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医疗范文

2023-09-19

公费医疗范文第1篇

一、信息素养与教育信息化

随着美国图书情报领域中图书检索技能的逐年发展和演变, 1974年, 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1]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 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当代信息素养[2]的涵义则指在全球信息化环境下, 人要具备的一种对信息进行深度获取和处理的基础上, 创造出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实现各种有用信息的协作, 从而形成一定信息免疫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 信息素养教育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环节

在物质生活高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公立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要求。富足的生活环境让农民大众都有更多的渠道了解来自世界各方面的讯息。学龄前和小学儿童对课外知识的渴求已经超过传统课堂的教授的范围, 因此承担农村地区公立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公费师范生必需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 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整合有效的信息资源来拓宽其在教学中的知识面。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环节。

(二) 信息素养教育是实现自我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必要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学习不再只是单纯的以学生的身份在课堂中接受老师的教育, 尤其在我们的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更多要强调自我学习的过程。具体来说, 就是要将学习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终身行为习惯, 将学习上升到个人终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层面。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大环境下, 催生了许多供人们利用的信息工具, PC终端, 微博、微信和QQ等自媒体还有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都能转化成自身学习的资源。因此, 如何快速准确从这些资源检索、评价和利用其中的有效资源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通常情况下, 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都是来自于省内农村地区的中学,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优秀, 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好, 但是农村地区普遍不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甚至有很多学生再来读大学前从未接触过电脑。学生对信息素养认知少, 大部分学生认为用电脑浏览网页, 用电子邮箱收发邮件, 用聊天软件打字视频就是所谓的信息素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 信息素养教育认识缺乏科学化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上, 很大层面上我们还要依托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 教育观念相对成就, 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甚至有一些教育类的机构和部分教师还执着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一味拒绝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课, 甚至反对增设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还有一些涉及有信息课程设置的学院甚至没有配备对应的师资。教育大环境忽略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大大降低。

(二)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过于简单化

具体来说表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师范类高校针对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只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讲授的内容基本以理论课为主, 实操课也局限在办公软件方面。导致大部分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处理上, 稍微有一点难度的公费查询作业都无法完成, 更别说深度的文献检索功能,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三) 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欠缺科学化

很多高校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 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方式缺乏科学化。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很多高校对承载高校信息的集散中心图书馆的建设投入有偏差, 只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 却对图书馆里的软件设施各种现代信息设备的配置不足[4]。另一方面,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部分高校教师很少或者根本不愿意进行信息化教学, 依然沿用传统的“我示范, 你学习”的教学手段, 大学生们课堂学到的知识大多与社会实践脱节, 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成为高分低能儿, 学科绩点成绩非常优秀, 但在面试时甚至成功应聘后无法适应岗位需求。显然, 这种教育方式也必定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进行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5]的需要。

四、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方法与对策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教育的第四次革命。高等院校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高等教育的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要开展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必须形成全新的信息素养观念, 学会有效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快速准确地评价、掌握和利用信息。因此, 师范类院校应依托信息素养提升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开展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提升教师的计算机水平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 师范类院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很大的差别。甚至还有部分老师不会用PPT模式授课。因此, 需要针对不同层次教师掌握的计算机水平开展相应的计算机类培训, 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师很师范类教师的信息合作和交流, 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整合, 将授课模式逐步信息化, 多元化。

(二) 变革课程设置,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加强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急需师范类高校变革相关课程设置, 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毕业的考评标准只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要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每年毕业季高校论文指导老师需要面对五花八门的毕业论文的格式, 可以由图书馆专业的老师开设专业文献检索课, 也可以由系部牵头跟图书馆专业老师合作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网络检索课程。在相关信息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素养相关概念, 培养出有一定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学生。

(三) 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师范类学生的教育信息化

倡导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6]等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过利用学校的创客空间和图书馆等非正式学习的场所进行学习、讨论、创意、创作与实践。这就从侧面带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 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和吸收最终形成阶段性的学习成果, 于无形中将信息技术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长此以往, 学生一定会在这种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

(四) 创造信息化大环境, 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

高校应加大校园信息化投入, 特别是完善数字校园大环境建设。建设高配置的计算机实验室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购买针对师范类学科的网上学习平台和数字资源。大力推动系部学生参与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竞赛, 强调图书馆在学校科研和教学中的重大地位, 授意图书馆开展网络检索信息能力大赛, 将其作为图书馆常规化动作按月或者按季节开展, 鼓励全校大学生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素养培养进程中来, 通过高效教师课堂中灌输信息素养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 再加上课后积极参与计算机实践技能操作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

摘要: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以学前教育为主的师范类院校承担着学前教育甚至小学教育输送教师的重担, 本文在分析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为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期望有助于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提高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构建一定的信息素养, 形成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Michael B E, Carie A L, Kathleen L S. Information Literacy:

[2] https://baike.so.com/doc/150395-158908.html.

[3] https://baike.so.com/doc/5552299-5767408.html.

[4] 胡洪彬.1995-2011年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 201 3, 33 (01) :168-172.

上一篇:职工医疗保险下一篇:ge医疗

热门文章

公费医疗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