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学论文范文

2024-02-22

虚拟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目前油田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实验课时量严重不足, 无法保证理论知识有效巩固目前石油工程专业的《油田化学》课程的课时只有60学时, 其中油田化学实验课时只有8个学时, 学生可现实操作的只有8个, 其他2个综合性实验是有兴趣的学生自己预约实验, 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设计操作。而实际上目前涉及油田化学的实验有六大部分, 共计21个实验, 因此, 如何制定出最优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的更全面。

(2) 面临大量化学试剂的严重污染和安全问题油田化学实验所用的化学试剂, 涉及的特别是有机化合物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毒性或者腐蚀性, 废弃化学药品, 不仅会腐蚀实验室的的水管线, 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化学水污染。钻井液实验产生大量的废弃泥浆和水泥浆, 废弃物体系非常复杂, 体系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 而且具有一定的粘度和固相物质。因此, 如何解决油田化学实验室化学试剂的污染问题, 同时又能获得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

(3) 实验教学成本逐渐加大油田化学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材料和试剂成本较高, 特别是一些专有材料, 比较昂贵, 油田化学的实验材料费, 一般是学校财政拨款和实验室运行经费, 经费有限, 审批有一定的过程。办学成本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也是实验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化学实验需要实验设备和大量的实验试剂, 耗费相当大, 因此, 如何降低油田化学的实验成本, 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油田化学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建设

设想的实验体系为三个层次, 第一:设计典型虚拟仿真实验, 包括表面活性剂类型鉴别虚拟实验、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虚拟实验、土酸酸液的配制虚拟实验、胍胶压裂液配制虚拟实验。第二:动画型虚拟仿真实验;主要包括化学驱油过程虚拟实验, 化学堵水剂过程虚拟实验等目前无法实现完全可操作的网络虚拟实验, 采用实验过程动画化, 这类实验采用两种方式来完成, 一种是先期教学过程中供学生演示的动态实验, 一种是拍摄每个实验操作的全过程, 供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的整个流程。第三:集成第三方优势虚拟仿真实验, 针对油田化学领域, 目前本校无法做到完全虚拟实验, 比如钻井液完井液性能评价虚拟实验, 水泥浆性能评价虚拟实验, 污水絮凝剂评价实验等可以借鉴目前国内石油相关院校及其他院校的成熟实验资源。

3 油田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功能与特色

(1) 预习实验和复习实验的功能传统实验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跟着设定好的实验步骤做, 缺乏主观能动性, 课前应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 特别要做好实验前的预习, 从而提高实验的效果。但纯文字的预习理解加大了预习的难度, 如果预习能边看文字材料, 边在电脑上操作虚拟仿真实验, 甚至在关键步骤还能够通过互动亲手点击操作, 对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理清实验步骤、自然而然理解油田化学实验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2]。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能通过油田化学的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实验操作, 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 学生的可操作性比较强, 实验安全系数也比较高, 实验系统具有很强的识别功能, 操作如果出现错误, 系统会提示错误, 只有修改正确后才会停止提示, 也不用担心设备损坏, 在这种环境下实验, 既能建立学生的创新空间, 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可进行危险性高, 成本高的实验油田化学中的部分危险性实验, 可以通过电脑虚拟环境直观展示实验过程, 利用计算机模拟出可展现宏观和微观的实验变化过程, 可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透过现象看本质, 能直观、安全地进行平时实验室无法做的危险性、不可逆、微观的、抽象的实验操作。比如钻井液性能评价中需要测试钻井液在高温高压环境中的流变性, 在现实实验中高温和高压环境具有大的危险性, 如果把该实验集成在油田化学虚拟仿真平台上, 学生可以安全的, 甚至反复的操作该实验, 达到身临其境的模拟效果, 理解更加深刻。

(4) 虚拟实验设计应具有步骤模式和纠错功能实验可以设计成按照完成上一个步骤, 才可以点击下一个步骤的模式进行, 只有上一步操作正确, 才能进行下一步实验, 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具体的实验步骤, 而且能使学生很快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3]。另外虚拟实验中设计引入纠错功能, 若某个步骤操作失误, 系统就会提醒操作错误, 而且可以提示, 错误的操作步骤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提醒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 引入错误结果, 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验的过程, 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摘要:虚拟仿真实验具有可实现多次重复、安全环保、成本低廉、节约能源的特点。论文分析了油田化学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构建了实验教学体系, 讨论了油田化学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功能与特色。

关键词:油田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组织管理,建设设想

参考文献

[1] 李家明.仿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 2011, (6) :65-68.

[2] 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 (12) :5-8.

虚拟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从组织形式、产出结果、网络技术三个角度考察了西方虚拟企业理论自诞生以来十余年的有代表性的阐述,并对虚拟企业理论的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作了分析与评论。

[关键词]虚拟企业;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功能虚拟

[文献标识码]A

[

虚拟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虚拟货币应运而生,本文界定了虚拟货币的定义和分类,并就不同种类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关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最后,为中央银行对虚拟货币的相关监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虚拟货币;供求关系;中央银行

一、引言

我国的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为了留住稳定的网民并赚取收益,诸多网络虚拟平台推出了特殊货币,如QQ币、Linden Dollars、Facebook Credits等。而随着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实体经济逐渐受到虚拟货币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的供需关系,从而制約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二、虚拟货币的定义及其分类

中央银行将虚拟货币视为一类未经管制的数字货币,由相关平台的开发者发行控制,并且只有特定虚拟社区的会员使用。还有学者认为虚拟货币的出现是为了满足虚拟社区会员的虚拟活动而创造的一类货币。虚拟货币保有传统货币的价值度量、价值存储、交易等性质。但虚拟货币在使用渠道和创造来源上也有其独特之处。首先,虚拟货币被创造目的主要是用于虚拟世界中进行虚拟交易,随着虚拟货币的不断发展逐渐扩展到现实世界中;其次,虚拟货币的面值往往不是法定的货币定价,而是由虚拟方式对其定价的;最后,虚拟货币的基础与传统货币不同,传统货币是以商品为基础,虚拟货币则更以规则、信用为基础。有学者将虚拟货币的种类分为如表四类:

三、虚拟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基于上述分类,虚拟货币I属于封闭的虚拟货币,其升值贬值仅影响本社区虚拟货币的供需关系,不影响实际货币的需求情况。

虚拟货币II,由于该类型的货币可以购买现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因此虚拟货币II的产生会降低现实世界货币的需求量。该类货币对现实货币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虚拟货币II在现实世界中的流通程度,流通程度越高,現实货币需求量越低。

虚拟货币III,该类虚拟货币不仅能够购买现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还能使用现实货币购买该类货币。因此,此类虚拟货币即会降低现实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现实货币的需求。

虚拟货币IV,此类虚拟货币能够购买现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因此降低了现实货币的需求量;但现实货币也能购买此类虚拟货币,又会增加现实货币的需求量。从净效应的角度来看,此类货币的功能和性质与现实货币十分相近,该虚拟货币和现实货币的相互转换程度密切影响着现实货币的需求情况。

四、虚拟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如果虚拟货币I的发行者对货币的需求量未能进行准确估计,发行量低于市场实际需求时,就会导致该货币升值;相之,则贬值。但此类虚拟货币的升贬值仅对其虚拟社区内的货币流通产生影响,并不影响现实货币的供给量。

虚拟货币II,因其可以购买现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此类货币会影响现实货币的需求量。从中央银行提倡的保证物价稳定的角度上看,虚拟货币购买现实产品和服务的体量越大,现实货币的需求量则越低,此时中央银行则会降低现实货币供应量。

虚拟货币III,此类货币可以购买现实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会降低现实货币的需求量;但民众需要使用现实货币来购买此类货币,因此也会增加现实货币的需求量。综合考虑这两种因素,虚拟货币Ⅲ对现实货币供应的影响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的相对强弱。

虚拟货币IV,对现实商品的购买会降低对现实货币的需求量。此类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间的转换,从净效应的角度上看,会增加现实货币的需求量,中央银行需要综合评估上述两类效应后再决定现实货币的供应政策。

五、结论及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社区运营商开发了移动支付平台用以追逐商业利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间双向互动关系逐渐加强,虚拟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货币有替代作用,因此增强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因素,降低了中央银行对现实货币供应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削弱了中央银行对现实货币的调控力度。

中央银行为了避免虚拟货币对现实货币相关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应采取如下措施对虚拟货币的发行和流通进行监控:

第一,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限定其流通和使用范围,虚拟货币仅用于购买虚拟商品,不允许购买现实商品。

第二,完善虚拟货币的发行制度,严格审核虚拟运营商发行虚拟货币的发行准备金,并严格控制其发行的数量和频率。

第三,建议创建一个受法律保护独立授权的第三方网络平台,统一管理发行的各类虚拟货币。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监控虚拟网络社区中的资产质量、发行准备金的储备情况,第三方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监管虚拟网络社区的货币流通,还有利于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严控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间的双向流动,设定单比、每日最高额度限制,且规定虚拟货币兑换现实法定货币时,兑换价格不得超过购进价格,谨防虚拟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扰乱实体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 赵勍升,王晓东.基于TAM/TPB整合模型的虚拟货币支付行为实证研究[J].预测,2013,32(3):55-59.

[2] 岳宇君,吴洪.虚拟货币流通与政府监管问题探析[J].经济经纬,2012,(6):132-135.

[3] 周虹,王鲁滨.从虚拟货币的生命周期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 (1):27-32.

作者简介:

陶爽(1992-),男,江西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虚拟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新元素的发现,新化合物的合成,到化学反应规律的研究,各种假设、理论的证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同时,实验亦是自然科学研究问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已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同时,人们对“以实验为基础”及“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的理解还没有完全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验教学仍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化学实验中引进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出的虚拟化学实验室,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效率、避免人身伤害和节约费用等方面有着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虚拟实验概述

虚拟实验是指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实验效果等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1]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等特征,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优点:[2]

1.吸引学生参与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虚拟实验室里,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任何化学实验,通过自己的参与来认识化学现象,了解物质的属性,以获得对课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由此,化学不再是枯燥的只强调死记硬背的学科,学生通过做实验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有利于避免真实实验带来的各种危险

由于化学自身的学科特性,相当一部分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虚拟实验室中这些实验仍旧可以通过虚拟操作进行。虚拟的化学实验可以避免腐蚀性物品带来的危险,也可以避免化学反应引发的燃烧、爆炸等现象对人身或实验室造成损失。

3.打破现实实验所受的时空限制

传统的实验室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部分教学内容无法以生动的形象呈现给学生。而在虚拟实验室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破这种限制。例如:要认识化学分子的结构,学生可以进入到化学分子的内部,分析各种物品分子结构有何不同。有些化学反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出结果,在传统实验室中这种实验结果不容易得到,而在虚拟实验室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学生自主发现。

4.避免材料磨损

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通过操作虚拟仪器以及虚拟物品来观察、参与化学实验,不会耗费现实实验材料。另外,虚拟实验室不会出现任何磨损、破坏,可反复使用。学生可多次进入虚拟实验室练习实验以训练其实验操作技能。既满足了教学需求,又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减少实验损耗。

5.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虚拟实验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动手,参与或从事实验研究,允许学生失败、允许犯错误,允许仪器设备“损坏”或“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并通过正、反两方面增加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某一主题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理论化的方案,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桥梁和中介,也是一种化学实验教学范型。[3]图1所示为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图1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4]

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在于:

(1)实验环节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按部就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即“填鸭式”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做,以得到数据或观察实验结果为目的。

(2)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正是因为以得到数据或观察实验结果为目的,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动手能力,也难以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虚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要以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为目的,就必须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即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阶段。[5]一些学者提出了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策略:教师启发讲授、教师示范、有指导的学生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等。[6]

因此,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教学包含如下过程:用虚拟实验给学生演示示范实验操作及实验过程,待学生基本理解实验内容时,给学生一定的交互进行适当的模仿操作,在进入学生技能学习的联系阶段时,让学生进入实物实验阶段,将原来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以及一长串分开的实验操作向现实实验操作迁移转化。随着实物实验的多次练习,学生的实验动作由最初的呆板到协调、灵活,并逐步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内化到自身知识结构中,并进入到实验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

根据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过程,提出如图2所示的实验教学模式。

图2 虚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图

图2中的模式是先做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又分为操作示范和分步操作兩个阶段,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所需掌握实验技能的情况下再进行模仿操作,并将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尽可能地细化、分解动作,以加深学生对技能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效率。在学生逐步了解该化学实验并对所需掌握的技能有了一定的内化认识之后再加入实物实验,以促进学生头脑中对所要学习的技能的认识向现实中的实验技能迁移。多次进行实物操作实验直至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最后,在应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在肯定虚拟技术在实验教学方面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处理好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关系。明确虚拟实验是传统实验方法的辅助和深化,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实际实验,要将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并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探索精神。

四、培养实验技能的虚拟实验设计模型

培养中学生实验技能的虚拟实验教学过程是基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活动过程、对实验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因此,可利用教学设计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指导虚拟实验的设计。

图3是乌美娜于1994年归纳出的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型。[7]

图3 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型

分析教学设计模型,包含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如何进行教学)、教学评价。因此,在设计培养中学生实验技能的虚拟实验时可从前期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等),场景设计,总结与评价三个方面入手。而虚拟实验的实现还要有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这是在设计以培养中学生实验技能为目的的虚拟实验时应该考虑的四个方面。

培养中学生实验技能的虚拟实验教学过程是基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活动过程、对实验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因此,借鉴教学设计模型并根据技能形成的教学理论,笔者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实验技能的虚拟实验设计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培养中学生实验技能的虚拟实验设计模型

1.前期分析

以实验技能的培养为导向的虚拟实验是基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时也应遵循虚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原则,首先,需要了解要设计的化学实验的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根据实验目标才能确定该虚拟实验所要传授的是什么样的化学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哪种实验技能(如使用某种仪器的技能、药品取用的技能等等)。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应先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结构以及学生已掌握的实验中包含的技能,尽可能避免在开发过程中浪费物力、人力。

2.场景设计

根据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策略将场景分为自动演示、实验说明、分步操作三个部分。自动演示用于向学生演示整个化学实验的过程以及发生的实验现象;实验说明用于向学生说明该实验的步骤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两个部分起到教师示范的作用,对应于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认知期心理特征。分步操作部分根据化学实验的具体步骤以及该实验的实验目标再确定虚拟实验中要实现的虚拟实验操作,并赋予合适的实验效果。

3.技术实现

技术实现即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实验,由于虚拟现实硬件设备过于昂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虚拟现实形式大多是桌面虚拟现实。整个开发过程主要包括实物建模、添加交互、作品发布三个步骤。实物建模主要是对虚拟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实验物品、实验环境模拟,根据实验成本以及实验目标所占比重可选择适合的虚拟技术或建模软件,也就是虚拟实验设计的适宜化原则。添加交互是在虚拟场景中给物品与物品之间及用户操作达到某种效果添加交互以给学生一定的反馈,并保证反馈的科学性。作品发布包括单机发布以及发布到互联网上两种,发布到互联网上更能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使更多的人能使用该虚拟实验。

4.修改与评价

根据前三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或请教化学教师检验开发出的虚拟实验是否设计合理、科学,并做出适当修改,根据学生的基本能力(化学概念的掌握、所授化学知识是否理解)掌握程度,在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操作后检验其在虚拟实验中所学是否迁移到现实实验中,以评价该虚拟实验在培养中学生实验技能方面是否有效。

从图4中我们也可看出,这四个组成部分是缺一不可的,前期分析是进行培养实验技能的虚拟实验设计的基础,只有做了前期分析才能进行下面的工作,而場景设计又是技术实现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三个步骤才能对开发出的虚拟实验进行修改与评价,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

虚拟实验不仅能避免真实化学实验所带来的各种危险,还能打破时空限制实时实地地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文结合操作技能培养教学理论,参考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提出虚拟实验教学模式,并提出以培养实验技能为导向的虚拟化学实验设计开发模型,在未来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实践,并对实验效果与传统实验教学进行比较,以验证该设计理论的科学性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单美贤,李艺.虚拟实验原理与教学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5:23-24.

[2] 瞿 .网上虚拟实验的研究与教学[J].开放教育研究,2004,(4):62-

64.

[3] 熊言林.化学实验教学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32-34.

[4] 张靖方.虚拟技术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师范学

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6):44-46.

[5] 邵瑞珍等.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0.

[6] 麻昌爱.中学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学习策略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

参考,2001,(4):32-33.

[7]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12.

[见习编辑:郑方林]

虚拟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与防控是当前社会信息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健全的标准、法律及其严格执行是硬性基础,信息部门要依照网络管控技术设备的种类等制定科学的技术规范,将技术研发及应用纳入网络安全法律中,重视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网络信息生命周期技术监控是重要方式,要加强网络信息发布审核,提升网络监管过滤技术,加快制定网络信息分级制;采取辅助性措施推动网络净化式发展是必要手段,要增强网络服务商及网络公众的网络责任意识,增强网络用户的网络道德和法律观念,创建高效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关键词〕 网络不良信息,信息治理,法律规范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媒介形态。在一些公共突发事件出现时,人们往往不能理性地看待,常常因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不负责任地发表个人意见甚至中伤性文字,或者动辄进行人肉搜索、暴露别人的隐私等,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快速的网络信息传播让人们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滋生了无数难以短期内遏制的负面舆情。近些年来,国际上多种力量都在着力于网络信息治理,并且创建了比较完善的网络不良信息监管与防控体系,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然而,我国网络不良信息监管体系创建得比较晚,在技术层面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监管与防控则显得更为滞后。如何在借鉴经验并与现实结合的前提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体制,就成为社会信息治理的重中之重。笔者拟从辩证角度来审视技术监管的基础、技术监管的核心举措以及辅助措施等,从而为网络信息良性发展提供策略上的帮助。

一、健全的标准、法律及其严格执行是网络不良信息技术监管的硬性基础

在2014年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美国首任国土安全部部长汤姆·里奇指出,互联网信息的健康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严密的管控技术 〔1 〕。而技术监管能够得以正常实施,监管技术保障性政策及制度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硬性基础。其中,法律是政府及人民意志的重要体现,法律制度的完善为网络信息管控技术的发展提供规范与支持。因此,制定法律或规范进行引导与疏通,有利于网络信息管控技术的良性发展与应用。目前,政府信息化部门和其他法律部门已经颁布了多部网络监管法规,例如2010年的《网络金融信息管理条例》、2011年的《网络信息公告管理规定》、2012年的《网络文化信息管理服务规定》、2013年的《网络真人秀节目管理规定》以及2014年的《网络综合信息管理规定》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良网络信息的恶性产生与传播。但是这些法律并非技术立法,从法律或规范上保障信息管控技术设施、技术发展等,在我国并未具备完整的保障体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标准、法律的建设及其严格执行。

(一)信息部门要依照网络管控技术设备的种类等制定科学的技术规范。网络管控技术设备是网络技术发展的载体,更是执行网络管控的技术平台 〔2 〕。故而,信息部门要重视网络管控设备的科学规格及性能标准的制定与统一,如制定统一的“网络管控设备生产采购标准”、“网络管控设备维护更新条例”等。只有从标准视角、条例法规视角来提出网络管控设备的相关保障性要求,网络管控设备方能及时更新,保证其符合相关指标要求,方能适应网络信息流通的管控需求。

(二)将技术研发及应用纳入网络安全法律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部门与法律部门联合分析当前网络不良信息的发展特征、规律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极为必要的,例如2012年出台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权保护规定》、2013年修订的《互联网保护条例》和一些司法解释等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法律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民众网络行为,难以直接对网络不良信息监管技术形成推进式发展。从网络不良信息监管技术采用的规范细则到技术研究的法律保障,形成网络监管技术的发展应用保护性规制体系,将会为增强网络不良信息技术管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策略支撑。

(三)重视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在网络不良行为技术监管过程中,决策者与执行者要严格遵守监管技术相关法律,坚决执行相关技术要求及实施标准,以确保网络监管行为“依法办事”“按章办事”。此外,政府层面要派出“执法”“专家”两大工作组,一方面用以监督网络监管行为是否合规,是否在法律限定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可让“专家工作组”常驻地方信息机构,专门进行日常性与突发事件的应急监管技术应用指导,对共性的技术应用难题,可联网形成“多方共管”的科学模式。专家工作组还应该参与到网络不良信息监管技术的研发-应用中去。其中,“执法工作组”成员主要有相关决策领导、信息部与法律部组成的执法团队;“专家工作组”则由网络监管领域学者、监管技术研发人员及领域内优秀技术员等组成。

这样,通过立法保护网络监管技术的规范性与可持续性,再到两大工作组的巡查执法、应用研发指导,可以初步建立网络不良信息技术监管的实践保障模式,并在实践中更新调整监管技术的基础性保障措施,从而使网络不良信息监管更加有效,网络语言及交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

二、网络信息生命周期技术监控是重要方式

网络不良信息的技术控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网络信息的产生源口控制、传播扩散控制等多重环节,运用技术手段优化网络信息发布审核环节、信息互动环节等有助于创设良好的网络信息流通环境。

(一)加强网络信息发布审核,从源头控制不良信息产生。网络不良信息的制造与传播严重限制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政府和网络公众应该共同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不断拓展不良信息的防控渠道,将不良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控渠道的多元化试图从各个角度打击和抵制不良信息,尽量压缩限制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防控渠道的拓展首先要将重点放在防控和监管技术上,不断投入人力和财力研发各种形式的网络监管和防控技术。为了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内容审核制度,网络部门也可以与高校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将一些比较先进的信息识别技术及时应用到不良信息的监管与防控中 〔3 〕。现在,部分网站也已经开始尝试采用将自律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形式来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与防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网络公众集体参与网络环境的净化建设,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成功打造和谐绿色的网络环境。但是在技术实施和监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相关管理策略的制定,确保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高效监管。

信息源头是控制不良信息产生的初始阶段,也是重要阶段。目前来看,腾讯网、搜狐网、网易、凤凰论坛等网站新闻发布及评论内容都会经过层层筛选。同时,这些大型网站还开通了个人举报不良信息窗口,这样,从源头进行控制极大地遏制了不良信息的产生。不过,在这些网站及论坛,依靠变换语言,巧避关键词方式的涉黄、涉反信息依然存在。而在一些软件下载网页所设置的评论区,审核功能并未完善。因此,应加强网络信息发布的审核,加大审核人力投入,对审核系统进行优化,从而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产生及发布形成有效封堵。

(二)提升网络监管过滤技术,有效限制和控制对不良信息的访问。网络监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网络不良信息的快速处理提供了捷径。网络拦截技术和网络过滤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能够对系统内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拦截和过滤,极大提升了网络不良信息监管与防控的概率 〔4 〕。网络过滤技术简化了人为审核信息资源的程序,实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人性化管理,有助于社会信息资源最大化地实现自身价值。因此,要强化过滤技术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增强拦截技术的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网络用户及时过滤和拦截不良信息,有效控制网络公众对不良信息的访问。对浏览量比较大的公众网页或者其他网络服务场所加固过滤技术,并衍生其他相关的产品,有效实现对不良信息的拦截和过滤。此外,对于提供网络服务的供应商要求其在所提供的商品上添加关键词以方便过滤,并对关键词进行技术性屏蔽,以便网络公众不会轻易接收到不良信息等。关键词过滤技术主要针对传统的文字信息,而对于视频和音频信息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手段进行有效监管。除了借用关键词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处理以外,还可以发展其他的防控技术。在对网络过滤和拦截技术软件进行开发的同时,还要提升网络技术人员的信息素质,进而真正提高网络技术的使用价值。政府和相关网络技术监管部门要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注重对信息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培训,引导网络技术人员高素质地利用技术手段开展对网络信息的合理排查,进而实现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有效防控和监管。

社会网络信息的治理要尽可能调动全部的技术力量,坚持走技术生态化道路,真正实现对不良信息的理性处理。目前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隐蔽,这对网络监管技术的开发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难度,但是只要在原有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实施科学化技术化管理,不断强化网络信息的生态型治理标准,就能真正实现网络信息的生态化处理。

(三)加快制定网络信息分级制,细化不良信息封堵的技术等级。目前针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主要采用单一的拦截和过滤技术,而且信息管理也主要采用分散式管理体系,因而使个人和单位都可以随意发布、接受和传播网络信息,进而导致过多的不良信息甚至是错误和虚无的信息充斥网络。近期发生的多起网络软件事件已暴露出我国网络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显现出缺少系统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体系。因此,加快网络信息分级制的制定,对不良信息的封堵细化到具体的技术等级,有助于加快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效率。

当前,可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法律法规开展渠道式监管,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对网络信息分级,建构严格的监管机制,并且引导网络用户积极自律自查。此外,还可以创建信息举报制度,鼓励网络公众积极主动举报接收到的不良信息,并引导他们对网络信息进行长期监督。网络监管部门收到不良信息的举报之后,要立即运用数据包过滤技术对网络不良信息分级,并采用代理服务和应用网管等信息过滤技术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在技术的指导下高效率完成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归纳等,然后采取集中式管理模式提炼网络信息中的图片、关键词等,进而细化不良信息的等级,以便于在治理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处理,最大程度上提高封堵技术效率。

三、采取辅助性措施推动网络净化式发展是必要手段

在网络信息不断丰富的今天,如何从技术层面管控网络不良信息日渐成为各国的难题。除了上述两点外,还要采取一些辅助性措施,以便推动网络空间净化式发展,并形成长效管控体系。

(一)增强网络服务商及网络公众的网络责任意识,确保传播信息的理性与文明。在社会网络不良信息处理的成功案例中,网络主体的自律已成为不良信息监管与防控的重要手段。网络主体既包括网络服务商,也包括广大的网络公众。一般来说,网络企业对信息的监控形式,即网络的自律机制,主要包括四大类,分别是网络舆情、网络信息守则、网络评议制度和网络企业的自我内部监控 〔5 〕。但是目前网络的自律机制存在明显的漏洞,首先是缺乏严格细致的行为规范,目前的自律机制过于关注原则性问题而缺乏具体甚至细化的行为准则。其次是网络企业内部自我监控的力度不强,甚至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最后是缺少执行力度使自律行为很难真正得到落实,甚至导致自律的行为准则成为一张白纸,仅仅凭借自律机制产生的某种程度的道德评判很难对网络不良行为产生约束力。由此可以看出,自律机制虽然是一个好方法,但是需要网络相关主体的参与,无论是网络企业、行业还是网民个体都要积极参与自律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并且要求自身严格遵循自律准则,真正实现慎独和自我约束性管理。

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的理性与文明,当务之急就是创建完善的网络自律机制,尽快加强网络素质教育,依托网络的传播力量和教育的影响力唤醒网络主体自觉参与网络信息建设的意识。网络承载着巨大的信息内容,仅仅依靠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专项治理收效甚微,因此要通过基础性教育向网络公众介绍网络不良信息的内容特征和常见的传播手段,帮助网民学会自我判断和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提高网络公众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力和免疫力。此外,网络服务商是网络信息防控与监管的主体,对不良信息的处理是网络服务商的主要责任与义务,强化网络服务商的责任意识,明确他们的责任细节有助于健康网络氛围的营造。总之,完善的网络信息自律机制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以及对规范化网络环境的建设能够起到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因此网络行业应该联手网络企业、媒体和个人等主动参与自律机制的建设,并且达成严格遵守网络信息自律准则的共识。

(二)借助主流媒体的力量,增强网络用户的网络道德和法律观念。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宣传功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左右社会舆论的方向。借助主流媒体的优势功能,宣传网络道德素养和法律知识,以最快的速度提升公众对网络信息道德和法律准则的认知能力,有助于网络用户自觉审视自身的上网行为,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有效监管和防控不良信息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主流媒体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光和热,力争为社会信息的治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网络用户兼具双重身份,既是网络信息的使用者,也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网络用户对信息的敏感度、辨识度以及对不良信息的排斥度直接关系到网络信息的使用效果。目前,大部分网络用户更多地关注信息的使用,而忽视对信息的甄别,因此提升网络用户对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强化用户对网络信息的综合认知有助于网络用户自觉抵制和过滤网络不良信息,维护社会信息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保障自身对信息的利用价值。

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用户也需要了解不良信息传播的危害,提升自身信息传播意识和信息传播的法律观念。基本的法律意识能够有效地帮助网络用户自觉监管自己的网络行为,形成对不良信息的自我约束 〔6 〕。在网络道德的号召和法律的宣传影响下,网络用户能够自觉意识到监管和防控不良信息的重要性,这有助于他们对复制和转帖信息的行为再三审视,从而维护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

(三)创建高效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实现治理资源的共享。目前,比较有效的是运用网络信息生态治理技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集中式管理。网络生态技术的应用为网络信息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网络生态环境的构建将实现网络建设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7 〕。生态治理技术强调生态性和效率性。高效率治理不良信息的重要举措就是进行集中式管理。集中式管理平台为网络审核团队开展检验工作和信息过滤技术的开展提供稳定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高效的社会信息资源处理策略。集中式管理与生态化治理理念相吻合,都极力倡导科学化、生态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集中式管理是当下最为流行的管理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其在网络中的运用也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集中式管理模式需要在政府的倡导下,在政策的指引下,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并且不断优化资源检测方案,提升遭受污染网络信息系统对新进入信息资源检验、过滤和响应的速度。

集中式管理除了速度的优势以外,还具有人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电脑操作界面的优化、操作环节的极简化和信息核对的智能化,这些优势因素都能够大大降低不良信息检测的出错率,提升网络用户对不良信息鉴别的正确度,强化网络过滤技术的开展效果。集中式管理有助于实现数据的细化记录和整理,能为以后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来源,实现社会网络信息的可视化。集中式管理是一种以节约资源为理念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节省管理层的时间,方便集约化管理,还有利于及时确定异常运行的系统,进而对异常的信息采取及时可行的措施。

总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网络环境的优化是必不可少的,监控与防控网络不良信息是维护网络环境的首要任务。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管控,就要利用政府及行业权威,加快“技术立法”,将技术研发、应用及优化写入法律及行业规范;就要不断从网络信息发布阶段、网络信息监管过滤阶段、网络信息认定分级阶段做好技术优化;就要构建技术支持下网络信息的健康安全平台,以对技术监管形成辅助支持。当然,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我们只有加强研究,才能催发更为科学、有效的互联网监管技术及体系。这既是政府及网络管控者的工作新领域,更是未来时代发展所必需的生存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段世惠,郭建勋.P2P文件共享网络的不良信息监测〔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2〕邵  忻,徐倩漪.网络伪装不良信息检测方法的研究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2(2).

〔3〕刘华宝.对防治网络不良信息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4〕蔡德聪,刘素华.“网络实名制”与网络不良信息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

〔5〕李东艳,黄鹏鹤.基于双层规则的内容安全过滤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6〕吴慧玲,等.一种不良信息过滤的文本预处理方法研究〔J〕.江苏高教研究,2012(6).

〔7〕董伟建,陶喜红.新媒介时代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建构〔J〕.高校理论战线,2014(10).

责任编辑 周 荣

上一篇:城市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现代展示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