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论文范文

2023-05-12

鸦片战争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抗战;高等工程教育;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

[基金项目]2017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京津冀区域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TJJXQN17-001)

[作者简介]贾 鸽(1983—),女,山西高平人,历史学博士,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近现代教育史研究。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然而,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为了保留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火种,沦陷区高等学校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迁移大行动。据初步统计,在抗战期间加入迁移大行动的全国高校累计达100余所,搬迁校次逾200次之多[1](P187)。当时高等工程教育机构几乎全部迁移至后方地区,在内迁过程中,有不少院校进行了联合、改组或合并。本文拟通过考察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的历史,窥探抗战期间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借鉴价值。

一、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建立和发展历程

抗日战争爆发,在北平沦陷后,国民政府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合组临时大学。1937年10月25日,长沙临大开学,后战火逼近长沙,学校考虑昆明远离抗战前线,便决定西迁昆明。1938年4月,师生抵达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共有5院26个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全校学生约3000人,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西南联大的院系设置如下表所示:

西南联大工学院基本上是以清华工学院三系为基础,加上南开大学的原有系科,设有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1938年7月,加设航空工程学系。1939年2月,又设立电讯专修科。至此,联大工学院在规模上有5个系和1个专修科。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教授有30人左右,如施嘉炀、刘仙洲等是全国知名的学者和专家。西南联大工学院办学9年中,共毕业学生929人[2](P360)。毕业生除少数人考取公费出国留学外,大部分分布在资源委员会所属各厂及交通、兵工、航空等部门工作。

二、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的特点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

西南联大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与社会保持紧密的关系,体现教育的实用性与创新性。为适应战时需要,联大在保持原课程的基础上,在理、工学院开设了航空、无线电、通讯、军事工程等与军事相关的多项课程,仅土木工程系和机械系就增加了兵器学、堡垒工程、要塞建筑、军用桥梁、军用结构、军事运输等军事类课程。新增的飞机场设计、航空测量等课题和选修课,在战时的云南机场建设和航空作战、运输等方面发挥了作用[3](P24-25)。密切关注战时现实的需要,及时调整院系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是西南联大在极为艰苦的歷史条件下,取得卓越成就而蜚声世界的原因之一。

航空工程学系成立于1938年,是适应政府政治军事需要而建立的,它是工学院中最年轻的一系。航空系的课程设置是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课程编制的。该系的课程总则规定:一年级修工学院的共同课程,二年级学机械系的基础课程,本系只为三、四年级开设关于航空理论和航空工程方面的课程。在航空工程技术方面,新增加的课程有飞机材料及实验、高等飞机机构、航空仪器、领航学等。上述关于航空理论与航空工程技术方面的新添课程,多是由新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教授和清华航空研究所的兼任教授开设的,他们在图书设备甚为简陋的条件下,将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航空工程教育的一些新的成果,及时地介绍到中国来,对促进国内的航空工程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课程注重实践教学

西南联大工学院从成立时起,即把工程训练和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在联大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上课时可用实物模型辅助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印象,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机械工程系的刘仙洲教授倡导“工读协作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机械系设有机械实习工厂,包括金、木、煅、铸四种工种,工厂有车、刨、铣、钻各种旧机床30余部及熔铁炉等设备。由于经济困难,自1939年起,在实习工厂实行“商营方法管理”,接收单位的加工订货,制造小型虎钳、手摇钻床、水泵等工具机械,以缓解经济困难,对学生的实习也有一定帮助。土木系学生的勤工俭学多能结合专业进行,参加学校与外界合作的勘测、设计、加工和科研项目,如螳螂川水电厂公路、川滇公路、可保村兵工厂、巫家坝飞机场及历次的水电勘测队测量等[4](P162)。这样,既解决了同学的温饱,又使其得到了实习锻炼,形成了土木系毕业生以测量见长的特点。

(三)重视教科书的编著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出现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在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以及中华民族“强国保种”的压力下不断催生出来的。因此,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具有外源性和移植性的特点,外部动力远远大于内在需求,教学模式完全按照英美模式。直到1921年第一批欧美留学生回国,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我国自编工科大学教材的创始者是联大机械工程系的刘仙洲教授,被列为《大学丛书》的《机械原理》一书就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刘仙洲教授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大学教学中都采用外国教材,长此下去,我国学术地位永无独立之日。他本人坚持编写中文教材,讲授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都是自己编著的。

关于教科书的编著工作,是工学院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联大处于抗战的大后方,工作条件很差,图书资料缺乏,又经常遭受敌机轰炸的威胁,生活不安定。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工学院的教师们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务任务外,还自编教材、讲义,在教学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国外的情况。其中被编译馆列为“部定”大学用书的有:刘仙洲著《机械原理》、吴柳生著《工程材料实验》。被本校采用为教材的,有蔡方荫著《普通结构学》等。

三、对当今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中国现代工程教育的开展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是同步的。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科技人才,更离不开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教育。我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不仅要学习现代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而且要追溯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工学院成功的工程教育是我国工程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但是由于条件受限,工学院在抗战期间发展缓慢,但其办学模式对当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高等工程教育应培养以通识为基础的“专才”

工程教育应该是学科的广博知识型教育,受教育者应该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基础,以适应毕业后社会对综合型工程教育人才的需要,获得多种就业选择。我国当前的工程教育受专业教育模式影响很深,按照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不敏感,内容老化、脱离工程实践的要求,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所需要的人文社科、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严重不足,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急需提升。

西南联大即为一种“通才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通识。梅贻琦先生极力提倡“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联大工学院在教学中贯彻执行这一理念。工学院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除此之外,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工学院的学生不能只做一个“高等匠人”,而是要做一个“完人”。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工程教育的广博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工程教育模式应由学科体系转变为工程过程体系,强调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三者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上注重结构化,从教学制度上保证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准,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把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引入工程教育。

(二)高等工程教育应加强工程训练和实践教学

合格的工科人才培养,由工科理论教育、工科训练和工科实践三部分构成。一方面,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加强基础科学理论的教育,这不仅是学科专业本身的基础,而且是决定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关键。另一方面,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而必须重视专业知识的实践性,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必须要在实践中能够融会贯通,切实解决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因此,工程学科应将实践教学放在突出位置。

西南联合大学的成功经验启示人们,工科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加强工程训练和实践教学。这包括校内的工程技术训练和校外的实习两部分,尤其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进入企业进行工程技术实践,这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我国目前的工程教育状况看,实践环节较为薄弱,不能满足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工程院校直接为工业企业培养的人才数量偏少,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使学校无法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導致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脱节,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较缺乏。因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工业界,只有加强校、企两方面的密切合作,实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的三位一体,才能完成好工科人才培养的任务。

(三)高等工程教育应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西南联大工程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工程教育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其是否适应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西南联大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课程设置和安排均为战争服务,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掀起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高潮,届时将急需交通、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技术人才。“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课题。

对此,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应以推进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程科技人才的沟通,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积极服务于新时代条件下国际化、战略化、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新时代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学生对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有关国家文化概况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国交流的机会,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置相关课程,搭建校内外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国际工程师,将其作为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余子侠.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7.

[2]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著.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1:360.

[3]云南省档案馆编.档案中的西南联大[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24-25.

[4]韩淑芳.西南联大[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62.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 United University

JIA Ge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Key words: Anti-Japanese War;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outhwest United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technology

鸦片战争论文范文第2篇

2、浅谈李德对遵义会议的影响

3、延安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4、国民党军“五大主力”兴亡录

5、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6、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研究

7、融贯古今中外兵学精华成一家

8、德国与南京政府时期之军事变革研究

9、对“抗战精神”的哲学思考

10、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考核改革初探

11、《战争论》:一部可供高中历史教学参考的军事著作

12、诺门罕事件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影响

13、抗战时期《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军队干部教育的宣传

14、记录抗战史实 弘扬民族正气

15、《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值得一读

16、探析毛泽东在建国后指挥的正义之战

17、杨杰军事教育思想述论

18、《共产党人》与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组织建设

19、要强化学校的国防教育

20、略论伟大的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战略道路

21、刘伯承军事人才思想特征分析

22、解放军出版社:品质决定位置

23、“钢铁般坚强,狮虎般勇猛”

24、抗日战争时期的档案工作之一

25、抗战时期许光达军事思想探析

26、抗战的中流砥柱,我们当之无愧

27、“四个第一”打造太行山

28、哪位元帅不费一枪一弹从日军封锁线中突围

29、晋察冀根据地与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30、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探索

31、“相与也深,相知更切”

32、左权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与实践

33、盘点2010年军事类图书市场

34、抗战时期蒋百里的国防外交理论与实践

35、抗战时期延安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

36、毛泽东主席与五台山的历史情结

37、游击战为何能撑起抗战“半壁江山”

38、论国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爱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39、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和平教育的思考

40、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的外籍将军洪水少将

41、左权与他写作的军事论文

42、新时代强军梦背景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路径创新

43、持久战理论的研究综述

44、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45、中小学生军训的反思与提升

46、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47、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军事理论》教学

48、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哲学解读

49、新四军将领朱立文索子长河血战捐躯

鸦片战争论文范文第3篇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

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

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

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

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英国与中国贸易的出超地位,使其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

理解一个“沦”字,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

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

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2.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

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3.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

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资料展示):走私船“快蟹”图片,提问:这艘船英国用来干什么?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板 书)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投影展示资料,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 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板书)英国入超

(提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人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向中国走私鸦片。

(资料展示)教材中“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陈澧《炮子谣》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能够对鸦片的走私及危害有个直观的感受,得出鸦片走私“为害甚巨”伤及清王朝的根本之结论。

(小组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

①虎门销烟;

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

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

④“驰禁论”与“严禁论”。

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顺序,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设计意图)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 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板书)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资料展示)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及禁烟运动的简单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展示,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 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提 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学生回 答)发动侵略战争。

(提问)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板 书)

三、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

(资料展示)《鸦片战争示意图》、有条件可以放映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亦可培养学生阅读历史示意图的能力。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 书)《南京条约》

(资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时图片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条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图片中寻找所需信息,得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结论,从而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提问)为什么这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学生回答)《南京条约》的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教师分析)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条款。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关于香港问题,我们应清楚,它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香港岛是《南京条约》割出去的。九龙半岛是在《北京条约》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国政府才把这三个部分连同附近的岛屿全收了回来。

(提问)该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经济到掠夺。

(提问)这些条款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各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深层次思考挖掘历史信息,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出“协定关税”危害最大的结论。

(教师补充总结)《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贸易主权、司法权等遭到破坏,对中国是一次大规模的经济掠夺,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通过通商口岸向中国大规模地倾销廉价工业品和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尤其是“协定关税”对中国民族工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本上最后一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列强控制和压迫。是丧失了部分的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它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我们再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就会明白:《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我们就这样走进了屈辱的近代。中国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的民族将会何去何从?!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我们追求怎样的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有效的教促进有效的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自己的历史教学,特别在新课程改革之初,只见“学生在活动,不见学生有体验,只见学生在合作,不见学生有收获,只见学生在热闹,不见学生在思考“的现象出现的更多,在听评课时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更突出。讲课老师在津津有味的讲课,学生却在那里自己干自己的,老师问一问,学生齐答,表面上热热闹闹,小组讨论,实际上什么也没学到;另外历史教学者没有将教学立足于现实,对学生萌发的不良价值取向,没有给予及时的矫正。这些问题怎样解决,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鸦片战争》一课教学( 本节课我觉得我的设计有好的地方,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我结合《鸦片战争》一课,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

通过教学三维目标的交融,实现情感教育探究体验贯穿始终。三维目标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实现来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受探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节课的疑难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适度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让历史课生动活泼、精彩、贴近生活,让死的历史变活的,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重现。如 通过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学生体验林则徐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高风亮节。 让学生体验林则徐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吸纳新知的开阔胸襟。林则徐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放眼看世界的人。

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三、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篇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宣汉县圣灯中学 符美珍 以往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总是按照课文的编排顺序,从鸦片战争的原因讲起。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农村初中的孩子信息闭塞,他们对于鸦片的毒害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无法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重大意义,更不能体会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这堂课我改变了策略,在课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资料、请教父母的方式去了解什么是鸦片,并做好记录。新课时,我首先请学生汇报了预习情况,什么是鸦片?鸦片有什么危害?然后讲鸦片战争的原因。我发现通过增加这一环节后,不但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同时能使他们轻松体会到鸦片战争对于国民的危害,英政府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悍然发动鸦片战争,以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既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重要性,也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为学习本册屈辱史的部分开了好头,带着这份爱国热情,不愁学生不爱学习历史了。

由此我想到了,今后的教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文编排的结构一成不变的进行。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考虑学情,多花点功夫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适合学生学习的突破口,教师才能轻松自如的把握住课堂教学。同时学史使人明爱国这一学习目的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应该能迁移至其他相关课文的学习。 篇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作者:张书亮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 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 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自我认知智能。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

三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四 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篇四:对鸦片战争的反思

对鸦片战争的反思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战争起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鸦片战争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这个战争是否存在避免的可能,或者是如若统治者英明神武、敢于以平等的心态接受新事物,我国又是否会失败?

鸦片战争在英国科教书上被称为“九票之战”,何也?原因便是当年英国议会只以九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战争的决议。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发起是大多数英国当权者所不愿看到的。

英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在我个人看来,一不是为了割地,二不是为了赔款,战争的初衷只是想借此打开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而战争的结果与条约的签订则是后话。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已经是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并正往殖民主义过渡,其在全球的殖民地数量以及工业生产力已经相当惊人。而当时的大清国则是将闭关锁国奉为国策,推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其经济总量仍然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数量占世界二分之一,实力也不容小觑。因此,这场战争其实是两个体质的较量,也是近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碰撞。

回过去来想,倘若当权者有邓小平爷爷的思想境界、充分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性,那么完全可以在战争前主动提出五口通商、互设使馆,引进外国先进工业与文明。而英国方面自然也不会把虎门硝烟被毁的鸦片作为侵华借口,他们自然也知晓贩毒至他国本就是卑鄙行径,更甚者可能配合清政府对其国非法商人进行处界。

倘若清朝政府能够在贸易上做到互通有无,英国就不会以每年大量白银出超中国而头痛不已,其也全然没必要以武力侵略中国破坏其欧洲文明者的形象。

在我看来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摒弃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惯性思维、热爱近代科学文明,将英国先进的工业农业及军事引入中国社会,依照中国人民的智慧,照样画葫芦并在其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工业化的中国。即便封建君主体质不变,依靠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完全可以与英国平起平坐,共同成为全球霸主。

只可惜清政府的愚昧无知,认为只有儒家仁义礼智信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放弃了与近代文明提前接轨的机会。

因此,综上所述,中国鸦片战争失败不在于封建制度,而在于封建制度塔尖的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如果统治者有俄皇彼得、日皇明治一般的开阔思维即使封建大清,亦可完胜资本主义之大不列颠。 篇五: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反思一: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因时间有限,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朝这些方面改进:

1、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设计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助于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反思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我星期一在朝阳一中上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感受颇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屏幕展示)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

正题。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反思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在学生讨论后>总结:因为这场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所以叫鸦片战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鸦片会引起战争?继而引出中英贸易中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样由鸦片到鸦片战争再到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效果较好。 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不难发现,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看其本质,也就是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现状。

反思四: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鸦片战争论文范文第4篇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

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

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

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

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英国与中国贸易的出超地位,使其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

理解一个“沦”字,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

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

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2.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

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3.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

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资料展示):走私船“快蟹”图片,提问:这艘船英国用来干什么?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板 书)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投影展示资料,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 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板书)英国入超

(提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人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向中国走私鸦片。

(资料展示)教材中“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陈澧《炮子谣》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能够对鸦片的走私及危害有个直观的感受,得出鸦片走私“为害甚巨”伤及清王朝的根本之结论。

(小组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

①虎门销烟;

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

③吏治腐败,军备废弛;

④“驰禁论”与“严禁论”。

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顺序,细心组织整个过程。

(设计意图)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通过游戏的形式,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打开中国市场。

(提 问)在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过程中,中国有位著名的人物,领导了一件功载史册的事,他是谁?领导了什么事?我们怎样评价他?

(板书)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资料展示)出示林则徐图片,让学生看书后共同完成其简单的个人档案,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作用及禁烟运动的简单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展示,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 问)在禁烟运动中,作为中国人,你最感到扬眉吐气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虎门销烟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提 问)英国对于虎门销烟这个正义之举,采取了什么举措?

(学生回 答)发动侵略战争。

(提问)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也许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中国或许会取胜这场战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板 书)

三、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

(资料展示)《鸦片战争示意图》、有条件可以放映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亦可培养学生阅读历史示意图的能力。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板 书)《南京条约》

(资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时图片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条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图片中寻找所需信息,得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结论,从而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提问)为什么这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学生回答)《南京条约》的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教师分析)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条款。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关于香港问题,我们应清楚,它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香港岛是《南京条约》割出去的。九龙半岛是在《北京条约》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国政府才把这三个部分连同附近的岛屿全收了回来。

(提问)该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中国主权遭到破坏,经济到掠夺。

(提问)这些条款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各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深层次思考挖掘历史信息,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出“协定关税”危害最大的结论。

(教师补充总结)《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贸易主权、司法权等遭到破坏,对中国是一次大规模的经济掠夺,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通过通商口岸向中国大规模地倾销廉价工业品和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尤其是“协定关税”对中国民族工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本上最后一句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列强控制和压迫。是丧失了部分的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它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我们再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就会明白:《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我们就这样走进了屈辱的近代。中国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的民族将会何去何从?!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我们追求怎样的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有效的教促进有效的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自己的历史教学,特别在新课程改革之初,只见“学生在活动,不见学生有体验,只见学生在合作,不见学生有收获,只见学生在热闹,不见学生在思考“的现象出现的更多,在听评课时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更突出。讲课老师在津津有味的讲课,学生却在那里自己干自己的,老师问一问,学生齐答,表面上热热闹闹,小组讨论,实际上什么也没学到;另外历史教学者没有将教学立足于现实,对学生萌发的不良价值取向,没有给予及时的矫正。这些问题怎样解决,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鸦片战争》一课教学( 本节课我觉得我的设计有好的地方,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我结合《鸦片战争》一课,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

通过教学三维目标的交融,实现情感教育探究体验贯穿始终。三维目标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实现来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受探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节课的疑难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适度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让历史课生动活泼、精彩、贴近生活,让死的历史变活的,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重现。如 通过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学生体验林则徐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高风亮节。 让学生体验林则徐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吸纳新知的开阔胸襟。林则徐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放眼看世界的人。

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三、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篇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宣汉县圣灯中学 符美珍 以往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总是按照课文的编排顺序,从鸦片战争的原因讲起。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农村初中的孩子信息闭塞,他们对于鸦片的毒害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无法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重大意义,更不能体会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这堂课我改变了策略,在课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资料、请教父母的方式去了解什么是鸦片,并做好记录。新课时,我首先请学生汇报了预习情况,什么是鸦片?鸦片有什么危害?然后讲鸦片战争的原因。我发现通过增加这一环节后,不但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同时能使他们轻松体会到鸦片战争对于国民的危害,英政府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悍然发动鸦片战争,以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既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重要性,也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为学习本册屈辱史的部分开了好头,带着这份爱国热情,不愁学生不爱学习历史了。

由此我想到了,今后的教学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文编排的结构一成不变的进行。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考虑学情,多花点功夫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适合学生学习的突破口,教师才能轻松自如的把握住课堂教学。同时学史使人明爱国这一学习目的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应该能迁移至其他相关课文的学习。 篇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作者:张书亮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 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 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自我认知智能。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

三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四 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篇四:对鸦片战争的反思

对鸦片战争的反思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战争起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鸦片战争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这个战争是否存在避免的可能,或者是如若统治者英明神武、敢于以平等的心态接受新事物,我国又是否会失败?

鸦片战争在英国科教书上被称为“九票之战”,何也?原因便是当年英国议会只以九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华战争的决议。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发起是大多数英国当权者所不愿看到的。

英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在我个人看来,一不是为了割地,二不是为了赔款,战争的初衷只是想借此打开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而战争的结果与条约的签订则是后话。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已经是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并正往殖民主义过渡,其在全球的殖民地数量以及工业生产力已经相当惊人。而当时的大清国则是将闭关锁国奉为国策,推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其经济总量仍然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数量占世界二分之一,实力也不容小觑。因此,这场战争其实是两个体质的较量,也是近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碰撞。

回过去来想,倘若当权者有邓小平爷爷的思想境界、充分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性,那么完全可以在战争前主动提出五口通商、互设使馆,引进外国先进工业与文明。而英国方面自然也不会把虎门硝烟被毁的鸦片作为侵华借口,他们自然也知晓贩毒至他国本就是卑鄙行径,更甚者可能配合清政府对其国非法商人进行处界。

倘若清朝政府能够在贸易上做到互通有无,英国就不会以每年大量白银出超中国而头痛不已,其也全然没必要以武力侵略中国破坏其欧洲文明者的形象。

在我看来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摒弃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惯性思维、热爱近代科学文明,将英国先进的工业农业及军事引入中国社会,依照中国人民的智慧,照样画葫芦并在其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工业化的中国。即便封建君主体质不变,依靠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完全可以与英国平起平坐,共同成为全球霸主。

只可惜清政府的愚昧无知,认为只有儒家仁义礼智信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放弃了与近代文明提前接轨的机会。

因此,综上所述,中国鸦片战争失败不在于封建制度,而在于封建制度塔尖的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如果统治者有俄皇彼得、日皇明治一般的开阔思维即使封建大清,亦可完胜资本主义之大不列颠。 篇五: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反思一: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因时间有限,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朝这些方面改进:

1、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设计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助于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反思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我星期一在朝阳一中上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感受颇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屏幕展示)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

正题。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反思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在学生讨论后>总结:因为这场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所以叫鸦片战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鸦片会引起战争?继而引出中英贸易中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样由鸦片到鸦片战争再到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效果较好。 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不难发现,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看其本质,也就是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现状。

反思四: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鸦片战争论文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

《鸦片战争》(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第四单元第10课 ,需1课时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这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其中两个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为重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难点。

教材以19世纪初英国的对外侵略扩张讲起,作为一个导入,由此帮助学生进行一个回顾性的知识连接,帮助学生为本课的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疑问:英国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侵略扩张后,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为什么还要把中国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进入这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简单讲述经过,对于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要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影响是另一个重点,要使学生明确,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接着在以列强侵略的不可满足性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简单的一笔带过,重点讲结果即《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并比较两者的内容和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什么变化?接着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最后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总结:

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

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点明“落后挨打”“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进而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鸦片战争》这一课,对鸦片战争已经有深刻感性认识。

2、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学生在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也接触的比较多。

3、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素质都比较好,接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美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2)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的讲解,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通过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发动战争的可耻,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培养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林则徐的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出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的原因,以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的英雄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落、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重点。

2、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是难点。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难点是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这一问题既涉及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涉及如何正确评价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抓住“变化”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本课的又一难点。对《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概念的理解,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也是难点。学习的时候,教师可补充一些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史料以及清政府如何腐朽的资料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西方走私鸦片借口发动战争的险恶用心以及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可结合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述战争的过程;可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比各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可以用对条约内容的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归纳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办法总结归纳:

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

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加以指导,并辅助以学案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学案及练习题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课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教师可简单介绍本单元的内容,指出第四单元包括10——17课,主要介绍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共110年的历史,我们讲其称之为中国近代史。要想学好这一单元,必须抓住两条线索:一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指出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他们不屈不饶,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道路,这就是第二条线索,即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等等,一浪高过一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解

一、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用多媒体设置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50的四段,请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为:(1)你能归纳出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吗?

(2)中英对外贸易的情况怎样?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在学生看完课本、思考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逐一解决以上问题。

1、将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情况对比制作成一张表格,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综合五方面对比中英两国的实力差距。

国际(英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完成了工业革命,需大量 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 船坚炮利

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

国内(中国)

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 落后的自然经济占统 治地位,政府财政困难 军备废弛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综合 综合国力强大 腐朽落后

教师在讲解时需指出:(1)政治上,英国于1688年光荣革命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通过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一个民主国家;中国则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官僚机构腐败,走向了没落。当时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珅扳倒,嘉庆吃饱”之说,足见社会制度之落后。(2)经济上,英国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工业首强。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科技大量运用于生产,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使中国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远远落后于英国。(3)军事上,英国在海军方面在世界上拥有绝对优势,曾打败了号称“无敌舰队”的西班牙和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可谓“船坚炮利”;而我们呢?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奢侈浪费和挥霍无度,政府连年削减军费,清军军备废弛,战斗力低下。以武器装备为例,清军尚处于冷热兵器的混用时代,只有精锐部队能装备火器。而这些火器绝大多数是明朝时期仿制西方的“鸟枪”,比英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两百多年,由于军费短缺,克扣成风,有些鸟枪甚至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经用了一百五六十年。(4)外交上,16——19世纪以来,英国不断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其殖民范围已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号称“日不落”帝国,正虎视眈眈的看着我们,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中国正在成为它的下一个目标:面对险境,面对落后,腐败的清政府没有任何有效举动,甚至是忧虑,依然闭关锁国,拒绝和外界来往,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教师讲到这里时可以插入一张关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漫画,以此来描述清政府的心态。)

清政府闭关锁国

2、正是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所以在众多外商要求通商的情况下只设置了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的关口,那么贸易情况怎么样呢?由此提出让学生来回答第二问:中英对外贸易的情况怎样? 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教师在此处可向学生展示图片“19世纪初中英对外贸易图”)

单位:千万元

1818年 1820年 1827年 1831年

19世纪初中英对外贸易图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后指出:中国出超(出口>进口),英国入超(进口>出口)。提问: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来看,当时的中国都远远落后于英国,为什么还会出现在对外贸易中中国赚钱而英国亏本的情况呢?回答:这主要和双方对外贸易的商品有关:中国出口的多是茶叶、生丝和药材,这些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优势行业,在西方很受欢迎,有很大的市场;而英国卖给中国的多是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作为消费者的农民是极端贫穷的,无购买能力,所以,英国商品在中国只能滞销。但这并不是英国和中国做生意的最终目的,他们要的是使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英国人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鸦片,大肆的向中国倾销鸦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幻灯片“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吸毒人数:200万/35年 掠夺白银:3—4亿两/40年

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提问,请学生说说什么是鸦片?它有什么危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下一张幻灯片“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可以请学生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接着教师指出,道光帝命令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缉拿烟贩、整顿海防,这就是1839年6月的虎门销烟。(可以用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幻灯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

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敢于抗争外来侵略的林则徐被中国人民称为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损害了英国烟商在中国的利益,激化了中英矛盾。于是英国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这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因其爆发和鸦片有关,因此称之为“鸦片战争”。而虎门销烟也就成为其爆发的导火线。

3、提问:那什么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呢?根本原因为内因,因为这是一场英国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是由英国率先发动的,所以事件的主动方和内因都在英国方面,所以根本原因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大量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这也就是刚才思考的第三个问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过渡:下面我们就接着来了解和学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二、鸦片战争

1、经过:战(林则徐)——和(琦善)——战(海龄)可以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阅读经过,接着教师再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简单讲解经过。指出英国曾七次进攻广州,都遭到林则徐的顽强抵抗,于是英国放弃广州,一路北上,在经过定海等地后,直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大为恐慌的清政府于是弃战求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退回广东就惩治林则徐。于是,英军南下广东,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军“议和”。在议和过程中,英军竟然还强占我香港岛,于是道光感到有失尊严,又对英宣战。当英军进攻镇江时,满族将领海龄同敌人浴血奋战直至牺牲。(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2、结果:为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可以用多媒体打出条约签字现场图片)

项目 割地 内容 割占香港岛

影响和危害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 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100万银元

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 了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

开放广厦福宁上

通商口岸 五处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 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 掠夺原料

议定关税

教师在讲课时要逐一分析它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危害。(可结合幻灯片“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场景”) 图一

图二

图一和图二分别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场景”

结合课本p52历史纵横,指出除《南京条约》外,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关于这几个条约及其内容只要求学生简单了解,知道就可以了。

3、影响。

(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2)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教师在此处要强调: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最大影响是是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一系列权益的丧失,中国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三、战火再燃

再通过提出三个问题过渡到本课的第三大块内容“战火再燃”的讲解。(1)英法等国为什么再燃战火?战争过程如何?(2)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何结果?(3)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关税要与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赔款

1、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由教师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虽然英国在中国获得了一系列的侵略权益,开放了一批通商口岸,但是英国人发现他们的商品在中国依然滞销。于是他们觉得肯定是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太小,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于是,英国联络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希望以此扩大侵略权益,在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后,决定以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师在这里要注意讲清:这次战争的发生和鸦片无关,为什么要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这次战争在性质、目的和结果上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类似,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经过,用多媒体打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利用图画简单讲解战争经过。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注意提示学生:战争是由英法两国共同发动的,他们首先攻陷了广州,然后直接北上进逼天津。当时的咸丰帝十分恐慌,在武力不敌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和英法两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接着,由于英法两国不满清政府制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双方再起冲突。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咸丰帝十分恐慌,立刻把国家大事交给了恭亲王奕后,自己慌忙逃亡承德避暑山庄,置国家安危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英法联军在北京洗劫并焚毁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可用幻灯片打出图片“圆明园图”和“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 图一

图二

图一和图二分别为“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和“圆明园图”

教师可向学生简单描述侵略者的野蛮与残暴行径。可以引用著名作家雨果的一段话的证明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证。接着,战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又于1860年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3、结果:(1)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分析两个条约的危害并把他们做比较。 项目 割地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割九龙司一区 英法各增至800万两

增开十口通商,

开埠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 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

其他权 利的丧失 北京、外国人可到内 地游历经商传教

增开天津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注意补充香港问题的形成过程(三步骤),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和衔接。(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香港被英国逐步割占情况图。) 英国割占香港地区(三步) 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 ③1898年租借“新界”。

香港被英国逐步割占情况图

(2)美俄两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出图画“沙皇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

沙皇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

4、影响。

(1)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侵害,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 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三]综合小结,疑难突破(探究学习总结)

1、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2、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感想?

在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后教师总结为:

1、答:(1)主要原因:政治制度落后、社会生产力落后、武器装备落后、战略战术运用不当;(2)客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的国力强大;(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对抗不了先进的资本主要制度。

2、答:封闭所以落后、落后所以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四]试题精讲精炼 (1)高考精题讲解

(2004上海单科,12)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军队 d、八国联军

(2007年上海单科)下面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 (1)很多漂亮的、上乘的男女服饰 (2)一面橄榄绿色的丝绸的中国旗 (3)一个彩色瓷制的中式观象台 (4)一个六边形的中国灯笼 ……

(5)一张竹制的女士用床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2)课堂训练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a.扭转贸易逆差

b.毒害中国人民 c.打开中国市场

d.寻找战争借口

2、我们说林则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主要是因为他( ) a.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b.到广东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c.下令虎门销烟,领导禁烟运动

d.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3.虎门销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遏制了列强的鸦片走私活动 b.阻止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 c.体现了道光皇帝严禁鸦片的强硬态度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虎门销烟损害英商的利益 b.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原料和财富 c.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驰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5、《南京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外国列强从此相继入侵

b.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析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权

6、《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未能实现其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的愿望,主要原因是(a.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尚未打开

b.中国人民抵制洋货

c.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的矛盾尖锐

d.封建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商品入侵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10课。

课后探究题:落后一定要挨打吗?

上一篇:数控技术论文下一篇:英语语法教学论文

热门文章

鸦片战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