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儿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1

度儿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 儿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初诊者的心理特点

儿科患者及陪护家属容易受其他患儿的情绪和环境的影响, 最易产生紧张感和陌生感, 主要表现在:家属对医院的就诊环境条件陌生, 特别留意其他就诊者的言行, 一些家属则来回打探, 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比较注重医护人员的态度, 渴望得到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对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服务质量比较关注, 常通过对他人就诊过程的观察来进行内心评估。

1.2 急诊者的心理特点

急诊者对医院的就医环境陌生, 就医环节流程不熟悉, 常发生“一排、二等、三跑路”的现象。急诊病人的病情急, 来势猛, 缺乏思想准备, 病人多有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的表现, 幼儿患者则大声哭闹, 家属着急, 惊慌失措。就诊者的择优心理明显:希望就诊时医护人员是最好的, 技术是最过硬的, 服务是最优秀的, 能马上缓解或解除自己的痛苦, 期望值过高, 一旦要求不能马上实现就怒气冲天。

1.3 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 经历漫长的病程, 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主要表现在:普遍存在失望、悲观、消极、自卑的心理状态;由他人推荐或经媒体信息来医院就诊, 抱着一线希望, 对诊断、治疗总是满腹疑虑, 对用药和治疗都存有戒心;对正确的治疗及康复均无信心, 对好的建议或指导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 情绪低落、心情郁闷;希望碰到最好的医师, 获得最好、最新的诊治方法, 及早根治病患。

1.4 不同年龄段的病人心理反应特点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就诊心理反应特点, 儿童患病后, 身体承受着疾病的折磨, 情感十分脆弱, 比平时更怯懦、好哭, 依恋感增强, 甚至无理取闹。一般来说, 学龄前患儿, 有一定的自我意识, 模仿力强, 喜欢受到表扬, 同时多为耐受能力低、反应强烈、恐惧不安、不听劝说, 大哭大叫, 抗拒治疗。学龄期患儿, 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有一定的忍耐力和毅力, 对所患疾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因生病后影响学习, 内心痛苦, 有治疗的愿望, 但又惧怕痛苦。中小学生的表现多为有父母或亲人在场, 一般配合很难, 但有时心理开导可以起到作用。就诊时往往反复叙述自己的病情, 总怕医生没听明白, 常抱怨给他人诊疗时间长, 自己的时间短, 更注重医护人员的言行。

2 儿科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策

2.1 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 消除陌生和紧张感

对初诊患儿或家属进行反复耐心的门诊情况介绍, 这对初诊病人非常重要。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避免噪音, 改变病房墙壁颜色、张贴儿童卡通画片, 增添儿童喜欢的电视动画片等等, 使患儿一进病房就如同进了自己的家, 有一种亲切感。护士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要求仪表整洁, 举止大方, 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对护士产生良好的印象。护士的语言要清晰精练、讲究艺术, 服务态度要热情勤恳, 使初诊者在心里对所在门诊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评估。特别是对不会讲普通话、文化程度不高的初诊患儿及家属更要做到耐心、热情、病人提出的任何问题, 都不能表示反感或随意说“不知道”、“你怎么还不明白呀!”等一类令病人不安的言语。

2.2 掌握好优先的原则

按照轻、重、缓、急的就诊原则, 优先安排急、危、重症患者就医治疗。但必须经常反复向其他候诊者作好情况介绍, 注意其他候诊者的心理疏导, 减少因等候时间的延长而引起的焦虑、烦躁情绪, 争取其他候诊患儿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可使急诊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又可保持就诊环境的稳定。在急诊就诊期间, 患儿家属的心理同样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心情大多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不冷静, 由于感觉恐惧, 往往容易把焦燥情绪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 并容易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护理人员应把患儿与家属看作是一个整体, 要给予家属充分理解, 耐心劝解, 不能因为家属的急躁行为而影响病人的思想情绪。同时, 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 帮助他们稳定情绪, 并将患儿详细的病情告之家属, 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护士一旦得到急诊病人的信息, 应立即会同医生采取抢救措施。一般急症重症病人, 由于病情急, 来势猛, 缺乏心理准备而惊恐不安, 不时发出呻吟和呼救, 护士要沉着、冷静, 凭借自己娴熟的操作技术, 忙而不乱,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稳定情绪, 消除恐惧心理, 配合治疗。相反动作慌乱, 技术不熟练极易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和怀疑心理, 从而加重病情。

2.3 对慢性病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对慢性病患儿及家属应有同情心, 不计较病人的情绪好坏和说话方式, 以情动人, 以诚相待, 取得患者的信任。护士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有责任感, 真诚心和尊重感, 这样护理人员就可以从交谈沟通中了解病人的身心健康情况,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治疗护理措施和计划, 并帮助患者分析过去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 找出解决的办法, 使患者树立与慢性疾病做斗争的毅力和勇气, 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2.4 加强自身医德修养, 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是心理护理的主体, 护理人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言语都会引起患儿的猜忌, 使患儿加重心理负担。因此,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要充分体谅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感受, 并以高度真诚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患儿, 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知识的学习和心理护理技能的培训, 努力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促进其疾病的早日康复。

3 讨论

心理护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 根据医护心理学的理论, 通过人际交往, 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因此, 护理工作者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 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程度直接影响心理护理实施的效果。

儿科门诊的护士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始终遵循主动接待、主动指导、主动协调的原则, 对患者要做到同情、体贴、关心、安慰,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要尽量把握病人的心理需求, 捕捉病人的情绪反应, 解决好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避免无表情、无语言、无手势的行为, 同时要准确把握儿科门诊患儿的心理特点, 采用个性的护理手段, 不断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要求, 不但可以提高医患合作的效果、增强医患关系, 而且能提高病人的信心和勇气, 克服心理障碍, 更好战胜疾病,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儿科门诊不仅接触患儿, 更多的要接触患儿家长, 患儿家属随着患儿的情绪波动多有心烦气燥的表现, 容易发生医患、护患、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 造成就医人群中的紧张气氛, 直接影响到诊疗过程及效果。

关键词:儿科,门诊,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辛静.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8) :720.

上一篇:干休所门诊工作计划下一篇:门诊下一年工作计划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