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范文

2024-03-27

新古典主义范文第1篇

莫扎特,1756年-1791年。在他头上有太多光环,“神童”和“天使”是人们给予他最常用的两个代名词,而他更是音乐学界所公认的作曲天才。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交响曲,最后5-6部被认为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杰作;而他的27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一个整体则是后人无法超越的极高境界;莫扎特的歌剧在当时更是具有极高的声望,并广受欢迎。然而这位音乐天才却在35岁那年因病早逝,即便如此,他所遗留下来的有编号的音乐作品也多达六百多部。

贝多芬,1770年-1827年,他被誉为“乐圣”。九部不朽的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奋斗以及精神境界的写照,而他的许多器乐奏鸣曲、协奏曲、序曲、歌剧等更是一个革命时代的象征。有人说,贝多芬是半个古典主义者、半个浪漫主义者,这是不无道理的,他不能算作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贝多芬更像是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之间的一个过渡使者,一个音乐风格独特的大师。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3、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3.31-1809.5.31] 奥地利作曲家。生于乡村,6岁起接受音乐启蒙教育。8岁成为教堂唱诗班歌童,并学习文化、音乐知识。1758-1766年任伯爵宫廷乐长。此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179

1、1794两次赴英国,指挥管弦乐队并创作乐曲。在伦敦获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

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广博浩瀚,遍及声乐、器乐的各个领域。早期作品处于从巴洛克向古典风格的转换,此后大量的音乐实践,逐步形成了近代交响曲和四重奏曲的曲式、以弦乐四声部为基础的双管制管弦乐队体制。90年代后,他的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音乐结构严谨、节奏富于活力,具有典型的古典乐派的风格特征。 海顿个人性格纯扑开朗、亲切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108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2首、大提琴协奏曲2首、圆号协奏曲、带管轮擦提琴协奏曲5首、管风琴协奏曲8首、弦乐四重奏82首、钢琴三重奏30首、嬉游曲125首、弦乐三重奏56首、键盘乐奏鸣曲52首、变奏曲5首、歌剧20部、清唱剧6部、康塔塔8首、弥撒曲14首,还有大量的合唱曲、歌曲及歌曲改变曲等

贝多芬——乐圣,西方最伟大的音乐家,著名作品《英雄交响曲》《田园》《命运》等等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交响乐之王一海顿( 奥地利 ) 海顿 1732年4月1日,维也维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l)(约公元1750—1820)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

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海顿开创了交响曲的新的主调音乐风格,并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他摈弃了古老复调中那种拘谨而神秘的性质,而代之以率真、生动的音乐语言;海顿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表现生活的各个方面,海顿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并往往采用从速度、调性等方面与主题形成强烈对比的引子,展开部获得显著发展,确立了以短小动机进行展开的发展原则,直接启发了贝多芬。

海顿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因为它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气息清新,朝气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为它在作曲技术上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曲和室内乐的规范,从而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莫扎特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旋律性极强。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简单而极富歌唱性. 在贝多芬的艺术中,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鸣曲,无论是对业余的钢琴家还是对音乐会独奏家来说,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被恰当地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力度的对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他对主题变奏曲的爱好也很有特点,在这方面他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他运用无穷尽的思想把最简单的素材建造成高耸云天的大厦。 当贝多芬想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并在钢琴上开始采用新技巧时,其“炽热表达”的结果是琴槌的损坏和琴弦的断裂,贝多芬的一位抄写员这样描述道:“我经常把断了的琴弦扭下来,我来回忙活,拉出断弦,还要翻谱,我的工作比贝多芬要辛苦多了。”

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贝多芬的风格成熟了。这个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他认为拿破仑是革命精神和人类自由的体现。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对他不报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从刚刚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题有献词的一页,改写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

以上比较的是各个音乐家的主要音乐风格,其在一身的创作中,音乐风格都是不断变化不断探索的。而且对于同一人的不同音乐作品,比如奏鸣曲,歌剧,等风格也有变化的。

都主张音乐艺术世界的美可以中和人生世界的矛盾,缓解矛盾,重建、创造宁静。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把内心的平衡和宁静看得高于一切,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不同点应该是所处时代不同,所写出来的歌曲的意义不同,然后歌曲的感觉可能也有所不同

新古典主义范文第2篇

走向现代性的新古典主义音乐

1920年,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发表了《新的古典主义》的公开信,这成了新古典主义的宣言。同年,新古典主义音乐重要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以他的舞剧《浦契涅拉》为标志,真正在作品实践上形成了新古典主义音乐运动的开端,也使法国成为当时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中心。1924年,斯特拉文斯基又明确提出“回到巴赫”的口号,其用意是要把巴赫的曲式逻辑、发展的原则和结构与现代音乐语言的最新手段结合起来。尽管他提倡回到巴赫,但他只是回到了巴赫的结构和形式因素上,而不是巴赫作品中很有表现力的感情内容

当时的法国,除斯特拉文斯基以外,萨蒂、法国六人团,在举起反印象主义的旗帜的同时,也汇入新古典主义的潮流。萨蒂与德彪西一样,力图使法国摆脱德国瓦格纳音乐的影响,但萨蒂认为法国音乐应该朴实、自然、明确,萨蒂的作品影响并不很大,但他的创作思想却影响了法国整整一代作曲家。

新古典主义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他被认为是德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也有人将他作为新古典主义流派的另一支

德国人在音乐文化上有一种优越感,不易接受新的音乐观念。但兴德米特在音乐观念上却受新古典主义思潮影响,他反对浪漫主义的沉重风格,但又不赞成像表现主义那样取消调性,不同意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因而,他创立了自己的扩大传统调 性的一套体系。他的早期作品从巴赫、也从爵士乐那里汲取素材,他是“新即物主义”音乐家(新即物主义——Neue Sachlichkeit,亦称新客观主义,亦称新客观现实派,亦称后表现主义——Nach-Expressionismus,吐血……),这种观念来自德国美术界,主张艺术就是艺术,应客观展示现实,不应有主观感情的渗入,兴德米特把它引入音乐领域,认为“音乐就是音乐”,作曲家应注意纯音乐本身的结构、技巧等问题。应摒弃情感等主观幻觉。同时,兴德米特又是“实用音乐”的倡导者,20 年代中期,面对专业音乐日渐脱离群众,他极力提倡“实用 音乐”,这类音乐的特点是,作品不大,风格简单明快,更容易被广大听众接受。

正是由于新古典主义热衷于在音乐自身寻求秩序、获得结构,所以,新古典主义在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方面,提倡“纯音乐”,力求尽量使听众专注在音乐本身,而不借助文学、美术等其他手段来表现音乐。新古典主义认为,瓦格纳将音乐与各种艺术的结合是“对音乐本身的可怕打击”。对纯音乐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使新古典主义更注重器乐体裁的写作,因此,新古典主义另一个特点是纯器乐的创作。此外,在情感表现方面,新古典主义追求适度、有控制的、普遍的、客观的感情,而不强调个人的、主观的、浪漫主义式过浓、过激、甚至是不加约束的感情。在音乐语言和结构上,新古典主义首先力求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新古典主义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提倡复调音乐,用线条织体替代浪漫主义的和声织体。此外,新古典主义追求简明朴素的创作风格。应该看到,新古典主义绝不是简单历史的循环,20 世纪作曲家们在追求古典主义的道路上,总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或多或少地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例如,在手法上旋律的布局是古典的,但和声复杂、配器音色多变,有时采用双重调性,复节奏、复拍子,等等,夹带20 世纪音乐特有的那种尖锐、新颖、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总之,新古典主义把注意力集中在作曲的技巧、声音的优美和音乐的情趣上,它关注的是技术、形式,而不是内容,并力求在形式和情感之间求得理想的平衡,甚至走得更远,认为形式就是情感,以艺术理智代替情感。

革命时代的新古典主义绘画

新古典主义绘画则是在社会革命浪潮中新古典主義走上了兴盛,他们反对着贵族的奢靡生活,反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他们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应以理性出发,排斥排斥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受革命思潮影响他们倡导公民以国家为先,对国家尽责。新古典主义的美学特征是以自然为原型,按照确定的美的理念去再现自然。我们可以发现这类作品很多都以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或当代事迹为背景,但宣扬的是新时代为祖国奉献的精神。用“旧瓶装新酒”这也是为何在旧的古典主义前加了“新”这个前缀。

法国大革命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治,掌握了经济,也掌握了军事,但是他们缺乏自己的文化,同时又对文化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当时的资产阶级依然是在以旧有的封建贵族沙龙文化作为自己的标准,继续沿袭着原来宫廷贵族的文化。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认识到自己能够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文化。1830年,法国从君主专制的波旁王朝换代到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库尔贝刚刚过完自己的11岁生日,他将在19年后画出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之一的《采石工人》

结语

在绘画上的新古典与音乐上的新古典,二者在对艺术本体的追求方向上有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受到理自康德以来的理性主义思潮影响;都是回归古典的同时结合当时的艺术手法和技术,而非历史的循环;都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夸张的主观情感宣泄。尽管如此,二者之间所追求的任务却并不相同,新古典音乐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它自身的 形式而不在于其他,音乐只表现它自己。而早于其一个世纪的新古典绘画在当时依然有着较为浓重的世俗色彩。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一样,新古典绘画是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产生的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新古典音乐的产生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围绕着大战社会生活发生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对的来说,新古典音乐不存在那么沉重的历史包袱,这一流派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它自身的 形式而不在于其他,音乐只表现它自己。

简而言之,德云社说相声的于谦和明朝尚书郎于谦都是人类,都是男人,且有着同样的染色体特征,但完全不是一个时间的人,也不是一回事儿。新古典绘画的地方在之后被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所覆盖,而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地位则是被浪漫主义和印象派所取代。

作者简介:陈健健(1994.6.14),男,汉族,湖北黄石人,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油画,研究方向:油画艺术研究。

新古典主义范文第3篇

摘 要: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古罗马的审美原则,在绘画的构图上讲究对称、物体比例均衡,画面在气势上庄严、辉煌、精神上崇高向上,技法上讲究仔细严谨,刻画细腻深入,这也是学院主义的奉行的原则。古典主义的人文精神内涵有两个核心内容,一个“理想”,一个“和谐”。理想美中和“崇高”并驾齐驱的是“优美”。黄金分割比例,在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创作中广为使用,这体现了艺术创作具有严谨的比例,对和谐的追求,蕴含的美学价值是无价的。黄金分割比例也是当代设计和建筑专业重要的美学标准。古典主义的人文精神内涵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关键词:理想、和谐、崇高

一、古典绘画的人文精神内涵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古罗马的审美原则,在绘画的构图上讲究对称、物体比例均衡,画面在气势上庄严、辉煌、精神上崇高向上,技法上讲究仔细严谨,刻画细腻深入。这也是学院主义的奉行的原则。就像学院派的奠基者法契诺所讲“美是所有艺术品的最高目标,它是事物的一种客观性质,由秩序、和谐、比例、规矩所组成。其代表的画家有拉斐尔、安格尔。

古典油画是古典主义油画的简称。古典主义油画一般是指15世纪以前的作品,而现代油画, 是指印象主义以后的绘画。古典主义的油画与现代艺术中的油画,在题材、技法、材料 和表现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同之处。古典主义的油画所表 现的内容,在早期都是取材于圣经故事,12世纪左右,才出现 了表现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画面,肖像画、风景画也逐渐发展起 来。但是,由于宗教的强大势力,古典主义绘画的气氛都带有宗教的色彩。

古典主义有两个核心,一个“理想”,一个“和谐”

理想是画家自己对事物的看法、风格、个性,

画家们用自己的理想把绘画的对象进行再加工,并通过手上的画笔表现出来,使其变成带有自己主观的事物,从客观变主观,这便是理想。

(一)理想

温克尔曼曾经对“理想”评价其“高贵的单纯和肃穆的伟大”。安格尔认为“理想的美”是自然界所有物体美的最高评价。14世纪中的西方古典艺术是根据以理想为基准说呈现出来的,是自然与人的高度合作的产物。

欧洲的古典艺术作品中,油画和雕塑作为可以看得到和可以触碰到的艺术种类,是表现崇高这个词的最佳选择。例如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礼堂天顶画》这种需要人去仰望的艺术作品,同时还能给人以震撼的感觉是“崇高”这个词的最好的解释。这幅壁画是画家为了表现人类对生命创造的崇拜和尊敬。是对理想化的圣洁世界的宣扬。同时,古希腊的《晀望楼的阿波罗》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多泰罗的《圣乔治》还有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都是有象征“崇高”意义的作品。

理想美中和“崇高”并驾齐驱的是“优美”这两者正如中国阴阳两极中的“阴”和“阳”,阳象征的还是“崇高”,阴则象征着“优美”。欧洲艺术家埃德蒙给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小。2.平滑。3.渐变。4.娇柔。5.色彩干净明亮让人感觉舒服。他说道,只有人在身体和心灵都十分的放松的前提下,人们才能星尚到藏在画中的美丽。这是在神经紧绷,内心感到恐惧的时候说体会不到的。维多利亚时代欧洲伟大艺术家阿尔玛是一位理想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他的画风具有典型的典雅柔美的感觉。而且画面的色彩丰富明艳,题材多为宗教和贵族们的生活。世界上著名的黃金分割比例:零点六一八。在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创作中广为使用,这体现了艺术创作具有严谨的比例,对和谐的追求,蕴含的美学价值是无价的。人们发现在绘画人体的时候使用黄金分割比例零点六一八所呈现出来的身材是最完美、最符合人类的审美。黄金分割比例也是在当时和现在设计建筑房屋时重要的美学标准。人类在高楼和塔楼的黄金分割比例处安装平台并设计花纹等装饰物会使整座大楼雄伟而又典雅。

(二)和谐

自从文艺复兴以后,和谐这个词不断的被人们所讨论和追求,16世著名画家曾说过:如果一切事物在和谐的前提下都有了规则,秩序那么就会产生美的标准。雷诺兹的《皇家美术学院十五讲》里“完整和统一”不断地强调,所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各个部分的美组成了整体的美,如果没有部分的美就没有整体的美,各个部分也只有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才能展现出它的美,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呈现出古典艺术和谐的美丽。

《蒙娜丽莎》《米洛斯的维纳斯》《掷铁饼者》《大卫》《西斯廷圣母》《维纳斯的诞生》等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一不呈现出了古典主义和谐的美。古典美是潜伏在世间万物表面现象下的一种深层次的东西--和谐,和谐形象被整个西方古典艺术时期直接当做美与不美的标准。

古典主义油画艺术家们在其精神内涵上是非常崇尚理性的,这种理性的精神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题材大多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其作品内容都是崇拜在基督教会里圣洁的神,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诸多的圣母像。这种由人的世界转向神灵的世界,再从神的世界转向现实的世界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表现的是油画艺术者直面现实人生的积极表现。他们追求的是古典美与理想美,这种美是内敛深沉的、稳定而又庄严的。古典油画在精神领域上坚持的是表现人类的理性和尊严。

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各色各异,却用着各不相同的作品,把人类生存在现实世界中所受到的磨难和痛苦都无比真实的还原在了艺术画作中,像《马拉之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既是广泛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又是高于生活现实的,这也就验证了那一句话“艺术来源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像提香等艺术家创作的的裸体画之所以选择女性身体作为绘画的主题,其实是对现实中人类的感性欲望表示了关注和理解,是画家对理性精神在绘画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二、古典主义油画人文精神内涵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一)画面的和谐在当代创作中的应用

油画在当代社会中是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油画创作的技法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基石。现代油画创作门派林立展现出油画技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后不断地发展完善。油画创作者在这几百年的历史中实践和创造出了丰富的油画技法。

路昊是当今著名的油画艺术家,《爱尔兰酒吧》是他的一件毕业创作。这幅作品的画面构图运用得十分的巧妙、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有的日常喝茶,做家务等等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光源用的很生动并运用了伦勃朗式的带有生活场景的作品运用了伦勃朗式的光源布局,使用的是古典主义绘画技法中的不透明厚涂画法,画家为了让作品呈现出来一种怀旧和模糊的感觉在画面的后方加入了几束昏暗的光两组幽暗的光源。这种画面效果不仅展现了陆昊完美的古典油画技巧,还向世人展现了古典油画和谐的精神内涵。这种和谐的感觉和安格尔的作品《泉》给观者的感觉是一样的。

陈逸飞是当代知名的油画艺术家,他的画风融合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中国传统元素,在这三者之间产生着微妙的关系,同时又不互相打扰从而产生了古典主义精神中的“和谐”。他的写实主义是从古典主义发展来的。1984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给了陈逸飞一个很高的评价:“他是一个具有中国风的传统写实的浪漫主义画家。”从图可以看出四个穿着旗袍的少女动作各异。整个画面偏暗像一张古老的照片,有一种陈旧的感觉。作品的背景昏暗显得画面尤为沉静与静寂,让观众的心情感觉很舒适。四个旗袍姑娘脸部的刻画皮肤的质感包括衣服的质感在内都十分的写实。他试图在西方写实油画的方法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他让作品有了中国味。同时他将古典主义的浪漫情怀转移到了作品中,这使得他的作品富有东方式的浪漫情怀。陈逸飞的性格决定他的作品风格。这是他的主要艺术特点。将中西方的古典元素相结合便是古典主义油画精神内涵里第二大点“和谐”的体现。

(二)写实细腻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古典透明薄涂画法的写实细腻在现代的应用。冷军作为中国当代超写实画家的代表人物,在油画技法方面是继承了古典主义技法的衣钵,将古典主义画法--透明薄涂画法发挥到了极致。在冷军在构图方面,他从不刻意去找角度,常常在写生的时候,他不是着急的去画模特,而是找到一个角度把大的场景构图确定下来,他从来不是先画模特,而是画场景。冷军在作画的时候从来不构轮廓,而是画出场景中每个物体大的颜色,各个颜色部分组成不同的色块来支撑整个画面的构图。他觉得勾出物体的外形再慢慢的塑造物体画它的细节是来着与学院式的做法,和他的作画风格相违背。冷军在绘画的色彩方面,他会首先确定背景的颜色和物体大致形的颜色,确定画面基本的色调。开始作画时冷军会用非常稀释的和画布的颜色相近的颜色去画一个底层的铺垫。将画面所有物体的位置确定下来,接下来他会从某一个地方开始细节刻画,接着画完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塑造。这种画法是古典技法中的透明薄涂画法的改良和传承。在冷军作画时候为了让画面看不出来笔触的痕迹,用颜料的量会一遍比一遍少,在上色的时候这一遍比上一遍要透明。他说这这样话的原因是为了让他更好的刻画细节。画面的每个细节都要反复的塑造,素描的关系也要反复的推敲琢磨。最后画面会用稀薄的环境色对画面进行一遍渲染来达到画面色调统一的效果。这种技法最终呈现出的画面效果通透明亮。

(三)“崇高”的古典精神当今油画中的体现

冷军的写实画会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看着他的画就像看着一座巍峨的大山一样“崇高”。现代的油画都起源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绘画。古典主义绘画传承到今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写实的绘画作品在西方产生也在西方壮大,在文艺复兴时期写实绘画是最繁荣的。

在当代西方的写实绘画在遥远的东方发扬光大了起来。而它发扬光大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的冷军。艺术家的风格往往和艺术家本人的性格气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一个平时很严谨的人,他的气质就比较适合写实画。

《蒙娜丽莎-关于微笑设计》石板画是2006上海艺博会上中国武汉画院展出的冷军的作品。他的素描作品《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是一幅石板素描。画作的灵感来源于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人物的姿势神情和动态保存下来,再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这种重新构造一幅名画的方式让人心生敬佩,同时他的作品将写生模特的每一个发丝每一个毛衣上的细丝都刻画的清清楚楚,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由衷的产生“崇高”的心理。

中国艺术品网在冷军作品展出后表示,在他笔下画出的物体就像拍照一样,这个物体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与原来的样子一点都没有变。人物的衣服的纹路皮肤的肌理十分的逼真。他的作品给观众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心灵受到震颤。这种震撼感体现了古典主义中“理想”中的第一点“崇高”。观者在在画前没有不被这样细致入微的高超技巧所折服,这种细腻和生动体现了古典主义精神内涵中“理想”中第二点“优美”。

三、古典主义油画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性

(一)艺术价值的重要性

古典油画的技法有透明薄涂画法、不透明厚涂法和折衷画法。虽然当今油画技法众多,油画派别林立,但是有很多种油画技法是从古典主义油画技法演变过来的,古典主义油画技法为当代油画技法打开了大门,并奠定了基石,当今古典主义油画虽然较少的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但是它仍然继续着为现在和未来的油画艺术家们提供着创作的蓝本,未来艺术家们仍然会从古典主义油画中发掘灵感,从而创新出新的绘画技法。这是对绘画史有着不可磨灭艺术价值和重要作用。

(二)作为精神支柱的重要性

古典主义油画作为精神支柱的重要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在当今社会大的背景下物欲横流,人们往往追求金钱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使得思想道德水平低下。金钱也成了人们唯一的追求。多数人追求金钱失败而变得浮躁。古典主义对于改变这种现状有着很天然的优势,“理想”、“和谐”、“优雅”三点都是古典主义油画精神内涵的核心。古典主义追求的还是和谐自然的宁静。很多优秀的作品都能找到这一个特点。例如安格尔的《泉》。给人以美的感受。

一幅优秀的古典主义油画,人们看上一眼就能感受到古典主义的魅力。让人们看到这幅画就能身临其境无法自拔,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放松,缺乏的精神需求的到了满足。观众在看到一幅画的时候人们能看到画家的内心世界,被画家的精神所感染,人们感受到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的氛围的时候就会产生心情愉悦和舒畅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想要好好地欣赏一幅画的话,那么他需要摆脱一切外部事物的干扰,调整自己的呼吸,将自己的心灵完全的沉浸在这幅画作中,这样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古典主义油画在中国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可行之处总结了以下几点:(1)中国观众向来爱欣赏国画,也很会欣赏国画,特别是能理解国画中的意境美,这为欣赏古典主义油画中的意境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在中国大众的审美观念中“画的像就是画的好”,油画与绘画对象之间的差距越小人们就认为这幅画越好,更容易让人接受。这种现象在短期来说是改不过来的。而古典主义相对于印象派就更容易让大众所理解,因为古典主义是写实风格。在写实的同时还能传递出意境美,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现在科技越來越发达,各种高像素摄像机的出现,手机的像素也越来越高,人们喜欢艺术品的种类也在慢慢的扩大,我觉得这是好事,人们审美观念在慢慢的变化。但是喜欢古典油画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它对人们的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意义还是非常大的。

〔责任编辑:杨 赫〕

新古典主义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以年代划分为基础,详述了三十年来全球外语教学理论中出现的流派,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影响力和各自优势,并着重分析英语教学理论未来之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学法流派;外语教学理论;多元化;后现代

在外语教学过去百年的发展中,相关教学理论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的阶段。而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在专题研究的深度、学科建设的系统性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外语教学法也从“古典主义”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时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流派的发展推动的,外语教学理论史其实就是各教学流派的理论发展史。外语教学理论“可以包容不同的思想流派或各种‘(二级)理论’,每一种都有其假设、必要条件、原则、模式、概念。常常不严密地指语言教学‘方法’、‘路子’、‘哲学’、‘思想流派’。”此三十余年来,顺应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与外语教学相关的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大气候、及物质经济环境的变化的影响,外语教学和教学法思想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迁,尽管各国情况不尽相同。

本文首先概述常见的几种外语教学法及其分类,其后以年代划分为基础,侧重从理论的角度对70年代以来,每十年全球外语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主要流派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研究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理论依据,优缺点,和社会影响;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对21世纪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旨在探求其发展规律、吸取各派之长、借鉴其合理因素,从而有助于研究中国本土的语言问题,丰富和完善我们自己的教学体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流派。

一、常见外语教学方法及其分类

回顾外语教学史,国外涌现出无数的教学法流派,自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学者也开始提出自己的外语教学理念,如立体化教学法、张思中教学法、“三位一体”教学法、“词、句、文”教学法等,但都未能得到推动和发展。至今,全球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具体数目无法统计,本节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目前教学仍然有影响的西方教学法,并将其进行分类。Brown按时间发展顺序将百年教学法归类为:语法--翻译法、序列法、直接法、听说法,70年代一系列设计者法(designer methods of the spirited seventies)(包括暗示教学法、自然法、社团语言教学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超越方法--意念功能大纲。Keith对教学法的研究、归类和Brown的分类大体一致。Riehards在以上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整体法、多元智能法、神经语言理论、词汇法、能力法、协作法、内容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并指出外语教学法已经进入“后方法时代”(the post-method era),刘俊在本世纪初美国对多国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使用了十几种教学法,因此他以交际法为分界,将在这之前的教学法统称为“方法时代的教学法”,之后的教学法统称为“后方法时代的教学法”。

近年来,国际上有人依据教学法流派的教学过程特点,将教学法粗略地分为三条主线:一条是以翻译法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派,自觉对比法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现代形式是认知法。此类教学法立足点是语言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教学过程遵循“理解--记忆--运用”的模式。;另一条是以直接法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派,包括情景法、阅读法、听说法、视听法,它的现代形式是交际法。其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接触模仿,积累经验,教学过程采取“模仿--记忆--运用”的模式,但教学语法的方式有所改变,如直接法主张用归纳法教语法。第三条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消除学习心理障碍放在首位,更多地考虑人文方面因素的人本主义教学法,其中包括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等。同一个主线的教学法流派不但有较多的共同点,而且还有着密不可分的横向联系。如第三条主线。而不同主线之间,有些流派是完全对立的,如听说法与认知法。

从以上的教学法流派分类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包含了对语言教学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然而从其立论基础看来,只浅显的考虑目的语和学生,而忽视了外语教学的外部环境,如母语环境、外语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社区外语的价值观等。如果完全照搬这些教学法,不仅在实际教学中行不通,而且可能会事与愿违。例如,“自然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力求创造与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环境相仿的环境,并采用与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方法相一致的方法,因此这种教学法一般仅适用于在英语环境中的英语教学;而“全身反应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初学者(小孩子)爱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等心理特征,让孩子通过跑、跳、做等游戏,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来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该法只适应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使用,所以教学对象基本上仅为初学英语的儿童。

另外,从英语教学法的更迭和发展来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最好的英语教学方法”,更没有哪种教学方法能治百病,而且新方法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方法的消亡。例如,70年代之后出现的交际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语教学理论的主流,交际思想几乎渗透到英语教学领域的各个角落,曾经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语法翻译法受到巨大的冲击,从而引起教学界中的争议,部分学者甚至极端的认为翻译法已过时,交际法应该完全取代翻译法。然而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语法翻译法仍在广泛的应用。新世纪初的一项有关教学方法的国际调查结果表明,在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环境中,在大班教学中,在初学者的教学中,语法翻译法还依然常见。③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法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生命力将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将长久地植根于外语教学之中。韩国25-34岁人口受教育率高达97%,但1-2年级英语课本仍采用“英语一朝语对照句子”编写课文。在日本,由于受到交际法的影响,近年来新编的英语教科书也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从日本现用中学英语教科书的参编者冲原先生的课题研究《中日英语教学比较研究》看出,日本研究英语语法的专家还不少,中学英语教学(至少到高中二年级)的特点基本上是教授英语语法结构。

二、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70年代初,西欧各国为了加强政治、经济和科技文明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了西欧共同体,随着欧共体国家问的交往扩大,语言成了最大障碍。培养具有交际能力的外交人才是这个时期外语教学的趋势。因此,之前兴起的听说法、直接法、翻译法,和认知法等方法,无法完全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外语教学处在一个迷惑和混乱的时期。6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诞生,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在全球外语教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同时期的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在进行多年的美国对外国移民第二语言的

培训研究后,提出他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然后在西班牙一些学校进行试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创建的克拉什语言习得理论(Krashen’s language acquisitiontheory)这无疑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交际教学法就是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该法吸取了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和认知法等的长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教学法流派。其优点很多,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使用外语交际的能力是其突出优点。交际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其缺点:难以兼顾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课堂过程交际化难以实现。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受到教师素质、语言环境、班级学生数、学生动机、学生语言基础和学生生理和心理因素及测试模式等因素的制约。李瑛和吴长镛用交际法和传统教学法作了对照实验,五年的实验结果证明:传统教学法教出来的学生语言基础扎实,读写能力强,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后者口语表达能力强,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写作能力和交际意识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弱点。实验还发现,后者培养的学生中,口语培养能力强的愈强,弱的愈弱,差距很大。

与此同时,60年代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外语教学法也受到了这些理论的影响,形成了“人文主义-情感教学”(Affective-Humanistic Ap-proach)家族,其代表有全身反应法、沉默法、提示法、社区语言学习法等新型的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在选取教材还是编写大纲的观点上,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想学好外语的心理特点,分析学生的情感因素并以此为依据组织教学活动。在培养外语技能方面,强调听、说、读、写并举,特别是听力,这是它们与其他教学法明显的不同之处。这系列教学法也得益于克拉什语言习得理论的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其缺点是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抽象的单词和句子很难用TPR来表述,教师在向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的时候会比较困难,另外它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此法更适用于7-12岁儿童和部分初学者,不适合教授难度太大的语言项目。

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交际法的出现,标志了传统教学方法时代的结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转到了学习者主体一学生身上,这些方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今还有些方法在使用,但人文主义方法只局限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缺少明确的语言理论原则,而无法长期成为教学的主流学派。

三、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后,外语教学法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外语教学理论进入了一个独立发展阶段,无论从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在语言学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看,都胜于以前。

教学法流派种类较之50、60年代有所减少,理论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从一元走向多元,理论更趋于成熟。处在现代派和后现代的转折点上,多种方法和理论的融合和创新成为这个时代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各种外语教学法虽自有主张、各具特点,但都逐渐显现出互取所长的折中化倾向。也就是说,由起步阶段的标新立异,不断分化逐渐向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过渡,使教学理论研究出现了不断趋同的发展趋向。新的教学法往往是旧的教学法的延续和发展,如任务型教学法和基于内容之教学法就是交际法的发展模式。教学体系以“结构为主,结构和功能相结合”,受此观点影响,语法教学一度被削弱。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把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升到教学大纲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领,结合教材,教法和考试,使外语教学更加完善。

中国这个时期的外语教学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推行,众多的国外教学论流派被介绍到国内,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之后产生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要求英语教学要从教知识逐渐朝着培养能力的方向转变,充分体现了交际法的思想。总体看来,尽管我国的教学论理论体系作了一些增补和其他一些超越尝试,但总体改观不大,也不尽如人意,教学法体系还不完善,未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论流派。

四、20世纪90年代后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进入低温时期,令人激动的新观念或理论体系比以往大大减少。国内关于国外教学理论流派介绍、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减少。但教学体系比以往更为完善,倡导“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体系。教育者和学者们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于是西方学者在研究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历程后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与方法概念决裂”,开始“后方法时代”的观点。由此看来,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并没有到了尽头,而是进入了另一新阶段--后现代主义阶段。

“后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它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哲学思潮,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总体上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后现代教学理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张“教无定法”,教学者应该按照教学对象、目的、环境和条件来自由选择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的多元化,并无先进落后之分;第二,后现代教学理念还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用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强调多重声音和多元化原则;第三,传统教学遵循的是一种“由上而下”(top-down)的方法课堂运用模式,“后方法时代”,倡导教师自主性创造性的回归,主张构建一个“由下至上”(down-top),适应具体教学情景的教学实践者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个时期还有个突出特点是,教育者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各种教学法,不会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完美教学法”,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教师自身的质量更受关注,90年代初涌现出一批像理查兹(J.c.Richards)和华莱士(M.J.Wallace)等“反思性外语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的先行者,使反思性教学逐渐成为“后方法时代”的学派之一。

这个阶段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法是多元智能教学法,它的出现可以称之为外语教学理论的一座里程碑,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抛弃了传统的概念、准则,认为规律可以更改;反对中心,消解主体性,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可以通过最适合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该法在美国、欧洲、日本和新加坡得到教育界和家长的广泛认同,也赢得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欢迎,并被作为新课程的理论基础。从时代精神来看,多元智能理论契合了重视差异与多元的后现代精神。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我

国当前教育中较为忽视的一些重要层面,如通过强调人的感官开发与直觉学习而使人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立足点,通过强调身体动觉智能而开启了人的自主性,同时强调了常被人们忽视的社会认知与智能的质量指标。”它的优点是发掘每个学生的语言天赋,正确、全面认识每个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发挥最佳智能优势,提高英语学习效率3~5倍以上,从而大大减轻英语学习负担。

方法时代的发展和新动向给这个时期的外语教学法研究带来许多挑战和启示,应该说,后现代知识观的诸多观点包含了一些积极合理的因素,针对过去及当前英语课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端,具有一定改革创新的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哲学界曾轰动一时,但近几年来,由于后现代主义所暴露出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绝望主义、虚无主义、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而有冷落之势。总体看来,9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更为理性和多元化,更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支配上也更自主。

五、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全球外语教学理论经历了探索阶段,形成阶段,深入发展阶段和后现代主义阶段。纵观外语教学理论三十年发展的历史,我们见证了一些教学法流派从大行其道到日趋式微,也见证了新教学法的异军突起,然而却没有哪一种外语教学法是完美的。总体看来,教学法的变化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如单一语言知识技能的灌输逐步过渡到注重多种语言技能的培养;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发展到多元化教学方式,从专注外语理论的深度研究广延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从传统的教师--学生“标尺”模式深触到后现代主义的“教无定法”、倡导个性。(2)从对语言技能的关注逐渐扩大到对交际能力的关注,正确性和流利度成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并对语法错误有较高的容忍度,甚至允许学生借助母语翻译对比外语,如暗示法、社区语言学习法。(3)从对语言形式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对语言自身的关注,认为词汇是交际活动展开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词汇教学法。(4)从以教师为主体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如全身反应法、沉默法、暗示法、社区语言学习法等。(5)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互相结合,传统教学理念与新型教学理念互相借鉴,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互相融合。(6)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改变,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跟着转变,从教师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到机械执行教育政策和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再到类似于“顾问”的辅助角色,把不断变化的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历史不断前行,外语教学方法理论的研究随着新主义、新观念的出现处于动态发展中,外语教学方法理论的实践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外语教学的主体和客体的“角色“也在不停地变换。新的教学法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教学法的消亡,相反,它会对旧有的教学法进行有选择地批判的吸收,而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存在和实践的价值。同时,在全球外语教学理论本土化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看似“繁荣”的外语教育理论研究背后,新教学理论“泡沫化”和教师对教学法一无所知的“两极现象”也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谢青松]

新古典主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父权的资本主义

一、关于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根据上述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探究妇女受压迫地位形成的原因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特定的生产方式,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母权制的推翻,既是一场经济革命,又是一场政治革命。妇女地位的丧失,仅仅反映在生产方式上,即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而在人口再生产领域,妇女仍占据重要地位。在工业资本主义形成以前,人们都 以扩大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居住在穷乡僻壤地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妇女的劳动和男人的劳动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最基本的生产活动—生产和再生产中—妇女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但是,这种社会仍然是父权制社会,妇女被排斥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活动之外,尽管这样,妇女在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人会怀疑妇女劳动的价值。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劳动场所由家庭转移到大工场,公共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大批男性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成了挣工资者,而妇女仍然呆在家中承担家务劳动和人口再生产任务,成了靠男人养活的人。逐渐地,妇女劳动的社会价值被忽视,男性从事的公共生产凌驾于妇女从事的家务和人口再生产劳动之上,这样,妇女就变成了二等公民,处于屈从地位,从而形成了受压迫的状况。 因此,妇女要解放,首先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第二阶段为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随着女权主义理论的研究深入,传统的女权主义如自由的女权主义和激进的女权主义渐渐地被学者们或认为在理论上空泛,或认为在实践中不适时宜。一些女权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就是因这种情势而导致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家认为,虽然马克思和他的合作者恩格斯在他们的文献里谈及有关妇女的问题,而且也论及她们的如何解放,但他们忽视对妇女的家庭劳动所产生剩余价值的分析。因此,基于马、恩的劳动价值论,这些理论家们相信,通过对妇女家庭劳动的分析,女权主义的理论可以更进一步地有效发展。然而,这种劳动向来不被那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们所重视。他们认为,那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家机械地接过了马、恩关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论述,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相信一切生产都是社会性的,其性质决定着社会中人群的政治关系,即阶级关系。这显然掩盖了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关于劳动的性别划分所存在的问题在对妇女问题的研究上,传统的观点认为男女间的不平等是历史、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其又导源于男女在生理方面的不同。因此,对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划分总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对此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尽管男女间的不平等有其历史根源,但决定两性间的分工的原因,是同决定妇女社会地位的原因完全不同的。有些民族的妇女所做的工作比我们所设想的要多得多,这些民族常常对妇女怀着比我们欧洲人更多的真正尊敬。外表上受尊敬的、脱离一切实际劳动的文明时代的贵妇人,比起野蛮时代辛苦劳动的妇女来,其社会地位是无比低下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为什么这种不平等又表现得如此突出?他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则集中于依据性别而实施的劳动划分。依据他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和家务生产,或者说,付工资性的生产和不付工资性的生产、有交换价值的生产和仅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这后一种生产虽然不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换,但它是有用的、必需的;而且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性生产中,它为创造利润、资本积累起着最本质的功能。然而,在以货币决定价值的社会里,由于这种劳动只表现于家内,无法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换,其结果,它只能使生产者的价值暗藏,以致使生产者的身份低下。因此,在这些女权主义者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之所以受到男人的压迫和剥削,其主要原因并不是生理的、文化的或意识形态的,而是经济的,是妇女的家务劳动向来不被社会有实效性地认可。有意义的是,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者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讨论妇女问题时并不注重分析妇女与男人间存在的冲突,而只认为妇女问题虽与男人有关,但那是第二位的。对妇女的压制不是男人,而是特有的社会制度造就的家内与家外劳动的对立,家庭限制了妇女的能力发挥。因此,他们相信,为了去除这种弊端,其方法或者是家务劳动必须社会化,或者是家务劳动必须工资化。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解决妇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关性别方面的不平等。他们的如此观点被学术界称之为家务政治经济学。

总结上述,在理论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有如下几点内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妇女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直接贡献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而引出的观点是:学者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妇女问题时,首先要把妇女作为妇女人类另一大与资本有关的群体来研究。妇女在家庭里的劳动应被理解是一种经济性的资本生产。由第一点直接导致第二点,即没有妇女的家庭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不可能产生;因此,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建立。第三点是基于第一和第二两点的分析所形成的结论,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之所以在劳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因为妇女长时间地缠入那种看不见的、被男人同时也包括妇女在内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被社会认可的无工资的家务劳动。

三、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上一篇:行为导向教学下一篇:信管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