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技术范文

2023-12-25

gps技术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加速我国工程测事业的发展。尤其是GPS定位测量技术的应用,更是促进了工程测绘事业迈入一个新台阶。本文主要是对GPS定位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了给工程事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GPS定位测量技术;工程测绘;作用

前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PS定位系统的出现,更是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交流,尤其是GPS定位测量技术的出现,更是在工程测绘事业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具有高效、经济、精准的特点,为工程测绘事业提供出强大的技术支持。

一、GPS定位测量技术的优势

1.运用范围广泛

众多领域中,都会使用到GPS定位技术,它不仅可以提供出三围运动的时间、速度,还可提供出三围坐标系。不管是在导航还是在测量工作中,都可以运用到它。此外,还可用其对时间和速度进行测试[1]。今年,该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被广泛的运用到海洋、航空、工程、摄影等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受环境影响不大

GPS定位测量技术受环境影响不大,除了在雷暴雨天气无法进行探测外,其余天气里都可以全天候进行工作,对环境没有太过严格的要求。这些优点是其它测量手段无法比拟的[2]。现今,已经有大量的卫星被发射到地球上,总体来说分布密度比较均衡,不管在任何时段,都可以同时探测到四颗卫星,覆盖面涉及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不管是在一年中任何段时间、地球上任何位置,都能够正常的进行测量。

3.定位准确性高

GPS定位系统不断的进行升级与完善,相应的GPS定位技术也得到巨大的进展,提高了定位的精准度。实践研究充分表明,在五十千米的范围内,GPS的相对定位精准度可达到十到六十米。在一百到五百米的范围之内精准度可以达到十到七米。在一千米的范围之内精准度可以达到十到九米。

4.操作流程便捷

GPS定位技术操作起来非常的便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技术的相关设备越来越科学先进化。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GPS接收机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GPS测量的工具已经实现自动化[3]。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工作人员仅仅需要按照要求来完成接线、安装、接线、测量天线实际高度、采集天气数据等等工作即可。仪器在测量的过程之中会自动完成跟踪探测、记录、捕获卫星等等工作程序,工作人员仅仅需要在一旁进行监察,保证仪器正常运行即可。当测量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只需要按下关闭电源的开关即可,把仪器设备按规定摆放好,就可以顺利完成初期的测量任务。而且现今的GPS测量体积以及质量都不会过大,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5.测量效率高

测量效率高着是GPS测量技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有相关数据研究证明,在城市控制网、工程测量控制网以及国家控制网上采用该技术,可以大大的缩短测量天数,测量天数仅为一般方法测量所需天数的六分之一[4]。测量经费上也有所减少,在国内来说,费用仅为一般所需的三分之一。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配备软件的升级,即使是在千米以内相对静态的距离内,该技术的测量时间仅为十五到二十分钟。在快速静态的定位测量过程之中,当每一个流动站和基准站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十五千米范围之内的时候,对流动站的探测时间仅仅需要不到两分钟。在对流动站进行初期的探测之后,即可进行实时定位工作。在每一站中探测的的时间仅仅为几秒,测量效率非常高。

二、GPS定位技术的实际作用

1.促进虚拟现实技术的稳定发展

在过去,都是由人来完成一般的测绘工作,但是个人技术能力的高低以及操作产生的误差都会给测量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在环境条件较为险恶的地区内进行测量,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对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在工程测绘工作中使用了GPS定位技术之后,可以高效率的进行定位探测以及绘制出形象逼真的数据结论,还可以对整个测量工作流程进行实时观测[5]。在测量工作开展之前,借助计算机的技术对工程测量做出模拟,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对应的手段来进行有效预防,提高测量工作的可靠与安全性。现今,该技术已经被充分利用到我过矿产探测工程的项目中,并借助该技术来进行测量的预先演练,提高测量技术的准确性。

2.促进地形测绘工作良好发展

在地形测绘方面,GPS定位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实时动态差分发的运用,更是给地形测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地形测图中,如果使用RTK实时动态差分法技术,测量出的最后结果准确性可以达到厘米级别,借助RTK以及测图的有关然间来进行测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原来两到三人才能够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即可完成。

3.促进城市化建设稳步发展

建设城市现代化,就必须要对城市周围的土地以及环境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城市控制网工作对精度的要求非常之高,而且面积广泛,使用频繁,在大多数的1.2.3级城市导线一般都是布于地面,促进城市化健身步伐几块的同时个各种损坏的情况也逐渐增多,成为城市化建设工作的绊脚石[6]。GPS定位技术凭借自身操作便捷、精准度高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到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城市控制网项目建设速率,还未其提供出了精准的参考数据。保证城市化建设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GPS定位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GPS定位测量技术具有其它一般测量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推广并且使用,尤其是在工程测绘方面,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下一步工程测量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不断的对该技术进行探索,使之更加完善,拓宽该技术的适用范围,在大坝变形测量、地面降升以及高层建筑物中都可产生促进作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GPS定位测量技术工程测绘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为工程建设事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加速了城市化建设的稳步发展。为此,努力对该技术进行探索与完善,使之能够为我们的各行各业提供出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涛.GPS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应用和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102-104

[2]张延忠.GPS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及特点[J].科技传播.2011(07):110-113.

[3]缪健军.浅析建筑工程测绘的重要性[J].科技传播.2012(23):55-58.

[4]杨立忠,左立新.GPS技术在工程测繪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2(02):77-81.

[5]宋君炉.GPS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2(03):105-109.

[6]杨锋.谈工程测绘中GPS测量技术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32):32-38.

gps技术范文第2篇

某山地城市1∶1000带状土地勘测定界工程, 测区山高坡陡、森林茂密、灌木丛生, 地形平均坡度达20°~35°, 通行通视非常困难, 给常规控制测量带来了很大难度, 为了确保工期、保证质量, 我们采用了GPS控制测量方法。

1 GPS控制网的布设

本工程是山地城市公路带状土地勘测定界, 为了满足征收土地, 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 测定界址点位置的需要, GPS网点自然紧随公路而布设, 点位要求顾及公路用地范围且基本分布均匀, 各测点要求至少能与一个相邻GPS点通视。本次共布设17个E级GPS点, 联测已知点3个 (如图1) , 平均基线270m。网中联测的3个已知点为业主提供的D级GPS点, 其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

2 GPS控制网的外业观测

2.1 仪器装备

采用3台南方9600北极星单频接收机进行观测, 其静态定位测量精度为± (5mm+1ppm.D) 。

2.2 观测的技术指标

(1) 有效观测卫星数不小于4颗; (2) 观测时段大于60min; (3) 时段中任一卫星的有效观测时间大于20min; (4) 卫星高度截止角大于15°; (5) 卫星几何图形因子GDOP值小于6; (6) 精度因子PDOP值小于6; (7) 数据采集间隔为15s; (8) 数据采集方式为L1采集。

2.3 观测时间选择

根据卫星星历预报, 当时当地上午09:20以前能接收到4颗以上健康卫星信号, 且图象强度因子 (PDOP) 值都小于6。为了保证在最佳时间内观测, 每天安排在5:30~9:30这段时间进行作业, 以确保GPS网的精度。

3 数据处理及检核

将外业当天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 然后对其进行基线向量处理, 以确保外业数据的质量, 同时也是对外业数据质量的检验。数据处理采用随机的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 根据自动处理输出的基线向量指标, 即可知道基线的解算情况。作业过程中, 有一天发现同步环4~5~6闭合差超限, 经认真分析, 发现是点位置选择不当所致, 4号点选在5号点山脊的北面, 6号点选在5号点山脊的南面, 致使同步环上各测点观测到的卫星不同步, 需要调整个别点位, 这是山地城市GPS作业中值得注意的。

为了提高基线向量的解算精度,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大高度截止角。

系统默认的高度截止角为15°, 增大高度截止角对求解整周未知数与提高成果精度有益, 因为所有相应的噪声随卫星高度截止角增大而降低, 但这时要有较多的卫星参与计算, 且以GDOP值良好为前提。

(2) 改变历元间隔。

由子GPS机本身和外界干扰产生的整周跳变, 如卫星信号被树叶阻断, 使基准信号和卫星信号混频以产生差频信号。这时, 改变历元间隔, 可以提高基线向量的解算精度。但改变历元间隔数值越大, 需要的观测时间就相对越长。

(3) 剔除个别含有粗差的基线, 找出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测, 以确保整体质量。

4 GPS控制网平差和成果评价

采用GPS随机软件进行网平差, 首先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进行三维自由网平差, 在GPS网自由平差内部符合精度要求后, 进行约束网平差计算, 最后将各GPS点的WGS-84坐标转化为1954年北京37带大地坐标 (采用的坐标系是1954还是1980的坐标系再确认一下) 。网平差计算时使用Ⅲ-10, 某学校为起算依据, 进行三维约束平差, 利用无名岭的成果作为检核。平差后, 最弱点5号的点位中误差为±7mm, 最弱势相对精度为1∶285000, 无名岭的己知成果与本次平差成果比较δX=0.010, δy=0.01, 这说明采用GPS定位技术可以建成高精度的控制网。

GPS高程测量是利用2个四等水准点Ⅲ-10, 某矿施测GPS水准, 相当于四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 经WGS-84坐标系三维无约束平差, 可以获得供高程拟合计算的大地高, 由于GPS水准网布设成带状, 采用数学3次播值样条函数模式拟合, 拟合出各GPS点的正常高。拟合后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0.017m其精度达到四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精度要求。

GPS控制网采用日本拓普康701全站仪按I级导线精度进行外业检测, 其统计结果如表1。

从外业检测数据可看出, GPS控制网精度高, 成果可靠, 足以满足山地城市地形测量的要求。

5 结论与体会

(1) GPS控制网在山地城市控制测量中具有布网灵活方便、作业效率高, 能减少砍伐树木, 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2) 对山地城市选点要避免同步环中一个点在山脊一边, 另一个点在山脊另一边;或一个在狭窄的山沟里, 另一个在山头上, 选点还要避免选在大树下、坡度大的山脊山坡上、陡坎下面, 以免影响GPS测量精度。 (3) 观测时间的正常选择, 对提高GPS测量精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GPS测量的工作经验, 以山地城市GPS地形测量为工程背景, 研究探讨了基于GPS的山地城市地形测量方法, 分析了山地城市地形测量的整个技术流程,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GPS,地形测量,控制测量,精度

参考文献

[1] 黄哓忠.GPS在城市控制测量应用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 2006 (6) .

gps技术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GPS测绘技术原理以及技术特点,探讨了GPS测绘技术在城市建设以及公路建设方面的应用,介绍了GPS测量的具体应用策略,推动了GPS测绘技术的发展和优化。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现状;

引言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测绘技术也不断创新。GPS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GPS测绘专业技术自身所具备着较强地技术特征及优势,为能够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测绘工程专项工作当中,技术应用实践经验的积累必不可少。故需测绘工程相关技术员注重GPS测绘专业技术实践应用经验的累积,深入把握GPS测绘专业技术,将其各项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切实地提升测绘工程的精准性及效率性,确保测绘工程顺利进展。

1GPS测绘技术的系统组成、基本原理和技术优势

1.1GPS系统组成

GPS系统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测系统(地面部分)和GPS接收机(用户设备部分)。根据测绘工程要求选择某一位置设定信号接收装置,这样一来地上信号接收装置就会接收到来自GPS卫星系统的数据信息,并且信号接收装置会处理所得信息,分析不同地区信息和位置,获得详细的地理坐标系信息。

1.2GPS系统的卫星定位原理

单点定位:单点定位也称作绝对定位。单点定位指的是在一个待测点上,通过应用一台接收机跟踪GPS卫星,对待测点的地心坐标进行测定。因为很多用户只单纯的了解C/A码(粗码),但是不熟悉P码(精确码),使得导航电文测量的卫星位置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由于空气会影响电波的传播,使得测量结果出现误差,所以,单点定位法的精度相对较低,通常是30m左右。此种方式的定位精度无法满足工程测量的需求,不过在飞机导航、船舶航行等领域应用较为普遍。

相对定位:相对定位指的是利用测量卫星将电波传输到两台接收机,会出现时间差,从而实现待测点的定位。通过两台同一型号的接收机对相同的4颗卫星信号进行实时跟踪,合成处理两台接收机接收的电波,这样就能计算出两台接收机之间的相对位置,此时只要给定一个接收机位置就能计算出另一个站点坐标。若是两台接收机坐标距离在10公里以内,因为两台接收机同时观测同一个卫星时产生的卫星星历误差、时钟误差和电波空气传播误差大体相同,所以,在进行相对定位时,就能够有效抵消(或削弱)上述误差的影响,提升定位精度。通常情况下,相对定位精度±(5mm+1ppm.D)。这种测量定位方式主要在大地测量以及工程测量中使用。相对定位方法确定一个点大概观测时间为0.5h~1h。

差分定位:差分定位指的是在定位过程中使用2台以上的GPS接收机,把其中一台接收机安装在地面已知坐标点位置上作为基准点,剩余的接收机安装在待测电商。所有的接收机在同一时间实施单点定位,按照基准站测量所得坐标以及已知的坐标就能计算得出定位结构的位置差分或者是伪距差分。借助基准点以及接用户站之间的数据链,把基准站的改正值同步传输到用户站,同时改正用户接收机的定位结果,提升定位精度。差分定位融合了单点定位以及相对定位的优势,而且克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不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差分定位方法时,必须保证所有接收机型号一致,同时观测相同的4颗卫星。载波相位实时差分技术(即RTK)是差分定位法当中的一项典型技术。使用差分定位法测量仅需几十秒就可以测得一个点的位置。

1.3GPS测绘技术的优点

精确度高:GPS测绘专业技术,其在实际应用期间无论是动态化的测绘操作,还是静态化的测绘操作,和传统测绘技术相比,GPS测绘技术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以及精度。均可打破传统模式下的测绘操作,可将精准度控制于标准范围之内。GPS测绘技术直接和卫星相连接,因此可以直接获得点的三维坐标位置。并且,很多传统测绘技术由于条件限制而不能完成的测绘任务都可以经由GPS技术快速、准确的完成。从总体来说,通过以GPS测绘专业技术基本操作原理为基础,即可充分发挥其高精准性这一特征,从面、线、点三维坐标,高精准度地测绘所有信息数据等。同时,还可依据不同标准开展有针对性地测绘技术操作,以能够更加接近于预期地测绘目标。在测绘工程领域,GPS测绘技术属于现代测绘技术的一个高峰,这是很多传统测绘技术不能达到的。

节省测量时间,提高测量效率:传统测绘技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对人力、物力具有较大的需求,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日趋成熟,测绘技术的相关软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能够有效的提升测绘工作效率,节约测绘时间。在应用GPS测绘技术时,应用改进的软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计算和整理,行之有效的节约了测量时间,提升了测量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功能性:GPS测量技术具有着一定功能性特征。在静态化定位模式测绘工程专项工程当中,如果基线低于50km,GPS测量技术便可在100-500km范围之内,定位精准度通常为10-6-10-7。如果在实时化定位中应用GPS测量技术,通常用cm、dm精度測量单位来表示,偏差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及地点等因素的制约。

2GPS测量具体应用策略

2.1选点与建立标志

在GPS测量选点环节,需要符合以下条件:GPS测量点的位置应该优选交通便利、方便安装接收机的位置,而且测点视场需要有良好的开阔性;选点位置还需要远离对电磁波具有干扰性的物体,例如电视台、高压线等等。

2.2外业观测

GPS测量的外业观测工作内容主要是天线安置、观测作业以及观测数据记录等。天线安置。在进行天线安置时,主要是:对中、整平、定向和测量天线高。对中是指在静态相对定位过程中,需要把天线安置在三角架上,同时将其安装在标志中心上方位置,直接对中,并且必须保证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气泡居中。而所谓的定向就是保证天线定向标志线直接指向正北,定向误差应该不高于±(3°~5°);观测作业。此项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捕捉GPS卫星信号并且进行信号的追踪、接收以及处理,从而获得相应的定位信息以及观测数据。在做好天线安置以后,还需要把GPS接收机放置在离天线不远的安全位置,将接收机、电源、天线的连接电缆接通,在经过仔细检查无误后,在约定的时间将电源和接收机启动,开展观测;观测记录主要包含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接收机自动形成,同时将观测结果储存到接收机存储器当中,以便随时查询、应用以及处理;其二,观测人员填写的测量手册。观测记录代表的是GPS定位的最初数据,也是之后开展后续数据处理的唯一的依据,需要保证数据真实、准确。

2.3成果校核与数据处理

需要对观测成果进行校核,这样能够保证外业观测质量,达到预期定位精度要求。在完成观测工作后,需要第一时间校核观测数据质量,并且根据《规范》要求检查、分析外业预处理成果。若是发现成果不合格,则需要进行重测或者是补测。成果校核合格,就需要开展内业数据处理。内业数据处理主要是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平差计算,坐标系统的转换或与已有地面网的联合平差。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做好测绘工作。随着现代化测绘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的准确性和便捷性越来越高。GPS测绘技术由于其良好的准确性,节约测量时间,测量工作方便快捷,因此GPS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当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今后,还应该充分发挥GPS测绘技术的优势,提升测绘工程的精准性与工作效率,促使测绘工程顺利进展,为测绘工程的进步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胡传顺,万谋知,冯江宏,张广振.探析GPS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7(05):153-154.

[2]胡传顺.探析GPS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J].西部资源,2018(05):153-154.

gps技术范文第4篇

为了适应交通的不断发展和改善社会治安, 车辆的现代化管理已提上议事日程, 而3G技术 (GPS、GIS、GSM) 的同步发展将使得建立这样的系统变成可能。

目前, 国内有部分城市已经或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尝试, 如深圳的出租车、广州的公交GPS、上海、北京为迎接世界博览会和奥运会而建立的智能交通管理等。

1 3G技术简介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起来的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授时的多功能系统。它利用位于距地球2万多公里高的, 由24颗人造卫星组成的卫星网, 向地球不断发射定位信号。地球上的任何一个GPS接收终端, 在接收到三颗以上的卫星发出的信号之后, 便可以解算出被测载体的运动状态, 如经度、纬度、高度、时间、速度、航向等。

GSM (全球数字移动通讯系统) 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公众无线网络, 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系统可靠性最高、话音清晰度最高的移动蜂窝通讯系统, 它具有强大的保密功能, 用户身份鉴别可保护网络, 避免无权用户使用。GSM系统除提供话音业务外, 还提供数据业务、短消息业务等多项业务功能。

Super Map Objects是Super Map GIS系列软件中的基础开发平台, 是一套面向GIS应用系统开发者的新一代组件式GIS开发平台。Super Map Objects 2008是基于Microsoft的COM组件技术标准, 以ActiveX控件的方式提供GIS功能的组件平台, 适用于用户快速开发专业GIS应用系统, 或者通过添加图形可视化、空间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功能, 为传统管理信息系统 (MIS) 增加GIS功能, 把MIS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总体框架

基于GPS技术的智能车辆调度系统, 为物流和客运车辆提供一个集管理平台、调度平台、监控平台、信息平台、服务平台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智能车辆管理平台系统, 实现物流和客运车辆统一指挥、优化调度、实时监控、路径导航、信息发布等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公共交通运输突发事件, 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车辆应急呼叫服务和实时信息查询服务。系统集成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2.2 系统功能模块

基于GPS技术的智能车辆调度系统要实现的目标是车辆定位监控和业务调度, 迅速响应车辆的服务请求, 为车辆使用和管理人员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达到此目标需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2.2.1 车辆定位功能模块

系统对车辆采用点名查看、单点发送、多点发送、定时发送、报警发送等多种方式获得静态或动态数据信息, 以电子地图为背景显示车辆动态与轨迹, 对车辆实施监视与管理。可对任意车辆采取跟踪, 电子地图以车辆为中心对车辆进行跟踪。

2.2.2 车辆防盗功能模块

车载系统就会自动向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号, 直至监控中心应答为止;在车辆被盗、抢劫后, 监控中心能自动跟踪报警车辆;在对被劫持的车辆进行营救的过程中, 监控中心可以根据营救的需要遥控车辆强行熄火, 系统设有双保险, 设备故障不会造成意外熄火;根据授权可以对车辆内发生异常情况进行监听, 得到授权以后可以对特定终端进行断油。

2.2.3 车辆智能调度功能模块

系统支持位置无关的多分中心多级分布调度, 采用先进的智能调度算法, 依据实时的交通状况、车辆行驶状况、载客状况, 实现电子化的动态发车调度、应急调度、多线路调度、区域调度, 从而优化车辆、人员资源配置。

3 系统的实现

3.1 数据准备

系统以SuperMap GIS为平台, 进行车辆调度系统二次开发, 充分利用SuperMap公司提供的二次开发组件SuperMap Objects, 结合调度模型进行应用开发。开发环境为:GIS平台用SuperMap公司的二次开发组件SuperMap Objects2008;选用SDX+数据引擎与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的集成来实现数据库管理;编程用Visual Studio 2008可视化编程环境, C#语言可以与Super Map Objects2008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可以轻松实现GIS功能。

GIS数据库基本资料有1∶10万的广州市交通图、遥感影像图、行政区划图以及各类调查统计资料。空间数据主要包括与地理位置及形状相关联的空间几何对象及网络拓扑模型及相关属性数据。其中道路车辆数据库用于网络分析功能的路径规划求解, 主要包括道路通行状况相关数据, 利用SuperMap Objects控件作为GIS的支撑平台, 实现地图的制图、浏览、显示和路径调度等功能, 并使用GPS/GPRS技术, 实现路径动态调度, 其整体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空间地理数据和业务信息数据共同对调度决策产生作用, 缺一不可。对于调度路径的选择问题, 空间地理数据显得更为重要, 空间数据主要指配送中的有关道路网络地理信息。

3.2 智能调度的设计

要实现车辆智能调度, 其中的关键是知道当前车辆所在的位置, 鉴于目前有很多车辆都配备了GPS系统, 我们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实现动态路径调度, 车载GPS终端分布在各个移动车辆上, 负责接受GPS卫星定位信息, 通过数据控制处理器解算出车辆所处的位置坐标, 坐标数据经过处理后通过符合GSM标准的无线GPRS模块, 将数据发送到系统中来。以GPRS-Server控件作为系统与GPRS信息交互的中间件, 这样该车辆的地理信息就可以与系统上的GIS地图进行匹配, 并在地图上动态显示坐标的正确位置。这样我们可以直接实时地掌握车辆的动态信息 (位置、速度、车况等) , 根据现实情况实行车辆的智能调度。由于路段拥挤、堵塞等原因造成路况的变化, 使网络拓扑图中边的权重发生了变化, 这是动态调度最常见的诱因。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市内交通中, 节假日道路的通行时间要明显比平时长,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有必要对路径进行重新调度, 以得到更优的效益。

3.3 功能的实现

系统基于网络化、地图化和开放式环境, 集信息采集、编辑、查询、车辆导航、动态路径调度等功能为一体;智能调度方面, 采用MoNetBroker建立道路的网络模型, 求调度点对点的最短路径可以用Dijkstra算法, 以鼠标选择起点和终点之后可以在图中得到最短路径, 并高亮显示, 并在界面的下显示途径的路线。具体功能实现界面如图3所示。

4 结语

本文针对中国交通安全和运输服务水平急需提高的现状, 基于当前先进的3 G (GPS、GIS、GSM) 技术开发了智能车辆调度系统, 系统具有车辆定位导航、报警防盗、动态路径智能调度等功能, 整个系统设计合理、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生产简单, 对规范物流和客运车辆行驶路线、优化车辆调度、及时处理车辆故障和保证司机和乘客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基于GPS技术的智能车辆调度系统综合利用先进的3G (GPS、GIS、GSM) 信息技术, 提高了交通安全和运输服务水平, 形成了一种以信息化为基础, 以现代通信和计算机为手段, 以安全、高效、服务为目的的新型现代交通运输系统, 是交通行业向现代化、科学化、技术化、信息化迈进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GPS,GIS,智能,调度

参考文献

[1] 何小卫, 王爱华, 马跃.基于GPRS的GPS车载终端通信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8, 28 (11) :2952~2954.

gps技术范文第5篇

本次地籍测量的作业区域位于某市外环路以内, 面积为468km2。测区内地势平坦, 平均高程4 1 m左右, 地势大体是东北高, 西南低。经过测算, 整个测区界址点数为38.8万个。如果采用全站仪进行控制点测量和界址点测量, 按照投人6个作业组 (每组5人) 进行测量, 每个作业组一天测量35个界址点, 则需时1847天, 无法按工期结束外业测量任务。因此, 决定采用G P S RTK方法进行界址点测量, 将6个作业组拆分为10个作业小组 (每组3人) , 力争每个作业小组一天测量150个界址点以上, 从而将外业测量时间压缩到260天以内。

2 实施方案与精度评定

2.1 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数字测量的关键, 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 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 设计作业流程, 收集相关资料→测设首级与图根控制点→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图形编辑→成功整理。

2.2 控制测量

常规的地籍控制测量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施测, 这些测量方法要求相邻控制点之间必须通视, 技术规范对导线的长度、图形都有相应的要求, 而且, 在外业测设过程中不能实时知道导线的精度, 如果测设完成后, 回到内业进行平差处理后, 发现测量精度不符合规范要求的, 还必须返工重测。

GPS RTK技术解决了常规控制测量中的这些问题, 这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不要求点与点之间的通视, 不要求进行导线平差, 对控制点之间的图形、边长也没有什么要求, 而且, 采用实时GPS RTK测量能实时获得定位的坐标数据及精度, 测量控制器上会实时显示坐标及其点位精度, 如果点位精度满足要求了, 用户就可以将坐标的均值、精度及图形属性存贮到电子手簿中, 一般测量一个控制点在几分钟甚至于几秒钟内就可完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在地籍测图和勘测定界工作中, 如果把RTK用于控制测量, 布设测图控制网, 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人力强度、节省费用, 而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在应用GPS RTK布设控制网前, 应采用GPSRTK的点校正功能求出测区WGS-84坐标与80或54坐标的转换参数, 以避免投影变形过大, 得不到更精确的控制点坐标成果。

2.3 碎部测量

传统的碎部测量一般是根据测区已有的图根控制点, 利用平板仪测图或使用全站仪测图, 使用全站仪时, 测每个点均翰人该点的地物编码.然后再利用成图软件成图, 这些方法作业时要求测站点和被测的周围地物地貌等碎部点之间一定要通视, 而且一台仪器至少要求2~3人同时进行作业。

采用RTK技术进行测图时, 不要求通视, 架设好基准站后, 仅需一人拿着仪器便可以开始测量。测量时, 测量员在仪器已经初始化 (获得固定解) 的情况下, 在要测的地形地貌碎部点上, 将测杆对中、让气泡居中后, 开始测量几秒钟, 就能获得该点的坐标, 精度达到要求后就可保存, 保存点时输人该点的特征编码, 把一个区域内的地形地物点位测定后, 利用专业数据传输和处理软件可以输出所有的测量点。用RTK技术测定点位不要求点间通视, 仅需一人操作, 便可完成测图工作, 大大提高了测图的工作效率。

2.4 放样

放样是测量的一个应用分支, 在地籍测量中和工程施工中经常使用。它要求通过一定方法采用一定仪器把人为设计好的点位在实地给标定出来。放样的方法很多, 如经纬仪交会放样, 全站仪的边角放样, 距离交会等等, 利用以上方法放样出点的位置时, 往往需要根据测量的结果来回移动目标, 直至到达点位。放样同测图一样, 需要通视情况良好, 需要跑尺者和观测者, 工作效率低。

采用RTK技术放样时, 可以在室内用专用软件将要放样的点 (或线) 坐标编辑好, 传输到GPS的手簿中, 便可以在野外进行操作。操作时, 按提示选择放样点后, G P S RTK会实时解算出天线所在位置的坐标, 同时与待放样的坐标进行比较, 得出两者之间的坐标差, 再通过手簿的界面文字和图形导航到点。以Trimble 5700为例, 执行放样操作后, 手簿屏幕上文字界面会出现距离放样点的水平距离、垂直距离, 图形界面会出现箭头和指北方向, 指示该往哪个方向放样点靠近, 当仪器在距离放样点3m之内时, 箭头消失, 放样点用圆环表示, GPS天线的位置用十字丝显示。这种作业方法能很方便地找到放样点。

2.5 内业数据处理

外业采集数据后, 及时对外业采集的数据进行内业数据处理。

通过全站仪通讯软件把数据下载到计算机中, 再通过其他辅助软件编辑将数据存为*.DAT格式, 用CASS6.0成图软件展绘碎部测量点, 结合宗地草图和预设编码进行初步成图, 同时加载地籍各个要素, 做到地籍图图形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待一切就绪, 就可生成不同比例尺的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界址调查表、宗地属性表等相关内容, 为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做好准备。

3 测距仪测距精度分析

用测距仪测量时, 高差公式为:

目前常用的测距仪标称精度为± (5mm+5ppmD) , 对误差精度分析如下。

3.1 测距误差的影响

3.2 对高差误差的影响

不同竖直角对应的高差误差见表1。

若只进行单向观测, 当断离超过300m时, 应加上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数, 此时高差公式应为:

对高差误差的影响为:

4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计算, 可以得出当用经纬仪测量时, 测距误差及高差误差与竖直角大小有关, 测距误差与竖直角大小成正比, 随着竖直角的增加, 测距相对误差增大。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笔者参与的广州某工程项目为研究背景, 研究探讨了基于GPS技术的地籍测量实施方案, 给出了精度分析的思路, 相信对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工程背景,GPS,地籍测量,控制测量,碎部测量

参考文献

[1] 李青元, 林宗坚, 李成明.真三维GIS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测绘科学, 2000 (2) .

[2] 王少娟, 王丹.3维城市建筑物模型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J].测绘通报, 2000 (1) .

[3] 常庆生, 唐四元, 常青.GPS测量的误差及精度控制[J].测绘通报, 2000 (4) .

上一篇:道路交通下一篇:新兴技术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