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貌原则角度看不同母语文化背景下的译者——以《茶馆》两译本为例

2023-02-04

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 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 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准则。国内外学者对礼貌现象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语用学原则》一书中, Leech针对出现在西方文化中相关的礼貌现象, 提出了Leech礼貌六原则, 它们分别是:慷慨准则、赞扬准则、同情准则、策略准则、谦虚准则和一致准则;而在我国, 著名语言学家顾曰国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 提出了中方礼貌五原则, 它们分别是:文雅含蓄准则、内外有别准则、求同存异准则、尊人卑己准则、“先人后己”准则。近年来, 通过研究与比较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一些学者发现:母语文化对译者的翻译思维有着极大影响;译者会潜意识或显意识地发挥自己的母语文化优势。为此, 我们选取中国现代经典话剧《茶馆》以及英若诚、霍华两个英译本为研究语料, 从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出发, 从婉转文雅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等方面, 考察《茶馆》及其两英译本基于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的翻译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婉转文雅准则

《茶馆》中, 无论是贵族、旗人还是特务、当差的, 甚至是茶馆打杂的或是平民百姓, 每个人的语言都代表了特定的身体地位, 在言语交际中, 也都依据剧情需要, 在沟通中遵从了婉转文雅准则[1]。例如:

(原文) 康六:我得跟姑娘商量一下!

刘麻子: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 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

(霍译) SIXTH-BORN KANG: I’ve got to talk it over with my daughter.

POCKEACE LIU: This is your only chance. If you miss it, don’t blame me. Hurry up.

(英译) Kang Liu: I’ll have to talk it over with my daughter.

Pockmark Liu: 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 If you lose it, don’t blame me! You’d better get a move on.

第一幕中, 康六为了生存不得不卖掉女儿。但听到人贩子刘麻了要把女儿卖给太监为妻时, 他既痛苦, 又绝望。他便以要与女儿商量为借口, 给自己一个重新思考的余地[2]。这里康六采用的就是交际中的婉转准则, 不能直接拒绝刘麻子, 又担心女儿不答应, 同时, 这句话也是给了女儿面子, 表明自己虽然被逼无奈要卖掉女儿, 但女儿在自己的心中仍然十分重要, 他要征求女儿的意见, 即便这意见不会被采纳, 至少让刘麻子感觉到自己对女儿的爱与重视。而刘麻子因担心康六反悔或再提高价钱, 就以警告的口气说明自己是为对方着想, 只有自己能帮助他, 能给他最大的好处[3]。英译用“have to talk”表示“不得有、必须”和女儿商量的意思潮起伏, 有一种坚决的态度;霍译是用“I’ve got to talk” (这两处概念一样) 表示自己需要去和女儿谈谈, 符合原文意思, 但没有表现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那种愧疚之情。同时, 英译和霍译都用了“don’t blame me!”这个词, 表明了东西方的相同的礼貌原则, 意即把事情事先说明白, 而把自己摘除在外, 不要抱怨自己。但英译“You’d better”相比霍译的“Hurry up”略显婉转一些, 因而在表达礼貌上也略胜一筹[4]。

二、求同存异准则

在双方交谈中, 总是会发生意见不同的时侯, 为了使交流顺利进行下去, 采用求同存异准则是一个基本的策略之一。例如:

(原文) 周秀花:谁逃出去谁得活命!喝茶的不是常说:想要活命得上西山吗?

(霍译) ZHOU XIUHUA: Getting out of here means a new chance to live. Aren’t our customers always whispering: if you want to live you should go to the Western Hills?

(英译) Zhou Xiuhua: You’ll have a chance to live if you go away. Customers are always whispering to each other, “If you want a chance to live, go to the Western Hills.”

茶馆生计越来越艰难, 寄居的茶馆的康顺子为了给茶馆掌握王大栓家减轻负担, 决定去西山找儿子康大力, 王大栓的妻子周秀花非常支持她。《茶馆》原文中的“西山”是指“北京西山一带的八路军游击区”。周秀华这里采用了求同存异原则, 将“活命”做为交际沟通的共同目标, 而将西山作为活命的唯一出路指引给康顺子。在这里, 霍译直接译为“if you want to live”, 而英译则为“If you want a chance to live”意即去西山就可找到一个“活命和生活下去的机会”。西方读者通过霍译可以直接领会原文“活命”的含义。而英若诚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出发, 将去西山解释为是去寻找一个生活的机会, 不论东西方读者, 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 因而比霍译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5]。

三、同情准则

《茶馆》中对同情准则的应用方式较多, 表达了说话人为博得对方同情或乞求对方同情, 或自贬身价, 或语气充满哀怜, 表达了说话人无奈的心理与希望对方理解明白同情的愿望。例如:

(原文) 王利发: 我要是会干别的, 可是还开茶馆, 我是孙子!

(霍译) WANG LIFA: If I had a chance to get out of this business , I’d be a bloody fool.

(英译) Wang Lifa: If I were good at something else, then I’d be a bloody fool!

茶馆老板娘王淑芬向丈夫王利发提出要给茶馆添派人手, 王利发没有直接拒绝妻子的要求, 而是通过婉转诉说茶馆生意的艰难和自己的无奈, 称呼自己开茶馆就像孙子一样, 来博得妻子的同情。王利发是在和妻子沟通, 两者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处于同级平等状态, 他用“孙子”这种含有贬义的称呼来指代自己目前处境和生活状态, 虽然不符合人物之间的关系, 但却表明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开茶馆, 生意难做、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说话人采用的是自贬策略原则, 表达的是想博得同情的愿望和自己对世事无奈的心理。英译和霍译都用“I’d be a bloody fool”来表现“孙子”这个称谓, 而“bloody fool”在英文中的意思是“笨蛋、傻瓜”, 这与原文中“孙子”所含之意区别相当大, 英译与霍译均未能准确地表达出原文之意。以示弱的心理求得对方同情也是《茶馆》中人物语言的常用方法[6]。

又如:

(原文) 康六:把女儿给太监做老婆, 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霍译) SIXTH-BORN KANG: How could I face my daughter if I sold her to be a eunuch’s wife?

(英译) Kang Liu: But, please, how could 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eunuch.

康六是个穷苦的农民, 他为了活下去, 托人贩子刘麻子卖女儿, 但得知刘麻子要把女儿卖给太监做老婆, 痛苦万分, 因而原文中康六苦苦哀求刘麻子, 求他不要把自己女儿卖给太监当老婆, 此时他的话语中饱含了哀怨、无助、哀求的语气。“How could I?”为疑问句式, 表现说话人面对强势个体的无奈与哀求的语气。英若诚在译文中添加了“please”和“ever”一词, 更加彰显了说话人的无能、无望与绝望, 进一步揭示了人物渴望被同情、被理解的强烈愿望, 与霍译相比, 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郁[7]。

通过对不同母语文化背景下两译者对原文中所体现的礼貌原则的不同译法进行对比, 我们发现母语文化对戏剧翻译中译者翻译思维的影响不容忽视, 母语文化是译者的第一文化优势, 当不同的创造手段体现在原文的字里行间时, 译者往往是在自己的母语体系中竭力寻求相应的语言、文体以及修辞等不同手段, 以达到与之类似或基本类似的动态对等的表达效果[8]。

摘要:《茶馆》是我国著名剧作家老舍先生的话剧代表作, 也是我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本文从礼貌角度研究戏剧翻译, 期望充实戏剧翻译研究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礼貌原则,母语文化,茶馆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母语文化语境下的译者风格[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45-46.

[2] G.Leech.Corpora and theories of linguistic performance[A].In Thomas, J.and Short, M. (eds) , Using Corpora for Language Research[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

[3]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10-17.

[4] 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33-35.

[5] 老舍.茶馆 (英若诚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08.52-53.

[6] 老舍.茶馆 (John Howard-Gibbon译)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63-65.

[7] 李美.母语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70-72.

[8] 钱厚生.礼貌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J].外语研究, 1993, (4) :13-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简析操作系统的发展与未来论文下一篇:PVC生产工艺微机监控技术研究

热门文章

礼貌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