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论文范文

2024-01-18

校本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校本课程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校本课程开发后,我国小学音乐的校本课程开始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还在向着创新性、多元化的方向继续迈进,将成为更加符合我国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之一。

关键词: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策略

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小学音乐师资情况的影响

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校本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的数量。在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都保持在劣势状态,特别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学校中没有一定的音乐教师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一项难题。(2)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在我国许多小学,存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准低、学历不高、教学水平差等现象,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本及课程内容缺乏认识,从而使音乐校本课程受到

影响。

2.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我国大多数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片面的看法使音乐课程遭到了忽略,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音乐课程的时间,不仅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也有所下降,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二、促进现阶段小学音乐校本开发情况的对策

1.加强小学音乐师资队伍

在我国众多小学中,只有不断地扩大音乐教师的队伍,引进一批专业水准高、创新能力强、能力素养精的教师队伍,才能在进行校本创新时,提出比较专业的教学标准,创设出比较贴切的教学理念,编排出比较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

2.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在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当大量地关注民间的文化资源,并且加以创新,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将其融入音乐校本课程中去,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3.利用社會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中整理并且搜集大量的音乐资源或让学生去观赏一些社会中的演出,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让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有所

提高。

在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在音乐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就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音乐校本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学校重视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创新,同时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地方的音乐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小学音乐课程真正地走向音乐校本课程的道路,从而使校本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好的

作用。

参考文献:

金世余.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二[J].北方音乐,2012(03):121-122.

作者简介:丁霞,女,1984年2月出生,汉,江苏省南京市人,就职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本科,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被一批学者引入中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模式。与此同时,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各国纷纷实行教学改革,力争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评价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我国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使校本课程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水平,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关键词:校本课程  教学质量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一、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

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主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本文认为,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②校本课程是对本校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补充;③校本课程是对本校特色课程的开发。

(二)教学质量:

即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程度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反映。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在开发与实施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主确定课程的过程中,师生通过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培养目标的程度水平。

在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反映学校因时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的办学水准。

二、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概括来讲有人、财、物、规章制度几个方面。其中,人的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对于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而言,教学质量是一个全面评价体系,它由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实施质量、管理质量构成。其中,校本课程实施质量包括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课程开发质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开发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央、地方、学校的课程政策,教育投入及补贴,地域特点,本地区以及本校的经济文化状况,本校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等;内部因素包括: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开发水平、学校的硬件设施及教材的编制、校长的领导能力及管理水平、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态度、学科专家的参与指导、社区和家长的配合程度等。只有充分考虑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方面因素,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教师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主要由教师决定。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同水平、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对校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堂管理水平及课堂行为、教学方略、教学手段、自我评价、教学质量意识等因素,都会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学生学习质量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具体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提高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价值追求之一。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众多,外部因素包括为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提供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前学习水平,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学习动机、学习方略、兴趣爱好等。

(四)教学管理质量

教学管理质量也是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管理质量受教学管理的设备条件、教学管理的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如学历、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经验、管理实践经验、能力、创新意识等)、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方略、教学评价指标等因素的影响。

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被一批学者引入中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模式,校本课程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了推广和实施。但是,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的不断积累从而促成质变的过程,单纯的推广和实施是不够的,只有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才能逐步实现培养目标,真正做到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我国目前校本课程教学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严重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矛盾,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校内、校外的有力支持;忽视学生需求,盲目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匮乏等等。

(二)校本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按照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学生需求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与技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自身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主要有教师业务水平、角色意识、工作态度、责任心、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艺术等。具体来说,影响教师教授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方法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首先,由于他们对校本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主观努力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生之前对校本课程方面内容的接触程度,即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前学习成绩水平,影响之后的学习。其次,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对某一领域天赋相当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却在学习效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不同。最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态度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兴趣浓厚、重视程度较高、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学生,成绩表现相对突出。

(三)校本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管理者决策错误和管理不当造成的,具体表现为:校长的课程观念和管理水平,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发展、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对于校本课程的管理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等。

四、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提供民主开放、良好的开发环境

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表层意义上讲,是国家赋予学校的权力,但实质上是本校培养目标与教育宗旨的产物。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本校培养目标与教育宗旨为出发点;着力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个性、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体现办学特色,并且积极配合国家与地区课程的开发,使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学校建立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乐于承担责任,积极进取,勇于追求成功。

(二)联合校内校外力量,共同开发

我国目前正处于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除了依靠学校这一最关键力量,还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校内校外各方力量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的领导与决策核心,但并非意味着学校要包揽课程决策与编制的全部工作,校本课程要更多地体现独立自主、灵活多样的特征,同时也需要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区团体、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流,在借鉴与交流中得到完善与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与风格。

(三)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建立在分析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的对象是社会、地区、学校、学生等。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包含学生对知识及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地区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旨在开发出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地区和学校发展的校本课程。

(四)增强教师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拥有多重身份,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导,同时还肩负着校本课程的管理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是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观念,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意义,增强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专题讲座、引导阅读校本课程理论书籍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使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较高的认同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校长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提高校本课程管理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校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变课程观念。校长要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科学指导教师工作。目前我国的各类学校仍以升学为主要任务,势必会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带来很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更要从观念上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着眼于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深刻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努力将这种观念内化成为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积极行为。此外,校长要进行民主开放的校本化管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六)建立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学校管理部门和校本课程实施者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检验、监督控制、跟踪监测的全部过程。因此,建立健全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反馈并调整与完善校本课程,使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评价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有利于获得最直接的评价资料,改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在设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化、综合化,以便从整体上促进实施主体的个性化发展。

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起步不久,对于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从整体上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各方组织以及人员的共同合作,使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郝保文.论教学质量的结构及教学质量的提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

[6]郝保文.论教学质量意识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J].内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

[7]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赵永柱.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J].中国农村教育,2007.

校本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研修的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为研修内容,它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是一种有关教师和教育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汤老师所论述的校本研修,特征如下:一是强调了研修主体和研修内容,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研修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研修行动要基于校情,基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二是强调了校本研修的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即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三是指出了校本研修的综合性,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有机融为一体;四指出校本研修是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

我校在定位校本研修时,主要依学者汤立宏的观点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将校本研修融入“弘美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实现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之一。

一、“弘美教育”的阐释及建设现状

(一)“弘美教育”的阐释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弘美教育”是以“立仁弘美”为核心价值观,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教育。所倡导和追求的美,不是表面理解的仅仅限于美,而是包含了德、智、体、美,包含了教育的本質特征。

弘美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系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学校核心价值观处于精神文化体系中的最高逻辑位置,育人目标与办学目标,校训、校徽、校歌处于次级逻辑位置。

弘美教育的办学实践体系办学理念体系的载体,包含了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具体可分作: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等。

(二)“弘美教育”建设现状

2015年,学校选择了从学校办学实践线索切入,在尊重和延续首都师大二附中的历史和传统,不断裂、不隔断、不偏离及符合学校发展事实和文化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访谈、调研,采用倒推法,提出了“弘美教育”这一核心词,进而对理论基础、基本内涵、表述形式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弘美教育”的理念体系进行完善,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徽和校歌等等。

现阶段建设的重点在于:

1.根据文化建设方案所提供的框架,形成具体的可落实的操作方案或行动方案,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环境六个领域。

2.构建落实学校文化的行为抓手,确保学校文化从概念到实践体系再到行为的落地。

包括:课堂行为标准、教师评价标准、仪式等等。

二、“弘美教育”中的校本研修

(一)开展校本研修的出发点

1.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体系只有一个逻辑起点,然后依照学校文化操作变量依此分解这个概念。在逻辑分解过程中,使用统一逻辑下的不同概念表述各个逻辑层级。“弘美”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词,由此而确立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立仁 弘美”,育人目标“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办学目标“立仁书院 弘美花园”,在这一具有和美的价值属性、结构化的功能属性、行动论的方法属性、自洽的逻辑属性的文化结构中,“立仁弘美”是学校文化的源头,是实践所支撑的核心,是工作的出发点,育人目标则成了学校工作的作用点。

2.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校本研修所站角度不一表述多样,但基于“实际问题”成为了研修具有共性的出发点,“校本研修”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场所,以促进本校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为本,以结合本校和教师本人的教育改革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以建立教师为主体、包括专业人员和学校领导在内的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以改善教师的教育行动为直接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教师教育形式。上述王祖琴版定义,强调了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场所,教师及专业人员、学校领导的研修出发点为教育(改革)实践。

(二)校本研修的主体、内容

1.校本研修主体

在诸多研究校本研修的论文中,强调了教师是研修的主体,而课程及课程的实施则是校本研修的聚焦点,但我们应该看到,从课程实施本身的角度看,课程实施既不是学生每一个人相互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独立进行的活动,更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课程也成为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因而,就课程一个方面看,校本研修的主体可有以下组合: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师—年级组,教师—教学干部,教师—德育干部,教师—校长等等。课程领域内,具体研修内容不同则组合方式不同。

2.校本研修的内容

将“弘美教育”的理念体系进行落实,需依据实践体系构建行为框架,上文论述,我校工作的重点确立为: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环境六个方面。这六个操作变量之间,及与理念体系的操作变量之间,逻辑关系具有自洽性,即逻辑自洽性,指概念、观点的前后一贯性和相容性,均在校本研修的范畴之内。

综上两点,我校将全员(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均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辅之以专业研究人员,以不同的组合形式,研修本领域或跨领域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但都基于“立仁弘美”核心价值观,为教师的发展及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服务的原则。

(三)校本研修的技术路线

我校校本研修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首先,在确定研究问题和预期的研究目标后,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获得一些思路和启示。

其次,开始着手研究工具的开发和测试。

随后,修正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调查;再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描述现状,发现问题。

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形成调研报告。

(四)校本研修的模式

1.研修模式建立的原则

教师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以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研修手段,不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是原有的教师校外培训或教师校本培训的简单移植。在我校校本研修模式的确立上,需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弘美立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为育人目标服务。

(2)坚持“以校为本”的理念,本校作为研修的基本单位,以促进本校学生的培育、本校教师及本校的发展为研修目的。

(3)坚持“以师为本”的理念,教师是研修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转变专业观念、改造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效能。

(4)坚持“行动研究”的原则,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路。

2.教师校本研修的模式举隅

(1)接受—借鉴式校本研修。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促进教师与自己原有经验的知识整合,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研修活动的组织应当注重帮助教师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接受和自主建构上。其具体做法有:专家讲座和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读书活动(研读优秀教育论著论文)、教学案例观摩研讨等。

(2)反思—探究式校本研修。主要特征是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修,有较大的自主权。其具体做法有:对教学活动分片断进行分析提炼的“微格研修”,以系列性课例为载体的“课例研修”,以教学问题解决为主要线索的“教学诊断研修”,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追忆评析的“案例反思研修”,以典型学生或教师的成长历程剖析为主的“个案研修”等。

3.以“弘美课题群”为带动有机整合校本研究模式

2015年至今,已立项市级课题两项、首师大共同体课题两项:

区级课题17项,覆盖了15个教研组,18人次参与市级课题研究,113人次参与区级及共同体的课题研究,注重学科间的打通,注重关注学科的前沿信息。

以此组成了:

(1)以《“弘美教育”理念及實践研究》为统领,《首师大二附中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的一级课题。

(2)以首师大共同体课题《首师大二附中“弘美”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为示范引领的,包含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实践要素五个课题为主的二级课题。

(3)以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政治学科核心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研究——以首师大二附中为案例》为龙头的涉及具体学科的,聚焦具体学科问题的三级课题。

(4)校级课题、备课组小课题、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为四级课题,让研究落地生根。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整合研修方式,及时校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工作状态,提高教师员工素养,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办学目标。

三、校本研修与“弘美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校本研修是实现“弘美教育”理念的主要实践方式

从本校教学教育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到以本校教师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等,选择研究程序,例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等,再到选择评价方法,每一环节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手段,将理念落实落地。

(二)校本研修融入到“弘美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文化中教师文化的一部分

在教师文化部分以“魅力教师”来命名。魅力教师有两个标准,一是有学问,二是有品位,弘美教育的这两个词在教师身上投射出来。

在组织建设上:成立以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研修队伍,突出校长、领军人物的研修引领作用。加强市级、区级、校级课题立项,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明确时间节点和成果形式,要求提交合理规范的研究报告,争取发表。

在制度建设上:完善计划管理制度、过程收集制度、结果评价制度。在引入首师大附中年度评审制度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制定《首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研修过程记载考核制度》、《首师大二附中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质量评估方案》。

四、校本研修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弘美教育”这一大的办学理念指引下,运用校本研修的策略,不断梳理和完善学校办学实践体系,从管理到课程到公共关系等一系列文化建设,能将育人目标落在具体的实践领域,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体现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段特点,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保持和传承我校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具有的一定优势,提升我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

(二)推动我校成为价值驱动型学校

近两年来一步步落实,推动我校成为以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反思和实现为主要管理活动的学校,更好地实现教师充分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

校本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校本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新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系统教材形式,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开发和推广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适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校本教材。

一、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衡量现代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育培训的产出是否能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面广、量大,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我们在构建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安排教学内容时,打破传统的以学科本位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按“订单培养”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与训练项目,实现课程综合化与模块化。

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开发上,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即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的综合性课程。例如我们经过多次专业调查和研究论证,将原来分别开设的《机械设备电气控制》、《检测技术》、《数控伺服系统》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课程综合为《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对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删除理论验证与繁冗的计算,围绕相关控制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设置课程内容,并围绕控制功能的实现进行项目实训,既精简了内容,避免了重复教学,又削减了学时,为技能训练留出了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二、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既可将原有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也可以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体系,以满足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校本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在校本教材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校本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师上好一个班级的课,只能使几十位学生受益,而编写出一本好的教材,则可以使几千、几万,乃至几十万读者受益。好的教材使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编写出一本好的教材,是一个有事业心、有造诣、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可能对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具体的体现。

2.注重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

教师编写教材不是为编写而编写,而是着眼于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与同类教材相比,一定要有独到之处,要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现代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能力的造就和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编写教材时,除了系统的阐述知识外,更要注意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材内容的取舍

教材的内容直接体现了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教材内容的取舍,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要注意教材不是科技参考资料,不要以为把本学科涉及到的所有的技术、类型、方法、装置等都收罗进来,越丰富越好。教材内容的取舍,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去审视所需要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内容要简明,主线要清晰,重点要突出。一般说来,教材内容取舍的基本依据是该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也不必过于拘泥于原教学大纲的束缚,教师可根据生产实际,更新课程内容,适当删减陈旧知识,从更现代的视野去审视课程的内容和它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

《数控机床控制技术》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包含了“电气控制技术”、“位置检测装置”、“数控伺服系统”及“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等课程的内容。该课程方案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凸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理念,对提高学生数控机床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以及继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校原来是分别开设上述课程,强化了理论验证与计算,且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型号很多,较难找到一本很适用的高职教材。因此我们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该课程的校本教材。

1.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本课程针对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内容的选取分为五大知识模块:

①电气控制技术;

②位置检测装置;

③数控伺服系统;

④可编程序控制器;

⑤数控机床控制技术综合实训。

每个模块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通用性、衔接性、综合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简化原理阐述,删除繁琐深奥的理论知识及计算,围绕相关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设置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工程思维、项目管理为导向,进行课程的宏观与微观设计。并根据我院现有的GE系列及西门子S7-200系列PLC,编写“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内容,以适应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最后编写了“数控机床控制技术综合实训”一章,使学生对综合运用全书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2.效果

《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课程校本教材经过多个班级的教学实践应用,达到了以下预期的效果:

①精简了内容,避免了重复教学;

②削减了教时,为技能训练留出了时间和空间;

③降低了专业理论重心,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专业技能;

④利于全面客观地考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⑤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开发校本教材,保证了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由于教师直接参与教材编写,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锻炼了教师队伍。同时由于校本教材更贴近学校和学生实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实训教材的使用,不仅规范了实训教学,也使学生有了可循的技能训练指导书,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校本教材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但只要坚持办学宗旨,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创出自己的特色。

(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校本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校本教研的感受与收获

校本教研作为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已经被我们学校教师所认可。在本学期学校组织的教师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四为一体”的教学全过程展示,说、讲、评、反把一节的挖掘的十分透彻,使广大教师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由我乡的众多优秀教师给文明进行优质课的示范,充分的展示了我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由年轻教师的集体论坛展示,给专家和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整个校本教研的全程活动中,我个人又很多的感悟,下面我就几个方面来谈谈:

1、 教师角色正确定位。

在校本教研中,我明确了教师角色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引领者,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填充者。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尤其是健康心理,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对一个人来说恰恰是最重要的。我们教师不是在流水线上制造产品,我们是在培养快乐的人,在帮助造就成功的人生。董会平老师执教的语文课《假如我是一片荷叶》中,在知识巩固阶段利用教具荷花和荷叶卡片来与同学互动,进行识字、组词,这样即对知识进行了巩固,又突出了课堂亮点,还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表演,乐在其中,学生幻化成了一片片碧绿的大荷叶。

2 、多读书,善思考,勤积累。

开放的视觉,让我看到了自己理论知识的匮乏,观念的陈旧。工作一年多来,满足于辛苦教书,少有的积累已几近掏空,给自己充电迫在眉睫。多读书,多学习,善于思考,勤于积累是必经之路。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校已下大力量,加大资金投入,为老师们购买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征订了教学杂志,同时鼓励教师多看各种教研方面的书籍,自己争取每周读一本教育方面的论著,做好读书笔记。并配合

学校开展的读书论坛活动,谈体会,谈心得,谈收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期得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3、关注自我反思。

①继续坚持做好教学反思,每天填好反思记录本。反思自己备课时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那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使自己的课堂变的更有意义,更加贴近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注重学科的独特性。文科洋洋洒洒,形象生动;理科缜密严谨,丝丝入扣。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科特点来选择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讲出自己的风格,展示出自己的个性。诚如此,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必将感受到每一堂课都是丰富多彩的。

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口号。既然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老师为什么不可以有呢?人都有被人承认和认同的心理,所以在本学期我们每位教师将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在档案袋里装下教师的一份课改实验课教案,一份课后反思,一个教学课件等,记录下自己的昨天和今天,为的是明天的辉煌。档案袋中的读书笔记、教学日记、听课笔记全期不少于12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和论文均不少于两篇。另外,为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建立个人主页,届时我们可将自己的一些成绩如满意的教案,成功的课例、论文、读书随笔等等全程的记录下来,关注自己的成长里程。

③做一节课的课堂实录 。教师录下自己满意的课堂,根据自己的课堂实录找不足,找差距,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多向同行学习、请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同伴协作、加强交流 ,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之间的对话,鼓励教师互助学习、探讨、彼此支持、资源共享。现代社会谁善于合作,谁就离成功更近一分。积极参加校本教研,积极承担教研任务。教研中做到“五

勤”:勤听、勤思、勤写、勤说、勤评。

5、重视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的途径之一就是专业引领,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为了少走弯路,要善于向专家学习虚心求教。

上一篇:环境设计专业论文下一篇:混合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