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球蛋白范文

2023-10-20

肌球蛋白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后不同体位的选择对患者的影响,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外科住院部收治的60例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改良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去枕平卧体位,改良组采用改良体位,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呼吸过快,心率过快,恶心、呕吐,头晕,腰肌酸痛,I期压疮等情况。结果:(1)术后改良组疼痛评分1~3分9例,4~6分17例,7~10分4例,有效控制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22/3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改良组出现呼吸急促1例,心率过快1例,恶心、呕吐2例,头晕3例,腰肌酸痛9例,I期压疮1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后采用改良体位能够明显缓解疼痛程度,减少呼吸急促、心率过快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身麻醉;手术;体位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是腹部手术常见的麻醉方式[1],术后应根据病情的需要与患者舒适度选择合适的体位,以保证通气量,减轻腹壁张力,促进切口愈合,缩短恢复时间。本文中将对比分析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后不同体位的选择对患者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外科住院部收治的60例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改良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3-77岁,平均(63.41±3.24)岁;其中阑尾切除术11例、结肠癌根治术8例、斜疝修补术6例、胆囊切除术5例。改良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6-75岁,平均(62.71±4.53)岁;其中阑尾切除术13例、结肠癌根治术11例、胃癌根治术4例、胆囊切除术2例。所有患者均无头晕头痛病史及腰疾病史,排除心肺功能障碍、精神障碍及晚期肿瘤患者,且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去枕平卧体位,改良组采用改良体位,患者取低半卧位,在颈下垫枕,头部抬高10°~1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呼吸,心率,恶心、呕吐,头晕,腰肌酸痛,I期压疮等[2]情况。

1.3评价标准[3]

本组患者疼痛程度评估采用数字分级法进行:理论得分0分~10,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得分越高患者的疼程度就越高,控制有效率=0~6分病例/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程度

术后改良组疼痛评分1~3分9例,4~6分17例,7~10分4例,有效控制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22/3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n/%)

组别 0~3分 4~6分 7~10分 控制有效率(%)

观察组(n=30) 9/30 17/56.67 4/13.33 86.67

对照组(n=30) 5/16.67 17/56.67 8/26.67 73.33

P <0.05 <0.05 <0.05 <0.05

2.2不良反应

术后改良组出现呼吸急促1例,心率过快1例,恶心、呕吐2例,头晕3例,腰肌酸痛9例,I期压疮1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与体征对比(n/%)

组别 呼吸急促 心率过快 恶心、呕吐 头晕 腰肌酸痛 I期压疮

观察组(n=30) 1/3.33 1/3.33 2/6.67 3/10 9/30 1/3.33

对照组(n=30) 5/16.67 6/20 5/16.67 7/23.33 14/46.67 3/10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体位是指患者在适应医疗和休息过程中所保持的一种躯体姿势,正确、合适的体位选择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同时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增加舒适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于患者的相关预后至关重要。以往临床中针对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通常采用去枕平卧的体位,这种体位选择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但是当麻醉效果消失后,随着患者意识的逐渐恢复会明显感觉到不适,患者会出来头晕、恶心、呕吐、心率过快等,另外,由于术后患者体力虚弱,颈部和腰部肌肉长期保持僵硬状态也会有明显的酸痛感,老年患者还经常会出来颈、肩、背酸痛等[4],不利于治疗的进展。

近年来,改良体位在临床中的应用程度有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改良体位可以促进膈肌与双下肺的扩张,利于膈肌活动,加快气管分泌物的排出[5];同时能够明显缓解腹壁张力,有利于切口的愈合;而且改良体位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肩颈肌肉紧张度,增加舒适度。

本组研究中,改良组术后改良组疼痛有效控制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而且改良组呼吸急促,心率过快,恶心、呕吐,头晕,腰肌酸痛,I期压疮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患者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后采用改良体位能够明显缓解疼痛程度,减少呼吸急促、心率过快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景雄.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后患者两种体位的比较[J].健康必读,2013,12(12):182-183.

[2] 张静,赵琦,陆蓓娜,等.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后患者两种体位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1,1(1):83-85.

[3] 李永静.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体位的改良护理认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0):174-175.

[4] 刘晓红,贺锦花.瞢外科麻醉术后不同护理体位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5):101~102.

[5] 李春萍.早期半卧位对肝脏手术康复影响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89-90.

肌球蛋白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2014年门诊诊断为大圆肌损伤患者, 共40例。其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25~55岁, 病程1~7天。将患者随机分为苍龟探穴组 (治疗组) 与普通针刺组 (对照组) , 每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年龄、性别、病程) 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肩胛下部酸痛不适, 有时引起上臂疼痛乏力。查体:肩胛下角上方可触及条索状肌束, 压之疼痛加剧。作肩关节外展、外旋活动时疼痛加剧。除外冠心病、肿瘤、颈椎病、肩胛骨骨性病变等其他疾病引发的疼痛。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 侧卧位时患侧在上, 屈肘内收搭肩紧贴放于胸前, 病变在肩胛下角上方偏外侧, 定点。局部行常规消毒, 铺无菌洞巾。选取乐灸牌0.50×50mm一次性针灸针, 左手“押手”拇指抵肩胛骨外缘, 右手“刺手”将针体与皮肤呈90度快速刺入皮肤, 缓慢抵达肩胛骨骨面, 再退至浅层, 然后改变针刺方向, 上下左右, 多向透刺, 逐渐加深, 如龟入土探穴, 钻剔四方, 如遇结节条索状肌束, 可行通透透刺, 出针, 棉球按压针孔。术毕, 内收肩关节活动, 解除大圆肌痉挛。3日一次, 5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1) 左手拇指紧贴肩胛骨外缘, 勿移动。2) 针体直达肩胛骨, 稍提起1~2毫米, 在肌纤维中行提插, 勿刺入胸腔。3) 操作要轻柔, 注意患者感觉。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 患者取侧卧位, 选取肩井、肩﹥、肩﹥、肩贞、天宗、曲池、手三里、阿是穴等穴位,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穴位常规消毒后, 采用东邦牌无菌针灸针0.30mm×40.00mm (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平补平泻, 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30天后评定疗效。1)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2) 评价治疗总有效率, (1) 痊愈:肩胛下部疼痛消失, 肩胛下角上方压痛点消失; (2) 有效:肩胛下部疼痛明显缓解, 肩胛下角上方压痛点明显减轻; (3) 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痊愈数+有效数) /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若不满足检验条件则采用非参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 通过两组患者VAS评价, 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 而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有下降 (P﹥0.05) , 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 (P<0.05) 。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由下表可以看出, 治疗组痊愈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大圆肌位于小圆肌的下侧, 其下缘为背阔肌上缘遮盖, 整个肌肉呈柱状, 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 肌束向外上方集中, 止于肱骨小结嵴。其功能主要为肩关节旋内、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后伸, 由于该肌对手臂的作用同背阔肌很相象, 所以大圆肌又被称为“背阔肌的小助手”。苍龟探穴针法为《金针赋》飞经走气四法之一, 属于“通经接气”大段之法, 可过关过节, 催运经气, 对激发经气、促使气至病所有很好的作用,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之顽麻久痹之证。《金针赋》:“苍龟探穴, 如入土之象, 一退三进, 钻剔四方。”《针灸问对》强调进针得气后行针时, 将针似龟入土之状, 缓缓进之, 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 出内也, 左右, 捻针也。在谈到具体操作时:下针时手三进一退, 将两指按肉, 持针于地部, 右盘提而剔之, 如龟入土, 四围钻之。盘而剔者, 行经脉也。《医学入门》则指出:“苍龟探穴针法行针时以两指扳倒针头, 一退三进, 向上钻剔一下, 向下钻剔一下, 向左钻剔一下, 向右钻剔一下, 先上而下, 自左而右, 如入土之龟”。

苍龟探穴针法在治疗大圆肌损伤过程中疗效明显, 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 效率高, 且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另外,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大圆肌操作操作简便, 优势明显, 同时也是对传统针法的继承和发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尚秀葵.苍龟探穴针法概述[J].上海针灸杂志, 2004, 26 (6) :43-45.

[2] 郭瑾, 李其友, 彭志贤, 等.苍龟探穴针刺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55例[J].中医研究, 2014, 27 (11) :54-56.

[3] 赵颖, 庞晓瑜.苍龟探穴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4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35 (5) :732-732.

[4] 高宏伟, 李古强, 潘巍.苍龟探穴法为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09, 15 (32) :57-57.

[5] 宋爱群, 张阳普, 陈邦国.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 (9) :69-69.

[6] 张丽仙, 汪洋.苍龟探穴针刺法配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 5 (9) :39-40.

[7] 宾欣荣.苍龟探穴法合弹拨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南华大学学报, 2006, 34 (5) :724-725.

[8] 李秀梅, 刘统斌.廉泉穴苍龟探穴手法治疗癔症性失语[J].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 (8) :29-30.

[9] 王占国.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0, 29 (9) :567-568.

[10] 田丁宝.苍龟探穴针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8) :226-226.

[11] 曾红文, 柴铁驹.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08, 28 (8) :576-578.

[12] 陈玉华.苍龟探穴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病54例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 (9) :61-62.

肌球蛋白范文第3篇

患者, 男, 70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30min, 于2010年10月14日14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0min饱餐后突然出现头晕、胸闷、心前区不适, 遂之出现心前区闷痛, 有手掌大小, 呈持续性, 无放射痛, 伴大汗淋漓, 恶心、欲吐, 自服速效救心丸6粒症状未缓解, 急送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个月, 最高血压140/90mm Hg, 有脑梗死病史10个月, 无糖尿病史, 有吸烟史30年, 每天20支, 现已戒断17年, 少量饮酒。查体:T3 5.8°, R2 0min/次, P5 6min/次, BP 1 20/7 0mm Hg, BMI23.5 kg/m2, 神清, 精神差, 口唇发绀, 颈静脉充盈, 肝颈静脉回流征 (-) , 双肺清音,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界叩诊不大, 心率56次/min, 律齐, A2>P2, 各瓣膜未闻及杂音, 肝脾肋缘下未触及, Murphy sign (-) , 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心率:56次/min, 心电轴不偏,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V3R~V5R、V7~V9导联均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c Tn I (-) , 心肌酶 (-) , 随机血糖:12.87mmo L/L。初步诊断: (1)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功能3级; (2) 高血压病 (1级) ; (3) 陈旧性脑梗死、入院后立刻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心电血压监护, 拜阿司匹林300mg、嚼服, 氯比格雷300mg, 口服。第2天, 拜阿司匹林150/d, 服3d后改拜阿司匹林100/d, 氯比格雷75mg/d, 低分子肝素5000IU, 2次/d, 皮下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200m L+硝酸甘油10mg, 4~6滴/min, 10~15ug/min, 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200m L+注射用丹参冻干粉1.2 g, 静滴, 续以极化液, 川芎嗪注射液, 纠正电解质紊乱, 保护胃黏膜治疗, 4h患者P49min/次, BP80/40mm Hg, 四肢冰凉, 大汗淋漓, 立刻停5%葡萄糖注射液200m L+硝酸甘油10mg, 6滴/min, 静滴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生脉注射液100m L, 静滴, 血压继续下降。给予0.9%葡萄糖注射液100m L+多巴胺注射液40mg, 12~38滴/min, 以扩容:低分子右旋糖酐,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为主, 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通心络、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综合治疗, 发病后8h:c Tn I (-) , AS T 7 6 U/L, C K 5 9 3 U/L, C K-M B 5 9 U/L, L D H 2 2 5 U/L, 发病后20h:心电图:窦性心律, 心率:70次/min, 心电不偏, 右室下壁、后壁心梗, c Tn I (+) , AST155U/L, CK1094 U/L, CK-MB106U/L, LDH286U/L, 到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1周后康复出院。

2 讨论

(1) 患者入院时心前区疼痛已达30min, 伴大汗淋漓, 服速效救心丸无效, 入院后疼痛未减, 虽然12导联心电图、V7~V9导联, V3R~V5R导联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 c Tn I (-) 及心肌酶正常, 应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心脏标志物检查最早的3h开始升高。心肌酶正常是因为发病只有30min, 入院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主动脉夹层等相关疾病。

(2) 患者非ST段抬高心梗, 出现心源性休克是因为心肌广泛性坏死, 达40%以上, 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 血容量不足等因素[1]出现心源性休克后及时给予扩容, 每日液体总量3000~5000m L, 特别是头12h输液3900m L, 24h输液4900m L, 以生脉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为主, 及时给予巴胺注射液40mg12~38滴/min, 3.2~10ug/ (min·kg) 静滴, 持续62h, 维持血压≥90/60mm Hg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3) 早期诊断右室心梗直接影响患者治疗和预后, 下壁心梗中, 有一半有右心室缺血, 右室心梗和左室心梗治疗上有明显不同, 除按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外, 治疗包括早期维持右心室前负荷、降低后负荷、增加右心室收缩能力和早期再灌注治疗, 宜补充血容量, 在24h内, 输液3~6L, 直到低血压得到纠正。如还不能纠正, 可用正性肌力药物, 不宜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 如硝酸酯类药物[1]。

(4) 非ST段抬高心梗, 特别是高危人群应紧急介入治疗 (症状发生2h内) 或早期介入治疗 (症状发生<72h内) , 心肌梗死发生后, 尽早恢复心肌再灌注能降低近期死亡率, 预防远期心力衰竭发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血栓成分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色血栓”, 纤溶药物不能溶解血小板血栓, 甚至还激活血小板。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无益, 甚至有害。

(5) 急性心肌梗死, 由于严重心肌缺血导致心肌代谢及电学异常可出现室心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加速性心室自主心律;由于泵衰竭或过度交感兴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性心动过速;由于缺血或自主神经反射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 (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2]。下壁后壁、右室心梗均由右冠状动脉阻塞引起, 窦房结、房室结主要有右冠状动脉供血, 下壁、后壁、右室心梗病人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加强心肌梗死治疗, 纠正电解质平衡等均可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例抢救体会。方法 入院后立刻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收, 心电血压监护, 抗缺血, 抗凝, 强化抗血小板, 强化调血脂治疗, 必要时行介入治疗。结果 经我院治疗及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 术后1周后康复出院。结论 患者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易出现心源性休克, 早期诊断右室心梗会直接影响患者治疗和预后, 对高危人群应紧急介入治疗或早期介入治疗, 防止再梗死及摔死的发生。

关键词:非ST段,心肌梗死,抢救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内科学 (上)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86~295.

肌球蛋白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接诊的38例面肌痉挛患者, 男9例, 女29例;年龄42~64岁, 平均年龄为 (52.46±12.77) 岁;病程1~4年, 平均病程为 (2.34±1.13) 年。均排除其它器官严重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女性患者中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38例面肌痉挛患者, 给予托吡酯口服治疗 (开始剂量为每天25mg口服, 按每周25mg递增, 逐渐加至每天200mg;用药4周后开始减少原用抗癫痫药物的量, 3~4周内逐渐减少, 直至减完) , 所有病人在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 并观察肌电图的变化。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常规及肝功、肾功。肌电图检测:一般包括神经传导检查和针极肌电图检测两部分。前者 (电极置于耳前方) 指对神经予电刺激, 从而记录神经或肌肉电活动;后者指将针极置于肌肉中 (口轮匝肌上唇处) 记录其电活动, 以了解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1.3 疗效标准

按照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 面肌痉挛可以分为0~4级, 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导致面肌微颤或瞬目增多;2级:面肌、眼睑自发微颤, 功能无障碍;3级:明显痉挛, 功能有轻微障碍;4级:痉挛严重, 功能有明显障碍。治疗后由II-IV级降为0级者为完全缓解, II~IV级降为I~II级者为明显缓解, 由IV级降为III级者为部分缓解, 治疗前后痉挛分级相同者为无效。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明显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38例中完全缓解9例 (23.6%) , 明显缓解18例 (47.4%) , 部分缓解8例 (21.1%) , 无效3例 (7.9%) , 总有效率占92.1%。

2.2 肌电图变化

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变化如表1, 时程治疗前后相差199.11ms, 波幅治疗前后相差146.19μv, 爆发频率治疗前后相差2.39c·s-1, 治疗后各项肌电图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3 讨论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 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面肌痉挛多为中年以后起病, 青少年少见, 女性多于男性, 本组38例面肌痉挛患者包括男9例, 女29例;年龄42~64岁, 平均年龄为 (52.46±12.77) 岁, 基本符合文献报道。

面肌痉挛病因不明, 但目前众多研究资料表明原发性面肌痉挛发生原因在于血管持续的轻微压迫出脑干区的面神经使面神经的髓鞘变薄, 导致神经轴突间动作电流发生短路。再者, 因面神经根处纤维损伤变性, 故使面神经运动神经元胞体出现异常, 且面神经核团分布的大脑皮层区受到影响, 而发生跨神经元退变另一方面, 由于髓鞘脱失中枢的兴奋无法正常下传, 不断蓄积在中枢内, 使中枢对兴奋的整合能力失调, 到一定程度, 可出现爆发式下传现象, 影响正常面肌功能, 出现面肌抽搐症状。此时肌电图上可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肌电图是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 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 通过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 安静情况下有无自发的电活动, 以及肌肉大力收缩的波型及波幅, 诊断肌肉肌肉痉挛等疾病, 且还用于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恢复过程及疗效[2]。

托吡酯是一个由氨基磺酸酯取代单糖的新型抗癫痫药物。由神经元持续往极化所反复激发的动作电位被托吡酯以时间依靠模式阻断, 表明托吡酯可阻断状态依靠的钠通道, 这也是托吡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作用机制, 也就是说托吡酯可能是通过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 减少面神经核的异常放电, 有效的缓解面肌痉挛。

我们以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接诊的38例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 给予托吡酯口服治疗, 观察其疗效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发现, 38例中完全缓解9例 (23.6%) , 明显缓解18例 (47.4%) , 部分缓解8例 (21.1%) , 无效3例 (7.9%) , 总有效率占92.1%;时程治疗前后相差199.11ms, 波幅治疗前后相差146.19μv, 爆发频率治疗前后相差2.39c·s-1, 治疗后各项肌电图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P<0.05) 。本研究通过肌电图进一步证实了在面肌痉挛的治疗中托吡酯的疗效, 充分体现了肌电图在托吡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此结果有力证明了托吡酯的抗面肌痉挛作用, 并通过肌电图的变化为托吡酯疗效的电生理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肌电图评估托吡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38例面肌痉挛患者, 给予托吡酯治疗, 观察其疗效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3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2.1%;且治疗后各项肌电图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P<0.05) 。结论 托吡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肌电图,托吡酯,面肌痉挛,疗效

参考文献

[1] 周红杰, 王景周, 李向东, 等.托吡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及电生理观察[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3, 22 (6) :344~347.

肌球蛋白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42岁, 自诉10d前工作中搬重物后忽然感觉肩颈部非常酸痛, 颈部活动稍受限, 向左转头疼痛加重, 且手无法高举后伸, 晚上痛甚难以入睡。随后几天疼痛依然没有缓解, 然后到某地进行推拿治疗, 颈部疼痛稍缓解, 但肩部的酸痛感却逐渐加重。

查体:斜方肌、菱形肌压痛, 并有条索状硬结, 菱形肌部位压痛最为明显。颈部活动基本正常, 向左转头稍微痛, 手无法高举后伸。耸肩试验、挺胸试验和挺胸抗阻力试验均为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按摩治疗

患者坐位, 采用按、摩、拿、揉等多种按摩手法相互配合进行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治疗时术者膝关节微曲, 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 动作要缓和、协调。首先主要用揉法进行整个肩部、颈部的放松, 然后在可触及肌筋膜结节处重点使用拨法按照肌纤维的走向, 逐步加大拨揉的力量、频率使局部的痉挛的肌肉放松、止痛, 从而消除肿胀, 促进血液循环。

2.2 刮痧治疗

暴露肩部, 用刮痧油涂抹患处, 右手持刮痧板, 蘸取刮痧油, 使刮痧板触及患处皮肤并倾斜45°角, 采用竖刮的方法即用刮板的平边, 在斜方肌内缘部位按竖直方向从上而下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用力均匀适中, 由轻到重, 由上而下, 由内而外顺次刮痧。以患者能够耐受或出痧为度, 刮痧时间以20min为宜。

2.3 刺络拔罐

从痧斑中寻找痧头即颜色最深的部位, 常规消毒后, 用梅花针快速、连续扣刺皮肤数次, 然后用闪火法在其上拔火罐。观察血液的排出情况, 留罐10min后取下。

3 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诉肩颈部顿感轻松, 颈部活动基本正常, 手可慢慢高举后伸, 菱形肌部位酸胀感明显缓解。

4 分析讨论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 起于第6、7颈椎及1~4胸椎的棘突肌纤维移行向下外方, 止于肩胛骨脊柱缘。菱形肌收缩时将肩胛骨拉向上内方的脊柱靠拢, 并与肩胛提肌共同作用使肩胛骨旋转[1]。

忽然耸肩或负重超过肩部承受力, 使菱形肌纤维过度强烈收缩从而产生菱形肌损伤。损伤的菱形肌纤维充血、肿胀, 产生无菌性炎症[2]。肩胛骨内侧缘可触及痉挛的肌肉呈肿胀的条索状硬结, 局部有深在的压痛点。因此, 肩背部肿胀, 牵扯到颈部, 手不能高举后伸, 颈部后伸受限, 耸肩试验、挺胸试验和挺胸抗阻力试验时, 菱形肌因疼痛则无力使肩胛骨向脊柱靠而出现阳性[3]。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 韧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 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如何更好的的疏通痉挛的呈肿胀的条索状硬的肌肉, 改变局部的新陈代谢以实现通则不痛, 是治疗迅速有效治疗的根本出发点。按摩、刮痧可加速血管的收缩和气血的运动, 使聚者得散, 凝者得行, 从而经络疏通, 气血可以正常循环。刮痧出痧是一种利用外在的机械力量, 使血管扩张甚至使毛细血管破裂, 血红蛋白释放, 造成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痧斑中颜色最深的部位就的痧头, 一般出现在压痛点最深入、最明显的位置, 即局部病理变化最为突出的部分。在痧头处刺络、拔罐使局部的瘀血得以排出从而保证血液循环的畅通, 促进新陈代谢,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按摩、刮痧、刺络加拔罐的综合疗法具有较好的舒筋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的临床效果, 对急性菱形肌损伤的治疗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刮痧、刺络加拔罐治疗急性菱形肌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急性菱形肌损伤患者, 采用按摩、刮痧、刺络加拔罐的综合方法治疗。结果 患者诉肩颈部顿感轻松, 颈部活动基本正常, 手可慢慢高举后伸, 菱形肌部位酸胀感明显缓解。结论 按摩、刮痧、刺络加拔罐的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菱形肌损伤的疗效非常显著。

关键词:刮痧,刺络加拔罐,急性菱形肌损伤

参考文献

[1] 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996.

[2] 田佳.中医筋伤学[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

上一篇:血清铁蛋白下一篇:蛋白质粉

热门文章

肌球蛋白

精品范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