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局工作要点范文

2023-06-23

规划局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居住建筑:住宅,宿舍,旅馆,病房 ..

公共建筑:教学楼,实验楼,火车站,电影院,剧院等 民用建筑 工民建 工业建筑

宿舍设计应依据《宿舍建筑规范》

建筑设计基本要求:适用,安全,卫生,美观,节能 适用: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 安全:防火,防盗。

卫生:提供对人体健康卫生的生活条件。主要包括:

1.日照,即阴面尽量少布置居住房间,或轮换使用,多设置楼梯等。如在住宅建筑中,每户均应有一个向南的房间。

2.通风采光,要求房间有一定面积的门窗。

美观:显示建筑的特点和特色,往往成为被建筑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它不仅包括单体美观,还有群体美观和协调的问题。如在建筑物上设置广告就应注意其市容效果。

节能:主要包括隔热和保温效果。天津市住宅节能标准是要求达到50%,这就要求建筑设计采用保温材料,采取保温措施,另外,增加门窗保温和严密性要求。

宿舍建筑设计可大致按如下几方面进行:

一、总平面设计:

1.满足规划要求。应满足城市规划部门批准的规划,如退线尺寸等。 2.宿舍接近生活服务设施(如食堂)和工作、学习的地点。

3.应有良好的朝向,即建筑的卫生要求。宿舍建筑要求1/2以上的房间应有良好的日照,并远离有污染的场所(如厨房排烟,烟囱粉尘等)。

4.满足间距,为保证北边房屋不被南边房屋遮挡,房屋之间应拉开一定的距离。1:2的距离一般房屋不受遮挡,但在市中心人口密集地区,为节省用地,一般选用1:1.5,1:1.2,1:1.1等。另外, 《防火规范》规定不同防火等级建筑应有不同的防火间距。

5.场地平整,干燥,便于排水。出入口处不应集水,应四周形成洼地,避免建筑四周集水。

二、平面设计:

1.宿舍建筑的组成和功能关系:

居室 盥洗室 出入口 厕所

其他(活动室,洗衣间,开水间,仓库等) 2.居室:(宿舍设计是核心) (1)宿舍面积:

国家按居住人数将宿舍分为3级: 甲类:6m 2/人 (每屋2人,宾馆称为标准间) 乙类:4m 2/人 (每屋3~4人) 丙类:3~2.6m2/人(每屋6~8人) (2)家具: 床,单人床尺寸为800~900X1950~2000 ;双人床有高度要求 壁橱,储藏用,每人0.45m 3 的空间 桌子,学习生活用品 (3)床位的布置: 二人房间: 四人及八人房间 500

居室不应设置在地下室,不宜布置在半地下室。 3.盥洗室及厕所: (1)离最远的房间不应大于20m (2)厕所应设前室或通过盥洗室进厕所(便于厕所对过的居室居住),厕所门不应直对居室 (3)厕位数: 男厕。大便器,10人以下设1个,超过10人,每20人增设一个;小便器,每20人设1个。 女厕。8人以下设1个,超过8人,每15人增设1个。 盥洗室。每8人1个水龙头,超过8人,每12人增设1个,水槽,水池宽0.7m (4)盥洗室及厕所已宜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4.管理室: 用于看门,电话,仪器设备管理等,最小面积8m 2 5.其它附属建筑:椐甲方要求设置。 可根据需要设置公共活动室、隔离室、储藏间。 6.平面组织形式: 作为宿舍建筑,其组织较为简单: 通廊式——走道两面设房间,经济并便于集中管理 单廊式——卫生条件好,干扰小

三、剖面设计

竖向空间组织及尺寸的设计。

根据高度,建筑物可分为:低层(1~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10层以上,>24m)

1.层高及净高:单层床的层高>2.8m,净高>2.5m,双层床的层高>3.3m,净高>3.0m。

2.室内外应有高差,一步15cm ,二步30cm ,三步45cm 。 3.楼梯设计:

楼梯是各层间竖向交通枢纽,结构构造复杂。 (1)楼梯间的分类 按楼梯间的形式分: 开敞式,即向走道开敞。

封闭式,通过楼梯间的墙和门与走道隔开,利于防火,多用于大型公共建筑。 防烟楼梯间,用于高层和地下建筑等,防止着火后,烟气顺着楼梯向上爬。 按楼梯间的布置分:

单跑楼梯,用于建筑层高较底时,不可超过18凳。

双跑楼梯,包括普通双跑楼梯、分合式双跑楼梯和直角楼梯。 多跑楼梯

螺旋楼梯,用于大空间的装饰楼梯,不可作为疏散用。

(2)疏散距离均匀、适中。 (3)放在坏朝向处。

(4)楼梯的部数:满足防火规范的要求(疏散距离,每层面积),间距50m~60m,放于两侧偏中位置。

(5)梯段的宽度:>1.1m,即一人走需55cm ,楼梯宽应满足两人对走而不互相干扰。一般设0.55X2+0.15=1.25m左右,条件允许可再宽,另外,疏散人员多时,应根据人数确定梯段宽,以满足防火要求。

(6)休息平台的宽度,大于梯段的宽度;梯井>=0.15m。 (7)跑缝,用于救火时,水龙带可从缝处穿过,高层>150mm,一般>120mm。

(8)每跑楼梯的踏步数,≦18步,且>3步,此为防火要求,因为当发生前拥后挤时,人对高差没有感觉时容易摔倒,而高差>450mm(三步)时,人可注意到。

(9)梯凳高度:应满足b+h=450mm,及2h+b=600~610mm。一般公建采用150X300(不大于170mm ,不小于260mm ), 儿童除外。

(10)扶手高度,0.9~1.0 m,梯顶层水平段(或超过500长水平扶手>1050mm。

四、立面设计

宿舍要求:简洁、大方、明快、美观,不可过多繁琐,避免杂乱。 美观——指建筑的内外部视觉感受效果。

外部指建筑形体组合、整体形象、比例、色彩、处理。

狭义的立面设计是指建筑形体在四个表面的处理。 立面效果要根据建筑性质不同有所区别。

窗的比例、尺度要合适,既满足采光要求(窗面比>1/7),又开启方便。 墙面进行适当分隔(水平、垂直、混合划分),凹凸变化、色调轻松明快。

五、建筑防火设计

满足《防火》——并完成防火设计专篇。 1.设计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写防火专篇

适用于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及<24m的民用建筑。 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按耐火分为四级,主要区别在墙、柱、板耐火极限值。(据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的耐火极限值

决定耐火等级)。

耐火极限值:从受到火的作用开始,至构件失去支承能力,或产生完整性的破坏,或失去隔火能力(即穿透性裂缝)所需时间,叫耐火极限值。

框架,砖混需达

一、二级 如: 一 二 三 四 承重墙:3.0 2.5 2.5 0.5 多层柱:3.0 2.5 2.5 0.5

梁: 2.0 1.5 1.0 0.5 板: 1.5 1.0 0.5 0.25 3.民用建筑耐火等级和层数,长度,面积有关。为限定火灾发生后所影响的范围,以利扑救和减少损失。

《防规》5.1.1条规定:一个防火分区:

一二级建筑,长度<150m,(当>180m时,需进行防火分区,每层面积需<2500m2 )。

三级建筑,长度<100m,(每层面积需<2500m2 )。 4.防火间距(《建规》第5.1.1条)

当某栋建筑着火后,不扩散到相邻建筑时,所规定的距离限值。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一、二级 6m 7m 9m 三级 7m 8m 10m 四级 9m 10m 12m 一二级建筑,6m ,(墙外皮之间)5.2.1 三级建筑,8m ,

车间三级,宿舍二级,间距12m 5.厂房与民用建筑间距: 第3.3.1条规定: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一、二级 10m 12m 14m 三级 12m 14m 16m 四级 14m 16m 18m 6.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

为保证在火灾发生后,人员能安全、顺畅的疏散: (1 足够数量的安全出入口。5.3.1条要求:

a. 安全出入口不少于2个 (<60m2 及<50人时可设一个

b.

二、三层一二级小于500m 2, 或人数<100人可设一个楼梯。 (2 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疏散口距离>=5m (3 满足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5.3.8条要求,位于两个楼梯间的房间,袋形走道<22m。

(4 满足疏散宽度的要求,最小1.1m ,在人流密集场所,>=1.4m。

一、二级民建大于4层时,楼

梯门和走道宽,每层每百人增加1m 。

7.建筑构配件要满足建筑耐火极限的要求,并在防火专篇的结构设计中体现出来。2.0.1 8.编制防火专篇

(1) 设计依据——《建规》,《高规》;灭火装置规范 (2) 总图设计

(3) 建筑、结构、水、暖、电设计及依据 建筑施工图设计

一、工程建设程序

甲方委托——根据有关部门申请的项目,拨地。具体项目要求,规模等。 勘察、设计——地形、地貌、地质勘察,并交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施工——甲方根据设计文件进行指标选择施工单位进行施工。 竣工验收——通过验收,合格交给甲方。 甲方使用

以上指一般民用建筑。

工业建筑要经过安装设备、试车、试校。

二、建筑工程设计程序 收集资料,熟悉任务书

1.方案设计——根据甲方所提任务书要求(工艺要求)、建筑标准、用地情况进行方案设计,提出1~n个方案供讨论、选择。

方案设计图纸包括:

建筑专业:1)总平面布置及技术经济指标 2)各层平面图及主要尺寸

3)立面处理意图及效果(立面图、效果图) 4)竖向布置及主要尺寸——剖面图

结构专业:主体结构的结构体系及类型的选择,通过说明或出图的方式或在建筑图上可反映出来(砖混、框架)。

设备专业:水、暖、电各专业方案选择(系统选择),解决可能性与合理性。 2.初步设计——经过评审,在批准的方案设计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解决设计中主要各项技术问题,做出初步设计图纸。

3.扩大初步设计——在初步设计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也称技术设计)。

4.施工图设计——根据已确定的方案或初步设计,按照施工图深度要求。进一步深入细作,确定各部位的做法、材料、施工方法。各细部尺寸(按制图标准),完成施工图纸(交付施工单位指导施工)。

三、建筑专业施工图内容及要求 1.建筑总平面图

根据甲方提供地形和规划,防火等要求,完成1/500,总平面图,以确定位置,作为挖槽、地基、放线的依据。

a. 合理组织其与周围建筑关系,确定出入口位置,合理组织人流路线,标出与四周建筑距离。 b. 作出四周道路、绿化、场地位置

c. 标出建筑层数,室内外地坪标高,高程(室内±0.000) d. 标出指北针。

2.首层平面图——1:100,确定首层平面布置,房间分隔,各部尺寸: a. 根据结构体系要求编制轴线编号,横向1,2,3,4……;A,B,C,D ……,I 、O 、Z 不能用。 b. 确定墙、柱与轴线关系。一般以墙、柱中心为轴线,砖混外墙360,以240,120偏轴。 框架结构以柱中、上下柱变径时,以上柱中为轴。

c. 按照使用要求布置各种房间,确定出入口位置,尺寸。根据结构类型确定竖向承重构件(墙、

柱)布置及尺寸,以及非承重墙的布置及厚度。 d.布置水平交通(走廊)及垂直交通扶梯(电梯)位置及尺寸。 e.外墙要求四道尺寸线: (1)门窗洞口; (2)开间(柱间) ; (3)轴线总长; (4)满外(含墙柱外 皮) 。 3.标准层平面图——要求同首层,分别注上标高 1:100 4.顶层平面图——屋面排水组织及局部出屋顶房间。 5.立面图——正立面图,背立面图及侧立面图,比例 1:100 根据各层平面图(及剖面图)门窗洞口位置尺寸。 画出立面轮廓并在其中画出门窗洞口及门窗形式 在此基础上进行墙面分割处理,画出水平或垂直线脚、分缝。注出竖向尺寸及标高。 6.剖面图——(与立面交叉进行)1:100 选择具有普通性及代表性部位作 1~2 个剖面,表示建筑横断面上的布置及做法以及结构构件布置 关系,在外墙上要注出主要尺寸及标高,并注出内部各层标高。 7.楼梯详图——放大比例 1:50 宿舍设计中,踢凳宽高:bXh=150x300;或 2h+b=600 h<170,b>260,h+b=450 教学楼,宿舍可坡些,住宅可陡些。 剖面图中,分出每跑的步数和各跑的高度。 8.外檐详图及其它放大、平面、节点 根据剖面图,将墙身放大 1:20,进一步确定各部构造做法; 地面——墙身——楼板——屋顶——檐口——门口台阶——雨棚——窗口——窗台等具体做法。 按地楼面做法留出面层厚度,确定结构标高(低于建筑 30~50mm) 卫生间地面下降 20mm,做防水共降 100~120mm 对在平、立、剖面图表示不清的部位放大绘图。 9.编制门窗表并画小样图 10.编制施工设计总说明

规划局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1 1.1 施工总平面布置

施工材料堆放按照经济适用、合理方便的原则,在保证安全、不损坏情况下,在施工区域就近放置。在保证场内交通运输畅通和满足施工对材料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场内二次搬运,在平面交通上,尽量避免各施工班组相互干扰;符合施工现场卫生及安全技术要求和防火规范、满足施工生产和文明施工的需要。

本工程现场场地比较宽敞,现场计划布设办公区、生活区、加工预制区、施工区。材料堆放可专设材料堆放场地,周转频繁的材料在不影响场内运输和环境的情况下可直接放置于施工作业区附近。为保证人员及材料的安全,现场进行封闭式管理。

现场用水可打一口 40 米的水井,用 DN100 镀锌钢管沿场地建筑物施工区域环形布置,使现有水源与市政水源组成环网供水,对水质要求高的工序使用市政供水,对水质无要求的一般施工用水使用地下水。

施工用电设置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从甲方提供的电源接入点设置总配电箱,然后接至一级配电箱、二级配电箱、最后到用电设备。线箱布设:一级配电箱布设在离用电负荷最大处较近的地方,二级配线箱设置在每个单体建筑、每处预制场地附近,然后从二级配电箱分级配电,分至各楼层,各作业点。电缆线路沿建筑物周边布置。

为使施工组织有序、合理,对施工总平面布置做如下安排:

在进行场地硬化同时, 抢先进行场区主门入口的路基施工,并提前碾压回填并进行硬化,使大门至场内道路保证畅通。

在场地局部硬化基础上,设置现场办公室,钢筋、木工制作场地、安装加工棚,本工程计划现场零星用的砼及砂浆搅拌站设在现场锅炉房与修理车间北侧,现场临时办公室设在现场东北角处,预备搭设一栋 2 层活动板房,满足施工人员的办公需求。,在办公室东侧设置总配电箱,场地 X 侧布置钢筋、模板等加工场地。职工宿舍租用周围民房,满足施工人员的住宿需求。厕所设在现场北侧,具体平面布置见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在进行办公楼土方开挖及基础施工时,厂区北侧可用作土方堆场,减少外运及外购土方,以满足地下施工需要。

敷设临时用水管线,从供水主管接分水管引至各用水点及施工作业面,保证必要的生产用水。

由甲方现场提供的变电站引出供电电缆(电缆埋入地下 30cm),引出总配电箱及各分级配电箱,供生产、生活使用。

在办公楼,倒班公寓 2 个单体建筑处安设物料提升机,以满足砌筑工程及屋面工程施工垂直运输需要。

2 1.2 用水用电量计算

1.2.1 用水量计算 施工临时用水主要包括: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三种。生产用水包括工程施工用水、施工机械用水。生活用水包括施工现场生活用水和生活区用水。工程施工用水 q1=K1ΣQ1N1/(T1b)×K2/(8×3600)=0.5L/s 施工机械用水 q2=K1ΣQ2N2K3/(8×3600)=0.46L/s 施工现场生活用水 q3=P1N3K4(b×8×3600

=0.3L/s q4=0 L/s q5 消防用水量:取 q5=10L/s 总用水量: q1+q2+q3+q4=0.5+0.46+0.3+0 =1.7L/s<10L/s=q5 且工地面积小于 5Ha, 故 Q=q5=10L/S 用水管径计算 D=√4Q×1000/(π3)

=√4×10×1000/(3π)

=75mm 从以上计算得知:供水主干管内径应不小于 75mm,故选用 4 英寸管即 DN100为进水主干管,同时利用附近市政消防栓满足消防要求。

1.2.2 用电量计算:

P=1.1(K1ΣP1/COSф+K2ΣP2+K3ΣP3+K4ΣP4 式中:P-供电设备总需要量(KVA);

P1-电动机额定功率(KW);

P2-电焊机额定容量(KVA);

P3-室内照明容量(KW);

P4-室外照明容量(KW);

cosф-电动机的平均功率因素(取 0.7)

Ki 需要量系数。

经计算得:

ΣP1=178.1KW ΣP2=178KW ΣP3=6KW ΣP4=10KW K1=0.5,

K2=0.6,

K3=0.8,

K4=1.0 P=1.1(0.5×178.1/0.7+0.6×178+0.8×6+1×10)

=248.9KVA P0=1.05P/cosΦ=1.05×248.9/0.75=348.46 KVA 3 1.3 施工总平面布置统一管理制度

1.3.1 项目经理部以施工总平面图为依据,随时掌握现场动态,经常进行检查、监督管理。进入施工现场的作业队伍一律尊重项目经理部的安排,服从项目经理部的统一指挥。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均不得在现场任意占用场地;不得在现场搭盖建筑物、构筑物;不得任意挖土或弃土;不得任意敷设、改移或拆除任何动力管线;不得任意挖开道路面和路基,断绝交通;不得破坏水沟,堵塞排水管道;不得向临近区域排泄积水或废水。

1.3.2 各个单位需要设置临时用房时,必须先申报,经项目经理部审定许可划定界线才能动工,在建筑过程中,要服从项目经理的检查和指挥,使用结束后要负责及时拆除、清理恢复原状,达到人离场清。

1.3.3 特殊情况下,的确需开挖道路面,阻碍正常交通,临时停水、停电时要提

前书面申请报告,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完成,不得拖延,并及时按规定做好善后工作,负责恢复原状。

1.3.4 所有运输及交通车辆要求按指定的道路进出停放。

1.3.5 进场的大宗材料、构件、设备、机具要在规定进场时间和装卸作业期限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存放在规定地点,避免交通堵塞和场地占用混乱,维持现场正常有序。

1.3.6 施工现场的水准点和轴线控制桩应有明显的标志,并加以妥善保护,任何人不得损坏。

1.3.7 钢筋 、模板及其它经常性大宗施工材料,应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分批分期进场,场地要统一规划,严格控制堆放地点,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管理,严禁随心所欲,造成浪费、或堵塞交通运输等事故发生。

1.3.8 所有临时设施必须按照施工平面图规划要求搭设,按质量标准搭设,在风雨天气前后及时加固及检查,不能够马虎凑合,降低标准。

2.施工总平面布置

规划局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在新近结束的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海南获得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的殊荣与任务。这体现了海南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国际旅游岛战略的辐射效应,成为海南人建设家园创新发展的新使命、新动力。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要求,在未来的2—3年内,海南必须在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厕所革命及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四个方面达到验收标准。应该说这一发展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示范效应高。

全域旅游为海南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海南该如何立足本地实际建设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

理念是所有行动的出发点。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表示,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全域旅游的推进,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以确保实施过程中方向的准确性。之所以要加快理念转变,是基于不断变化的旅游状况而言的。

就全域旅游的概念而言,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当下,旅游之所以能够成为优势产业和带动者,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持续发展,旅游从少数人的活动变成大众化活动,旅游需求从以观光为主转变成以休闲为主,出行方式从跟团旅游变为自由或自驾出行。当代旅游实际上已经从参观游玩变成了一种旅游全过程的体验,进而变成一种异地生活方式。

就管理体制而言,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活动,越来越不在传统的旅游业三大部门(旅行社、景区、酒店)所能提供的支撑范围之内。由于全域旅游中的游客旅游生活需求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紧密交织在一起,大量游客所追求的这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如能实现,必然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极大带动作用。

基于此,全域旅游的推进,必须整合区域内的所有资源,做好以下工作: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现“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满足旅游者新的旅游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打造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做好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

由于涉及到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全面整合与使用,全域旅游省的建设需要高水准的顶层设计。因为旅游业的综合性,涉及到多行业多部门,然而,当前各行业、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彼此间必然存在许多矛盾,影响全域旅游的推进,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中心。建议海南设立省级的全域旅游创建委员会,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并依靠咨询机构和专家的力量,制定出适合的全域旅游战略发展规划,并推进实施。 全域旅游的建设,应在多规合一的机制下,根据SWOT分析工具,制订整体性全域旅游战略。该规划应首先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准确梳理、分析与预测各种不同旅游动机,以及旅游者在区域内的全过程需求,正确区分游客与当地居民在生活方式上的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区分旅游中的保健性需求和激励性需求,重点分析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外国人等困难人群的旅行生活需求。

随后,将需求转换为供给侧发力点,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在推进基础设施“五网”(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力厕所、交通、餐饮、信息、医疗、休闲等共性需求和保健性需求的满足方式,推进全省范围内旅游共性设施与服务的便利化和全覆盖,实现全省范围内的旅有所依、行有所靠。例如,针对游客密集地区可以增加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场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在本地居民中大力弘扬、引导厕所文化和好客文化。与此同时强化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民俗保护、历史传承等方面的旅游意识,实现景观与旅游体验在区域内的全覆盖,达到移步异景,实现游客与当地居民互动的深度旅游体验。

该战略规划的制订应与各地各部门充分沟通,并与各地各部门的工作计划相衔接。我省各市县和各产业都需要在“一张蓝图”下,根据省里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结合自身拥有的资源条件,找准自身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旅游功能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全域旅游各功能区的互补,切忌形成“大而全”的“独立王国”。要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形成完备可行的全域旅游整体规划。

统筹各方力量协调推进

因为旅游业的综合性,现有的行政条块分割管理经常导致 “谁都不管”或者“谁都要管”的局面,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推进旅游委、旅游功能区、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综合管理、综合执法,打破条块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要注重理顺各地、各部门和各产业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打破地域之间、部门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壁垒障碍,形成更加合理科学的体制机制。要通过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全域旅游信息的监控与管理,以此为抓手,构建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全域旅游的推进实施需要精耕细作,不能流于形式,任何小的设计上或实施上的失误或不合理,都可能给旅游者造成很大的困难和不便。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设计部门应加强调研,以各类旅游者的用户需求为导向,扎实工作,创造更好的产品。全域旅游的推进实施还需要本地居民积极参与,切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普通百姓在全域旅游的推进中获得更多实惠。全域旅游区域中的当地居民只有安居乐业,生活得有尊严、有品质才能最终提升区域旅游的发展质量,这也是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目标之一。

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全域旅游工作发展的好坏,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全域旅游的考核,不仅仅要考虑原有旅游产业本身的效益,还要考虑该产业在全域旅游下的综合效益,要侧重对综合效益进行评估。唯有如此,各个资源主体才能实现有效整合,利益相关者才有足够的动力,对各行各业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不断创新和丰富旅游业态。

此外,全域旅游包含不同的发展要素,要针对具体要素进行具体评价。例如,全域旅游意在打造特色鲜明、吸引力强、业态丰富的旅游目的地,考核评价内容就要包含以下指标:旅游产品、服务是否特色鲜明且具有吸引力;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是否相匹配;区域内不同旅游产品是否实现了差异性和互补性;旅游要素是否全域化配置等。再如,全域旅游是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配套的高品质旅游,基于此,评价指标中就要包括以下方面:旅游区域中是否有便捷的交通,从机场、车站、码头到各地景区交通是否实现无缝对接;是否有便捷的旅游集散和咨询服务体系;环保设施、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是否完善;公共信息是否健全、旅游标识是否完备;自驾游、自助游等是否能够畅通无阻„„针对全域旅游各方面的内容,都要形成精细、有效、科学的评价标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发展导向,促进全域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全域旅游的建设必须按照规划、实施、评估、改进的闭环系统进行展开。全域旅游的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实际上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形式与方式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化。全域旅游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对未来的形势发展有所预测,为未来的科技、社会、消费心理、经济发展预留接口与可扩展空间。

全域旅游省的建设涉及面广,建设难度大,以上提出的几个方面工作只是粗略的框架,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与分解。我们要抓住契机,集思广益,精准发力,通过全域旅游创建省的建设,将海南进一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规划局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1. 乡村规划类型及其特征梳理

1.1 乡村旅游规划

从现行规划类型看, 旅游规划编制主要有“基本序列与扩展序列两部分, 基本序列包括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和景点修建性详细规划三种形式。扩展序列包括若干种规划形式”。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多注重规划任务本身内容, 对于乡村脱贫、村庄建设等方面涉及较少, 产生旅游发展与乡村整体建设分叉, 缺乏协调, 难以推动乡村整体发展等问题。

1.2 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类型众多, 包括村庄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 但多注重“蓝图式”规划, 忽视行动性与实施性, 对规划如何落地并无具体说明, 对如何实现目标的资金保障缺乏明确指向, 致使本就贫困的乡村无力推进规划建设。

1.3 乡村扶贫规划

扶贫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整体发展为目标, 有财政补贴、产业发展等扶贫方式。从目前乡村扶贫实践看, 主要存在忽视社会扶贫、生态保护、精准扶贫、区域联动扶贫等问题, 造成乡村差距进一步扩大和贫困户依旧贫困的局面。

2.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的关键问题

乡村旅游扶贫核心为“扶持”, 抓手为旅游, 在规划编制中应注重统筹发展与保护, 统筹自身与区域, 统筹脱贫与致富, 统筹市场、村民与政府, 统筹整村扶贫与精准扶贫,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整体发展等六大关系, 进而保障脱贫的彻底性及可持续性。

2.1 统筹旅游发展与保护关系

我国旅游已整体进入成熟阶段, 开始追求“返璞归真、归园田居”的旅游产品, 乡村拥有天然的“青山绿水好环境、乡愁民俗浓氛围”。因而, 在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中, 对于乡村人文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扶贫工作的前提条件, 应以“少新建、不新建”的历年及“低影响、无伤痕”的开发模式谋划乡村旅游扶贫之路,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一方面, 通过环境容量进行人次测算, 以脱贫目标为客流量的临界点, 保护人文与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 尽量少新建, 利用既有的民宅及设施, 对民宅内外环境进行改造提升, 既保存乡土文化氛围, 也提高村民的参与性。

2.2 统筹自身发展与区域发展关系

旅游发展注重体系, 虽然乡村地区旅游资源较多, 但由于乡村地域范围小, 大多资源存在跨行政界分布情况, 仅通过自身旅游资源开发实现脱贫目标较困难, 需与外部区域整体组合才能最大化发挥资源效益。此外, 虽然部分乡村自身旅游资源丰富, 但周边村庄旅游资源缺乏, 仅强调乡村自我脱贫, 容易对周边乡村形成“灯下黑”的影响, 加剧周边乡村贫困。因而, 在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中, 应当突破乡村行政界限, 统筹自身发展与区域发展关系, 将自身与周边乡村、景点等进行融合联动, 由自身独立式扶贫向区域共赢式扶贫转变, 以错位、补位、接续的发展路径, 找准自身定位及在区域旅游中承担的职能。

2.3 统筹脱贫与致富关系

国家提出202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因而, 在目标、措施及产品制定上一方面应以2020年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为前提, 2020年前实现整体脱贫;另一方面, 更应充分考虑2020年后发展的目标与措施, 以谋划长远的眼光及决策近期的思路提出近远期发展策略与侧重, 将近期脱贫与远期富裕相结合, 以保证村庄永续健康发展及不“返贫”,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4 统筹市场、村民与政府关系

对于旅游扶贫来说, 旅游资源开发只是媒介, 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才是首要目标, 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不仅包括乡村旅游资源, 还包括以贫困村民为核心的“人群”。因此在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中, 应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利益, 注重原住民的参与, 只有让原住民切实获得利益, 才可保障扶贫工作顺利进行, 才可保证从思想上解放守旧观念。但同时, 旅游扶贫带有“扶贫+旅游”的双重特性, 开发主体多元化, 因此, 在乡村旅游扶贫中, 统筹市场、村民与政府关系即显得尤为重要, 应在保护前提下, 形成市场投入为主, 政府补助为辅, 村民出资为补的资金投入机制, 市场、政府与原住民三方形成共同参与的经营机制, 市场与原住民作为建设开发主体, 政府作为监督机构。

2.5 统筹整村扶贫与精准扶贫关系

2015年11月, 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村现行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此目标下, 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提出2015-2020年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目标为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全国17%, 任务十分艰巨。面对严峻的工作形势,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精准扶贫”概念, 要求“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因而, 面对当前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结合国家扶贫工作精神要求, 本文提出, 在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中应统筹好整村扶贫与精准扶贫关系, 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

2.6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发展关系

乡村较小的地域空间范围使得乡村社会经济与空间发展诸多方面都具有强关联性, 任何建设活动都具有连锁效应, 因而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 应将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相融合, 促进贫困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空间环境整体和谐发展, 进而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整体品质。

3.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基于上述几大关系梳理, 结合当前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新时期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应着重围绕潜力评定、市场营销、产品策划、扶贫模式等四大内容深入展开并制定针对性措施。

3.1 旅游扶贫潜力评定

在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中, 首先应当对乡村的贫困潜力进行研究, 作为后续扶贫工作与规划编制的基础。结合既有研究, 本文提出应从旅游资源评价、贫困现状与成因等方面展开扶贫潜力评定工作。

旅游资源评价方面, 按照《旅游规划通则》及《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及及评价》要求进行, 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如乡村地区的清新空气资源、乡村公路等同样具有特色。

贫困现状与成因方面, 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入了解, 包括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发展、交通、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 此部分作为旅游扶贫难易程度评判与后续扶贫措施制定的基础, 是关乎旅游扶贫工作成败的关键内容。

3.2 市场营销

对于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的乡村, 其旅游扶贫规划编制中对于市场与营销方面应在环境容量前提下, 以摆脱贫困及实现小康目标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采取“平衡点控制法”, 即达到小康的游客量作为平衡点, 结合环境容量适当上浮。对于生态环境承载力较高的乡村, 旅游扶贫规划编制中对于市场与营销可用常规旅游规划方法与思路, 既可按照地域、也可按照人群进行预测与营销, 将“全员营销”与“网络营销”措施融入其中。

3.3 产品策划

旅游具有高投入、慢回报特征, 考虑脱贫与致富的关系, 乡村旅游产品制定既要保证近期 (2020年前) 通过旅游发展实现脱贫目标, 也要保证在脱贫后,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可与时俱进地转型, 因而, 产品制定上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与操作性, “激活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扶贫效应”, 整体在“立足自身、顺应形势, 尊重环境、保护优先”的前提下, 对贫困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策划、设施进行配套。近远期产品开发均应围绕此优势做文章, 尤其在近期开发中, 主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六要素开展, 适度挖掘“商、养、学、闲、情、奇”旅游产品, 远期产品开发一方面保留既有的特色产品, 另一方面应进行转型升级与完善拓展, 发展高端体验旅游与乡村“野奢”度假旅游, 打造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度假旅游区与“世外桃源”般的乡野氛围景象, 由“卖旅游产品”转变为“卖生活方式”。

3.4 扶贫模式

从大模式上讲, 旅游扶贫本身就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扶贫模式, 本文探讨的扶贫模式为乡村旅游扶贫中针对贫困问题, 采取的具体模式, 从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的程度可概括为集体合作经营模式与公司股份模式两大类。

(1) 集体合作经营模式

由村集体作为主体, 成立旅游开发管理公司, 进行本村的旅游整体开发, 包括旅游景区、产品、服务设施等。其优势在于发展可控, 一方面由于均为当地村民, 所以在开发中协调工作更利开展, 减少很多外部开发介入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将原本分散的小规模、同质化个体经营方式整合为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经营方式, 进而使得富裕农民更富裕、贫困农民可脱贫, 同时保证整村脱贫与农户个体精准脱贫。其中首先应注重扭转村民发展观念, 规划编制中应明确国家扶贫及相关政策资金的申请措施, 借助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及社会慈善基金解决乡村的可达性及配套设施问题、农户参与旅游的启动资金问题, 让其有信心从事旅游活动, 看到从事旅游的实际支持力度与实际利益;其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形成“全民参与”旅游的机制, 通过扶贫活动引入政府及社会机构对村民进行从业技术与技能培训, 使得村民自身即可从事道路整修、民宅修缮、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农业种植、旅游经营管理等活动, 进而形成人人都参与旅游发展的“乡创与乡建”良性循环氛围;第三是资金筹措, 既可通过村集体向国家申请旅游扶贫的低息与无息贷款, 也可利用村民集资入股的措施筹措发展资金。

(2) 公司股份模式

公司作为旅游扶贫中最活跃的经济体, 对贫困乡村及人口的带动作用显著, 尤其对资源丰富但缺少旅游产品的乡村带动作用显著, 公司股份模式即引入旅游开发公司, 上级政府起监督作用, 村民与村集体均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其中共同进行乡村旅游开发, 与开发公司签订相关合同, 其特点是发展快与规模化, 让企业和群众共同受益, 既保障资金来源, 也保护乡村乡愁文化氛围与自然生态环境。其中村集体及农户可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劳动力等方式作为股份投入旅游开发。

另外, 在精准扶贫方面, 应结合以上两种模式及贫困成因进一步制定“一户一策”措施, 建立扶贫档案卡进行精准扶贫指导 (表1) 。

4.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的深度

由于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涉及内容较广泛, 因而在深度上应既涵盖总体层次的战略定位、发展用地选择、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乡村村庄建设用地、公共设施配套、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建设各类标准与要求等内容, 也涵盖修建性详细规划层次的建筑空间布局方案、场地整治、景观设计、建筑户型设计等内容, 将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 体现旅游扶贫中的精准指导思想及行动操作性内容。

5. 结语

旅游扶贫只为从旅游角度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一种措施, 是当前全民旅游发展形势下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有效路径, 对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的编制思路与要点进行探索将更好地指导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开展, 在传承乡愁文化与保护乡土环境下实现乡村的富裕梦。

摘要:文章从规划编制角度对乡村既有规划类型进行梳理, 提出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应注重统筹发展与保护, 自身与区域, 脱贫与致富, 市场、村民与政府, 整村扶贫与精准扶贫, 经济社会发展与整体建设发展等六大关系。明晰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应着重围绕扶贫潜力评定、市场营销、产品策划、扶贫模式四大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宏等.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29 (3)

[2] 朱虹.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J].老区建设, 2015, (21)

规划局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21世纪以来,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世界地位不断上升, 国内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公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都在提高, 城市化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随着这一进程的飞速发展, 城市病也愈显突出, 交通堵塞成了城市居民的一大困扰。尽管城市仍在进一步建设, 道路规划也越来越合理, 但人们出行耽误的时间长, 交通事故频发, 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的幸福程度, 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城市市政道路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仍然是重中之重。

1、城市道路的特色设计

1.1、城市道路的设计要反映城市的特点

尽管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在加快, 但世界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 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文化趋同的现象是可怕的。时代洪流奔涌不息, 每一个人都逐渐变成了理性人, 不断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 精神世界陷入虚无。如何建设一个城市独有的城市特色文化, 使得城市居民对于这所城市有认同感、有文化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书记说“要坚持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市政道路建设时, 也需要结合当地特色, 尊重历史与自然文化, 采取重点论语两点论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城市特点, 营造整洁明朗的城市风貌。设计市政道路时, 不妨因地制宜, 依据特有的地形和自然风光, 突出地方特点, 从而降低成本。

1.2、城市道路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特点

若城市道路仅仅注重美观便是得小失大, 道路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多种功能, 如便捷性、生活性以及游览性。例如, 前段时间, 重庆市新建的道路, 被网友戏称为“导航看了都会哭”, 因为道路设计太过复杂, 走错了一个路口, 将近半天的时间可能就要耽误在路上, 尽管该道路实现了最大化地节省占地面积, 但是否能发挥好的效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而深圳市的深南大道经过设计却成为旅游主线, 更是串联了城市的交通, 该经验值得各大城市借鉴。

2、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点的分析

(1) 在规划时, 要对城市的环境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考虑, 突出城市的人文历史特点, 使得城市道路设计能够同城市文化氛围达到和谐统一。

(2) 在设计城市道路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考虑城市的特点, 还要突出道路的游览功能以及交通功能。

(3) 把城市用地及功能区进行综合设计, 根据功能区的要求和用地性质来提供各种各样的交通模式。

(4) 要对地面、地下以及高架立体间的综合运用进行充分考虑, 将道路使用者提供综合服务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除了承担普通意义上的交通功能之外, 还要承担其管线载体功能、生活功能和景观功能, 对全部空间范围以内道路承载功能充分考虑, 从而能够合理的布置设施, 这和传统道路设计的内容略有不同。

(5) 要从以机动车交通作为中心逐渐转为综合考虑公共交通、行人、机动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要根据道路等级和服务对象优先权差异, 对各种交通工具路权资源合理分配, 保证各种交通设施参与主体安全, 从而显现出路权资源分配的公正、公平、合理。

(6) 要增强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的连接, 结合城市自身特色, 根据规划而提出近期指导性要求以及远期控制目标, 同时要针对建筑特色、景观风貌、道路宽度、空间组合以及断面布局等来进行综合设计。

(7) 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 在设施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要充分重视人在城市生活的心理感受以及生理需求, 使人们能够得到舒适、方便、美好、和谐的享受, 此外也要重视细部构造的设计, 例如台阶、挡土墙以及树池等结构, 从而充分的体现出精细化分类。

3、城市道路的路线设计要点的分析

在对城市道路线路进行设计的时候,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对线形指标进行灵活的运用, 对线性指标的选择不仅直接决定着道路工程最终的使用舒适性和安全性,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过程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对线路相关技术指标进行运用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物、地形、水文、地质以及气象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尤其对总体设计应该进行重点关注, 确保前后线路的连续性和均衡性。这就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对设计标准具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 对技术指标的灵活运用;其次, 城市道路工程都是由平、纵、横所组成的一个三维带状物, 只有将这三方面的设计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的道路。由于城市道路的地形有可能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路线的纵面和平面即使有稍微的变动也会引起截然不同的效果, 所以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对纵、平以及横步进行非常精细化的设计以更好地满足道路的实际要求, 同时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设计结果合理性的检验;再次, 将曲线型设计方法充分运用到现代城市道路设计工作当中, 这里所说的曲线型设计方法其实就是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路线布设。采用这种方法所设计出来的路线可以使得整条道路显得更加美观。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 所以道路的设计也要与时俱进, 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发挥道路的运输能力, 如何更好的为社会造福是作为道路设计工作者一直不懈追求的理想。从转变理念开始, 保证环境友好, 提高交叉口和规则的合理性。把握这些原则,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的改善中国道路的现状。

摘要:自古以来就有道路建设的种种理念, 不同时期道路建设的理念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我国交通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进步, 道路建设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关乎人民的福祉。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过去的道路规划已经显得越来越难以跟上发展的脚步, 由于我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 十年甚至更短年限的道路都呈现出不符合城市建设的种种弊端。本文通过对城市道路设计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路线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1] 赵慧, 查琼, 吴海俊.我国城市道路设计研究现状刍议[J].道路交通与安全, 2016

[2] 赖正林.城市道路设计现状及改进设计对策[J].建材与装饰, 2016

[3] 彭海林.发展新时期的城市道路设计新理念[J].城市道桥与防洪

上一篇:大学班级工作要点下一篇:教育局党建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