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20

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第十八章

药物疗法与过敏试验法

一 .选择题

1.护士在为病人张某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中,病人自述疼痛,推注时稍有阻力, 推注部位局部水肿,抽无回血,此情况应考虑是 :A A.针头滑出血管外

B.针头部分阻塞 C.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D.静脉痉挛 E.针尖斜面一部分穿透下面血管壁

2.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病人时,首选的药物为:C A.盐酸异丙嗪

B.苯肾上腺素 C.盐酸肾上腺素

D.异丙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3.对接受青霉素治疗的病人,如果停药几天以上,必须重新做过敏实验:C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E.5天

4.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在抢救时首先采取的措施是:C A.立即通知医生抢救

B.静脉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 C.立即停药,平卧,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

D.立即吸氧,胸外心脏按压

E.氢化考的松静脉输液 5.发挥药效最快的给药途径是:D A.口服

B.皮下注射

C.吸入

D.静脉注射

E.外敷 6.护士执行给药原则中,下列哪项是最重要的:A A.遵医嘱给药

B.给药途径要准确

C.给药时间要准确

D.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

E.给药中要经常观察疗效 7.服磺胺药需多饮水的目的是:C A.避免损害造血系统

B.减轻服药引起的恶心 C.避免尿中结晶析出

D.避免影响血液酸硷度 E.增加药物疗效

8.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护士应重点观察:C A.胃肠道反应

B.是否成瘾

C.心率、心律 D.体 温

E.有无皮疹 9.生物制品类药物保存方法为:C A.密盖瓶保存

B.放入有色瓶

C.放入冰箱 D.放在阴凉处

E.远离明火 10.超声雾化吸入器水温超过多少需要调换:C A.30℃

B.40℃

C.50℃

D.60℃

E.70 ℃ 11.为防止感染,注射时下列最重要的是:E A.不在硬结处进针

B.注射器完整无裂痕

C.针头无锈无钩锐利

D.注射前洗手带口罩

E.皮肤消毒直径为5cm 12.2 岁以下的婴儿肌内注射时,最好选用 :D A.臀大肌

B.上臂三角肌

C.臀中肌 臀小肌

D.股外侧肌

E.前臂外侧肌 13.臀大肌注射时的体位为:B A.下腿伸直上腿弯曲

B.下腿弯曲上腿伸直

C.两腿伸直 D.两腿弯曲

E.双膝向腹部弯曲 14.股静脉穿刺部位为:A A.股动脉内侧0.5cm

B.股动脉外侧0.5cm

0.5cm D.股神经外侧0.5cm

E.股动脉和股神经之间 15.皮下注射时针头与皮肤成:C A.5-10°

B.20-30°

C.30-40°

D.45-50°

E.90° 16.链霉素过敏病人首选的药物为:D A.乳酸钙

B.溴化钙

C.碳酸钙 D.葡萄糖酸钙

E.草酸钙 17.破伤风抗毒素试验液的剂量是:A A.15u

B.20u

C.50u D.70u

E.100u 18.链霉素前需做过敏实验,其剂量为 :D A .0.25u

B.2.5u

C.25u D.250u

E.2500u 19.过敏性休克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原因是:C A.肺水肿

B.循环血量减少

脑组织缺氧

D肾功能衰竭

E.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20.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需备:D A.普通抗凝管

B.清洁干燥试管

钠试管

D.石蜡油抗凝管

E.无菌试管 21.采取生化检验的血标本宜在:C A.临睡前

B.午后

C.清晨空腹 D.傍晚

E.饭前 22.需采用抗凝管采血的检验项目是:B

C.股神经内侧

C.C.枸橼酸

A.肝功

B.血糖

C.T3,T4 D.APTT

E.乙肝两对半 23.血培养标本一般的取血量为:C A.2ml

B.4ml

C.5ml D.8ml

E.10ml 24.做真菌培养时取分泌物的位置是:C A.双侧腭弓

B.溃疡面

C.咽部

D.扁桃体

E.舌面 25.不符合无痛注射原则的是:B A.分散病人注意力

B.进针后注射前禁忌抽动活塞 C.体位舒适放松肌肉

D.注射时两快一慢 E.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进针要深 26.皮内注射错误的是叙述错误的是 :E A.不用碘酒消毒

B.部位可在前臂掌侧、三角肌下缘 C.拔针不按压

D.进针角度为5度 E.仅适于药物过敏试验

27.采集血培养标本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 A.必须放入消毒容器中

B.检查容器有无裂缝 C.检查瓶塞是否保持干燥

D.检查培养基是否足够 E.采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8.采集血标本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E A.血清标本应避免震荡防止溶血

B.全血标本采集后注入抗凝管轻摇匀 C.血气分析需加盖抗凝管

D.严禁从输血针头处采血 E.做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用普通抗凝管测定结果偏高 二.多选题

1.药疗时需核对的项目是:BCDE A.用药史

B.浓度剂量

C.时间用法

D.药名

E.姓名床号 2. 常用静脉注射的部位是:ABC A.四肢浅静脉

B.股静脉

C.小儿头皮静脉

D.成人头皮静脉

E.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 3.长期静脉注射者为保护血管应:ABCDE A.先下后上选择静脉

B.由远到近选择血管

C.制定使用静脉计划

D.刺激性强的药先注入注射用水再注药 E.随时听取病人主诉观察反应 4.碘试敏的方法有:ABD A.口服

B.皮内注射

C.肌肉注射

D.静脉注射

E.皮下注射 5.过敏性休克短期内出现的症状有:ABC A.呼吸道阻塞症状

B.循环衰竭症状

C.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D.皮肤过敏症状

E.消化系统症状 6.需采集全血标本的是:BE A.肾功

B.血常规

C.血脂

D.血沉

E.血肌酐 7.采集肝功血标本时,正确的是 :BD A.取全血标本

B.诸如肝素钠抗凝试管

C.用干燥的试管和注射器

D.避免震荡立即送检

E.取下针头,将泡沫和血液一并注入试管 三 .填空题

1.三查七对,三查指 操作前 、操作中、操作后,七对指

床号 、 姓名

、 药 名 、浓度 、剂量 、用法、用药时间。

2.臀大肌注射联线法是取髂前上棘和

尾骨

联线的外1/3处为注射部位 3.臀大肌注射十字法是

从臀裂 顶点向左或右做一条水平线,从

髂嵴最高点做 一条垂直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

外上象限 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 。

2.静脉血标本包括

全血

标本、

血清

标本、

血培养

标本。 四 .概念题

1.口服给药法:是最常采用的给药方法,方便、经济和相对安全。然而,口服给药吸收率较低,药物生效时间较长,故应用时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吸入给药法: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细小的雾滴,使其悬浮在气体中经鼻或口吸入的方法。

3.皮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4.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5.肌内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 6.静脉注射:为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五 .简答题

1.简述给药的原则。

(1)按医属要求准确给药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按需要进行过敏试验 (4)临床试验用药中的责任 2.吸入法的目的是什么?

(1)通过吸入抗感染、祛痰或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治疗急、慢性呼吸道炎症、哮喘等疾病。(2)通过吸入温暖、潮湿的气体,减少呼吸道的刺激、减轻呼吸道的炎症和水肿。(3)间歇吸入抗癌药物治疗肺癌。 3.口服给药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口服给药吸收率较低,药物生效的时间较长。 4.如何做到无痛注射?

(1)做好解释与安慰,消除病人的不安和害怕心理。(2)指导并协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与姿势,以利肌肉放松。(3)做到“二快一慢”,即注射进针、拔针快,推注药液慢。(4)需要同时注射几种药物时,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然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5)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宜选用相对较长的针头,而且进针要较深。 5.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症状有哪些? (1)呼吸系统症状

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所引起的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2)循环系统症状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4)其他过敏反应表现 6.如何配制青霉素试敏液?如何判断皮试结果?

配制方法:(1)于含有80万U青霉素的密封瓶内注入生理盐水4ml,稀释后每1ml含青霉素20万U;(2)用1ml注射器吸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内含青霉素2万U;(3)弃去0.9ml,余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内含青霉素2000U(4)再弃去0.9ml,余0.1ml(或弃去0.75ml,余0.25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内含青霉素200U(或500U),即配成皮试溶液。 皮试结果判断标准: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ml,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严重时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7.常见静脉注射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刺入过浅,或因静脉滑动,针头未刺入血管内,抽吸未见回血。(2)刺入过深,针尖穿透对侧血管壁,抽吸不见回血。(3)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内,针尖斜面部分在血管外;可抽吸到回血,但推注时药液溢至皮下,局部隆起并有痛感。(4)针尖已刺破对侧管壁,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在血管外;可抽吸到回血,但注药时病人有痛感,如仅注入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会隆起。

8.采集血标本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抽血清标本须用干燥注射器、针头和干燥试管。(2)采全血标本时,需注意抗凝,血液注入容器后,立即轻轻旋转摇动试管8~10次,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避免血液凝固,从而影响检查结果。(3)如果作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抽取血液后,应立即注入有石蜡油的抗凝管。注入时针头(长针头)应插在石蜡油液面以下,以隔绝空气。或将血液注入抗凝管后,立即盖紧橡橡胶盖送检,否则血液中二氧化碳逸出,测定值降低。(4)采集血培养标本时,应防污染。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处,抽血前应检查培养基是否符合要求,瓶塞是否干燥,培养液不宜太少。(5)若同时需抽取不同种类的血标本,应先注入血培养瓶,再注入抗凝管,最后注入干燥试管,动作应迅速准确。(6)严禁在输液、输血的针头或皮管处取血标本,最好在对侧肢体采集。(7)采集血标本后,应将注射器活塞略向后抽,以免血液凝固使注射器粘连和针头阻塞。(8)采血用的注射器应经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清洁处理。最好选用一次性注射器。

第十九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一 . 单选题

1. 可纠正体内电解质失调的溶液是:D A. 浓缩白蛋白

B. 右旋糖酐 C. 血浆

D. 晶体溶液

E. 全血

2. 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提高血压的溶液是:E A.5% 葡萄糖

B.10% 葡萄糖

C.0.9% 氯化钠

D. 林格氏液

E. 低分子右旋糖酐

3. 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C A. 过敏反应

B. 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C. 发热反应

D. 空气栓塞

E. 静脉炎 4. 最严重的输液反应是:D A. 过敏反应

B. 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C. 发热反应

D. 空气栓塞

E. 静脉炎 5. 输血的主要适应症是:D A. 贫血

B. 低蛋白血症 C. 严重的感染

D. 大出血

E. 凝血异常 6. 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是:E A. 血液加热

B. 细菌污染

C. 剧烈振荡

D. 血液储存过久

E. 输入异型血

7. 从早上 9 点开始输液,液体总量为 1500ml ,输液速度为 60 滴 / 分,其输 液结束的时间应是:B A.15 时

B.15 时 15 分 C.15 时 30 分

D.15 时 45 分

E.16 时

8. 从早上 9 点开始输液,若使 1000ml 液体在 5小时内滴完,输液速度为每分钟 :C A.40 滴

B.45 滴 C.50 滴

D.55 滴

E.60 滴

9. 输液引起急性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的特征性症状是:D A. 咳嗽、呼吸困难

B. 心慌、恶心、呕吐

C. 紫绀、烦躁不安

D. 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性痰、气促、胸闷

E. 胸闷、心悸伴呼吸困难

10. 输液过程中莫菲氏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原因是:B A. 病人肢体位置不当

B. 莫菲氏管有裂隙

C. 针头处漏水

D. 输液管太粗,滴速太快

E. 输液瓶位置过高,压力太大

11. 输液时发生静脉痉挛致滴注不畅时应:C A. 减慢输液速度

B. 适当更换肢体位置 C. 局部热敷

D. 降低输液瓶位置

E. 加压输液

12. 输液时滴注不畅 , 局部肿胀,无回血应 :B A. 改变枕头方向

B. 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C. 抬高输液瓶位置

D. 局部热敷

E. 用注射器推注

13. 输液中发生肺水肿时吸氧需用 50%~70% 的酒精湿化,其目的是 :E A. 使病人呼吸道湿润

B. 使痰液稀薄,易吐出 C. 消毒吸入的氧气

D.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E. 降低肺泡泡沫表面张力 14. 输血引起溶血反应,最早出现的主要表现为:A A. 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腰背部剧痛

B. 寒战、高热

C. 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D. 瘙痒、皮疹

E. 少尿

15. 溶血反应中,凝集的红细胞溶解,大量血红蛋白入血浆,出现的典型症状:D A. 胸闷气促

B. 寒战高热 C. 腰背部剧痛、四肢麻木

D. 黄疸、血红蛋白尿 E. 少尿无尿

16. 预防输液反应的主要措施是:A A. 认真查对

B. 做好输液器去致热原工作

C.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D. 严格掌握输液量 E. 严格控制液体温度

17. 输血引起过敏反应的症状是:C A. 气促 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性痰

B. 手足抽搐心率缓慢血压下降 C. 皮肤瘙痒,荨麻疹,眼睑水肿

D. 寒战高热头部胀痛 E. 腰背痛少尿

18. 大量输血出现手足抽搐、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应加入的药物是:B A.5% 碳酸氢钠

B.10% 葡萄糖酸钙 C.0.9% 氯化钠

D.10% 氯化钾

E. 乳酸钠

19. 输血前后及两袋血之间应加入的药物是:C A.5% 葡萄糖

B.5% 葡萄糖盐水

C.0.9% 氯化钠

D. 复方氯化钠

E. 碳酸氢钠等渗盐水

20. 溶血反应处置错误的是:D A. 减慢输血速度

B. 双侧腰封

C. 严密观察血压

D. 留置导尿

E. 氧气吸入 22. 静脉炎处置错误的是:E A. 抬高患肢

B. 适当运动

C. 局部理疗

D. 酒精湿敷

E. 硫酸镁热湿敷

23. 输血前准备工作错误的是:D A. 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B. 需两人核对

C. 输血前先输入少量氯化钠

D. 取血禁剧烈震荡 E. 冬季库存血应先加温 24. 输血传染的疾病不包括是:C A. 疟疾

B. 病毒性肝炎

C. 流行性出血热

D. 艾滋病

E. 梅毒 25. 静脉输液目的是:ABCE A. 补充水和电解质

B. 纠正血容量不足 C. 补充营养和热量

D. 输入脱水剂利尿消肿 E. 输入药物控制感染

26. 颈外静脉穿刺输液目的是:CDE A. 快速输入液体

B. 大量输入液体

C. 用于周围循环衰竭病人

D. 测中心静脉压 E. 用于长期输液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 27. 静脉输血适应症是:ABCDE A. 严重感染

B. 低蛋白血症

C. 造血功能障碍

D. 休克

E. 机体抵抗力低下 二 . 填空题

1. 常见输液反应有 发热反应 、

急性肺水肿 、

静脉炎 、

空气栓塞

2. 常见输血反应有

发热反应

溶血反应 、

过敏反应 、

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3. 血液病最宜输入 新鲜 血。 四 . 概念题

1. 输液微粒:是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物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微米,少数可达50-300微米。

2. 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五 . 简答题

1. 简述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可保护静脉,减少反复穿刺而造成血管损伤和病人的痛苦,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利于抢救和治疗。

2. 输液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有哪些?

(1)液体不滴(2)滴管内液面过高(3)滴管内液面过低(4)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3. 溶液不滴可能有哪些原因,如何判断?怎样排除 ?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3)针头阻塞;用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有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换针头另选静脉穿刺。(4)压力过低:由于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或输液位置过低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瓶的位置。(5)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过长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局部热敷可缓解痉挛。 4. 输血的适应症有哪些?

失血失液引起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的病人、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严重贫血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严重感染的病人、低蛋白血症的病人。 5.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备血:根据医嘱抽取血标本,与已填写的输血申清单一起送往血库,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采血时不要同时采集两个人的血标本,以免发生混淆。

(2)取血:间接输血法凭取血单与血库人员共同作做好“三查”、“八对” (3)取血后:勿剧烈震荡血液,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 六 . 病例题 1. 马强,男, 75 岁,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住院治疗。当日上午 9 时起开始静脉输入 5% 葡萄糖溶液 500ml 及 0.9% 氯化钠溶液 500ml 。滴速为 70 滴 / 分。 10 时左右,当护士来巡房时,发现病人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 (1)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

急性肺水肿

(2) 护士立即应采取的措施是

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病情允许可使病人端坐,双腿下垂,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给与高流量的氧气吸入,氧流量6-8 升/分钟。尊医嘱给予镇静剂。

(3) 为了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护士可采用什么进行湿化吸氧,为什么?

酒精。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改善低氧血症。

(4) 为缓解症状,可协助病人采取下列哪种体位,为什么?

端坐位,双腿下垂,四肢轮扎。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2. 车进,女, 27 岁,阑尾炎术后第 5 天,体温 36.8 摄氏度,刀口无渗血渗液。当日上午 9 时许,继续静脉点滴青霉素, 30 分钟后,病人突然寒战,继之高热,体温 40 摄氏度,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

(1) 根据上述表现,判断此病人可能出现了哪种情况 ?发热反应 (2) 上述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3) 如何护理病人 ?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反应轻者,可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同时注意体温的变化。对高热者病人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3. 张军,男, 65 岁,因病情需要行加压静脉输液。当护士去治疗室取物品回到病人床前时,发现病人呼吸困难,有严重紫绀。病人自述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护士立即给病人测量血压,其值为 6.6/10.6kpa 。根据上述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 空气栓塞

(2) 护士应立即协助病人取何种卧位 , 原因是什么 ? 左侧卧位并头低脚高位。以便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

(3) 如何预防此问题的出现 ?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加强巡视。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4. 孙风,男, 39 岁,因车祸内脏大出血而欲行急诊手术治疗。去手术 室之前,护士遵医嘱迅速为病人建立了一个静脉通道并进行输血治疗,因时间紧迫,护士从血库取回血后,为了尽早将血输给病人,便将血袋放在热水中提温, 5 分钟后为病人输入。当输入 10 分钟后,病人感到头部胀痛,并出现恶心呕吐,腰背部剧痛。 1) 此病人最可能出现了什么反应?

溶血反应 2) 此反应发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输入变质血

3) 接下来当大量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后,此病人将出现的特征性表现是什么 ?

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死亡

4) 如病人出现以上情况,此反应的致死原因是?

红细胞大量破坏 5) 发生此反应时,如何抢救 , 首选的措施是什么 ?

(1)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2)维持静脉输液通道,供给升压药和其他药物(3)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药液(4)部封闭,热水袋敷双侧肾区,(5)察生命体征和尿量(6)现休克症状时抗休克治疗

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改革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这一改变的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应用了学案导学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高中化学。本文旨在分析在高中化学中如何运用学案导学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教学 学案导学法

很多高中生都认为高中化学相对较难,不容易理解,那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都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知识,学生很少自主的获取知识,这样对知识机械的死背硬记当然让学生觉得枯燥,抽象并且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化学导学学案正是广大教师针对这一现象想出的解决途径,学案导学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那么高中化学怎样应用学案导学法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成为了关键问题。

一、怎样设计化学导学学案

化学导学学案是否能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学案的质量。高质量的导学学案是需要高中化学教师精心进行设计的。

首先,化学教师要了解导学学案的基本构成和思路。它包括所要学习课程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课堂小结、课堂达标练习、学生能力展现、课后作业推荐以及学生思维拓展等内容。

其次,了解导学学案里应该包含的内容之后,教师还应该充分的准备好,使化学导学学案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设计,还要把高中化学教材和化学参考资料吃透并了解化学学史,以便明确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化学教师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因为导学学案是设计给学生使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注意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化学导学学案的设计要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范围内,以便设计出来的导学学案真正的能被学生应用。尤其是导学学案中引导性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源于课本,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够找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感,这样的导学学案才会深受学生喜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探究NH3的喷泉实验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1、水与NH3能做喷泉实验是为什么?2、喷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水还可以与哪些气体进行喷泉实验?4、喷泉实验要想实现必须用到水吗?你能找出这其中有哪些规律吗?5、下列哪组物质能进行喷泉实验呢?A.H Cl和水; B.NO和水; C.NO2和水; D.SO2和水; E.CO2和NaOH溶液; F.NH3和盐酸; G.Cl2和苯; H.Cl2和NaOH溶液6、生活中你看见的喷泉原理是什么?和我们所学的这个喷泉实验是否有关?如果没有关系,你觉得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可以应用哪里?这样设置问题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第五个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六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怎样落实化学导学学案

导学学案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进行化学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化学课堂更加人性化。因此导学学案就要具体落实下去。

首先教师在下课前就把下节课的导学学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学案进行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运用导学学案的预习,自己就能解决一些简单易懂的化学知识,并找出重点和难点,标注自己疑惑不解的地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的时候,就会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学习,既为学生节省时间又让学生学会了自学的方法。

其次,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新的疑难问题。

最后,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对当堂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应用化学导学学案的注意事项

化学导学学案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学生对导学学案比较排斥,它就不能起到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在应用导学学案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的提高,以便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学案。首先,编写导学学案的教师应该非常熟悉新课程标准、化学教材内容、化学考试说明、化学考试大纲、以及高考考试题型等等。其次,编写导学学案教师还要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熟悉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熟悉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熟悉学生的心里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出来的导学学案一定要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设计出来的化学导学学案一定要科学合理并且具有可执行性。

(二)编写化学导学学案的教师要注意不要将教案认为成导学学案。教师教案的编写是必须的,它起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和掌握化学知识的一个流程设计。不能因为运用了导学学案就放弃教案,导学学案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学案应该和教案结合起来运用,二者相辅相成,教案可以为学生在运用导学学案时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知识内容的系统归纳和深化。

(三)教师在运用化学导学学案的时候,还要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二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因此,教师不要以为运用了化学导学学案就可以完全不用管理学生,导学学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的为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和思想的知道,并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化学导学学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能主动的,积极的获取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的了解化学教材和考试说明,以便编写出质量更高、操作性更强的化学导学学案。

参考文献

[1] 阚开颜. 立足导学案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12) .

[2] 张莉,毛静,金继波. 学案导学对改善高中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初步调查与研究[J]. 化学教育, 2008,(07) .

[3] 寿才明. 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05) .

[4] 张晓文. 利用学案导学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 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11)

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可持续发展目标直接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深刻地推动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其中不同的信用评级能直接影响绿色债券发行的最终定价。为探寻信用评级对绿色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关系,本文以近四年的绿色债券数据作为实证,分析了信用评级对绿色债券定价的干预形式。

关键词:信用评级;绿色债券;发行定价

绿色债券将债券募集资金专项使用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亦或是为此类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从宏观角度来讲,绿色债券的发行,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定额资金收益作为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驱动资金,积极推动社会“绿色化”的发展。在经济市场的发展结构中,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的组成体,市场发行定价产生的经济变动行为,引起学者的注意。为进一步探讨绿色債券在发行过程中的变量因素,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信用评价对绿色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

一、基础概念

绿色债券是将资金应用到绿色、节能、环保的项目中,助力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债券的定义范畴较广,如图一所示,为绿色债券的所有品种。

从债券市场的影响因素来讲,信用评级可以直接反应出债券发行方的基础偿债能力、发行方的信用度等。评级公司对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的评测分析可以为债券参与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信息,为后期一系列的投资操作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可以由数据映射出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起到辅助监督的效果。

本文通过2017-2020年我国绿色债券利率作为切入点,对信用评级与债券利率定价之间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描述性分析方法,判定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影响。

二、分析指标的选择

本次指标选择是以基础债券与影响因素为借鉴,分析出绿色债券定价的各类影响因素。一方面,确定绿色债券的信用评级指标,确定评级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探讨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期限,是否符合预期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基础条件。最后,按照各类变量对债券产生的驱动因素,利用数据模型,分析当前证券市场在未来时间段内的发展势态。例如,解释变量中的债项评级(BR)、发行规模(SIZE)、发行期限(YEAR)、回售权(PUT)、赎回权(CALL)、市场指数(INX),被解释变量中的发行利差(TIC)。

三、结果分析

(一)我国2017-2020年绿色债券的发行动态如图二所示。2017到2019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总量逐步提升,但是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因素的影响,绿色债券市场疲软,发行量较2019年有所下降。

通过对发行中的绿色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包含69%的AAA等级,其他等级评定分布不平均,特别是在数量比值方面,等级权重比并不能满足预期设定的正态分布系数。此类现象间接说明国内绿色债券市场评级滥用的现象,极易对发行方产生信用风险问题,还有可能造成投资者对市场主体行情的失误判断。这就需要承接绿色债券评级的机构,加强对债项的评测力度,利用数据信息正确评测出债项风险指标,保证主体市场运行的稳定性。

表一为绿色债券的描述性分析。从表一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近五年的发行期限较多,5.28年是现有市场上的绿色公司债券发行平均年限。在发行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且不同发行方之间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造成上证指数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线性回归计算结果

按照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对待测定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分析出以最小误差平方作为引导点的最佳匹配函数,并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未知数据。在对解释变量进行测定时,得出表二中的数据值。

从线性回归中的数据表述形式可以看出,发行利差、发行期限之间呈现出正比关系,此时也可推断出债券期限与绿色债券之间的关系值,分析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与负相关数值。针对信用评级与绿色债券之间的关系值则可以看成,信用评级越高,债券的发行利差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经过数据比对,评级分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利率差额将下降0.6个百分点。此外,在数据核验过程中,如果出现数据增量问题时,则应针对债券的附属条件进行测定,例如,回售选择权、赎回选择权,两种因素决定的负值数,将形成一个风险对冲,降低支付利率。从绿色债券发行角度来讲,要想实现更多资金的入驻,需要通过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规避因为提高债券利率造成的发行利差削减问题,真正在不同市场之中起到分化调节的效果,增强绿色债券的经济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债券下的绿色金融市场要想实现常态化发展,必须深化信用评级效能,探寻发行方与不同经济指标产生的联动影响,保证后期市场运行稳定性。第一,发行方可以优化评级指标点,降低因为风险不对等引发的信用风险问题。第二,债券评级单位必须创设出更为完整的评级体系,辅助市场打造出科学性的绿色债券系统,从不同维度,反应出绿色债券市场的风险问题,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数据服务。第三,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环境的生态维护,构设出具有一定法律保障性的债券市场格局,并应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应对外界风险因素,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家明,祝静远. 基于线性回归的绿色债券票面利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9,39(04):87-92.

[2]郑秀君. 基于互联网金融指标和环境效益指标的绿色债券综合信用评级研究[J]. 征信,2017,35(10):67-75.

[3]黄娜. 我国绿色债券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9):39-40.

作者简介:杨志勇 (1985年2月7日),男,汉族,籍贯:江苏南通,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中级经济师,毕业院校:南京大学,毕业专业和研究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经济方向,工作单位:江苏银行南通分行.

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教学研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修学分,毕业论文本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生教育“职业化”。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考研压力大等原因[1],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敷衍了事,甚至捏造数据,由此还曾数度引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2],以及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在当前大环境下,我院学生与教师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教”的环节仍不足,学生“学”的气氛不够浓烈,师生“研”的水平还不够高。因此,为了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本文将以常州大学材料专业为例,从教师、学生和专业实际情况谈谈对毕业设计改革过程的一些感悟。

一、结合专业特点、师资结构和科研水平,确定总体改革思路

在毕业论文出现问题时,首被问责的是监管部门。故很多高校教务处建立了自己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建立从选题、开题到论文撰写的统一规范;加强论文的审核制度,控制查重率,从省级校级各层面开展不定期的抽检。但是,只监管不改革只会让形式化蔓延,无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各个学院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毕业设计改革。

常州大学材料学院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建有数十个省级重点、省级、市级、校级实验室、测试中心、教学示范中心等,有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有博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近90%;先后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863、973、国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材料专业的本科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有研究改进材料性能、开发新材料的能力;材料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和设备可以支持本科生进行大量的研究性实验与初步探索;材料学院的师资结构决定了教师们有能力在毕业论文过程中指导其选择较新的课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索,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院对本科生培养的目标应是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并重,而非只是就业型人才,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应是提升其专业内涵,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二、以“教”促“学”,让毕业设计所需的基本技能贯穿于专业课学习的始终

本科毕业设计本应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应用和提升的过程。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第八学期指导老师给出具体课题题目,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工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最后撰写毕业论文。这一过程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与前期的专业课教学鲜有联系。

实际上,如果大部分学生此前并未接受过相应的科研训练,一个学期的时间做毕业设计非常短。学生甚至根本不理解题目内涵,就盲目选题,简单阅读几篇文献,对现有研究成果一知半解,实验方案不具体甚至不正确,实验结果欠分析,最后是草草完稿。整个毕业过程中,面对从未接触过的课题,学生经常感觉无从下手;面对一脸盲然需要从查文献教起的学生,教师也时常感觉颇多无奈。如果学生一开始接触专业课开始就了解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安排,就会明确平时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我院教师大都接触到各自学科的前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积极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在后期选题时,不会无的放矢。这样,现有的自主选题与分配题目相结合的政策才有实际意义。改革课程教学过程,多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后安排一些小课题。特别是在基础知识的应用环节,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是不能忽视教师“教”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教会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毕业论文不是一朝之功,期望在最后一个学期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所需的技能应在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进去,才能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学”促“研”,“学”有所思,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思考成为常态

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本来就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毕业设计的质量的提高,只靠教师的“教”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学生用心去“学”。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思考成为常态,在他们的整个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地思考该专业课与毕业设计的关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培养哪些技能,哪些问题还未解决,涉及哪些技术前沿,还会用到什么方面的知识等等。所有这些思考,不是强制的,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顺其自然进行的。

学生在前几个学期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文献检索和实验分析等,并且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加上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各类科研讲座,这些都会引导学生在某个方向上的兴趣,学生对将来自己的毕业设计的目标也会越来越明确。进而,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前参加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当中来,实践证明,这会致使毕业设计成为一项轻松的、可兼顾完成的工作任务。

四、“教、学、研”结合,让毕业设计选题更有针对性、可行性

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是选题[4]。通过前几个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加上合理的毕业设计安排,顺利地选题开题会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是因人而异的,不能期望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能达到高标准,所有论文都具有创见性。归根到底,毕业设计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并有所提高。因此,毕业设计题目应兼顾各种程度的学生,应保证各类学生都能选到合适的题目。选题原则是:自主选题和分配题目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针对今后仍从事科研的学生,应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重点强调选题的科学性,题目设计应兼顾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研究兴趣。比如,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已有研究课题给定一个题目的大方向,学生在老师给定的大方向内自主选题,由老师把握题目的难易度、工作量和可行性,避免学生选的题目过宽过泛或不切实际,既关注了学生兴趣,又保证了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指导。针对今后从事技术工作的学生,应以培养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强调选题的实用性5]。选题尽可能同其将来工作内容相联系,侧重选择和企业实际课题相关的题目。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的工作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尽快地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实际工作的顺利过渡。

五、“教、学、研”相互促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对学生来讲,经过前期的训练,有了合适的选题,学生有基础、有能力、有兴趣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毕业设计真正当成对自己有益的工作来做,不会对其敷衍了事,甚至捏造数据,同时也会认真地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以求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对教师来讲,毕业设计和与自己的科研方向结合,合二为一,使老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指导毕业设计。目前高校均面临软硬件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并且可以避免虚拟题目、遗传题目等问题,还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教学压力,进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教、学、研”相互结合,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了教师的认真指导,辅以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监管,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得到持续提升。不仅如此,“教、学、研”还会相互促进,通过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含金量。反过来,学生的参与也会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科研课题中的一些基础性和重复性工作由学生去做,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也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给教师带来新的启发。

总之,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只是靠加强监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毕业设计的主体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同时,还应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让毕业设计真正起到全面总结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让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成为用人单位遴选人才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2]杨卓娟,杨晓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0-162.

[3]彭秀英.立题和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J].中国大学教学,2012,(3):75-76.

[4]曾永卫,蔡毅.工程应用型本科产学研合作的分析和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Z2):70-71.

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 词频统计 研究文献计量

一、问题的提出

肇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1994)关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赶快补课”的要求以及1982年1月29日,夏书章教授题为《把行政学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文章的第一声呼唤,我国公共行政学正式恢复重建并迈向发展的新阶段。历经三十几载,在学界的不懈努力与刻苦精研之下,公共行政学研究日趋专业化、规范化。但由于历史及诸多因素,当前公共行政学研究仍然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8-2016年间所转载文献的词频数据分析,透析公共行政学的最新进展,并试探性地剖析当下行政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促进学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

二、样本、方法及指标

本次评估选取的样本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公共行政》所转载的文献,所选取的时间段为2008年-2016年。整理数据,获得有效样本总量为1544篇。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作为当前国内唯一的公共行政类研究成果转载期刊,收录了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具有代表性。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次评估拟采用文献计量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透过客观数据,揭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迫切问题, 以发深思。

基于本项研究的需要,指标设计参鉴何艳玲教授的研究(何艳玲,2007),作出以下安排:

1.作者单位、作者学术地位。该指标意在考察哪些人在做行政学的研究以及其在该研究领域中所处的学术层次,以此探究行政学研究的主要贡献者和学术研究梯队的成长发展状况。对于作者单位作出以下分类:高等院校、党校和行政学院、社科院系统、民间研究机构(学会、协会等)、政府部门、其他;作者学术地位分为: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助教、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以下、未标明或无学术身份。

2.研究主题、资金来源。研究主题为行政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资金来源从侧面反映科学共同体的发展(吴晓林,郭慧玲,2014)。研究主题指标具体为:行政改革、行政组织与职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行政效率)、NGO、公务员制度与人力资源、行政哲学、行政伦理、学科发展、研究方法、行政决策、政府间关系、公共财政、其他;资金来源的二级指标为:国家级基金(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政府基金、校级基金、特定基金会、无基金支持或无标明。

3.所处研究阶段。借鉴何艳玲教授把帕里·克里默对研究阶段的分类和我国行政学研究实际相结合的分类,将研究阶段分为:概念界定、问题描述、变量分析。旨在探究行政学研究的发展进程。

4.研究类型、基本规范、资料收集方法及统计方法。旨在为我国行政学研究方法论问题提供客观依据。具体为:(1)研究类型:规范研究、实证研究;(2)基本规范:有理论对话、有文献引用无理论对话、无文献引用无理论对话;(3)资料收集方法:非经验主义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受控田野调查或实验法、参与观察;(4)统计方法层次:为突出无统计运用占比,将不包括无统计运用的类别统称为“其他”。

三、样本分析

1.学术研究主要贡献者及研究梯队的成长。

1.1作者单位。意在考察哪些人在做行政学研究。表1(表1中,“f”代表frequency,即“频数”;“p”代表proportions,即“比例”;“%”代表百分率。文中各表同上。)提供了描述性的信息。从此表看出:高等院校的频数为1294,占总量的83.8%,这显示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主要贡献者来源为高等院校;其次是党校和行政学院,所占百分比为10.8%。值得关注的是政府部门所占比,仅为1.6%,说明当前政府部门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结合理论的反思。

1.2作者学术地位。行政学研究者所处的学术地位怎样?学术研究梯队如何?参考表2,教授(研究员)占比为33.9%,副教授(副研究员)为20.7%,表明教授、副教授等学术地位较高者是行政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者,这一点与休斯顿、德里关于美国公共行政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讲师(助教、助理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为14.2%、16.8%。值得思考的是,博士研究生占比超过了讲师(助教、助理研究员)占比,这与何艳玲教授的研究结论一致(何艳玲,2009)。即接受更多专业学术研究训练的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正在茁壮成长,且越来越专业化。

2.行政学研究热点趋势和科学共同体发展情况。

2.1研究主題。表3 反应了研究主题发展呈现的趋势。行政组织与职能占总数比例为17%,居所有主题之首。这说明,至少在《公共行政》这一学术平台上,行政组织与职能是未来行政学研究的热点。而公共政策占比为10.7%,行政哲学与行政伦理为8%,绩效评估(行政效率)为4.3%,NGO为3%,公务员制度与人力资源和政府间关系同为2.7%,学科发展占2.3%,而研究方法和公共财政分别仅占0.8%和0.3%。

2.2资金支持。行政学研究的制度性资金支持怎样?在表4的数据中,国家级基金(包含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基金)占比为40%,省、市级政府基金为13.2%,校级基金为5%,其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而特定基金会仅占0.4%。说明在近9年的行政学研究中,国家级基金和省市级政府基金是主要来源,但对比何艳玲教授的研究发现,在《公共行政》这一期刊上,国家级基金支持大幅上升,无基金支持或无标明大幅下降,其次是省市级政府基金、校级和特定基金会支持比重加大,说明行政学研究制度性支持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前进。

3.行政学研究进程。 从表5可知 ,问题描述仍居于研究阶段的主流地位,但对比何艳玲教授研究结果,在大致一致的基础上又稍有回落,而概念界定无疑是“新起之秀”。变量分析仅为2.7%。

4.行政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4.1研究类型。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无优劣分别,仅是研究方法的差异。在本项研究中,规范研究“略胜一筹”,较之前人的“结构性失衡”和缺乏实证资料支持的结论,《公共行政》呈现向好发展的别样图景。

4.2研究的基本规范。表7标明,有理论对话占总样本比重的42.2%,有理论对话无文献引用为40.5%。对比何艳玲教授的研究,该数据说明了近9年来行政学研究的规范化程度大幅提高,“重复立论”更少,学术研究更专业规范。

4.3资料收集方法。参考表8,92.6%的资料收集方法属于非经验主义方法。对比何艳玲教授2009年研究结果的96.7%略有下降,但仍高达九成。说明在近9年时间里,研究者们仍然高度倾向于做书斋学术。

4.4统计方法层次。从表9来看,82.5%的文献属于无统计运用,对比张光进、马向平、杨程2009年的研究成果,近9年来,无统计运用占比似已回落,但已有研究仍存在统计方法运用较少的问题。

四、思考與讨论

1.当前公共行政学研究特点。

1.1学术成果的主要贡献者为高校研究者,学术研究梯队存在明显缺陷。张成福教授曾经撰文分析了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情况。而在本研究中,作者来源的绝大多数为高等院校,与之相符。说明当前我国行政学研究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自我觉醒意识”愈发清醒。而学术研究梯队的成长却在讲师(助教、助理研究员)处出现明显“断层”,缺乏良好的持续性和继承性,这将是未来我国行政学发展需要补给的短板。

1.2研究主题分散多元,行政组织与改革突出。研究主题是研究领域广度和深度的代表。故关注主题的特征是必要的。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研究主题呈现分散多元化,广度拓展表现在三方面:(1)宏观上:领域扩展到政府间关系、NGO;(2)中观上:更关注行政组织与职能、行政改革、行政决策、公共政策;(3)微观上:注重政府组织内部发展。学科发展、研究方法、行政哲学与行政伦理也逐渐被重视。其次,公共组织的研究向来是行政学的探究重点,而在我国,政府组织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政府组织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学界对行政组织发展动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行政组织与改革研究——的讨论已进入“白热化”。

1.3学术研究规范化程度增强。学术研究的规范化问题(连同本土化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学界对此问题的分析和反思业已形成规模。而这种反思恰恰对行政学研究规范化程度的提高起到莫大的鞭策作用。从《公共行政》这一学术平台来看,规范化的数据总占比为82.7%,较前人研究亦是巨大进步!

1.4“结构性失衡”倾向趋缓。学者曾将结构性失衡解释为偏重规范研究而轻视实证研究的行政学研究现状。从前面的统计数据来看,实证研究即将占据当前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半壁江山”,大胆推测:对实证研究的重新重视将使结构性失衡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值得思考的问题。

2.1研究理论与行政实践相脱离。为厘清什么是“实践”一词,笔者引用布迪厄提出的实践理论:惯习×资本+场域=实践。而在方法论意义上,指向实践的行政学是指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指向在既定的制度与文化背景下所发生的各类行动者的实际行动。在本项研究的统计数据中,学术研究的主要贡献者来自高等院校,而高校学者往往身兼二职:学术研究者与学科教学者,深入行政学真实实践的精力自会消减;更不用说学者本身获得行政学真实景象的方法和途径有限的壁垒。这是目前公共行政研究和反思重学理轻实践的要因之一。

2.2学术研究方法滞后,统计方法缺失。近15年前,美国公共行政学家认为 公共行政学研究是应用性的、非理论性的、非积累性的”。该问题同样出现在当前我国的行政学研究中。从现有数据来看,有92.6%的公共行政学研究论文都采用非经验主义方法,其他方法则微乎其微。与之相伴的是处理其经验数据的具体统计技术也很少采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斋学术研究”缺乏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成熟的社会科学统计技术,显然难以对实践进行精确描述并建立起有效的理论,不能不说这是行政学研究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2.3研究阶段仍较初级。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找出社会现象的共性,发现普遍的因果规律,建立有效解释、预测社会现象产生、发展与变化的理论,并将其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实践的开展。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初衷和归旨。因此,“三种变量分析”理应是行政学研究的主要阶段。但在本次研究中,变量分析仅占样本总量的2.7%,而概念界定与问题描述共占比却高至97.3%。说明,行政学研究进程缓慢,仍是目前阻碍行政学发展与进步的桎梏。

参考文献:

[1]何艳玲.公共行政学研究是我们与这个时代肝胆相照的方式[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5).

[2]何艳玲.中国公共行政学的中国性与公共性[J].公共行政评论,2013(2).

[3]陈辉.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基于高校学报的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第六卷.

[4]董建新、白锐、梁茂春.中国行政学方法论分析:2000一2004[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3).

[5]陈辉.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评估与反思[J].行政论坛,2008(6).

[6]马骏.“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思考”专题研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何艳玲.“中国行政国家”60 年:追寻现代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1).

[8]休斯顿、德里:“公共行政研究:对期刊的评估”,载怀特、亚当斯编:《公共行政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与前景[J].中国行政管理,2008(9).

[10]张康之,姜宁宁.社会治理变革中的公共管理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6 年重点及 2017 年研究预测[J].中国行政管理,2017(2).

[1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

[12]孙立平.迈向实践的社会学[J].江海学刊,2002(3).

[13]帕里、克里默:《公共行政评论》(1975— 1984)中的研究方法.原文载Jay.D.White&Guy. B.Adams(1994), Research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lections on Theory and Practice,Newbury Park,CA: Sage,1994.

[14]张光进、马向平、杨程.中国公共行政研究评估(1999- 2008)对代表性期刊作品的考察[J].理论与改革,2009.

作者简介:杨璐萍(1995.06—)女。籍贯: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上一篇:护理系毕业论文下一篇:护理研究生论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