Ellis,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7] Vivian Cook,Mark Newson. 2000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8] Corder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 language.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9] 陈光伟.中介语语体可变性与语体失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0] 杨连瑞,等.中介语发展的语言共性研究[J].外语研究,2011(6).

作者:钟秋媛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研究论文 篇2:

英语教学中母语思维的结构认知与影响

摘 要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借助母语思维来高效地学习英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介绍当今母语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的两种对立观点出发,对母语对英语教学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母语思维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可适用的方法。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母语思维 影响

英语学习和母语学习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在英语学习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学者要重视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地利用母语思维,同时要正确处理母语思维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一、母语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的不同观点

母语思维是英语教学中的依赖手段和方法,也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但在对母语思维的使用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1.屏蔽观点

就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来看,交际教学法是英语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交际教学法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旨在教授学生交际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语言时也要注意学习这种语言的语法和使用规则,从而具备制造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它重视的是一种外语的环境,要了解句子使用的场合、对象和时间。在外语环境中以外语来学习外语,同时可以锻炼英语的听、说等各方面能力,这也是英语教学中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

这种方法直接屏蔽或否定母语的作用和影响,在外语教外语的方式方法下,学生不需要翻译,也不注重语法。它强调的是模仿,“通过模仿说话来学习说话”。在这种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模仿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再到能够独立造出属于自己的句子,最后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交际教育学需要通过动作、手势、图片、视频等第三方媒介来解释语言的含义,使学生建立起英语与思想的直接关系。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些弊端,就是一些抽象、复杂的单词和句型难以很好地解释清楚,会让学生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使得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母语思维已经相当牢固,他们总是习惯于用母语思维来表达思想,通过母语思维来将所学的英语归纳、吸收,进而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完全否定母语的观点显然是不可取的。

2.必要观点

必要观点是主张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教育者要明白英语是学生的第二语言,母语才是他们掌握的第一语言,他们从小就在母语的环境中生活,已经将母语与外界建立起联系,母语思维已经根深蒂固。一般来说,他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都是要通过母语来理解这种语言的,通过母语的中介作用学习和掌握另一门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育者应该训练学生借助母语来使英语与思维建立联系,最后达到英语与思维的直接联系。在这种主张下的教学方式有语法翻译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

语法翻译教学法是在英语教学中以机械学习和直接翻译为主要手段,以学习掌握语法为入门方式,强调在学习中将英语直接翻译成母语。母语是学习其他语言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单词、词组、句子和段落等直接翻译成母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同时借助母语来提高教学效率,短期内其成效显著。但这种教授方法下,课堂就会变成母语课堂,学生将英语教学中所学的内容,如英语单词、英语词组和语法等,背的滚瓜烂熟,却在英语交流中连简单的对话也不能够实现。教育者要明白英语的教授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这门语言,而不单单只是掌握这门语言的用法。单纯的翻译法显然是英语教育者需要避免的,并且简单重复的机械练习也会使学习者丧失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降低学习者学习的热情。

对比教学法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在其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价值上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中,寻求和探索运用语言文化进行双向比照,使学生更为主动、更为积极地了解语言差异之根本所在,从而培养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及语言的感知力和接受能力,最终获得独立运用与顺利交际的能力。例如,一般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容易利用双语思维,将母语与英语建立起联系。在英语水平较初级时,学习者一般是先用母语构造出思路,组织出相对连贯的句子,然后进行中英相互对比,最终完成英语的写作。但在英语水平较高时,英语写作者就会相对较少地利用母语思维,较少通过比较来完成英语的写作。因此,在英语没有与思维建立直接联系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借助母语显然是必要的。

在心理和实践研究下,屏蔽观点和必要观点都有其相对合理的一面,但是这两种观点都有点极端,相对偏颇,片面地肯定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

二、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影响

1.积极作用

人类在发展进化中,不同的民族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但思维形式会有共通点。因此,英语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借用母语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来加强训练学生的外语思维。这样英语的学习不再那么死板和生硬,学生理解和消化英语知识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在借用母语思维的时候,教育者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灵活、理性、科学的运用,而不是完全的照抄照搬。一些与母语类似的语言现象,要注意总结归纳,并将这种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一些过于抽象的英语词、词组等语言知识,可以借助母语的解释,这样省时省力,也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一些难点、重点,这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学习外语的基础知识,那么在进行了英语的解释和训练下,也可以用母语再解释一遍,这样学生对这些难点、重点的理解就会更上一层楼,学习和吸收效果会更好。

2.消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英语学习中借助母语时也是具有负面作用的,需要一个度的衡量与划分的。在实践中,许多学生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英语的情况下,其成效还是很低。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在學习中过分借用母语,无法摆脱母语思维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

例如,How long can I keep this book?(这本书我可以借多久?)学生在表达这句话时,由于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认为“借”就是“borrow”,因此,在完成这句话的翻译时,大部分同学会表达成“How long can I borrow this book?”显然是一句Chinglish。这肯定不是每一个教育者最终想要达到的结果。

总而言之,每一个英语教学者都希望能够在借用母语的情况下,让学生轻松地、没有负担地学习这门语言。但是,要因地制宜的利用母语,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三、母语思维下的英语教学法

在我国以前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者只做到了对英语的教授,而没有达到对英语这门语言的背景和文化的教授,因此,学生即使英语书面成绩再高,也是一种“哑巴英语”。那么在现在的英语教学的形式下,英语学习如何借助母语呢?

1.音标的学习

就像我们小时候在学习汉语时先学习音标一样,在一开始学习英语时也是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因此音标就是英语学习的开始。

英语音标在发音方式和方法上与汉语有类似的地方。例如/p/、/b/、/k/等辅音的发音同汉语音标相对应的p、b、k相类似。汉语中有鼻音m、n,英语中对应的有鼻音/m/、/n/;英语音标中有元音/i:/、/u:/、/a:/,在汉语中有i、u、a。但是在英语语音中有重音、长短音等读法,不同于汉语中的音调,英语读音中重音的位置不同,长短音的不同,会导致一个词的释义不同。而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对重音、长短音的读法和区别无法很好的适应,这也就是英语语音的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英语音标发音的部位作出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发音部位与母语的不同。

2.词汇的学习

单词和汉语中的生字是一样的。我们在学习生字时,老师先教我们会读,然后教授这个生字的写法,在不斷练习中掌握这个生词。那么,在学习英语单词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学习母语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在理解和运用英语词汇时,教师如何解释这个词很关键。相对简单的词汇,可以用英语、图片或者手势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遇到相对抽象的或者难以应用上述方法很好解释的词汇,教师就可以用汉语先解释这些词汇,让学生在脑海中有这些抽象词汇的映像,然后逐步深化这些抽象词汇的释义和用法。例如英语单词friendship是友谊的意思,教师可以直接用汉语进行解释,无需再添加其他解释的方法,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个单词。类似的抽象词汇还有excuse、science、technology等等。

类似于母语中的偏旁,英语中有词根。许多单词就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在记忆单词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词根来记忆,常见的词根有unti-(反对)、multi-(多),后缀有-ment、-tion、-less等。例如,-ly可以用来识别这个词汇的词性为副词。

3.语法的学习

从某种角度讲,英语语法其实是不需要强制教授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文或读说时潜移默化的掌握。汉语中的语法规则与英语中的语法规则是大不相同的,这就是语言习惯问题。因此,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学生可以通过与母语语法相比较,来体会英语与母语本质的不同。当然,在学生初学英语时,老师要对其引导性地进行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否则学生在自己对比、归纳时,可能使得母语思维对其学习过程产生消极作用。老师有目的、针对性进行英语与母语的对比,会逐渐影响学生使用正确的对比方式来学习英语语法。

老师要恰当的借助汉语的语法习惯等来对比学习英语语法。例如:S+V结构,例句,she is coming(她正在过来);S+V+P结构,例句she is a girl(她是个女孩子);S+V+O结构,例句she is listening the music(她正在听音乐);S+V+O+C结构,例句she asked him to walk quickly(她让他走的快一点)。这些结构与汉语中的结构类似,但在表达上是有区别的。学生借助汉语语法结构可以相对快速地接受英语语法结构,这就是母语对英语学习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老师在教授时,要学会引导学生发现英语与汉语中的相似处和不同处,从而思维扩散到英语语法学习中。

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没有相似的部分,这就是学生学习英语中所遇到的难点。比如学生对形容词修饰名词时的位置搞不清楚,这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强行记忆或者顺口溜的方式来掌握这些特殊情况,特别是在一些短语运用中。例如:enough+名词,形容词+enough;形容词+something等等特殊情况。老师要学会总结一些常用的,学生容易犯错的情况,让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这样就可以在强行记忆下方便以后的应用。

汉语中有过去、现在与将来,英语中也存在不同的时态。但英语时态要远比汉语中的时态复杂,英语中还有虚拟时态、过去将来时态、过去进行时态、过去完成时态等等,这些时态更是让学生眼花缭乱。当然,老师还是可以从这些复杂、难懂的时态中找到一些规律的,比如,过去完成时态可以让学生理解成为过去的过去。但是这样类似的解释并不是通用的,因此就需要老师进行深刻分析和归纳解释,让学生在段落中、时态应用中理解这些时态。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母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但是老师要灵活应用母语思维,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母语的作用,不同的英语学习阶段,母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老师和学生在借助母语思维时要有思想准备,要学会摒弃母语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不适应性。

————————

参考文献

[1] 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

[2] 王俊菊.一次有关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J].现代外语,2008(4).

[作者:谭玮(1981-),女,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谭玮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研究论文 篇3:

论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现象

摘 要: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也因此得到了外语教学界的普遍认同。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过度强调法国文化的输入而忽略中国文化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有一个通病:他们能够很熟练地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表达法国文化,但一旦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东西,表达就会显得有些困难,也就是说他们用法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低下,这显然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因此,如何在高校法语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成为法语教学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从高校法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出发,多角度分析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同時从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扭转这一局势,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法语教学;文化教育;中国文化缺失;跨文化交际

引言

语言的学习始终脱离不了文化的学习,在外语教学中逐步渗透文化教育早已在外语教学界达成共识。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们都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对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上,而对本国文化的输出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教学偏离了有效运行的轨道,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语言功底与文化素养不成正比,不能很好地用外语表达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现象在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知识的严重匮乏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进而大大降低了法语教学效率,因此,在推进法语教学的同时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针对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与剖析: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现状及成因,在法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一、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现状

“文化教育”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者眼中并不陌生,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同时还是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文化教学早已在外语教学界达成共识。早在1997年,贾玉新便在他的作品《跨文化交际学》中提出“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教育”〔1〕,随后,胡文仲也在其1999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际概论》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2〕。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起,随着交际外语教学法的不断推广,我国外语教学也开始逐步重视“目的语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外语教学开始大量引入国外原版教材,课堂上大量介绍国外的文化习俗,这种将语言教学与目的语文化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对方的文化,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多都存在一个通病:由于母语文化教育的长期缺失,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从而大大削弱了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清华大学的张为民等学者曾经针对这一现象做过相关调查,他们召集了一批英语专业本科生及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分别对他们进行了用英语转述中国文化特色话题的测试,内容囊括了中国独有的事物、名胜古迹、民俗等,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试者都不能很好地用外语表达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这一现象在法语学生身上同样普遍存在,很多学生甚至都不能用法语很好地翻译诸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更别说翻译中国原汁原味的诗词歌赋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高校法语教学确实存在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并且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

谈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寥寥几句便可解释清楚的,可以说它是多方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教师自身中国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其次,教师教学观念与跨文化交际理念脱轨,长期忽视中国文化教育;最后,学校并未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以及教材中中国元素的缺乏。但究其根本原因,还要归咎于我国高校法语教学界对文化教育中“文化”的概念理解片面,过度重视目的语文化输入而忽略本国文化输出,模糊了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 “文化教学”不仅包括法国文化教学还包括本国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秉承两者并重的原则,才能够培养出各方面都合格的高水平法语人才。 “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该文化放在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标语及母语的再认识。”〔3〕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如是说到。

二、加强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经过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教育对法语教学成效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将法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势在必行,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加强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Hymnes将人类在恰当的场合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定义为“交际能力”,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跨文化交际也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题。然而,“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向一方面学习。”〔4〕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文化的吸收与传播,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间建立一个桥梁,能让两国人民顺畅地进行文化交流,这才是法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即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培养出能够促进中法友谊高效持久发展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忽视中国文化教育势必将会大大阻碍这一目的的达成,因此,弥补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缺失刻不容缓。

第二,中国文化在法语学习中具有正迁移作用。“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无意识地将母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等移植到外语的学习中去,这个过程就叫做语言迁移。”〔5〕总体来说,语言迁移分为两种:正迁移与负迁移。很长时间以来,外语教学界都将过多的目光转向了中国文化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而忽略了它的正迁移作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文化在外语学习中所起的正迁移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能够将中国文化与法语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将大大提升法语教学效率,正如刘润清所指出的:“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6〕从逻辑角度上来讲,两门语言相似度越高,正迁移作用也会越大。虽然汉语与法语分属于不同语系,从表面上看有很多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上任何语言在结构上都是相通的,就比如法语中的???Aide-toi, le ciel t`aidera.??与中文里“自助者天助”便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只要将中文及中国文化与法语及法国文化的共性之处好好加以利用,便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快他们学习法语的速度,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率。

三、弥补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途径

在国际交流中,我们要实现的是双边交流,我们虽然使用的是法语,但代表的是中国文化,而非法国文化,因此在法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使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文化。〔7〕”而要扭转这一局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也不是只靠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在多方的长期努力下才能够逐渐消除的。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三方参与者便是教师、学生、教材。笔者认为要弥补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缺失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教師的正确引导。作为教学的主力军,教师能够提供正确的引导自然是促成局势扭转的关键。当然,这里所说的“正确的引导”必须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基础上: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同时,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其与跨文化交际需要紧密接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努力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既要使他们了解法国文化,又不能忽略到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使他们能够顺畅地用法语将我们的文化输出出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要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点功夫,笔者认为主要可以用到以下两种方法:

1.比较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逐步引导他们养成从一种文化引申到另一种文化的学习习惯。比如,从词汇角度上来讲,词汇是构成一门语言最基本的单位,但也是一国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同一个词汇在两种文化里所代表的内涵可能会大相径庭,这里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从一个词引申到它在两种语言中所代表的相似的或不同的文化内涵。以颜色为例,中国人偏爱红色,自古以来,红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吉祥、喜庆,同时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红色还能够使我们联想到革命,“红心”可以指“对党的忠诚”,而在法语中 le coeur rouge 也有这一层含义。再举个例子,在讲到动物的词汇时,比较法便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了,因为在中法两种文化中某些动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是截然不同的,如 chien(狗) ,在汉语里“狗”经常会跟很多贬义的成语联系在一起,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法国狗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在法语中很少能找到诸如此类的表达。再比如,俗语谚语是最能够体现两种文化的异同的,汉语里有“沧海一粟”,法语里也有 C`est une goutte d`eau dans la mer. ,但是在中国我们经常会说“茶余饭后”,而法国人则会说 entre le poire et le fromage (在梨与奶酪之间),因为法国人没有喝茶的习惯,他们一般在下午茶时间都会吃点水果点心之类的食物,这就跟中国很不一样了。

2.联想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课文,里面的内容或背景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些东西,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一种文化联想到另一种文化。比如北外马晓宏编写的《法语1(修订本)》第15课谈到法国人的饮食习惯,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中国的饮食,如“四大菜系”以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甚至可以在下节课让学生分组做演讲用法语介绍我们中国人的饮食。再比如《法语3》第二课里面讲到了上帝第六天创造了人,这里就可以联想到我们中国的女娲造人、盘古变人的故事,同样的也可以组织学生用法语去讲述这些故事。通过这种方法,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法国文化的同时还能够加深对我们母语文化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很好地提高他们用法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二)调整教材内容,注重融入中国文化,使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达到平衡。大部分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材展开的,因此教材在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综观我国高校法语专业学生现阶段所使用的教材,都过度倾斜法国文化的输入,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这不仅给学生传达了错误的讯息,误导他们认为学习外语就不需要学习中国文化,而且也让学生学不到如何用法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他们这方面能力低下。这就提醒我们,要弥补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缺失,就必须进行教材改革,在教材中注重融入中国文化,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法语文章,使学生在课文中就能学到表示中国特色事物、风俗等的法语词汇、表达等,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在现阶段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自行选用一些替代教材,比如可以开设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选用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中文书籍作为教材,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展开如何用法语将我们自己的文化表达出来的讨论,这样也是可以的。

第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王宗炎曾经说过:“对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人家的文化、语言该怎么看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强国或强大民族倾向于自高自大,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不如自己,这是民族中心主义;弱国或弱小民族自卑,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比自己好,这是惧外心理。”〔8〕当前的中国已经不需要一味地去迎合他国文化,而更多需要的是尽可能输出本土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渴望学习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的法语教学应该牢牢抓住这个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鼓励他们将礼义廉耻、仁爱礼让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在跨文化交际中始终保持自尊、自强。

结语

现如今,增强全球化意识,加强不同文化的学习已成为外语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培养各方面都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早已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使命。然而,经过研究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在文化教育这方面现状不容乐观,对目的语文化的过度倾斜而导致中国文化教育的缺失大大削弱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多人只会单纯地“说法语”,却不能够用法语很好地表达我们本国的文化,这种现象是坚决不能够任其发展下去的。因此,我们这些法语教学工作者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M〕.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81.

〔4〕〔8〕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的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3):108-111.

〔6〕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130.

〔7〕毛军社,黄菲菲.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专业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J〕.怀化学院学报,2010,(08):18-119.

〔责任编辑:杨 赫〕

作者:章赟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家庭教育视角下幼儿园教育论文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