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艺术论文范文

2023-05-21

交往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交往能力;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随着越来越多农村父母进城务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由于和父母长期分居,缺乏监督和指导,所以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情感、性格等心理方面表现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自控力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上网成瘾;有的性格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往;等等。培养交往能力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措施有效地培养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留守儿童学会交往作出表率

首先,学校或幼儿园的教师、阿姨之间要团结协作。教师对待工作、生活和同事的态度,留守儿童是耳濡目染的,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应时时、处处、事事与其他教师密切合作、团结互助,建立和谐、美好、温馨的同事关系。

其次,与留守儿童建立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留守儿童从进入学校开始,晨读、上课、课间游戏,教师都在和他们进行亲切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中,留守儿童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并据此认识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教师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凡事以鼓励为主,师生关系会是平等、亲密、互相信赖的。这种人际环境会使留守儿童感觉到“教师像妈妈,学校像我的家”。反之,教师如果对留守儿童苛求、批评、训斥、惩罚,会造成留守儿童的情绪压抑,引起消极的情感。

二、教师要为留守儿童多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

首先,教师可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在客观上为留守儿童创造交往的机会。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有的留守儿童爱说、好动、浮躁;有的留守儿童内向、不爱说话、对人冷淡,教师可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科学安排留守儿童的座位,使不爱交往的留守儿童,在热情、善交往的同伴的影响下,学会交往。

其次,教师可在游戏活动中,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使留守儿童的交往面得到新的扩展。比如课间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小朋友之间谈谈学校之外的事情。笔者所教的班级有个不善言谈的小朋友明明,他有一次带来了一个非常漂亮好玩的电动火车,小朋友们争相观看,羡慕地向明明问这问那,明明滔滔不绝地向大家讲述了他去父母打工的地方——广州游玩时的所见所闻。

在游戏活动中,除了留守儿童自身选择游戏、选择伙伴以外,教师可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游戏情况,人为地干预他们的活动。例如,在组织孩子们进行“娃娃家”游戏时,张×扮演小主人公,趁这个机会,我把呆呆坐着观望的李×叫到游戏中去,并对张×说:“你这么能干,再给你一个小弟弟吧!”于是,在游戏中,张×带着李×去时装店,他对服务员说:“请给我弟弟拿件衣服。”张×指导“弟弟”向“售货员”说清楚要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衣服等。就这样,李×在张×的帮助下,说了许多平时很少说清楚、说完整的话。

三、家校要密切配合,共同创设温馨的成长环境

要培养留守儿童正常交往的能力,需要教师、家长密切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创设正常交往的环境。我班的晓林性格冷漠、孤癖。平时教师叫他回答问题、参加游戏时,他一概不听,待在位置上一动不动,宛如木桩一般。通过家访笔者了解到,晓林的父母到深圳打工去了,整整两年没有回过家,他和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与他的爷爷、爸妈取得联系,一方面,要求爷爷奶奶多带他去朋友、亲戚家做客,多鼓励他和邻居小朋友玩;另一方面,要求父母多回来看望他。经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晓林慢慢地变了,喜欢与人交谈、与人交往了。

总之,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会正常交往是每个人的基本素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学校要培养留守儿童从小学会正常交往,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1.江西省定南县第二小学,赣州,341900;2.江西省兴国县枫边小学,赣州,342423)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交往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建设校园和谐文化。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和谐文化 高技能人才 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丁志强(1968- ),男,重庆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物理教育;张澍(1966- ),女,重庆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讲师,研究方向为人事管理;何翱(1981- ),男,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编号:06XSH012,主持人:张大均)的一级子课题重点研究项目“高职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编号:06XSH012-2,主持人:丁志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为已占据中国高校“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其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问题已成为我国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着我国和谐大学文化和整个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成败,而且影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影响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消除高职校园文化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

高职院校要顺利实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本体功能和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功能,必须着力打造校园和谐文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不和谐因素,致使学生不能健康、全面地成长。例如,偏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狭隘地认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缺乏、设备匮乏,在办学过程中把工作重心放在筹集资金修高楼、添置仪器设备、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忽视或淡化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办学理念的更新;脱离自身实际将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定位“高移化”,盲目“克隆”或“微缩”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认为没有必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整体工程中来操作实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不和谐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保证,导致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有知识无文化、有学识无见识、有科学精神无人文精神、有技术技能无远大理想、有个人追求无团队意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消除高职校园文化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二)有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成长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头脑,整合并引领其价值观念系统、政治思想道德情感,正确协调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与困惑,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德性与技能、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注重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诚信观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成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的核心价值体系,而高职院校自身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形成过程也就是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发展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看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内生力如何。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高职毕业生能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和自身职业岗位的变迁自动地做出调整。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身心和谐基础上的综合素质。这种能力与素质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学校园和谐文化的潜移默化。如果高职院校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对眼前已经出现的校园文化系统中不和谐因素的“治疗”层面,并没有着眼于对全体学生心理智慧潜能的开发和自我内求力的培养,那么这样的校园和谐文化也仅仅是为“和谐”而“和谐”,淡忘了和谐的根本是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最终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建设打好基础。可见,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加强高职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也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做出贡献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以追求和谐、崇尚和谐为本质要求,必须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基本文化形态着手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探寻建设路径。

(一)和谐精神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合师生精神家园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工程的核心和灵魂工程,主要包括学校师生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活动状态的总和,如办学理念、学院精神、行为模式、学风、校风、校训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精神状态,关系着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长足发展。不同的教师与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其价值观念体系会有差别,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现实行动。尤其是在当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有的甚至处于价值迷茫状态之中。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师生头脑,以它作为师生价值体系形成的导航器,建立师生的精神家园。

(二)和谐制度文化建设——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制度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内容,是维系高职院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近几年,高职院校在蓬勃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人际交往和情感障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不合理、毕业生社会适应与职业岗位适应不良等。这些问题是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制度文化缺失息息相关的。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改变现状,加强校园和谐制度文化建设。

第一,深入调研,消除校园制度文化体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中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建设,就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之中展开调研,认真倾听他们的话语,了解学生对人生未来的发展愿景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理想以及他们在学习、工作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在充分尊重师生意愿基础上,制定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自我潜能开发的制度规范和有利于教师职业理想实现的职业规范。

第二,本着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的理念,以创新促进校园和谐制度文化建设。和谐制度文化体系建设应走制度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体制机制上的文化创新,将政策导向与价值导向有机结合。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与落实重在为师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搭建平台、铺平道路。例如,对于贫困生问题,可通过助学贷款、向社会募捐设立爱心基金、以奖代赈、勤工俭学等多样化方式建立健全贫困生助学制度,其中重点应放在对贫困生助学的制度创新上,尤其是对学生勤工俭学制度环境的创新,为贫困生自我助学与社会实践锻炼融合创造制度条件,对他们实行特殊的弹性学习制度。总之,创新机制的培育是和谐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大兴创新之风,将政策导向与价值导向有机结合,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也能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顺利交往搭建桥梁。

(三)和谐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校园内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如建筑物、运动设施、绿化地带、图书资料、企业家雕像、宣传橱窗等,它们的“音容笑貌”和整体布局等是高职院校内在精神的外化。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硬件方面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是校园面积普遍偏小,与现有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校园整体布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实训室、实验室、综合教室、运动场地等方面的布局和设置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为此,高职院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宗旨,用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第一,在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上要遵循美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让校园生活区、工作学习区、休闲娱乐区布局合理、和谐得体,并具备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各类建筑实施与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和谐搭配,浑然一体,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

第二,在校园环境物质实体的具体内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为新农村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办学目标,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在建筑物的类型上,要体现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既有功能齐备的专业实验场地,又有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的专业教室,使之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借助橱窗、宣传栏、校园网、建筑物等载体进行宣传,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相应职业岗位的情感,让学生随时了解企业界成功人士的先进事迹、先进技术发展动态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动态。

(四)和谐行为文化建设——创设有利于学生与未来职业岗位对接的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的精神文化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工程中得到践行和弘扬,实现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就必须大力发展校园和谐行为文化。校园和谐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和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

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在交往行为和工作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和谐。高职院校和谐行为文化的建设要有利于学生与未来职业岗位间的对接。首先,学院领导与教师要作为学生的表率,领导在与教师交往、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要体现企业“顾客至上”的文化理念,在交往行为上体现尊重与关怀、平易近人、友善互爱的精神文化;其次,学院领导、教师在工作行为上要处处体现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的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领导与教师和谐的个人行为方式是学生个人和谐行为方式形成的榜样和无声的导师。如果教师与领导具备了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素养,就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培育成具有和谐行为文化的个体。引导学生投身交往实践活动,掌握与人相处、互助协作的基本原则,在与人日常交往和学习工作中能够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学会相互接纳、和谐共处。在对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教育方面,要突出动手操作、技能训练,着重体现理论为实践操作服务,最终以适应与胜任行业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岗位工作为落脚点。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团体文化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作为团体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高职院校的对外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和谐要求。高职院校要顺利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不辜负广大学子与家长的期望,在办学过程中要与社区、其他兄弟院校、生源学校和其他相关社会各界发生交往活动。在这些时候,高职院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否具有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事关学校在团体交往中能否和谐共处,能否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为此,每一位师生员工在平时的工作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自觉主动地团结在学校团队周围,个人利益服从学校团队利益,与学校团队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学校团队在与其他院校交往中自觉奉行和睦相处、有序竞争的原则,并自觉主动地与其他团体建立健康、文明的公共关系,给社会各界留下良好印象。这样既可以赢得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又能为整个社会和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总之,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团体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利用职教办学资源,从行业企业获取技术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技能训练的实践平台。

三、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要看它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质量状况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的大小。因此,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启动多元评估反馈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将高职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实行灵活机动的过程跟踪考查和阶段性验收考核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对校园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和谐”的文化因素给予及时反馈并指导其整改。(2)设立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意见箱,及时了解、收集、整理学生与教师对这项工作的看法和一些宝贵的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满足学生与教师对校园和谐文化方面的需求,为学生全面成长和教师幸福生活、快乐工作营造和谐文化环境。(3)成立和谐文化建设校企合作委员会,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深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将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引进高职院校参与校园和谐文化建设。这样有利于汲取企业的成功经验,将校园和谐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同时也有利于毕业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适应企业文化。当然,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也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可以预见,它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有利于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04-10.

[2]王明伦.论高职院校精神[J].中国远程教育,2006(7).

[3]朱发仁,傅新民.“校企结合”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6(6).

[4]陈小琼,李桂霞.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J].高教探索,2006(6).

交往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陈鹤琴先生曾说,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交往中学到,礼仪的养成,没有再比交往这个方式来得快、来得切实。可见对幼儿进行交往礼仪教育十分必要,在社会交往中,交往礼仪不仅体现一个人良好的教养,也可直接影响交往的效果。俗话说的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关键期。如何来进行幼儿交往礼仪的培养呢?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让幼儿知礼仪、学礼仪、做礼仪这三步进行了尝试。

一、知礼仪

1. 判断美丑。很多礼仪书籍都蕴涵丰富礼仪内容,比如《玩具大家玩》、《孔融让梨》、《萝卜回来了》等等。在故事讲述与情境表演中,幼儿知道了“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他肚子饿了,先送给他吃吧!”这些是应该做的,反之则是不应该的。通过学习判断美丑、善恶、好坏、是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不断提高道德礼仪认知水平。

2. 认知礼仪。在交往中有人感到愉悦、好奇,而这种感觉,用高尔基的话说,就是理解的开始,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因此交往为幼儿获取礼仪知识提供了可能性。如每天园门口值班老师带领园内的礼仪小宝贝,主动和教师、小朋友打招呼。小小活动让每一位进园的幼儿都知道了见面要问好。

二、学礼仪

1. 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就说明了榜样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早上来园时,老师主动地和幼儿、家长打招呼,道一声:“早上好!”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能跟你一起玩吗?”或说:“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文明交往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学习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2. 正确方法的指导。幼儿的自制力较差,常常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别人发生争吵。另外,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常因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如:在活动中别人不小心碰了自己一下或两人都喜欢看一本图书,因只有一本而发生争吵。针对每一个契机,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让他们了解交往中的一些常识,如,礼貌、宽容、合作、等待等。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学习一些基本的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交往规则。如只有一本图书可以两人同看,或一个人讲给另一个人听或者轮流看。

三、做礼仪

1. 请进来。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日常生活中,巧妙抓住有利机会,从班上到平行班;从平行班到其它年级;从幼儿园到家庭……循序渐进帮助幼儿扩大交往范围,对幼儿实践礼仪教育有着很好的作用。如:混领班大带小活动,孩子们一对一带小班孩子去各个游艺活动室进行活动。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令人惊叹不已,一些孩子能耐心询问弟弟或妹妹想玩什么游戏,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遇到较调皮的小班孩子,他们俨然像个大哥哥、大姐姐,和气进行劝解;一些平时在班内自控力较差的孩子也一改常态,变得认真负责了,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拉着弟弟或妹妹的手,看着孩子们把弟弟妹妹送回教室后自豪的神情,我们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欣慰,孩子们确实懂事了。

2. 走出去。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学习资源,带孩子走出去。如到社区去参观访问,给幼儿提供积极表达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发挥各种环境的综合功能,使幼儿从中提高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还可请家长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让孩子去体验社会与家庭间的关系,使孩子在感受家庭的温馨气氛,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技巧之后,让孩子走出家庭接触外面的社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小伙伴家中玩等,用各种方式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礼仪三部曲的实施让孩子们变得懂事、有礼貌。当然幼儿礼仪教育需多管齐下、多方配合,单靠幼儿园、家庭还远远不够,还需社会大环境来加以扶持。幼儿交往礼仪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成人和幼儿不断的努力。成人对幼儿的需求要始终一致,不能朝令夕改,需常抓不懈。

交往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住宅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受到了业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定义和现存问题出发,梳理了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并就标准层公共空间设计、垂直交通核公共空间、屋顶空间设计以及入口大厅空间设计进行了分析,结合理论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对设计要点进行了分类阐述。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理念

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0.60%,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建设的加快和城市住宅建筑的井喷式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小城市人口流向大城市已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现状的真实写照,那么随着大城市人口虹吸效应的加剧,如何满足城市新居民对居住空间人居环境的要求成为建筑设计师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游憩、交往的空间,以往对于公共空间设计的忽视也曾导致过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千城一面、邻里矛盾严重等。因此,在讲究以人为本的今天,建筑设计师门应更加关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注重对于公共空间品质的打造。本文从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出发对其原则、现状、设计要点等进行探讨,为日后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抛砖引玉。

1、定义与现状问题

1.1住宅公共空间的定义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是指住宅内供城市居民进行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室内、室外场所。如标准层公共空间、垂直交通核、屋顶公共空间、入口大厅等。住宅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的限定,更应从进入空间的人进行的交流、互动进行定义,既然公共空间是供城市居民进行社交和活动的场所,那么因人为或自然因素阻隔没有居民进行社交、活动的空间则不是公共空间,也就不是住宅公共空间。

1.2住宅公共空间存在的现状问题

随着公共空间日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住宅小区中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向着精细化、本土化发展。在早期的设计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于现有住宅公共空间之中。如住宅建筑与住宅公共空间尺度不协调,产生原因一般是由于用地面积较为局促,无法兼顾建筑面积和公共空间面积,对于相关规范的规定仅满足最低要求,公共空间规划混乱,品质较差。其次,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居住小区的住户群体不同,若对公共空间的设计未考虑住户定位,则容易出现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不足、无法满足相关群体需求。这一问题在一般商品房住宅中普遍出现,由于设计人员无法通过前期分析得知住户信息,自然也就无法进行针对性设计。当然也存在因为设计人员缺乏先进设计理念而导致的公共空间服务水平差、公共效益低的现象。

2、住宅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适当增加无障碍设施和休憩场所,能够为住宅公共空间乃至整个社区带来人文关怀的气息。根据建筑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休息设施的布置应满足人的心理,如长椅的布置应背靠墙壁、树丛,方便使用者对公共空间的观察,从而提升其安全感和愉悦度。同时,结合社区文化在住宅公共空间进行人文景观的塑造也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

2.2绿色宜居原则

随着我国推进住宅绿色宜居化,将生态化设计理念融入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符合住户的需求。如在公共空间景观营造设计时对本地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小区地势的利用,可以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和前期施工土方量的運送。

2.3统筹兼顾原则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时,必须考虑建设成本问题,对于公共空间既要从使用者的满意度考虑,也要站在开发商的角度最优化公共空间的建设投入。公共空间从社会效益上将,越大的公共空间面积越有助于人们的社交,但住宅小区的面积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增加公共空间的面积,这就要求设计师统筹考虑地块周边公共空间以及小区交通流线的布置,根据小区体量对出入口的布置进行优化,选择有助于居民进入周边优质公共空间的方案,满足规范的同时还应考虑维持小区静谧的环境,将小区内部社交向公共空间建设的投入转嫁到交通空间的建设,通过设计手段避免资源浪费。

3、设计要点

住宅建筑设计中涉及的公共空间有很多种,本章根据不同公共空间的分类对其设计要点进行分类阐述。

3.1标准层公共空间

住宅建筑标准层公共空间是住宅建筑内部联通楼层居民的重要公共空间,通常来说,构成住宅标准层公共空间的要素包括入户空间、走廊以及楼梯间等,其公共空间品质决定了居民的停留时间和空间满意度,同时,标准层公共空间也是住户进出房间的必经之地,其使用率较高,对其进行空间品质提升有助于提升居民幸福度。标准层公共空间作为建筑室内公共空间,为满足居民的社交需求,需进行采光设计,并对灯光、标识系统以及材质进行系统设计。同时,针对连廊式住宅,在保障连廊作为交往性质的公共空间的同时还应考虑住户私密性问题,避免因为长时间的停驻导致的邻里矛盾。具体做法可以在连廊间进行中庭设计,在入户空间和连廊结合处进行活动空间的设计,而通过中庭实现对连廊和私密空间的隔离,既满足居民对公共空间沟通、社交的需要,也保障了其对于住宅私密性的要求。当然,设计人员在中庭设计时要通过采光等多方面的设计引导,说服开发商对方案的认可度,从而说服其对更多的建设资金投入予以肯定。其次,电梯厅是住宅联通垂直交通空间的重要场所,其空间品质也应予以考虑。

3.2垂直交通核公共空间

客梯、消防电梯、剪刀楼梯间、设备井道、入户门等都属于垂直交通核,而垂直交通核公共空间则指客梯、剪刀楼梯间以及与之配套的前室等能够方便居民进行社交活动的空间。一般来说,高层建筑公摊面积大,垂直交通核类公共空间面积较大,如不进行系统设计研究,往往出现空间资源的浪费现象。那么如何将垂直交通核各公共空间进行联通,是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在高层建筑的空间利用上,设计师的探索已经很多,例如:设备井检修空间与过道叠合,减少检修空间面积,设置三平凡米以上的前室外窗开启面积,同时取消通风竖井等。住宅建筑交通核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建筑体型系数,其设计合理性将对公共空间品质和建筑能耗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与暖通工程师进行对接,保障建筑室内公共空间的空间品质。

3.3屋顶空间设计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人心,屋顶绿化已成为绿色建筑理念在住宅建筑的外在表现之一。由于屋顶空间的日照条件较好,且是住宅建筑公共空间中少有的户外公共空间,因此应利用好住宅建筑屋顶的公共空间,将其打造成为促进居民沟通、活动的热力节点。一般来说,建筑屋顶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较差,这与开发商的被动态度有关,因此在住宅建筑设计的屋顶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交通设计,将剪刀楼梯或客梯直达楼顶,方便建筑使用者进入。其次,由于建筑屋顶往往布置有暖通空调设备,空间被打散,不以利用,为提高空间利用度,可在对暖通空调设备出风口进行改道后进行架空层布设,一来方便空间组织,二来不干扰暖通空调设备的运行,同时还能改善顶层住户的顶棚隔热、防水能力。但应注意对下部暖通设备层的入口预留,防止架空层影响暖通空调设备的维护。在架空层设计时应考虑女儿墙高度因素,不可盲目提高架空层高度,而忽视了人对于建筑物高处的恐惧心理要素。

基于对架空层功能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结合建筑内居民年龄、职业构成以及小区相关配套的丰富程度,可在居民参与的情况下对屋顶架空空间进行功能划分与设计。一般来说可分为健身活动区、蔬果种植区、广场舞休闲区等,方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同时注意地块功能的转化,比如下午退休职工下棋的空间晚间可以转变为大妈广场舞的空间,工作日老年人的休闲空间周末可转换为年轻人的健身空间。

建筑屋顶公共空间还应注重景观环境的营造,既满足了海绵城市对于屋顶绿化的要求,也为使用公共空间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最后,在面对突发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时,特别是呼吸道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建筑屋顶公共空间作为为数不多的建筑室外公共空间,可以在居住建筑隔离时期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聚集,同时在满足隔离要求的情况下满足居民室外活动的需求。

3.4入口大厅空间设计

入口大厅是彰显住宅建筑特色的重要空间节点。一般来说,入口大厅的面积与小区定位、住宅规模配套,无论其面积如何,都是居民进入私密空间的必经之路。在对入口大厅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室内盆景类植物的布置,一般采用对称的布置形式以体現建筑的大气,高档小区还会结合喷泉、壁画对建筑档次进行提升,但在布置时都不可影响进入建筑内部的交通空间或其导向标志系统,以方便访客。因建筑结构需求或设计因素导致的不对称式入口大厅则应考虑装饰物和室内盆景植物的单边布置,实现入口导向,并结合动、静陈列物,促进建筑公共空间的入口大厅空间品质的提升。

结语:

对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应从设计的角度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同时工程实践和设计探索中,还应结合时代背景,将时代元素融入设计,从实际出发,用良好的公共空间设计体现时代价值,避免照搬照抄。

参考文献:

[1]杨杰.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第19期):101-102.

[2]张波.城市高层居住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9(第2期):93-97.

[3]马伊萱.健康住宅理念下的北京老旧小区户外活动空间改造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8.

[4]梁玮男,曹阳.基于社区养老模式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第11期):132-134.

[5]陈星,肖湘东,杨楠,等.老旧住宅内部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研究——以昆明市90年代老居民小区内公寓改造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20(第2期):78-81.

[6]郑人豪,高文婷,陈雅芳.住宅无障碍与通用化设计之用后评估——以台北市兴隆公共住宅1区为例[J].建筑学报,2018(第A106期):23-47.

作者简介:

陈智勇(1978-),男,工程师,大专,湖南长沙县人,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交往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 教学设计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处理好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而环境的主体是人,人际关系和谐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引发心理困惑最多、最严重的,也是人际交往问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正处于人际关系走向多样化、复杂化、深层次化的转折时期,学生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最多,学生心理咨询中涉及最多的也是人际交往问题。因此,设计好高职心理健康课人际交往单元的教学意义重大。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高职心理健康课人际交往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精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体、深入、实用

要精选教学内容,将人际交往的基本问题与培养感恩、培养爱的能力等内容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具体、深入、实用。

人际交往很重要,人际交往问题涉及面广泛,高职心理健康课要具有一定的深度,还要解决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探讨安排哪些内容、怎样安排内容。

人际交往单元的教学内容要安排一定的课时,以三次课为宜。第一次课主要从心理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明确人际交往的内涵,了解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并掌握人际交往中必要的心理学方法。这里主要涉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际交往相互性要点、人际吸引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第二次课主要探讨感恩与宽容,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和感恩的行为,并由此培养宽容的心态。第三次课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爱情的内涵,探讨建立良好爱情关系的途径。这样,第一次课主要解决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问题,第二次课探讨与人交往的深层次问题,第三次课探讨高职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使人际交往单元的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同时还增强了对高职生的针对性。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撑”活动: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围成一个圆,前面的同学倒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以此类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让大家靠着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撑。多数学生在第一次做这个活动时都会感到很神奇,当成功完成活动时,学生都能够强烈地体验到自己没有倒下是因为有别人在支撑,同时自己也在支撑着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支撑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因素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可以安排“朋友树”活动:让学生画一棵树,再画上果实,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就画几个果实,并在果实上写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与好朋友最初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友谊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组分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达成课程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让其他学生引领着通过一系列障碍,蒙上眼罩的同学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碍中的无助,再感受被人引领通过障碍的温暖,从而产生对引领的同学的感恩之心。活动后学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发对更多人的感恩之心。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和问题,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来表演,将经过小组讨论的解决办法表演出来。这样,对表演的同学来说强化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其他看表演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三、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借助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

比如,在培养爱的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恋人标准,并进行分享,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恋爱观,并可由此总结什么是爱情,学习恋爱三因素论,使学生对爱情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探讨爱的能力的内涵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几个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被一个异性喜欢怎么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列举出不同的情况。被异性喜欢时可能自己也喜欢对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欢对方,对前者如何接受,对后者如何拒绝,学生自己的经验中有好的或不好的应对方式,教師引导学生学习爱的能力包括接受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有关影视作品,推动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敦煌艺术论文下一篇:中国古代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