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战略范文

2023-09-16

低成本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低成本 低轨卫星 用户终端 波束检测

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微小卫星技术研究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使得低轨卫星通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国内外先后提出多个大规模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如:国外的Iridium Next、OneWeb、StarLink;国内的虹云、鸿雁、行云等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这些系统已部分开展技术验证和在轨测试,但系统实施的最终成功取决于最终用户终端的数量。由于低轨卫星相对于地面的高速移动和用户终端的移动性,一次通信过程可能需要经历多次的切换,使得地面用户终端对卫星的星历解算、用户站姿态解算、伺服系统的闭环跟踪控制、调制解调器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必然导致低轨卫星的用户终端成本较高轨的用户终端高,如何研制出成本低,性能好的地面用户终端,让最终用户像使用手机一样方便地使用卫星用户终端是当前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投入商业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重点和难点。本文就其中用户终端对卫星点波束之间的波束间切换、相邻卫星之间的卫星间切换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以低成本、高性能实现用户终端对低轨卫星波束的检测。

一、卫星波束检测

1.1 卫星用户终端波束检测必要性

由于低轨卫星一般轨道较低,体积较小,整星供电能力较弱,天线面较小等因素,单波束对地覆盖范围很小且信号谱密度较低,为提高卫星的地面覆盖范围和信号密度,通常采用多个点波束方式进行地面覆盖,这使得波束投射到地面会形成多个相邻的小区,为防止通信过程中的信号中断,小区之间还有一定的重叠,这些信号可能属于同一颗卫星,也可能属于相邻的卫星(如图1)。这些波束覆盖的区域会高速的掃过地面用户终端,对于位于1000Km左右卫星轨道上的低轨卫星,单个波束仅能提供2分钟左右的服务时间,所以地面用户终端在通信期间需要不停地切换波束,不断地接入新的波束并释放上一波束中占用的资源。波束检测切换这一过程通常由用户站的调制解调器部分来完成,通过调制解调器与信关站之间的协议控制,使用户站可以精确控制这一切换过程,但这都是建立在地面用户终端天线完全对准卫星的基础之上,而如何判断地面用户终端不能正常通信是天线原因还是信关站或调制解调器的原因,在通常情况下是很难的,所以需要在天线部分增加卫星波束检测功能,以辅助地面用户终端检测卫星波束,通过对卫星波束的检测,判断当前卫星跟踪情况以及当前波束情况。

1.2卫星波束检测基本思路

在低轨卫星通信体制设计中,为保证卫星的精确跟踪、控制和管理,卫星会在每个波束所占用的频带内划出控制信道,其包含单音载波,数字调制信号等信息(如图2)通过对这些信号的检测,即可实现对波束的检测。

波束信号的检测装置,可以采用载波检测(信标)或DVB-S信号(TS流)检测,这两种检测方式已在高轨通信卫星和数字卫星电视广播中大量应用,技术成熟,成本较低。

低轨卫星的波束数量是有限的,且为防止波束间干扰,一般采用多色复用,每一波束都采用不同的频段,故波束检测装置可以不断改变本振频率,对天线收的卫星信号进行高速地循环检测,当检测到的信息与已知波束频点(或调制信号)相同信息时,即判断出该波束,同时,通过对信号强度的检测(或调制信号解码),还可输出AGC(自动增益控制)信号,供天线实现闭环跟踪控制。

1.3波束检测具体实现

卫星天线通过星历解算,实时解算出当前卫星位置,程序控制天线对准卫星方向,当卫星出现在天线视角范围后,卫星天线将收到卫星信号f,通过叠加当前卫星信号多普勒频偏Δf,波束检测装置即刻收到当前波束信号,程序控制高速循环检测,一旦适配,波束检测装置完成信号捕获,确认天线对准卫星,并输出当前卫星波束号、AGC电压,如未适配,则转下一波束检测。

波束检测装置对波束检测时间≤20ms,如采用7色复用,全部波束检测最大循环周期为140ms,即:波束检测最小时间为20ms,最大为140ms(如图3)。

当波束检出后,波束检测装置即可对当前波束信号固定载波(或调制信号)进行检测(或解码)获取当前波束信号强度。

1.4波束检测试验验证

本技术方法已应用于虹云工程地面用户站项目。2018年12月,虹云工程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发射成功,采用本技术方法的地面用户终端天线在没有卫星调制解调器的辅助下,成功自行捕获卫星波束,并将卫星波束切换过程和信号变化情况实时反映至监控终端(如图4)。该技术已进行专利申请。

二、结论

由于卫星相对于地面的高速移动和用户终端的移动性,导致低轨卫星的用户终端成本较高轨(静止轨道)的用户终端有较大上升,如何研制出成本低,性能好的地面用户终端,本文就其中用户终端对卫星点波束之间的波束间切换、相邻卫星之间的卫星间切换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以低成本、高性能实现用户终端对低轨卫星波束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简单、实用、成本低,性能满足系统应用需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刘金权. 浅谈卫星通信的概况及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2]丁晖. 低轨卫星OFDM通信链路信号检测方法仿真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2013.

[3]王威. OFDMA系统中频偏估计及补偿技术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14.

[4]王洪伟. 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卫星跟踪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南京邮电大学,2013.

[5]姚勇.低轨卫星自跟踪技术分析[J].无线电工程,2011.

[6]李新涛,苏旺旺,王明辉. 关于Ka波段低轨道自跟踪地球站天线的研究[C]. 第二届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1.

[7]王怀,彭兴会,李凡. 低轨遥感卫星Ka频段捕获跟踪的设计及应用[J].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7.

低成本战略范文第2篇

一是改善质量。作者认为质量不仅是指结果质量,还包括过程质量,质量涵盖了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通常我们认为产品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产品生产之前,产品在开发设计阶段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这被称之为源流管理,所以在产品各个阶段都应进行标准化设计,这也是质量保证体系的一部分。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日本一家叫横川惠普公司的质量改善案例,这家公司对装配线浸锡过程进行改善,成功地将不合格品率降低了1000倍,改善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改进工作标准、搜集及分析不合格品的资料,导入夹具将流程控制得更好,训练作业人员,鼓励质量圈的活动,减少作业员的疏忽的错误,这些行动将不合格品率降低了100倍;第二阶段通过应用一些新的科技:修正工程标准、改进印刷电路板设计,同时重新设计机器设备以及它的布置,以配合及时生产的观念。终于将不合格品率降低至最终的一个极小的空间。

二是改善成本管理。作者认为成本不限于降低成本,还在于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是指管理开发、生产及销售良好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时,又能致力于降低成本或维持在目标成本的水准上。这句话有点难理解,通俗地讲就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也可以理解为“该省的要省,该花的要花”。作者认为通过解雇员工、组织重整以及剥削供应商是很愚蠢的,成本管理包含了广泛的活动范围,包括: 成本企划以求成本与收入之间的毛利的最大化、 现场总成本的降低、由最高管理阶层制定的投资计划。而现场降低成本可以至少包括7个方面:

1、 改进质量;

2、 改进生产力;

3、 降低库存;

4、 缩短生产线;

5、 减少机器停机时间;

6、 减少空间;

7、 降低生产交期。

三是改善交期管理。作者认为交期是从公司支付购进材料及耗材开始,到公司收到售出货物的货款的时间为止。准确地说它指的是及时送达所需求数量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交期时间代表了金钱的周转。那么交期和什么有关呢?作者认为一流企业缩短交期都采用了一种叫及时生产模式,也称之为JIT模式。本书中举了一个案例,是关于日本爱新精机安城工厂的,这家工厂生产床垫的,在进入床垫生产区域时,通常我们以为会看到一个宽阔的生产区和库存区。然而,实际上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很紧缩的作业场所空间,只有一个篮球场大,却有 7条单独的生产线,每天生产750张各类床垫。它是如何做到的呢?你看,它的每部机器都是依照生产流程顺序排列,上下工序间机器自动衔接,在流程之间,仅允许一个产品在流动。每一件工作物在工作站间移动时,顺便就完成加工动作,在编织机开始编织床罩2 0分钟后,床垫就已做好,准备出货。它采用动态近乎零库存管理,通过看板管理准确指示生产和出库,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库存。

观点二:现场管理改善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建立标准。标准可以分为有2大类:一类为“管理标准”,此为管理员工的行政工作所必须的,包含管理规章、人事规则以及政策、工作说明书、会计费用准备规则等。另一类为“作业标准”,包括:作业准备、作业流程、作业控制等等。

本书认为标准有九大特征:

1、代表最好、最容易与最安全的工作方法;

2、提供了一个保存技巧和专业技术的最佳方法;

3、提供了一个衡量绩效的方法;

4、表现出因果之间的关系;

5、提供维持及改善的基础;

6、作为目标及训练目的;

7、作为训练的基础;

8、建立成为稽查或论断的基础;

9、防止错误再发生及变异最小化的方法。

观点三:现场管理中较为直观地改善是解决浪费问题。浪费包括七种形态:

1、制造过多的浪费;

2、库存的浪费;

3、不良品重修的浪费;

4、加工的浪费;

5、搬运的浪费;

6、等待的浪费;

7、动作的浪费。 除去前面七种浪费现象,作者又提出了无规律化和疲惫对现场管理的影响。无规律化又称之为无稳,不论何时,作业员工作的顺利性被中断了,或是零件、机器或生产流程的流畅性被中断了,就表示出现了无稳。这种现象会导致团队效率的集体低下。疲惫又指无理,指作业员、机器以及工作的流程,处在一种费力气的状态下,例如,一个新雇的作业人员,在没有给予充分的训练之前,即予以接替前任老手的工作,因为紧张,他可能拖慢了工作速度,甚至造成许多的错误而产生了浪费。

观点四:引入及时生产方式对提升生产效率的作用。及时生产方式也称之为JIT生产方式,可以理解为生产的终极模式。本书认为: J I T是一种革命性的降低成本方法,同时又能满足顾客的交期需求。

下面引入几个概念:

1、产距时间。是将总生产时数除以顾客的订单量。对大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其产距时间是以秒为计数单位。对需求量较少的产品,则可能以分钟甚至小时为计数单位,如造船业。若A生产线每天生产8 0套床垫,作业员一天工作8小时,则产距时间计算如下: 8小时×60分钟÷80=6分钟

其意是在A生产线上,每一个流程须在6分钟完成。完成的床垫每6分钟离开生产线。一个人工作量 1天结束后,即可生产出80套床垫。

2、周期时间。即为作业员在流程中,完成一个产品所耗费的实际时间。 JIT的第一个管理关键点是:要使周期时间尽可能接近产距时间。

3、前推式生产。每一个流程都是尽其能力生产,越多越好,然后不管下一流程是否有需要,全数将之送至下一流程。这是目前大多数传统企业都在固守的生产方式。

4、后拉式生产。它是依据市场的需要量来拉动生产。整个工厂的生产活动,是从接到客户的订单之后才开始的。而不是依据预测的数值生产出库存品,在此基础上,建立生产线的弹性应变能力,以配合需求波动的情形。

JIT的第二个管理关键点是:要推行后拉式生产。改善点包括:一个流程只允许一类产品在工作站流动;导入看板管理,保有安全库存,减少仓库以降低库存。

依据JIT生产方式,生产方面只安排2种生产:一是仅生产要补充库存量的项目;二是依据订单量生产。后者又可再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部分:① 依交期日生产。②依确定订单先期生产。

最后来谈一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启发一:匹配相应激励。通过对现场管理改善延伸了对成本管理控制。之前我们常常对直接和间接生产成本控制有很强的敏锐性,但是往往忽视了对生产现场管理改善对降低成本的意义。例如:我们要鼓励对生产管理改善提出积极建议及制定措施,要帮助生产方面建立相关机制,用以保证此类改善的常态化提升,在激励方面也要跟上,并导入至公司绩效管控体系内。

启发二:匹配相应培训。应有别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针对生产的产品、操作、管理培训,而将重点放到对生产管理改善上。例如:提升产品线工人操作动作规范性、提升设备操作人员对设备点检的有效率。

低成本战略范文第3篇

摘要: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盈利,是使利益最大化。物流管理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更好的深化了物流管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才能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情况跟物流管理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所以,一个良好的企业一定要有一套完善的物流管理措施。

关键词:深化;物流管理;低成本;竞争;战略

一、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

首先,什么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指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而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又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避免物流的发生,甚至说物流在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当大。那么,什么又是物流呢?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结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所以,一个企业要盈利,要达到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最大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生产成本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的基本保障就是要有好的物流管理。所以,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位置不可替代,而他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物流成本的重要性

据报道,国际社会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我国目前的这一比重是18%左右,比2005年的18.3%略有下降。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只有10左右,而美国,在2002年甚至只有8.7%。可见,我们国家的物流成本跟发达国家比差不多翻了一番。在中国国内商品中,物流成本占了物价的20%—40%。假设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那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就会多出很多的利润来。以2010年为例,国有企业一共实现了近20000亿元的利润,而如果物流成本降低到国际标准的10%来算,中国的国有企业要节约31000亿元的成本,即2010年全年国有企业的利润不过占了多付出31000亿元成本中的三分之二。可见,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对中国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三、控制物流成本的措施

首先,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原来的供应链,主要是通过供货商之间的竞争,使商品进价降低,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现可改为与供货商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直接降低成本。在进货上,采取少批量多频率进货,零库存管理,使仓储费用,资金占用成本都大大降低。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加快周转,减少库存,缩小库房空间,调整库房结构,降低仓储管理费用。其次,优化顾客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优化顾客信息,分拣、配货、统一发送,大大提高物流效率,减轻服务强度,降低物流成本。第三,开发物质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利用信息系统,通过对闲置资源进行清理,对最新的信息资源进行运用,降低仓储费用,节省仓储空间,合理配置,降低物流成本。

四、推进低成本竞争战略

首先,推进物流一提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物流服务业务进行整合和归并。对自己企业的各个信息进行综合,找到两个或则两个以上信息的结合点,从而让两个或则多个信息融会贯通,形成一整条流通的链条。从服务上达到一体化服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服务体系。第二,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物流管理,包括企业外部的物流和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很多企业往往只注意到了企业外部购进物质的费用,想方设法降低购进物质过程中的物流费用。而事实上,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同样相当重要,甚至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还更为重要。因为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包括了仓储管理,闲置资源管理等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依靠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对物流技术、作业规范、物流服务等方面加强物流的管理。第三,加强现代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包括了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用户的整个环节。在这一整个过程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供货商充分合作,实现准时采购以及达到零库存。在物流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的选择最佳配送路线。提高物流效率,减少采购风险。第四,重视市场运销与物流管理的融合。在企业的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注重对市场的分析,设计产品的包装,优化运输服务等促进降低物流成本。结合科学的技术统计分析,精确把握市场行情,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以尽量低的价格买进,最大可能地降低采购成本。最大限度的选择经济运送方式线路,降低物流成本。

总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追求的都是利润的最大化。降低成本无疑是提高企业利润的最科学、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企业的成本又多来自于物流的成本,所以深化物流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对整个国家发展都是影响深远的。深化物流管理,企业实行低成本竞争战略,是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学问,要求企业加强学习,不断改革创新,摸索出一条通往利润最大化的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承志,凌昱.企业发展第三方回收物流提高竞争力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红版).2011,2:17.

[2]崔异,施路.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控制超循环模型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5):66~67.

[3]徐少波,尹波.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5:76~77

[4]汪鸣.发展物流需要什么样的物流企业[J].物流时代.2010,12:21.

低成本战略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与国际融合,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整合将带来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国内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创造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中国对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和实践的步子比较慢,因此国内成本计算大多数仍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基于中国物流企业成本计算的当前适用方法和改革要求,本文分析了YT公司的成本控制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存在问题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企业;成本控制;核算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公司现状

1.研究背景

现代物流被视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产业。从经济中呈现的流通、物流和运输可以看出,物流在经济环境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通过物流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总成本,提高企业的周转率,减少库存闲置,增加利润率,企业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物流已开始受到各国企业的重视,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被视为制定各种计划的新视角。以利润空间为工作目标,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然而,我国物流公司的成本也在急剧上升。很多企业面临高成本和不充分利益的问题,急需有效管理成本。因此,企业还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优化成本控制的运作流程。由于对管理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该领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正尝试着修改成本核算的传统操作方法。然而,考虑到大多数的物流企业目前来自仓储、运输、货代公司,物流费用自理和这些企业的不确定性,使控制企业成本有些困难。因此,研究企业成本控制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管理物流企业需要由内而外的改进要求。

因此,本文以YT物流公司成本控制作为案例,在深刻剖析该公司当前成本控制现状后,通过提出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与加强信息系统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等建议,以此来提高成本控制效率,这对YT公司和中国物流行业改善成本、挖掘成本控制空间、针对性核算成本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价值。

2.公司简介

上海YT快递(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28日。是中国大型民营快递品牌企业。致力于成为“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创建民族品牌”的使命,旨在实现“YT快递——中国快递”。始终秉承“客户要求,YT使命”的服务宗旨和“诚信服务,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公司拥有10个管理区,58个转运中心,5100多个分销点和5万多名员工。该服务覆盖中国1200多个城市。公司在中东和东南亚设置了港澳台地区的特别服务,并在香港注册Cats Alliance Express(CAE)公司开展国际快递业务。公司包含国内外公司,在国际国内快递和物流市场的开发与发展方面不断努力。公司主要的快递业务已形成多种保值服务产品,包括当天同城区、省际时间和航空分日,第二天航空公司到达并支付,收取付款,签署退货和其他增值服务产品。该公司的服务包括专业的快递服务,如储存、运送和特殊运输,以及量身设定的交付解决方法,以提供个性的全套式服务。

YT快递的内部组织结构是矩阵的结构(功能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其空间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化。它拥有超过12万名员工。覆盖中国超过1600个城市,包括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有超过70个空运城市。业务范围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市、乡(镇),营業网点超过45000个。

3.公司成本控制流程

YT公司目前以总公司为基础设施,物流转运中心和客户端为辅。其中物流转运中心主要由海运部、陆运部、储运部、信息资源部等若干部门组成。但YT公司的信息系统还未完全建立,只依赖于企业OA系统和即时信息工具保持各种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信息交换和对话,也只有配送人员可以与转运中心和总公司通信。

YT公司的成本主要包括储存成本、信息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等。YT公司的基本控制流程为各部门先从总公司获得指令,进行日常的部门业务,其中的产品与快递的配送,以及其他运输业务也由配送中心完成。期末各部门核算自己部门业务所耗费的成本,并把核算成本回传给总公司,总公司根据回传的结果对成本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决策。YT公司就是通过总公司和转运中心的双方对接形成像这样的循环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4.YT公司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YT公司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通常计算间接和直接成本。在计算物流服务业务的成本时,直接成本根据标准包含在成本中,并且成本被分配用于服务成本。这种成本核算方法是指在期末通过统计原理对现有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将成本分离,然后根据需要对总成本进行分类、分配和总结。

YT公司的核算系统流程是由申请人起草工作流程,经过各层审批,通过会计核算、审批系统和财务系统自动连接生成证书,最终反馈回配送中心和总公司。YT公司的成本不是以活动作为基础来计算,也不单独核算,而是全部涵盖在会计科目中,例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材料采购等。各部门无法确定和分配活动各环节产生的成本,也不能通过计算结果获得实际的数据。

二、YT公司存在的问题

1.核算方法不符合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成本核算方式落后方面看,YT公司应用的制度和成本控制方法不能从宏观角度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只是单独核算部分成本。运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的混乱也使公司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控制相关的成本控制决策。企业成本、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本应被财务部门包含在库存成本内整体核算却被计入在营业费用之中。根据该核算方法,YT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样的信息阻碍了公司的成本控制计划所要控制的成本,所以不可能去制定一个可执行的成本应对策略或计划。根据该核算方法,YT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样的信息阻碍了公司的成本控制计划所要控制的成本,所以不可能去制定一个可执行的成本应对策略或计划。

其次,根据全球发展趋势,物流成本中隐性成本的比例逐渐增加,如库存闲置成本。YT公司财务部门忽视隐性成本的重要性,无法更准确、更全面地计算企业成本,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竞争力。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成本核算方式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YT公司以及其他物流企业的自身发展,为了解决自身需求,企业应及时根据现代经济大环境去调整会计核算中使用的方法,使之真正适应企业的业务。

2.成本信息调节程度低

YT公司各项成本目前分散在会计科目中,分散了不同环节中活动产生的成本费用,财务部门无法确切计算每个环节和部分所产生的成本。YT公司目前拥有的成本核算中只含有传统的物流服务,而处理订单费用以及设备折旧费等与其相关的各类费用的记录部分缺失,以及由于计入经营费用所发生的误差,也导致了公司成本的不完整核算。这与YT公司各部门之间与中心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缺乏以及对成本信息的分析不合理息息相关。

YT公司成本管理靠手工操作,工作手续和步骤都十分繁杂,导致了各部门无法及时向财务部门报告成本信息,大部分物流信息将在物流运营结束后的5个月至6个月内以会计账户的形式表示。如果从会计的角度来看,成本信息可以通过应计费用预先反馈,但很明显,目前的YT公司决策和管理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此外,即使财政部门可以及时对成本信息进行响应,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却不能及时跟进,有时甚至是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成本和费用的少量发生。当信息被反馈给决策者,公司最终的计算结果和时间都不能作为数据,并根据管理部门进行成本控制决策。

3.运输作业成本控制管控能力差

在企业运输作业方面的成本进行研究时发现,运输成本其实是企业总成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总成本的四分之一。因此,公司的管理层普遍认为,运输成本的控制是降低了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追求最低运输成本的想法会带来严重的损害。公司拥有庞大的运输队伍,公司独立拥有的运输车辆就有数百台,但是这些车的使用率只在半数以上,比较起来其实是出现了资源浪费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YT公司的业务大多与网上订单相关,数量极其庞大,然而需要的时间相当紧迫,因此通常需要航空运输。

因为YT公司没有建设好适合自身使用的成本控制系统,导致的管理力度不足,公司未能从整体角度来控制运输成本。由于追求及时交货,运输线路更加难以规划,导致在货物运输的整体费用中出现了不应该花费的费用,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也过于铺张。

物流行业中的成本控制实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高楼,运输费用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层而已,需要各个部门从战略层对运输费用进行综合的把控。只有通过较为完善的成本控制系统对企业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分配,才能够从整体减少企业成本。

三、完善YT公司成本控制的对策

1.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费用分配

目前,中国的物流企业都处在开发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成本核算与控制一直使用传统的方法,导致我国物流行业中容易出现成本过高而收到的利益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然而,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会计核算方法,可以挖掘更多的成本,改变高成本和低利润的物流企业的现状。

以作业成本法作为主要的成本计算方法获得的成本信息比传统方法更准确,这对成本的分配有很大帮助;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全过程,因为它对不断发生变化的作业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监控,它可以加强原有决策的执行,不断为企业创造利润。作业成本法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数据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清楚地核算各个部门的成本,也让我国物流行业有了一个可信服的行业标准。通过这一基准物流企业可以与其他相似企业横向比较并找到自身不足的地方,找到可以控制成本的途径,提升企业真正的竞争能力。企业需要及时又精确的成本信息,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管理决策加以辅助,才能够对企业成本进行精准把控。

把总成本中不同类型的成本根据不同业务进行费用分配,并对各个环节进行透彻的分析,仔细区分作业流程中哪些是增值的部分,哪些是非增值的部分,提高整体的利用率,使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得到真正的优化和增强。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在不断完善,现代计算机技术也不可同日而语,这让YT公司的成本控制在作业成本法的使用上增添了不少信心。

2.提高信息化水平来满足新型需求

首先,物流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企业获取物流活动信息和评估服务手段的基础。电子商务企业应在信息系统中建立与自身物流配送系统兼容的成本核算方法。而物流信息系统的成本核算符合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规定。笔者认为企业在建设新系统的時候要吸取国外物流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要关注国外高端先进的技术。当然,一些企业希望保留自己的原装系统,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并融合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指标,让重新计算出来的数据更具有符合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供应链管理系统在笔者看来是非常适合像YT公司以及有着相同规模的企业去系统化、信息化的管理成本。

其次,物联网是迅速被应用到现代通信技术解决方案的新模式。总成本中的经营成本可以说在整条供应链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等环节的成本开支。物联网模式下的供应链系统,使各个环节的作业高度衔接,对仓储库存以及设备的严格把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水平,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鉴于服务业务本质上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联网的使用不仅会提升管理水平以及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而且可以精简企业对人工的使用。这样企业既可以获取高质量的人员配备,削减掉浑水摸鱼的员工,还可以为未来的企业工作环境打造良好的氛围。

3.加强部门信息互动并定制运输路线

目前,YT公司的成本控制模型和流程尚未考虑航运部门、汽车运输部门、陆运部门、仓储运输部门和物流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和信息交互的要求。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航运部、交通部、陆运部和储运部等部门需要与外界沟通,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降低运输成本,增加部门之间的联系。例如,通过确定成本标准化来执行成本分类,将某些界限模糊的成本分配到它应该放置的会计项目中。成本标准可以作为YT公司不同部门物流业务的各种资源消耗和支出规则之间的界限,可以被用作衡量成本的节省和超支以及每个部门和个人的相应奖励和惩罚的基础。

定制运输是降低运输成本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分配的合理性。它利用货物对接,进行全负荷或非满负荷运输,甚至在使用包裹运输的某些情况下,适当地使用合适的运输路线,将快递正确又经济地运输到指定地点。大批量的产品可直接发货,而小批量的产品可通过配送中心交付。这种运输方式的管理很复杂,因为有大量不同的产品使用不同的运输程序。与此同时,定制运输网络的运行需要更多的信息基础建设和平衡投资。然而,这种定制型运输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支付方式,能够根据不同路线针对性地减少成本。物流企业要想采用定制运输就需要雇佣具有成本控制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定制运输路线,其中找准成本控制关键点十分重要。首先,有必要对企业的日常业务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作业成本核算方法计算成本。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成本比例和总成本中的存储处理成本,并根据比例制定目标路线。但是,由于运输成本控制关键点的不明确和原材料实施和成本控制的不明确,导致YT公司会偶发地忽略重复路径的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耗费。要改善这个问题,我们还应该认真规划和计算不同运输路线所需的成本,以进行针对性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平子禾.我国快递企业的空间组织分析——以圆通快递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02):72-76.

[2]陈丽贞.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6(18):172-173.

[3]肖宛楚.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0.

[4]王娟娟.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决策与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5]刘译炜.T物流公司成本费用控制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9.

低成本战略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我国“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严重,许多学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丧失,其根本原因在于基本医疗服务这类准公共物品的短缺。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变迁说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医疗产品的提供,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是未来改革的必然选择。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意味着不同性质的产权主体相融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混合所有制下的公立医院组织目标、组织性质、组织结构都将发生改变。会计是组织的信息系统,为适应新的组织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必须改革当前公立医院会计制度,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公私合作; 会计制度

一、研究背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从未停止过。然而2005年《中国青年报》披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2008年两会召开前,相关专业机构针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就我国医疗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受访者对我国的医疗改革不满意,53.7%的人认为药费太贵,61.8%的人认为医疗服务费太高,76.2%的人认为应该降低医疗费。随着医疗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进行,“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医疗领域乱象丛生,引起了全社会对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大拷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提高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水平,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此次医改的关键。公立医院改革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是维持政府主导还是走市场化道路一直争执不下。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提供领域一直占据着垄断的地位,因此,公立医院的改革究其本质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产品提供方式的变革。医疗卫生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在准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存在的政府失灵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并不意味着此类产品应当完全由政府提供,并且现代公共经济学最新研究表明应把公共产品提供与公共产品生产区分开来[1],即便政府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承担全部基本医疗服务产品的生产任务,因此,不论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还是生产过程,社会资本都可以参与其中。公共产品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公私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准公共产品生产提供过程中的不断应用表明,社会资本在准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存在着巨大潜力,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丰富基本医疗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为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必须依托市场机制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将是改革的必然选择。社会资本的参与将导致我国公立医院产权制度的变革,与产权相关的其他方面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会计系统作为产权制度的重要部分将要面临哪些重要改革需要进行研究,以便于在公立医院产权变革的系统性政策设计时作出前瞻性和更完整的分析。

二、医疗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困境

把医疗制度改革放在一个立体的维度下审视,从横向看医疗卫生体制是社会保障体制的一部分,受到经济发展和整体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影响和制约。从纵向历史变迁的角度看,当前的医疗制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经过不断的发展变革逐渐形成的,探讨医疗制度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途径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状况与面临的问题,以及当前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

(一)低水平以公益性为核心计划经济体时期医疗制度

1949 —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公有制占绝对主体,政府包揽一切,医院全部由政府兴建,属于全额预算单位。这一时期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安排从农村到城市建立起整体医疗保障制度,大体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2]。这种完全由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较好地实现了公平,人民健康水平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但这一时期的医疗体制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尽管医疗保障覆盖的范围较广但医疗水平较低,同时过分追求全民所有制和平均分配,影响了医疗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服务机构效率低下,公费医疗制度使得供需双方缺乏节约意识,医疗费用的迅猛增长给我国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片面强调福利,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全国的医疗机构连年亏损,最终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政策表明,政府的过度干预容易造成组织运行的低效率,较高水平的公益性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

(二)以效率为核心市场化改革时期医疗制度

1978—2003年属于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化改革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也拉开了医疗卫生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市场化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1985—1992年、1992—2003年两个阶段。1985年《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确立了市场化改革初级阶段“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的医疗卫生决策指导原则[3]。为调动医疗服务机构的积极性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调整收费标准,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总而言之是只给政策不给钱[3],将医院设定为差额拨款单位鼓励医院创收。医院创收的同时其公益性开始受到影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始出现。1992—2003年属于改革的深化阶段,如果说改革初期的放权让利代表财政逐渐从医疗服务的供给中退出,1997年“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以来”意味着财政资金开始退出医疗服务的需求方[5],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将医疗卫生行业等同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在分税制的制度背景和政绩考核体系下,忽视了医疗卫生领域的政府责任。2000年之后随着国家对于社会资本办医准入条件的进一步放宽,也掀起了公立医院完全私有化的浪潮,宿迁医改、新乡医改等地公立医院被完全私有化,将市场化医改推向了高潮[7]。这一阶段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放权让利”的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院效率低下、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诸多严重问题,政府对于卫生医疗的投入迅速减少,过度的市场化严重损害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公益性,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使得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日益突出。市场化改革虽然如火如荼,但社会资本办医力量仍然十分薄弱,公立医院依旧占据着垄断地位且并未摆脱行政干预,只能说是行政控制下公立医院内部的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使得医疗机构产生严重的逐利机制,另一方面又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使得医疗服务提供领域乱象丛生。市场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提示我们由于医疗卫生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市场在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存在着失灵,同时医疗卫生产品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因此医疗卫生产品的提供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不能忽视公平,维护医疗卫生产品的公益性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行使好政府职责,激活医疗市场、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是政府所面临的问题。

(三)以公益性回归为重点医疗卫生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2003年至今,改革的方向由市场化开始转向医疗卫生领域公益性的回归。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作为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改革旨在恢复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明确公益性的内涵对选择正确的改革路径十分重要,许多学者也对公益性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赵云和叶青[8]指出现阶段人们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界定扩展到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双重对策性价值,被称为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公众受益论”。强调减轻经济负担是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扩大医疗服务数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结构是维护医院公益性的外延。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廉价和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卫生的权利,更加关注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人们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要求除了减轻患者医疗经济负担外,开始将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结构纳入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范畴。“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根本必须解决基本医疗服务提供的短缺问题。因此新一轮医改的关键即为如何解决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短缺。

科尔奈和瓮笙认为,国家有责任保证每一个公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权利,这种责任既没有要求国家控制或拥有机构提供这种服务,也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关键取决于哪种所有制形式在有关国家最有效。基本医疗服务并不具有多少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基本医疗服务本质上属于私人物品的范畴,但是从社会伦理和人权的角度,基本医疗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的责任,以往的经验已经证明全面的政府管理必然带来效率的降低,全面的市场化将影响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因此公立医院改革不应拘泥于国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政府和社会资本都至关重要,不可偏废其一。综观世界其他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可以发现,美国医疗服务的提供以私立医院为主,少量公立医院保障贫困人口的就医,美国建立起了发达的医疗保险市场降低民众的疾病风险,同时通过财政投入拉起了最后一道防护网保证民众就医。英国医疗属于国家福利,但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由私人承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证医疗的公益性[9]。因此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既具有理论支持又具有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实践,在政府监督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和社会组织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最有效的低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公私合作的资源配置方式完全契合了我国改革医疗资源配置方式的思路,由政府主导变革供给模式是以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为目的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带来的变革

公私合作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以引入私人部门积极参与为核心内容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改革。20世纪末,政府面临预算紧张和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的压力,政府垄断的低效率促使政府转向与私人资本合作。贾康和孙洁[4]提出,公私合作是指政府公共部门在与非政府主体合作过程中,使非政府主体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工程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我国也在积极探索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作变革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是改革的主要方向,社会资本的进入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表现在:

(一)社会资本进入导致的产权制度变革

我国国有产权的公立医院依旧占据着绝对地位,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作的模式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是从单一的政府配置资源到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资源的变革,是产权制度的变革。公私合作的产权制度改革改变了医院的公立属性,其一旨在改革单一公有产权搭便车、集体行动以及监管缺位的内在缺陷;其二通过公有产权维护公益性;其三利用私有产权的运营优势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绩效。公私合作被称为政府治理和市场治理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实现产权制度的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产权制度变革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在充分发挥私人资本和公益资本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应承担最后的担保责任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其次,政府参与是公益性目标实现的保证,但政府的参与方式必须明确,到底是监管者还是经营者,必须做到管办分离。作为监管者,政府一方面通过监管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应当保证制度公平,防止政府监管者的角色为政府参与提供保护伞,破坏市场规律造成行政垄断。政府作为参与者可以直接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也可以选择与社会资本合作或补贴的方式,政府参与模式应当根据公益性目标的实现进行选择,打破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行政划分。再次,公立医院产权制度变革必须平等对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公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契约规则下合作和发展,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相互尊重利益诉求,保障私人资本的合理盈利。最后,政府应全面完善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相关制度体系,包括全覆盖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务人才管理制度等。

(二)产权制度变革引起的组织目标变革

产权的多元化带来医院运营目标的多元化,社会资本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资本和社会公益性资本,混合产权意味着不同利益关系的协调,必然面临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目标的兼顾。医院产权多元化既要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又要保证私人资本的适当利益追求,还可能要面对公益资本对公益价值的坚守。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其本质在于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缓解政府的低效率和财政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带来的问题,公私合作的多元化产权制度必须服务于基本医疗服务的本质属性,公共利益应当是第一标准[10]。而仅仅强调公共利益忽视私人利益会导致合作障碍,不同的价值追求是多元化产权必然面临的问题。因此,产权多元化要求医院运营目标要多元化:首先,政府目标在于通过引入和规范社会资本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保障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医疗领域科研创新;以市场化运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其次,私人资本目标一方面借助与政府的合作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拓展资本涉猎领域,寻求未来更多盈利模式;再次,社会公益性资本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在医疗服务方面关注公平性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与推广。最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目标最终会在医院的运营目标中进行汇集,混合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必须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以形成自身的运营目标,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予以保障和协调。

(三)组织目标变革引起的运营方式变革

公私合营下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运营方式的变革,公私合营具有多种不同的模式,世界银行将公司合作分为外包类、特许经营、私有化三类,包括服务外包、管理外包、BOT、TOT等多种合作方式[6]。公私合作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基于某个项目的合作。公私合营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并且基于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公私合营往往意味着长期合作。首先,合作的基础是彼此尊重地位平等,通过契约保障合作关系的权利与义务,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合同订立后,政府作为合同一方的执行主体,需要按约定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政府本身也是监管者,作为合同的监管方,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测评服务标准,保证服务产品的提供达到预期水平。其次,对于不同医疗产品和服务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切忌一刀切。应当对公立医院进行充分分类,分别确定其社会功能和运营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的控制程度,选择相应的运营模式。再次,混合所有制的医院基于不同合作方式选择适合自身的运营方式,兼顾计划性、市场性和公益性,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兼顾不同运营目标。最后,有效的治理结构设计和制度变革成为当务之急。

公私合作最初被看成是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解决投入不足而引入的融资模式的变革,然而公私合作模式一旦启动和运行,就要求从宏观到微观,从观念意识到业务流程的一系列变革,需要在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和医疗产业模块化的合理设计等方面做全面深入的变革,制度支撑是公私合作模式运行的关键,因此公私合作应当是全方位的制度创新。

(四)组织运营模式的变革引起的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

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意味着组织可支配资源的增加,组织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目标多元化,不同的产权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基础。由于不同产权主体追求的目标不同,因此不同产权主体对于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必然存在着分歧,如何通过资源配置协调不同主体的目标追求,是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成功的关键。医院的社会功能包括科学树立医疗观念、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医学科研创新、开发医疗产品服务社会以及培养医学人才等,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在目标的定位上更加多元,首先意味着资源配置上要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存在资源配置上的利益博弈。其次,公立医院资源来源渠道发生变化,筹资投资管理成为重要的财务管理内容。再次,强化资源控制,提高使用效益,降低风险成为财务制度和业务制度的重要部分。最后,医院作为服务的提供方,人力资本对于组织具有重要作用,做好人力资本的管理,完善组织的绩效评价工作也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因此,资源管理方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和公益双主导的变革要求混合所有制的医院变革财务管理体系,重视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作用和对整个业务管理的支持作用,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对组织资源进行管理,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四、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带来的会计变革

会计是一项对产权经济具有基础性控制功能与社会性意义的管理活动。我国产权会计学者认为,会计对产权的贡献是与生俱来的,并一直成为产权思想的忠实随从;其产生、发展和变更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12]。会计需要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将企业财产价值准确度量出来,这个过程是界定产权,认定受托责任。认定(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解除(会计报告),解除的目的在于保护产权[13]。引入社会资本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为适应新的产权制度,保护产权,需要对现行会计系统进行变革;会计系统是组织的信息系统,是对组织资源配置过程的跟踪和反馈,为适应公私合作新的资源配置方式需要对现行会计系统进行变革;会计信息是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决策的基础,是组织绩效评价的依据,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组织的管理者和管理模式、组织的绩效评价方式发生变革,为适应新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为组织绩效评价提供依据,必须改革会计信息系统。

(一)公立医院会计制度面临变迁

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改变了组织的产权属性,那么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这类组织应该适用什么会计制度?我国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范畴,一直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0年财政部颁布《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在医院范围内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加强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加强预算管理,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在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完善成本核算、提高医院财务信息公信力方面效果显著,但《医院会计制度》依然是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基础制定形成的,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公立医院的性质发生改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无法满足社会资本产权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我国私营医疗机构按照其注册监管机构不同分别适应《企业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是否还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的《医院会计制度》?这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公私合营下公立医院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但与普通企业不同,公立医院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双重使命,与企业目标存在差异,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同样不能完全适用于公私合营下的公立医院。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以公共利益为使命,同时具有企业特征受政府监管的组织普遍适用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在我国同样存在着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仅限民间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三大类组织,因此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比较狭窄,随着公立医院改制的逐步推进,迫切需要一套能够指导公私合营下公益组织会计工作的会计准则。随着我国《慈善法》制定,应该制定介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之间的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混合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应该归属于非营利组织,执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二)产权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

产权的变革必然带来利益相关者的变革,我国的公立医院一直处于政府运营和管理之下,政府承担医院运营的责任与后果,是公立医院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公私合营下,社会资本产权主体与政府共同承担运营的责任与结果,因此社会资本所有者与扮演经营者角色的政府成为共同利益相关者。同时,公立医院必须适应市场化环境才能满足社会资本进入的条件,社会资本背后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产业链,医药及医疗器械供应商、银行、医疗保险机构等都将成为公私合营下公立医院重要利益相关者。组织内部,医务人员将不同于事业单位制下仅仅扮演执行者的角色,公私合营下医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中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外部,扮演监管者角色的政府需要对整个医疗市场进行监管,制定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的标准、税收政策等,是公私合营下公立医院的外部重要利益相关者;医院服务的承受者以及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也是医院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一方面要求医院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信息透明机制,解脱医院受托责任的同时,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

(三)兼顾公共性和营利性需求的治理结构

公私合作是一种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医疗卫生领域内公共资源与营利性资源的重新整合。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更加复杂。为实现公共性与营利性两种不同性质资源在组织内部的融合与有效配置,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架由权力、决策、执行、监督这些机构组成,并明确建立对管理者履行职责过程中的越权和违规行为的防范与制约机制,以及对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及其后果的纠正与补救措施[15]。一方面要防止国有资本产权虚置导致国有资产公益性损失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防止追求利润导致公益价值观的丧失。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构的设计应当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出发,其中内部治理是指医院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是指从外部性出发,政府及其利益相关者通过不同途径对医院内部治理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安排[14]。

(四)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

社会资本的营利性信息需求和国有资本的公益性信息需求,对公私合营下公立医院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立医院的预算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各方各类的信息需求,必须基于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信息系统,包括预算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和绩效会计信息,包括更为细致的成本会计信息等。在可量化的信息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上,整合管理会计的相关信息,编制和披露医院年度绩效报告,全面披露医院的财务状况、运营结果和绩效评价的信息,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为行业绩效对比和建立专业标准提供信息支持,同时,为政府在宏观上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信息支持。会计信息化条件已经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报告更优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情况,由信息的使用者根据自己现实的决策需要去自行析取[16]。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方式的改变,也将从根本上影响会计理论的构建。公私合营下的公立医院,由于目标的不同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差异较大,借助于技术的进步,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多样化会计信息的提供,对于合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五)信息披露目标与方式面临的变革

市场化的运行有赖于信息的流通,完善医疗服务市场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事业单位制下的公立医院,并不强制要求其进行信息披露,医院只需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运营成果,为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形成,保护各方利益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内容与制度。从信息披露的内容来看,现行公立医院会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和附注,并且通过财务情况说明书对预算执行、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评情况进行说明,其报告的主要对象为政府财政和卫生主管部门。随着社会资本的进入需要改革信息披露机制,首先,信息披露目标多元化。满足出资者的监督和评价要求;满足组织运营者的决策和管理要求;满足社会公众的评价要求;满足公益价值观的树立要求;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监督要求。其次,信息披露内容多元化。既包括可货币量化的会计要素的确认与报告部分,又包括对会计要素的解释与定性分析部分;既包括结果性信息,又包括运营过程的信息;既包括营利性、公益性信息,又包括组织行为合规性或合法性信息。再次,信息披露方式的多样化。变革财务报告单一披露方式,建立医疗机构信息公开平台,将医疗机构的合作信息、政策规范信息、会计信息以及绩效评价信息和行业创新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披露,既利于混合所有制的医院提高运营管理绩效,又利于利益相关者使用信息,树立社会公信力。最后,从披露制度上讲,应当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披露程序和披露范围,满足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

(六)公私合营模式下的绩效评价变革

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实质上改变了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医疗产品和服务,医院的绩效成为长期合作的基础。管理者通过绩效评价促进组织为实现目标高效运行,不同性质的产权由于其目标不同,因此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的重点与方式都存在着不同,社会资本的进入必将改变公立医院原有的绩效评价标准与方式。公私合营下的公立医院需要以政府目标板块、社会公益板块、经济效益板块、科研创新板块、服务规范性板块(包括专业规范和法律规范)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组织的不同层次进行绩效评价,才能真正让医院混合所有制的运营步入正轨。而要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相应的信息支持必不可少,更进一步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提出了要求。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的变革是个系统性变革的工程,其对于医院会计的变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纳入宏观改革方案中做系统性研究,又要在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中做深入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符钢战.公共产品短缺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兼论政府职能的第二次转变[J].学术月刊,2007(1):66-70.

[2] 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10(12):41-45.

[3] 钟裕民.1949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及其评价[J].天府新论,2011(4):96-100.

[4] 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模式的特征与职能[J].经济纵横,2009(8):7-10.

[5] 高春亮,毛丰付,余晖.激励机制、财政负担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演变——基于建国后医疗制度相关文件的解读[J].管理世界,2009(4):66-74.

[6] 唐祥来.公共产品供给PPP模式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5(4):44-51.

[7] 黎燕珍.中国医改:20年再回首[J].中国改革,2005(10):30-33.

[8] 赵云,叶靖.公立医院公益性认识的四个阶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5):337-340.

[9] 谢煊,孙洁,刘英志.英国开展公私合作项目建设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财政,2014(1):66-69.

[10] 陈婉玲.公私合作制的源流、价值与政府责任[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5):75-83.

[11] 王俊豪,付金存.公私合作制的本质特征与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4(7):96-108.

[12] 伍中信.试论会计的本质和立场[J].财会月刊,1998(2):5-7.

[13] 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2004(2):8-15,28-96.

[14] 张志强,熊季霞.产权多元化下公立医院董事会型治理模式改革新思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1):804-807,864.

[15] 左希洋,张亮.发达国家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2008(10):77-80.

[16] 孙玉甫.财务会计报告只能提供共同性需求信息吗——来自会计信息需求调查的证据[J].会计之友,2010(9下):18-23.

上一篇:成本核算流程论文下一篇:成本会计学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