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2022-10-10

第一篇:七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下面是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除夕日期

除夕是几月几日:2018年除夕时间:2018年2月15日;农历腊月三十。

除夕的由来

除夕的由来: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习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

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的传说

夕的传说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这个孩子想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火堆取暖,饿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起来重重的甩在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第二篇: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中秋节简介。。::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起源。。: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第三篇:端午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

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传说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传说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说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传说四,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传说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

《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端午节的习俗: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

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的习俗: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更详细内容请参考百度搜索结果.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端午节的习俗来历端午节来历习俗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第四篇:马年来历的传说

马年的传说

2014年是马年,但马年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古时马有双翅,叫天马。它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天马因玉帝宠爱,渐渐骄横起来。一日天马出天宫,直奔东海硬闯龙宫。守宫门的神龟带领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了神龟。此事闹到天宫,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马双翅,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许翻身。

200多年后,人类始姐——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天宫御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了信。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来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间终生为您效力。”人祖听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马所言,砍去了山顶上的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昆仑山底一跃而出。

天马为了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来到人世间,终生终世为人祖效劳。拉车、驮物、征战沙场„„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推选的动物之一。玉帝也因马立功赎罪,有助于人而允许马当上了生肖。

民间的传说固然虚构,但事实上马与人的亲密关系,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的。自从人类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马就成了人类最先伺养的动物之一。今天尽管由于科技发达,马作为人类助手的这一作用削弱,但祖先遗传下来的恋马之情却永远不会消失。

第五篇:长治地区地名的来历传说

.早在一万年 长治市 长治因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 以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谷,制耒耜,兴 稼穑.尧舜时期,长治是"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 .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 北周名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廓置长治县,明嘉靖二年(公元 1523 年) ,潞城县小吏陈卿 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 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 10 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 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 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 ,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这便 是"长治"的由来. 1.

封者也,由汉而来千有余年矣.据 一的一处 说当兵年刘秀被王莽紧紧追赶,追到天紫岭上,刘秀口干舌燥,无力再逃,这天紫岭上既无 人家,又无林木,只有一座小山神庙,刘秀慌不择路,一头撞了进去,把一个当门的大蜘蛛 网撞出一个大洞,刘秀一看,不好!心想,王莽若是看到蜘蛛网已破,定要入庙搜查,那时 我岂有活命?想到此, "扑通"跪在山神庙前: "刘秀遇难,请山神爷保佑,他日若是得地, 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 "话音刚落,只见蜘蛛网已经弥合,由此刘秀又躲过一难. 后来刘秀称帝后,果然封天紫岭上的山神庙为"天下都城隍" ,负责管理天下所有的城 隍,重修庙宇,亲书匾额, 后又历代修葺, 规模越来越大, 如今已成为长治县吸引四海香客, 招徕天下游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天紫岭也由此改为城隍岭. 4.长治县有个内王村 内王村,传说王莽追刘秀,一路追到上党这块地方,眼看就要追上了, 内王村 刘秀性命难保,这时候,看到一块田里有个老农正在犁地,刘秀别无选择,一滚身藏在了犁 沟里,老农急忙取些浮土将其掩上,并使犁地的马站立其上,马用三条腿站在刘秀藏身的周 边,另一条腿蜷起,主要是害怕踩着了脚下的刘秀.现在的马站立的时候经常前腿蜷起,就 是这么来的.王莽追来,拿枪满地乱戳,却偏偏忽略了马肚子底下的那一小块地,于是刘秀 长治县

躲过此劫,后来做了皇帝,这就是光武帝.为了纪念,人们便取"土内藏王"之意,将此村 命名为"内王" . 潞城古时叫潞子婴儿国 潞子婴儿国,所以叫潞城 潞城,又名婴城 婴城.当年微子属于皇子,封地就在这里, 潞子婴儿国 潞城 婴城 他与世无争,在这里躬耕生息.皇叔比干被纣王挖了心,首先想到来找微子,所以微子镇这 里有比干岭,相当年神医扁鹊在我们潞城卢医山采药,所以那座山才叫卢医山 卢医山.另外,潞城 卢医山 的甩饼是独一无二. ,相关的有丹朱镇.精卫填海的发鹫山 长子 "唐尧之世,封长子丹朱于境,故县名长子" 也在长子.长子是尧王故里,尧王故里就在这里,尧之长子丹朱就是封在这里,封在尧出生 的丹岭.把长子朱封于丹地,故长子也称丹朱.长子又称为陶乡,陶这个地方是尧童年和少 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从古至今,长子及上党一带就有"长子不出门"的民间习俗,就是当孩 子们长大成人分居时,长子是不能离开老屋的,有人经商,大儿子必须在家守业,在长治姓 氏旁考中,名字叫守业的肯定是老大. 1.长子的大堡头 色头 大堡头和色头 大堡头 色头也和长平之战有关,秦军坑杀 40 万赵兵,尸骨成堆,头颅垒成 堡,故名堡头铺,后来改为大堡头.色头,原名血头,也是一个很悲惨的名子,秦将白起密 令杀死赵军降卒,按人头论功行赏,秦军争砍人头,血流成河,而今长子县的丹

河便因此得 名.秦军将血淋淋的人头堆在现在色头村附近,邀功请赏,人头堆成小山,鲜血染红大地, 血头因此得名.多年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巡行至此,抚今追昔,凄然长叹,命僧侣做道场超 度亡灵,并取其谐音,将血头改为色头. 2.长子县西乡的老太太到县大堂击鼓告状,告一只猛虎吃了她的儿子.县太爷崔珏一 听, 便命有一身武艺的都头李能前去捉虎. 李能把虎擒获后李能押着" 罪犯" 向长子城走去. 老虎有路上走累了,李能就把虎拴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这块石头就名为"拴虎石 ,至今拴 拴虎石" 拴虎石 虎石周围寸草不生.老虎口渴了,李能便牵虎到一条河边喝水,没想到老虎一口气把河水喝 干了,从此,这条河被叫做"干河 . 干河" 干河 襄垣 原是赵襄子筑城屯兵之地.公元前 260 年,秦王攻赵,晋侯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 (今县城北关贵江沟),因城是襄子所筑,又位于赵国边界,故取名襄垣. 1.关于五阳 五阳的来历,我听过这样的传说,是和后羿射日有关,说后羿从天上射下九个太阳, 五阳 其中有五个落在这里,因此得名五阳. 2.虒亭 虒亭的来历.别看亭镇不大,只不过是个乡村小镇,但它的历史却很悠久,亭之名还 虒亭 是战国时晋国大夫羊舌赤起的呢!战国时,这个地方有一座城邑,名叫铁染城.城的四周山 高林密,野兽众多,特别是有几只老虎,十分凶猛,时常闯入城中伤人,城中百姓真是"谈 虎变色" ,苦不堪言.当时,晋文公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崔丑,一个叫魏征,二人决心 为民除害,杀死老虎.在征得晋文公的同意后,魏,崔二人带领士兵上山去了,经过十多天 的围猎,将老虎全部围在甄平山的一个山岭里.于是,二人带领士兵在岭上将虎全部捉住, 无一漏网.接着在铁染城外建了一个很大的笼子,将虎放在里边,困了起来.在笼边分别建 了两个高亭,其目的是为看守老虎之用.人们称大笼子为"虎笼" ,称亭子为上虎亭和下虎 亭.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被困饿而死,虎患已绝,人们便在虎亭四周盖起房屋,定居下来, 逐渐形成了村落,并定名为"虎亭村" .又过了好久,晋文公分封时,将虎亭这块地方封给 了大夫羊舌赤.羊舌赤一到领地,便犯嚼咕,十分不快.他想,虎是吃羊的,羊是怕虎的. 自己叫羊舌赤,这个地方叫虎亭,极为不祥,千万不行.羊舌赤毕竟是个大夫,不是个白吃 饭的.瞑目沉思一阵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地名中的"虎"字加上两笔就变成了虒, 既保留了原来的"虎"字,音又变成了虒.虒者死也, "死虎"当然不可怕了,别说是"羊" , 连小虫子也不怕它!就这样, "虎亭村"就被"虒亭村"取而代之了.这一"代"就是几千 年.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人再把它改过来,它将长此存在下去. 3.襄垣虒亭镇有箭壑村 箭壑村,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

此,王莽开弓放箭直射刘 箭壑村

秀,幸好路旁有一巨石,刘秀躲在石后,幸免于难,但巨石上却被利箭划开一壑,故名箭壑. 4. 襄垣县的常隆村 常隆村,说是此地古时有十条恶龙为虐,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与十条恶 常隆村 龙进行了一场生死博斗,结果九条恶龙被降伏,有一条逃到此地藏了起来,因此得名藏龙. 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路经山麓,遇一樵夫问: "此地何名?"樵夫答道: "藏龙. "赵匡胤闻之 失色道: "此地藏龙,对朕称王极为不利. "于是,吩咐随从转告乡里,改藏龙为常隆. 5.在襄垣的夏店,有个马喊村 马喊村,说得就是张良的故事.相传在汉朝时,刘邦天下既定, 马喊村 大封群臣,刘姓将领都封为王,而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却封为侯,身为汉初三老的张 良看出刘邦的私心, 就不辞而别, 回到故乡襄垣隐居. 刘邦痛失良臣, 便带领人马日夜追赶, 晓行夜宿,当来到襄垣夏店地界时,正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刘邦便令军士找水,但找了 半天,一滴水也没有找到,刘邦不信,便亲自下马来找,突然马蹄陷入一块石头之中,那马 一声长嘶,猛然拔蹄,只见蹄下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直到人马喝足,那泉仍然涌流不竭.刘 邦深感稀奇,但将此地命为"马喊" ,将那股清泉命为"马刨泉" . 6.襄垣县的古韩镇有个好去处,称为"凉楼 ,古为县八景之一.凉楼的来历也源于一 凉楼" 凉楼 段神话传说.凉楼的附近有个村子叫做北里信,北里信村东南有处水潭,叫鹿哭泉.相传在 很早时,这里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儿子,除了两只和人一样正常的眼睛外,左臂上还长有 一只眼睛,取名"三目子" .因其与常人不同,父母为避灾祸,便将三目子遗弃荒郊,被一 只鹿衔走.数年后,有一个猎人路过鹿洞,发现了洞内的三目子,便将其带回家中抚养.鹿 回来后,不见了三目子,四处寻找终不得, 垂泪成行, 忧郁成疾. 那滴滴鹿泪化作一股清泉, 人称"鹿哭泉" .据说喝了此泉可使无奶的产妇乳汁如注,所以常来这里求奶的人很多. 三目子四岁那年,经百法和尚点化,左臂上的那只眼睛睁开了,便到建封寺修练,十岁 开始游方,人称"三目僧" .据传三目僧原是隐居在燕山脚下的南天隐叟,因与姜太公斗法 失败,被黄飞虎发配到古韩,才投胎人间的.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不杀之恩,便为黄飞 虎三月二十八的生辰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祝寿圣殿,中有凉楼最为壮观,夏季来临,此楼 内却凉爽如秋,故称"凉楼" ,由此而形成了方园百里的凉楼大会. 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再造之恩, 送给了黄飞虎一封厚礼, 在神仙界中开了一个行贿 受贿的先例,大概从那个时候起,腐败之风便屡禁不绝.因姜太公在封神的时候,封黄飞虎 为五岳之首, 仍加敕一道, 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 所以

民间就有了 "生前赶了凉楼会, 死后不受阎王罪"的民谣. 黎城. 相关的有黎侯镇 哦对了还有个黎侯虎 黎侯镇. 黎侯虎不知道是原来就有, 黎城 因原是黎国所在地而得名. 黎侯镇 黎侯虎 还是现在人的创新. 1.黎城县的黄崖山,有个圣人泉 圣人泉.相传,当年二郎担山赶太阳,路经此地住了一宿, 圣人泉 他看到这里一片干石山,田地禾苗枯焦,生灵涂炭,起了恻隐之心.第二天拂晓,他拿起半 葫芦神水,朝着山下的村民,发出雷霆般巨喊, "接水! "谁知此时正是黎明,村民都还沉浸 在梦乡里, 那鲁莽的二郎神见无人理睬, 便烈性大发, 将葫芦踢倒, 使神水渗进了黄崖山里, 钻入地下.1941 年夏天,左权将军带领战士经过艰辛探求,终于将这股清澈的泉水挖了出 来,左权将军离开这里不到半年,便牺牲在辽县的十字岭.为纪念左权将军,当地老百姓就 把这股泉水称为圣人泉. 殷商时为余无戍,春秋时称留吁,战国时称纯留,西汉时置屯留,余吾二县,东汉 屯留 时又并余吾称屯留县,以后历代沿袭. 1.屯留西贾乡的牛角川 牛角川与嶷神岭相邻,相传,过去每逢农历七月十九日,岭内有头金 牛角川 牛总要吼叫, "没有钥匙,没有钥匙" .这件事被一位南方的盗宝人听到了.来到嶷神岭寻找 打开宝藏的钥匙, 在一个山村发现了一位名叫钥匙的孤儿, 于是在七月十九晚上带着钥匙来 到嶷神岭,当金牛吼叫时,他大声说钥匙到了,这时岭中出现了一个山洞.洞里有头金牛正 在碾金豆子.他们急忙跑进洞中,抓住牛角往外拉牛,用力过猛,把一只牛角拉了下来,这

时洞口正在关闭,他们只能拿着牛角往外跑,当跑到今天牛角川一带时,不小心牛角掉在地 上钻入地内,从北向南穿去,形成一条沟,后来人们将二人歇息的那个村庄叫成牛角川. 明嘉靖三年,为反抗明王朝赋役暴政,青羊里石埠头人陈卿领导了五万余人的农 平顺 民起义.明朝统治者动用了数十万军队,历经五年,于嘉靖七年十一月才残酷****了农民起 义军.为了加强对青羊里人的统治,明朝统治者于嘉靖八年,割潞城 16 里,壶关 10 里,黎 城 5 里,共 31 里,在青羊里设置了平顺县,其意为"剿平逆寇,地方平顺" 1.平顺县花园村南侧,东西各有一座高山,两座山从中间截断,形成一大夹缝.两座 山顶拱夹着一个有千余立方米的椭圆型巨石,刮大风时,石头还能不停地摇晃.此石有形成 于造山运动时之说,也有天外飞来之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拼命追杀刘秀.一日, 刘秀被王莽紧追不舍, 到了一块开阔地里. 一老农正在赶一头牛犁地, 刘秀求老农帮其藏身. 老农急中生智, 将刘秀藏于犁沟,让老牛卧在其身上.王莽到来问刘秀去向, 老农言说: "不 知. "喜鹊嘴贱,向王莽示意"使枪扎,使枪扎(嘁喳喳). "乌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党政办工作总结下一篇:七夕情人节祝福话语

热门文章

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