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023-05-12

第一篇: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自吸烟时所产生的烟气。烟气化学成份倾为复杂,约有5000余种。依据烟气对人体的影响,可将烟气分为三类:

1.刺激性化合物主要有氰化氢、甲醛、丙烯醛等。

2.全身性有害毒物,如酚类、酮类、醇类、酸类和胺类等。引起全身性反应最典型、最突出的是尼古丁、CO和烟碱。

3.致癌物质在烟气中也有多种,如苯[a]并芘、苯并[a]蒽等称为引发剂,即具有直接致癌作用,有的能促进癌症发生的化合物称为协同剂或促癌剂,其中有芘、甲基芘等。

吸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烟气中的多种化学成份和物质,经肺吸入体内后产生各种生理效应。 血液O2在体内输送除少量物理溶解外,其总量98%左右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血红蛋白氧亲和力比CO亲和力要小200~300倍。科恩(Cohen)等人对191名不吸烟者和462名吸烟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测定,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值,不吸烟者为1.1%,吸烟者为4.8%。这种碳氧血红蛋白及血中游离CO含量增加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应的重要原因。对10名冠心病人通过导管取样进行吸烟对冠状动脉窦、动脉和静脉血氧分压影响实验研究发现,每次吸烟能立即引起氧分压下降,且下降数值与吸烟量平行,每次吸烟30min后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尼古丁不是血液中正常成分。吸烟者血液中尼古丁及其代谢产物可铁丁含量随吸烟量增加而上升,最高者每百毫升血浆含量分别为35.2和313~331.8ng。烟气中尼古丁吸收入血会给生理功能尤其是心血管功能带来有害影响。

吸烟可使吸烟者白细胞增加。1940年有报导350名吸烟者吸1~3支烟后,多数人表现为暂时性白细胞增加。1973年(Friedman)等进一步证实,吸烟引起白细胞增加是一种持续性表现,在4年间对86488人白细胞数测定结果,白细胞平均值,不吸烟者为7200个/mm3,吸烟者为8400个/mm3,后者比前者高179%。另外吸烟者吸烟数量对白细胞增加程度有明显影响。吸烟量多白细胞增加也多。吸烟者白细胞数增加可能是吸烟后所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结果,也可能是尼古丁刺激肾上腺髓质和皮质,使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白细胞增加。

心血管吸烟后血中尼古丁含量增加刺激主动脉和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引起动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暂时反射性上升,心率增高,但未见心输出量增加。研究后发现吸烟后血压增高和心率加快实际上是机体对吸烟后每博出量减少作出的应激反应。吸烟后血液中血小板粘滞度增加;碳氧血红蛋白量增加,减少了心肌氧供应;同时烟碱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了代谢水水平,需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上述综合因素作用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是促使心肌梗塞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罗杰斯(Rogers)等人分别对117名平均年龄为60.5岁不吸烟者和75名平均年龄为64.7岁的吸烟者测定了脑血流,结果显示吸烟者脑血流均比不吸烟者少,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减少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及糖尿病人更易引起中风提供了依据。

肺多数测定表明,长期吸烟可使肺活量下降,加强呼出气量减少。博斯(Boss)等人检了2000名正常人肺活量及1秒钟加强呼出气量(指从吸气末开始以最大力气最快速度呼气时第一秒钟内呼出的气量)。吸烟量不大,时间不长者肺活量与同龄不吸烟者接近,吸烟多而时间长者比不吸烟者减少0.1~0.3L。同样1秒钟加强呼出气量,轻度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无明显下降,重度吸烟者与同龄不吸烟者相比下降0.17~0.28L。

大脑吸烟时CO对大脑功能有明显影响。吸入低浓度CO,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只有2%~3%时即可引起时间判断能力降低,4%时可使对光敏感度降低,5%时可导致心算作业成绩下降。烟气中CO含量在4%以上,而吸烟较多者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5.7%,甚至更多。吸烟不仅能使人降低对缺氧的耐力,而且会缩短缺氧引起的有效意识时间,使人反应下降。

烟碱90%在肺内吸收入血后,6秒钟到达大脑产生作用。烟碱能使吸烟者神经冲动发生紊乱,烟碱小剂量时使神经节细胞兴奋。大剂量时使神经节细胞先兴奋后迅速转入麻痹,烟碱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双相作用,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先有短暂兴奋作用,但随后带来的麻痹作用更为持久,并可使大脑皮质机能减退或紊乱。长期吸烟使大脑皮层经常处于麻痹状态,加上CO使大脑组织常处于缺氧状态,影响脑的高级功能。

生长发育在生长发育时期,吸烟时烟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最易对其造成损害。血液中CO和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影响机体生物氧化过程和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不能增加甚至下降;吸烟影响肺功能,使肺活量不能增加或增加很少;烟气中有害物质,破坏体内酶反应,推迟少女月经来潮,导致月经紊乱和痛经。吸烟对脑的高级功能影响更大,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衰退,思考问题迟钝,易使人感到疲劳,经常头昏、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影响食欲和生长发育。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相当数量在不足13岁时开始吸烟,且吸烟人数有上升趋势。另有调查表明,吸烟学生病假率,住院日,缺课率都显著高于不吸烟学生,吸烟学生学习成绩则显著低于不吸烟学生。

吸烟与疾病

目前我国每年有334.5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吸烟能导致肺癌、喉癌、口腔癌、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另外食道癌、膀胱癌、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也与吸烟有密切关系。吸烟者得病机会多,得病后死亡率高,吸烟者因病而死亡比不吸烟者多70%,吸烟者的寿命比不吸烟者短。

癌症动物实验证明,烟气中不少致癌物质可致癌。将所收集烟气大部分有机物质溶解于丙酮液中,用此溶液每星期给小鼠皮肤涂抹3次,结果59%的小鼠皮肤出现乳头瘤。其中44%发展为皮肤癌,而对照实验无任何异常情况。

各种与吸烟有关的癌症中。肺癌尤为典型。向大白鼠气管内注入10次浓度很低的苯[a]并芘溶液,只要注量达到0.1mg,即有14%大白鼠出现肿瘤,且其寿命缩短1.4个月。奥尔巴赫(Auerbach1970)在狗气管中造瘘,使狗每天吸入一定量的烟气,经29个月时间,出现典型肺气管鳞状细胞癌。吸烟者易患肺癌,吸烟量越多,发病率越高,死亡率也增加。不吸烟者每10万人每年只有10人因肺癌死亡,而每吸1~14支、15~24支和24支以上者,其因肺癌死亡人数分别为78人、127人和251人。烟龄越长,其因肺癌死亡者越多。

烟草中含有的多种放射线同位素也可致肺癌。烟草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来自土壤、化肥和空气,随吸烟烟气进入体内,留存在肺、肾、胰、性腺和骨髓,造成内照射致癌,尤其是肺癌。含铅

210、钋

210、铋210放射性同位素的不溶性颗粒在肺部沉积,放出α射线具有很强电离能力,直接或间接破坏细胞中DNA和RNA结构,在其它化学因素共同作用下,使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

由于吸烟引起的多种癌症中,喉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大6~13倍;口腔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2~17倍。吸烟还与膀胱癌、胰癌、胃癌有关,如吸烟者患膀胱癌的相对危险性就比不吸烟者高1~2倍。

呼吸系统疾病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比不吸烟者为高。利亚尔(Liand)等人曾对各种职业共899人进行凋查,咳嗽、咳痰等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男性吸烟者占25.8%,不吸烟者占11.3%,吸烟者发病率的相对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大1.3倍。女性吸烟者发病率为26.5%,不吸烟者只有8.1%,其相对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大3.3倍。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大4.5~11.3倍,吸烟量增加,死亡率明显增加。

烟气中刺激性化学成份破坏肺的清除异物机能和免疫功能。吸烟者肺组织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变。电镜观察烟气对人体和动物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细胞游离表面纤毛脱落,残存纤毛变短、变粗以至呈气球状。细胞内溶解酶体数目增多,细胞器受到破坏损伤。另外烟气可使肺组织各种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受到抑制和破坏。

长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其肺细支气管和肺泡过度充气,肺容积过度增大,导致肺气肿。吸烟引起肺气肿是在慢性支气管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大量吸烟才能达到这一程度,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极差。吸烟能降低肺部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因而可促进肺炎和肺结核发生。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滋养心脏的冠状动脉主要因器质性病变导致供血不足所引起。冠心病死亡者中,吸烟者居多。吸烟量越多,因冠心病死亡率越高,年龄较低者尤为如此。根据950人中58名冠心病患者吸烟情况及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结果,吸烟量增加,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对10名冠心病人做运动负荷实验并吸入低浓度CO,结果显示,和不吸CO比较,随着所吸CO浓度提高,心绞痛开始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

吸烟导致或加重冠心病主要是烟气中CO和尼古丁等物质的作用。吸烟者血液中CO和碳氧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导致血液氧含量减少,碳氧血红蛋白存在妨碍O2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状态中解离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CO能减少冠状动脉壁内膜和中层O2供应,导致缺血性损伤,由于包括胆固醇在内的脂质渗透性增加,内膜下层脂肪酸合成增多,前列腺素释放减少,血小板易于聚集在动脉壁引起冠状动脉硬化。动物实验表明,用含胆固醇食物喂家兔,并使其吸入含一定浓度CO,导致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增加到16%~18%,8~10周后可见胆固醇在主动脉的沉积。正常人心肌需氧量增加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加以补偿,但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扩张受限,血流受阻,从而促进、加重冠心病发生。烟气中尼古丁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心肌需氧量增加,由于冠状动脉硬化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从而也对冠心病发作起促进作用。

第二篇: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关于雾霾的起因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国也日趋成为经济强国,但在这发展的背后,我们也渐渐生活在充满雾霾的环境下,为了避免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先弄清楚雾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只找出原因还远远不够,还要找出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它给人们带来的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预防雾霾给人们带来的这些影响,使人们对雾霾了解的更加更加透彻。同时找出雾霾对生活、环境方面有哪些影响,并寻找出预防办法。因此,我们开展了“关于雾霾的起因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搞好调查,我们随机抽取50名市民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实际走访调查27名,网络调查23名。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统计数据、分析、讨论等方式,更深一步的展开调查研究。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和数据详见附录)得出雾霾的起因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们对雾霾的了解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们对雾霾和雾的认知太少,同时人们对雾霾的关注度一般,没有把雾霾这种天气重视起来。

调查表明,随着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或多或少都开始关注雾霾。其中,有26%的市民非常关注雾霾,64%的市民关注程度一般,偶尔关注的的市民也占到了采访人数的10%。并且通过几道关于人们对雾和霾只是调查的题时,大部分市民对雾和霾都了解的很浅,只有42%的市民能判断出水分在90%以上的是雾。而知道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的市民也只占54%。

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当天天气情况的市民越来越多。 调查表明,通过上网了解当天天气情况的市民占80%,而通过电视的占44%。 3.大多数市民认为雾霾给他们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影响。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对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的各占50%,认为对出行和工作产生影响的分别占36%和6%。同时人们认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汽车尾气、工业排放、植被稀少、冬季供暖(含硫煤的燃烧),其中认为污染源来自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的居多。

4.人们觉得雾霾给自己的情绪带来了影响。 调查表明,有74%的市民认为自己不能理性对待雾霾天气,有66%的市民的心情相比平时会有很大的变化,多数心情会变得比较低落,有78%的市民觉得雾霾会使自己不舒服,不快乐。

5.人们认为雾霾会引起耳鼻喉科的疾病。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雾霾天气会引起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的占78%,认为会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占44%,认为会引起咳嗽、感冒、发烧的占54%。

6.大多数市民能够有效的保护自己并且坚持绿色出行。

调查表明,有78%的市民外出时选择戴口罩,42%的市民选择在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在出行方式上,有40%的市民选择坐公交车出行,2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同时只有18%的市民选择开私家车出行。

7.大多数市民都自身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帮助雾霾的减少。 调查表明,有60%的市民认为多乘公共交通工具有助于雾霾的减少,有32%的市民认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有助于雾霾的减少,认为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纸张和多参加植树活动有助于雾霾的减少的分别占26%和34%。同时为了防治雾霾,有20%的市民认为春节期间不要燃放烟花爆竹,80%的市民认为可以适当燃放烟花爆竹。

8.大多数市民认为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有助于雾霾的减少,并认为治理雾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帮助。

调查表明,有70%的市民认为治理雾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帮助,有26%的市民认为有一定帮助。同时,有78%的市民认为车辆限行措施可以有效治理雾霾,有74%的市民认为禁止重点排污企业可以有效治理雾霾,而认为全范围洒水降尘和燃煤锅炉房、电厂配备脱硫设备的也分别占有60%和40%。

四、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提出解决策略建议:

1.多宣传一些关于雾和霾的相关知识,使市民能够基本区分雾和霾,提高市民对雾霾的关注度。

作为同一生活在雾霾环境下的我们,要了解关于雾霾的基本知识,能大致把雾与霾区分开。

例如:雾是由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组成的,水平能见度一般在1000以内,湿度大于90%。霾主要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和硝酸组成,水平能见度一般在1000~10000之间,湿度小于80%。雾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湿度介于80~90%之间。这种颗粒物不仅是一种污染物,还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2.通过网络开展一些关于雾霾知识的专题活动。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上网来了解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宣传一些关于雾霾的知识,例如:开展一些活动,是大家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关于雾霾的知识。

3.放松心态,乐观面对。

有时候人们常常因为雾霾天气,不能够理性对待而使得自己的心情变化幅度大,从而使自己感觉不舒服。其实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我们放松心态、乐观面对就好。因为气候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不同的气候会使我们产生不一样的情绪,例如:夏天,气候闷热,会使我们的变得散漫懈怠,并且心情烦躁不安;冬天,气候干燥,使得人们变得急躁;下雨天,天空阴暗,我们的情绪可能就会变得消极。所以雾霾天气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放松心态,乐观面对就行。

4.加大“绿色出行”和“节约用水、用电”的宣传,同时为市民普及一下如何保护自己的相关知识。

根据上述三中的

7、8两种现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开始坚持“低碳环保,绿色出行”。例如:60%的市民认为多乘公共交通工具,32%的市民认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40%的市民选择坐公交车出行,20%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出行。

在关于市民对自己的防护措施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78%的市民外出时选择戴口罩,42%的市民选择在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大部分市民选择外出时戴口罩,这也是对国家相关部门的考验,那就是加强对口罩生产商的管理,增加口罩的质量,从而使市民能够放心的使用口罩。同时喜欢晨练或晚饭后出去锻炼的市民,在雾霾天时,就在家锻炼,不要再外出;在交通高峰时段,减少对PM2.5的直接接触(如骑自行车),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 5.普及一些专业的医疗知识,同时有关单位做好相应准备。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雾霾天气会引起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的占78%,认为会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占44%,认为会引起咳嗽、感冒、发烧的占54%。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要普及一些预防知识,例如:学校每到这些症状的高发期,就会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同时因为冬季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雾霾形成,而冬季也是流感高发期,所以医疗单位要做出应对方案。

在春冬季节,家长也要做好预防工作,因为儿童的体质弱、抵抗力差,更容易生病,所以平时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多喝水。

6.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多参加植树活动。

调查表明,人们认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汽车尾气、工业排放、植被稀少、冬季供暖(含硫煤的燃烧),其中认为污染源来自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的居多。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制度,加强对汽车数量的管理,增强限行制度,从而避免汽车高峰拥堵的情况,因为汽车在制动时,尾气的排放量是平时的好几倍。汽车生产部门也要加强自己的技术,是的汽油的燃烧率增加。2015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几部新的法案,其中明确了相关单位执法权和发展新能源的目标。在这之后,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制度,使各大加油站使用尾气回收装置。对于中大型卡车的生厂商加大管理制度,同时加大低配置中大型卡车冒充国标型卡车来污染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与此同时,加强对市民使用新能源电动车的鼓励,出台一些对这些市民的优惠政策。

对于工业排放,加强对重工业区违标排放的处罚,违标排放严重的,有关部门取消其生产资格。加强脱硫煤的生产,加强对散煤的管理,防止其流入社会污染环境。

在3月12号植树节,有关部门可以号召市民每人种一棵树,并且以后经常来管理,以此保证自己种的树可以生存下来。

对于烟花爆竹的燃放,相关部门设置集中燃放点,并设立燃放时间,以此来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

对于这些现象,全部都得依靠有关部门的管理,只有他们加强了管理制度,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因为1952年伦敦的烟雾事件和1952年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又是对我们的警惕。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避免出现那样的事件,因为那是惨痛的教训。

第三篇: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气颗粒物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大气颗粒物是悬浮在大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其主要来源包括: (1)自然界的风沙尘土,海水喷溅等;

(2)各种燃料如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和石油等的燃烧; (3)钢铁厂、水泥厂、石油化工厂等的工业生产过程; (4)公路扬尘、建筑物扬尘等。

大气颗粒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粒径大小不同,被吸入并沉积在呼吸系统的部位不同, 引起机体的危害也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粒径小的颗粒物沉降速度慢,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长,与人体接触机会大。 研究显示: 粒径在10μm以下的可吸入颗粒(即PM10)是大气颗粒物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呼吸系统

刺激肺部使其出现炎症; 肺功能下降,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导致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恶化;引起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和矽肺、石棉肺、肺气肿等肺病。

2、心血管系统

可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血液粘度增加,血液凝集以及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收缩,血压升高。

3、免疫系统

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对细菌、病毒等感染的易感性,使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病原微生物随颗粒物进入体内后,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感染性疾病。

4、神经系统

导致高级神经系统紊乱和器官调解失能,表现为头疼、头晕、嗜睡和狂躁等。

5、癌症的发生

颗粒物所吸附的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是对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环境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其中苯并芘(a)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可造成胎儿增重缓慢;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导致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敏感体质患者过早死亡。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

1.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0.25毫克/立方米, 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蚀,剥落、褪色而损坏。还可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 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6毫克/立方米。

2. 氮氧化物(NOx)

空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 、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 (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x) ;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当NOx与碳氢化物共存于空气中时,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损害,甚至造成肺水肿。慢性中毒可致气管、肺病变。吸入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NOx对动物的影响浓度大致为1.0毫克/立方米,对患者的影响浓度大致为0.2毫克/立方米。国家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 居住区的平均浓度低于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5毫克/立方米。

3. 粒子状污染物

空气中的粒子状污染物数量大、成分复杂,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或是其它污染物的运载体。其主要来源于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而排出的煤烟、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的扬尘等,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盐类颗粒物。在空气污染监测中,粒子状污染物的监测项目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自然降尘和飘尘。

4. 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于5.6时, 降水即为酸雨。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降水酸度pH<4.9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和材料产生明显损害。

5.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卷烟的不完全燃烧,其次是炼焦、炼钢、炼铁等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人体吸入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降低血流载氧能力,导致意识力减弱,中枢神经功能减弱,心脏和肺呼吸功能减弱;受害人感到头昏、头痛、恶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一氧化碳日平均浓度低于4.00毫克/立方米。

6. 氟化物(F)

指以气态与颗粒态形成存在的无机氟化物。主要来源于含氟产品的生产、磷肥厂、钢铁厂、冶铝厂等工业生产过程。氟化物对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吸入高浓度的氟化物气体时,可引起肺水肿和支气管炎。长期吸入低浓度的氟化物气体会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钙质减少,导致骨质硬化和骨质疏松。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城市地区日平均浓度7微克/立方米。

7. 铅及其化合物(Pb)

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汽车排出的废气。铅进入人体,可大部分蓄积于人的骨骼中,损害骨骼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对男性的生殖腺也有一定的损害。引起临床症状为贫血、 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我国尿铅80微克/升为正常值,血铅正常值小于50微克/毫升。

鉴于大气颗粒物对健康诸多不利影响,更应该控制污染,如: (1)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2)减少工业生产中烟尘的排放; (3)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

(4)加强对工地、道路扬尘的管理; (5)加强绿化,保持水土。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围绕地球四周的空气称为大气,大气是各种气体的混合物。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因素。

从世界范围看,排放量大,污染范围广,且带有普遍性的大气污染是飘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碳氢化物、氧化物以及砷、铅、镉等各种重金属。这些污染物也是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监测指标。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人体影响最大,主要来自工业燃煤、燃油,以汽车为主的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和采暖烟囱、家庭炉灶等。

大气污染侵入人体的途径是多渠道的。一种是通过呼吸道直接进入体内,呼吸道粘膜对污染物特别敏感,同时又有很大的吸收能力;另一种是污染物落到水体、土壤和食物中,然后污染物随同饮用水和食物间接进入体内。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是很大的。一是会引起急性中毒。如果大气中漂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突然升高,比平时高出许多倍,人们就会感觉胸闷、咳嗽和嗓子疼痛,以致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烧。特别是在浓雾后期,死亡率急剧上升。其中以支气管炎的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肺炎。二是会诱发疾患或引起慢性中毒。大量研究资料认为,一些慢性呼吸系统的疾病或病情加重的原因都与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较低浓度的污染物也会刺激呼吸道引起支气管收缩,使呼吸道阻力增加并减弱呼吸功能,同时还会使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多,使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受阻,从而导致呼吸道抵抗力减弱,诱发呼吸道的各种疾病。三是对妇女儿童的身体造成极大危害。妇女承受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后代的重担,并且有特殊的生理特征。如接触环境中的有害毒素,不仅危害妇女本身的健康,还会通过妊娠和哺乳过程影响第二代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对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敏感性比成年人高的多,受害程度及远期影响也深远得多。四是对人的身体有致癌作用。大气中的致癌物已发现200多种。由于呼吸到大气中的致癌物,以及在职业接触中,经呼吸道侵入肺部,而且由大气又降落到水体或食物中,造成更广泛的污染。据计算,全世界每年死于肺癌的人数就有百万以上。五是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氯气和光化学烟雾对眼、鼻、喉粘膜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气中灰尘的增多也会刺激眼结膜。

由此可以看出,大气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我们必须保护好环境,降低大气污染,使人们生活在清新的空气当中,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

第四篇: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 "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它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蔬菜上的农药残留是有害无益的,但有些外源化学物对健康有利,如大蒜中的大蒜素.所以,不应把外源化学物统统认为是对健康有害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世界食品贸易在极大地丰富人们饮食种类、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由食品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农兽药、疫病疫情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食品安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一些案例对食物、饮用水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探讨。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外源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功能的化学物。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制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有可能无毒的。例如,正常情况下氟是人体组成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氟化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作用于骨骼,骨盐晶体表明羟磷石灰的羟基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交换,并通过抑制磷酸化酶或者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性的氟化钙,从而使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低血钙、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而氟及其合物如果是直接与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由此可见,要区分一种化学物是物还是非毒物,必须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和途径

1.外源性化学物

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外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能的化学物。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有可能是无毒的。例如,正常情况下氟是人体组成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氟化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作用于骨骼,与骨盐晶体表明羟磷石灰的羟基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交换,并通过抑制磷酸化酶或者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氟化钙,从而使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低血钙、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而氟及其化合物如果是直接与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由此可见,要区分一种化学物是毒物还是非毒物,必须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和途径

2.毒性作用

性是指外源性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机体的损害作用愈大,其毒性愈高。毒性较高物质,只需相对较小剂量或浓度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性较低的物质,则需要较高的剂量或浓度才能呈现毒性作用。

源性化学物的吸收

源性化学物经各种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在生活环境中外源性化学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 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因此,消化道吸收是外源性化合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3.、我国饮水、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一)水体恶化趋势明显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人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200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620亿立方米,其中近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

(二)农产品污染现象严重。

1.农作物中化肥、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十分普遍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氮肥和农药单位面积用量分别为世界水平的三倍和两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未实现集约化模式,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未普及,造成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十分严重。

2.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缩短生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类农药;在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激素来增加禽、畜、水产品的产量。导致蔬菜以及禽、畜、水产品受到抗生素和激素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3.食品加工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污染严重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食品行业卫生条件和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经营还未形成规模,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企业非常普遍。这些企业设备落后、卫生状况差,在加上对加工人员管理不严格,极容易造成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情况发生。

4.禽、畜、水产品受重金属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江河、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工业废水、城市污水与垃圾未妥善处理就用于农田灌溉和施肥,就使重金属进入农牧业环境,造成农作物污染,并通过食物链污染禽畜产品。而利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水源生产的水产品也受严重污染。

(三)劣质原料、有毒物质及食品添加剂污染现象严重

1.劣质原料制造的食品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我国食品行业管理水平落后,许多非法厂商利用劣质原料生产食品,逃避卫生检疫。这些食品流入市场后给人们的健康极大的隐患。

2.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在食品中添加有毒物质的现象屡禁不止

有许多违法厂商在食品中了滥用食品添加剂 ,违反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

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与消化道中的某些部位接触或与某些部位的酶或菌丛发生作用,从而对人体造成损害。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以下简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急性危害是指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在短期内造成人群暴发疾病和死亡的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是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作用于人体,并在人体内转化、积累,经过相当长时间(半年至十几年),才出现受损症状的危害,如水体污染导致的水俣病、骨痛病,雀巢奶粉中碘超标导致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等;远期危害是指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几十年甚至隔代)后才表现出来,如致癌、导畸作用等。

2009,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并不是一个奇特的年份,相对于2008年举国闻三聚氰胺而色变的巨大风波,这一年的健康事件,像二噁英、血铅、尘肺„„似乎都算不了什么,它们总是猝不及防地出现,然后又以悲情的方式谢幕

2011 年3月26日,在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初步确认系来自日本核电站事故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所检测出的放射性剂量值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无需

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这部最新出炉的环发报告对2009年中国所发生的多起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包括江苏盐城水源被污染20万人饮水受影响;湖南浏阳镉污染,509人尿镉超标,引发群体事件;陕西凤翔615名儿童血铅超标;湖南武冈1354人血铅疑似超标;“铅都”河南济源1088名儿童接受驱铅治疗等。这些事件经过媒体曝光,震惊社会,也引起全社会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关系的广泛关注

.中毒及健康损害的临床病例如表3所示,1953~1985年3年间共发生416例,其中急性中毒及健康受损者共占69.2%,同时,皮肤受损害者还有26.7%值得重视。近年来,病肤受损害病例增多,不仅是原发性刺激,经皮吸收中毒的病例也屡有发生。表2年龄别、性别的临床病例橄 (1 983一1985年)年

001年公布的统计报告称:有3000万20岁以上的中国人肥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泛滥,肥胖已成为社会“公害”。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顺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和老衰让位于现在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其中心脏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日本。因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64%以上(全国每年约200万人),占国民死因首位。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仅占全部人口的0.67%,1998年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竟高达6%!营养偏颇的现代“文明病”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

2005年美国追踪研究报告表明,平均每天喝一罐碳酸饮料的孩子,有60%都体重超重。

2006年,为了抑制儿童肥胖的增长,美国政府公布禁售令:禁止在中小学出售碳酸饮料。

2007年,美国爆发宠物食品受污染事件。事后调查表明:掺杂了≤6.6%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粉是宠物食品导致中毒的原因。

2007年深圳检验检疫局从台湾进口的3批“爱族牌”观赏鱼饲料检出三聚氰胺,且三聚氰胺含量较高,分别为0.35 g/kg 、0.47g/kg 、0.51g/kg。这3批鱼饲料共 846千克。

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

总而言之,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化学化工学院化工09-2

阿布杜外力.艾海提

学号:20091003407

第五篇:雾霾的成因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和危害

雾霾的成因 及其

对人体健康影响和危害

学号:2012041424 姓名:张祎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人体在浓雾及大气污染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时,随着吸入体内污染物数量的增多,便会出现胸痛、胸闷、恶心等短期症状和呼吸系统功能下降以及病变等长期症状。对人体的健康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通过建立雾霾天气应急预警机制、加强对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等的控制治理等措施,从事为人类提供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大气污染物是由单相或二相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组成的混合物,目前把人群健康效应特异地归因于某种污染物还有难度。大气颗粒物来源多、地区特性强,是大气中化学组成最复杂、危害最大的污染物之一。

大气颗粒物污染造成的公共健康风险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 WHO) 、美国环保局( USEPA) 和欧盟( EU) 等机构在评价大气污染健康危害时均选择颗粒物作为代表性大气污染物。WHO 报告指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气颗粒物及其对公众健康影响的证据都是一致的,即目前城市人群所暴露的颗粒物浓度水平,会对健康产生有害效应。 从我国历年的环境公告来看,颗粒物一直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来源包括燃煤源、机动车尾气、土壤风沙尘、建筑尘、冶炼尘、城市扬尘和二次颗粒物等,受体模型是目前主要的环境空气颗粒物定量来源解析方法。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等污染源排放颗粒物化学成分复杂,被认为具有相对较大的健康危害。

一、雾霾的基本概念 所谓灰霾天气,就是指由于空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总量过大,导致空气能见度偏低,大气中出现浑浊。霾的本质则是“细粒子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质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造成二次污染,散播到大气中的尘埃、硫酸颗粒、硝酸颗粒、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悬浮在空中,从而使大气变得混浊,造成人们视野模糊,能见度偏差,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m时,将这种粒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

二、雾霾的具体分类及对环境的危害

雾霾的具体种类包括PM10和PM2.5,二者都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具体危害如下:

(一)PM10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虽然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但对环境的危害极大。轻者造成建筑物表面受到污染,影响市容,重者对能见度、温度等均产生重要影响。 1.PM10对能见度的影响

20 世纪 70年代以来,环保部门一直都关注着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尽管它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颗粒物对城市大气光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研究表明,PM10的性质与能见度的降低密切相关 。 能见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气体分子与颗粒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减弱了光信号,并由于散射作用减小了目标物与天空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而造成的。 1.1对光的散射效应。

能见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的散射,60%~95%的能见度减弱都是颗粒物的散射造成的。 空气分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小,其最大的视距(极限能见度)为 100~300km(具体数值与光的波长有关)。 但是由于大气中颗粒物的存在,造成的能见度一般远远低于这一数值:在极干净的大气中的能见度才可以达到 30km 以上;在城市污染大气中能见度大约在5km左右甚至更低;甚至在浓雾中能见度只有几米。在大气气溶胶中,最主要是粒径为 0.1μm~1.0μm 的颗粒物通过光的散射而降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从而降低能见度。 1.2 对光的吸收效应 能见度降低的第二大因是PM10对光的吸收效应,PM10对光的吸收几乎全部都是由炭黑(也称元素碳)和含有炭黑的颗粒引起的。每年,世界上排放的炭黑仅占全部颗粒物排放量的 0.2%~1.0%。但是,它们的消光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煤烟的总消光系数是透明颗粒的2~3 倍,所以大气中含有少量的煤烟颗粒就可以导致光强降低很多。这些光吸收颗粒物甚至会使某些地方的能见度降低一半以上,严重者还可形成烟雾而使城市呈褐色。 1.3 PM10对温度的影响

大量颗粒物的存在直接阻挡太阳光抵达地球表面,造成可见光的光学厚度增大,抵达地面的太阳能通量剧烈下降,从而使地面温度降低,高空的温度增高。特别是直径在 0.1~0.5μm 的颗粒,通过散射与吸收太阳与地球辐射在大气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资料表明,当 PM10 浓度达到100μg/m时,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就会减少 7.5%;当 PM10 为600μg/m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就会减少 42.7%;当PM10 为 1000μg/m时,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60%。Rasool 等估计,全球本底不透明度至少会增加四倍,这样就会使全球温度降低 3.5 摄氏度之多,这么大的降温幅度如维持若干年,相信足以引起一个冰河期。

(二)PM2.5对环境的影响 2.1PM2.5的来源

PM2.5主要包括有机碳、碳黑、粉尘、硫酸铵(亚硫酸铵)、硝酸铵等五类的化学成分。有机碳、碳黑和粉尘等原生颗粒物被称为一次颗粒物。亚硫酸铵、硝酸铵等,是由人类活动排放或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在大气中经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所以被称为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中的碳黑粒子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锅炉燃烧、秸秆焚烧和居民柴草燃烧等途径,粉尘主要来自道路交通、建筑工地和工农业生产过程的扬尘。在一次颗粒物的各个来源中,PM2.5 所占的比例相差较大,道路扬尘与建筑扬尘以粗颗粒为主,由燃料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则以细颗粒PM2.5为主。

硫酸铵主要来源于燃烧高硫煤的锅炉,酸铵主要来源于锅炉与燃油机动车,氨(NH3)主要来源于化肥生产、动物粪便、焦炭生产、冷冻车间和控制 NOX的锅炉(NH3作为降解剂)。大气相对湿度对二次粒子的生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是决定二次粒子的生成和低空的累积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决定二次粒子粒径增大与散射率变化的首要条件。 2.2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PM2.5是导致灰霾天气形成的罪魁祸首。进入大气中的灰霾,导致大气能见的降低,对地面交通安全和飞机的起飞、降落,都构成巨大威胁。 广义上的能见度,包括气象观测中的大气能见度,夜间识别远处灯光信号的灯光能见度,以及卫星测量技术中的从空中观测地面目标的能见度等。狭义的大气能见度,通常指标准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在水平方向上,能够从天空背景中将黑色目标物体(大小适度)区别出来的最大距离。起初,人们把能见度为 10 个等级,分别用数字0-9表示。例如,在有雾的天气状况下,能见度为 2级,表示能见距离为 0.2-0.5公里。能见度与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程度密切相关。在理论上,干结空气的能见度,可以达到 300公里。污染空气中能见度,只有10公里,甚至更低。 大气能见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颗粒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造成的 。可 见 光 辐 射 的 波 长 为0.40-0.76 微米,其中最大强度在 0.52 微米左右。因此,粒径为 0.1-1.0 微米的固体或液体粒子,对于能见度的影响最大。大气中的硫酸盐粒子的粒径大多都在0.2-0.9微米之间。因此,它们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特别显著。

在颗粒物粒子中,粒径小于 2.5 微米粒子的消光作用远大于粒径在 2.5微米以上的粒子。在小于2.5微米的粒 子 中,对于可见光 (波长在0.40-0.76 微米范围内) 来说,PM2.5 的消光作用最强。所以PM2.5是能见度的降低的最主要因素。

三、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一)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与危害

正常人工作时呼吸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指标明显会比安静时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增加很多,分别是安静时的2-3倍和4-5倍。肺的最大通气量可增至100- 110/分,这是安静时的十几倍。由于肺通气量增加使得参与扩散的肺泡数量急剧增多,肺泡的扩大面积由安静时的40m2增加到70m2。由于雾天近地面层大气污染严重,而各种污染物①在这时主要利用运动呼吸量的增加而大量进入人体内;一部分附着和沉积在呼吸道壁和上皮细胞上;另一部分利用运动时肺泡扩散面积的增大,进入人体的肺泡内,沉积于肺的深部,使呼吸机能减退,肺的换气功能降低,从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主要疾病有呼吸功能减退、肺泡弹性减弱、恶心、胸闷、动脉硬化、中枢神经疾病、肺癌、头痛、恶心等。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与危害

进入肺内的各种污染物②通过肺与组织、血液的气体交换,被血液吸收,溶解于血液。借运送气体的作用和体循环的加快,迅速进入人体,沉积和潜伏到心脏和管壁以及各大器官的深部。使血管阻力增大,功能降低,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造成脑、心肌或其它组织器官严重缺氧,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对心血管系统的污染效应,同样是沉积于心脏、血管壁等处的污染物的大小。它一方面受呼吸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的增加也是导致沉积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沉积率越多,危害程度越大。

(三)对皮肤的影响与危害

人体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比安静时会增加很多,体温会升至40e,产生的热量是安静时的10- 15倍。由于雾大,空气湿度大,风力弱,工作时产生的热会受到阻碍,皮肤对流散热能力降低,有机体向四周散热的速度缓慢,使正常的代谢能力散发受到抑制,运动者往往会感到头晕,胸闷、周身不适,还会使人体污染物(致癌物质)粘着在皮肤表面,造成皮肤病甚至皮肤癌的频繁发生。

(四)神经系统

在城市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大部分是由机动车尾气产生的。 含铅汽油燃烧后生成的铅化物微粒扩散到大气中,随呼吸道进入人体之中而影响人体健康。 大量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氨氧化物和碳氢化物,还有大气二次污染物光化学氧化剂和硫酸雾等 进入肺内的各种污染物主要包括酸雾、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卤化物、有机化合物等。 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水肿、酸血病等。

研究表明,铅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可能影响儿童智力的正常发育。母体接触铅污染后, 后代可以出现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小于 1μm 的含铅颗粒物在肺内沉积后,极容易进入血液系统,大部分与红细胞相结合,小部分形成铅的磷酸盐和甘油磷酸盐,然后进入肝、肾、肺和脑,几周后进入骨内,导致高级神经系统紊乱和器官调解失能,逐渐表现为头疼、头晕、嗜睡和狂躁严重的中毒性脑病。

(五)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

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及木材、烟草等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芳烃(PAHs),排放的PAHs 可直接进入大气,并吸附在颗粒物,特别是直径小于2.5μm 的细颗粒物上。由于 PAHs 具有致癌、致突变、致残作用,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其中代表物苯并芘(BaP)是最具致癌性的物质,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另外,空气中的 PAHs 可以和 O

3、NOx、HNO等反应, 转化成致癌或诱变作用更强的化合物,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六)雾霾天能见度低,容易酿成意外事故。 大雾天气,能见度极低,很可能由于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视线受阻等原因,发生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用卡不良记录的消除下一篇:乡医家庭医生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