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的护理措施范文

2023-04-27

癫痫的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14例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 其中男9例, 女5例, 年龄48~87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均行颅脑CT或MRT检查发现出血性占位, 以往无癫痫病史和家族史。7例在脑卒中后12h内出现癫痫状态, 4例在脑卒中后12~24h之间出现, 另3例分别在第5、10、15天发生。

癫痫发作类型, 以局限运动性发作5例, 精神运动发作2例, 大发作2例, 癫痫持续状态5例。

2 护理

2.1 早发现, 早治疗

在掌握原发病的护理外, 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癫痫的先兆症状, 早预防、早治疗中风后癫痫特别是频繁的强直阵挛发作, 对发作者做紧急处理, 尽早控制, 以期改善预后。本病变出现癫痫多为累及大脑皮质可能性大, 故对意识障碍程度轻的患者, 常规给予鲁米那钠肌注治疗, 这样一方面可防止癫痫发作, 减轻对脑的再损伤, 同时又由于鲁米那钠的镇静、脑保护作用使中风患者易于护理, 脑功能更好地恢复, 亦使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可能性减少。

2.2 控制抽搐, 预防并发症

癫痫持续状态是脑卒中并发癫痫最严重的并发症, 其本身可致永久性脑损害, 在脑出血基础上更加重脑部损害和导致其他并发症而增加死亡率, 应立即处理, 控制癫痫发作。

2.3 保护患者, 防止外伤

专人护理, 发作时应立即采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迅速解开衣领、腰带、取下假牙, 用压舌板缠纱布放入患者上下臼齿间 (防止咬伤舌和颊部) , 肢体抽搐时要保护大关节, 必要时使用腰束带, 以防脱臼和骨折, 不可强行按压肢体, 加保护床栏防止坠床。详细记录发作情况及时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饱和度, 警惕有无脑疝发生。

2.4 加强基础护理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癫痫持续状态机体消耗大, 水电解质紊乱、脑缺氧、脑水肿等使原有脑损害加重。可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防颅内感染, 使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 同时每日监测血糖、血钾、血钠、血气分析、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 根据检查结果补充电解质, 并严格记录24h出入量。

采取低温保护脑组织, 文献表明, 每降低体温1℃, 脑耗氧量与颅内压可下降5%~6%。对高热患者给予冰帽持续头部降温, 可用酒精擦洗患者腋下, 天热时减少盖被, 暴露四肢, 冬季注意保暖, 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末梢血液循环。

3 结果和讨论

3.1 护理效果

本组25例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 其中2例因脑疝死亡, 1例因再出血死亡, 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21例早期给予静脉注射安定、鲁米那钠肌注治疗, 癫痫发作均得到很好控制。

3.2 讨论

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 有的为首发或主要症状。本组7例在脑卒中后12h内出现癫痫状态, 4例在脑卒中后12~24h之间出现, 另3例分别在第5、10、15天发生。脑出血并发癫痫的原因系血液直接刺激脑皮质, 血压升高引起弥漫性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皮质缺氧导致并发癫痫。

中风后继发癫痫可以各种形式发生, 也可多种形式并存, 早期及晚期发作均多呈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 其次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也可由单纯部分性发作转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有时无明显部分性发作而直接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失神性发作和混合性发作少见。中风后继发癫痫早期由于血肿、脑水肿等因素, 多数可于中风后短期内消退, 病情容易控制。对中风急性期, 有明显癫痫倾向的患者, 可根据病情给予抗癫痫治疗2周, 一般随原发病治疗的好转而癫痫发作终止。这说明致痫的原因随着治疗而改善, 故抗癫痫药物不需长期应用。本组对25例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由于做到了早观察、早预防、早治疗, 21例患者随原发病治疗的好转而癫痫发作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摘要: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的护理经验。方法 本研究观察了25例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护理情况,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25例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 2例因脑疝死亡, 1例因再出血死亡, 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 其他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 加强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的护理有利于原发病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护理

参考文献

[1] 冯娟, 剑非, 阎旭东, 等.中风后癫痫的危险因素[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 (1) :45.

[2] 缪建平, 茹卫芳.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35~437.

[3] 吴翠菊, 费益君.脑卒中继发癫痫持续状态11例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3) :412~413.

癫痫的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42岁。癫痫病史37年, 精神症状5年, 平素口服奋乃静4片晚睡前口服。CT示该患者存在对称性基底节钙化, 小脑齿状核钙化, 临床伴有症状性癫痫。

2 癫痫的护理

2.1 抽搐发作时的护理

(1) 应有人在床旁守护, 防止患者坠床, 用软垫保护, 防止撞伤肢体。 (2) 口腔内放入牙垫, 可用毛巾折成条状或用压舌板包以厚层纱布, 以防咬伤舌头。 (3) 将头部转向一侧, 使口腔内口涎自行流出, 不致积于喉头而吸入气管。为防止舌头后坠堵塞气管而引起窒息, 应将患者下颌托起, 同时解开领口与衣扣, 放松裤带, 以减轻呼吸道的阻力。 (4) 详细记录发作情况与肢体抽动时间, 连续发作者记录发作次数。 (5) 注意患者呼吸, 如有呼吸困难、发绀发生, 应找寻呼吸不畅的原因。 (6) 发作时不能强行灌水进食或用强力企图阻止患者的抽动, 这样容易造成骨折。 (7) 抽搐发作的病人, 应从肛门测量体温, 以免突然发作时咬破体温计。

2.2 抽搐发作停止的护理

(1) 应尽量让患者安睡以消除疲劳; (2) 持续发作停止后, 应注意于1~2d内有无精神失常情况; (3) 如有尿失禁, 应更换衣物、床褥并保持平整及衣被干燥; (4) 对癫痫患者要督促按时服用抗癫痫药物,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减少或停用药量; (5) 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多有自卑感,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及时把医生的医嘱转化在患者及家属日常生活中的认真执行; (6) 患者易激惹, 与患者沟通时耐心诚恳, 语言和善; (7) 患者反复多次抽搐, 生活质量下降, 厌世情节严重, 护理人员及家属要多关怀患者, 不歧视, 要善待患者, 树立治疗疾病的勇气。

2.3 药物治疗的误区

(1) 癫痫药物副作用大不敢吃:对服用抗癫痫药物存在恐惧心理, 认为这些药物副作用太大, 会导致肝肾功能损伤, 甚至导致智力低下等, 从而拒绝服用药物治疗。目前抗癫痫药物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但是只要患者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科学正确地使用这类药物, 副作用是能够得到很好控制和解决的。相反如果不用药物治疗, 任由癫痫发作, 反而会加重患者病情, 导致智力水平下降, 使患者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 (2) 癫痫药物剂量越大控制越好:不少患者控制发作的心情迫切, 开始服药时就把剂量用得过大或者把药物的剂量增加过快, 从而导致副作用发生率增加, 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药物的初始剂量要从小剂量开始, 不能把剂量增加得过快, 一定要按照医生要求缓慢增加剂量, 争取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

3 结语

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患者表现有癫痫, 是神经科急诊之一, 处理或护理不当将导致患者死亡。护理上要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护理措施。注重日常生活指导, 不要进行游泳、驾驶等癫痫发作时可能危及生命的活动。随身携带联系卡, 以便他人的救助。在心理护理中理解、关心患者, 帮助恢复生活情趣。

摘要:目的 探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伴癫痫患者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伴癫痫患者的护理特点。结果 该患者存在对称性基底节钙化, 小脑齿状核钙化, 伴有癫痫发作。结论 以基底节对称性钙化为主伴有症状性癫痫。应做好日常饮食、心理及癫痫的护理工作。

关键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癫痫,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同芬, 巩若箴, 吕京光, 等.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脑CT表现 (附13例分析) [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4 (2) :96~97.

[2] 殷晓玲, 张志强.癫痫诊断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6) :110~111.

癫痫的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视,医院感染成为医学界关注的一个日益关注的卫生问题。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组成,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推迟伤口愈合,同时也会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骨科手术较为特殊,一般在术中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接触到外界材料的机会增大,容易引发切口感染,且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以及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引言

目前临床上对骨科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仍属骨科无菌手术治疗,但由于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寻找一种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防治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资料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2~67岁,平均年龄在(42.1±3.5)岁,所有患者均为植入内固定物手术,经过临床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对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消毒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有脓性分泌物。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③切口裂开,有弄下分泌物流出,切口深处穿刺有脓液。④切口抽出的分泌物实验室细菌培养为阳性。满足①③④中的任意一项则诊断为切口感染,单独符合②不可进行诊断。

3分析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切口感染原因有以下几点:(1)手术环境的影响。对于急诊手术与手术地点,都可以归因于手术环境一类,由于急诊的时间仓促与手术室的功能性较为综合,术前准备往往不充分,会产生感染情况;(2)手术环境中,除菌的低标准,使得空气污染中外源性细菌易于繁殖并在切口处容易种植。手术前与手术后加强人为的除菌隔离,也能有效的控制空气污染;(3)手术部位因素。由于腰髋部以下手术的切口深、操作多、手术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因此,切口感染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4)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时间的手术,切口暴露的实践越长,对于感染的概率就越高;(5)接台手术因素。由于医院手术室资源较为紧缺,连台手术较为常见,因此对于接台手术,中间对于细菌的消毒与空气的更换,就不能做到完全彻底,对于细菌的杀除也很难达标。

4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4.1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术前病情评估在减少切口感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手术前有必要对患者的手术局部或是全身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对及时有效控制引发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详细的手术部位及区域,对患者的皮肤实施护理措施,有效避免皮肤损伤发生术后感染。

4.2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物品的灭菌是控制切口感染的重要对策之一,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一次性手术用品的管理和放置要严格,注意要避免手术时污染。

4.3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维护

保证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手术护士需要在术前把术中所需所有物品备好,动作需轻柔,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时要尽可能清理掉衣外的细菌,使手术室内尽可能达到在手术过程中无菌的程度,尽量杜绝参观,即使是参观者也要与手术医生保持30 cm以上的距离。让参观者尽可能避免在室内来回走动,禁止参观者或其他人员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和防止切口感染的可能。

4.4努力减短手术时间

医护人员们有必要在患者手术之前与之进行沟通交流,交代好患者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得到患者的信任并给予他们信心,尽可能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从而得到患者的配合,缩短手术时间。主治医师和护士要配合默契,从而高效且快速的完成手术任务;手术物品准备要充分,要对手术相关仪器进行全面了解,可独立解决术中出现的小故障;专人管理手术设备,定期检查并维修,以免术中发生故障。

5结果

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对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处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共培养病原菌株15例,其中包括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均顺利出院。

6讨论

骨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会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影响,对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若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严重,则会导致患者复发率与死亡率等的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骨科无菌手术过程中,因为手术类型的不同,手术过程就会存在差异,引发手术切口感染。另外,手术患者病情程度、手术方法与手术准备等因素都会对手术切口感染造成影响,而针对以上影响因素采取措施进行护理,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是在手术各个环节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模式,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达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多种因素均能影响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切口感染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术前皮肤准备、手术持续时间长短及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等,因此切口感染的预防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只有细致有效的全面护理,才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从而提高预后以及生存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癫痫的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1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是非常重要因素,神经内科常见的跌倒疾病很多,脑梗塞、痴呆、帕金森,小脑疾病,外周神经病,脊椎病等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患者自理能力低下、反应迟钝、肌力下降。

2药物因素 脱水药、降压药、镇静药、精神性药物等,主要通过影响认知功能、平衡能力、椎体外系稳定性等引起患者头晕、反应迟钝和体位性低血压,增加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 3生物力学因素

在生物力学方面,因为老年人存在骨骼肌系统功能下降,下肢肌肉力量下降,而导致肌肉、关节功能减弱,移动功能下降,所以老年人因不太不稳、下肢乏力跌倒占总跌倒人数的 比例较大。

4心理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期较长,初病患者常急于康复,自行增加锻炼强度,易致体力消耗过度,体力不支,增加跌倒危险。对个性好强、固执、独立性较强的患者容易忽视跌倒的危险,另外相关知识较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常因高估自己的行动能力而导致跌倒。17例跌倒患者中就有高达7例因为强行锻炼跌倒,占41.18%的比例。

5环境因素 患者不熟悉住院环境,硬件设施不合格,如不必要的台阶、病房走廊过道设施不到位、病人易滑的拖鞋、潮湿的地面等均易引起老年患者跌倒。 6组织对安全文化的认知 意识指导行为,安全的护理意识是实施安全护理的基础。具有积极安全文化的组织是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交流、对安全重要性的共识以及对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的效果的信心为特征 。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允许范围范围以外的医疗不安全因素或称医疗安全隐患示客观存在 的,对此,其我们既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认真分析其存在的复杂原因。

。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医务人员过度疲劳,工作压力过大;临床医护人力不足;医务人员缺乏危机感,对患者缺乏安全意识,沟通不足;团队合作精神不足等等。改变安全文化最重要的是改变陈旧的医疗理念:如出错后指责个别员工、不去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隐瞒事情的经过等。 2.7 陪护因素 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人口老龄化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临床常见老人无陪护、老人陪老人的现象或者请来的陪护不能胜任护理工作,给护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二:建立跌倒应急预案

为了将跌倒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医院组织学习了跌倒应急预案,即工作中发现患者跌倒,护士应第一时间赶到患者身边,检查受伤情况,设法通知医生。确定没有受伤,护送患者回病房,安慰患者及家属;若患者受伤,出现局部疼痛不适,立即在医生指导下接受相关检查,及时给患者和家属心理护理。

三:护理措施

防止跌倒的护理措施

1、护士需评估病人容易跌倒的高危因素(年龄大于65岁,无人照顾的年老体弱患者,曾有跌倒病史、意识障碍、视力模糊、虚弱头晕、肢体功能障碍等),对此类病人需加强巡视。

2、对有跌倒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年老体弱、偏瘫患者加用床栏,必要时实施约束带保护性约束或留家人陪护,以保证患者安全,并列入交班内容。

2、指导床上使用便器和患者渐进下床活动方法。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可以让护士帮助。

3、对于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告诉患者不做体位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等症状,易于发生危险。教会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用信号灯告诉医务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措施。

4、注意保持病区地面干燥,在卫生间等易滑的地方标示“小心地滑”警示牌。、固定好床、轮椅、便椅的轮子和护栏。

5、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指导患者着合适的鞋及衣裤,同时强调活动时必须有人陪伴。

6、指导患者正确给药,告知用药后的反应。

7、提供足够的灯光,保持病房地面清洁干燥,清除病房及床旁走道障碍物。

8、对体检、手术和接受各种检查与治疗患者,特别是儿童、老年、孕妇、行动不便和残疾患者,用语言提醒、搀扶、请人帮助或警示标识等办法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9、值班护士要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认真做好交接班。

10、一旦患者不慎坠床或跌倒时,护士应立即到患者身边,通知医生迅速查看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情况,配合医生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上报护士长。

11、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保障对患者的护理服务。

四: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增加知识的同时,减少孤单 ,也拉近了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便于工作开展。鼓励患者家属经常到医院和患者交流,加强亲情联系。 五:总结

癫痫的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管理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吸入性肺炎是新生儿病室收治的新生儿危重疾病,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监护和治疗。

由于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和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易发生院内感染。

常见所致新生儿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霉菌等,会危害新生儿康复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我院于2007年元月—2008年12月共收住的新生儿319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7例,皮肤感染8例、上呼吸道感染率为5.3%;脓疮症感染率为1.8% ,因此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护理,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新生儿病室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空气污染:

新生儿病室是近年来逐渐被医院重视和分支出来的科室,存在许多建筑布局及功能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房间过小、过于密集,新生儿床单元占地面积不足3㎡,陪护探视人员多,病室人流量大,使病毒及细菌在空气中悬浮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监测空气菌落在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1.2医疗用品污染:

用于患儿的器械:听诊器、体温表、小儿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等,会因操作不严密受污染,以致发生医院感染,经监测听诊器、小儿喉镜,氧气湿化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更换,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菌落超标。(使用时间24小时)

1.3婴儿暖箱污染:

早产儿、低体重儿、低体温新生儿、置于暖箱内,由于培养箱内

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大了置暖箱中的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对连续使用的暖箱操作窗及圆窗塑料套物体表面细菌培养;菌落超标,有霉菌生长,并于水槽、水杯的入口处监测出绿脓杆菌。

1.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婴儿床垫、毛巾被、澡具等用品的污染也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于婴儿床垫物体表面监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致婴儿脓疮症皮肤感染的发生。奶瓶、毛巾置消毒柜内做消毒和保存,经监测有细菌超标生长现象。

1.5医护人员手的污染:

医护人员手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于婴儿沐浴室护理员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好手卫生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2、致危险因素的原因

2.1病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

新生儿室过于密集,陪护及探视人员流动次数多,会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加上紧闭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是造成空气污染发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如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忽略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往往形成通过医疗用品及手的传播途径。比如,听诊器、手的污染、致病菌可通过这些外源传播。

2.3婴儿暖箱使用后未及时清洁消毒:

婴儿暖箱培养完婴儿后,不及时清洁和消毒,经监测水槽排水管口、水杯,细菌培养出绿脓杆菌,也是导致新生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生儿用品置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的误区:

消毒柜其温度并不能达到灭菌要求,监测其内毛巾及消毒柜内壁有大量细菌生长,存在医院感染危害。

3、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已引起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其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用品及非医疗用品、消毒、灭菌隔离,婴儿暖箱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监测和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管理及护理措施为: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的认识和重视。尤其是加强产科、儿科、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督导他们的无菌技术行为,并认真落实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3.2新生儿病房的空气消毒:

合理设置新生儿床单元,病室安装空气净化器,每日开窗进行有效通风30分钟,避免直流风。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控制陪护及探视人员。对病室物体表面、门把手每日用250mg/L84消毒液擦拭消毒。对隔离新生儿病室采用3%过氧化氢水溶液20ml/m3喷雾消毒。

3.3医疗用品的消毒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每日更换、消毒。湿化液每4小时更换(使用灭菌蒸馏水)听诊器、体温表等用品一婴一用一消毒。

3.4婴儿暖箱的消毒:

做好婴儿暖箱全面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监测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严格执行每培养完一个婴儿,对暖箱必须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制度,尤其是对水槽、水杯、操作窗、垫圈、圆窗塑料套空气输入管及床搁板的清洗和消毒,对以上易受污染,藏污纳垢的关键部件,用500mg/L84消毒液浸泡、擦拭,30分钟后,用清水清洗或擦拭,再用洁净无水布擦干;对操作窗、圆窗塑料套、水槽、水杯采样经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达到清除感染隐患的目的,避免由此引起的新生儿医院感染。

3.5医护人员手卫生:

每个新生儿床单元均放置洁夫柔消毒凝胶一瓶,供操作前后或连续操作时手卫生使用,做到每次接触每次消毒,为切断传播途径起到

有效的控制作用。

3.6非医疗用品的消毒:

奶瓶、奶嘴、毛巾、婴儿用品每次使用、清洗后均选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做到一婴一用一灭菌,取消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婴儿用品的方法。

3.7分组护理:

对隔离新生儿采取分组护理措施,床头标明隔离种类,护理用品床旁固定使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隔离婴儿暖箱用后做好终末消毒,经监测合格,贴消毒合格标示。

3.8加强呼吸道护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新生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利于痰液流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粘膜损伤。吸氧时每4小时更换氧气湿化液,鼻腔内有粘液用消毒棉花轻轻擦去,喂养过程中动作应缓慢避免误吸。

3.9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感染应保持新生儿床垫、毛巾衣物洁净、干燥、无渣屑,每天清洗,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皮肤褶皱处扑上适量婴儿用粉,婴儿用品一婴一用一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4.0脐部护理:

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局部干燥。每日检查脐带有无渗血和脓液,涂以75%酒精消毒,用无菌辅料覆盖。

4.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产科技术,预防产科并发症,减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外源性感染。

4.2加强监测、监督管理机制:

监测和监督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月定期监测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空气及物体表面,尤其是加强对婴儿暖箱的细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

5、小结

上一篇:安全文明措施下一篇:技术性贸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