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论文范文

2024-01-30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1篇

内蒙古地区是全国最早设置自治区的地区之一, 内蒙古本土特色文化是内蒙古地区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 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内蒙古对外事业快速发展,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近10年进入内蒙古旅游的外国游客人数统计一直呈强劲增长趋势。2009年, 外国游客人境旅游人数高达200多万人次, 比2000年翻了近10倍。在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外宣传材料的英文翻译质量, 要求译文及时、恰当、得体, 这迫切需要我们的对外宣传能作为内蒙古文化和形象的主要渠道将内蒙古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完整地介绍到国外, 赢得外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进而吸引外域的关注, 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然而, 由于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导致他们的词汇和表达极富民族特色, 这些词汇和表达在英语中大多是没有现成可以恰当对应的词语, 这就造成了“在翻译过程中, 表现为涉及民族特色词汇的很多翻译都借用英语现成的词汇来表达英语国家中并不存在的文化现象。” (罗新璋, 1984) 换言之, 就会把鲜活的民族词汇洋化, 把一些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词汇生搬硬套地使用现有的英文词汇, 并不能传达这些词汇的深层文化涵义, 使得译语的读者或听众一头雾水, 比如, 把“长调”译成“long song”, 然而译文“long song”只能说明歌曲长, 而没有反映出蒙古长调的内涵特征、演唱技巧这一层含义。同样“马头琴”译作“horse-head fiddle”, 译文也只是传递了一个简单的乐器信息。因此, 如何在对外宣传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意象, 让国外尤其是英美那些在文化上处于相对优势的目的语国家真正了解有差异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同时, 又能使译文便于译入语读者接受是我们文化外宣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深度翻译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借用了“深描法”这一概念并把它应用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 指对人类行为即文化现象作出意义解释 (Geertz, 1973:14) 。其所要突显的是某个群体的文化独特性 (章艳、胡卫平, 2011:46) 。阿皮亚根据格尔兹的“深描法”, 提出了一种在译文中通过添加注释或注解来表现源语中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语境的翻译策略, 即“深度翻译” (Thick Translation) (Appiah, 1993:80$-819) 。

即用注释将文本置于深厚的语言文化背景之中, 以让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材料时, 也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咱们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与内涵, 得到咱们源语言读者的阅读感受。

(一) 显性深度翻译

深度翻译在具体翻译中最直接的使用即给源语添加必要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的注释, 以让目的语读者深刻了解带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一些语言现象, 这样的深度翻译一般称作显性深度翻译。在蒙古族文化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习俗和民俗, 以及蒙古族人民耳熟能详的民族活动, 它们都是在蒙古族人民日常的生活和历史中慢慢形成和演化而来, 简单的字对字直译, 目的语国家读者根本无法理解, 更无法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 因此, 直接显性的注释是非常好的翻译方法。比如, 每年正月初一蒙古族人民的“开路痕”就需要有相应的注释, 以便于读者理解。

例:The following morning everyone rises bright and early according to tradition, there are many customs to follow.The first is to greet the sun;everyone watches the sun rise.Second, in order to have good health and happiness in the New Year, each individual must take their first steps of the New Year.

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清晨, 蒙古人都会朝着某一方向走出一段路, 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如意。具体朝哪个方向走要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来决定, 所走出的距离的长短也是象征性的。这一习俗在蒙古语里叫做‘牧日嘎日嘎和’, 意为“开路痕”

(二) 隐性深度翻译

但是, 作为外宣或者是传播蒙古文化的资料来讲, 很多情况下, 为译文加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添加注释本来是为了替目的语读者扫除文化理解的障碍, 但实质上, 注释太多又会给读者造成阅读的障碍, 可能削弱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了解异族文化兴趣。因此, 我们可以在正确判断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前提下, 在译文中增加原文中已含有的文化意义, 从而使译文既能更大限度的在文化含义上更接近原文, 也使译文对译文读者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更接近于原文对原文读者的影响方式和程度。

比如, 将蒙古靴和摔跤服一般会译为“Mongolian boots”和“wrestling dress”, 这样的翻译显然不能译出蒙古族服饰的特色, 但冗长的注释又会打断阅读, 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服饰的原有特色适当地加上修饰的词汇, 译为“ornamental knee boots with upturned toes”, 将摔跤服释译为“an open-fronted, long sleeved vest of silk”, 这样目的语读者就可以更为完整到位地了解到蒙古靴及摔跤服的独特之处。或者, 直接保留这些文化特色词的蒙语叫法, 将音译和适当地特色描述结合起来, 既保留了语言特色又增进了特色文化的了解, 例如, 将蒙古族的说唱艺术“好来宝”译作holeboo—a kind of Mongolian singing and chanting art;将蒙古族“乌力格尔” (说书) uulegeer—storytelling in Mongolian, 等等。当然, 对于那些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的文化和语言现象我们便可以再加上适当地文化阐释, 这样既扫清目的语读者的文化障碍, 又不打断他们的阅读。比如:马头琴就可以重新译作:The most traditional instrument is the morin huur or horse-head fiddle, with two strings made from horse hair and a carved horse head. (“马头琴”的读音为“木仁胡尔”, 是一种蒙古族常用的弓弦乐器, 由于通常在琴首雕有马头造型而得名。) 同时我们常见的敖包也可以译作:In the past countryside residents would honour nature by going to an ovoo一a pile of stones raised ona hill or mountain top. (蒙古族的祭祀—祭敖包。敖包是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 特别加以崇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无论是直接加注释的显性深度翻译, 还是在文中通过各种策略加必要的解释性语言的隐性深度翻译, 都是在把我们的源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用适当的方式传递给目的语读者的翻译策略, 在我们国家、我们内蒙古自治区越来越重视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今天, 深度翻译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当然当我们为了保持译文的衔接、连贯和通畅而采用隐性深度翻译时, 我们也必须在考虑目的语读者认知能力的基础上, 做到: (1) 增添的说明或解释的字词只能是原文原本就含有的; (2) 增添必要字词后的译文不能改变原文本要传递的本来意思; (2) 增添这些字词的译文应让目的语读者读来清晰流畅, 使原文本意传达地更好。

摘要: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对外事业的快速发展, 迫切要求对外宣传能力作为内蒙古文化和形象的主要渠道将内蒙古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完整地介绍到国外并为目的语读者接受和了解, 本文从深度翻译理论出发, 认为通过添加注释将文本置于深厚的语言文化背景之中的显性和隐性深度翻译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实用的方法, 当然, 在添加文内注释时, 我们一定要坚持始终忠于原文本的原则。

关键词:外宣翻译,深度翻译,显性深度翻译,隐性深度翻译

参考文献

[1] 黄小芃.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 2014 (2) .

[2] 曹明伦.当令易晓, 勿失厥义—谈隐性深度翻译的实用性[J].中国翻译, 2014 (3) .

[3] 袁晓宁.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J].中国翻译, 2013 (1) :93-97.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2篇

广东省积极响应号召, 贯彻执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 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岭南文化传播, 本研究顺应时代的呼唤, 探索岭南文化“走出去”的理想方式, 以提升广东文化形象, 增强广东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 大力建设“文化强省”。

目前的岭南文化外译和宣传方面的研究主要宏观的战略角度或个别的案例来考察岭南文化传播的途径。本论文将以书籍出版物、历史文化遗迹、政府企业网站宣传等岭南文化精品为研究对象, 立足文化自信以案例分析、中英对比分析为具体的研究方法, 为提升岭南文化外宣质量、提升广东文化形象探索新的路径。

二、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

通过对岭南文化精品的研究发现, 主要翻译方法有音译、音译+注释、直译、意译等, 如《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丛书中将康梁 (康有为、梁启超) 译为Statesmen and Reformers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简介中将叶剑英译为Marshal Ye Jianying, 南越王墓博物馆介绍中将番禺译为Panyu (the original name of Guangzhou) 等, 大部分的翻译能够较好地传递源语信息, 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但目前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仍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一) 翻译准确性有待提升

例1

原文:太白尊

译文:Zun-jar

这是广东省博物馆英文网站对藏品的介绍。尊, 今作樽, 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 是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 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得名。Zun-jar既没有译出太白的含义, Zun与jar意思又重复, 所以这个翻译应当为“Taibai Jar”, 同时最好以括号的形式备注Taibai的含义, 以便于读者理解。

例2

原文:豇豆红盂

译文:Kidney-bean red yu

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 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 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英文译名中Kidneybean为芸豆, 并非豇豆, 因而翻译为Yu with the color of Cowpea red更为适宜, 同时应当括号用英文说明盂的含义。因为盂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器具, 其概念并未广泛为人所知, 此处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 适当添加英文注释, 将更有利于读者理解。

(二) 缺译导致文化信息不完整

例3

原文:清华喦金屋春深图轴

译文:Hua Yan (1682-1756) Dwelling in Spring

从广东省博物馆中英两个网站的对比中可以看到, 首先藏品名称翻译太过简洁, “金屋”的翻译被忽略, 原文的意象美未能成功再现, 不仅是该藏品的翻译, 其他书画藏品等的翻译也存在过于简单、缺译漏译的问题;其次, 英文网站欠缺对藏品的解释, 如果能加上一些注释信息, 将更有利于全面展示博物馆的藏品;最后, 英文网站所翻译的藏品数量远远少于中文网站, 缺少了大量藏品, 只选取了部分名称较为简单的藏品来翻译, 不利于岭南特色文化的传播。

(三) 文化内涵缺失

例4

原文:青花折桂教子图案纹瓷碟

译文:Blue-and-white Porcelain Dish with the Pattern of a Woman Breaking off a Twig of a Cassia Tree to Educate Her Child

这是出现在南越王墓博物馆的展品介绍, 由介绍内容可以看出, 关于所展示的瓷碟名称中英文译文皆具备, 而且通过直译的方式让英文与中文对应贴切, 读起来也清晰明了。但是英文却缺失了关于名称所涉及的文化内涵, 比如题目中的“折桂”, 在中文里“折桂”是带有望子成龙的美好祝福的, 而对于外国游客而言, 仅仅只能看到名称译文中的“breaking off a twig of Cassia Tree”, 而对于“折桂”背后的美好祝愿没有了解, 因此, 这样的翻译并没有补偿文化空缺。在翻译文物上的图案内容时, 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文化特征, 保留文化底蕴, 才能更好地使译语读者了解岭南文化特色。

例5

原文:府学双泉

译文:The Ancient Double-spring Well

这是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的景点介绍, 府学指古代府级行政区划的学校, 是学庙合一的府级官办教育机构。但可以看到中文名中的“府学”在英文中并未体现。因此为突出岭南文化特色, 应翻译为The Double-spring Well of Ancient Prefectural School, 才能彰显文化自信。

例6

原文:陈李济

译文:Chen Li Ji

同样是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的景点介绍, 只是简单的用音译方式来表达。虽然中文中也只有“陈李济”这样一个名称, 但熟悉岭南文化的都了解陈李济的文化内涵:广东陈李济于1600年创立, 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 也是代表着岭南文化特色的名片之一。因此对于不了解岭南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 简单的音译无法达到文化传播的功能, 应该翻译为The Site of Chen Li J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y更佳。

三、岭南文化外宣翻译建议与对策

(一) 加强政府企业外宣网站建设

政府企业外宣官网是为人们所信赖的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加大岭南文化的外宣力度, 让更多外国友人借助网络了解岭南文化, 我们应该打造准确地道的英语官方网站, 将中国国际化的一面展现给外国友人。我们可以从如下几点进行改进:尽量避免中式英文, 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借鉴国外优秀网站, 添加自身创新元素;定期更新网站内容, 保证信息及时有效。

(二) 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作品的传播平台

在平台建设方面, 应该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作品的传播平台, 比如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集团、高水平的外文网站和多层次的交流平台, 在外文网站设立岭南文化专栏, 根据在粤外国人和境外受众需要策划推介岭南文化的传统与当代的表现形式和生动内容, 争取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 树立广东良好国际形象。

(三) 翻译策略凸显文化自信

19世纪上半叶马礼逊、米怜、麦都思等在华英文报刊的作者和编辑经常在岭南文化之地名、人名、专有名词或者文化负载词的译介文本后附加对应英文名称、注释或插图等解释性信息, 即辅以副文本, 形成“地名/人名或专有名词/岭南文化负载词+副文本”的译介文本结构。首先采用文化负载词的直译, 保留了负载词在源文化背景下的初始面貌, 而副文本则是译者更深层次地解释该负载词的含义。因此, 为保留岭南文化特色, 凸显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软实力, 对岭南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普通话拼音+英译+副文本”的译介模式。

综上所述, 在“文化自信”视角指导下, 在贯穿执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11-2020年) ”的当下语境, 外宣翻译对于提升岭南文化形象, 增强广东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地时代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应该针对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与不足加以改进, 以提升岭南文化外宣翻译质量。

摘要: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 为顺应时代的呼唤, 需要进一步探索岭南文化“走出去”的理想方式。本文以书籍出版物、历史文化遗迹、政府企业网站宣传等岭南文化精品为研究对象, 透视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特征与不足, 并提出更加合理的岭南文化外宣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岭南文化,外宣策略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 左岩.岭南文化精品外译[J].学术研究, 2015 (4) :154-156+158.

[2] 王海, 王海潮.岭南文化负载词对外译介的语用模式——以19世纪上半叶在华英文报刊文本为例[J].中国翻译, 2017, 38 (2) :43-51.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3篇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了外国各界了解中国多元文化的窗口。随着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交流的进一步加深, 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 推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是关键。作为国家宣传的重要媒介, 做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工作至关重要。可以说, “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 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1]湖南湘西地区作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而位于老司城的土司遗址正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 于2015年“申遗”成功, 成为湖南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遗憾的是, 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存在着诸如外宣资料太少, 译者文化背景不够, 有限的资料也有明显的错译、漏译等问题, 亟待改善和提高。[2]因此, 本文以老司城土司文化为例, 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其外宣翻译进行分析, 提出适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

二、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文本特征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 外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外宣, 顾名思义, 指面向世界的对外宣传。外宣文本就包括外宣工作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宣传资料。外宣翻译则指“完成那些以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任务为基本内容的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称。”[3]由此可见, 外宣翻译属于实用性很强的信息性翻译, 有着明确的目的:传递信息、实现交流。笔者就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资料进行归类, 以景点介绍、导游解说词、网站内容、博物馆解说词等为基础, 总结出其外宣文本具有以下特征。

(一) 语言精美、辞藻华丽、汉语四字格使用频繁

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资料一大典型特点是语言精美、辞藻华丽、多用汉语四字格。除此之外, 土司文化外宣文本还引用古典诗词, 使人在接收和土司文化相关的信息时能感受到中文的语言之美。如:

例1:湿润的气候条件不仅有利于老司城遗址周边环境中动植物的生长, 还为山水环境增添了云雾缭绕、朦胧含蓄、交相辉映的自然特色, 渲染了清秀、柔美、和谐的气氛。

这句话出自于湖南省博物馆展览词《空谷回音——永顺土司的记忆与实证》, 其中使用了三个优美的汉语四字格“云雾缭绕、朦胧含蓄、交相辉映”, 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文化负载词众多

此外, 土司文化外宣文本另一大特点是使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源自于英语“culture-loaded word”, 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 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4]老司城土司遗址外宣文本中具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其中包括一些描述建筑特色的词, 如:“吊脚楼、一字屋、撮箕口、四舍水、两进一抱厅”等。还有表现民俗文化的特色词, 如“茅古斯、摆手舞、哭嫁、土家三下锅”等。还有承载了历史背景的特色词, 如“改土归流、以蛮夷治蛮夷、三藩之乱”等。土司文化外宣文本还包含了大量的土家族特有的人名和地名, 反映了湘西的地域色彩。

(三) 句式复杂多样

最后, 大部分土司文化外宣文本使用的句式复杂多样, 有完全句、不完全句, 并且具有大量的修饰语, 句法结构复杂难懂。这些句式具有汉语典型的“似句似段, 若断若流, 流泻铺排, 主谓难分, 主从难辨, 形散神聚, 意尽为界, 富有弹性, 恰似流水”[5]的特点。从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文本资料来看, 不管是导游解说词、景点介绍、博物馆展览词等, 都有大量的具有复杂句式的长句, 有些一句话甚至长达200多个汉字。

永顺县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文本资料集中体现了上述三个典型特征。在进行外宣翻译时, 这些特征都给译者造成了不小的难度, 使译者很难从意美、音美、形美的角度完成中文到英文或其他外文的语义转换, 也造成了土司文化外宣翻译存在诸多问题的局面。因此, 运用合适的翻译理论对其进行指导, 灵活使用翻译策略就势在必行。

三、基于目的论的土司文化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源自于德国, 由弗米尔提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6]也就是说, 在翻译活动中, 首先应明确翻译行为的目的, 遵循目的原则, 除此以外还要考虑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理解力等, 遵循目的论其他两个原则:连贯原则及忠实原则。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让世界了解跟土司文化相关的信息, 向世界传播土司文化。因此, 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应从译文受众出发, 遵循目的论三原则,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一) 合理使用归化法

如前所述, 老司城土司文化原文本用语精美、辞藻华丽、有大量的汉语四字格。根据目的论, 土司文化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土司文化走向世界。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可采用归化法, 对译文进行处理。归化法“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采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6]如上述例1中的汉语四字格“云雾缭绕、朦胧含蓄、交相辉映”, 如采用直译法, 则略显生硬, 不符合译文受众的语言表达方式, 势必会造成读者的困惑。如采用归化法, 将其处理成“misty and beautiful”则更符合外宣翻译这一目的性强的信息型文本, 有利于外国受众理解原文。

(二) 音译加注法

另外, 对于土司文化外宣文本资料中数量众多的文化负载词, 尤其是表达民俗文化、建筑特色、历史传承的文化负载词, 译者还可采用音译加注法, 先对原文进行音译, 再加以解释。这样可以使译文受众接触到中国特色文化, 也不会影响其理解。如上文提到的“跳丧”, 如直译成“jumping for funeral”势必会让读者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但采用音译加注法, 将其译为“Tiao Sang (a kind of funeral custom to mourn the dead with dances and songs) ”则既保留了土家族民俗文化特色, 又有助于译文受众理解。

(三) 增译减译相结合

最后, 土司文化外宣翻译文本具有汉语句式结构复杂多样, 主谓结构不清晰, 长句众多等特点。汉语以并列结构为主, 没有严谨的主谓结构。而英语则以从属结构为主, 有着严谨的主谓结构, 主语通常由名词性词组或相当于名词性词组的结构构成, 而谓语则是动词性的。如逐字逐句翻译成英文, 则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因此, 在翻译复杂汉语句式及长句的过程中, 译者也可灵活使用增译法和减译法, 对原文进行适当增加或删减, 以求最大程度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以老司城土司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工作时, 译者可从目的论出发, 遵循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首先明确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要达到这一目的, 使中国文化成功走出国门, 考虑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就尤为关键。从译文受众出发, 借鉴目的论三原则, 译者可根据译文目的采用如异化法、归化法、音译法、注释法、增译法、减译法等翻译策略。这有利于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同时有利于译文受众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使他们看到并了解真正的中国, 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摘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外宣翻译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第一个世界遗产——老司城土司遗产为例, 分析其外宣文本的特征, 并结合功能派翻译目的论, 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论三原则, 采用适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对其进行外宣翻译。

关键词:目的论,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

参考文献

[1] 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 促进世界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 2008 (4) :6-9.

[2] 周莉.关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思考——以老司城土司文化为例[J].智库时代, 2018 (38) :247.

[3] 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 2015 (1) :19-27.

[4]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4篇

一、细化员工工作, 做好常规新闻报道

在外宣工作中, 省级广播电视媒体的用稿包括重大会议和活动、专栏主题性报道、常态新闻等。员工应对报道的难易进行区分, 通常来说, 普通新闻报道较容易, 但是主体性报道较难, 因此, 针对难易程度, 外宣工作人员应对报道进行细化。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下面几点内容:

(一) 每月一篇主题性报道

主体性报道应注重选题的精准性和广泛性, 每月选取不同的“点”来编纂主题, 报道人们切实关心的话题, 保证语言简洁精炼、生动形象, 稿件结构起承转合恰当。同时, 应鼓励撰稿人多关注较好的主题性报道, 提炼这些报道选题方法和独特的新闻视角。撰稿后, 应密切关注播出效果和宣传效果, 不断归纳总结, 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外宣能力。

(二) 保障一定数量的常规约稿

此类稿件, 在题材和内容既定的情况下, 撰稿人应注重“点”的选取, 避免过多的空话、套话, 提高采用率。同时应该注重采访技巧, 充分发挥记者的主动性, 利用文字技巧, 盘“活”静态新闻。不同话题下, 盘活方式的选取稍有不同, 报道人和撰稿人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选用独特的报道视角, 冲击读者眼球, 从而深化主题内容报道。

二、精心编撰与策划, 做好专栏特色报道

在重大节日、特色活动、重大事件报道时, 应紧紧围绕活动主题, 集中报道, 抓住独特视角, 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新闻。例如, 如果为茶文化活动进行报道, 广播电视媒介不仅应实时追踪动态报道, 还应在茶文化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例如:简单介绍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地以及茶文化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 充分结合当今高科技手段, 运用同期声和精美动态展示, 增加报道吸引力。并且应时刻关注其他广播电视外宣工作进展, 达到个性与共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高度统一, 关注民众的反馈意见, 及时对特色报道方式进行整改和完善, 从而提升专栏制作能力。

三、提高撰写和报道能力, 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针对突发性、临时性新闻的报道, 广播电视媒介应做到随机而动, 外宣工作者及时奔赴新闻事发现场, 捕捉镜头, 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恰当的报道方式。突发事件的报道不仅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量, 也是衡量地方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如何处理应急事情的能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 作为广播电视外宣工作人员, 有责任和义务报道好突发事件。作为外宣工作者,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 应全面衡量报道的原则性和尺度性, 充分保障政府的话语权以及公民的知情权, 充当公众舆论的正确风向标。

四、宣传政府工作重点, 把握时代发展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外宣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的发言人, 应切实宣传政策动向, 及时向广大民众宣传政策部署, 同时应将群众心声向政府反馈, 做一名合格的“中间人”。外宣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深入至基层展开调研工作, 针对于群众呼声较高的事件, 运用创造性的新闻选材视角, 务实的撰写稿件, 并向政府和更高一级的广播电视新闻台反映, 切实传达民众心声。同时, 应不断加强外宣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工作, 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 鼓励外宣工作者开拓创新, 从而不断的提升发散思维能力, 为广播电视台新闻外宣工作的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 广播电视新闻外宣工作任务任重而道远, 应正视现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集中精力制定策略和方案, 对问题进行修正和解决, 包括细化员工职责, 做好常规新闻报道, 同时应开拓视角, 发掘特色新闻报道。与此同时, 定期对外宣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授课, 加强外宣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水平。除此之外, 广播电视媒介应充分做好政府的发言人, 引领时代发展动向, 从而助力广播电视新闻外宣工作更上一层楼。

摘要:广播电视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因此, 广电总局十分重视省台、地方台等媒介的新闻稿件, 鼓励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注重稿件质量提升, 不断的鼓励播送优质新闻, 提升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努力的在观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 广播电视新闻的播送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闻外宣工作代表地方力量和形象, 也因此成为各地市广播电视台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阐述广播电视新闻外宣工作的重要性入手, 分条论述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外宣工作, 希望为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外宣工作的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外宣,工作提升

参考文献

[1] 饶琦.广播电视新闻外宣工作的地方特色分析[J].纳税, 2017 (11) :142.

[2] 任潇.广播电视新闻外宣工作的地方特色[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 (18) :181.

外宣翻译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墨学部分包含丰富的墨家核心术语。墨家核心术语作为墨家思想的精华,其恰当的英译对墨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基于语料库研究《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墨家核心术语的英译,以探寻墨家核心术语翻译策略和方法。结果发现,方克涛更偏向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多样,以直译、意译为主,辅以音译、汉字注释、同义词的方法,翻译形式多样,而其中包含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家核心术语;语料库

收稿日期:2021-08-18 修回日期:2021-10-03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墨子》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19BYY130)阶段性成果

墨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墨家术语是墨家思想的精髓,研究《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中的墨家核心术语英译,总结其翻译方法和策略,有助于促进墨家思想在海外的传播。本文以方克涛的《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为语料,以墨家核心术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方克涛的翻译策略、方法及其原因,以期为同类型作品的核心术语翻译提供借鉴,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在海外的传播。

1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及其墨学部分

英语世界的“墨子”或“墨家”网络词条信息较多,其中最为详细、最有价值的一处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1]。该百科全书由斯坦福大学语言和信息研究中心主办,将有关世界哲学的主题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网站免费向大众开放,普及哲学知识。网站内容涵盖哲学流派、思想、人物、事件等,目前共有1600多个词条。内容全面,检索方便。词条编撰者多为哲学领域专家,内容审核严格,质量高,定期更新与修改。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中的墨学部分总计44 919词,分为《墨家》和《墨经》两篇,均由加拿大籍汉学家方克涛(Chris Fraser)撰写[2-3],目前无中文版本。其中《墨家》于2002年发布,2020年最新修订;《墨经》于2005年发布,2020年最新修订。方克涛现为香港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墨学研究,研究成果受到比利时、美国等国汉学家的认可。

在《墨家》篇,方克涛讨论了“墨子与墨家”“墨家十论”“追寻客观标准(‘法’的概念)”“认识论”“逻辑与论辩”“政治理论(尚贤)”“伦理学”“宗教”“历史影响和衰落”。在《墨经》篇,方克涛从后期墨家学说的聚焦点出发,阐述了“背景知识”“文本”“伦理学”“语言的哲学(名与实、言与举)”“认识论(知识)”“异同”“论辩与逻辑”。在文末,作者列出了参考文献、墨子现有英文译本、西方相关论著和相关互联网资源,结构完整,内容真实可靠。方克涛撰写的词条并未一味地宣传墨家思想,而是通过翻译墨家核心术语以及部分墨家古句,分析和探讨了墨学重要观点。

2 国内外墨家核心术语研究综述

墨家核心术语研究与《墨子》和《墨经》的翻译密不可分。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墨家哲学术语的概念出发,集中研究了术语的内涵意义。胡适的英文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选译了《耕注》《贵义》《法仪》《十论》《墨经》,探讨了“三表法”“知识”“故”“法”“宇”“久”等术语的深层含义[4]。冯友兰的英文讲稿《中国哲学简史》翻译了《小取》全篇,节译了《公输》《公孟》《非儒》《十论》《墨经》等,阐释了“兼爱”“天志”“明鬼”“知识”“名”“辩”等术语[5]。陈荣捷(Chan W. T.)在《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翻译了《兼爱中》《天志上》《非命上》全篇,节译了《耕柱》《尚贤》《尚同》等,说明了“非攻”“非乐”“节葬”“尚同”“尚贤”等核心术语的含义[6]。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思想史》选译了《天志》《尚同》《经说》《经》《小取》的部分内容,分析了《墨经》中的“言”“坚白”“法”“类”“名”“故”“同异”“闻”“见”“辩”等术语。葛瑞汉(A. C. Graham)在《后期墨家的邏辑学、伦理及科学》全篇翻译了《墨经》四篇,为西方研究《墨经》奠定了重要基础。葛瑞汉对《十论》也有所讨论,对于“兼爱”“非攻”“尚同”“三表法”等进行了解释。戴卡琳(C. Defoort)翻译了《兼爱》上中下篇,认为“兼爱”是早期墨家的核心思想[7]。陈汉生(Chad H.)全篇翻译了《小取》,选译了《经》《经说》,对“三表法”“名”“言”“实”等墨家核心术语进行了拓展[8]。

由此可见,目前墨家核心术语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观方面定性地探究术语的深层含义,对墨家术语翻译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定量分析。因此,本文建立《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的英语单语语料库,选取一定的墨家核心术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探究方克涛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讨论其原因。

3 语料库建设及术语提取

构建《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语料库旨在对墨家核心术语英译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以考察其翻译策略和方法。首先从该百科全书网站下载墨学部分内容复制粘贴到Word文件中,对语料进行预处理(将“.+空格”替换为“.^p”进行分行,转换为txt格式等);然后导入WordSmith Tools,使用WordList功能中的Statistics统计语料库基本信息(见表1);建成语料库后运用AntConc检索。

形符指的是语料库总词数,类符指的是语料库中不同单词的数量,类符和形符之间的比率彰显词汇多样性,数值越大,词汇越丰富。由表1可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学部分为英文撰写,总体上少重复,词汇丰富。

为界定和提取墨家术语,本研究采取以下步骤:(1)术语被定义为专业领域内指称概念的词或词组[9],先通读英文语料,根据文中的注释、汉字提示和段落核心主题,初步确定墨家术语共96个;(2)使用AntConc软件中的检索功能和单词列表功能,统计词频,提取与第一步筛选后相符合的术语;(3)参考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中的墨家术语,通过人工筛选,确定了48个墨家核心术语(见表2)。

通过AntConc工具检索统计48个墨家核心术语的频次,发现出现频次前10的是“辩”(193)、“知”(187)、“法”(180)、“利”(155)、“名”(110)、“类”(92)、“兼爱”(70)、故(66)、实(64)、说(48)。這些出现频次高的术语体现了墨家思想的不同观点,与冯友兰提出的后期墨家思想分为认识论、逻辑思想、社会政治思想等相一致[5]:“知”代表认识论,“闻、说、亲、名、实、合、为”是对知识进行具体的分类;“辩”代表逻辑思想,《墨经》阐述了“辩”的目的、分类、原则、方法等;“法”“类”“故”是墨子提出的重要逻辑概念;“利”和“兼爱”代表社会政治思想;其余的墨家哲学术语便是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补充,虽然在文中出现频次不高,但仍是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方克涛在翻译墨家思想时,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参考已有研究,对墨家核心术语的阐述也有所侧重。

4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墨家核心术语的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许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翻译策略进行分类。韦努蒂(L. Venuti)将翻译策略分为归化和异化[10],而熊兵细分了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11]。由于该百科全书的墨学部分是哲学文本,哲学术语作为一种文化专有项,本文在分类上除采用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之外,还借鉴了张南峰所总结的艾克希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12],总结出墨家核心术语翻译策略及方法,如表3所示。

根据以上翻译策略和方法,对提取的48个墨家核心术语英文译名进行归类,统计每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对应的墨家核心术语译名在文中出现的频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4.1 从宏观看墨家核心术语的翻译方法

归化和异化是两大翻译策略,对译文产生不同的效果。“异化”的本质属性是“原文作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具体表现为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学、文化特质,保留异国风味[11]。墨家思想深邃,有些术语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词,方克涛采用了汉字加拼音的方法,保留了中国文化。“归化”的本质属性是“译文接受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译文接受者靠拢。具体表现为尽量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来替换源语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恪守、回归目的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规范[11]。方克涛在对墨家核心术语处理时,也会顺应西方人的思维和习惯以意译的方法解释术语内涵,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墨家思想。统计方克涛翻译墨家核心术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归化为864次,异化为677次。

可见,方克涛处理墨家核心术语时,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且更偏向于归化。《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为哲学文本,作者主要意在普及世界哲学知识,所以对于晦涩难懂之处,方克涛采用了意译和释译的方法,有助于西方读者接受。从前期墨家到后期墨家,墨家思想也在不断进步,方克涛对于其逻辑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术语如“名”“实”,采取了直译+音译+汉字注释的方法,为西方读者感受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带来了便利。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读者也更容易接受。

翻译策略上,方克涛更偏向于归化。《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为英文撰写,主要面向西方世界读者。中西方思维差异较大,如果一味地保留原文的色彩,会给西方读者的阅读带来难度,降低读者的阅读期待;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墨家核心术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色彩则会流失,所以方克涛在采用归化翻译策略的同时,对一些术语进行音译+汉字注释的文内加注。由此可见,方克涛在翻译墨家思想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也传达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风貌。

4.2 从微观看墨家核心术语的翻译方法

整理48个中文墨家核心术语对应的英文名称后,发现方克涛在处理多个术语时,使用了两种及以上的英文译名。可以看出,对于不同语境下的术语,方克涛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方法,英译形式多样。结合具体的术语,笔者发现墨家核心术语翻译方法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4.2.1 术语英译种类多样

对墨家核心术语的英文译名种类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果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只有一种英文译名的墨家核心术语有25个,出自早期墨家的有8个(尚贤、非攻、非乐、非命、节用、节葬、明鬼、兼),出自后期墨家的有17个(悖、害、重同、体同、类同、合同、狂举、虑、辟、侔、援、推、亲、闻、止、达名、私名)。其中,早期墨家思想的8个术语还历经英语名称的演变,方克涛在2007和2015年的版本给出了两种翻译,体现了概念的演变。例如“节用”“节葬”的“节”从2007年版的“Thrift”到2015年版的“Moderation”,“非攻”“非乐”“非命”的“非”从“Rejecting”到“Condemning”。以上演变体现了方克涛有从直译到意译的趋势,对术语内涵的理解也在改变,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术语的含义。而后期墨家术语概念相对稳定,方克涛选用的翻译方法也相对单一,术语和英文译名之间一一对应。

此外,还有一些墨家核心术语内涵丰富,一种英文译名满足不了其意义的传达,对于这种术语,方克涛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英文译名6种及以上的术语共有8个(法、实、辨、名、故、知、类、举);具有5种英文译名的术语1个(是非);具有4种英文译名的术语有3个(利、说、同异);具有3种英文译名的术语有4个(兼爱、意、同、谓);具有2种英文译名的术语有7个(天志、辞、亲知、是而然、说知、为、类名)。其中,翻译方法最多的术语为“法”,共有18种译名,方克涛对“法”所代表的概念,使用同义词来解释,例如“model or paradigm (fǎ法)”“fa (standard, model)”,在意译和音译的方法上进行变化。

方克涛的翻译方法根据术语内涵的不同而改变,针对具有一种内涵的术语,其翻译方法也相对单一,主要是意译的方法;针对有多种内涵的术语,译者翻译方法种类多样,处理灵活。

4.2.2 术语英译形式多样

方克涛对于术语的最终译名呈现,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英文译名在长短、单复数、词性等方面有差异。英文译名首次出现时译名较长,比如“天”译为Heaven (Tian, literally the sky),文内多以Heaven或Heaven (Tian)的形式出现。根据上下文,译名单复数也会改变,如“法”,一般用单数fǎ (model or standard)、model、standard、exemplar等,在谈及“三表法”及相关概念时则用复数fǎ 法 (models)、models、standards。根据句法的需要,同一墨家核心术语的英文译名既有形容词,又有名词,如“同异”,既翻译成“sameness”(tóng同) and “difference” (yì異),又翻译成tóng/yì 同異(same/different)。

综上,方克涛对于术语的英文译名呈现形式没有统一标准。当术语首次出现时,术语通常较长,除了直译和意译外,还会辅以音译、汉字注释、解释等文内加注。根据语境、句法的需要,术语单复数形式、词性会相应调整,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

4.3 案例分析

根据图2,笔者选择了翻译方法种类多且在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2个墨家核心术语,“名”(110)和“实”(64)进行分析。

4.3.1 名

“名”是后期墨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术语。“名”在文中有9种译名,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

“音译+汉字注释”“音译+汉字注释+解释”的翻译方法一般不单独出现,常作为直译或意译的辅助,在术语初次出现或者并列比较时使用,帮助英文读者理解术语“名”的内涵。各译名在形式上有单复数(names、name)、标点符号(“names”、names)、词性(naming、name)的差别。

例1.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小取》)

方译:The text continues by introducing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disputation: By names (míng 名), mention stuff (shí 實); by expressions (cí 辭), put across thoughts (yì 意); by explanations (shuō 說), bring out reasons (gù故). Accept and propose on the basis of kinds (lèi 類).

例2. 名。物,達也,有实必待文多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经说上》)

方译:They do identify three types of names, according to the scope of their denotation (A78): “all-reaching” names, such as ‘thing’ (wù物), “reach to” or denote anything. “Kind” (lèi 類) names, such as ‘horse’, consistently “proceed to” (xíng 行 c.f. denote) all things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some feature. “Personal” or “private” names, such as the proper noun ‘Jack’, “stop-at” one thing only, the individual that bears the name. (A78).

例3.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第47章,贵义)

方译:So as to my saying the blind don’t know white and black, it’s not by their naming, it’s by their selecting. (Book 47, “Valuing Duty”)

例1给出“名”的定义,即“举实”,例2说明了“名”的分类,即“达名”“类名”“私名”。从例1、例2中可以看出,当整句是在说明概念时,对于墨家核心术语,方克涛会采用直译+(音译+汉字注释)(如例1)的方法;而当该术语表达字面意思时,则使用直译的方法(如例2)。例3中,“名”意为“给予名称”,译为“naming”,与“selecting”相对应,使用了动词词性。

对于不同古句中的“名”,方克涛的翻译方法各不相同。墨家思想对“名”与“辩”的关系有深刻的讨论。例1中,源语阐述了“辩”的基本领域,表达了相关概念内涵,“辩”的前提是“以名举实”,为了阐述此点,译者选用了增译和直译,在句子的开头使用增译表明原句的意义,对具体概念使用直译,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让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名”与“辩”的关系。

例2中,“名”作为一种概念范畴,分为“达名”“类名”“私名”三类。整句话运用了释译的方法,方便英文读者理解。例3中,原文通过举例表明“名”和“实”的关系,译文采用意译,使用了介词短语体现原句中所传达的辩证关系。

由“名”的翻译以及所在古句的翻译可以看出,译者翻译方法的选择受到语境和术语概念内涵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选用最合适的方法。

4.3.2 实

在墨家学说中,“名”和“实”密不可分,“名”“实”具有指称和被指称的关系[13]。“名”是认识事物的根本,而“实”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决定“名”,即取实予名。

范礼博还认为名实之差主要是对“实”的本身认识不清楚造成的[13]。从表5可以看出,针对“实”这个术语,方克涛使用了多个同义词,如stuff、things、objects、reality、events、situations,且不断变换形式,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如音译+汉字注释+(意译+解释)、意译等,给予“实”内涵多元的解释。如例1,“实”译为stuff (shí 實),和原句结构对应,各个术语译名形式也保持一致。

5 原因探究

对于墨家核心术语,方克涛以归化策略为主,直译和意译相结合,辅以音译+汉字注释,翻译方法多样,不拘泥于规范,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5.1 文本类型

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出信息型文本主要是表达事实、信息、知识、观点等,其语言特点是逻辑效应,文本焦点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翻译时应使用简洁明了的白话文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和信息[14]。《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科普世界哲学流派、事件、人物等,介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主题,属于信息型文本。该百科全书查找条目方便,对哲学主题的叙述条理清晰,侧重内容表达。此外,“信息型文本”功能的核心是“真实性”[15]。方克涛所撰写的墨学部分作为“百科全书”的一部分,在翻译墨学哲学术语及其所在古句时,注重信息内涵的传达,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一方面使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术语进行拼音和汉字的加注,突出信息和客观性,忠实于源语,旨在将源语的含义准确表达出来。

5.2 翻译目的和读者类型

该百科全书编委会在“条目内容的指导原则”中写道:“《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作为权威的参考著作,适合哲学领域的教授和学生以及对哲学话题权威讨论感兴趣的人使用。”[16]由此可见,该百科全书既需要提供权威的哲学资料,同时面向大众读者,还需要有科普性、趣味性、互动性,这对条目撰写者是个巨大的挑战。墨家思想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方克涛主要运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根据源语的内涵与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了译者的翻译行为以目的语读者为主,考虑其语言接受习惯以及知识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源语内容。

5.3 现有研究成果的影响

在方克涛撰写墨学部分之前,已有多位学者梳理墨家学说思想,形成了学术专著及论文,如胡适、冯友兰、陈荣捷、陈汉生等。他们的作品并不是完全的译著,而是围绕核心主题,翻译、阐释墨家核心术语和原文。方克涛参考了现有研究成果,例如胡适的《先秦名学史》中在探讨墨家逻辑学的“知识”话题时,以解读术语含义为主,提供原文翻译作为支撑。方克涛对于墨学词条的撰写,同样以哲学内涵为主,原文翻译为辅,使用增译的方法,在句子开头表达源语的属性。在术语翻译上也有所借鉴,如胡适将“名”译为“name;names (predicables);the predicate”,根据上下文语境使用直译或意译,且在文内加注,方译术语“名”参考了胡适的翻译,并在术语内涵上延伸了“words”这一含义。由此可见,现有研究成果会对译者翻译产生影响,且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会影响墨家核心术语的英译,在翻译处理方法上呈现多样性。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墨学部分,方克涛对于“知”“辩”“名”“实”“故”“法”等墨家核心术语较为关注,出现频次高且译名种类多,这些术语也是墨家认识论、逻辑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对于墨家核心术语的翻译,方克涛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且使用了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以意译和直译为主,伴有音译、汉字注释和同义词,根据术语内涵改变翻译方法,根据语境调整译文形式。可以看出,方克涛以目的语读者为主要考量,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保留了原文的中国文化和思想风貌,其翻译主要受到了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类型和前人著作的影响。

哲学典籍术语翻译需要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归化翻译;同时亦要以喜闻乐见的中国文化形式(拼音、汉字注释、插图、音视频)等辅助意译的传统翻译方法以进行部分異化处理,保留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特色,从而实现术语翻译的目标,促进墨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参考文献

[1]丁四新, 董红涛, 阎利春. 英语世界的《墨子》研究综述[J]. 人文论丛, 2010: 197-234.

[2]FRASER C. “Moh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EB/OL]. (2001-10-21)[2020-09-22].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ohism.

[3]FRASER C. “Mohist Canon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EB/OL]. (2005-09-13)[2020-11-20].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ohism.

[4]HU 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M].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1922: 53-118.

[5]FUNG Y-L.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Vol. I[M]. BODDE D,edit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48: 118-128.

[6]CHAN W T.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211-231.

[7]DEFOORT C. Are the three “jian ai” chapters about universal love? [C]//DEFOORT C, STANDAERT N. The Mozi as an Evolving Text. Leiden/Boston: Brill, 2013: 35-68.

[8]CHAD H. Language and Logic in Ancient China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3.

[9]鄭述谱. 术语翻译及其对策[J]外语学刊, 2012(5): 102-105.

[10]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11]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 2014, 35(3): 82-88.

[12]张南峰. 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J]. 中国翻译, 2014, 35(1): 18-23.

[13]范礼博. 名家和墨家的名学理论比较[J].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 2018(1): 18-25.

[14]张美芳. 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 中国翻译, 2009, 30(5): 53-60.

[15]原传道. 英语“信息型文本”翻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3): 50-57.

[16]Guidelines and Policies for Entry Content[EB/O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0-11-20].https://plato.stanford.edu/guidelines.

作者简介:

王秀文(1972—),女,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计算机辅助翻译、英语测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校级项目,出版专著《网络英语交互式学习研究》《外语交际测试理论与实践》,参编多本教材,在《外语界》《山东外语教学》《中国英语教学》《江苏社会科学》《外语学刊》等发表过多篇科研和教学论文。通信方式:xiaoyuwxw@126.com。

于晴(1998—),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方式:qing-yu@nuaa.edu.cn。

上一篇:融资制度论文下一篇:文秘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