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计算机论文范文

2023-03-22

新型计算机论文范文第1篇

一、高校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和表面化的问题

以前到现在, 国内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方面过于单一化和表面化, 没有结合学生、市场的特征设置符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教学大纲使用的是全国统一大纲。然而, 因为过于盲目的遵照统一大纲, 而没有结合地区的经济特征, 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而导致教学表面化, 学生无法具备个人特色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核心在“启发”、“引导”和“影响”, 但很多院校也仍在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的低效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意识过于被动和依赖教师, 离开院校和教师的管理, 个人无法独立进行有效的学习, 自主意识的不足直接决定了创新人才的缺乏。

(二)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

任何学科的教学, 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但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实际应用, 因此实践性的教学则是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少缺少的部分。但国内很多高校,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面仍有很多不足, 通常理论与时间的隔阂较大, 难以实现以理论支撑实践, 以实践检验理论的教学过程。很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需要自我摸索和探究, 同时在理论教学时, 并没有思考如何应用于实践中, 最终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低效影响。

二、计算机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 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化教学模式

(1) 首先建立立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令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到应用于实践的方式和效果。并且,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重对理念知识的验证内容。

(2) 创设多层次的创新实践平台。学生因性格、思维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 因此在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设置更加丰富而灵活的实践活动, 以实际项目为基础, 保障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操作中。

(3) 真正落实以学需求生为目标和核心的教育理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标志着教育教学的重心应向学生转移。创新指的并不是统一化的人才培养, 而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 不同人才独特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强化基础性教学

现代高校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 很多学校均虽然较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但同时却轻视了基础性的教学。计算机应用涉及的技术和应用的领域较广, 想要成为创新性人才, 熟练的掌握基础性知识是必要的支柱, 只要全面掌握了计算机应用中的基础性知识才可保障实践创新, 从而实现有理所论, 有证可用。

其中基础理论也是符合现代化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需求不断变化情况下的必要需求。理论的全面可以更好令实践多元多样, 成为创新的基础, 缺乏基础理论, 往往难以让创新得到持续性的发展。所以, 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同时, 要保证其全面性。例如:在程序设计或其他编辑软件的教学时, 因实践中人们往往是会使用一种方法, 但教学则要保证各种方法的平衡教学, 不分轻重。其次, 合理运用选修课, 持续加强学生的基础性技能。在日常的教学与学习中,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行业名人, 开展更加贴近实际的讲座, 设置更加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环境,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实际情况。

(三) 创建“外引内训”的教育团队

院校和教师教学能力, 直接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在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之前, 要更加重视教学团队的构建, 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选取。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同时设置相关的评价与考核制度, 利用先进而严谨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做出科学而准确的评估, 确保教师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其次, 高校应拉近自身与企业关系。与企业进行联合式的人才培养, 为高校学生明确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方向。邀请企业的内部人才开展案例式的实践教学, 开拓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被引入到各个行业中。市场对相关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也意味着要求更加严格。而想要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根本性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则也要做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改变。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已经全面进入到各领域各行业, 并且其优势和价值受到越来越人的重视, 因此, 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了现代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 则是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探析更加有效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丽萍, 于延, 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12) :49-52.

新型计算机论文范文第2篇

1 构建计算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是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 以市场经济为核心, 培养应用型、技术型新型医务工作者。因此,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围绕社会需要, 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人才。所以, 改革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 构建计算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措施

2.1 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 完成教师、学生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主导,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只是机械地听讲和背书, 长期以来, 将使学生不善于思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兴趣。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会发生转变,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有着自主学习的权利。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已克服了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弊端,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主张通过提出问题, 查阅相关资料, 讨论、学习相关知识, 尽可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型的教育模式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在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积极地将计算机教学与各医学专业教学接轨, 使计算机教学渗透到各医学专业领域之中。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教师必须提高综合素质, 力征成为复合型教师, 这样才有资格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现在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在授课时, 绝大多数只能讲计算机理论, 不能很好的与医学专业相互渗透联系。因此, 新的教学形势下要求, 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 在精通计算机的同时, 又要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 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同时, 从事医学专业课教学的教师, 也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掌握计算机的理论和应用[2]。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双师型”的教师, 才能有效地弥补计算机教学与医学专业知识教学的脱节, 培养出适应社会须求, 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3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而计算机知识本身却枯燥、抽象, 要使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 掌握计算机技术,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就显得很重要,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呢?我认为计算机教学中, 关键是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首先, 根据教学计划, 系统地讲授讲算机基本知识时, 可以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 开办各种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 同时, 还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 根据学生们的兴趣, 开办兴趣小组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例如, 开办“五笔字型输入方法操作班”、“网页制作班”、“文字处理软件操作班”、“Flash动化培训班”等等。对于基础较好, 能力较高的学生, 可以开办“编程技巧提高班”和专业“应用软件学习班”等, 使不同专业、不同素质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方式和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师教学中, 要学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电化教学或CAI教学工具) 进行直观、丰富、形象的教学,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也可以请有关专家给学生们做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积极情绪, 使学生乐学、好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4 理论讲授要精,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课程, 因

此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的同时, 更应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紧密结合生产实践, 才能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如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综合处理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所以, 计算机的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可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 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上好实验课,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不断摸索、探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 培养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构建医学计算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受家庭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各自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态度, 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困惑疑点, 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 教法因人而异, 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 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总之, 医学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该顺应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医学领域的需求, 教师要紧跟、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从而培养适应医学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并且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领域,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也越来越深入。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 应该把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突出位置。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对知识及人才的需求。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冲击,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静, 郭永青.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5) :14~16.

新型计算机论文范文第3篇

2007年10月, 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强调专业教学要紧跟学科的发展, 要努力满足社会的需求。要搞好专业建设,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议对专业办学的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办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 必须深入研究本科教育的本质, 研究计算机学科专业的特点, 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 通过多种方式, 加快本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积极建设和推广优秀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 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

如何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和就业渠道。创造条件,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科学研究, 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 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软件管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软件开发能力, 获得软件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软件工程人才是我们计算机专业当前的教学重点。

1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 实践教学及其实施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专业教学质量的影响极大。实践教学着重于技能培养, 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有力的促进和充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让其具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围绕实践教学体系, 将安排课内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专业专题训练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 来强化学生动手实践, 引导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

在专业课学习阶段, 通过课程实验、设计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注重挖掘个体潜能,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其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大三暑期安排专业实习实践,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计、制作、调试和完成一个综合实验。通过专业实践这门研究性的启蒙式教育课程, 来对学生三年所学知识的检验和提高, 还培养了良好的研究习惯, 促进了团队合作。对于本科最后必修环节——为期十八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综合训练, 将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实践教学同时, 我们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积极营造学术研究的气氛,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提前进入相应导师的研究室或课题组, 参加本科生研究计划, 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及研究兴趣, 为其未来专业方向的确立奠定基础。对于有专长的学生, 鼓励他们参加A C 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国际比赛。

通过实践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促使其具备从事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 来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2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我们根据社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和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特点, 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构建了层次化和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践、课程设计、专业专题实训、课外科技活动与科技竞赛等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

2.1 课程实验

通过对各专业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都合理安排课内实验教学, 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形式, 给学生设计任务书, 提出实验或作业的基本要求、目的、任务, 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 引动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整合课程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和监控体系, 形成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2.2 专业实习实践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或在学生假期中安排社会实习) 安排一定时间, 让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践实习等专项实践教学, 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拓展专业视野。

2.3 课程设计

通过专业课程综合设计过程, 由学生自主选择设计项目, 提出设计方案和解决思路, 经过老师的指导和修改方案, 最后由学生具体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要求以设计报告和软件成果形式提交自己的设计和实现方案, 让学生围绕课程设计开展自主学习, 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 来充分地展示个性才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设计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专业专题训练

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 逐步设立有针对性的软硬件项目开发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2.5 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

积极开展班级导师和专业导师的各项工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把学生写作课程论文 (设计、创作) 、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学生A C M程序设计竞赛和软件设计大赛等作为培养和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考察学生动手能力, 训练学生开展科研实践。通过教授和博士指导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 可以激发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 可以使本科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 加深学生对所学领域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较早地学习到科研的基本方法;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6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通过第八学期为期十八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让学生在毕业前深入实际, 参加企业或实习基地实训项目,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工作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解决的能力。精心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3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点与实践意义

通过这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及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运用, 本体系具有以下创新点和实践意义:

(1) 通过启发式、实例教学、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构架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践、专业专题训练、毕业设计、教授和博士指导本科生学术研究团队活动、课外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等相结合的多层立体化教学平台,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质。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加强网上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课程学习资料, 实现实践课程网上互动式和研究性教学,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型学习、协作型学习能力培养。

(3) 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 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有利于提升计算机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加强了校企交流合作, 促进横向科研及其成果的转化, 来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 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实践教学条件、过程及其效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本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有利于提升了我校本科教学水平, 尤其是实践教学水平。

(5) 通过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 全面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建立了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了工程化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路, 进而形成了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适应现代IT产业的需求。

4 结语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提出构建课内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践、专业专题训练、毕业设计、教授和博士指导本科生学术研究团队活动、课外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等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了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适应现代IT产业的需求,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摘要: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提出了构建课内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践、专业专题训练、毕业设计、教授和博士指导本科生学术研究团队活动、课外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等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 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加以运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型人才,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Conole G, Dyke M, Oliver M, Seale J.Mapping pedagogy and tools for ef-fective learning design[J].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4 (1~2) :17~33.

[2] 林闯, 胡事民, 蔡莲红.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A].第七届全国计算机系系主任论坛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6.

[3] 鲍丽薇, 冯建华, 胡事民, 等.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05 (5) :13~15.

[4] 黄陈容, 袁宗福, 杨晨宜, 等.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5 (6) :28~30.

[5] 于伟建, 庄学真.论高等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6) :54~56.

新型计算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现阶段,现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提供了便捷服务,有效提升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在汽车营销行业中实现信息化建设能够拓宽交易类型,实现线上线下协同、线上促进下线的双向发展战略方式,并促使电子商务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为汽车营销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着发展挑战,为了有效推动汽车营销行业的建设发展,本文从信息化对其的影响作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汽车营销行业;信息化建设;精细化营销

前言: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网络销售手段已然成为了目前国家社会的一种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也开始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去,这对于有效提升汽车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汽车营销行业信息化能够高效传播商品的属性信息,也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出种类多样的商品,保障广大消费群体能够快速了解和掌握汽车的商品信息,能够促进汽车营销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繁荣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对于汽车营销行业的影响作用

1.精细化营销流程管理

汽车营销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从最开始的“信息孤岛”到后期的融合发展,历经了从实体销售到线上线下协同,线上线下共进的阶段。在以往的汽车营销行业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实体销售为主,其中的业务主要包括了汽车品牌的分类、市场信息的收集总结工作,销售业务和售后服务管理对于营销的整体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包括汽车及相关的物流运输以及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维护业务等,汽车营销行业的业务分布范围较广,不仅包括了公司当地涵盖的业务,还包括了外地销售业务以及物流业务、各地经销商等。我们国家的营销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再加上各行各业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流程,导致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协调发展。借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流程体制,能够将汽车营销行业系统中的数据资源、管理方式、功能优势以及销售单据等多方面综合关联起来,利用信息化系统的灵活性和多边性特征来实现流程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使汽车营销行业信息化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建设发展环境。

2.精细化营销管理对象

汽车营销行业的管理业务繁多且复杂,其中就包括生产、供货以及销售等多项运营业务,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营销管理对象精细化,在管理产品、物料各项工作中能够更加细致地从生产质量、生产数量以及车辆附加价值等多方位、多维度地进行监控工作。随着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营销行业还基于此成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这对于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和管理平台有着促进作用,通过这些管理平台能够有效管理客户的信息、市场营销手段以及人力资源等多方面,使汽车营销行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总结归纳这些管理系统,在节约管理投入成本的同时,使汽车营销公司的运营难度和运营信息盲区得到解决。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大多数汽车销售公司以汽车的整车及零部件和总成销售为主,并通过渠道管理、信用管理以及结算和开单销售为主,信息化营销管理对象除了能够管理生产对象,还能够管理客户信息和管理对象,从而有效达到管理对象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3.精细化营销管理模式

汽车营销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能够有效改善和优化需求放大这一现象,借助于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供应链层得到减少,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同步用户的实际需求和生产时间阶段,以此来使汽车企业的管理阶层的供应链理念得到有效提升。以往的管理模式由于相关的企业没有统一的核算方式和核算数据,再加上用户的消费需求存在一定的变动,市场也没有规定的统一发展变化,那么在用户的需求和市场需求出现变动时,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极易导致出现供过于求或是供不应求的现象。而汽车营销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效改善了这一现象,也能够解决消费群体的需求波动现象,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订单化生产,有效避免出现车企排产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实际风险。还需注重充分融合营销发展中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上去适应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情况,使这些需求能够实现高效满足。

二、汽车营销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营销意识不足

现阶段,尽管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且越来越被国民所接受,但对于汽车营销产品来说,由于消费数额较大,很多国民的消费理念还停留在以往的思想阶段,对于这种高消费的网络营销行为有着多方面顾虑因素,因而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在线下实体店购买。且目前我们国家的网络商品零售市场基本上都是以一些小型商品为主,大型商品的交易相对也没有那么多,导致出现信息化汽车营销行业建设意识不高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基于此种现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信息化汽车营销意识,汽车营销行业也应充分认知到信息化建设对于自身行业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以此来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循环发展。

2.营销人才流动性大

汽车营销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关注汽车行业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还需注重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从而保障汽车行业的数据采集、分析以及最终处理阶段,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建设,这些技术人才同时还需熟练掌握专项的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汽车营销行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建设发展。但目前我们国家从事汽车营销行业的人员学历背景和资质相对来说不高,专业的知识储备底蕴也没有那么充实,行业的薪酬体系导致这些人员也缺少高度的责任理念,这些都是导致汽车营销人才流动严重的重要因素。在汽车营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汽车营销行业的从事人员在面临相對比较复杂的信息化环境中更多的是力不能及,因此需要注重网络消费群体的这一特殊性,有效控制汽车营销行业的人才流失现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汽车营销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去,以此来确保汽车营销行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3.售后服务工作不完善

一般情况下,汽车商品在完成销售的过程中,后期的保养以及维护服务是汽车营销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流程,其原因是汽车和其他产品有着共同的商业属性,当出现售后问题之后都需要通过零部件的更换以及维修来进行商品修复工作,以此来完成汽车营销的整套服务流程。汽车商家将商品出售给用户就代表已经开始了服务流程,客户除了会注重汽车商品自身的质量以外,还特别注重商品后期的维修服务,也就是售后服务,现阶段各行各业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但同时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和缺陷,不管是汽车的保养维护还是维修,会有一些问题的产生,这些不仅会影响汽车企业品牌的信誉度,还会导致用户对4S店以及产品的品牌产生不满情绪。因而,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及时分析和处理售后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有效提升汽车营销行业的售后服务工作质量,从而满足广大消费群体对于汽车产品服务的多样需求。

4.缺少专项反馈信息

消费客户的建议和意见对于生产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意见和建议能够真实反映客户的需求意向和多样要求,不管这些反馈信息里面有缺点还是优点,相关的生产企业都能够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来完善和优化汽车商品,保障商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有效提升商品的综合实力和客户满意程度,并通过客户的填写信息来获取到反馈信息。现阶段我们国家部分的汽车4S店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也不够好,虽说4S店中有信息反馈一项要求,但能够真正反馈到生产厂家的信息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生产厂家并不能够准确清楚地了解商品的不足之处,也并不清楚在消费者眼中商品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对商品满意的点在哪方面,不满意的点又在哪方面,这些都是影响商品不断完善和优化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商品的综合竞争实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汽车营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1.培养信息化营销理念,打造特色品牌

隨着现代国家社会时代的快速前进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网络购物已然成为了现阶段国民消费购物的主流方式,且方便于人们的生活,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国民的喜爱和欢迎。但汽车营销行业区别于其他普通消费商品,信息化和网络化营销还有着很多不足之处,这种营销手段的发展阶段较晚,目前营销消费模式相对较为新型,需要广大消费者对其进行吸收和接受,以此来促进汽车营销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汽车营销行业的各级管理层需要高度关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并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深入渗透信息化营销意识,充分发挥这种新型营销模式的优势,建设营销模式的自信心和力度,构建全面规范的汽车营销方式,重视营销方式的统一化管理,使广大国民的传统消费观念有所转变,消除国民对于汽车营销信息化模式的信任顾虑和迟疑态度,让广大国民能够真正接受信息化汽车营销这种新型模式。汽车营销管理阶层还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营销理念不仅是商品本身的管理,其中包括商品的整体销售流程,从销售前期直到销售商品完成之后,都要保障其能够统一规范管理,尽心尽力地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汽车营销行业还需打造自身的特色品牌,在打造过程中注重品牌的保护建设,为品牌效应开设一条建设之路,另外还需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有效提高汽车品牌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转变广大消费者对于汽车品牌的认知态度。

2.加强信息化营销人才培养,完善校企合作

优秀的人才是决定汽车营销行业是否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汽车营销行业信息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信息化复合人才是促进汽车营销行业前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升营销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方式。企业应积极拓宽汽车营销人才的培养渠道和途径。首先,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力度,并通过兴办校教企助办学的方式来达到从培养直到工作的一条线流程,深入合作汽车营销行业的全方面工作流程,从而为汽车营销行业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优秀人才,以此来有效避免出现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产生。其次,企业还可以让内部的一些营销人员进入到专业院校进行再次学习和储备知识,加强专业院校和汽车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并充分利用专业院校现有资源的文化知识优势,使企业人员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丰富企业人员的知识储备,组织开展更多的培训活动以及交流工作,并针对人才流失的现象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制定专项计划,增设汽车营销管理、营销信息化技术等一些有技术含量的专业课程,以此来适应国家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满足汽车营销行业的需求,有效提升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从而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发展战略目标。

3.构建售后服务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在汽车售后服务工作这方面内容上,一方面相关的厂家需要注重设计专业信息化的销售售后系统,另一方面需要为第三方企业提供实时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使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更新,保障这些信息的科学性和长效性,以此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生产企业需要注重内部系统平台的功能设计工作,并加强商品经销商和生产企业两者之间的合作联系,经销商主要负责车辆的接收以及车辆订单工作,生产厂家则以经销商品订单内容的查询和审核为主,其中还包括咨询车辆维修返厂以及库存车辆查询等工作,统一规范汽车产业链的整套工作流程,从而保障售后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比如,在售后网路平台使用过程中,企业的本部人员就可以直接进行处理,再利用网络平台的自动化服务功能,优先处理紧急的服务申请,依据服务申请的类型来提供人工服务或者系统服务,以此来避免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产生。与此同时,还需充分发挥售后服务网络平台的功能和优势,并有效划分网络平台对于经销商和生产企业的服务功能,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以防混乱中出现信息错误的现象,有效保障网络平台提供的售后服务能够满足广大用户的多样需求,确保功能服务能够真正为汽车营销行业的发展提供属于自身的一份力量,促进汽车营销行业中的售后工作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此,需要统一规范汽车营销行业的售后服务工作流程,保障汽车营销行业能够和其他行业工作协作发展,并高度重视客户的主体意识,稳定汽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汽车营销后期的维护养护以及维修服务,保障售后服务能够落实到位,促使我们国家的汽车营销行业能够走向全世界,确保其售后服务能够满足客户的多样需求。

4.增设信息反馈渠道,提升汽车商品质量

基于汽车销售售后服务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相关的汽车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前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据资源共享的销售系统,统一管理汽车商品销售的各地经销商,合理部署各地经销商商品服务的网络平台,并通过借助第三方网络信息平台的方式达到资源共享交互。组建一个专门的售后服务店铺来管理车辆信息反馈以及车辆售后服务,积极提取广大消费群体对信息化汽车服务的意见,以此来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为汽车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很多的汽车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充分利用其功能和优势,有效完善和优化了汽车的售后服务,使售后服务更具有竞争实力。在没有消费客户的时候,售后服务门店人员应总结归纳以前的信息数据,保障这些信息能够具有长效性,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并及时将這些反馈信息发送给相关的专业技术部门和研发部门,使其能够不断开发和研究出更优质的汽车商品,提升广大消费群体的满意度,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良好信誉度。汽车营销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化网络来构建营销平台,因而汽车营销的售后信息反馈工作也应采取统一管理的规范流程,优化汽车营销行业的售后服务体系,有效避免汽车商品中出现质量问题,以此来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企业营销行业的优质均衡发展以及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在管理店铺反馈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发展同步化,以此来达到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节省对于店铺的资金投入,细化店铺的整体管理流程,使其能促进管理工作的高效建设发展,从而推动汽车营销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5.加强部门之间合作交流,提升信息化发展

随着现代化信息建设的不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随之出现快速发展,且被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和消费群体所接受和欢迎,从商品的选择使用、订单处理到最后的售后服务等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直接完成,一方面拓宽了企业营销的渠道和途径,另一方面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方面快捷的购物体验,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一站式的服务模式。汽车营销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相关的配套信息网络平台以外,还需要依据网络营销的最终业绩和订单来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保障不会出现生产过多以及库存剩余过多的现象,从生产过程中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与此同时,还需做好营销、配送以及财务、生产等各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工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保障数据资源共享的实时性和长效性。在营销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营销模式,企业的营销部门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进和完善营销方式,优化汽车营销的整套流程体系,在配送方面,应借助供应链扩展以及增设等等方面,为车辆的配送工作提供引导和支撑作用,保障汽车信息化营销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使车辆的配送能够提升至专业化水平。在生产方面,生产部门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深入分析和研究消费群体的多方面需求,研发出满足广大用户实际需求的车辆类型。与此同时,还需注重信息化汽车营销的网络安全问题,企业管理阶层可以向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建议,使其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法律规章制度,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来维护消费群体的购物安全,以此来避免在汽车营销信息化发展中出现违法侵权现象,以此来保障汽车营销行业信息化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汽车营销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像是企业的信息化营销理念意识不高、营销人才流动性相对较大、反馈信息发展不够完善等问题,因而在发展信息化营销中,需要提升营销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专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统一规范的销售网络平台,提升汽车营销行业的整体质量,同时还需注重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协调合作,保障汽车营销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得到快速发展,以此来促进信息化汽车建设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怀康.新媒体技术下的汽车营销模式探究[J].营销界, 2021(07):88-89.

[2]吴勤燕.新媒体技术下的汽车营销模式研究[J].时代汽车,2021(01):167-168.

[3]孙静,申杰.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信息化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20(23):214-215.

[4]杨佳思,刘方歆.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效果策略研究——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161-162+165.

[5]刘资媛.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探究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10):114-115.

[6]彭媛媛.“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0):166.

[7]刘金霞.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汽车营销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J].河北农机,2019(08):46.

[8]张宏宇.汽车营销在信息化工学结合产教双融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与实践[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9(07):89-92.

[9]覃信举.浅谈大数据时代的汽车营销模式变革[J].内燃机与配件,2019(06):184-185.

[10]王彦梅,李佳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汽车营销模式变革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8(22):47-48.

[11]宋微,张文霞.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汽车消费心理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4):179-180.

[12]张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汽车营销手段创新[J].南方企业家,2018(04):140-141.

作者简介:孙小东(1966- ),山东掖县人,本科,理学学士,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子商务;郭铭化(1967- ),河北武强人,硕士研究生,工学硕士,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及电子商务、工业经济

新型计算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培训;问题;培训体系

[作者简介]韦云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盘明英,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7

[文献标识码]A

一、广西农民培训工作现状

(一)培训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广西把强化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以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主要形式的规范性农民培训不断增加。“十五”期间,广西新增“绿证”学员75.17万人,新增持证农民60多万人。“九五”、“十五”十年间,全区累计“绿证”培训人数达140万人,持证农民超过100万人,达到了每10户农户有1名持证农民的目标要求。

跨世纪青年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先后在广西28个县(市、区)实施,共设置1942个教学班,培训学员10.8万人,经考核合格,发证9.49万人,培植核心农户l万户。项目学员大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据金城江区、柳城县、灵山县、岑溪市等农经部门抽样调查,学员户的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一般农户。

2.全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广西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扣农业生产季节进行大面积的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达1500多万人(次),使全区种植业劳动力每年每人接受1次以上的实用技术培训。

3.开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4年,全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8.7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82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75.5%,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3万人,转移就业7.7万人,转移就业率92.7%。全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655.2万人,比2003年增加66.5万人,增长11.3%。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464.7元,比上年增加67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120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超过60万人。培训工作在全区14个市、106个县(市、区)全面铺开。

(二)培训资金来源仍以政府投资为主

各地对农民的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2004年全区共投入农民培训经费4617万元,其中国家六部委投入广西阳光工程800万元,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3817万元。2005年全区投入农民培训经费6281万元,其中国家六部委投入广西阳光工程1200万元,各级财政、培训机构及社会资金投入5081万元。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农民的需求不同。广西在开展农民培训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探索了各种培训方式。

1.“公司+培训班+学员”培训。在龙头企业设置培训班,搭建“公司+培训班+学员”的联盟关系,既明确龙头企业对学员的技术培训义务,包括物化技术的供给,又通过技术纽带使企业与学员的合作关系得到维系和巩固。岑溪市以市外贸养鸡场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培训班+学员”的模式,2004年从项目培训班中选择450名学员作为养鸡专业户与公司签订合同,由公司发放鸡苗、饲料,提供生产与防疫治病技术、回收产品,每个学员每批饲养肉鸡1000羽以上,一年2~3批,每羽可获纯利2~3元,一般情况下每个学员每年养鸡纯收入近万元。而且,这种方式使企业、学员双方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作为企业,由于其生产者是经过规范培训的青年农民,技术到位,生产环节有保障,经营效益高;作为学员,由于投资少,主要是技术和劳力的投人,风险也小。

2.“专业协会+农民”培训。把农民培训工作与各种专业协会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解决了培训的组织载体问题,大大提高培训效率;另一方面,拓宽了协会的功能,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及协会的组织能力和强度。如永福县建立了农产品流通、葡萄、罗汉果、柑桔等协会27个,共有会员1804人,所有会员同时又是培训班的学员。每月定期集中培训、交流信息,并通过协会组织销售,柑桔协会年销售柑桔1300万公斤,占总产的52%。

3.示范基地培训。示范是技术推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西各地根据自身的产业布局情况,在各乡(镇)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开展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在学员中进行推广。每个学员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生产基地,将学到的先进种养技术组装到基地中去,并通过自己创办的产业基地开展技术示范,向周边农户辐射,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普及。这些学员不仅自己成了农业产业开发的领头人和获益者,同时也成为农村最基层的编外技术推广员。他们不仅以自己学到的知识、技术为乡亲们服务,更以自己开发的产业、创下的业绩为乡亲们树立榜样,产生了极强的“能人效应”。

4.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组织农业专家、技术员深入村屯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具体指导解决农民在种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柳江县流山镇设农户科技“110”热线,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5.专业专题培训班。根据季节农事活动,为农民开展种养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及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班。如2005年6月,田阳县头塘镇开办了“农家课堂”。根据夏季农事特点免费培训农民学习了养兔、养蛙、养鱼等技术。

6.订单培训。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办学优势,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基地与合作企业签订用人合同,根据所订合同确定培训人数,确保受训合格的农民100%就业。2004年,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就与广东9家企业签订了1.15万份用工合同,按“订单”开展培训。

7.“校企联办”。由企业出资、派教师、出实习场地和设备,培训基地负责组织和提供培训场地,共同培训农民工,走出一条“企业搭台,学校唱戏,农民增收”的转移培训新路子。2004年6月,兴安县普天技工学校引进深圳百真圣实业有限公司在普天基地办厂,生产电子彩灯,100多名农民工经学校培训后立即上岗就业。

(四)培训内容不断扩展

农民培训内容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扩展到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

1.以培训农业生产技术为主的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对农民开展了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知识和农业法律法规等内容的科技培训。经过两年300个学时的培训,1~2个生产周期的实践,学员较全面地掌握l~2门种养加工技术。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农村政策法规、公民道德规范、经营管理等知识,真正成为懂科技、会管理、有觉悟的新型农民。

2.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阳光工程”,对农民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引导性培训;按国家职业标准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缝纫、保安、汽车驾驶等。

二、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农民培训工作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距离,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抓好农民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民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涉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有些基层领导认为农民外出务工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可有可无。相关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运转不灵,农民培训还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经费作支撑。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农民培训经费的投入上随意性很大,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有些县市由于财力紧张,基本无专门的经费投入,培训资金缺乏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培训单位积极性不高。有的培训单位对农民的培训程度随意性大,往往以经费为限,经费用完,培训班结束,而对农民是否掌握技术一概不管。现有的培训规模小、档次低,远不能满足农民掌握高新技术及日益增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对农民培训仅限于眼前,缺乏系统性的长远规划。

3.对农民培训管理不力,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农民培训、就业的组织管理目前还未理顺,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与此有关的部门间缺少沟通,配合力差,还未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表现为目前外出的农民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用工信息、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措施跟不上,农民培训与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4.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对培训机构的考核与监督不力,农民培训质量无保证。

三、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构建

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培训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针对当前广西农民培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应结合国情建立新型的农民培训体系,规范农民培训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资源效益。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由政策支持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培训模式体系、教学计划体系等构成。

(一)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

建议国家出台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成立“农民培训基金”,中央、省、区、县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构成“农民培训基金”,把农民培训当作一项公益事业来抓。同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民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资体系。

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农民培训已被多数发达国家实践,并被证明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如英国规定,农场工人上课时间的工资由农业培训局的政府基金支付,农场主不用支付;法国规定,农民或农业徒工在参加培训期间,由政府或有关农业专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基金会发给补助费;澳大利亚《培训保障法》明确规定,年收入在25万澳元以上的农牧企业(场)雇主,应将其工资预算总额的15%用于培训;加拿大和德国政府让企业把花费的培训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待企业售出产品时再对其减免税收;德国农民在参加培训时,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在丹麦,为了鼓励农民学习新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农场主外出学习而请帮工时,政府还会为其负担一部分帮工费用。

(二)建立培训组织管理体系

建议成立由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保障、建设、科技、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办学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国家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全国认可的农民培训证书、学位框架体系;建立农民培训机构考核与认证制度,把就业能力作为培训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培训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上,澳大利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澳大利亚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专门设立了“教育、培训就业与青年事务部”(DEEF)和“国家职业培训局”(AMIA),实施规范有序的职业培训管理。澳政府还建立了全国认可的内在一致的证书、文凭和学位框架,即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AQF),通过不同种类和层次课程的相互关联和学分互认,基本形成了互相连接的教育通道和就业通道,使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内容。

(三)创新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包括培训方法与培训资源整合。实践证明,依托产业开发运行过程,通过集中授课、现场观摩、示范带动、跟踪指导对农民素质提高效果显著。但就近期而言,完全依靠财政资金开展培训是不现实的,应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经济能人的积极性。如澳大利亚规定,地方经济能人每两周至少要给同行上一次培训课。同时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筹措培训资金,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的良好局面,如组建农民培训志愿者队伍、通过募捐建立培训基金、利用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等等。

(四)建立农民培训计划体系

当前农民培训内容普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农民只能掌握零星的技术,不利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新型农民的产生。因此,农民培训工作应从源头抓起,设计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实用技术相衔接的教学体系,对落榜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实行“绿证”换“红证”的办法;依据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及转移就业等对农民素质需求,设计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时间与教学目标;开发一些以卡通式、操作说明式、流程图示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乡土”教材。使农民培训真正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

[责任编辑:舒 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英语计算机论文下一篇:计算机论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