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范文

2023-06-28

窦娥冤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 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 简介元杂剧的常识:

套数(散套)

1、 元曲的分类:

散曲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 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 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 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 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 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

怨天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

见蔡婆

遗嘱

(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 课堂小教材分析: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七、 布置作业:

1、 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 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关汉卿

天地

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

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 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元杂

指斥告别蔡婆

发下誓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 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 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 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 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

怀疑质问

揭露黑暗

彻底否定

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 阅读第二场

1、 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 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 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 ”,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 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 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 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

怀疑质问

揭露社会

哀告走后街 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

遇见蔡婆

合)

悲(温顺善良)

怨(反抗精神)

(悬

(巧

立下遗嘱

彻底否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 复习检查

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 阅读第三场戏

1、 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 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 第二桩

第三桩

3、 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 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 怨

2、窦娥

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

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

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 布置作业:

1、 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 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附:板书

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知道其冤屈)

誓愿

六月飞雪(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

恨 (全剧高潮,反抗顶点)

窦娥冤教案范文第2篇

在楔子里,展示了窦娥幼年的悲剧生活:她三岁亡母,七岁时,父亲窦天章为了还债和换取上京赶考的路费,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悲惨的境遇对小窦娥的磨炼,造就了窦娥后来的反抗性格。

接下来,第一、笫二折里作者描写了十年后窦娥的悲剧性的遭遇。 窦娥长到十七岁的时候和蔡婆婆的儿子成亲,不到两年丈夫又得病死了,婆媳两人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婆到开药铺的的赛卢医家里去讨债。 赛卢医没有钱还,就把蔡婆婆骗到荒郊野外,想勒死她。 恰巧被路过的流氓张驴儿父子看到,吓跑了赛卢医。 但张驴儿父子更是两个泼皮无赖,当知道蔡婆婆家只有婆媳二人时,就恃强凌弱,以救命之恩相要挟,强迫蔡婆婆她们娘俩嫁给他父子俩。 蔡婆婆软弱怕死,被迫答应,窦娥却执意不肯。 她为蔡婆婆的懦弱感到气愤,她不但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而且对蔡婆婆改嫁的糊涂行为加以嘲讽。 通过这些描写,窦娥的反抗性格得以初次流露。

在第二折里,作者进一歩描写了窦娥受封建社会机构的迫害。 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后逼窦娥成亲,不料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他反咬一口,想用诬陷手段迫使窦娥顺从。 窦娥问心无愧,宁愿见官也不肯屈服。 在她的心目中,天真地认为父母官是 “明如镜 ,清似水 ”,一定能够主持正义 ,替她昭雪洗冤的 。 谁想审理这桩案件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个昏官。 作者用辛辣的笔触刻划了桃杌这个人物。 他向打官司的张驴儿下跪,认为是“衣食父母”; 认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什么是非曲直,他全然不管。 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恶毒、残忍的本质。 《感皇恩》中“一杖下, 一道血,一层皮”,写得非常形象,让我们好象亲眼看见了一个弱女子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的情形。 当贪官决定窦娥不招就毒打蔡婆婆时,窦娥为了保护婆婆而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 作者突出描写了窦娥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增加了读者对窦娥的同情,从而也加深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这就是作者在前两折里的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 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里,人民不但生活贫困,面对着倾家荡产,卖儿鬻女的威胁,而且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官吏昏庸贪暴、是非不明,人民的生命安全沒有丝毫的保证。 所谓“衙门从古向南开, 就中无个不冤哉”, 说明了窦娥的冤狱并不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 所以,她的种种遭遇实质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遭遇的集中的反映。 她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第三折是悲剧的高潮。 写窦娥蒙受不白之冤被押赴市曹处斩。 她对封建衙门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于是以撕心裂肺般的呐喊对代表封建社会的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控诉: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对天地的控诉, 实质上就是对黑暗不公的现实社会的控诉,这标志着一个善良妇女惨遭迫害之后彻底的觉醒,从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变为一个敢于叱天骂地的封建统治者的叛逆。

刑前“三誓”正是她觉醒之后的最后抗争。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窦娥正义凛然,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血溅丈二白练;二要在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三要当地干旱三年。 行刑之后,果然奇迹出现:阴云布满天空,悲风在怒旋。 颈血没有半点落地,雪花掩埋了她纯洁的躯体。 三年不雨,大地上草木丧失了应有的滋润和光泽。 这些有力地表现了窦娥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抗议,对正义公理的呼唤和渴求,同时也象征了一种复仇伸冤的愿望和决心。

紧接着在第四折里, 作者又描写了窦娥鬼魂三年以后的坚强的复仇意志。 窦娥死不瞑目,向做了官的父亲托兆告状,冤枉得以昭雪,贪官污吏、流氓无赖等受到应得的惩处。 这个喜剧式的结尾是大快人心的,它显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理和愿望。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中,窦娥的鬼魂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在作品里发生了, 并且显得是那样合情合理,一点也看不出有牵强的痕迹,以致我们读了之后,完全相信它符合于现实生活的真实。 这就是作者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 正是这些浪漫主义的描写,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构成了全剧的高潮,使主题逐步地深化, 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所以,《窦娥冤》 是一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前两折里,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后两折里,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者之间结合的却是紧密无间的。 可以说,全剧如果没有那些现实主义的描写,就不可能使我们如此深刻地认识到窦娥冤狱的典型意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残酷、 吃人的本质。 同样地,全剧如果没有那些浪漫主义的描写,也就不可能使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受压迫者的, 至死不移的复仇意志,感受到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总之, 关汉卿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把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对理想的大胆想象交织在一起,使《窦娥怨》充满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摘要:《窦娥冤》是一部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悲剧。关汉卿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把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对理想的大胆想象交织在一起,使《窦娥怨》充满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上一篇:木兰诗教案下一篇:屈老师教案

热门文章

窦娥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