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注射钙剂治疗氢氟酸烧伤的注射体会

2022-09-13

氢氟酸是一种强无机酸、强腐蚀剂, 且无色透明, 广泛用于工业领域, 据统计至少被用于57种职业中[1], 氢氟酸烧伤往往面积不大, 多累及手指和足底和脚趾。氢氟酸与皮肤接触是氟离子穿透皮肤, 组织完全中和形成氟化钙需要1周时间, 在此期间, 未处理的氟离子能进一步引起软组织和骨骼损伤。同时由于神经去极化作用, 可引起剧烈疼痛[2]。

1 临床资料

本组案例12例, 均为男性。年龄23~62岁。烧伤手指10例, 烧伤处均为手指末节、中节远端, 足部2例, 为趾腹和脚掌边缘。局部出现苍白、水肿, 表皮未脱落, 部分病人甲下成青紫色, 疼痛不断加重, 患者均主诉不能忍受。

治疗均采用动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以达到减轻组织损害。手指烧伤一般采用桡动脉、足部烧伤则采用足背动脉注射。

2 注射方法

2.1 准备

2.1.1 用物准备消毒用物, 51/2头皮针连接生理盐水注射器, 10m L注射器抽吸10%葡萄糖酸钙

2.1.2 患者准备取坐位。手臂平放桌上, 腕部呈过伸位, 腕下垫小枕。足部放在治疗床上略绷脚背。

2.1.3 操作者准备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及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

2.2 注射

摸到体表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将食指和中指在搏动最明显处的纵向二侧, 相距1cm固定动脉, 食、中指应都能摸到动脉搏动, 中间是搏动最明显处, 然后垂直进针, 此为垂直注射法[3]。但进针幅度不宜过大, 防止刺穿对侧动脉壁。也可用斜刺法用已消毒的手指指腹触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沿手指边的动脉搏动处成30℃角进针, 见有鲜红色血液迅速回出并有搏动性, 注入生理盐水时有较大的阻力, 并看到沿动脉走向呈树枝状苍白且局部无肿胀, 即为注射成功。确定针头在动脉内即可更换连接10%葡萄糖酸钙注射器缓慢推注, 约10~20min。拔针后要按压注射部位5~10min。

3 结果

除3例第1次注射失败后间歇10min, 在第1次注射部位远端1.5cm处注射成功。其余9例均一次注射成功, 均未发生药液外渗, 组织坏死。患者均主诉疼痛明显缓解。

4 讨论

4.1 注射部位的选择

4.1.1 桡动脉掌横纹下2cm, 桡骨茎突最高点内下方约0.

5cm处搏动感最强。中医称之为尺, 若此处穿刺失败可在稍远心端关、寸二处再次穿刺。

4.1.2 足背动脉足背第一足趾与第二足趾之间, 第一跖骨近心端, 拇长伸肌外侧, 即体表系鞋带处。

4.2 手法

(1) 操作者用左手食指、中指触摸和固定动脉。若用食指与拇指易混淆自身拇指的脉搏。

(2) 固定时手指用力适度, 将动脉固定在桡骨茎突或第一跖骨凹槽处, 使其不易滑动, 但又不至压扁。

(3) 进针时速度稍快。动脉管壁较厚且有弹性, 若进针缓慢会是针尖在血管壁上滑动引起动脉痉挛, 造成穿刺困难。

(4) 在头皮针硅胶管内能看到搏动性回血, 针柄也显示搏动性颤动。推注时有较大阻力, 停止推注时即有搏动性回血流出。

(5) 确定注射成功后左手中指固定针柄, 更换、连接抽有10%葡萄糖酸钙的注射器。减少药液渗漏的机会。

4.3 注射过程中的观察

(1) 推注过程中要不断抽回血, 确保针尖在动脉内, 防止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 不断询问患者, 患处有无发热感及对热感的耐受性, 以控制药液的推注速度。

4.4 拔针后

针眼处用2个手指按压5~10min。因动脉压力较静脉高, 按压时间易长, 防止因按压方法不正确、时间过短引起局部血肿。

摘要:目的 提高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注射的成功率, 尽快注入葡萄糖酸钙, 缓解氢氟酸对组织的损害。方法 迅速找到动脉搏动最明显且易固定的注射点, 成功穿刺, 缓慢推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并防止药液外渗引起组织坏死。结果 12例病例均立即减轻损害, 缓解疼痛。结论 只有掌握动脉的解剖位置和拥有熟练的操作技术, 才能在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病人痛苦。

关键词:氢氟酸烧伤,药液外渗,桡动脉,动脉注射

参考文献

[1] Chick L R, Borah G.Calcium carborate gel therapy for hydrofluoric acid burno of the hand[J].Plast Reconstrit.urg, 1990, 86:835.

[2] 方之扬.烧伤理与实践[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463.

[3] 王莉清.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方法和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7) :911~9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结核毁损肺单侧全肺切除的麻醉处理方式分析下一篇:如何加强对化工园区环境监察的对策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