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论文范文

2023-03-18

教师阅读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自新课改以来,核心素养、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等成为教育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整本书阅读也使不少青年教师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对整本书阅读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开发出各种不同的为了促进学生阅读的教学方法。随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普及,有关问题也相继出现,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浅谈若干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1)整本书阅读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叶老只对初中、高中阶段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并未提及小学。历史走到今天,阅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讨论的主题,阅读也已经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了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200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已经被重视。

(2)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的意义

叶老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而他一贯重视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他的整个语文教育思想都是以养成习惯,培植能力,训练技能为目标,最终通过教师指导(教给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学习。语文本质上就是一门教授语言的传统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果学生单单读一些教材上的单片短章,很少和整个写作故事所衔接,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阅读,会使学生的眼光和思维无法扩展,不能产生由点到面地思维模式。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阶段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要不少于100万字,课内的阅读完全不能满足小学阶段之后的学习,所以课外阅读对于小学语文乃至未来的语文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适当的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接触到课本中所没有的内容,打破课本中的固有思维模式,也使学生在课内学习之余,收获一些有益的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就是很好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整本书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体、写作背景、作品内容,这样当学生遇到不熟悉的作品时,就不会因为阅读面太窄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获得阅读成就感,这对小学阶段的阅读习惯养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学生从课内所学到的阅读方法,也可以及时地运用到整本书课外阅读中,有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閱读体验,帮助培养学生的连续化阅读,取代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学生产生主动思考,深度探索的阅读能力,养成坚持不懈的品格和良好阅读习惯的毅力。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往往以“单文本”教学为主,阅读碎片化,浅表化。整本书阅读的再次强调成为教育人士关注的热点,是对教育界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引起青年教师在实施整本书课外教学中的注意。

(1)小学生阅读兴趣较低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大多数学生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除了在学校上课有老师及家长的约束外,在课外的时间大多数都不去主动接触书本,不爱阅读课外书本,甚至因为一些家长的强制手段,对读书产生厌恶。尽管有一些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但因为小学阶段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往往不能记住整本书阅读中人物及情节,他们只能片面地记住他们所感兴趣的,印象较深的,对整本书一知半解,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很容易打消学生对读书的热情。

(2)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多且阅读内容单一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在课后不仅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家长也给学生买了许多辅导书,并且在周末也要参加各种培训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远远不够。尽管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兴趣,也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压的没有时间去实现阅读兴趣,仅剩的那一点时间可以用来阅读,学生也大多选择短小、有趣的内容来放松身心,这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3)小学生整本书课外阅读缺乏专业指导

针对小学生整本书课外阅读,家长和老师都缺乏一定的指导。虽然在阅读方面对于小学生的要求较低,但习惯从小养起。尽管学生在学校已经学习了相关阅读方法与知识,但对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还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给与一定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对思维进行扩展,并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更多的成就感。针对整本书阅读,大多老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业成绩的压力,许多老师追求短期的成绩效益,而忽视了学生长期的阅读习惯养成,并且作为小学生,对于事物的好坏美丑还未有明确的判断,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去引导他们阅读有益身心健康、培养高尚情操的读物,以防学生的盲目选择,造成观念扭曲。

(4)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阅读氛围不浓厚

学生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学校、家庭,并且小学生还处在对他们模仿,易受他人影响的年龄阶段,所以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阅读氛围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小学未设立学生阅读角,很少有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活动举办,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都只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学习压力重,丧失了去寻找阅读中乐趣的热情,便在学习之余放弃主动再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大多数家长虽然有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但家长自身却没有做好一个带头作用,当学生寻求交流时,因为家长本身对整本书阅读也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再加上家长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参与孩子的整本书阅读中,对孩子在整本书阅读中需要的互动交流敷衍了事。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就导致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5)整本书课外阅读中的家校沟通缺乏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只能在家中进行,所以在整本书阅读中学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在学校,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荐适合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读物后,老师应及时告知家长,辅导孩子课外整本书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指导孩子做好读书笔记整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整理问题,家长不能只关注其是否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课外阅读上,家长与老师应站在统一战线上,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的展开。

三、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选择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的课外读物

语文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和知识思维能力選择的经典文学作品,但由于教学时长的限制,课文大多都是截取较为精彩的部分进行讲解,但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很值得在课后细细欣赏阅读,所以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从而加深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深入体会文章自身的韵味,不仅使学生对课本的内容赋予了自己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所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推荐,不断向外扩散,指定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主动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教师不能强制学生阅读某一作品,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打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小学生没有成年人的专注力,要让学生把课余时间用来阅读,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时,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独自阅读,学生的兴趣会慢慢消退,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适时地鼓励和支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多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先建立学生对阅读积极主动的兴趣,再对学生在阅读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加以夸奖、表扬,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自信心,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展示机会,让阅读时刻围绕在学生身边,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从小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教师对整本书课外阅读的指导

小学生在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但不能把整本书阅读当作一项任务强制地布置给学生,而是要学生成为整本书阅读的主体,让学生有意识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提出自己有关文章的见解,独立思考,教师要做好介绍各种阅读方法的工作,在知道阅读过程中要注重精读与略读地有效结合。叶圣陶认为“从教学角度出发,应提倡学生进行精读,尽量少采用略读。但是如果从读书效果角度而言,学会精读更重要的是为了之后将略读予以运用。”首先,先让学生粗略地将文章阅读,而这里的粗略并不是毫无目的,学生需要带着了解作品的种类、作品的整体框架和作品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进行第一遍的略读,完成这三个方面后再进行下面的精读。精读不需要一字一句都了解透彻,而是要有所侧重,学生可以将他们所认为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作为更加深层次的研究,这个词或这个句子哪里有吸引力,作者在这有何意图,这样能更加充分的了解作者的写作,也能从中获取为我所用的知识。因此整本书阅读中需要略读和精读地配合,教师应主动将学生带入阅读的思考中,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思考。

(四)学校开设阅读课等阅读活动

学校开设整本书阅读课,在课上最重要的是“读整本书”。在阅读课上,要给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每个同学拿着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默默的静读,互不打扰,在课上形成一种安静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读完之后要及时进行交流,教师要组织专门的课外阅读交流讨论会。每个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碰到的问题和觉得书中优秀的部分分享给大家,总结阅读的经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在同学中进行交流,同学之间没法解决的问题就与老师讨论,能有效地提升阅读效率。在学校内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例如:课外阅读作文大赛、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课外阅读活动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整个校园都弥漫着良好的阅读氛围。

(五)打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形成有效的家校沟通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尽全力给学生最好的教育,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然而并未考虑过是否适合自己小孩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意识到课外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不要盲目地报各种班,而是需要留出时间来给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给孩子更多的学习自主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再需要家长更多的约束,他们需要自我成长,家长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读物。其次,家长也并不是随学生自由学习,家长要和孩子产生学习上的良性互动,许多家长并不充分了解整本书阅读到底如何有效的指导,家长应主动学习,在了解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后才能更有重点的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共鸣。家长也应主动与老师探讨如何参与孩子的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中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整本书阅读的课外书籍,采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家长是学生潜移默化会模仿的对象,要想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就要做好一个榜样,不断地与孩子一起阅读,共同探讨。让孩子在与家长的互动中,不断感受到阅读所蕴含的乐趣,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整本书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并非新生事物,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历史悠久。现如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新时代浮躁、碎片化的阅读,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来改变阅读现状。在现有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共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良好的整本书课外阅读不仅能扩展学生在课堂上的内容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现状研究[D]. 张瀚云.天津师范大学 2019

[2]刘鑫.论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6):70.

[3]戴筱彬.小学语文整本课外阅读教学方法探析[J].新智慧,2020(17):129.

[4]杨义超.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优质通道[J].语文天地,2020(25):57-58.

[5]胡元华.预防整本书阅读过热的四个建议[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20(Z2):10-11.

[6]刘亚楠.整本书教学策略漫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8):66.

[7]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叶圣陶 著, 1980

徐慧怡(1998—),女,汉,籍贯江西乐平,职务:无,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教师阅读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所谓“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知识”,是放置于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框架下的专门针对语文阅读教学这个特殊领域的教师知识,是相对于语文教师的其它学科教学知识如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而言的知识。

从阅读教学来看,它是教师与学生在阅读课堂中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教师运用一系列的预设判断与课堂实际调整来指导、点拨学生的阅读活动,及时把控、调节课堂的阅读教学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阅读教学过程将阅读课程知识转化成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凭借手段与基础。它既是教師为了促进达成阅读教学目标而在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应用到的所有知识,又包括了教师阅读教学的个体经验知识。它不仅包含静态的、陈述性的阅读知识;又包含了动态的、操作性的阅读知识,如阅读的方法、技能、策略等等。这种知识形成于课堂,作用于生活,有很强的迁移性和生成性,可以让拥有阅读素养的阅读者在课堂以外的生活阅读中有能力去独立理解、筛选、重构生活中未知的阅读文本信息。

参照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对高中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本文将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知识分为高中阅读教学本体知识、高中阅读教学设计知识、高中阅读教学实施知识与高中阅读教学评价知识四个部分。

其中,高中阅读教学本体知识是本体性知识,它有助于教师准确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关于阅读教学版块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它包括了教师在师范阶段和职业经历阶段中不断掌握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语文学科教学中关于阅读的基本理论,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灵活运用,指导自己的教学。

高中阅读教学设计知识,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它要求教师具备准确解读新课标中阅读版块课程目标的知识,具备高中学生的知识(包括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现有知识水平以及阅读学习的兴趣和需求的知识),具备具体情境性的知识(包括对特定教学内容特点的认知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的知识),具备准确表达的知识,具备挑选恰当教学策略的知识,具备整合教学资源的知识,具备设计、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知识。

高中阅读教学实施知识,是具体的在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操作性知识,涉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的知识,根据学生反馈优化阅读教学环节的知识,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和策略的知识,阅读教学后反思提升的知识,以及在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知识。

高中阅读教学评价知识,包括两方面:对学生的评价知识和对教师自身的评价知识。对学生的评价知识能帮助教师在阅读课堂中以课标的评价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阅读技巧及能力得到发展的知识。对教师自身的评价知识帮助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完成后帮助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以改善自己的教学。它涉及到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的知识,学生的知识,策略选择的知识等多方面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知识的建构,拟从三个维度切入: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深化文本解读能力、梳理实践性反思知识。

一、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

由教育部颁发的新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给出了具体的参照意见。一线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可以获得课标编写委员会中专家们对一线语文教学课程及实施操作给出的建议和意见,能够将相应的指导意见运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及研究中去。所以,不断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解读,把握课标的核心内涵,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提升自我专业能力、建构自我知识体系的必经之路。

1.加强对新课标的价值理解

虽然新课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在实际的学校教学环境中,课标离教师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和课堂实施过程中都更加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并且在大多数有长时间教龄的教师眼中,自身的经验是可以取代课程标准作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反思的参照依据的。因为可以满足普通阅读教学课程任务的要求,所以这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关注度显然不会太高。而刚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新教师,由于在校期间接受过相关教育课程的培养,对新课标的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但由于新课标在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版块给出的要求和建议多是目标式的、素养式的,缺乏实际的操作步骤和评价量化标准,使得新教师在使用课标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云遮雾绕,不甚清楚”,加之一线教学任务的繁重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使得新课标在这部分教师的心目中价值也会降低。有经验的教师不愿意用,没经验的教师用不来,成为了新课标在实然的教育环境中尴尬的现实。

虽然现实中教师的知识多是基于实践积累发展起来的,但若要长远地建构教师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知识来作为支撑。新课程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情境编写的,而阅读对象就是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课标旨在满足教师们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各种需要:比如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课程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教高中的语文?从编写课标的目的层面来讲,新课标是可以为一线的教师提供多样的知识支撑的。在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回答了高中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也概括性地回答了“怎么教”的问题。诚然,课程标准不可能像课堂实录一样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操作步骤都示范在教师们的面前,但它所给出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于教师自身实施课堂教学、反思评价却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虽然还没有量化标准,教师却可以依据课标的建议判断自己所实施的教学策略是否能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是否符合课程目标方向。在反思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侧重于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与课标的评价建议方向性一致,以此来保证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当教师的教学行为趋于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教师知识才具有价值意义。

2.增加课标解读的实用性

课标是为了教师的实际运用编写的,因此,解读课标的实用价值决定了课标对于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价值。

一是教师要善于将课标与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相结合。鉴于新课标对于现阶段我国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地位,一线教师在解读新课标的过程中,尤其要善于将课标的方向指引与自身的教学经验相结合,要善于将课标的实施建议和自身的实际教学相结合,要善于将课标的评价建议和自身的反思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评价反思的过程中,都要以新课标作为价值参照。以阅读教学为例,一线教师要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鉴赏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评价。

二是一线教师要善于在群体性活动时借鉴、积累别人对新课标的实用性解读经验。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是多个人的智慧就会碰撞出多种可能。受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影响,教师个体对新课标的解读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在组内教研、公开课评课、新课标普及讲座等等场合中吸收他人的智慧,来增加自己对新课标实用性价值的理解和应用。

三是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自身的教学行为与课标之间的联系。通过反思和评价,教师会积累出实践性知识,这些知识看似零散,但和课标的要求和建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不仅要记录、整理这些知识,更要判别、梳理这些知识的类别与用途,组建有条理的逻辑关系,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

3.依照不同文本体式解读课标

新课标中课程目标部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5点提出“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①这既是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明确任务目标。所以,基于实用性原则,教师的阅读教学知识应该围绕文本三分建构体系,而在解读新课标时,也要有意识的将不同文本体式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分开罗列,以方便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查阅和教学反思时探究查证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选取的文本不一定是具有典型意义上的文本体式,在分类上会存在争议,所以教师可适当参照课标中对相关文本的不同建议进行思考,不必拘泥于体式的划分问题。

二、深化文本解读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学若被视为一种专业,则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学习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授这些知识的专门知识”。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文本解读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目标。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掌握足量的文本解读知识,拥有更深层的文本解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的深化,是教师建构阅读教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无可替代的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知识体系建立最直接的途径。

1.培养有语文味的语感

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对语言文本拥有敏锐的语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想更进一层,离不开语感的帮助。而教师语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搜集优秀的诵读资源加以模仿。语感的培养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朗读涵咏。教师若想获得更敏锐的语感,就需要对自己的诵读加以训练。闭门造车从来不是学习的捷径,寻找优秀的诵读范例并加以模仿是提升诵读的最基本模式。在信息资源相当丰富的今天,教师可以从电视、网络视频、微信、博客等地方寻找到优秀的诵读资源,聆听专业人士的诵读示范。教师可以试着模仿其诵读的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节奏快慢,再琢磨其诵读技巧背后隐藏的文本情感意义,理解朗读者这样处理的良苦用心,再逐步形成有自我特点的诵读风格。

二是寻觅适合示范的语篇文段。语感的培养需要典范的文段材料来规范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所以,教师需要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寻求适合作为示范的文本段落。通过这些语篇文段,教师可以规范自己的用语习惯,培养其正确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这些语段也能提供典范的词汇语库、语法应用、修辞佳例、文本逻辑范例等等,教师对这些文段的积累和研究有助于提升自己正确的语感。

三是有意弥补语言的留白之处。语言文本的留白之处,恰好是语感发挥其解读作用的舞台。能否正确解读语言留白之处的未言之意,领会其未言之情,是语感优劣的试金石。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这样的留白之处多停留,多琢磨,不断试炼自己的语言解读能力。以课本教材为例,中外戏剧单元中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萊特》中的台词中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值得反复玩味。在解读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和逻辑能力,对于建立良好的语感很有帮助。

2.建立核心知识体系

解读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诚如前文所言,知识是没有边界的,但解读所需的重要知识却是我们可以枚举罗列出来并加以研究的。

其一,教师得拥有解读所需的阅读基本知识。阅读基本知识是指凡是跟阅读活动相关的、帮助阅读者实施阅读活动的最基本的概念或知识。如实施一般阅读所需要的文字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

文字知识包括:(1)汉字的知识,如字音、字形、字义、汉字书写的笔顺、“六书”的知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汉字书写体例的演变等等;(2)词汇的知识,如词的构成知识、词性的知识(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副、叹、语气、拟声)、词组结构知识(偏正、主谓、动宾、动补、并列)等等;(3)句子的知识,句子的分类(单句与复句)、句法知识(即语法知识,句子的句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的类型知识(并列、转折、递进、假设、选择、条件、让步)等等知识。

文章知识包括:(1)文章背景知识,如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知识、作者生平知识等;(2)文章逻辑结构知识,如不同体裁作品的篇章结构知识;(3)文章意义的知识,如语言意义、语用意义;(4)文章语境知识,如语言环境知识、交际环境知识、认知环境知识;(5)语言交际与应用知识,如修辞知识、谦敬词知识、语言“得体”知识等。

文学知识包括:(1)作家作品知识,如古代作家名、字、号、朝代、作品集的知识,外国作家姓名、国籍、时代、流派、代表作的知识;(2)文体类别知识,如诗歌、散文、小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3)作品内容知识,如名句名篇、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知识。

文化知识不是单独的一类知识,而是沉淀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文化信息,蕴含民族极强的价值观、世界观。包括(1)成语文化知识;(2)习俗知识;(3)典籍知识等等。

其二,教师得拥有阅读课程知识。阅读课程知识指关于阅读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部分的知识,包括阅读课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课程标准、阅读教材和阅读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改革后,课程目标提出了“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及目标,使阅读教学的重点已经从过去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转变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及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激发自身的阅读体悟,关照学生个体的阅读审美价值,实现其更均衡健康的身心发展。

学校阅读教材主要是语文教材,分为必修1-5册部分与选修读本教材,也包括各地方编写的校本阅读教材。从高中语文教材来看,它是以能力培养目标为核心编写阅读教学单元,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的开篇“致同学们”这样写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有的侧重于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意在提高你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名著导读”部分则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以此激发你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和思想水平。”不难看出,语文教材的阅读编写注重有目标、有序列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真正做到阅读教学观从校内的“应试”阅读到校外的素质阅读的转变。“名著导读”有效地将课外的经典名著引入学生的校内阅读,如开一条小缝让学生去自我探寻课外更多的经典阅读材料。这一板块的设置有效地扩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匡正了学生的阅读品味,打开了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的有效转化窗口。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单元阅读材料的补充和延伸,是在课本编写量有限、阅读教学课时紧缺的实际阅读教学情况下对学生阅读量和质的一种有力的拓展方式。教师需要对阅读教材编写的原则、编写的重点、教材的结构等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把握住閱读教材的内容,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阅读材料创造更多的学生阅读空间。

其三,教师得拥有解读的实践性知识。教师解读文本的实践性知识越丰富,意味着教师在现实的文本解读当中拥有更强大的能力。研究资料显示,越是拥有学科专业能力的教师越能够在短时间内精准地对文本进行剖析解读。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丰富的结果,其更大的知识来源是日常的实践积累。教师从本质上说属于技术行业,“熟能生巧”这个词语当然也适用于文本解读了。

3.多元有界的文本解读

文本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主观的解读必然会存在多元化的结果。每一个教师因为自身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念以及自身的知识素养的差异而呈现不一样的解读。但多元地解读,并不意味着任意的解读、极端的解读甚至曲解文本本来的价值。因此,文本的解读应当有一定的界限,才能保证解读在不失语文味的同时又拥有个性化解读的活力。

一是符合文本的行文逻辑。文本内部自然存在一套逻辑思维体系,在解读的时候要顺应这样的逻辑关系,按图索骥。片面地解读、偏执地解读都是因为不顾及这种潜藏于文字的逻辑思维的客观存在,而一意孤行按照并不全面的主观意识进行解读的结果。

二是符合文本的情感表达。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大的感情基调,解读也必须在这个由文字构成的小的感情氛围内进行。超出文本本身的情感基调的解读,都不算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解读。比如在《愚公移山》的课堂中,教师竟然认可学生将愚公解读为顽固守旧、不知变迁的形象,这就违背了这篇课文作为寓言经典所传递出的正面情感,这样的解读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解读。

三是符合文本的写作因由。解读文本之所以需要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是因为阅读者可以通过背景揣测作者的写作心境,尽最大的可能去挖掘文字之中潜藏的信息。高鹗续写的《红楼梦》被诟病的最大一点就是故事发展不符合曹雪芹原有的写作因由;将朱自清《荷塘月色》前的“心里颇不宁静”解读为家庭矛盾引发的心情不好同样是无稽之谈。

三、梳理实践性反思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感知、思考、领悟出来的针对教学各阶段与层面的一套实效性知识,但它并不仅仅是基于直觉的感悟或者技术性的操练,也不是教学经验零散的堆积,而应该是教师在脑海中经过对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后形成的、按照一定结构方式聚合在一起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建构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就需要定期对自己积累的实践性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一是合并反思中的相似经验。一线教师在工作中每天都会积累不同的阅读教学实践经验,除了及时地在课后记录当天的实践性反思之外,还需要安排特殊的时间来对这些反思性经验进行一个整理。当数据到达一定量时,教师就会发现这些实践性反思中有一部分有着相似的使用背景和教学效果。这一部分的相似经验就可以进行合并梳理。特别在以主题单元组织的阅读教学课程中,或者以训练某种能力为目标的系列课程中,就更容易出现相似度高的实践性经验。教师可以搜集、合并这样的相似经验作为解决这个主题的阅读教学的实践知识。

二是在实践中验证反思经验。经过多堂课总结出来的经验需要再回到实际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才能验证其是否真的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如果验证成功,这条反思经验就可以被教师保留,加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反之,就要思考这个实践经验的使用范畴、使用条件、使用方法等等,以确保其拥有的价值而不被轻易地淘汰掉。

三是将反思经验文本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里的文本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或者教研评价完成后,及时地写课后反思及经验总结,将自己灵光乍现的想法点滴记录,以便于日后的梳理;这个反思以基础的“一课一得”呈现,也可以以教学单元为组合方式。二是将自己的经验梳理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供自己或同行借鉴研究。这是教师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经验概括;也可以是教学成功的课程案例,有典型代表性的个案等等,这是对教师知识体系构建过程的客观记录。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

[作者通联:许书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朱彦平,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

教师阅读论文范文第3篇

吴正宪著《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7.00元/本;黄爱华著《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9.00元/本;成尚荣主编《学会数学地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14.20元/本;曹培英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8.50元/本;郑俊选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3.10元/本吴亚萍著《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14.00元/本;郑毓信著《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1.40元/本;李烈著《我教小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7.00元/本;

潘小明著《新课程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5.00元/本

《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 》主编:余文森李玲玲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16位著名特级教师的专业 》教育科学出版社 《智慧数学课--黄爱华教学思维的实践策略 》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名师易错问题针对教学 》

《小学数学: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 》

《用《论语》思想提升数学教育智慧 》

<小学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不做教书匠》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广角》

教师阅读论文范文第4篇

初识群文阅读是在一年前的语文年会,那时的感觉是把几篇文章放在一节课上进行指导性阅读,这一年中,学校也陆陆续续进行过群文阅读的有关培训,要说我在脑海里给他一个定位,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大家现在都在研究的阅读究竟是什么?究竟该怎么教?我茫然着,今天先是听了杭州师范大学的倪文锦教授讲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群文阅读》,他就群文阅读是什么?开展群文阅读有何依据?阅读教学发展有何趋势?以及群文阅读的本质和策略几方面做了研究。

我们通常认为群文阅读就是一组一组地读,而倪教授认为,群文的文并不局限于文章,而是指文本,在他看来单篇阅读是微观层次的阅读,整本书阅读属于宏观层次的阅读,那么就去该研究出一个介于这二者之间的阅读,也就是中观层次的阅读,即群文阅读。他是阅读方式的一种革新,正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实践,他同时又不能取代单篇阅读,二者是互补,发展的关系。 群文阅读是学习方式的一种革新,这里倪教授就列举了让中学生一节课读四篇文言文的课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文言文,自己都难以置信可以在短时间内弄懂平常觉得最难的文言文,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突破,在阅读量上得到了突破。

群文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呢?从阅读类型来看,群文阅读属于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两者以上的语文因素加以比较分析,归纳,把具有相同特点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对阅读,就可以进一步认识他们。

教师阅读论文范文第5篇

为了进一步激发全园教师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努力建造“书香校园”。特制定本园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的

1.营造读书氛围,让广大教师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2.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智慧,促进教育创新。 3.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校办学品味的同步提升。

4.创建学习型组织,以教师的读书行为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活动对象

幼儿园大班组所有在职教师

四、活动内容

1.教育名家名著。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名著是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法宝,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

2.教育科研方法类书籍。作为科研兴校的重要措施,教师应自觉提升教育科研的能力,通过读教育科研方法的书籍,将先进的教育科学理念内化为自我意识,将教学实践总结、提炼为教学理论成果,提高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

3.学科教育理论图书。教师需要不断地专业成长,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通过学科专业理论学习,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最新要求以及学科前沿知识,及时调整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领域》。

4.课程与教学论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走进新课程》、

《幼儿教育研究》等书籍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钻研。

5.其它方面的书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科学知识等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阅读要广泛,知识面要宽泛。

七、活动方法和步骤 1.活动方式

(1)根据我推荐阅读书目或自主选定精读和略读书目,提倡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

(2)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有计划地进行潜心阅读,及时记录精句妙段。 2.交流研讨反思

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小组,开展研讨,定地点、定时间、定主题,将从研讨教育名著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思想、观点与自己的认识和做法相对照,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理论指导实践

每位教师都应把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教育教学,改进学科教学、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形成书面感悟

将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感悟和反思等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形成原创性的书面材料。 5.搭建读书论坛

根据本校实际,拟在学期末举行读书报告会、评选优秀读书心得,让更多的老师读书,在读书中真正成长起来。

八、读书活动的要求

1.要有选择性。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多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人文学科图书。

2.要有自觉性。读书是一种常规的教学任务,要严肃认真的地对待,特

别要提高自觉性。

3.要有原创性。科技发达的今天,加速了信息流动量,拓宽了知识的接触面,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多种借鉴与学习的途径,我们要求教师在撰写读书报告时杜绝抄袭,坚持原创。

4.向网络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读书活动,并利用互联网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所以我们相信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下,我组的读书活动将会开展得更加深入,更具实效性。

大班教师读书分享获奖名单

第一名:沈四芳 第二名:尤洁

第三名:赵丹丹、王丽丹

上一篇:教师个人论文下一篇:幼师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