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原文范文

2023-04-21

雨巷原文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

1、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

2、 问题法。

3、 演绎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 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 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实录]:

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 1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组织语言,一生表述: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生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投向赞许的目光,师脸上洋溢着极为满意的笑容。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师板书)的心情。

一两分钟后。

生: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撩人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

生再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板书),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

二、

三、

四、

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师: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

生: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

师补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

生①: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生②: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

生③: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师: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 3

(生略一迟疑)

师: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生顿然悟出:那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师板书)

师:对,说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师板书)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毕,师:“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下课。

附:板书

幽怨

巷 戴 我 姑娘

望 苦闷追寻者 美好理想

社会现实 [课后反思]: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形象丰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

雨巷原文范文第2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 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

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2、 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幻灯) 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3、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 我们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4、诗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灯)

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 冷漠, 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追求,向往

2、那么,这个“姑娘”代表什么呢?结合下课后第二题。

明确:(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补充背景:《雨巷》这首诗是作者1927年夏天创作的,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此时他很傍徨、很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所以姑娘可以是他心中的理想

(3)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想象的补充。我们看姑娘是忧郁彷徨的,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是忧郁彷徨,而且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另一个层面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来,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播放《雨巷》歌曲

(五)齐读全诗,加深感悟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取感受它朦胧而无限的美。

四、探寻诗歌主旨(4min)

1.所以啊,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组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有道理,所以这是一首爱情诗)

组B:我们小组也认为是爱情诗,因为在诗里边看不出政治因素。(确实,诗歌里边没有任何明确的写政治的语言。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看法的?)

组C: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多战争,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刚刚我们同学提到了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他联系了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在学习必修一的时候讲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音乐美

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啊,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C.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

七、拓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诗)没错了,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没错了,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最后一个步骤,还应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分析。

这就是鉴赏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用这些方法来鉴赏别的诗歌。今天的作业呢,就是请大家根据我们归纳出来的这几个方法,分析《每课一练》42页第三题艾青的这首《礁石》。

八、小结

雨巷原文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

2、 问题法。

3、 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然后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明确】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明确】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空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明确】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明确】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5、总结: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诗歌,写一段文字。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诗人,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块青砖。总之体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七、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雨巷 我 丁香般的姑娘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请大家翻开课本第6页。(板书课题)

2、 我们今天继续来感受这首诗歌的音乐美,也就是它的艺术特色。(板书:音乐美)

指名一位同学来说说它美在哪里?(板书:首尾呼应) 我们昨天还讲到了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节) 每一节有几行?(6行) 那是不是每一节都压韵了呢?(由此引出一个语法常识:押韵)

二、 讲述诗歌的音乐美

㈠ 押韵。

1、哪位同学来告诉我,究竟什么是“押韵”?

【明确】许许多多的诗歌,顺口溜,都是要押韵的,否则就不好听,听的人也记不住,声音就不美丽。这,就是押韵的好处。

【明确】诗歌的压韵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个字在韵上要一致。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有时候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有时候可以转换压韵,但一首诗歌总体上的韵律一定要有。巧妙的压韵能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2、大家再来看看课文,是不是每一节都押韵了?(是)每一节又押了几次韵呢?(和同学一起找出每一节的韵脚,指明压的ang韵,1-7节压韵次数分别为

3、

2、

3、

2、

2、

3、3) 【明确】全诗一共7节,每一节都是6行,每一节压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有意的使同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里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板书:押韵)

㈡ 反复。

1、 大家看这一句:“哀怨,哀怨又彷徨”,大家觉得写的好吗?(好)

2、 大家都觉得这一句写的好,那是因为他用了一种很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修辞手法?(反复)(板书:反复)

3、 谁告诉老师,什么是“反复”呢? 明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的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反复。

4、 很好。是课文中还有其他的地方用到了反复吗?请找出来(共四处)

5、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大家可以尝试着自己写写诗,写好了可以拿给我欣赏一下,写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反复这种修辞手法。

㈢ 排比。

1、 大家找找课文里还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没有?(排比。找出诗句)

【明确】“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板书:排比)

㈣再次齐读。 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一起带这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音乐美。

三、 课外拓展。

1、 这首诗确实很美,所以我希望大家课后尽量把这首诗背下来。

2、 “雨巷诗人”戴望舒是一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和经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些资料来了解。现在还有时间,所以我再让同学们欣赏一下他其他的作品。(《我的记忆》、《狱中提壁》、《游子谣》) 如:《我的记忆》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或是选一个大清早,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秋天的梦》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见毋忘我花》为你开的, 为我开的毋忘我花,为了你的怀念,为了我的怀念,它在陌生的太阳下,陌生的树林间,谦卑地,悒郁地开着。在僻静的一隅,它为你向我说话,它为我向你说话;它重数我们用凝望 远

3 方潮润的眼睛,在沉默中所说的话,而它的语言又是 像我们的眼一样沉默。开着吧,永远开着吧,挂虑我们的小小的青色的花。《白蝴蝶》 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四、 布置作业。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今天我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雨巷》改编成小说或者散文。当然我不作硬性的要求,你如果实在不想写这个内容,也可以写一首诗,或者其他任何你想写的。总之题目自拟,题材不限。

附文学常识:《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一)《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很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几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

4 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帐。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2、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诗人就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

5 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而言,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对立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二)《雨巷》的艺术特色

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

6 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 (《诗论零札》十三) 他认为诗的本质寓于要表现自己同隐蔽自己这两种愿望的永恒斗争之中,他谨慎地把他的“真实”巧妙地隐藏在诗作的“想象”的屏障里。法国象征派诗人之所以会对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说是因为那种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写诗动机。从《雨巷》这首诗看,戴望舒的诗既不同于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那样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尤其要将真事隐去。《雨巷》虽然也有象征派的感觉的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但它并不带有某些象征派诗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这也是象征派与浪漫派的一个极大区别。浪漫派诗歌大都写真人实事,即兴即景者多;象征派则很难由诗来推测作者,至少,这种推测是相当曲折的。同时,象征派诗歌的意义、主题,往往是通过暗示来表现的。《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死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些。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3、《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道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较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

7 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若闷沮丧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这首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屈辱和忍受的诗。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雨巷》虽也有象征派的感觉,但它不带有某些象征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它的被隐蔽在“想像”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子。诗里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诚如叶圣陶所说,《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雨巷原文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

2、 问题法。

3、 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然后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明确】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明确】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空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明确】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明确】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5、总结: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诗歌,写一段文字。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诗人,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块青砖。总之体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七、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雨巷 我 丁香般的姑娘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请大家翻开课本第6页。(板书课题)

2、 我们今天继续来感受这首诗歌的音乐美,也就是它的艺术特色。(板书:音乐美)

指名一位同学来说说它美在哪里?(板书:首尾呼应) 我们昨天还讲到了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节) 每一节有几行?(6行) 那是不是每一节都压韵了呢?(由此引出一个语法常识:押韵)

二、 讲述诗歌的音乐美

㈠ 押韵。

1、哪位同学来告诉我,究竟什么是“押韵”?

【明确】许许多多的诗歌,顺口溜,都是要押韵的,否则就不好听,听的人也记不住,声音就不美丽。这,就是押韵的好处。

【明确】诗歌的压韵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个字在韵上要一致。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有时候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有时候可以转换压韵,但一首诗歌总体上的韵律一定要有。巧妙的压韵能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2、大家再来看看课文,是不是每一节都押韵了?(是)每一节又押了几次韵呢?(和同学一起找出每一节的韵脚,指明压的ang韵,1-7节压韵次数分别为

3、

2、

3、

2、

2、

3、3) 【明确】全诗一共7节,每一节都是6行,每一节压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有意的使同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里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板书:押韵)

㈡ 反复。

1、 大家看这一句:“哀怨,哀怨又彷徨”,大家觉得写的好吗?(好)

2、 大家都觉得这一句写的好,那是因为他用了一种很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修辞手法?(反复)(板书:反复)

3、 谁告诉老师,什么是“反复”呢? 明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的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反复。

4、 很好。是课文中还有其他的地方用到了反复吗?请找出来(共四处)

5、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大家可以尝试着自己写写诗,写好了可以拿给我欣赏一下,写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反复这种修辞手法。

㈢ 排比。

1、 大家找找课文里还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没有?(排比。找出诗句)

【明确】“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板书:排比)

㈣再次齐读。 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一起带这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音乐美。

三、 课外拓展。

1、 这首诗确实很美,所以我希望大家课后尽量把这首诗背下来。

2、 “雨巷诗人”戴望舒是一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和经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些资料来了解。现在还有时间,所以我再让同学们欣赏一下他其他的作品。(《我的记忆》、《狱中提壁》、《游子谣》) 如:《我的记忆》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或是选一个大清早,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秋天的梦》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见毋忘我花》为你开的, 为我开的毋忘我花,为了你的怀念,为了我的怀念,它在陌生的太阳下,陌生的树林间,谦卑地,悒郁地开着。在僻静的一隅,它为你向我说话,它为我向你说话;它重数我们用凝望 远

3 方潮润的眼睛,在沉默中所说的话,而它的语言又是 像我们的眼一样沉默。开着吧,永远开着吧,挂虑我们的小小的青色的花。《白蝴蝶》 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四、 布置作业。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今天我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雨巷》改编成小说或者散文。当然我不作硬性的要求,你如果实在不想写这个内容,也可以写一首诗,或者其他任何你想写的。总之题目自拟,题材不限。

附文学常识:《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一)《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很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几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

4 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帐。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2、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诗人就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

5 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而言,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对立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二)《雨巷》的艺术特色

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

6 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 (《诗论零札》十三) 他认为诗的本质寓于要表现自己同隐蔽自己这两种愿望的永恒斗争之中,他谨慎地把他的“真实”巧妙地隐藏在诗作的“想象”的屏障里。法国象征派诗人之所以会对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说是因为那种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写诗动机。从《雨巷》这首诗看,戴望舒的诗既不同于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那样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尤其要将真事隐去。《雨巷》虽然也有象征派的感觉的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但它并不带有某些象征派诗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这也是象征派与浪漫派的一个极大区别。浪漫派诗歌大都写真人实事,即兴即景者多;象征派则很难由诗来推测作者,至少,这种推测是相当曲折的。同时,象征派诗歌的意义、主题,往往是通过暗示来表现的。《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死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些。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3、《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道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较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

7 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若闷沮丧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这首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屈辱和忍受的诗。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雨巷》虽也有象征派的感觉,但它不带有某些象征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它的被隐蔽在“想像”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子。诗里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诚如叶圣陶所说,《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雨巷原文范文第5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PPT)

这是2007年的春晚上雨巷被搬上了荧屏,这首经典诗作以舞蹈的形式再现出来,今天我们走回原著,去探究这首诗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情感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PPT)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初读诗歌后你又何内心共鸣?哪些地方打动了你?(PPT) 引导:诗歌美不美

引导填空:诗歌有哪些美

(语言)美,(用词)美,(韵律)美,(情感)美,(结构)美 (PPT) 教师点播: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的美,在语言上一些重复使用的,如丁香一样的,用词上很美,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情感上很美,执着的不断的追求,朦胧的画面美,韵律上首尾呼应结构上很美,诗歌似乎结束了,但是好像还没有走远回味无穷的美,

4、再请学生带着美的感受读整首诗。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通过你的朗诵来展示你的情感,

(叫4—5个学生)

提问:找找他们朗读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注意:1语速上比较舒缓。

2轻重音的处理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3 朗读节奏的划分(以第一小节为例划分节奏)、

节奏停顿的处理上要注意。比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因为本节描绘的对象为雨巷与姑娘,这样停顿可以突出两者的特点。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的韵味。而轻重音的把握也有这样的作用。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声音要舒缓真正读出作者的感情和进入状态。下面听磁带,同学们注意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在课本上做下标记。

5 听课文录音示范朗读

教师总结:听着范文朗读,把我们深深地带入了这个悠长舒缓、低沉徘徊、凄婉迷茫的意境中,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6 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三 品读意象

1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品味到了诗歌忧愁、低沉、凄婉、迷茫的感觉,这种感觉主要是由诗歌的什么获得的。 明确:意象(PPT) 意:心中所想

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2 举例古代诗词中意象(PPT) 例:“柳”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传达出诗人离别愁绪,柳树经常和离情联系在一起。

“松”:坚韧挺拔

“杜鹃” 悲剧氛围

3 请同学们找找这首诗歌中的意象及修饰这些意象的词语。(PPT)

4 归纳意象

(PPT)意象 特征 雨巷 悠长、寂寥 油纸伞 古朴 我 惆怅

丁香姑娘 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 颓圮破败、荒凉。

5 意象:雨巷

第一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是诗人对熟知的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向往。(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熏染中,具有了传统文人的典型特点,小巷悠长、沧桑、冷清,恰似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小巷,人更少,更易伤情,“雨”和“巷”的组合构成了特有的意象,这也是戴望舒的首创,因此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歌以雨巷为背景营造了一种忧郁、忧伤的氛围。 第二个是丁香姑娘。

(PPT)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一首《丁香花》诗,“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PPT)关于丁香花的图片

浣 溪 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丁香结是愁思的传统意象。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PPT)说明: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容易消逝。

(PPT)“姑娘”的意象: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教师补充: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份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我们印象深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赋

予传统意义的新印象,我们在朦胧的巷陌里感受诗人在雨巷里用悉数之语描摹其情感流动,人与物天然相合,物我合一,丁香是忧思、忧愁的象征。

第三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四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第五个是篱墙。明确:一堵墙。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三 再现意境美,课文延伸

正是这些诸多意象的和谐统一,才为我们营造了意境美,下面请同学们再现这种美,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意象或者一个章节,把他们加以散文化的描述。

示例:

雨巷。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

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

小结:这节课我们跟着诗人彳亍的脚步,去聆听了诗人渴望美好的心声,诗人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我们犹豫彷徨的时候,都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有一位美丽忧愁的姑娘,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节,。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雨巷散文化的描写

背诵诗歌

材料补充:戴望舒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多了雄健质朴、浑厚有力的骨感。这些诗歌显示了作者的追求与成长的历程,至此诗人不再独自徘徊于那个

上一篇:大学生自荐信下一篇:简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