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范文

2023-12-24

非英语专业范文第1篇

基于信息与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口语的学习与运用得到了学生以及教师的关注。但是在我国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侧重于基于英语学习,对英语专业课程(英语口语、英语语法等)学习动机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非专业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建筑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一、二年级200名学生(男生100,女生100),每位学生都参加过英语等级考试。本次调查问卷收回193份,有效问卷185分,有效率达92%。调查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2、研究方案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工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表以及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单。其中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量形式,即从“非常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五个等级,用以体现受试者的认可度[2]。与此同时,问卷调查中主要包括受试者的个人信息(性别、年龄、英语学习年限等)以及对英语口语学习态度、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等动机变量因素。

3、数据分析

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运用SPSS(社会可科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进行分析,探索学习动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作用。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从表1中可知,大部分学生具有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而工具型动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学习动机而言,强度更高。将四种学习动机进行赋值与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在于英语口语的使用性。这点在问卷中“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同意率达到73%,可得到证实。与此同时,在问卷中“英语等级考试中有英语口语测试,是否会进行英语口语学习?”问题中,同意高达81.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非专业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融入型动机,而基于此动机的学生其英语基础水平相对较高,成绩较明显。与此同时,教师以及课堂教学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受试者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75%的学生认为“英语口语教师的鼓励对我的口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基于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保持认可态度,在基础阶段注重提升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动机多样化;在学习动机中,工具型动机相对于其他动机而言,所占比重更高,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各类型动机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英语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相对于水平低的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态度更高,具有一定差异性;对参与英语等级考试(含有英语口语测试)的学生而言,其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较明显;英语口语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缺失。

2、教学启示

基于上述研究与分析,要想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学校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例如,学校通过利用校园网、英语社团、校园广播等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焦虑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其次,学校应把握大一新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渴求,科学合理安排英语口语教学课程,用以养成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行为。

与此同时,英语教学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针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对其进行积极鼓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激励,通过激励与反馈提升学生对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的正确认知与理解,并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与自信心。

摘要:英语口语学习不仅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也占有重要比例。本文基于学习动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出发,通过利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普通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同学对英语口语学习有较强的学习动机;相对于其他动机类型而言,工具型动机占主导地位;英语基础的好坏对学习英语口语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刘瑛.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行动研究报告——以吉首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口语强化训练为例[J].海外英语,2014,19:103-105.

非英语专业范文第2篇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开设了英语教学,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但目前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却存在不少问题。从教学理念、大众观念、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和学生情况几个方面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改善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有效性对策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的交流不断增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拥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已经成了不少岗位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普遍开设有英语课程,以求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进一步需求。但实际上,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提升。

二、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1.高职英语教学理念并未根本转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具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其英语教学与普通高等英語教学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存在很大的区别,对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在实际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认清职业教育的本质,其教学模式与普通高等英语教学相似,并没有着力于对学生实际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是仅仅对分数的要求进行了降低,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没有有效的作用。

2.对英语教学重视度不高

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一种意识,认为高职教育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对某种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认为高职阶段就是需要掌握一技之长,说通俗点就是掌握一门养活自己的技术,因此,大多数高职学生自己,对于文化课都很不是不重视。英语作为文化课的一门,又是语言学科,跟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比起来显得枯燥,也容易让人觉得没多大用处,因此造成学院不重视、教师应付差事、学生只为通过考试的情况,最终造成了英语教学的消极氛围。

3.教学环境与时代脱节,教学设备落后

社会在进行高速的发展,使得我们所处的环境在进行日新月异的变化,但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环境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有些脱节,主要表现在教学环境的构建和教学设备硬件条件的落后上。在我们国家,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基本都是汉语,利于学习英语的英语语言环境较少,缺乏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知识与文化背景,而所构建的实践平台,因为各种限制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英语的教学依然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而在教学设备上,高职学校普遍存在投入不足、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多媒体教学设备缺乏的现象,教学资源也比较短缺,学校提供的英文书籍、报刊很少,用于英语教学的语音教室也很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4.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等院校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和不足的情况,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有着不利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总体上有着学历低、职称低、教龄短的特点,其教师的本身素质、英语水平相对来说不高,而且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状态;而且,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师多为英语专业出身,他们对于学生其它专业没有多少认识,对于偏重学生专业的专业外语的教学显得力不从心;此外,高等职业院校因为学校自身的特点、教师自身的素养等各种因素导致高职英语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少、学习的机会很少,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机会较少,再加上大众的认知,对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起来大多属于应付差事,教学效果自然受到严重影响。

5.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兴趣

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来自于学生本身。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问题,其拥有的英语基础和掌握的英语知识,相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普遍较低,更有不少学生正是因为文化课水平不够才选择了高等职业院校。并且,这些学生中不少都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或者学习能力较差,进一步增加英语教学的困难。此外,不少人认为进入高等院校就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认为像英语这样的文化学科没有什么用处,而其本身也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毕业等没多大的影响,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根本很少有人会用心去学习,自然使得英语的教学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1.改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理念,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需要强调英语的运用能力和符合学生自己专业、未来岗位需求的强烈的针对性。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首先需要切实做到转换教学理念,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将其当成学问来研究,而是应该将其作为一种技能来培养。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加重实践部分的教学,抛弃旧式的灌输式教学,采用新的教学,适当利用演讲、小组讨论、模拟表演等方式来磨练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并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材,教学内容避免学术化,更多地偏向一下该专业未来的岗位将要面临的、遇到的一些英语方面的问题,当然也要避免太过于专业化。

2.改变观念,重视高职英语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被重视的程度不够。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学生的应用能力,掌握某专业的技术,从而大多数都或重或轻地对文化课的态度比较懒散,学校、教师、学生都不怎么重视,造成校方投入不足、教师教学不用心、学生学习起来也不积极。然而,虽然是高职院校,但大家也应该看见英语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的重要性,不能将其视为“无用的文化课”。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容易或多或少接触到英语,不少岗位也或多或少要用到英语,有英语基础的人与没有基础的人所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情况往往都是不同的,英语学习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的未来具有或明或暗的影响,因此,未来学生未来的发展,校方、教师、学生,都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重视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

3.结合新世纪教学环境,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拥有各种在以往不可思议功能的产品,而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处身于这门语言的语言环境,但我们不可能为了学习英语就非要去到英语环境的地方,不过却可以构建一个相对的环境,这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相应的设备等。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学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多媒体电子设备、英语图书资源、英语学习平台的构建等,充分利用图像、视频、声音等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也应该探索教学情境的构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圍和环境,将演讲、讨论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对于教学的影响十分重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对于高职英语教学将会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学校方面应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整合资源,合理适当地安排教师接受培训,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自身提升和发展,增长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素质;引进英语水平、专业能力兼顾的人才,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鼓励英语教师主动拓展第二专业,进行走访、学习等,清楚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英语的运用情况;明确强调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改变教师懒散的教学态度。

5.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等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其生源的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学生所拥有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低。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应该有所调节。面对学生的基础差这点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心态,让他们提升从而改变未来的英语水平,而学习兴趣对于任何学生都是非常有效的推动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在学习英语的知识难易程度上,采用合适的程度,避免学生觉得太过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一些外国文化元素并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使得学生拥有新奇的感觉,避免英语学习的枯燥乏味;在教学资源上,增加丰富多彩的图书英语资源等,引导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追求教学艺术,适当采用表演、歌曲、演讲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去枯燥难学感。

四、结束语

整体而言,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在我国对于英语的要求比较普遍,而人们的英语水平也相对有所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相关工作者应该清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措施,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学生也应积极响应,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利于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红.从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谈高职英语有效教学策略[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2]朱卫芳,栗鸿亮,游晓霞.高职院校实用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3]张崇科.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

非英语专业范文第3篇

1 试题结构和特点

试题题型分为五大块:单词朗读, 短文朗读, 情景对话, 专题演讲, 选词造句, 满分100分。试题立足平时教学内容, 在重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时, 侧重考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灵活表达, 符合高职教学学生培养的目标与理念, 总体难度适中。本次口语考试采取现场录音方式, 具体考察点如表1。

2 考情分析

2.1 现就G07国贸5-8班163名学生的答题情况具体分析如表2

从表2看出, 本次考试的总分平均得分在78.86, 总的试题难度是0.7886, 处于0≤P≤1 (P为试题难度值, P值与难度成反比) , 符合本次考核的主要目的和大纲要求, 即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而不在于筛选多少比例的学生。再观察其他五项考核题目的平均得分和试题难度, 判断各类题目的设计基本符合本次考核的目标, 但同时也发现, 试题难度基本在一个水平, 这从某种意义上看将不利于考生具体水平的分辨, 影响对学生更加精细的鉴别。编制一份试卷必须含有各个难度层次的题目, 并且它们之间应有合理的比例关系, 因此, 今后试题不同难度层次的设计将是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

再看本次考试成绩总分描述统计 (如表3) 。

该表3数据解释如下。

“总分”项的平均分为78.8589;标准误为0.622417;中值 (中位数) 为80;模式 (众数) 为83;标准偏差为7.946486;方差为63.14663;峰值 (峰度) 1.883443;偏斜度 (偏度) 为-0.99109:区域 (全距) 为46;最低分为48;最高分为94;分数总和为12854;有效数据为163个。

从“平均数”、“中值”与“模式”这三者的不十分接近、峰值和偏斜度也偏离0这两点可以大致判定这些数据来自一非正态分布总体 (或可以说:该总体不呈正态分布) (如表4) 。

从本次考试成绩总分的直方图 (见图1) 可以看出, 该成绩总分总体呈负偏态和尖峰态 (陡峭型) 分布, 说明试题中同等难度的项目较多, 梯度偏小。呈这种分布的试题几乎不能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分开, 分数分布过于集中。试题难度偏低, 难度较低的项目比例偏大。因此, 呈这种分布的试题虽然有利于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区别开, 但不利于将中等程度的学生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区别开。

2.2 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如表5)

其中单词朗读所考内容80%来自平时所学词汇, 10组单词中每组有1~2两个来自课外或课堂不常用词汇, 例如其中一组单词:ability、promise、introduction、especially、adult、dialogue、、apologize、amaze, 其中accurate和perception相对来说属于课堂不常用词汇, 考生比较容易犯错, 一方面说明学生所学词汇基本掌握较好, 但课外词汇量仍存在局限, 对于发音规则也要进一步牢固掌握。

短文朗读一块主要考核其语音语调和单词的认读能力, 发现大部分考生对短文的语音语调把握不够, 虽然能基本正确读出单词和句子, 但分离相同语意群的状况时有发生, 情感上投入明显不够。如下面这篇短文, 较多学生会把a fraction of、wasting a little time、the frustration of、in good time等语意群分割开来朗读。一方面, 这跟他们没有充足时间准备有关, 考试时每个学生都是随机抽题, 然后直接开始, 基本没有准备时间;另一方面, 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比较薄弱, 一定程度上和教师对该项内容的重视程度相关, 平时关注和训练不够。

If you are citing a train, it is always better to be comfortably early than even a fraction of a minted too late.Although being early may mean wasting a little time, this will be less than if you miss the train and have to wait an hour or more for the next one;and you avoid the frustration of arriving at the very momen wh en t he t rai n is d ra wi ng ou t of t he station and being unable to get on it.An ev en hard er sit uati on is to be o n t he platform in good time for a train and stil to see it g o off w it hou t yo u.S uc h an experience befell a certain young girl the first time she was traveling alone. (如表6)

该两项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的临场组织、表达能力, 也是对其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较好测试方法。话题主要是平时课堂所讨论的内容, 如招呼介绍、接待客人、电话预约、旅游观光等等, 从上面得分情况可以看出, 学生总体上对主题把握恰当, 基本能进行顺利地交流或话题演讲, 但主要失分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句中出现多次语法错误、语病, 如在谈论关于过去某一次旅游的经历, 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混用, 部分动词的过去时态错误。 (2) 部分句意表达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如想表达“这个价格对我来说很合适”, 学生们会表达成The price is very suitable for me. (3) 意思表达不够流畅或自然, 等等情况。同时, 从上表看出, 学生在情景对话上得分相对低于在主题演讲上的得分, 因此也可以大致判断, 学生组织对话的能力有待思考和分析 (如表7) 。

最后一题的考核内容基本来自平时所学的词组, 如be fond of、have an eye for、hunt for、not to speak of、be familiar with等等, 但是这一项却是学生得分率最低的, 主要扣分在语法错误, 比如用be fond of造句, 较多学生在of后面出现动词原形, 甚至有个别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 I be fond of watch TV.因此, 可以基本判断较多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用法并未掌握, 在基础语法这一块存在较大问题。

3 结语

由此可见, 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反思和探索, 努力做到口语教学应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在深入了解学生基础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 摸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

摘要: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也不能较好满足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需要, 这成了影响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研究广厦学院非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现状出发, 浅析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口语,现状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 张丽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育, 2002 (13) .

非英语专业范文第4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是什么呢?根据语言学家理查兹 (2000) , 交际能力指不仅能使用语法规则来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 而且知道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它包括4点掌握语言知识, 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不仅掌握语言知识, 还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 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即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 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 合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如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英文影视作品是很好的选择。通过各类电子媒介, 我们可以随时接触到丰富的英文影视作品, 它们不仅是学生自学英语的最佳素材, 也是大学英语课堂上必不可少的辅助教材。英文影视作品真实地展现了英语的背景和使用环境, 既有语言技能学习的特点, 又有语言习得所需的条件。影视语言具有经典化、生活化、情景化、时代化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在“活”的环境中认知语言、体验语言。同时, 英文影视作品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了英语民族的文化, 其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很好的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各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基础阶段不仅要完成精读、泛读、听力和大量的练习, 而且还有四级考试的压力, 师生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可以花费的时间有限。对学生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给对影视英语感兴趣并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设影视英语选修课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全国一些高校已经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笔者曾在2007~2008学年担任此门课的主讲教师, 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及教学经验, 针对此门课课程设置做了一些研究。笔者研究的课程设置模式包括授课对象的选择方式、课堂模式、学时安排以及考察方式等。

1 非英语专业学生影视英语选修课生源的选择

根据笔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 影视英语选修课最适宜的对象为大学二、三年级已经达到四、六级考试合格标准的学生。

(1) 笔者对2006级参加完四级考试的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已经达到四、六级考试合格标准的47名学生中, 有41名迫切希望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而没有达到四级考试合格标准的31名学生则有25名表示希望先集中精力准备四级考试。

(2) 该课程基本上是用英语讲授的,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大学二、三年级且达到四、六级考试合格标准的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已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听力水平, 能够达到理解教学内容。

(3) 多数的大三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不少学生还在为其它英语考试, 如B E C剑桥商务英语考试等做准备, 在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 能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4)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本科阶段英语必修课的学习。因此, 参与影视英语选修课也是大学英语基础教育阶段后英语课空缺的补充。

综上所述,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已经达到四、六级考试合格标准, 具有一定听说能力, 专业成绩优秀的大二、大三年级学生。

2 非英语专业学生影视英语选修课的课程内容设置

影视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学到: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口语常用表达方式和语用策略三方面的知识。

目前国内高校影视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不普遍, 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不多, 教学模式及方法少之又少, 相关的教材也十分缺乏, 大多数老师都是在独自摸索。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要注意影视资料的选取。影视英语课不是影片欣赏课。要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来选择影片。一看语言含量是否大, 二看内容是否贴近生活, 三看发音是否清晰地道, 四看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在对于一般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课程初始阶段, 动画片Animation, 如《Shrek/怪物史莱克》, 《Ratatouille/蔬菜杂烩》等是不错的选择。此类影片语言难度符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给教师提供了足够的扩展空间, 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 掌握影视英语学习方法。另外也可以选取平均长度为20分钟左右的英文短剧Sitcom, 如经典的《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 或是最新的《How I Met Your Mother Season/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等。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 明确看和听的任务, 使学生始终是带着问题观看电影的。

看影视片前指导。提供相关知识, 激活学生记忆中的原有知识, 使学生对影视片进行正确的预期。对理解电影起重要作用的人名、地名, 形容人或事件的形容词、动词、成语、惯用法、俚语等进行必要的讲解,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与文化。

看影视片中指导。首先运用“自上而下 (top-down processing) ”的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影片的整体结构, 然后, 运用“自下而上 (bottom-upprocessing) ”的策略引导他们识别重要细节的信息, 培养学生合理和科学的思维策略。

看影视片后指导。巩固和深化对影视片段的理解。教师通过设置看“默片 (sound-off) ”和“定格放映 (break-off) ”, “角色扮演 (role-play) ”等活动, 促使学生从浅层次的理解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达到输出的目的。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更有趣地学习英语。

由于影视英语课的教学课时紧, 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播放影片的全部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系统或是网络媒体等其他媒介自学剩余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写观后感, 朗诵台词, 改编剧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动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空间延伸到课堂外。

3 非英语专业学生影视英语选修课的课时设置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安排, 每学期的英语影视选修课是32学时, 分8次, 每次4个学时。但笔者经过实践感到, 最好每次3个学时, 12次。根据笔者的计算, 3个学时的影视英语课上就可以安排5~6个活动, 就活动的多样性和口语训练的程度而言, 都已经可以达到有提高、有收获的目的;而4个学时的课堂, 如果笔者安排更多的活动, 会使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和疲倦, 所以4个学时的课堂笔者同样安排5~6个活动, 而其它时间则需要以听听力资料或看电影片段等方式使学生放松下来。所以就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而言, 笔者推荐影视英语的课时安排为每次3个学时。

4 非英语专业学生影视英语选修课的考察方式设置

作为选修课, 考察方式可以相对灵活。笔者认为以下方式较为公正和全面, 适用于英语影视选修课的考察,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平时成绩的组成包括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平时上课不缺勤和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对小组活动贡献较大的学生平时成绩相对较好。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期末考试采取笔试的形式, 考试时间为80分钟。考试分为文化背景简答、口语惯用语搭配, 看影片答问和小论文4个部分。教师可以就课堂上曾经涉及到的话题给学生划定范围,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堂讨论时的一些观点、信息和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学生考试采用英文答题。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在大学英语影视选修课上的经验总结的一些关于课程设置模式的心得和体会。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影视选修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如:如何处理好学生欣赏和学习的关系?如何避免影视英语选修课变成电影放映课, 或变成是仅仅以电影为教材的传统英语学习课?需要教师做更多更细致的研究来进一步提高此门课的教学质量, 以达到更好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摘要:本文研究讨论了给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影视英语选修课的必要性以及课程设置模式, 包括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学时安排以及考察方式等。

关键词:英语影视,选修课,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 理查兹.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教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8.

[3] 王敬东.谈电影教学在高职英语专业听说课上的应用[J].理论界, 2007 (8) :245~246.

[4] 廖英.使用影视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电影评介, 2007 (15) :62~63.

[5] 姜睿萍, 岳欣, 胡家英.针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选修课的构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5) :185~186.

[6] 周晓航.非英语专业口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刍议[J].世纪桥, 2008 (10) :128~130.

[7] 蒋澄生.关于非英语专业开设翻译选修课的思考[J].广东机械学院学报, 1996 (6) :82~87.

[8] 李志英.影视英语选修课教学模式[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52~155.

[9] 李月林.英语电影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2) .

非英语专业范文第5篇

英语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在国际间交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考试还是实际交往需求, 听力在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 这就要求学习者掌握英语听力的技能。英语听力的教学与学习技巧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教师们在不断地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此情况, 笔者从自身从教经验总结, 依据学习策略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们学习表现的观察, 探讨了大学生们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碰到的一些障碍希望能改提高英语听力一点帮助。

2 学习策略基本理论

2.1 学习策略的界定

对学习策略的界定,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 它不是简单的事件, 而是用于提高学习效率, 对信息进行编码、分析和提取的智力活动, 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 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制定的复杂计划。把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2 不同的策略分类

Oxford提出的学习策略分类系统将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本文这里不再讨论研究各种学习策略分类, 而是采用基于Oxofdr (1990) 的学习策略的分类框架探讨学习策略理论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学习中的作用, 即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社交策略。这些策略使学生能比较主动的掌握, 监控与评估自己的听力过程, 对听力理解的程度影响很大。

3 学生听力障碍的表现

3.1 在情感方面, 学生们的兴趣递减

大一新生面对新生活, 对新生活有很多的憧憬和向往, 具有很强的上进心, 学习动机很强烈。表现在英语听力课堂上就是带着具有挑战自我听力能力的愿望, 渴望提高听力能力, 渴望听懂所听内容。到第二学期, 听力难度上升一个层次, 一部分学生听不懂, 以及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学习毅力减退, 一些学生在听力课堂上表现出现逃课, 早退, 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对英语的学习动机及兴趣减弱。第三学期, 由于第二学期没有坚持锻炼听力, 听力能力自然减退, 语言学习出现断层, 想听也听不懂, 于是对听力能力丧失信心。到第四学期, 因为要考英语四级或者开始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们又开始很认真上听力课, 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与所得不成正比, 学生们产生了听力焦虑情绪, 急躁, 产生听力难以提高的看法, 增加了听力负担。

3.2 在元认知方面, 学生不懂得如何有效的安排学习和生活

(1) 在时间上,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 但又缺乏自我管理时间的能力, 不能合理地安排学习, 休闲, 娱乐的时间, 以至于学习时间不能保证。 (2) 学习方法没有及时调整。其一, 很多学生的听力学习还停留在单词的机械记忆, 机械练习听力上;其二, 学生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不会有效利用大学图书馆, 网络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听力资源收集能力有限, 资金来源局限于课本, 练习课本以及试卷上。

3.3 在认知方面, 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知识掌握不足

听力技能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之一, 听力效果的好坏还与语言其他方面的知识相关, 而不仅仅是会听。很多学生的听力障碍来源于缺乏语言学知识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量小。一是听力材料中太多的生词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二是学生不熟悉材料中出现的常用词搭配;三是一词多义现象, 学生听到了该词但是仍不能理解内容。 (2) 语音知识匮乏。英语在语音方面主要存在重音, 略读, 连读和语调等方面的因素。学生习惯了汉语的语音, 往往试图听清每一个音, 不善于弱读, 难以辨别轻重音而造成听力理解障碍。在英语中, 实词会重读, 而一些功能词一般不重读, 有些词既有名词性质也有动词性质。英语中的略读或连读, 也是学生在听力中感到头疼的地方。是否熟悉语调的含义对听懂句子意义关系很大, 即句子中不同的语调表达说话者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态度和情感, 这也是造成学生听力障碍的原因之一。 (3) 语法。一般情况下, 语法学得好的学生做题正确率较高, 但不一定听力就好。学生在做书面的选择题或者阅读的时候会用语法来分析句子的意思。但是在快速的听力中, 语法分析显得无用武之地了。因为英语的口语语法会因语音, 语调等与书面语法不完全一致, 听力中语法上的困难有时会影响对句子的准确理解。另一方面, 学生会不自觉地用汉语的语序套用英语句子, 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4) 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了解不足也是听力障碍之一。

4 结语

在英语听力学习上, 学生们能够自主学习, 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会使听力能力不那么难以提高, 而且在提高听力的过程中会起到事倍功倍的效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老师们再怎么会教, 学生们没有内化, 学习终究是没有效果的, 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并掌握学习策略, 辅助教师们的帮助, 学生们会在内外因综合作用下提高听力能力。

摘要:听力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学习策略的角度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听力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情感上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和耐心;在元认知上学生不懂得合理安排学习与其他的校园生活;在认知上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匮乏。

关键词:学习策略,听力能力,听力障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筑学专业下一篇:口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