痫病发作的急救措施范文

2023-04-27

痫病发作的急救措施范文第1篇

1 院外急救传染隐患

我国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应急处理、消毒管理办法均有出台, 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医疗技术也得以长足进步, 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 脊髓灰质炎、鼠疫等传染病得以消灭, 丝虫病、白喉等也稀少发生, 使部分人对传染病的预防产生了麻痹, 使目前院外急救中各种传染隐患大量存在, 现分析如下。

1.1 救治现场复杂, 存在多种传染隐患

院外急救作为24h被动医疗救助, 前往实施急救的现场状况往往具有未可知性, 需要急救的患者可能出现在家里、路边及其它任何公共场合或事故现场, 急救现场复杂多样并一般都处于开放状态, 且很多情况下因为病因不明确而未采取相应的隔离防传染举措, 部分患者还存在有开放性的伤口, 在患者带有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菌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他人感染, 如艾滋病毒虽然离开人体后存活时间较短, 但在血液未干的情况下在室温下可保持96h的活性, 若直接如他人伤口接触, 就有可能导致他人被传染, 向乙肝、甲肝等活性更强的传染病菌就更不用说, 因此, 尤其在突发性事故中, 急救现场会有大量围观人员和热心帮忙人士, 但由于其对传染病感染预防的知识了解贫乏, 缺乏相应的预防意识, 在救助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可能会对院外急救带来一定的传染危险。

1.2 急救人员本身原因导致被传染危险

部分急救人员在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就实施院外急救[2], 一旦碰到伤病患者是传染病原菌携带者或传染病患者的情况, 后果不可乐观;另外, 由于院外急救是全天候不分时间和地点、不分对象的被动救援, 面对的主要是急症患者, 工作强度大、负荷重、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环境差等情况使急救人员心理负担较重, 常会导致急救人员焦躁、疲乏、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状态出现, 机体调节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 容易遭受攻击免疫系统传染病菌的入侵, 急救时被传染的危险性增大。

1.3 急救过程中存在传染隐患

危重病患的运送途径中往往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药物注射、伤口处理包扎等实施初步急救, 而救护车空间不大, 途中又存在多种因素会导致急救车颠簸甚至紧急刹车等状况, 严重干扰治疗操作, 并且还会增加急救人员在救治实施时被针刺伤的危险, 容易发生血源性疾病的传染危险 (多达20多种可经由针刺传播) , 尤其是乙、丙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染危险性和危害最大[3], 其中艾滋病的血源性感染的潜伏期平均2年, 短则数月, 多则5年, 而从被感染到体内产生抗体大约要经过3个月的窗口期, 因此, 急救人员一旦感染且未及时发现, 就会对其家人和急救患者产生严重威胁, 其危害性远远大于普通民众。

1.4 救护车污染严重、消毒不彻底

救护车在外院急救中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每天需要运送各种不同疾病的患者, 其中一些是不可知的传染病菌携带者或潜伏期的传染病患者, 一些是传染病患者, 这些病患所携带的传人病菌不断的向车内扩散, 急救中的呕吐物、血液及其它体液均对车内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而有时急救出勤任务较多, 救护车难以进行彻底、完全的消毒处理, 致使救护车内污染严重, 急救人员被传染危险增大。据相关报告显示医院救护车空气内细菌平均含量达4967cfu/m3, 并且有九成空气细菌含量超出4000cfu/m3, 细菌在物体表面含量平均达43.4cfu/m3, 而依据空气微生物医院评价标准[4], 若空气细菌含量达到700~1800cfu/m3就具有空气传染危险。

2 传染预防措施

通过对院外急救中存在的各类传染病隐患的分析, 现初步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以减少院外急救人员被传染的危险。

2.1 加强急救人员培训、严格落实安全防范制度

急救人员直接在现场接触患者大量的体液、血液及分泌物, 被传染的危险性较高, 为有效减少因急救人员自身原因所导致的院外急救传染风险, 医院应加强对院外急救人员的急救安全教育和消毒隔离操作培训, 提高其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并不断补充新的疫情防控知识, 提高急救人员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以及急救操作的熟练性, 消除抢救过程中的针刺伤可能性。使其严格按照安全防范规定, 认真落实标准预防, 在接触患者及其衣物时, 不论是否存在血迹或体液污染、接触皮肤或粘膜是否完整都必须实施标准防护措施, 不但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染, 还要预防非血源性疾病传染, 做好双向防护[5]。

2.2 完善急救洗消系统

大量的传染病菌在缺乏太阳足够的连续直射都能够长时间的存活, 如SARS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5~10d;乙肝病菌在30~32℃至少能存活半年, 60℃高温加热1h, pH2.4或乙醚的6h杀菌都无法将其完全灭活, 因此必须加强急救洗消系统的完善, 对各类长期性使用的急救物质和器械实施及时、彻底性的消毒、杀菌, 并确保急救人员、车辆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够进行快速、彻底的消毒, 另外还要储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物资[6]如防护衣帽、口罩、脚套、消毒用品等, 确保能够严格规范配置各急救车辆, 且在出外急救时所有物质、器械、人员以及车辆都已经过严格消毒。

2.3 减少急救现场和急救过程中的隐患

在到达现场第一时间, 将人群疏散, 减少因其他人员所引发的传染风险。在救护车内配备足够的污染袋 (内置漂白粉10~20g) 和污染桶 (内置1%次氯酸钠消毒液) 以及卫生纸, 以备途中使用, 并在运送病人的担架上覆盖一次性中单, 以减少患者体液对急救车的污染, 并在急救结束后将车内污染物集中收集处理, 医护人员更换防护服并消毒。

院外急救人员经常性的接触各类急救病患, 且大多在病患的病情及疾病种类不明确的情况对其实施救助, 较社会其他人员更具有被传染病传染的风险, 日常工作中需做好各类防护措施以将风险降低在最小, 降低院外急救传染风险。

摘要:虽然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得到的有效控制, 但其在人群中的传染还存在。院外急救人员经常直接接触各类病患, 包括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传染病患者, 其被传染的危险性远远高于社会其他人群, 本文对院外急救中存在的传染病隐患进行了分析, 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些预防举措。

关键词:院外急救,传染病隐患,急救人员

参考文献

[1] 祝益民.加强和重视儿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J].中华急救医学杂志, 2008, 17 (12) :1237.

[2] 张志猛.浅谈院外急救中的传染病隐患及预防[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 3 (8) :559~560.

[3] 邵海中.急救中心洗消系统的建设和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杂志, 2009, 2 (3) :112~113.

[4] 刘胜文.实用医院管理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1992:195.

[5] 卫生部.卫医发[2000143]号.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

痫病发作的急救措施范文第2篇

皮肤化学烧伤了紧急措施该怎么做呢?化学物质烧伤了皮肤比皮肤被火或是水烧伤的情况更为复杂。那么,皮肤被烧伤了该怎么做急救措施呢?

江西消防总队医院专家介绍,皮肤被强酸、强碱烧伤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紧急处理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首先,被强酸烧伤了得急救原则有:

(1)立即用大量温水或大量清水反复冲洗皮肤上的强酸,冲洗得越早、越干净、越彻底越好,哪怕残留一点也会使烧伤越来越重。不要顾虑病人冲洗时加重疼痛,要鼓励病人忍耐着冲洗下去,直到冲洗干净为止。

注意:切忌不经冲洗,急急忙忙地将病人送往医院。

(2)用水冲洗干净后,用清洁纱布轻轻覆盖创面,送往医院处理。

其次,被强碱烧伤了的急救原则有:

(1)立即用大量清水反复冲洗,至少20分钟;碱性化学烧伤也可用食醋来清洗,以中和皮肤的碱液。

(2)生石灰烧伤,应先用手绢、毛巾揩净皮肤上的生石灰颗粒,再用大量清水冲洗。切忌先用水洗,因为生石灰遇水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热量灼伤皮肤。

痫病发作的急救措施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1 月—2015 年10 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52 例, 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 脱水症状, 并伴有恶心呕吐、烦躁、意识模糊、呼吸深长或者昏迷等症状。 其中, 男29 例, 女23 例, 年龄1~13 岁, 平均 (6.12±1.03) 岁;糖尿病病程0.2~3 年, 平均 (1.05±0.35) 年;入院时血糖21.36~39.12 mmol/L, 平均 (26.95±4.23) mmol/L;尿酮体及尿糖均呈阳性; 发病诱因:28 例感染, 14 例多食, 10例停止糖尿病治疗。 患儿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与诊疗护理记录。

1.2 急救方法

患儿入院后, 均立即开放两条有效的静脉通路, 其中一条予以0.4U胰岛素加入25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溶解后, 按照1 ml/min的速度予以持续静脉泵注, 每隔1 h进行1 次血糖及血p H水平监测, 当血p H>7.3 且血糖水平<12 mmol/L时, 改为2%~5%的葡萄糖溶液予以持续滴注, 维持血糖水平在8~12 mmol/L之间。 期间密切观察血糖变化, 如血糖水平过高则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 如果血糖水平降低过快则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增加含糖液体的浓度, 待病情稳定后则将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 另一条静脉通道予以碳酸氢钠溶液持续静脉输注, 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当血p H值>7.2 后停用。 急救期间同时予以吸氧、血氧监测以及心电监护等, 对合并感染患儿, 积极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1.3 护理方法

1.3.1 健康宣教患儿入院后, 及时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主要表现、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临床预后等, 同时讲解长期坚持胰岛素治疗、规律饮食、合理锻炼的重要性, 以促进患儿的病情康复。 介绍成功治愈案例, 甚至可邀请治愈病例进行现身说法,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自我保健能力。

1.3.2 心理护理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 对于胰岛素治疗及饮食控制的依从性较差, 加之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对医疗设备设施及针具等感到恐惧, 严重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 因此, 因积极予以患儿关怀和照护, 为其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 例如在病房内粘贴其喜欢的卡通画像, 以亲切、温柔的语言安慰和鼓励患儿, 适当播放适合患儿年龄的动漫及音乐等, 以消除其不安感和恐惧感, 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和依赖感。 治疗期间, 通过肢体语言、抚触等方式予以患儿安慰、鼓励和表扬, 以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 由于患儿家长担心患儿的健康, 多存在担忧、焦虑、烦躁等情绪, 应针对性地向患儿家长进行安慰和疏导, 耐心解答其疑问, 并嘱患儿家长尽量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儿, 增加其安全感, 提高其治疗配合度。

1.3.3 病情监护 ①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 早期避免使用退热剂, 以免发生酸中毒或脱水症状加重, 可根据患儿的情况予以物理降温处理。 密切进行呼气丙酮检验, 一旦检验结果呈阳性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密切观察患儿的脉搏节律以及强弱变化, 评估胰岛素治疗与补液的有效性, 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每隔1 h观察患儿的神志变化, 据此评估酮症酸中毒的病情变化, 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积极检测血压水平, 避免低血压神志休克。 ②皮肤监测:密切观察患儿的皮肤弹性、色泽及湿度等, 全面评估循环以及灌注状态, 以免发生缺氧缺血症状。 一旦观察到患儿的皮肤发绀、肤色苍白等症状, 应及时予以吸氧、纠正缺氧状态。③血糖监测: 由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糖症状, 治疗期间应每隔0.5~1 h左右进行1 次血糖监测和记录, 同时作为血糖控制效果的评估指标之一,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纠正。 同时指导患儿家长正确观察和辨别小儿低血糖症状,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护人员进行抢救。 ④尿量:尿量能够直接反映患儿的肾功能状态, 应密切监测和记录患儿的24 h尿量, 避免发生肾功能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

1.3.4 饮食护理科学合理地调节饮食是改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预后的基本措施, 应向患儿及其家长强调合理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使其主动遵循饮食计划。 根据患儿的病情与个体需求, 协助患儿家长制定个性化的食谱, 以减少血糖波动, 改善患儿的胰岛素功能, 促进病情康复。

1.3.5 出院护理由于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 出院前应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严格遵医嘱用药治疗的重要性, 指导其正确服用胰岛素。 强调院后饮食规律的重要性及饮食调节原则, 并鼓励患儿加强体育锻炼, 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指导其掌握正确的血糖及尿糖监测方法,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到院复诊; 嘱患儿家长督促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以维持疾病处于最佳状态, 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再发。

1.4 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前后血糖、血钾、血钠水平, 小儿血糖正常值为3.9~6.1 mmol/L, 血钾正常值为3.4~4.7 mmol/L, 血钠正常范围为135~145 mmol/L。 分别于治疗前后, 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细胞介素-6 (IL-6) 、IL-12 及IL-18 水平。 采用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4 级。

1.5 疗效标准

痊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经连续2 次尿酮检测均呈阴性, 血糖、血常规、血气分析以及水电解质检查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改善, 尿酮 (+) , 血常规、血气分析及电解质均显著改善, 血糖水平略高于正常值;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6 统计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急救护理后, 患儿的病情均得以控制, 无死亡病例, 均得以痊愈出院, 治疗痊愈率达100%。 酸中毒纠正时间为 (14.01±1.32) h, 且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 血钾及血钠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未出现低血糖、低血钾病例。 见表1。

2.2 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治疗后患儿的TNF-α、IL-6、IL-12 及IL-18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 见表2。

2.3 患儿家长满意度

52 例患儿家长中, 有33 例表示非常满意, 10 例表示基本满意, 9 例表示一般满意, 无不满意病例, 满意度为100% (52/52) 。

3 讨论

糖尿病目前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故对小儿酮症酸中毒的急救, 初期应积极应用胰岛素治疗, 且应长期坚持使用, 以调节血糖水平或纠正患儿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后, 患儿多表现为血钾及血钠水平降低, 而尿素氮水平升高, 在临床急救过程中, 应充分注重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避免发生低血钾、低血钠等。 感染是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如未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 往往难以充分纠正患者的酮症酸中毒, 因此, 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对于促进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饮食调节是防治糖尿病的基本措施, 调节饮食并非限制饮食, 故因应根据患儿的体重计算其每日所需摄入热量, 并根据患儿的病情与个人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食谱, 不仅有利于确保患儿的机体营养充足, 同时也有利于预防血糖波动幅度过大。 对于无法进食的昏迷患儿, 应予以胃管注入流质饮食, 必要时配合静脉营养支持。 由于小儿的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机体抵抗力较差, 容易出现病情波动, 加重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风险。 因此,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加强病情加护, 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问题,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强化健康宣教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消除其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强化出院指导, 能够延续院后治疗, 预防病情加重。 该研究中, 52例患儿积极救治和护理干预后, 均获得痊愈出院, 血糖水平显著降低, 且血钠及血钾水平基本恢复正常状态。此外, 治疗后TNF-α、IL-6、IL-12 及IL-18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而上述炎症细胞因子均是由Th1 或Th2 细胞分泌的, 能够客观反映胰岛 β 细胞免疫损伤状态, 提示科学合理的救治与护理能够保护胰岛 β 细胞免疫损伤, 改善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 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急骤、变化迅速, 早期准确诊断、积极采取有效治疗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控制病情, 降低血糖水平, 维持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5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对策。结果 52例患儿经过有效的急救措施与护理干预后, 血糖水平及炎症细胞因子 (TNF-α、IL-6、IL-12及IL-18) 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患儿均得以治愈出院, 未发生低血糖事件, 护理满意度达100%。结论 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开展及时有效的综合抢救与护理措施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病情, 降低血糖水平, 且维持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 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小儿,急救措施,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曹慧.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护理探讨[J].健康必读, 2013, 12 (12中旬刊) :281.

[2] 刘海霞, 王欣.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及护理策略[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7 (11) :62.

[3] 卢贤秀.22例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急救及护理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2) :125-126.

[4] 赵秀珍.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人性化护理干预[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7 (21) :123-124.

[5] 王乃香, 刘海霞.46例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急救及护理初探[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7 (14) :62.

[6] 邹海英, 张东光, 袁意, 等.IL-6、IL-12及IL-18与儿童1型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499-501.

[7] 马红桂.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4例临床护理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7 (21) :132.

痫病发作的急救措施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眩晕患者入院后进行详细的相关检查, 尽可能明显眩晕的病因学诊断。共入选眩晕患者216例, 根据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为2组, 合并焦虑或 (和) 抑郁的136例, 没有合并焦虑或 (和) 抑郁80例。

1.2 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听平衡委员会主席Mensell (1995) 年将眩晕的程度和工作能力分为6级: (1) 眩晕对我活动毫无影响。 (2) 眩晕时必须停止手头工作一会, 很快恢复能立即工作。开车或从事我选择的工作, 不必因眩晕改变工作计划。 (3) 眩晕时必须停止手头工作一会, 很快过去后恢复工作, 开车或从事我选择的工作, 因眩晕改变工作计划。 (4) 必须做出很大努力和调整好自己的精力才能胜任工作、开车或从事我选择的工作, 但因眩晕经常做不到。 (5) 我无能力工作、开车、照顾家务, 甚至连基本活动也受限。 (6) 我丧失劳动能力1年以上, 因眩晕和平衡问题已接受抚恤金。

所有病人在被了解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后, 建立健康档案,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 请病人弄清楚整个表格的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涵义后,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的、不受他人影响的自我评定, 对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由专业人员逐条念, 由病人作出独立回答;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 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3分为有抑郁症状。

观察患者眩晕严重程度, 对眩晕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2组患者缓解天数。对患者每两个月进行电话随访1次, 为期1年, 观察患者眩晕发作情况。患者出院后第1次电话随访时再次进行焦虑抑郁量表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 组数据间根据研究需要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情况

入组患者的年龄为38~80岁, 其中合并焦虑抑郁组平均年龄 (65.2±9.9) 岁, 未合并焦虑抑郁组平均年龄 (63.4±10.6) 岁。2组之间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年内共完成随访118例, 失访18例。未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年内共完成随访72例, 失访8例。2组患者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脂代谢紊乱、吸烟及颈椎病等病史无统计学差异。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合并焦虑抑郁组:32 (23.5) 、21 (15.4) 、18 (13.2) 、19 (13.9) 、9 (6.6) 、

20 (14.7) 、19 (13.9) ;

非焦虑抑郁组:17 (21.3) 、11 (13.8) 、9 (11.3) 、11 (13.8) 、5 (6.2) 、11 (13.8) 、10 (12.5) ;

P值:0.767、0.855、0.692、0.995、0.848、0.819、0.730。

2.2 2组患者眩晕严重级别、治疗缓解天数情况

所入组眩晕患者SAS、SDS评分显示合并焦虑者最多, 其次未合并焦虑及抑郁者, 再次为合并单纯抑郁者;SAS、SDS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焦虑抑郁组患者眩晕严重级别1~3级93例, 4~6级45例;未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眩晕严重级别1~3级64例, 4~6级16例;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焦虑抑郁组患者眩晕治疗天数最长14d, 最短4d;未合并焦虑抑郁组患者治疗缓解天数最长9d, 最短2d;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SAS、SDS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眩晕患者:47.39±11.63、56.21±12.34;

全国常模:37.23±12.58、41.88±11.36;

P值:0.005、0.006。

2组患者眩晕严重级别、治疗缓解天数比较:

合并焦虑抑郁组:3.21±0.64、4.43±1.80;

未合并焦虑抑郁组:2.01±0.48、3.17±1.41;

P值:0.000、0.003。

2.3 随访结果

随访期间, 合并焦虑抑郁组患者眩晕共复发24人次, 复发率20.3%, 未合并焦虑抑郁眩晕患者共复发5例次, 复发率6.9%。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出院后第1次电话随访, 原合并焦虑抑郁的眩晕患者仍存在焦虑抑郁的有32例。住院时未合并焦虑抑郁的眩晕患者, 第1次电话随访时合并焦虑抑郁的有8例,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

3 讨论

SAS、SDS是国际公认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自评量表, 其操作方便容易掌握, 能有效地反映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 且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 特别适用于综合性大医院病人的心理评估[3]。

本组资料显示, 眩晕患者约60%合并有焦虑和/或抑郁, 与全国常模比较, 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既往研究显示眩晕综合征患者合并心理异常的高达65%左右。

合并焦虑抑郁眩晕患者严重程度和治疗缓解天数明显高于未合并焦虑抑郁眩晕患者, 提示眩晕合并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加重眩晕的严重级别, 延长眩晕的缓解时间, 增加患者痛苦, 增加医疗费用。文献报道, 合并焦虑的眩晕患者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生率明显增高, 而且对于眩晕患者及早发现焦虑情绪并积极进行干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因此,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 要注意并关心眩晕病人的心理变化, 在与病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 注意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支持, 指导病人做放松训练, 协助其调整心理失衡,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随访结果表明, 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眩晕患者, 复发率明显高于未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 而且眩晕发作时合并焦虑抑郁的, 眩晕缓解后仍有较高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这表明眩晕与焦虑抑郁共病率较高, 临床工作中不但在眩晕的急性期, 而且在恢复期都应注意焦虑抑郁对眩晕病情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对眩晕控制不佳者、病情迁延者及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严重者, 及时予以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可以提高对眩晕控制的临床缓解率, 减少复发率, 提升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眩晕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加重眩晕的严重级别, 延长治疗缓解时间, 增加眩晕的复发率。临床上应对眩晕与焦虑抑郁共病引起足够重视, 及早进行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焦虑抑郁状态对眩晕发作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住院眩晕患者216例, 分为合并焦虑抑郁组和未合并焦虑抑郁组, 观察眩晕严重级别、治疗缓解时间、复发频率等。结果 眩晕患者SAS、SDS评分高于全国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焦虑抑郁组的眩晕严重级别、治疗缓解天数、复发率明显高于未合并焦虑抑郁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焦虑抑郁的眩晕患者严重级别高、治疗缓解时间延长、复发率增高。

关键词:焦虑,抑郁,眩晕,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Jonsson R, Sixt E, Landahl S.Prevalence of dizziness and vertigo in an urban elderly population[J].J Vestib Res, 2004.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J].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痫病发作的急救措施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诊断标准

本研究的100例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 来我院经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儿。患儿诊断按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标准确诊[1]。按入院先后确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

1.1.2 病例筛选标准

选择患儿年龄在4.5~14岁之间, 对于不足1岁、<4.5岁以及>14岁的患儿要排除。选定符合条件并自愿配合的患儿作为实验观察者, 均纳入观察病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50例患儿, 口服哮喘清合剂加用小剂量西药 (丙酸氟替卡松125μg, 每晚1次或孟鲁斯特钠咀嚼片5mg, 每晚1次) ;对照组50例患儿, 吸入糖皮质激素和 (或) 孟鲁斯特钠咀嚼片。观察期间若出现感染者, 可据情况给予抗菌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1.2.2 检测方法

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流式细胞仪 (FCM) 进行检测;免疫球蛋白用免疫比浊检测;细胞因子采用ELISA法检测。

1.3 观察指标

CD3+、CD4+、CD8+、CD4+/CD8、CD56+、IgM、IgA、IgE、IFN-γ、IL-2、IL-4、IL-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cP<0.05

2 结果

(1)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及消失时间观察分别为 (4.98±1.42) 及 (6.63±1.89) d, 与对照组 (9.54±1.68) 及 (11.23±2.23) d比较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观察组4例复发 (8%) , 对照组12例复发 (24%) , 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2组患儿治疗前后T细胞群比较, 见表1。

(4) 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 (g/L) 变化比较, 观察组及对照组发作时及1个疗程后IgE分别为 (0.63±0.33) 、 (0.29±0.10) 及 (0.59±0.29) 、 (0.36±0.09) , IgA为 (1.97±0.83) 、 (1.48±0.46) 及 (1.93±0.78) 、 (1.66±0.52) 。2组治疗前比较P>0.05, 1个疗程后比较P<0.05。

(5) 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比较, 见表2。

4 讨论

哮喘的发病机理是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2], 涉及细胞及体液免疫。属变态反应性疾病, 主要为IgE的改变, 同时IgM、IgA指标的变化[3]。从中医学的角度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哮证”范畴, 发病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责之于素体肺脾肾三脏不足;外因责之于感触外邪。属本虚标实之证, 发作期有寒哮和热哮之分。小儿为“纯阳”之体, 感邪之后, 很快入里化热, 痰热蕴肺, 故临床患儿在急性发作期以热哮为多。积极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对防治成人支气管哮喘意义重大。

治疗时原则[4]为急性发作时采用多种措施缓解支气管痉挛, 改善肺通气功能, 控制感染。按哮喘发作的严重性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此措施对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哮喘都是有效的。本病反复发作对患儿生长发育、生活、学习影响较大, 应尽早进行预防。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制剂哮喘清合剂可防治小儿哮喘, 提高机体免疫力, 减少复发。病毒感染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紊乱[5], 引起TH及TS间平衡失调, 可能有利IgE合成与表达, 使IgE水平增高。本组患儿血清总IgE值明显低于治疗前, 这一点不但对诊断有帮助, 而且对判I型变态反应的强弱有所帮助;其次, 从本组Ig测定值来看, 体液免疫功能也是紊乱的。总之, 哮喘儿急性期, 其细胞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状态, 体液免疫功能则处于紊乱状态, 故在哮喘的防治上采取提高或调节免疫功能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根据病情的轻重、季节的变化, 不同的年龄、体重给不同的药量, 以中医整体理论为指导, 以八纲为基础, 灵活辩证, 药物进行加减使用, 达到整体平衡治疗, 制定出特殊制剂, 从而确保为每个患儿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整体综合治疗方案。提高免疫力, 培土生金, 养阴清肺健脾, 活血化瘀, 可以进一步研究指导临床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结果亦证实中药复方制剂哮喘清合剂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减少复发。与常规治疗相比疗效显著, 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哮喘清合剂联合小剂量西药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予以口服哮喘清合剂加用小剂量西药;对照组予以常规抗炎、止咳、平喘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3个月为1个疗程。在发作期及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检测患儿免疫指标的变化, 进行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的检测、观察1个疗程结束后的症状缓解及消失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均较发作期升高;IgM, IgA, IgE、IFN-γ、IL-4、IL-6水平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IL-2水平比升高, 2组间差异显著 (P<0.05) 。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症状缓解及消失时间短、复发率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哮喘清合剂联合小剂量西药可以快速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控制病情、改善免疫指标, 且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哮喘清合剂,小儿支气管哮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复发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1998, 36 (12) :747~751.

[2] 韩峰, 郝丽.上海免疫学杂志, 1985, 5:346.

[3] 周彤.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 1981;1:48.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2) :101.

上一篇:酒店节能降耗措施下一篇: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