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计算论文范文

2024-02-09

数值计算论文范文第1篇

2、海港口浮码头中固定桩墩振动实测与数值计算分析

3、《数值计算方法》课程中样条理论教学的深层探究

4、提高“自我效能”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设计与实践

5、压水堆核电站主蒸汽安全阀升力数值计算

6、管桩群桩水平承载特性数值计算分析

7、有关码头地基液化的数值计算

8、双足被动步行的不稳定流形的数值计算

9、汽车滚装处所通风的数值计算及设计优化

10、高等学校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建设探索

11、数值计算在量子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

12、浅谈如何增加数值计算方法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3、数值计算方法的融会式教学理念与实践

14、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重力坝溢流面台阶式综合消能设计与检验

15、化学工程师数值计算基础

16、飞机座舱围护结构瞬态温度分布的数值计算

17、曲面上布朗运动的数值计算

18、随机微分方程数值解稳定性研究综述

19、洁净手术室室内气流组织数值数值计算模型验证

20、基于GeoStudio下尾矿坝地应力场的数值计算

21、四波段飞机尾焰红外辐射的数值计算与图像仿真

22、多土层地基建筑桩基竖向承载力数值计算方法

23、多种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分析

24、“新工科”背景下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5、交错轴圆柱端面齿盘共轭齿面的数值计算方法

26、本地数据库在大数据量数值计算中的分布式应用

27、江都三站进水流道优化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研究

28、张集煤矿二副井箕斗装载硐室及马头门支护结构方案数值计算

29、基于CFD方法的球鼻首减阻优化研究

30、浅谈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值计算方法在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渗透

31、跳跃—扩散模型资产定价公式的数值计算方法

32、介电测井相关数值计算研究

33、巷道锚杆支护问题的解析解、相似模拟解及数值计算方法简述

34、含层状泥质砾岩地层的岩电特性数值计算研究

35、数值计算技术对高填方路基稳定性的分析

36、数值计算方法教学方法研究

37、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38、急倾斜特厚煤层顶板非对称平顶型拱结构对比分析

39、枕头坝一级水电站鱼道休憩池的数值计算研究

40、空压机电机性能与损耗数值计算研究

41、脱硫吸收塔结构设计数值计算应用分析

42、O2O教学模式应用于“数值计算实训”课堂的教学改革探究

43、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在《数值计算方法》教学中的探索

44、基于MCR框架的热力学数据库架构模式设计

45、与水声学理论相结合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研究

46、盾构隧道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数值计算分析

47、不同岩石对埋地输气管道撞击的数值计算

48、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值计算方法教学中的渗透

49、换热器数值计算的研究进展

数值计算论文范文第2篇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 包括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在内的交通设施, 既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 又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而隧道作为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建设受到当地地质、地下水以及施工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球上可溶性岩石地区占地球总面积的10%, 隧道线路规划时难以避免的要通过可溶性岩石地区, 研究岩溶对隧道的影响的意义重大。

2. 计算参数的选择

计算参数的选取如表1所示。

3. 边界尺寸及边界条件

本次计算采用三维有限元进行计算。计算模型的边界尺寸采用长×宽×高=40m×15m×40m。其中上部岩层边界尺寸为长×宽×高=40m×15m×8m;下部岩层边界尺寸为长×宽×高=40m×15m×32m。隧道截面圆直径为6.76m, 溶洞截面直径为2m。除上表面为自由表面外, 其余各面均设置施加法向约束。

4. 施工步骤

根据有限元模拟情况, 施工步骤分为以下3步进行:第一步, 初始应力状态, 计算岩层、土层的自重应力场;第二步, 在自重应力场下开挖隧道上部的溶洞;第三步, 开挖隧道。

5. 衬砌应力分析

无溶腔时衬砌的应力云图如图1所示, 溶腔距离隧道3m、6m时的衬砌应力云图分别如图2所示。

图1~图2中衬砌应力计算表明:无溶洞时, 衬砌的拱底和拱顶出现拉应力, 顶底出现最大拉应力。当存在溶洞时, 衬砌上的最大压应力增大, 且随着溶洞与隧道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最大压应力存在于隧道的左右两侧, 溶洞使衬砌的应力增大, 但其压应力增大的幅度与溶洞到隧道之间的距离无关。

5.1.衬砌弯矩分析

1) 无溶腔时衬砌弯矩

在无溶洞时, 衬砌的最大正弯矩和最大负弯矩均随开挖进尺而增大, 最大正、负弯矩的增大幅度分别为30.7%、22.6%。当新开挖部分刚修建完, 在此阶段之前已修建完成的隧道两侧衬砌的负弯矩会减小, 减小幅度最大为17%, 与此同时隧道衬砌的正弯矩并无太大变化。

2) 溶腔距隧道3m时衬砌弯矩

在无溶洞时进行隧道开挖建设, 隧道衬砌受到的最大正、负弯矩亦均随开挖进尺而增大, 最大正、负弯矩增大幅度分别为57.5%、19%。最大正弯矩始终发生在第一阶段修建的衬砌下部;最大负弯矩出现的位置从第二阶段开始始终位于隧道衬砌下部且所受弯矩随隧道进一步开挖而逐渐减小, 并最终趋于稳定。另一方面, 隧道衬砌受正弯矩的范围小于受负弯矩的范围。

3) 溶腔距隧道6m时衬砌弯矩

在无溶洞的时进行隧道开挖, 隧道衬砌受到的最大正、负弯矩均随开挖进尺而增大, 最大正、负弯矩增大幅度分别为87%、29%。衬砌的顶部及左右两侧的中部主要受正弯矩作用, 衬砌底部主要是受负弯矩作用。在隧道开挖修建隧道衬砌的过程中, 衬砌受正、负弯矩的区域面积基本不变。虽然衬砌所受最大负弯矩随隧道开挖而增大, 但其最大负弯矩作用的面积却随隧道开挖而减小。

再综合分析各工况中衬砌的正、负弯矩结果可知:在隧道开挖修建过程中, 衬砌所受负弯矩始终比正弯矩大。溶洞的存在对衬砌所受弯矩大小有一定影响, 并使衬砌所受正弯矩增大, 而负弯矩减小。但溶洞对衬砌正弯矩的影响比对负弯矩的影响大, 即正弯矩最大增幅高达41.5%, 而负弯矩最大减幅为13.5%。

另一方面, 溶洞与隧道的距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溶洞与隧道距离较小 (≤3m) 时, 溶洞对于衬砌所受弯矩的影响最大, 而当溶洞与隧道的距离较大 (≥6m) 时, 溶洞对于隧道衬砌所受弯矩虽仍存在影响, 但影响程度小于近距离溶洞的影响。

6. 锚杆轴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无溶腔时开挖各阶段锚杆轴力计算结果表明:轴力最大的锚杆位于隧道顶部, 随开挖不断前进, 新安装的锚杆所受最大轴力不断加大, 涨幅可达21.9%。已安装完毕的锚杆所受轴力大小随开挖产生的变化幅度很小, 基本可忽略不计。

溶腔距隧道3m时开挖各阶段锚杆轴力计算结果表明:轴力最大的锚杆位于隧道顶部, 随开挖不断前进, 新安装的锚杆所受最大轴力不断加大, 涨幅可达11.3%。已安装完毕的锚杆所受轴力大小随开挖部位的前进产生的变化幅度较大, 减少幅度可达9%。

溶腔距隧道6m时开挖各阶段锚杆轴力计算结果表明:在整个开挖过程中锚杆所受轴力都比无溶洞情况、存在溶洞距离隧道3m时的情况下锚杆所受轴力要大, 轴力最大的锚杆位于隧道顶部。随着开挖不断前进, 新安装的锚杆所受最大轴力不断加大, 涨幅最大可达到48.9%。已安装完毕的锚杆所受轴力大小随开挖部位的前进而逐步增大, 且产生的变化幅度较大, 涨幅可达21.5%。

结论

溶洞的存在会对隧道开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溶洞的存在能够使得隧道衬砌所受到的压应力与拉应力共同增大。因此, 在施工中, 对于此类的溶洞, 需要进行填充, 填充的方法应当根据当地施工条件及溶洞类型进行填充或者是其他方式的处理。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 溶洞及其与隧道的距离均会对隧道锚杆受力产生一定影响。溶洞的存在会使隧道锚杆的轴力大小发生变化, 能使隧道锚杆轴力增大也可以使隧道锚杆轴力减小, 增大还是减小与溶-隧间的距离有关。初步认为, 当溶洞与隧道的距离比较近 (≤3m) 时会使隧道锚杆轴力减小, 减小幅度可为16%左右;当溶洞与隧道的距离比较远 (≥6m) 时会使锚杆轴力变大, 增大幅度可高达54.6%。所以, 建议在隧道设计初期应该考虑溶洞与隧道的距离, 对隧道锚杆设计进行合理地调整。

摘要:可溶性岩石地质分布广、面积大, 在我国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为深入探讨岩溶对贵州地区轨道交通隧道建设带来的影响, 借助三维有限元软件, 以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为依托, 建立了多个含不同溶腔的隧道数值模型, 通过对各工况的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溶洞使围岩整体位移减小, 但围岩应力变大;溶洞使衬砌压应力与拉应力均增大, 但使衬砌的最大负弯矩减小;溶洞离隧道衬砌太近时, 会使得隧道衬砌所受弯矩大幅度增加。施工时对此类溶洞, 需作填充处理, 以保障隧道工程的施工与运营安全。

关键词:地铁隧道,溶洞,数值模拟,围岩应力,衬砌弯矩

参考文献

[1] 孙钰, 王坤岩, 姚晓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环境效益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04) :92-100.

[2] 陈爱云.宜万铁路DK203+060~+110段溶腔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0, 17 (1) :120-122.

数值计算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 现代建筑产业对建筑材料及其承载性能愈加关注, 其中, 碳纤维混凝土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简称CFRC, 即将一定长度碳纤维按一定比例掺入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的复合材料) 成为国外建筑产业广泛关注并逐步推广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本文运用有限元及试验测定的方法, 研究了掺入碳纤维的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与开裂性能, 从而探索了CFRC梁的承载性能研究方法。

1 梁的有限元非线性计算与模拟

根据钢筋混凝土的配置, 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梁的弯曲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

1.1 有限元计算模型

采用程序中用于计算钢筋混凝土的分离式模型, 即钢筋单元和混凝土单元只在节点上位移协调;将纤维作为混凝土中的细微钢筋来处理, 根据其在混凝土中的分散情况和体积率进行参数设置。

文献【1】指出, 当碳纤维体积掺量为0.24%时, CFRC具有最大的承载强度, 因此计算中将碳纤维体积比选为0.24%。

模型单元划分如图1所示, 包括混凝土模型单元和钢筋 (纵向受力钢筋、横向箍筋) 单元。

计算模型中的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建议的上升段和水平段组成, 如图2所示;钢筋的本构关系统一采用图4表达的变化规律和数据。破坏强度准则采用三轴受力状态下的五参数混凝土强度准则。

图2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 (a) 混凝土本构关系 (b) 钢筋本构关系Fig.2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concrete and steel bar (a) concrete (b) steel bar

1.2 有限元计算结果

本文分别计算了不掺碳纤维的普通素混凝土梁和加入碳纤维的CFRC梁两种情况。

1.2.1 梁的裂纹开展与开裂荷载

观察计算结果发现, 素混凝土梁在荷载20k N时, 中间纯弯曲段的拉伸侧出发生了细微的开裂, 裂缝与纵向垂直。

由图3比较计算结果可以发现, 与素混凝土普通梁相比, 掺入碳纤维的CFRC梁的开裂荷载略大, 相同荷载条件下, CFRC梁的裂纹发展范围较窄, 深度明显较小, 但随着荷载的增大, 裂纹的发展与素混凝土梁的差异不大。

图3裂纹开展情况计算结果比较 (a) 素混凝土梁, 加载20k N (b) CFRC梁, 加载20k N (c) 素混凝土梁, 加载40k N (d) CFRC梁, 加载40k NFig.3 Comparisons of cracking calculation results (a) concrete beam with load 20k N (b) CFRC beam with load20k N (c) concrete beam with load 40k N (d) CFRC beam with load40k N

1.2.2 梁的弯曲挠度

本文计算了加载过程中各点的竖向位移, 其中跨中挠度随荷载的变化关系如图4所示。

2 梁的弯曲试验

本文对不掺加碳纤维的混凝土梁和相同尺寸的CFRC梁进行了加载试验, 测定了梁的承载性能, 主要是跨中挠度、开裂荷载和裂纹发生情况。

2.1 试验方法及试件制备

本试验对变形的测量采用的是百分表和位移计, 在跨中位置安放位移计和百分表, 位移计可采用半桥接法, 由DH5922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自动读取, 百分表采用的是人工记录的方法, 每隔2k N记录一次数据, 在两端的支座处分别布置两个百分表, 测量变形情况, 其布置位置见图5所示。

为了得出掺入碳纤维对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变形性能及开裂的影响, 本文分别制备素混凝土梁及掺入不同长度碳纤维混凝土的弯曲梁试件, 如图6。配置参数见表1。

2.2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如表2。

3 计算值与试验测量值的比较

3.1 计算开裂荷载与试验计算值的比较

文献【3】提出了CFRC梁开裂荷载的计算表达式,

该式是基于开裂时混凝土受压区应力呈三角形分布, 而受拉区应力呈曲线分布的假设建立的, 根据实验分别测定CFRC梁的混凝土、钢筋的拉、压应变, 由此式可计算出本文计算模型的开裂弯矩及开裂荷载, 结果列于表2。结果可见, 试验测定弯矩值与上述有限元的计算结果吻合度较好。

3.2 计算挠度与试验测量值的比较

从图4可见, 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测量值具有很好的吻合度, 尤其是在加载的后期,

3结论

(1) 有限元计算证明, 式 (1) 对计算CFRC梁的开裂荷载具有较好的精确性与吻合度。

(2) 有限元计算及弯曲试验证明, 掺入适当的碳纤维可以有效提高梁的抗弯能力, 推迟开裂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本文采用有限元计算及试验测定的方法, 对碳纤维钢筋混凝土梁的弯曲变形及开裂进行了分析, 探索了碳纤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性能研究方法。

关键词:碳纤维,混凝土,有限元,弯曲

参考文献

[1] 周乐, 王晓初, 刘洪涛.碳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与破坏形态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 2013 (6) :226-231

[2] 江见鲸, 陆新征编著, 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67-77

数值计算论文范文第4篇

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某压力容器筒身为圆柱形, 封头为椭圆形, 内径为3000mm, 壁厚为30mm, 其它尺寸见图1。依据图1利用A B A Q U S软件建立全尺寸的2D轴对称几何模型, 对其划分网格, 如图1、图2所示。

炉体温度场计算模型中, 单元类型二阶传热分析单元。炉体结构场计算模型中, 单元类型为二阶轴对称应力分析单元。

筒身和封头材料为13MnNiMoR, 热力学参数见表1。计算中采用弹塑性材料模型, 相应参数设置参考表1。

1.1 边界条件

温度场计算模型设置温度边界条件, 本文考虑内外壁温差分别为50℃和100℃两种工况, 分别记为工况1和工况2。工况1:内壁温度为250℃, 外壁温度为300℃;工况2:内壁温度为250℃, 外壁温度为350℃。在筒身中央5 0 0 m m区域施加轴向位移约束边界条件, 模拟容器悬挂约束。

1.2 施加载荷

在容器内壁施加4MPa的压力载荷, 在整个模型上施加重力以及温度载荷, 其中温度载荷为温度场的计算结果。

2 模拟结果及分析

2.1 压力单独作用

为了验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分析容器单独在内压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图3出示了筒身某一段的三向应力分布。从图3 (a) 可知, 筒身内外壁的周向应力分别为202MPa和197.7MPa, 通过解析解得到筒身内外壁的周向应力分别为202.01MPa和198.02MPa, 两者非常吻合。从图3 (b) 、 (c) 可知, 筒身的平均轴向应力约99MPa, 径向应力很小约为4MPa, 与解析结果很接近。因此文中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合理可靠。图4出示了筒身与封头接头区域的应力分布。从图4可看出, 接头处的最大等效应力为399.8MPa, 刚超过屈服强度, 由于该区域为结构不连续区域, 会产生二次应力, 仍未达到破坏强度, 因此该容器是安全的。 (如图3~图6)

2.2 温度载荷单独作用

按照工况1和工况2计算容器的温度分布, 如图5和图6所示。从图中可知, 温度沿径向按对数衰减, 符合傅里叶定律。图7 (a) 和 (b) 分别给出两种工况下筒身的周向应力分布。从图中可知, 内壁加热时, 内壁的周向应力分别为95.2MPa和190.2MPa, 受压缩;外壁的周向应力分别为93.6MPa和189MPa, 受拉伸。由于工况2的内外壁温差是工况1的2倍, 因此由工况2得到的应力约为工况1的2倍。而且由温差产生的应力与内压产生的应力在同一数量级。 (如图7、图8)

2.3 内压和温度联合作用

图8出示两种工况下, 内压和温度联合作用下筒身某一段的周向综合应力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 内壁加热时, 内壁的周向综合应力分别为104.7MPa和5.1MPa, 受拉伸;外壁的周向综合应力分别为294MPa和392.3MPa, 受拉伸。与容器单独在内压作用下的周向应力相比, 内壁加热时, 内壁的应力得到改善, 外壁的应力恶化。

图9出示了筒身与封头接头区域在两种工况下的等效应力分布。从图9可看出, 接头处的最大等效应力在两种工况下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355.2MPa和368.3, 都超过了相应温度下的屈服强度, 由于该区域为结构不连续区域, 会产生二次应力, 仍未达到破坏强度, 因此该容器的强度也是安全的。 (如图9)

3 结论和讨论

通过压力容器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数值计算, 得到以下结论。

(1) 容器的温度分布沿径向按对数衰减, 符合傅里叶定律。

(2) 内壁加热时, 内壁的应力得到改善, 外壁的应力恶化。

(3) 由温差产生的应力与内压产生的应力在同一数量级。

摘要:本文使用ABAQUS软件建立某压力容器的二维轴对称数值计算模型, 采用热-结构序贯耦合分析方法对其内压和温差引起的应力进行计算, 获得了容器综合应力的分布规律, 为其安全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压力容器,热力序贯耦合方法,综合应力

参考文献

数值计算论文范文第5篇

姓名:***

学号: 20117610***

指导老师:***

学习数值分析的心得体会

无意中的一次选择,让我接触了数值分析。

作为这学期的选修课,我从内心深处来讲,数值分析真的有点难。感觉它是在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基础上,又加深了探讨。虽然这节课很难,我学的不是很好,但我依然对它比较感兴趣。下面就具体说说我的学习体会,让那些感兴趣的同学有个参考。

学习数值分析,我们首先得知道一个软件——MATLAB。MATrix LABoratory,即矩阵实验室,是Math work公司推出的一套高效率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它是当今科学界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具活力的软件,它起源于矩阵运算,并高速发展成计算机语言。它的优点是强大的科学运算、灵活的程序设计流程、高质量的图形可视化与界面、便捷的与其他程序和语言接口。

根据上网搜集到的资料,你就会发现MATLAB有许多优点:

首先,编程简单使用方便。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学过C语言,机器语言,JAVA语言,这三个语言相比,我感觉C语言还是很简单的一种编程语言。只要入门就很好掌握,但是想学精一门语言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惭愧的说,到目前为止,我依然处于入门阶段,只会编写小的简单的程序,但是班里依然还是有学习好的。

C语言是简单且容易掌握的,但是,MATLAB的矩阵和向量操作功能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在MATLAB环境下,数组的操作与数的操作一样简单,基本数据单元是不需要指定维数的,不需要说明数据类型的矩阵,而其数学表达式和运算规则与通常的习惯相同。

其次,函数库可任意扩充。众所周知,C语音有着丰富的函数库,我们可以随时调用,大大方便了程序员的操作。可是作为IT人士的你知道吗,由于MATLAB语言库函数与用户文件的形式相同,用户文件可以像库函数一样随意调用,所以用户可任意扩充库函数。这是不是很方便呢?

接着,语言简单内涵丰富。数值分析所用的语言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函数,其一般形式为:Function[a,b,c„„]=fun(d,e,f„„),你也发现了吧,这样的语音是不是很容易掌握呢!Fun是自定义的函数名,只要不与库函数想重,并且符合字符串书写规则即可。

然后是丰富的工具箱。由于MATLAB 的开放性,许多领域的专家都为MATLAB 编写了各种程序工具箱。这些工具箱提供了用户在特别应用领域所需的许多函数,这使得用户不必花大量的时间编写程序就可以直接调用这些函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你得提前知道这些工具箱,并且会使用。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MATLAB的运算。利用matlab可以做向量与矩阵的运算,与普通加减运算几乎相似。

矩阵乘法用 “ * ” 符号表示,当A矩阵列数与B矩阵的行数相等时,二者可以进行乘法运算,否则是错误的。如果A或B是标量,则A*B返回标量A(或B)乘上矩阵B(或A)的每一个元素所得的矩阵。

对n×m阶矩阵A和p×q阶矩阵B,A和B的Kronecher乘法运算可定义为:

Kronecker乘法的Matlab命令为C=kron(A,B):例如,在matlab中输入:

A=[12;34]; B=[132;246];C=kron(A,B) 则程序会给出相应的答案

C =

132264

2464812

3964128

6121881624

这就充分的考验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当然运用一般的计算方法能算出结果,但相对来说没有用它来运算节省时间,其他算法又很不方便。

上面介绍了Matlab的特点与使用方法,接着我们要说它的程序设计,其实跟c语言相比,它们的程序设计都差不多。

大家都知道,Matlab与其它计算机语言一样,也有控制流语句。而控制流语句本身,可使原本简单地在命令行中运行的一系列命令或函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程序,从而提高效率。以下是具体的几个例子,看过之后,你会发现,Matlab的控制流语句跟其他计算机真的很相似:

(1)for 循环for循环的通用形式为:for v=expressionstatementsend其中expression 表达式是一个矩阵,因为Matlab中都是矩阵,矩阵的列被一个接一个的赋值到变量v,然后statements语句运行。

(2)while 循环while循环的通用形式为:while v=expressionstatementsend当expression的所有运算为非零值时,statements 语句组将被执行。如果判断条件是向量或矩阵的话,可能需要all 或any函数作为判断条件。

(3)if和break语句通用形式为:if 条件1,命令组1;elesif条件2,命令组2;„„;else命令组k;endbreak%中断执行,用在循环语句内表示跳出循环。

对于数值分析这节课,我的理解是:只要学习并掌握好MATLAB,你就已经成功了。因此说,MATLAB是数学分析的基础。另外,自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软件,其语言简便,实用性强。但是作为一个做新手,想要学习好这门语言,还是比较困难的。在平常的上机课中,虽然我没有问过老师,但是我向那些学习不错的学生还是交流了许多,比如说,张**,贾**,还有那个皮肤白白的女生。跟他们交流,我确实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但是,毕竟没有他们学得好,总之,在我接触这门语言的这些天,除了会画几个简单的三维图形,其他的还是有待提高。在这个软件中,虽然有help,但大家不要以为有了这个就万事大吉了,反而,从另一个方面也对我们大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充实的课外基础和良好的英语基础。在现代,几乎所有好的软件都是来自国外,假如你不会外语,想学好是非常难的,即使高考中的英语比重降低了,但我们依旧得学好。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想要学习好一们语言,不能只靠老师,靠朋友,关键是自己。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有抵触意识的,不可能把老师的所有都学到。其实,我发现学习数值分析这门课,不光是学习一种语言,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方法,一种学习软件的方法,还有学习的态度。

上一篇:中学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