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24

记者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进入新时代,传统媒体纷纷与互联网进行融合联姻,形成了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博客等不同媒体形式的融合发展,由此,在传统媒体就职的新闻记者的角色和身份,也得跟随时代潮流进行改变,以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转变了机制的新闻编辑、记者的角色身份,需要具备新的职业素养,才能被社会认可,本文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时代;传统媒体;融媒体;新闻编辑记者;社会身份认定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快速变革是时代的特征。融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发展,颠覆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新媒体、个人角色变化,身份的重新认定,都是对社会大众的重大考验。社会生活里,在传统媒体工作的新闻编辑、记者,是时代的话筒,时代的传声器,应该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紧抓时代脉搏,增强文化自信,唱响中国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投入“融媒体”的大变革,从内到外,内外兼修,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更新观念,重塑角色形象,以适应时代的大融合大发展。

(一)一些传统媒体机制改革太慢,影响了编辑、记者的角色转换

许多传统媒体虽然知道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在飞速发展,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世界,在冲击着传统的大厦,但是这些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仅仅是对新媒体的表面认同。虽然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些传统媒体也做了积极的努力,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了融合,但是生米没有煮成熟饭,做成了夹生饭。运作理念和思想意识都跟不上融媒体发展的速度。传统媒体的体制还是传统媒体体制为骨,新媒体体制为肤,新旧体制没有做到完完全全的骨与髓、血与肉的融合,这就造成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记者与时代发展的脱节。

(二)部分新闻编辑、记者有吃老本的思想

许多新闻编辑、记者,在传统媒体已经工作几十年,不断重复的工作讓他们形成了某种定式思维与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如同一场地震,不断颠覆传统媒体的程序,颠覆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操作方式。这些老新闻编辑记者知道必须要改变,要创新,但是对新媒体技术的生疏和陌生,使他们产生畏缩情绪,恐惧情绪。由于这个因素,这些新闻记者们对业务工作就不再追求精益求精,不愿认真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现代高科技技术,而把工作尽量推给年轻编辑、记者去完成,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

(三)理想丢失,社会责任感缺失,自律精神弱化

新闻编辑、记者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是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从事融媒体这项事业的人都是光荣的。新闻传播也是一项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的事业。因为与人打交道,就存在着经营,就存在着利益的得失,因此有的新闻编辑、记者在工作当中,在利益面前,看到利益向自己招手,职业道德的天平、自律精神就发生了倾斜,做了某些商家的广告代言人和商品推销商,以及为了某些群体的利益做了不光彩的新闻报道。这些事情的产生,虽然与新闻有关部门监督不力有一定关系,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弱化,社会理想丢失是其主导因素。

(一)重塑新闻编辑、记者新职业技能素养的紧迫性

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融媒体像一张巨型大网覆盖和颠覆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时代,对它的拒绝是徒劳无用的。我们对待融媒体只有妥协、接受、容纳、消化、吸收,才是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如果不以积极的心态和新思维改变自己,转变固有思维、观念,从事多年传统媒体工作的新闻编辑、记者将被时代大潮淘汰,成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门外汉,被时代抛弃的旧人物。因此,改变新闻编辑、记者的旧的思想观念,掌握新的写作技巧、技术技能是新时代的要求,是融媒体发展的需要。这样,在传统新闻媒体打拼多年的新闻编辑、记者,具备新技能、新素质,才可以重获新生。

(二)重塑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记者角色认定的必要性

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博客等媒体融合后,融合就是发展,改变就是新生。媒体结构已经脱胎换骨,发展轨迹已经步入全新轨道,只有新思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发展。融媒体向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新职业素养和新职业技术技能要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有不停地向高处攀登,不断进取,不断进步,才可超越旧我,赶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路越走越宽,事业越做越轻松。

(一)融媒体新闻编辑、记者要具有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大局观念和发展判断能力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话筒,时代的发言人。作为时代的话筒,时代的发言人,新闻记者所说的话,所做的新闻报道,代表着时代的特征。“山高人为峰”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人要时时刻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新闻记者如何站得高呢?

首先,新闻记者要有对时代发展的清醒判断力。时代是一列火车,它的车头永远向着前方奔驰。在列车奔驰的过程中,会经过许多岔道,哪条是主道,哪些是小道,新闻记者一定要能分辨清楚,一直跟随列车奔走在主道上。只有判断不出现误差,新闻报道才能代表时代的真实话语,发出人民大众的心声,真正做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其次,新闻记者要掌握全面的全媒体的理念、技术、操作流程等。新闻记者只有具备全媒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职业素养,在分析问题上,才不会出现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情况;在工作操作中,才不会出现失误、错误。

(二)新闻记者要具有大众情怀、时代使命感和改造社会的追求、理想

新闻记者要永远充满激情,充满勇气,要敢于打破小格局的自我,勇敢地超越自己,抛弃旧我。新闻记者要做到打破小格局的自我,超越自己,抛弃旧我,就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与时代的大众情怀、时代使命感紧密结合起来,要敢于为人民大众歌唱,为时代歌唱,要敢于打破旧观念、旧思想、旧意识,改革那些阻碍时代发展的落后规章、习惯、行为,勇敢地迎难而上,为创造新时代的新面貌,为人民大众带来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新闻记者要敢于做有个性、负责任的记者

首先,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做到坚守政治原则,坚守职业操守,坚守职业道德。要做不为违规利益动心,克己奉公,遵纪守法的专业记者。要做到:我只为社会的正能量报道,我只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报道;我的报道是社会的,人民大众的;我不会为了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做马前卒和枪手,做出损害社会和人民大众利益的事情。

其次,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做到“思利及人”。“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他写的《争座位帖》里所撰的一副对联,成为后世许多人提高道德修养,自我规范,自律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副对联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抛弃自我的私利,要时时刻刻考虑他人的利益,为对方着想,要有换位思想。作为新闻记者就是要在工作中,抛弃“小我利益”,时时刻刻心中装着社会效益,人民大众的利益,新闻报道要为社会服务,为人们大众服务。

(四)新闻报道要“尊人民大众为上帝”,写出接地气的新闻作品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已经丢失了“我是王,我报道什么,你们就得听什么”的强势优势。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用户客服端”将媒体与人民大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民大众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阅读新闻,了解新闻。人民大众还具有了在媒体发言、倾诉、演讲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新闻面积在飞速扩大,人民大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全媒体时代传媒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俯下身子,全方面地倾听人民大众的心声,要“尊人民大众为上帝”,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大众写出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这是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要求。

(五)要有吃苦耐劳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新闻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一个人的战场,新闻工作是团队的工作,团队的战场。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要求就是如此,融合后的全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要求更加苛刻和嚴格。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体记者要把新闻报道写好,写人民大众的心声,写出时代的良心,写出不辜负时代的精品,就要不怕严寒酷暑,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深入采访的第一线,与团队记者协作好,互相支持,团结一致,深挖新闻事实,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报道。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发展是时代的主流,是时代大潮滚滚向前的时代特征,是传播媒体可歌可贺,皆大欢喜的大事。媒体融合了,新闻记者的角色身份和职业素养也必须跟随着改变。改变就是突破、发展、超越、完善自我。能够快速改变自我的新闻记者就会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立于事业的潮头,反之则被时代抛弃。我们欣喜地看到,进入全媒体时代,处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绝大多数的人都积极参与到时代改革的洪流中,冲破了小我,突破了自我的小格局,融入到时代大潮的发展、变革、创新之中,蝉变成为具有全媒体传媒职业素养的优秀新闻记者。

记者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文章主要对现代新闻媒体记者的政治理论修养、道德情操修养、意志体魄的修养、思想和工作作风修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新闻记者;政治思想;道德修养

修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个体或集体在精神层面的一种境界,修养水平,一般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地位。行业群体或集团的整体修养水平一般有其自身特点。根据现代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要求,新闻记者最基本的修养主要包括政治理论修养、作风纪律修养、道德情操修养和意志体魄修养等方面。

1 政治理论修养

1.1 提升政治修养,坚定政治立场

政治修养主要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这是社会主义宣传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政治修养是政治素质、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集中体现。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切实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政治忠诚的可靠性,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2 强化理论研修,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记者要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理论路线根基才能打牢,无论情况怎样复杂,形势如何变化,都要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提高是非真假的辨别力;只有掌握了理论武器,才能有效解决深层次思想政治问题。记者具备了理论修养,不但能在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抓住实质、根本还要在报道的事件和问题的分析研究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全面、历史地观察问题,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增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1.3 记者要理直气壮地讲政治、学理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政治理论修养的要求,是记者要具备的。近些年来,西方大量政治理论学术思想传入中国,对于活跃学术思想虽是大有益处,而仍然存在另一种暗流,记者要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正确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

2 思想和工作作风修养

记者作风的养成,更多的来自于社会实践对他的影响。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与作风、党的纪律一脉相承。

2.1 敬业的作风修养

记者活动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时刻都能捕捉到各种社会问题,一旦他们的报道真正起到推动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作用,再苦再累也会感到无比幸福。新闻记者生活在人民之中,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他们将从人民群众倾听到的愿望、要求和呼声在报道中披露出来,使人们群众从中受益,记者会从内心感到无比的乐趣。新闻记者有调查研究、独立思考的权利。他们在工作中通过公开报道和反映情况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有益见解。

2.2 实事求是的作风修养

新闻记者进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他们离不开社会实践,他们肩负着对社会动态进行深层观察与思考的职责。记者对新闻报道的意义尤为关注,忠于对真理的追求。他们在采访和报道中具有自己的独立判断,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他们以记者的社会良知,对真理的追求,即使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也要显示自己的光荣本色。

2.3 清正廉洁的作风修养

清正廉洁,是指一个人在政治上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在经济上、生活上两袖清风洁身自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记者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所侵袭,少数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如在2003年某煤矿难事件采访中,有11名记者接受贿赂,明明死亡38人,记者的报道却只有2死4伤。与之不同的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记者的荣誉,像维护自己的生命样维护记者的尊严,披露事实真相,弘扬社会公正。

记者要在生活上洁身自爱。生活作风泛指人的全部活动方式。记者的职业特点接触的人员多而复杂,受到各观念及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新闻记者的政治性,阶级归属和职业公众性,其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受到一定限制。其生活作风必须正派。

2.4 记者要保持联系群众的作风

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人民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近些年来,民生新闻是媒体回归本位重要的举措。坚持群众路线,不仅是新闻记者的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工作作风,作为新闻记者应提倡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三贴近”的落脚点是贴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才是记者真正的生命源泉。

3 道德情操修养

道德情操是人们活动所依据的规范行为的精神基础。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新闻记者的职业通行证。要想当好新闻记者,首先要当一个公道、正派、顶天立地的人。一个道德高尚、清正廉明的记者,才能对“真、善、美”的人物、事物爱得深沉、炽热,对“假、恶、丑”的人物、事物深恶痛绝,才能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水乳交融”。

4 意志体魄的修养

新闻记者岗位是一种费力劳神的职业,既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又消费体力,需要坚韧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七台河七煤集团公司东风煤矿的“11·27”煤尘矿难和勃利县恒太煤矿特大透水事故,在救援现场,没有一名记者脱离岗位,及时将抢险现场的新闻报道传递给千家万户,直至抢险工作胜利结束。

参考文献

[1]季宗绍.思想性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J].新闻知识,2005(6):80.

[2]李莉,陈斌.广播电视记者的素质培养[J].新闻世界,2004(11):62-64.

[3]张志豪.浅谈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J].中国地市报人,2011(7):62-64.

记者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富顺县特殊教育学校

梁 荣

一、 基本情况:梁荣,男,汉族,197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富顺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997年8月参加工作。于2007年12月取得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 政治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家庭美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本职工作中切实起到了先锋模范的表率作用。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业务,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团结同志,善于合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群众中有很好的公认度。始终把教学工作摆在首位,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团结同志,受到了领导的信任,同事的信赖,家长的欢迎,学生的爱戴。

三、 工作能力:具有所教学科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追求“活、新、实、美”的教学艺术,给全校教师推行素质教育做了极好的表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忠诚于

1 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教学中做到,课堂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逻辑推理科学严谨,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力求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坚持做到教学“六认真”,注重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把预习纳入课堂,形成了预习—置疑—解答—巩固练习的课堂教学法。大力推进目标教学,实践了开校之初制定目标、每次月考强化目标、期中考试调整目标、期末考试实现目标的目标教学管理体系,有效的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四、 工作情况:担任语文、劳动、班队等课程和教学,在教学中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入分析残疾学生学习及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个别教学计划,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合特殊教育的新课改精神,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并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特教专业知识和教育残疾儿童的技巧、方法,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培养出能自食其力的人才,广泛阅读《现代特殊教育》《残疾人》等杂志,浏览特殊教育网页,关注国内外特殊教育的发展动态,学习最前沿的特教理论、知识、方法,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参观过荣县特校、贡井辅读校;观摩富顺县

2 普通小学的优质竞赛课,参加特校的公开课讲评活动)。通过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自工作以来我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重头工作,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高深的品德。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还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在工作中,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针对聋生特点,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包括清洁卫生制度、值日生制度、学习评比制度等。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以激励为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班级常规管理的成功使得班主任工作得以更好展开,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寻找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扬长避短,积极补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深入学生生活,关心他们的吃饭、穿衣、个人爱好,使学生愿意和我交谈,告诉我他们感兴趣的事。与残疾学生交心,对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 工作成绩:我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注重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二00七年九月十日获县“优秀班主任”;

2、二00九年九月十日获县“优秀班主任”;

3、二0一三年四月三日获省天府特殊教育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优秀学员”;

4、2010年9月,《浅谈轻度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在四川省第二届特殊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5、2014年10月,聋校班级管理初探》在富顺县2014年中小学、幼儿园优秀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6、2015年9月,《如何对待聋生的攻击行为》在富顺县2015年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7、2016年6月,《颐和园》教学设计在富顺县2016年“四个一”评比活动中荣获“好教学案”三等奖;

8、2017年9月,《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富顺县2017年“四个一”评选活动中荣获“好文章”三等奖;

9、2017年9月,《我们怎样吃才是健康的》在富顺县2017年“四个一”评选活动中荣获“好教学案”三等奖;

10、2017年9月,《如何养成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在富顺县2017年中小学班主任主题班会案例评比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11、2017年9月,《谈如何做好特教学校老师》在富顺县2017年中小学班主任主题班会案例评比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评聘高级教师,是工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追求的又一目标,并以此作为鞭策自己工作的动力,作为新的奋斗的起点,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记者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罗威,男,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宜春学院政法学院卓越法律人才试验班学生。

指导老师简介:陈淑文,女,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教师。

摘要: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信息产品的同时,也履行着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大众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免会发生一些新闻侵权的事件。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讲述了一位都市女白领公交车不让座的事件,该事件经影片中新闻媒体的报道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期间,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侵犯报道对象权利的行为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应引发我们对于新闻真实、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搜索;新闻真实;法律真实;新闻侵权;媒介镜像

电影《搜索》中,主人公女白领叶兰秋乘坐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经媒体失实报道和炒作后,叶兰秋的个人隐私信息被网友“人肉搜索”,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舆论纷纷指责叶兰秋道德败坏。来势汹汹的舆论最终导致了女主人公的死亡悲剧,而媒体失实报道和侵权与悲剧上演紧密相关。

一、影片中新闻媒体侵权现象

叶兰秋在医院续交医保时,经检查发现自己竟然是淋巴癌晚期。伤心绝望地她在乘坐公交车时没有给老人让座并且和车上乘客发生争执。这一幕恰好被电视台的实习记者杨佳琪拍到,她将视频交给另一个电视台记者陈若兮,视频被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叶兰秋的老板沈流舒也卷入此次事件中,而沈流舒的妻子莫小渝也怀疑他和叶兰秋的不正当关系并且展开秘密的调查。电视台记者陈若兮的男朋友杨守诚和叶兰秋的意外相遇和相恋又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叶兰秋在舆论和癌症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新闻采编上存在失实。记者对事实的主观理解和片面加工。陈若兮报道事实时截取的场面,选用的同期声片面,存在主观设计,带有陈若兮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判断。采访内容不完整,从整个的新闻事件分析,陈若兮的跟踪报道没有继续采访新闻报道主体,这导致不让座之后,叶兰秋在媒体上几乎失声,媒体只呈现局部的事实,导致事实不完整,真实性有待商榷。报道措辞不当。小三、狐狸精、道德沦丧等字眼屡屡见诸报端,这些未经查证的结论更是在给叶兰秋道德定性。即便叶兰秋真是第三者也不至于被媒体运用侮辱性言辞来陈述事实。在法律上,这样构成了对叶兰秋名誉权的侵犯。学理上通常把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称为诽谤。[1]

(二)媒体的狂欢。叶兰秋已经将自己的道歉视频交给记者,但媒体并没有进行及时报道,反而将视频封杀。媒体继续将事件加温、炒作。本该只是反应社会公德缺失的不让座事件竟然在大众和媒体的狂欢中变成了对报道对象之一的叶兰秋人格及精神上的摧残。媒体封杀关键人物视频,抓住局部事情进行炒作,控制事件的走向发展。给受众建构了一个“镜像”。这个“镜像”就是媒体构建的真实,而不是事实本身,偏离了原本真实的事实。

(三)媒体报道后的“连带影响”。随着该事件的持续发酵,叶兰秋的一些个人隐私也被人肉搜索。媒体的失实报道,网民的侮辱和人身攻击,这让本身被病魔折磨的叶兰秋人格和精神受到极大的伤害。媒体和疯狂的大众就这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肆意地侵犯叶兰秋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权。

通过分析,新闻媒体的报道行为和大众的传播行为都造成了叶兰秋名誉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的侵犯。艺术来源生活,从影片中我们也可窥见现实中新闻媒体侵权的影子。

二、新闻侵权原因初探

(一)新闻媒体缺乏法律意识。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新闻媒体的权力已经被人们尊称为除立法、司法、行政外的第四权力。在中国,新闻媒体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作为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发挥着舆论监督功能;它提供给广大受众丰富的信息,也有教育和娱乐的功能。被称为无冕之王的新闻媒体手握着“权力”在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作用时,往往超越了法律限定的范围,造成了新闻侵权的现象。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我国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导致在新闻媒体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往往会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媒体自身利益、社会效应和满足受众之间的博弈。新闻媒体是能够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事实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这是新闻媒体的共性。新闻媒体也有其特性,其特性是分层次展现的。从办报方针上讲,新闻媒体分为三类。以追求利润为主的商业性媒体,政治性新闻媒体,政企合一型新闻媒体。[2]商业性的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等为其维持生存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媒体报道的新闻有商品属性也有信息属性,既要满足社会利益又要兼顾自身效益,同时还要满足受众需求。媒体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就极有可能触犯权利的禁区。

(三)新闻失实。报道过程中可能过分强调速度,导致采访不准确,信息采集不到位,新闻事实不真实。采访不到位。一篇好的稿件,没用经过认真务实的采访就仅凭记者的直觉和一些零散的事实串联是经不起读者的推敲的。

(四)新闻评论不准确导致侵权。除了采访之外,新闻评论中也会出现新闻侵权的现象。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3]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新闻评论具有表態的功能作用。它能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评论必然会带主观的情感和判断,反映在新闻评论中的价值和情感判断就是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和措辞。它们或贬或褒,或赞扬、或批评,尺度没有把握好都有可能使事实不准确,导致新闻失实。

(五)过度报道他人隐私。吸引眼球,制造焦点,过度报道他人的隐私。这类情况在娱乐新闻中居多。影片中,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不断地对事件进行挖掘,但是挖掘的内容出现了偏差。本该是为尽量还原事实本来面貌挖掘事实的媒体,大量刨出了叶兰秋的私人信息。使叶兰秋财产和精神上受到严重的侵犯。

(六)媒体从业人员携公器报私仇。新闻媒体既有报道权,这个报道权是大众赋予的,代表人民大众去行使权力。没有很好的体制监督和监管体系,媒体从业人员素养的缺乏都会引起以公图私的情况。影片中媒体假借道德制高点煽动受众引导舆论便可见一斑。

(七)正面报道神圣化。比较典型的就是弘扬好人好事、劳动模范、时代先锋的报道。媒体的报道在受众眼里看起来很假,很不切合实际。从客观性报道来讲,它就是不真实的。报道主体的名誉就很大程度上被“捧杀”。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也是侵犯了报道主体的名誉权呢?这是侵犯是负面侵犯的另一个极端状况。

三、客观真实、新闻真实、法律真实

何谓客观真实?客观真实的定义有赖于客观事件的界定,客观事件是指时间曾经发生或实际存在的状态。[4]也就是说,客观真实是事件原本的真实状态。

那何为新闻真实呢?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如实反映事实的原貌,它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5]由于主管和客观的原因,新闻真实也只能是过程性真实,即时性真实。站在新闻事件的整体上来讲,新闻报道的事件在某一局部的真实和整体的真实会有较大的差距。整体和局部分别对应的就是新闻真实中的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

法律真实是指公检法机关在诉讼证明过程中,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当符合形式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应当达到法律的角度认为是真实的程序。[6]

新闻报道的新闻真实是对客观真实的呈现,这样的呈现可以使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体的,我们说原则上符合客观事实即可,并不细扣细枝末节,当然特殊情况下细节也是不可缺少的事实。站在法律的角度,法律真实又会对客观真实产生判断,影响判断的因素也会有新闻真实。即法律上所讲的证据可能来源新闻事实。法律真实和新闻真实都以客观真实为来源,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法律真实和新闻真实都要以真实为准绳。没有真实,法律谈不上公平;没有真实,也就不存在新闻。

法律的真实体现在证据上,新闻真实更专注于对客觀事实的呈现。法律真实需要讲求真实存在的证据,还有证据组合起来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新闻真实往往受到时效性、技术等其它因素的制约,不能从新闻事实中找到证据。不能否认的是,新闻事实有时可以作为证据,两者并不总是矛盾对立的。

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统一。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虽然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对立,但在保障大众人身权利方面就是统一的。

四、法律和道德保障新闻真实

(一)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法律就是这样的一个规矩,并且这个规矩是有强制性的。当前中国还没有一部适用于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有关新闻采集、传播、出版、交流的法典。但是目前立法机关正在积极准备和起草中,至于中国是否需要一部新闻法在此不予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新闻真实。

规范媒体从业人员正常行使手中的权力。媒体有采访权,有报道权,媒体要满足大众的知情权。这些权利不受到监督和规范就会导致腐败。影片中的电视台记者陈若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法律规章制度应该规定媒体报道新闻事实时应该措辞准确,报道法律案件时必须使用法律规范用语。法律规范用语是具有法律专业特色的、体现法律规定内容的、特定的法律规范用语。

正确使用法律专业术语。特别是报道法律系统和犯罪事件的媒体从业人员。既要把案件的来龙去脉真实呈现,也要措辞得当,还要让大众能够理解明白。这需要媒体能够正确地解读法律条文并且合理遣词造句。既要“阳春白雪”又要接地气,看起来是难度很大,但是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媒体的措辞必须如此。

灰色地带法律敢于亮剑。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宣传党的政策思想又要发出人民的声音。媒体代表了多方的利益,这就决定了游走于多方利益的媒体会面对诱惑和威胁。领导的暗示,同行的通融,被采访者的慰劳费,灰色地带更应该规定到位,落实到位。

(二)媒体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是底线,道德规范是新闻真实的乌托邦。法律保障各方权利起到关键作用,道德规范则为保障各方利益起到调节作用,媒体从业人员尤为明显。如新闻行业关于隐形拍摄和采访存在较大的争议。道德规范可以规范媒体管理,加强媒体的道德自律,定期的职业道德建设可减弱新闻采编在技术层面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例如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

五、总结

从《搜索》里媒体对事件新闻报道的失实进行分析。论文阐述了影片中新闻侵权的现象并结合事实进行剖析。从事实中分析新闻侵权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新闻侵权内在本质因素的一个局部及其造成的影响。围绕影片中侵权的新闻报道真实性进行客观分析。结合客观真实、新闻真实、法律真实来论述报道中的新闻侵权。影片中除了侵权外,新闻报道还引发了受众和媒体的对于事件主体的道德审判,从道德审判的层面上联系记者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和作用。除了软性的道德约束外,刚性的法律层面上的保障是对新闻媒体约束的底线。(作者单位:宜春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孔祥俊.论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J].《政法论坛》,2002(5).

[5]刘建明.《宏观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樊崇义.《刑事证据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1.

记者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那么什么叫新闻视角呢?新闻视角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同一条新闻, 可以从不同角度报道, 角度不同、挖掘的深度就不同, 新闻的价值也就不同。一个出色的记者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角度来表现新闻主题。新闻写作的角度,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察新闻材料、掂量新闻材料的角度, 或者叫思辨角度。这种思辨角度, 有时在写作之前的采访过程中便已完成。优秀的记者, 往往在采访的同时, 便酝酿写作角度, 做到边采访边思考, 做到心中有数。甚至采访一结束, 文章结构已酝酿成熟。也有的在采访之后, 面对材料, 反复琢磨、分析、梳理。另一类是表现的角度, 多指技巧而言, 也即如何选准切入点而言, 往往比较具体, 但两者又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在现实中常常有这种情况, 当我们通过采访, 记了满满一本子材料, 脑袋里却乱成一团浆糊, 不知从何处下笔, 苦思冥想, 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换句话来说, 就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表达。那么,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1 关切点上找角度

写新闻报道要围绕广大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共同话题, 即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 找准报道的切入点, 是选择新闻最佳角度的方法之一。纵观这几年被评上全国好的新闻作品, 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作品提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解答了人民群众想知而未知的问题。同样道理, 文章选择人民群众最感兴趣、议论最多的事件入手, 就是能赢得受众。因此, 记者在进入采访之前, 就应该掂量脚下这块土地上, 哪个问题最为群众所关心;动笔之前, 想想哪个角度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换句话说, 怎样写才与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紧密相连。

2 从共鸣上找角度

这里所说的共鸣点, 是指新闻报道在情绪上、情感上拨动受众的心弦, 引起心理上的“共振”。新闻作品要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就必须用心找到广大观众的思想“频率”, 以寻求同受众思想感情上的和谐一致, 这样则不难实现和受众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报道, 之所以能拨动观众的心弦, 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也就是因为孔繁森用自己的模范行动, 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答了在历史转型期各级领导干部应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做官这一重大问题, 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 从而激发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3 以小见大找角度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选准一个小角度, 把事件定深写透, 这个“小”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一个典型的情节, 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这个细节或情节, 可能是最新点——发掘事物中的最新变动;也可能是最近点——贴近观众身边的事件。这样的东西, 播出来受众看得见、摸得着, 有血有肉, 有生活气息, 具体感人, 有说服力。广西电视台为反映改革开放的变化, 一连播出了《吃的变迁》、《穿的变迁》、《住的变迁》、《用的变迁》、《行的变迁》等五篇报道, 都是从群众身边的事写起, 给人印象很深。如果只着眼于大处, 而不从小处入手, 稿子就容易流于一般化、概念化, 没有个性, 没有特点, 没有真情实感。因此, 小中见大, 不可小视。

4“人无我有”找角度

新闻界常常被同一单位邀请, 参加同一活动, 很难写出有特点有个性的文章来。但是, 有经验的记者往往能在众多的记者中脱颖而出, 写与众不同的文章来, 即跳出特设的框框, 去写一些“人无我有”的东西来, 永远在同中求异, 同中求新。新闻报道中的“人无我有”, 是指报道独辟蹊径, 以独取胜。即记者要独具慧眼-能见人之不能见;要独具胆识-敢言人之不敢言, 敢写那些“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题材;要独树一帜, 敢于标新立异。

5 以旧见新找角度

这里的旧, 包括老问题, 老典型, 老话题等。新闻记者追溯历史的脚步, 写出老典型的新意境, 自然会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大寨, 曾经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 《人民日报》记者李克林在《今日大寨》这篇文章中, 用犀利的笔触、深沉的目光, 即展示了大寨的变迁, 又揭示了这种变迁的内涵, 写出了老典型的新变化, 新发展, 新突破。这篇文章曾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以旧见新选角度, 就是记者要善于发现, 将已经过去的“旧”闻, 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 从“旧闻”中找出新闻, 巧妙地利用历史的、现实的材料, 推陈出新, 以“旧闻”作为背景, 作为铺垫, 作为反衬, 为“新闻”服务。

6 围绕特点找角度, 应该是新闻采访和写作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著名记者艾丰老师在谈采访方法时, 说到抓取特点, 就是要选有特点的事实, 访有特点的对象, 抓有特点的部分, 提有特点的问题, 挖有特点的细节。这五个方面都做到了, 才是彻底地抓住了特点。只选择了有特点的事实, 不注意访问有特点的对象, 事物的特点也难以了解清楚;注意了访问的对象, 但不抓有特点的部分, 不善于提有特点的问题, 就会胡子眉毛一起抓。因此, 挖掘细节, 也就成为一个记者本领的标志之一。

摘要: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是每一名记者的理想, 在写作中要从细节入手, 从关切点上, 共鸣点上等方面找准新闻视角, 摆脱人云亦云的报道, 这样才能写出不落俗套的作品。

上一篇:专业职称论文下一篇:本科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