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2023-04-13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1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2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3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4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5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了沙皇政府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课、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

1、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1)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弊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又恢复到多个帝国主义国际共同支配的局面。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维护了世界统治秩序,但它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的基础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

【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掀起-犹太人的狂潮。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但此后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史称“慕尼黑会议”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让给德国。

影响:该协定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产物。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绥靖政策:英法等西方大国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达到求得自己一时太平的外交政策。

实质:纵容法西斯,达到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的目的。

2、大战的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规模。

【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作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会议决定要彻底打败德国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决定对日作战。

3、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作用: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实施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5、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4月,苏联军队对柏林发动了总攻。迫使德国在5月8日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了。

6、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时代特征: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基础目标: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3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两个政权: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实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苦难

(2)1917年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政策。 (3)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国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2.经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列宁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成功的无产阶级政权) 3.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4.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三、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的探索

经济上:1921年制定新经济政策:

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经济严重破坏。 (2) 措施: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 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治上:成立苏联

2、斯大林探索:

经济上:1928——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目的——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结果: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政治上:1936年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模式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评价: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时代特征: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 、时间:1919年.1——6月

2、目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处置战败国,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3、三巨头:英劳合·乔治、法克里蒙梭、美威尔逊操纵会议,其他弱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

4、核心条约:《凡尔赛和约》

(1)、是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条约。它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其中一项是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5、实质: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至1922年

2、原因: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操纵国:英、美、日。

4、核心条约:《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2)实际上:此公约实质上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它是巴黎和会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时间: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 2范围:开始于美国,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严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一)、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1、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影响:A、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B、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与发展;C、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宏观控制与管理加强;D、美国联邦政府权

力明显增强;E、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1、德国:a、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b、罪行: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掀起了反犹狂潮。

2、日本:a、1936年,日本军部控制内阁,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b、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意大利进一步强化了法西斯专政。

4、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并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特征:法西斯挑起“二战”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一、绥靖政策

(1)绥靖政策是指: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等西方大国因害怕法西斯的战争讹诈、又想使德国矛头引向苏联而采取了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法西斯的做法。 (2)慕尼黑阴谋是指: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10天之内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3)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影响:A、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B、造成二战初期,西欧,北欧许多国家沦陷。

二、二战爆发的原因:

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C、凡华体系内部矛盾激化。D、绥靖政策的纵容。

三、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1)“二战”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瓦解)

(2)“二战”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侵略苏联。

(3)“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华盛顿体系瓦解)

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1)联盟建立:标志事件是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联合起来打垮法西斯国家(内容)。这充分体现了“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性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作用)。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召开,美英苏三国首脑参加。决议有:战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成立联合国;苏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向日本作战。

五、重要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2)诺曼底登陆战(1944年6月),英美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灭亡。

(3)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5月),苏军占领柏林,德军投降,欧洲战场基本结束。

六、战争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2)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变化 单元特征: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变化

一、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特点: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发展迅速,一片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7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经济调整、成最大债务国,发展受限

3、20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美国在经济上援助和扶持。(马歇尔计划)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

3、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三、欧洲走向联合:

1、过程: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促进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2、意义: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四、七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

1、20世纪70年代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是日本

2、20世纪70年代经济领域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美国、欧盟、日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时代特征: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经济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

一、冷战中的对峙

1、对欧洲“冷战”

(1)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

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信号:1946年3月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发表

(3)时间: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4)表现:

政治上:国会拨款,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杜鲁门提出

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1947年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

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军事上:1949年5月,美国、加拿大和西欧10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根据

这项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对亚洲“局部热战”:50年代朝鲜战争;60年代越南战争

二、两极格局形成:

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开始。

三、美苏争霸的阶段:

1、50、60年代——美国占优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争霸达到高潮,苏联占优势——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3、80年代——相对缓和,有所收缩

4、结束: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结束

四、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背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现状: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

多极化趋势的原因: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多强”

的实力不断增长,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格局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多极化趋势阻力: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政策,制定全球战略,利用历史矛盾挑起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例如:科索沃战争、两伊战争

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背景: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③国际分工不断加强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④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

3、影响:利: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弊: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

利地位

4、 中国的应对措施:

①顺应经济全球化,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②2001年,上海举办了APEC会议;加入世贸组织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时代特征: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人类文化空前繁荣。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于美国

标志: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特点: ①科技成果大量出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变短

②科技在各领域互相渗透、相互促进 ③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九 年 级 历 史 知 识 竞 赛 题

2018年1月1

2日

钟山中学2017—2018秋九年级历史知识竞赛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造成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的进化阶段不同

B、宗教信仰的不同

C、自然环境及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

D、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2、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

A、火的使用

B、直立行走

C、使用工具

D、集体协作

3、小李在他的旅游日记当中写道:“今天,我看到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那么他到达的国家应该是(

)

A、意大利

B、法国

C、埃及

D、伊拉克

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有了古代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罗河 B、尼罗河哺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埃及人民把尼罗河治理得很好 D、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势力范围

5、西亚有一处弯月形状的地带被称为“新月沃地”,在这里诞生的文明古国是(

)

A、中国

B、古埃及

C、古印度

D、古巴比伦

6、 汉谟拉比制定法典是为了(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扩大疆域

C、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D、做到民主公正

7、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④空想社会主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要原因是( ) A 成为人类最早的发源地 B 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 C 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D 对人类文化贡献最大

9、假设你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要想使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你会选择去(

)

A、埃及

B、印度

C、斯巴达

D、雅典

10、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事件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德川幕府统治时期

C、明治维新 D、大化改新

11、假设你是一名7世纪40年代从大唐回日本的大和遣唐使,你想向天皇介绍当时中国唐朝的社会状况,力劝他进行改革。请问你能见到的是哪位天皇?( )

A、孝德天皇

B、裕仁天皇

C、睦仁天皇

D、明治天皇

12、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公元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B、大化改新是由明治天皇主持进行的

C、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D、5世纪时,大和统一了日本

13、 下列描述中,能较好地反映西欧封建社会统治状况的是(

) A、“罗马非一日建成的 B、“条条大路通罗马”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14、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的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

B、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C、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D、封建主日渐民主,完全由市民自由管理城市

15、马拉松长跑比赛由来与以下哪场战争有关?(

)

A、特洛伊战争 B、希波战争 C、伯罗奔尼撒战争 D、罗马的扩张战争

16、他们奔波于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之间,搭起了不同文化的桥梁,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指的是(

)

A、中国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罗马人

17、 “我在东方看到了喷油的泉,可以燃烧的石头,用轻巧的纸张做的货币……”“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以上这些文字出自(

)

A《天方夜谭》 B《荷马史诗》 C《马可波罗行纪》 D《俄底浦斯王》

18、 一位游客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文物应出(

)

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

19、 在西亚已经出土数百万块泥版文书,它们是研究西亚历史的宝贵资料。这些文书是用什么文字记载的(

)

A、甲骨文

B、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D、字母文字 20、基督教产生于(

)

A、两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

C、巴勒斯坦地区

D、小亚细亚地区

21、 中东地区有一座城市极为敏感,因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把它奉为各自的圣地,这一城市是(

)

A、加沙

B、麦地那

C、麦加

D、耶路撒冷

22、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用白色的阿拉伯文书写了这么一段文字:“除真主外,别无神祇,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这段话出自(

)

A、《旧约全书》

B、《金刚经》

C、《古兰经》

D、《圣经》

23、 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

A、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24、 2004年上映的史诗巨片《特洛伊》,其中“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你一定非常熟悉,根据你的了解,这部影片应当取材于 (

)

A、《荷马史诗》 B、《俄底浦斯王》 C、《天方夜谭》 D、《哈姆雷特》

25、 下列作品中没有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是(

)

A《马可波罗行纪》 B《神曲》 C《最后的晚餐》

D《哈姆雷特》

26、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他指的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文艺复兴运动 C、英国工业革命

D、新航路的开辟

27、世界历史发展经历了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法国大革命

28、“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区……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引文中所指的“新大国”是(

)

A、法国

B、意大利

C、英国

D、西班牙

2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事件是(

)

A、苏格兰人民起义

B、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开议会 C、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D、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30、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分水岭,主要因为它(

) A、确立了共和国

B、改变了英国社会性质 C、处死了封建君主

D、推动世界历史进程

3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是(

)

A、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B、废除王权 C、共和制代替君主制 D、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3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的殖民压迫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北美人民形成新的民族 C、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D、北美人民的抗争

33、 美国总统的职权是由下列哪一法律文件所规定(

) A、《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

34、 在某一次战役中,美军对被包围的英军散发传单说:“自独立战争开始两年来,尽管我们遭受了巨大的困难和挫折,但今天,你们必须投降,因为上帝正全力支持着我们的正义事业。”据此判断这场战役的名称和大约发生时间(

)

A、1775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B、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C、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

D、1781年约克镇战役

3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三级会议召开

B、发表《人权宣言》 C、攻占巴士底狱

D、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36、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C、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D、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7、 有人说在西方的历史上没有哪个人像拿破仑那样获得如此长久的赞誉。这种说法的理由是(

)

A、他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B、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他颁布了《人权宣言》 D、他领导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8、 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 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革命领导者是大种植园主 C、 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殖民统治 D、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39、下列关于《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B、都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C、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D、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40、“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句话中的“变革”是指(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光荣革命C、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D、工业革命

41、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纺织工具飞梭的出现

B、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C、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D、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4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B、《资本论》的发表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长期的合作

43、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标志是(

)

A、蒸汽机的改良 B、法国、美国完成工业革命

C、交通运输工具的改造 D、大机器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44、关于工业革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首先从英国开始,后来扩展到欧美

B、促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C、改变了社会面貌

D、汽车、火车相继诞生

45、 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B、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C、造成了交通拥挤

D、造成了东方落后,西方先进的国际格局

46、 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珍妮机、水力纺纱机都是工作机

B、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可以带动工作机,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C、英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使人类在水陆交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D、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的应用,使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47、 “三角贸易”中最重要的贸易环节是(

)

A、屠杀印第安人

B、贩卖黑奴

C、贩卖烟草

D、贩卖黄金

48、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在下列哪些事件影响下而产生的(

) ①美国独立战争②美国南北战争③法国大革命④英国工业革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49、由南美各国足球俱乐部冠亚军参加的足球联赛冠名为“解放者杯”,这是为了纪念“南美的解放者”(

)

A、伊达尔哥

B、玻利瓦尔

C、章西女王

D、圣马丁

50、如果你的同学想对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国家进行研究,你应该建议他查阅哪个国家的资料最可能完备(

)

A、英国

B、西班牙

C、葡萄牙

D、法国

51、1862年,林肯总统在白宫接见一位六个孩子的母亲。林肯惊喜地对她说:“原来你就是那个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位妇女就是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而林肯总统所说的“酿成一场大战”指的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西战争

C、美国南北战争

D、朝鲜战争

52、如果你想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雏形的诞生地,你会选择(

)

A、巴黎

B、伦敦

C、华盛顿

D、莫斯科

53、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政府颁布的重要法令是(

)

①《宅地法》②《独立宣言》③《人权宣言》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54、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的人是(

)

A、爱迪生

B、本茨

C、福特

D、莱特兄弟8

2、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过程中,假如1892年,德国去进攻俄国,那么下列哪个国家有义务去全力帮助俄国(

)

A、法国

B、意大利

C、奥匈帝国

D、德国

55、 1910年,一位富有的英国冒险家想从英国到法国,你认为最快的交通方式是(

)

A、坐船

B、坐汽车

C、乘飞机

D、过海底遂道

56、与原子弹的发明关系密切的科学理论是(

)

A、进化论

B、相对论

C、量子论

D、分子运动论

57、“一战”爆发的根源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C、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D、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和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58、“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里的“师”是指(

) A. 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牛顿

59、文艺复兴“前三杰”中没有(

) A. 但丁 B.彼特拉克 C.仆伽丘 D.达.芬奇 60、“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出自(

) A.克伦威尔B.华盛顿C.普京D.拿破仑

61、在南美反殖斗争中急流勇退的是(

)

A.伊达尔哥 B.杜桑.卢维杜尔 C.圣马丁 D.玻利瓦尔 6

2、“一战”中,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6

3、“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出自(

) A.爱因斯坦 B.牛顿 C.伽利略 D.马克思 6

4、“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 )的诗 A.拜伦B.裴多菲C.海浬D.雪莱 6

5、“扑向太阳的画家”是(

)

A.高更 B.塞尚 C.徐悲鸿 D.凡.高(二)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4—17世纪的欧洲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材料二 :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1)材料一中这两个发现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4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哪一技术为“世界被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1分)

分别是:

条件:

(2)材料二中 “巨人时代”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请写出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4分)

核心思想:

(3)“巨人时代”的实质是什么?(2分)

实质:

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神曲》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它充满着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谴责,对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颂。恩格斯把它的创作者称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请回答:

(1)《神曲》的作者是谁?(2分)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英语的学习热情,特组织了本次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竞赛时间:

2017年12月12日(星期二) 数学18:30――20:00 2017年12月13日(星期三) 英语20:00--21:30 竞赛地点:

九年级:一楼阶梯教室(九

(三)班提前布置考场) 竞赛对象:

九年级每班各选10人参赛(注:共50人参赛) 竞赛内容:

九年级:数学、英语 出题人员: 数学:郭贵芳 英语:赵慧 考场布置:

1、考室布置要规范,每考场7排9列,座位号按照“w”型排列。

2、考生桌子抽屉向外,考室中多余的桌子在教室后排摆放整齐。 监考安排: 数学:贺军 英语:高婉

(注:监考老师考前10分在教务处领取试题) 评卷及成绩登记人员: 数学:郭贵芳、贺军 英语:李卉、赵慧 奖项设置:

九年级: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5名; 后附:参赛学生花名册、试题、获奖学生名单;

锦界中学教务处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一学期来,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生动的视频、悦耳动听的音乐,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考试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临近期末,九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

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四、抓好优生,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

五、虚心求教,多听多看

上一篇: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