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发展论文范文

2023-08-02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畜牧养殖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养殖的环境问题开始逐渐凸显,生态养殖的模式应运而生,生态养殖不仅具备环保的良好模式,同时可以促进畜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农业生产中生态养殖的项目主要包括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等模式以及动物养殖与农业种植循环模式,在畜牧生产中的良好应用有效的促进了环境的保护以及畜牧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下文将对现阶段畜牧生态养殖的可持续能力以及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生态养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

引言

天然放牧养殖方式只适用于具备相应承载资源力的养殖户,一旦超出承载资源条件,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并不符合现代畜牧业的规模、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而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可提高畜牧养殖的整体质量,推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养殖技术,才能够让畜牧养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1畜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畜牧养殖产业也日益壮大起来,逐渐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许多农村百姓都依靠畜牧业养殖来维持日常生活。从这个方面来看,畜牧产业的发展充分带动了地方经济效益,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各种养殖废弃物在未经处理后直接排放,这种情况的频频发生直接导致农村土壤及空气质量变差,从而增加了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以往数据显示,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差距明显,甚至一些产业在农村地区难以繼续发展,而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产业。在所有农村产业链中,畜牧业就占据了总产值的1/3,这样的占比几乎达到了其他产业总值之和。不仅如此,畜牧业所创造的经济收入和生产效益占农村总收入的40%左右。由此可见,畜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关系。为此,农村地区的人们应该更加完善自己的养殖产业,让产品质量更佳,从而提高自身收益。虽然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畜牧业已经在农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了一大半的位置,但是对于畜牧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养殖技术的创新及畜禽粪污的处理等方面还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各个养殖群体由于养殖技术和手法的不同,其养殖进展已经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养殖技术好的养殖户所获取的收益比较多,但是一些没有专业知识支撑的养殖户就难以继续发展畜牧业,大大扩大了贫富差距,不能让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在这样的落差下,畜牧业的发展趋势两极分化,对农村经济效益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一些养殖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方法上,由于专业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导致养殖户之间有着些许观念上的差异,这些都是造成农村畜牧业发展不均衡的因素。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养殖单位对于自身所存在的很多问题和缺陷没有很好地认识,盲目进行农村养殖,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发现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进行有效处理,畜牧业的养殖问题也就始终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从而影响畜牧业发展,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也必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其技术含量也必将不断提高,从而需要在农村普及一些相关科学知识,将一些有用的养殖技术引入农村养殖中,以达到带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目的。

2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1林下生态养殖技术

规模化养殖中畜禽栏舍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所产生的粪便等排泄物的污染也是环境生态的难点问题。通过在部分林地中进行林下生态养殖可以有效减少栏舍建造所需要的资金成本,同时畜禽可以在林中采食昆虫以及果实等,辅助以在畜禽养殖中添加饲料的饲喂,补充畜禽养殖的营养需求,总体上可以有效提高畜禽的产品质量。同时畜禽所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林地植物的有机肥料,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促进林中植物的生长。

2.2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投入稳定生产

(1)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制定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2)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和管理体系,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服务。(3)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为广大养殖场户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4)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通过项目实施,实施标准化养殖,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和保障市场供应能力。

2.3提前做好市场调研

虽然目前市场对于绿色食品的要求很高、需求量也很大,但是对于绿色食品并没有明确的概念。针对这样的情况,应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确定绿色生态畜牧养殖的发展方向、发展方案,了解绿色生态畜牧养殖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再按照养殖方案来逐渐改善、加强养殖管理,以满足消费者对畜禽产品的需求,进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在进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可以对消费者平时的生活饮食喜好进行调查,再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活动,采用多媒体宣传、网络平台宣传等方式宣传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势,让更多人认可绿色生态养殖的价值,进而加快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范围。

结语

畜牧生态养殖模式是未来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养殖模式也是推动畜牧养殖产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在保障环境的前提下良好的发展我国畜牧养殖产业。

参考文献

[1]纪元.探究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7(21):75.

[2]梁中德.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J].畜禽业,2020,31(1):16.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平城时代是北魏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北魏王朝立国凡148年,建都平城96年,也因此在这里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迹,其中墓葬壁画是反映当时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以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为例,对壁画的内容进行简要描述,从而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多种文化因素。

关键词:平城时代;壁画墓;大同文瀛路;文化因素

拓跋鲜卑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的重要的一支,建立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统一国家——北魏。北魏平城时代是指拓跋鲜卑由内蒙古进入山西以后以及迁都洛阳以前在大同地区所经历的一个近百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北魏统一了北方,并最终形成了与南朝刘宋对峙的状态。

在迁都平城以前,拓跋鲜卑在内蒙古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游牧迁徙生活,与此同时吸收汉族及周边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在平城完成了其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为其迁都洛阳实现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在古代没有照相技术的时期,书画是反映先民们社会生活状况最好的载体之一,而壁画墓不仅能体现当时的丧葬习俗,还能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生活,甚至文化特征以及民族关系等问题。

大同地区是北魏壁画墓出土相对聚集的地区,至今出土北魏時期壁画墓共八座:大同沙岭M7号墓、大同富乔M9号墓、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大同智家堡石椁壁画墓、大同北魏宋绍祖石椁壁画墓、大同北魏迎宾路大道M16号墓、怀仁丹阳王墓以及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本文选择以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为实例,对其中所体现出平城时期的多种文化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大同文瀛路北魏墓中壁画的发现情况

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是由墓道、甬道以及墓室三部分构成,是为砖构单室墓。墓室甬道东壁的局部以及墓室的四壁、顶部均绘有壁画。①但由于墓室被盗过,以及多年的积水浸泡,使得这些壁画大部分都脱落了,仅存下部分珍贵的画面。

第一幅壁画是在墓室的东壁和北壁上。壁画上绘有星象图以及房屋的斗拱结构,虽是零星的部分,但仍能看出是在表现墓主人生前所生活的环境。

第二幅壁画是在北侧棺床立面上的胡商牵驼画像。胡商深目高鼻、卷发、朱唇、着圆领窄袍长袖,腰间束带,足蹬长靴,左手执缰,右手握鞭,牵一头双峰骆驼。②

第三幅壁画是紧跟胡商牵驼像后面的力士画像。力士表现出很强壮的样子,上身、腿部以及脚部都呈赤裸状态,面部十分狰狞,左手拿长棍,右手屈臂呈现托棺床的状态。此外在棺床立面南端也似为力士图,但由于破损严重,头、胸部已经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其身上披有丝带状衣物,腿部极其粗壮且赤裸着,左腿半蹲似做奔跑状。

第四幅壁画是在棺床前面的长方体踏步上。其平面上绘有三朵莲花纹,立面上绘有似火焰一般的纹饰。除此之外,在西侧棺床的立面上还绘有部分的火焰纹,形似壶门。③

第五幅壁画是在两个棺床之间的矮墙上。墙上清晰的绘有侍者画像,头上戴鲜卑帽,身穿交领长袍,腰间束有腰带,形似传统汉族官服,脚穿黑色鞋子,呈闭目作揖状,神态怡然。

第六幅壁画是在甬道东壁的天神图案。天神立眉大眼,竖耳并饰有耳环,额头上有第三只眼,显得十分严肃威武。周身环绕红色帔帛,腕戴臂环,上身和腿足部赤裸,左手持锤,右手拿长柄兵器,身材十分魁梧,并面向甬外站立。

二、壁画内容所反映的文化因素分析

壁画虽然破损的十分严重,但留下的部分仍能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有利信息。大同文瀛路壁画墓的所属时间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平城时期,这一阶段是北魏逐渐汉化并大力吸收多种文化因素的阶段,因此墓葬中不仅有鲜卑人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还不同程度的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鲜卑文化因素

拓跋鲜卑最早源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中,迁都平城之前在内蒙古地区度过了长时间的草原游牧生活,其生业方式也发生了由最初的狩猎、采集到游牧、农耕兼有状态的变化。大同地区是属于拓跋鲜卑从游牧向农业过渡并逐渐汉化的这样一个阶段,因此这个时期的北魏墓葬中鲜卑自身的文化因素还能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在墓室中棺床间的矮墙上有一幅侍者的画像,从侍者的穿着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当时北魏在平城时期的一种穿衣风格。当时的拓跋鲜卑已入主中原并称王建制,因此这个时候与中原汉族之间的融合以及鲜卑人的汉化就变得十分重要,不仅是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更是统治者政治上统一的需要。壁画中侍者身着交领长袍,腰间系有腰带,而头戴鲜卑帽,这种鲜卑与汉族服饰文化相掺杂的状态十分明显,不仅是文化的碰撞,更是融合的大势。北魏平城时代是属于鲜卑逐渐汉化但又并未完全汉化的阶段,因此这种穿衣风格的出现一方面证明墓葬所属年代确实是北魏平城时代,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虽然当时北魏还留有鲜卑人最原始的游牧文化传统,但其汉化程度不得不说已经很深了。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鸡鸣驿也发现了一座北魏壁画墓,壁画保存相对完整,共发现了约18平方米的彩绘壁画。④其中一幅《狩猎图》表现的就是草原游牧民族狩猎的状态,画中几十人或骑马或驾车,追逐着河水两岸的动物,动态感十足。这幅画面所反映的是北魏在定都盛乐时期的状态,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汉化程度还远远没有在大同时期深厚,还出现狩猎这种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业状态,鲜卑人自身的文化因素还十分地明显。

(二)中原文化因素

北魏在进入大同地区后汉化程度日益加深,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同地区中原文化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适应统治者政治的需要,统治者主动加强鲜卑人的汉化,并通过一系列改革促进汉化的进程。在平城时期,北魏统治者为了增强当地经济文化实力,利用战争等手段掠夺百姓到平城及其附近地区生活居住,“以充京师”,⑤从而快速增加当地的人口及经济实力,虽说这种手段确实过于野蛮,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给大同地区的文化交融带来了全新的契机。

拓跋鲜卑一直以来都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包括在拓跋鲜卑前期的墓葬中都有所体现。早在1959年发现于呼伦贝尔的扎赉诺尔鲜卑墓葬中,就曾发现汉代中原的遗物织锦、规矩镜等物品,⑥这就说明在两汉时期鲜卑与中原之间就已经有了相互的文化交流,鲜卑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由来已久。同时在墓葬文化中,汉墓文化也是鲜卑墓葬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两汉时期“升仙”以及“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十分盛行。在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中,墓室东壁和北壁上的星象图以及部分房屋斗拱结构就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原文化因素的继承。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可以升仙享福,是另一种形式的再生,因此在墓葬中就会模仿人生前的生活环境进行墓葬的装饰。星象图表明人们希望死者可以升天成仙,斗拱也正是生前人们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都表明了当时人们对死者所抱有的美好祝愿。同时,在墓室甬道东壁的天神图案也是汉魏以来一直流行的墓葬装饰题材,有着保卫墓主人、驱魔辟邪的寓意。

平城时代是北魏汉化程度逐渐加深的时期,在这一阶段鲜卑人虽然没有完全汉化,但几乎没有狩猎、游牧等生活场景的出现,表明了这个时期北魏的汉化程度要比在内蒙古地区有十分明显的加深,畜牧业已经逐渐占据次要位置,农业逐渐发展起来。

(三)佛教文化因素

佛教是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为圣洁之物,莲花纹就是在佛教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代表佛教文化的纹饰图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上的莲花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为“大朵的莲花纹,一般为仰莲,有完整的莲花形象。”⑦在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中出现在棺床前踏步上装饰的三朵莲花纹就是此类莲花纹的典型,这种莲花纹“与印度佛教文化中的莲花纹形象相符合”。⑧

火焰纹也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在佛像后面经常绘有火焰,以示佛的神圣、威严,寓意辟邪驱魔、神圣不可侵犯。在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中,棺床立面上绘制的火焰纹就是佛教文化因素的体现。

(四)西方文化因素

鲜卑在两汉时期就和丝绸之路有一定的接触,因此到了北魏时期丝绸之路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1970年,在大同南郊工农路北侧的一座北魏建筑遗址中发现八曲银洗一件,根据其纹饰等可以认定为萨珊器物,因为同一类型的器物在欧洲还有几件。⑨同时,1981年在大同市西5公里处发掘的北魏封和突墓,墓中出土的鎏金波斯银盘为古波斯萨珊朝早期的工艺品,⑩从这些出土的金银器物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北魏平城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是两个王朝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交往频繁,并影响深远。甚至有学者推测,“在北魏平城时代,丝绸之路的东段穿过了内蒙古草原南部地區似乎成为可能”。{11}

大同文瀛路北魏墓中的胡商牵驼壁画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好实证,壁画中一个胡人形象的外来者牵着一头双峰骆驼,形象的表达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画面,这也是在平城地区北魏壁画墓中发现的唯一一幅牵驼画像。《魏书》中记载:明元帝泰常四年四月,“车驾有事于东庙,远藩助祭者数百国。”{12}《北史·魏本纪》又记载,太延元年“八月丙戌,行幸河西,粟特国遣使朝贡。”{13}从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北魏平城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十分的频繁,因此这个时期的社会风俗就不免要受到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同地区的北魏壁画墓目前为止发现八座,文瀛路墓葬虽然不是最为典型的,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却是十分丰富,也是能代表北魏在平城时期所呈现的文化发展状态。大同文瀛路北魏墓属于平城时代后期壁画墓,大概是北魏统一北方到迁都洛阳之前这段时间。其壁画内容“丰富而新颖,既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又继承和吸收了汉文化传统,还反映了西域及佛教色彩的内容,”{14}形成了北魏具有时代特征的壁画内容。

平城时代是北魏文化沉淀的时期,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定都平城之前,拓跋鲜卑人一直以射猎、游牧为主要的生存方式,经过迁徙以及优秀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北方地区最强大的民族,最终入主平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在平城时期,北魏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鲜卑民族的汉化程度,同时还吸收容纳各种文化因素,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大融合。也正是由于平城时期这个文化转型的过渡阶段,最终促成了北魏王朝在迁都洛阳后实现的全面封建化和文化的多样性,甚至影响到后世隋唐王朝的发展。

——————————

注 释:

①②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12).

④刘瑞娥,朱家龙.鸡鸣驿北魏壁画墓清理随想[J].呼和浩特文物,1999(4).

⑤魏收.魏书·帝纪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⑥郑隆.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调查记[J].文物,1961(9).

⑦李媛.试论北朝莲花纹[D].山西大学,2013.

⑧李媛.试论北朝莲花纹[D].山西大学,2013.

⑨孙培良.略谈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J].文物,1977(9).

⑩大同市博物馆,马玉基.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3(8).

{11}徐国栋.北魏平城时代的丝绸之路[J].沧桑,2009(2).

{12}魏收.魏书·帝纪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3}李延寿.北史·魏本纪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吕朋珍.北魏壁画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12).

〔2〕大同市博物馆,马玉基.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3,(8).

〔3〕吕朋珍.北魏壁画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刘瑞娥,朱家龙.鸡鸣驿北魏壁画墓清理随想[J].呼和浩特文物,1999,(4).

〔5〕李媛.试论北朝莲花纹[D].山西大学,2013.

〔6〕李延寿.北史·魏本纪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孙培良.略谈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J].文物,1977,(9).

〔8〕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徐国栋.北魏平城时代的丝绸之路[J].沧桑,2009,(2).

〔10〕郑隆.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调查记[J].文物,1961,(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也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代表发展的过程中就没有问题存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也正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代社会的飞速进步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平衡这一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 生态平衡

0 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资源匮乏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人们在一边开发利用大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节约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人们呼吁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为什么说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呢?

1 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污染问题

污染问题总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二是对水资源的污染;三是对土壤的污染。

1.1.1 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 畜牧业对环境的主要污染包括,粪便、污水、噪音、粉尘、病原微生物等。这些污染情况在我国非常常见,对环境影响比较大。

在大气污染方面,畜牧业产生的气味、粉尘、微生物等到大气中会得到自净,但是如果过量释放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危害人类和动物,影响周围的人和动物,破坏卫生环境,甚至引发疾病。

1.1.2 水资源污染 畜禽粪污产生的有机污染物会随着雨水进入到自然水体中,同样,少量的污染水体可以自净,但是大量的污染就会影响水质。污染严重时,病菌可以直接通过水体,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因此不容小视。

1.1.3 对土壤的污染 同样粪污进入土壤后,有一部分会被土壤微生物净化分解,如果粪污过量同样有一部分无法分解,也就是所说的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这种情况发生时同样会破坏土壤成分,对土壤造成了污染。

1.2 畜禽疫病与食品安全

1.2.1 畜禽疫病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畜禽疫病的发生。

据统计畜禽的疫病有上百种,并且疫病种类正在逐年上升。疫病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因畜禽疾病所带来的损失非常严重。畜禽疫病容易传染,并且人畜共患的疾病也有好几十种,因此畜禽疾病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1.2.2 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疫病外,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化学物质、药物、重金属、生物激素在畜禽体内的残留问题,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因此国家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食品问题的重中之重,在食品安全检查上加大力度。

2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1 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我国畜牧业现在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所谓的发展生态畜牧业就是要努力的寻求解决我国畜牧业现存的问题,不断创新来配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大力的发展生态畜牧业,可以有效的转化粮食和其他副食品,带动种植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促进经济发展。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生态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正是畜牧业发展水平的体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2 生态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也跟上了時代发展的脚步。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也正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代社会的飞速进步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平衡这一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才能生存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产生也是一种必然,因此,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邢金锁.贫困山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几点思考——兼论麟游县畜牧业的发展思路[J].畜牧兽医杂志,2009(01).

[2] 黄梓梁.生态畜牧业及其减灾防灾作用初探[J].湖南畜牧兽医,2001(04).

[3] 安立龙,效梅,王均良.论我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及实践[J].中国草食动物,2003(04).

[4] 赵黎明.环境问题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J].当代畜牧,2000(02).

[5] 常景周,孙淑梅,王占江,田海渠,刘五方.家畜生态与饲料利用[J].家畜生态,1999(03).

[6] 张继先.关于人工生态型畜牧场及其构成模式的探讨[J].家畜生态,1999(03).

[7] 林其伟.对我省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建畜牧兽医,1999(03).

[8] 张福权,余斌.我国集约化畜牧业该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9(02).

[9] 高惠林,方热军,汤少勋.生态畜牧业的理论与实践[J].家畜生态,1999(02).

[10] 王占彬.畜牧业产业化与家畜生态学[J].家畜生态,1999

(01).

[11] 刘焕奇,潘庆杰,闵令江,巩青军,马金明.浅析生态畜牧业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1(10).

作者简介:孙长源(1978-),男,汉族,就职于大安市新平安镇畜牧兽医站。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农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实力将得到不断壮大。

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

近几年来,乡村各级党组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托地缘、资源、产业等优势,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了、从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2 依托集体资产优势,实行多种经营,仍然是乡、村级集体经济最普遍的经营方式,大部分乡、村的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总量不大,区位优势不明显。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搞活集体资产经营,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增加集体收入。主要是利用集体统管的荒地、草场、养殖场等资源,通过招标承包、招商引资,使用权出让,租赁经营等途径,搞综合经营性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1.3 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按照“围绕旅游办基地,办好基地促旅游,搞好旅游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靠城、靠路、靠景点的优势,修建饭店、市场、出租门店等设施,围绕第三产业求发展,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1.4 依托资源优势,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村集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新点子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兴办农村股份合作社,按照“参股不控股,监督不经营”的原则,采取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力的方式,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达到了村集体与村民共同获利的“双赢”效果。例如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把村办公室的临街处全部建成门面房,对外出租增强了集体经济活力。

1.5 依托帮扶共建,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下联动,工作形成合力。建立滚动帮扶重点村发展集休经济工作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结合起来。针对部分村资源匮乏、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采取强村帮弱村、强村带弱村的方式扶持“后进”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到较好的效果。

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从整体来看,乡村集体经济整体的实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经济大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分析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因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1 存在的问题:

2.1.1 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乏力的问题。2008年某地农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总数收入324万元,其中直接经营收入仅为11.6万元,发包上交收入312.4万元。

2.1.2 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就整体情况来看,村集体土地较多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整体比较高,年收入大多都在5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有1个,超过10万元的只有7个。而一些地处偏远,而又无资源优势的村,年经营性收入只有1万元。可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非常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1.3 干部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村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思想解放不够,发展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能顺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发展需求出发寻找路子。因而,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2.1.4 基层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一是部分乡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发展的空间很小。加之县、乡两级对集体经济特别是薄弱乡村的集体经济扶持不够。不仅总体上数额小,而且扶温饱的多,扶根源的少,极易返贫。二是一些乡部分村的发展思路不清,缺乏长远规划,增收路子窄,发展点子少,短期行为多,滚动发展慢。

2.2 主要原因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与近年来农村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显得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不浓。不少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一是“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二是“畏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三是“无用”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2.2.2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只能靠机动地获取有限的收入,缺乏新的有效的增收渠道。

2.2.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干部能力不强。村干部在素质上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3 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级领导及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积极培育和扩大集体财源,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3.1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将有经济头脑,有实干精神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3.2 因地制宜,多轮驱动,扩大乡村集体经济规模。各乡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也可以发展第三产业,购置农业机械,入股搞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第一、抓住农区畜牧业和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农牧区的载畜潜力,不断扩大集体畜、禽养殖规模。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挖掘乡(镇)村的内在潜力,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根据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扩大集体畜群的数量。另一方面,把扶贫项目购进的牲畜作为乡集体扶贫基础畜,无偿转借分配到各重点贫困村,由村集体负责承包经营。

第二、结合退耕还林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在保证效益、有利增收的前提下,稳步增加集体林面积。种植业扶贫项目主要以低产田改造、发展保护地蔬菜生产和饲、草料基地为主。

第三、积极利用旅游资源优势,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谋求一席之地。引导乡镇立足本地优势,在旅游开发的大框架、大规划下,积极参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方面创收,增加集体收入。

3.3 明确奖惩,加强激励,督促乡(镇)村、帮扶单位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合力。(镇)、村、对口帮扶单位和下派干部的工作职责,按照百分制量化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每年把各乡(镇)、帮扶单位、下派干部落实责任状情况与乡村综合评比、帮扶单位评优定等和干部考核结合起来。

3.4 加强监管,科学经营,引导乡村集体经济步入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一是加大对乡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强化村账乡管制度,建立乡、村集体资产专门台帐,定期进行登记更新。二是完善乡村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制度,向科学经营要效益。对现有集体耕地和集体牲畜,坚持扶优扶强的承包方向,结合养殖示范区、种养示范户建设工作,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发包,确保规模经营。三是逐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失察、失误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其追回流失的资产或按一定比例进行赔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3.5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五个”结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中通盘谋划,实行“五个”结合:一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三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四是发展与管理相结合。五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大对经济落后村的帮扶,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局面。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本论文切合实际地提出了襄樊市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以及协同发展的五种模式。

[关键词] 襄樊市协同发展总体思路模式选择

襄樊市下辖3县、3市、3个城区和2个开发区,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5万人,乡村劳动力180万人。作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市之一,襄樊市具备一定农业基础,同时也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优势。适逢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何同步发展至关重要。

一、协同发展总体思路

遵循既要“宜于人类生存”又要“促进生态平衡”的思想,立足于襄樊市“十一五”旅游规划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吴必虎与林峰的相关游憩休闲地带划分理论,结合实际,可以把襄樊市同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定位为:立足旅游,通过新农村建设,打造城市后花园。短期来看,离城区距离较近的乡镇(25公里以内)是优先发展区域,可以在开发旅游吸引物的同时,多发展农家休闲、娱乐、餐饮;距离较远乡镇可以适当在景区周边发展农家餐饮,但主要应以农业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为主,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以生态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荆山生态旅游区。确立总体思路的基本依据如下。

1.襄樊市版土界限

襄樊市是一个中等城市,其平面版图略呈平行四边形。其东线北端起自枣阳新市镇的白竹园寺林场,与随州相连;南端止于宜城市流水镇马头村,与钟祥相接,两端直线距离约109.5公里。西线北端起自老河口市袁冲乡杨花岗村,与河南相连,南端止于保康县马桥镇,与房县和神农架林区相邻,两端直线距离122.8公里。辖区南北纵距最远两端点,北端为老河口市袁冲乡杨花岗村,南端点止于南漳县东巩镇苍坪村,两端点直线距离约157公里;东西横距最长两端点,东端点起自枣阳新市镇的白竹园寺林场最东端,西端点至于保康县马桥镇最西端,两端点直线距离约228公里。襄樊市城区几乎位于版图的中心。

2.襄樊市“十一五”旅游规划

《襄樊市“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未来五年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将襄樊市建设成为以三国文化旅游为龙头,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观光、度假、商务、会议、康体、科考等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并富有魅力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力图形成“一心、一环、三带、六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一心”指城市景观核心区;“一环”指环襄樊市区的城市近郊游憩带;“三带”指三国文化旅游带、大荆山生态旅游带、汉江风光旅游带;“六区”是指根据襄樊市行政区划范围,将其划分为谷城县旅游区、保康县旅游区、南漳县旅游区、枣阳市旅游区、宜城市旅游区、老河口市旅游区。

3.襄樊市“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襄樊市“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同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6.4%;全市转移农业人口5%,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0%,农业与非农业比值由4:6提高到3:7;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等等。期间工作重点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畜牧业、粮食生产以及经济作物),调整农业结构;通过一县一品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优质小麦、水稻、油料、棉花、蔬菜、有机茶、食用菌、林果、畜禽、花椒等基地;坚持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标准化技术,提高质量安全;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扩大转移就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

二、指导性原则

在上述襄樊市同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有必要确定系列原则用以指导实际开发活动。下面根据国内外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预防性地提出以下几个重要原则(基本根据开发战略制定思路的顺序),期望能引起注意。

1.绿色发展原则

该原则充分体现了“立足旅游,通过新农村建设,打造城市后花园”的思想。强调在同步过程中,应具有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绿色保持、和谐共处等相关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融入具体开发实践之中,从而最终实现农村持续进步并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主导市场原则

旅游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开发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普通产品可以运到消费地以方便消费,而旅游产品需要旅游者移动到产品所在地消费,它不会主动去适应市场,而要市场去适应它。另外,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垄断特征,可以满足消费者求异心理。基于此,从长远看,在核心旅游产品开发时,只有树立“主导市场”观念,才能设计开发出能引导市场潮流的旅游产品。而那些市场主导的短、平、快项目,只能作为辅助项目开发。

3.差异化原则

差异产生距离,产生美;也只有存在相对差异,才会避免千村一面,出现要素流动,发生合作;也只有具有独特魅力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态。这就要求在发展模式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循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异,你异我优的思路,尽力避免出现同类同质化现象,以个性取胜、特色取胜。

4.文化筛选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指在同步协调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冲突,弘扬优秀本土文化,尤其是在前期或中期应进行优秀文化评价筛选活动。在同步发展过程中,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文化冲撞并不一定力量均等,强弱势文化冲撞几率更大。这种情况下,必须遵循文化筛选原则去保护弱势文化之中的精品。

5.惠农原则

乡村旅游被很多国家认为是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以其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惠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始终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终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发展旅游,以是否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之一。

三、同步协调发展模式选择

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中等城市,面对众多优质及潜在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以及“中国乡村游”的大好形势下,找出一条合适的同步发展路子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通过城市带动、景区、明星城镇、特色村落建设,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等可以有效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1.城市带动型

这是因为城市郊区相对其它农村地区具有突出的发展比较优势。第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很早就明确提出,距离中心城市距离远近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也不同,而郊区主要功能是作为城市的菜篮子,为城市服务。第二,吴必虎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理论,认为大中城市周边200公里以内是城市居民周末度假高频区;而林峰19根据城市居民消费特点,对周边地域消费特点作了划分,并认为该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乡村旅游是一项主要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的旅游形式,城市居民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此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旅游景观具有临近市场的独特区位优势。《襄樊市“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城市近郊游憩带,可以抓住有利形势,加大郊区(距离市区25公里以内)旅游的开发力度,带动郊区发展。

2.景区带动型开发模式

大部分景区尤其是自然名胜风景区一般位于农村或城市郊区。但由于这些旅游目的地形象很好,加上政府对其重视,交通、住宿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良好,可进入性极佳,客源长期稳定。依托这些著名景区,可以实现景区、农村、农民三方受益:首先,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其次,可以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最后,能够进一步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區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于襄樊市而言,隆中风景名胜区、谷城薤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南河小三峡、南漳水镜庄、香水河景区、保康野花谷景区、枣阳白水寺景区、宜城楚都皇城、老河口梨花湖滨水景观等都可以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点)带动周边地区,以及乡村旅游发展。

3.名镇建设带动型发展模式

名镇建设带动是指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特色乡镇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进一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实现同步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1)拥有较雄厚的实力可以从长远考虑,自行论证开发,实现开发本地化;(2)开发本地化,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3)名镇建设与乡村旅游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襄樊市目前具有这样条件的乡镇如谷城石花镇、枣阳市吴店镇、南漳武安镇、宜城郑集镇、老河口仙人渡镇、保康马桥镇等等。这些乡镇或以经济见长、或以历史文化见长,皆可以作为特色乡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

4.特色村落建设促进模式

襄樊市在长期建设过程中,目前已经形成了系列非常典型的新型村落,如:历史人文型新村——枣阳市火青村,生态环保型新村——谷城县堰河村,资源开发型新村——保康县尧治河村,艰苦创业型新村——保康县堰垭村,旅游带动型新村——南漳县鱼泉河村,休闲农庄型新村——樊城区郭岗村等等。把这些特色村落视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更为有效地解决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加速产业非农转变进程。

5.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目前,襄樊市已初具规模的农村特色产业有保康反季节蔬菜、荆山山区茶叶、老河口水果、襄阳朱坡草莓、程河柳编等。把这些特色产业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量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的产业农庄,会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Z].襄樊政发[2006]33号

[2]襄樊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EB/OL]http://xftjj.xf.cn/gb/2005.htm

[3]襄樊市农办.襄樊市“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05年11月

[4]襄樊市旅游局.襄樊市“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规划[EB/OL]

上一篇:畜牧法规论文下一篇:食品安全检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