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业发展范文

2023-09-15

乡村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篇

摘 要 从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以江苏省徐州市汉王镇景区发展现状为例,剖析苏北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苏北乡村旅游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对策;开发管理;江苏省徐州市汉王镇

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迎来了适宜的发展契机,各家旅行社及线上旅游平台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产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民俗村、乡村度假村、农家乐、古村落等。乡村旅游以其随心安逸、自在悠闲、自然风情而区别于其他名胜古迹与山川河流,且农村通常分布于城市郊区,是都市人们释放压力、感受短途旅游的好去处。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项目,其所占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乡村旅游是以回归自然,体验乡村为主导,集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和民俗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形式旅游方式,是现代旅游中的一项新事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在城市生活的人有亲近大自然之感。随着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碰撞,游客们的思想更加趋于多元与成熟,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再只局限于休闲生活娱乐,更在意的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与灵魂、自然的融合,注重自然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基于这种现状,乡村旅游的丰富不仅满足了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农业休闲产品,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促进当地农业结构合理化。旅游业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地经济,同时也积极响应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号召,是一项农民能受益、游客需求能得到最大满足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苏北地区区域划分主要指江苏省北部地区,主要城市有盐城、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5个地级市,包含17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17个县,苏北地区以广袤平原为主,经济发展程度高,交通通达性好。乡村旅游发展初具雏形的同时也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协调性的总体规划、开发流程混乱、缺乏自主经营能力、产品单一特色不足等问题。

1 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初具雏形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地处于徐州市西南苏皖交界处,历史悠久,极具自身文化特色,自然特征明显,拥有“花果之乡”美誉,是各方面都适合旅游发展的优势地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铜山区的旧城改造稳健推进,调整了城市功能区,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绿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的称誉。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因此上了“高速”,连带其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大规模实现,适宜的环境也成为大众选择汉王镇农村旅游的理由之一。这其中离不开旧城区综合整治的落实以及当地政府“加快推进城镇崛起”的实施。其中汉王镇地处于铜山区云龙风景区,距离徐州市区的距离仅12.5 km,极大地方便了市区居民进行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1]。随着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旅游常存在的典型问题在徐州汉王镇景区中都有所体现。

2 苏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总体的协调规划,景区内部整体质量较低

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时,不注重各功能区的划分,村民居住区、公共设施、行政办公区较为混乱,公共环境不尽如人意。随着汉王镇新城的陆续完工,搬迁至新城的老城区政府依然缺乏规划,导致整体景区质量下降。

苏北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各立门户,没有统筹系统的发展规划,导致乡村旅游发展参差不齐,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难以突出重点,无法形成品牌效应。这种低水平的开发只能导致天下乡村一大同,反而增加了同地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类似于汉王镇这样的乡村旅游类型的景区,由于没有做好景区用地的规划,开发流程混乱,整体质量下降。汉王镇内的许多保护级景点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如马扒泉、拔剑泉等,周围环境也较差,质量有待提高。

2.2 相关旅游设施不完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游客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低。例如,汉王镇内的道路、停车场、电话亭以及公厕等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景区内“两纵一横”道路分布,三条主干道连接外侧珠江路,内部交通状况糟糕,景点分散,各项配套设施不全,如路标、道路设置等,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存在缺陷,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相关单位执行力未落实到位,产品结构过于单一。

2.3 农副产品种类丰富,管理营销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项目靠近乡村,也是最接近农副产品的地方,但是大部分地区只是出售原滋原味的农作物,产品雷同没有新意,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销售模式过于单一,产业链短。铜山区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产物是瓜果蔬菜,高半山地以优质的杂粮、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果树主要有核桃、花椒、橄榄一类,党参、板蓝根是其重要的中药材生产作物。汉王镇是铜山区油橄榄和花椒主要产区,但是汉王镇并没有抓住这一消费热点,只是销售单纯的作物,没有特色,没有精心的包装和营销,整体缺乏知名度[2]。

2.4 文化底蕴不深厚,概念主次混淆

乡村旅游是根据各乡村存在的特色文化、独特风俗、田园风光等方面衍生出来的各具特色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并非如法炮制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模一样的乡村旅游模式。经济收益是乡村旅游发展层次高低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但驱动其全面发展的一定不仅仅是物质的外在,文化才是第一驱动力,乡村旅游的文化意义在于发扬乡村民俗文化,让更多人知晓乡村文化的特色所在,游客更需要精神的富足。

3 苏北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3.1 明确苏北地区的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出真正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加强品牌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主打田园风光、绿色健康、物美价廉等消费点,明确市场定位,寻找客户人群的特质,开设旅游精品线路,适时举办游览会,打响品牌策略。例如,国内值得借鉴的经典案例——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项目发展目标以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有机食品为本,以旅游度假为载体,建设以生物能源、种植养殖、田园风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绿色环保的观光度假项目。

3.2 注重乡村文化内核,文化是核心驱动力

拒绝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重资源、轻文化的现象。文化即一个品牌的灵魂。把特色这张牌打好,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专属。例如,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以茶田风光及其独特的茶园文化在众多乡村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雁南飞景区从服务、环境、出品、文化四个维度精心铸造品牌,对外输出的这一张文化品牌正是雁南飞旅游度假村打响其知名度的王牌[3]。

3.3 坚持系统规范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

着力解决好乡村交通,解决基础设施简陋和分布不均的问题,是关系游客是否能来,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的关键因素。规范指导落实到位,拒绝纸上谈兵,最大程度保持乡村旅游的规范化运营。铜山区汉王镇景区景观布局杂乱,景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而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打造独具特色的“前店后园”的经营模式,在空间布局上设置体验交流场所和农产品交易场所,“前店”部分设置了住宿区、娱乐区、餐饮区、购物区,满足了游客们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欲,也帮助景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后店”部分主要设置养殖区、种植区、再生能源区这样的生态农业园,充分考虑到旅客的参与需求,整个景区规划合理且充分考虑消费经济与游客体验。

4 结语

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不仅要注重收益问题,更要注重文化的注入,不能舍本逐末。这是丰富和发展新型乡村旅游基础建设的一大机遇,是实现全民旅游的消费热点。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难以避免,但要拒绝杂乱廉价,致力于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苏北乡村旅游品牌。在城市建设方面脚踏實地,探索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苏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国旭.关于乡村振兴中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径探索[J].新丝路,2020(6):21-23.

[2] 孙强,王锴,白潇潇,等.“文化、生态、发展”三位一体的城镇综合整治规划探析——以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为例[J].规划师,2012,28(12):50-56.

[3] 王萌.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29(2):99-101.

(责任编辑:赵中正)

乡村旅游业发展范文第2篇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

与休闲观光农业放到解决“三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县、镇、村各级政府领导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必须高度统一,努力挖掘本地乡村资源。

规划先导,有序发展。一方面,必须倾听专家的建议意见,开发出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按规划要求,滚动推进,从而极大地提高乡村旅游建设效益,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我县乡村旅游特色,确保产品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出台政策,扶持发展。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确保与体现政府的投入主导作用,形成相配套的战略与信贷政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涉及少量的建设用地,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少量土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流转机制。同时,依据我县实际,完善土地与产权的配套政策,形成资产,解决以资产向银行进行抵押信贷的问题,从而建立自身造血机制。建立考核、奖励政策;形成全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切实为镇、村级和工商业主参与建设提供技术要素支撑。

汇聚资源,集中突破。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困难的是启动阶段的投入问题,精心选择目标,汇聚全社会资源,集中一点,重点突破,就能释放出无限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

注重品牌,形成特色。我县乡村旅游的特色切入点要放在水乡、田园上,要做足水的文章,做好田园风光的营造。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切忌单凭个人好恶,随意设置与取舍,要多做市场调研、多听专家意见、多注重保留自身特色。西塘古镇能吸引众多眼球的主要要素是河道纵横、明清建筑连片,如果全部是现代化的居民小区,也就失去了古镇特色,也形成不了今天的市场。

注重菜肴,配套礼品。为“农家乐”经营户进行免费培训,组织力量开发品牌菜肴。我县先后举行过河鲜美食节与渔文化节十大金牌菜肴评选活动,对乡村旅游的菜肴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后应多举办此类活动,而且着眼点要土、特,依托我县现有的菜肴资源,搜集有地方特色的家常菜,最终形成具有吴根越角的江南水乡气息特色的品牌菜肴。乡村旅游的另一个节目是购物,虽然我县有众多的农副产品,且均有携带方便的礼盒装,但特色不足、品牌不响、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还得进一步提升。

锁定市场,总体营销。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户或工商业主,在启动初期,由于受个人素质、理念及财力等制约,一般主动营销的行为较少,大多靠客人的口碑传播。因此,主管部门应承担起协调组织的职能,把全县的乡村旅游产品整体打包促销,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如果行业达到一定规模可考虑建立县乡村旅游协会,通过协会自理、自律进入市场。

正确导向,延伸经营。在工商业主建设的乡村旅游点上,农民除了土地租金收益外,自身只是一个打工者,加上自种自收农产品的附加收益,客观上讲农民是增收了,但未能最大化地享受发展成果。为此,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坚持政府与个体工商业主并进的建设策略。还要关注要素支撑并进,努力在农家住宿、农产品购物、农家娱乐活动参与等环节上延伸经营,提供服务,实现多点效益并举的目标。

配套服务,完善设施。乡村旅游在发展进程中,消防、卫生、工商、农经、公安等职能部门要主动介入管理,从实际出发提出各类标准要求,努力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杜绝放任自流的现象。针对我国的休假制度调整,短线旅游不断升温的现状,交通方面尽早与上海协商,努力把**公交与上海公交网络贯通。同时,须尽早完成标牌、标识、旅游咨询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从方方面面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乡村旅游业发展范文第3篇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1.10.

摘 要:后疫情时代,民众对健康、自由、养生等需求快速上涨。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低密度、生态环保、休闲养生的旅游方式,或将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以海南省乡村旅游业为例,识别并分析海南乡村旅游业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维持低密度,主打休闲养生、促进产业融合,形成专业化经济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理念与生态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进行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并对海南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协同发展;休闲农业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高度市场化的旅游业作为增大消费内需,促进国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在后疫情时代民众对健康、自由、养生等需求极度上涨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将成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以海南省乡村旅游业为例,在分析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引入“三农”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理念,探讨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与模式,进而提出加快推动海南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就海南生态特色农业发展而言,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孙铁玉等(2019)提出将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从“三农”的角度提出海南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张治礼(2019)提出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以新兴科技带动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张治礼(2020)提出贯彻海南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就海南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而言,金治中等(2019)总结梳理了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张路路等(2020)就乡村休闲旅游的土地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魏小丹(2020)就海南全域旅游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但在现有研究中,针对当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其农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的研究较少,而这两者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或是海南省培育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模式。

2 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海南省作为中国唯一全域处于热带之内的省份,长夏无冬,稻可三熟。既是我国热带农业种植的理想基地,也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同时,海南省还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是我国与东南亚和非洲经济、贸易、文化往来的国际通道,交通便利。海南省的热带高效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后疫情时代我国旅游业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点内容。

(2)政策优势。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等诸多目标。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人才引进力度势必增加,多种优惠政策势必增多,最终推动海南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3)外部环境优势。自海南推出全域旅游概念以来,乡村旅游与传统景区联系密切,无形中扩大了乡村旅游市场,为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打开了大門。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疫情唤起了群众对于旅游概念的重新思考,具有低密度、休闲养生、文化特色等理念优势的乡村旅游业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使得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4)市场优势。海南省作为国内旅游大省,游客资源丰富。尤其是其独特的亚热带气候是全国唯一的,其乡村旅游文化独树一帜,吸引着国内大量游客。同时,近年来,海南在国际上的媒体宣传能力与影响力逐渐增强,海南旅游代表团先后赴欧美国家开展旅游宣传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市场,提升了海南旅游的国际化水平。

2.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尚未形成专业化经济。海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仍处于以“农家乐”为主的简单开发利用,对民宿和共享庄园的开发缺乏专业的培训与管理经验。休闲观光农业和海南独有的生态特色农业并未与乡村旅游模式产生有效的产业融合。同时,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中,文化特色开发停留在初始阶段。多产业融合不紧密,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与专业化经济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

(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呈现出相关人员素质与其快速发展进程不匹配的特点。据统计,海南累计评定的椰级乡村旅游点由2018年的106家到目前的154家,发展进程快速。民宿、共享庄园等乡村旅游模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标配。但是大部分的旅游村镇在特色项目的开发、民宿的经营发展都是以政府文件为主导,相关经营人员缺乏民宿管理经验,且服务水平(包括接待水平、语言交流、服务质量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3)休闲旅游土地用地问题。乡村旅游实际建设用地需求少,但在建设初期仅对停车场、餐饮场所的用地需求较大。受新增建设指标限制,土地建设审批程序繁琐,周期长,土地流转问题导致一些违规建筑的出现,影响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如休闲旅游、特色小镇、主题度假村等对用地的标准与功能的差异性大,导致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复杂性高,对海南乡村旅游业的配套政策措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4)农村基础设施有待提高、配套审批周期冗长。尽管近年来,海南全域旅游开发进程正紧锣密鼓进行中,但其主要的旅游项目及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等热点城市。一些文化特色浓重、乡村旅游开发潜力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饮用水安全、信息服务项目、交通设施等)仍然薄弱,同时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流程复杂、周期冗长,导致很多不合理建筑产生,这样不利于海南全域旅游规划与乡村旅游业的长久布局。

3 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3.1 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理念

(1)维持低密度,主打休闲养生。区别于景区游、城市游,人口密度低、休闲养生一直是乡村旅游独特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民众对健康、自由、养生等需求快速上涨。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方向更应维持低密度,主打休闲养生的理念,依托海南的区位优势与地理特征,丰富休闲旅游的多样性。

(2)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专业化经济。针对海南目前乡村旅游业相关人员素质与其快速发展进程不匹配的特点,尤其是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专业化经济是海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托于自由贸易港建设,提高海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吸引专业化人才,促进民宿、共享庄园等旅游项目管理经验交流。

(3)促进产业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多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文化特色开发停留在初始阶段。为响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等诸多目标,在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理念中,应着重关注多方面的产业融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3.2 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后疫情时代海南鄉村旅游业的发展无疑要依托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发展目标与宏观便利条件,走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基于国家的战略目标与海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应着重对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进行高质量协同发展,走多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在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中,应着重基于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依据“制度—经济—空间”的多维分析框架,探讨贴合自由贸易港建设总方案背景下的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方向与模式。即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制度环境下,寻找海南乡村经济发展规律,通过经济规律协调空间实体布局,从而达到空间实体约束规律演进,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措施的发展理论模式探讨。同时,在海南乡村旅游业今后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中,从“农民—农村—农业”的角度识别并分析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依旧采取“现状分析—问题识别—对策建议”的方法对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进行不断改进与创新。并以农户为例,利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探究农户参与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的均衡点,寻找两者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农村为例,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乡村旅游业产生的集群效应与溢出效应;以农业为例,因地制宜提出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制度设计。

总之,后疫情时代海南乡村旅游业应该以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主,走多产业融合发展道路。这样,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海南一二三类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有助于探索海南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有助于加快推进海南农业“精品化”战略和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化”,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确保海南热带生态特色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3.3 加快海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手段,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协调空间布局。通过当下兴起的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技术,加速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分析并优化农产品生产空间布局,实现产销的精准对接。利用相关技术对海南休闲观光农业进行客户分析,依托于生态特色农业建设布局,开发不同模式、不同规模的休闲农业观光园,丰富观光农业的多样性,从而实现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2)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绿色生态高质量循环发展道路。无论是发展海南生态特色农业还是发展海南休闲观光农业,均需依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用,走绿色生态循环发展道路。同时,向乡村旅游管理经验丰富的地区学习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与发展理念,结合海南自身条件,切实解决好乡村旅游引发的环境恶化问题。实现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保证海南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打造农业“精品化”与文化“品牌化”。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海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在科技、品种、技术等多方面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并依托于不同“品牌”的海南特色生态农业建设不同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同时,打造海南文化品牌,将黎族文化融入到海南的乡村旅游中,充分开发这些海南特有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之与海南本土观光农业相融合,实现海南生态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4)加强机制创新与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相关资源,切实解决好融资、人才、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在自由贸易建设进程中,海南农业发展迎来诸多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在人才输入与技术集聚的背景下,合理分配资源,切实解决好海南农业一直面临的融资难、人才少、技术不足等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政府应做好土地使用的规划细则,精简相关土地审批流程,因地制宜提出配套实施政策,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关于“点状供地”的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休闲旅游土地用地与农业生产用地之间的土地冲突,从而实现生态特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金治中,熊启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海南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9(26):10-11+25.

张治礼.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今日海南,2019(01):27-29.

庞康强.海南省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43(03):110-115+120.

張路路,刘梦娜,王晓峰,等.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土地瓶颈与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20(22):68-69.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05):40-42.

张治礼.自贸港背景下海南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N].海南日报,2020-07-24(B05).

孙铁玉,林宇环,于志华.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9(03):2-14.

魏小丹.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148-150+156.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University of Salento Researchers Target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How Authenticity and Tradition Shift into 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Italian Agritourism)[J]. Agriculture Week2020:586.

[Dwi Suhartanto, David Dean, Brendan T. Chen, et al. Tourist experience with agritourism attractions: what leads to loyalty?[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20, 45(03):364-375.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Haina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 Wan

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WANG Delei

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ZHANG Xiekui

乡村旅游业发展范文第4篇

近年来,园艺产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值逐渐增大,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而乡村旅游业作为农村的一个新兴产业,也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满足当前市场机制的需求,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帮助农民增收,改善生活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就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措施介绍如下。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逐渐向着高效、优质以及生态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正规化,進而优化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2培育园艺主导产业

在园艺主导产业的具体培育过程中,应当以标准化生产以及集约化经营作为发展目标,采取种植—加工—贮藏—销售的一条龙形式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使游客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3拓展融资渠道

为了有效分配投资金额,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投资的出现,相关主管部门应详细调查并分析产业地区实际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客源市场和资源特色等,合理定位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方向,做好科学规划布局工作,通过滚动式投资模式形成累积效应,建设“园中园”以促进可持续发展[1]。通过自有资金、政府资助、集体、个人以及外用投资、银行贷款以及项目补助等各种资金筹措方式,更好地实施整体规划,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4打造特色产品

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充分运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大力推广,创建特色产业,进而更好地吸引游客。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旅游业产品业态,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益。

5加强对科技引领的重视

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过程中,应集合当地自然以及人文景观、乡风民俗、田园风光以及各种生产设施设备,重点突出科技性、产业性、生态性、文化性、创意性、丰富性以及特色性,使游客获得一个集观光、度假、娱乐、生产体验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样化智慧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促进新农村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同时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因而,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园艺主导产业、拓展融资渠道、打造特色产品并加强对科技引领的重视,从而有效促进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相互促进以及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黄国林,陈鹏,等.农业科技园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5):97-99.

乡村旅游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

1 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3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

4 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

5 结语

上一篇:网络安全发展下一篇:煤矿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