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范文

2023-11-05

影像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性;关系

引言

医学影像技术其中包含很多种类型,种类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其自身所具备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在诊断不同患者时所应用的技术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在临床中也有着很大的使用价值,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引进和使用。医学影像技术和影像诊断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互补、彼此制约的关系,作为医疗领域的新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影像诊断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影像技术与诊断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互相依赖性。

1 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

1.1超声诊断技术

临床中的超声波检查技术可以包括各种超声波类型,超声波类型主要包括了A、B、D、M、V型超声波检查技术,而各种种类的超声波在扫描身体时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人体的各个部位所适用的超声波类型也有所不同。超声波诊断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使用超声波来扫描身体上可能会出现疾病的部位,同时利用接收器对身体组织及脏器所发送来的信息加以接收,并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图形,医生就能够把所获得的图像与人体正常组织脏器的图像相对比,并由此确定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及类型。超声波检查技术的精确度、特异性和灵敏度都极高,而且整个扫描的流程耗时也比较短,因此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诊断率。

1.2X线诊断技术

X线检查技术的工作原理类似于超声波检查技术,它主要是使用激光X线对病人的全身进行照射并数字化扫描,同时把光信息利用数据转换器变为电信号,同时在电脑中产生相应的图像,X线诊断技术同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X线检查技术在临床上具有相当广阔的使用范围,但由于检查的结果比较易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体的厚度、密度等,这些因素若差异过高将会为诊断结果带来严重的影响,并且对于鉴别人体软组织来说其能力水平有限。目前X线检查在临床中使用比较多的是在骨科的检查处理中,可以将骨折的位置清晰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方便医师剖析其结构、严重程度等。

1.3CT诊断技术

CT设备通常是由计算机系统、扫描系统、图像显示系统以及存储系统等几个部分所构成,其工作原理指的是对病人疑似存在疾病的身体部位实施深度扫描,同时收集有关数据,同时将其变换为能够产生图像的电信号,而运用图像重建技术可以将其变换为二维图形或三维图像,同时储存患者的病理图像。CT检查技术具备了较高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其操作也比较简单,而且可以弥补传统X线检查技术的不足,使患者存在疾病部位及其状况可以比较容易直接地表现出来。而CT检查技术又可以包括CT心脏图像、CT灌注成像、CT血管造影等,可以被应用于临床的不同各科。

2 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

2.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性

学影像技术具备诊断医学影像以及设备管理维护的能力。超声诊断技术、MRI技术、CT诊断技术、X线诊断技术、心血管造影等都在医学影像技术的范围内。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中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较多,但是影像诊断方面的人才却比较稀少,一方面,是医学院中这类人才本身就比较少,而且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关于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诊断目标和培养目标也都因此而发生了变化,许多学校都更重视于培训医用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人员,而忽视了对影像诊断学人员的培训,从而导致我国医学影像诊断方面的人才极其缺乏。熟练掌握医学成像技术与医学诊断的专业人员、具备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能力的临床专业人员,是医学机构改革中亟需的重要人才。所以,医学院校就应该在当前医改的重大背景下,从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到课程体系变革和发展,以提高医生对医疗工作人员的影像诊断能力和影像技能综合训练,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需要,实现人员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学诊断与影像技术的相关性,实现综合课程体系的设置,提高诊断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水平。

2.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随着医學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影像诊断可以为影像技术提供科学的指导并拓展其工作层面,并且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必须要配备高质量、先进的影像技术,只有提高影像诊断结果的准确率,才能够保证影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不同的影像技术有着不同的成像原理,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之间的专业性也各不相同,经过CT、超声、MRI等技术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后发现,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有着各自的优势。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对最终的影像诊断结果做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出不同医学影像技术之间的优势与劣势。目前的医学影像技术已实现在各个医院全面覆盖,逐步扩大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其地位也逐渐被提高。针对于病情比较危急的患者,通过常规医学影像检查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明确其病变的位置,有助于后续更好的治疗。要想使医学影像诊断的真实性与准确率进一步提高,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影像技术之间的特异性以及差异性,保障患者在诊疗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痛苦程度,帮助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不仅能够促进影像诊断的不断发展,影像诊断还可以为影像技术提供科学的指导,但是如果影像技术存在问题,将会导致影响诊断的结果以及后续临床治疗的针对性。因此,在保证医学影像技术操作无误的情况下,使医学影像技术变得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影像技术的操作要求以及知识差异,这就需要在诊断的过程中根据影像技术的不同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保证临床诊断的效果。(1)CT检查技术:其主要应用与骨骼肌肉系统诊断、心脑血管系统诊断、肿瘤疾病诊断、妇科诊断、寄生虫诊断方面的应用、(2)MRI技术:MRI技术在临床神经系统、骨骼系统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且鉴别能力比较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软组织疾病。

2.3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对于专业医师的水平要求比较严格。首先,医师必须要详细了解并掌握MRI技术、CT技术、超聲波技术等常规放射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医生还需要认真熟悉和理解相关的基础医学、电子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再次,在治疗病变的过程中医师要掌握各种各样的影像检查技术和其功能;最后,不同的影像学技术专业的主要技术以及发展趋势都要所有涉猎。与此同时,还需要在临床治疗以及诊断的过程中积极与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配合,以此来保证影像技术与诊断的准确率。除此以外,医学影像技术要想发展迅速,还需要定期为医师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医师的技术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真实、准确的医学影像诊断需要临床医师具有专业的影像诊断知识与理论知识,还需要充分了解影像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工作原理,在诊断的过程中确定影像设备的应用范围,为后期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保障。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影像治疗医生给出更专业的治疗信息,为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主要是利用影像技术观察与分析身体各个方面的信号,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总结与归纳所收集到的信息,从而获得正确、客观的影像检查结论,为患者临床判断和处理问题提供依据。由此可见,医学影像检查制度和影像技术之间有着彼此相互制约、互动影响的关系,影像技术人员以及诊断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工作,以此来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率以及诊断技术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诊断水平,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功能与价值充分发挥。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检查应用中,应该根据各种技术手段的优点合理布局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不但要增加检查范围和检测内容,而且要提高诊断效果和技术,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还增加了对患者自身生态指标的了解,便于临床检查处理,增强影像学检查的疗效与精确度,有利于在医疗体制改革现代化的背景下提高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扎西桑姆,卢海燕.医学影像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西藏医药,2021,42(05):150-152.

[2]石磊.医学影像技术在影像学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3):190-191.

[3]冯梓峻,黎星阳,张君伟,王朝俭.CBCT三维重建影像解析二维图像技术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06):108-109.

影像学范文第2篇

(1) 从我院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成人做为测量对象, 其中男120例, 女80例, 年龄为22~60岁, 临床上均无外伤、感染以及先天性畸形病史。

(2) 使用德国西门子Iconcs R-200数字胃肠机摄片, 每例均摄取颈椎开口位及上部颈椎侧位片。使用胃肠机内计算机标尺测量环枢关节间隙及环齿关节间隙, 所测实际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环枢关节包括: (1) 环枢外侧关节由左、右环椎下关节面与枢椎的上关节面构成; (2) 齿状突前、后关节, 分别位于齿状突前面与寰椎前弓的齿凹和齿状突后面与寰椎横韧带之间, 形成2个滑膜腔。寰枢关节的周围韧带及覆膜有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覆膜及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间的黄韧带。此组测量为环齿间隙为齿状突侧边缘与相应环椎侧块内缘距离, 左右分别测量。环枢间隙为环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距离。

2 讨论

(1) 人类颈椎共有7块椎体, 在发育上, 环椎及枢椎与其他颈椎不同, 环椎体部的骨化中心脱离此椎与枢椎的椎体融合而成齿状突, 齿状突尖端的骨化中心在3~6岁之间出现, 12岁之前融合。由于环枢椎的特殊解剖功能, 所以研究其正常间隙对于临床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脊柱中环枢椎是较特殊的椎体, 为轴承关节, 以环椎齿状突为轴心, 环椎可随之旋转, 齿状突前缘紧靠环椎前弓的后缘, 齿状突后缘紧靠横韧带, 所以横韧带是环枢关节稳定的主要韧带。除此外, 翼状韧带、关节囊韧带对保持环枢椎的稳定也是很重要的。

(2) 环椎横韧带可防止环椎过度前移, 翼状韧带则能防止环枢关节过度旋转, 两者共同作用则能防止环枢关节侧方脱位。环枢椎脱位的原因大体上有2种: (1) 当枕部受到向前暴力冲击时, 可造成环椎横韧带断裂或齿状突骨折; (2) 头部受到轴向旋转暴力, 使翼状韧带、环枢侧块关节囊韧带受损伤, 而造成旋转脱位。

(3)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 被诊断为环枢关节脱位的病例中, 虽然有外伤史, 但外伤暴力并不明显, 甚至有的外伤并未累积头颈部, 只是病人主诉头颈部不适, 或旋转时疼痛。进而行影像学检查, 见到齿状突与两侧块之间隙距离不等时, 就诊断为环枢椎脱位或半脱位。我们认为, 这样诊断是不合适的。无论从临床还是从解剖学角度上, 没有暴力外伤史, 一般不会造成环枢周围韧带的断裂, 所以我们测量了此组环枢椎关节的正位和侧位。在环枢关节其间隙为1~2mm, 平均1.48mm, 无一例超过3mm, 有的学者曾指出, 环枢可向前移位3mm, 如在3~5mm之间, 横韧带可被撕裂, 超过5mm即可发生断裂。环齿关节间隙的测量结果为:右侧最大4mm, 最小2mm, 平均2.73mm, 左侧最大5mm, 最小2mm, 平均2.84mm。

200例中, 两侧不对称者占30%。经过环齿间隙测量可以说明, 环齿间隙不对称是正常解剖现象, 无临床意义, 可认为解剖学变异。否则, 由于错误的最诊断, 势必造成错误的治疗。所以, 对于环枢椎关节有脱位、半脱位的诊断, 一定要密切结合临床。在影像学诊断上, 主要诊断依据反映在颈椎侧位片的环枢关节间隙上, 如其间隙超过2mm以上时, 就要注意有脱位的可能。在开口位片, 齿状突与两侧块间隙不对称时, 应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条件。总之, 一定要临床、影像密切结合才能避免误诊、误治。

摘要:目的 测量环枢关节间隙、环齿关节间隙的正常值。讨论其环齿关节不对称性的临床意义, 提高环枢椎脱位的影像学诊断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名成人进行测量。不分性别且均无外伤、感染、先天性畸形等病史, 使用德国西门子数字胃肠机, 测量其环齿关节间隙、环枢关节间隙。结果 环齿关节 (正位开口位) , 齿状突与环椎两侧间隙为:右侧最宽4mm、最窄2mm, 左侧最宽5mm、最窄2mm。200例中两侧不对称者占30%, 不对称差值最大达3mm。环枢关节 (颈椎侧位) 环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之间隙为1~2mm, 平均1.48mm。结论 正常的环齿关节两侧间隙可以不对称, 其差值最大达3mm。因此, 不能单纯依据环枢关节不对称对环枢关节脱位定性诊断。

影像学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蒋炳辰,男,主治医师,医学学士,研究方向:核医学技术。Email: jyq12398@126.com.

蒋炳辰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北海 536000)

【关键词】骨转移瘤;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3.032

肿瘤骨转移是多种恶性肿瘤常发生的器官转移。当前,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及早发现骨转移对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期都有重要意义。现将骨转移瘤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SPECT/CT对骨转移瘤诊断

1.1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肿瘤骨转移诊断的良好手段,骨显像剂如锝[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是通过化学吸附与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结合以及通过有机质结合方式与未成熟的骨胶原结合而沉积在骨骼内。骨骼各部位聚集放射性药物主要取决于其血流灌注量和代谢活跃度[1],当局部或全身骨发生病理改变影响到骨组织的血供、代谢或成骨过程的变化时,可表现出骨显像异常,其比X线提早3~6个月发现病变[2]。骨显像对骨转移瘤探测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低,骨损伤、骨质增生、骨退行性改变、炎性改变、嗜酸性肉芽肿及脊柱良性病变等均可在骨显像中呈假阳性,但多发性、不规则的异常浓聚仍是平面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最重要的依据。张婷等人[3]报道,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误诊率为4.69%、漏诊率为5.78%,均明显低于CT检查的1155%和1011%,因而其敏感性达9422%、特异性为9531%、准确率为9121%。SPECT断层骨显像有效地避免了组织重叠的干扰,提高了分辨率,可发现平面骨显像上隐匿的病灶,尤其是一些溶骨性病灶,降低了假阴性率。同时,SPECT对病灶的准确定位为病灶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了有用的信息。EvenSapir等[4]报道,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断层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瘤的灵敏度分别为57%和78%,特异性分别为57%和67%。SPECT断层可从横断层面、矢状面及冠状面获取信息,可对平面骨显像的可疑病灶加以甄别,可以准确定位,并能跟CT、MRI进行直观比较。单视野SPECT仅能提供脊柱某一部分的断层信息,多视野SPECT将探测灵敏度从平面骨显像的39%提高到71%。

1.2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CT)

融合显像是代谢和解剖学融合成像的良好组合。形态学改变是我们区分肿瘤骨转移灶和其他良性改变的关键,肿瘤原发性病灶不论以何种形式转移至骨内,均可引起溶骨、成骨或混合性三种表现,这表现为片状骨质吸收、破坏,形状不规则,病灶内及周围可见软组织密度影或团块状高密度骨质硬化影,边界清楚或不清,骨小梁紊乱、增厚、粗糙,间隙变窄。同机单排定位CT能够识别比较明显的骨密度改变,如溶骨性改变、成骨性改变及骨赘或椎体边缘唇样增生,能对骨显像上的阳性病灶进行定位,加强SPECT骨显像的定位,还能对一些易与骨转移灶混淆的退行性病变进行鉴别,也可捕获骨显像无放射性浓聚的病变信息。SPECT/CT同机配置的诊断级多排螺旋CT(MSCT)拥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能清楚显示出浓聚病灶的解剖结构,并且能清晰显示出病变部位骨密度改变性质、骨小梁分布、骨皮质有无破坏或中断、病灶周围有无异常软组织、骨骼形态是否改变以及病灶内CT值[1]。其次,病变性质与病灶部位也相关,孤立性骨转移灶在椎骨多累及椎体和椎弓根,良性病灶多累及小关节面、横突或棘突,SPECT骨显像病灶定位更清晰[5]。骨显像和骨CT结果不一致时,反映了这二种显像方式显像机制的差异,依靠两者信息互补,可以对某些疾病做出诊断。如CT显示骨质病变,而断层骨显像未见异常者,一般认为由良性病变所致;而骨显像呈“热区”,CT表现正常者,常考虑骨转移。张一秋等[6]报道,SPECT/CT显像诊断确定率(89.7%)较全身骨显像确定率(44.5%)明显提高,SPECT/CT显像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符合率(93.3%)较全身骨显像(644%)明显提高。在膀胱泌尿生理浓聚灶周围,特别是骶骨、坐骨、骶髂关节病灶中,因骨结构重叠和膀胱内尿液放射性的影响而行SPECT/CT融合显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上述病灶的骨质代谢、定位及CT解剖学情况,剔除膀胱内尿液的影响,可以了解膀胱周围骨组织病变的数量和形态。

2PET/CT对骨转移瘤诊断

2.1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

PET

利用发射β+射线产生湮没辐射的电子准直原理能高精度进行探测;其应用的示踪核素是大部分合成人体组织的天然元素,能准确地显示受检脏器内显像剂浓度提供的代谢影像和各种定量生理参数。目前,临床上用于探测骨转移瘤的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显像剂主要有18F氟化物(fluoride)和18F脱氧葡萄糖(FDG)。骨骼18Ffluoride高摄取反映了骨转移瘤病灶局部血流及骨质无机盐交换增强的特性。EvenSapir等[4]报道18Ffluoride PET较平面骨显像及SPECT骨显像灵敏度更高。FDG是葡萄糖类似物,因肿瘤局部在有氧环境中存在异常旺盛的无氧葡萄糖糖酵解现象,应用18FFDG具有葡萄糖相似的细胞转运能力,18FFDG与99mTcMDP在瘤细胞中摄取、代谢方式不同,其不依靠局部骨骼的成骨反应,而取决于癌细胞的酵解酶和细胞膜的葡萄糖转运体水平, 18FFDG PET探测骨转移瘤主要反映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正常骨骼摄取18FNaF是99mTcMDP 的2倍以上,骨转换增加时18FNaF 相对摄取更高,同时18FNaF 能更迅速地从血池中清除。因此,18FNaF PET 图像具有更高的靶/本比,能够探测骨转移瘤早期引起的轻微骨转换增加,而此时的病变尚不能被SPECT骨显像所发现。PET 是高分辨三维容积采集,因而避免了椎体等处重叠干扰,而这些部位骨显像也最易产生假阴性。Hur等[7]报道18FFDG PET探测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为85%、52%及72%。Uematsu等[8]报道,18FFDG PET对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探测不如SPECT平面骨显像灵敏,对溶骨性骨转移瘤的探测较平面骨显像好。该研究显示SPECT平面骨显像探测到92%的成骨性病灶及35%的溶骨性病灶,18FFDG PET探测到6%的成骨性病灶和90%的溶骨性病灶。18FFDG PET具有早期监测骨转移瘤对治疗反应的潜能[9]。18FFDG PET在探测骨转移瘤的同时还可以探测其他非骨器官转移。

2.2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CT)

PET/CT的出现是医学影像技术新的里程碑,是目前功能代谢与解剖影像同机融合的常见双机连体影像系统,同机CT可进行定位和解剖学影像,并可对PET显像进行衰减校正,达到了代谢与解剖形态影像学的“图像融合”,对骨转移瘤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王俊起等[10]对34例初始诊断的肺癌患者在1周内完成常规99mTcMDP SPECT骨显像和18FNaF PET/CT检查,发现常规SPECT骨显像有较高的假阴性结果,SPECT骨显像诊断了11例发生骨转移患者中的6例(55.0%),3例假阴性,2例诊断不能确定,而18FNaF PET/CT 对骨转移患者均获得正确诊断。在SPECT骨显像发现的骨转移患者中有4例18FNaF PET/CT 发现更多的骨转移病变。李彦生等[11]对10例肺癌患者进行的研究同样显示,18FNaF PET/CT较99mTcMDP SPECT骨显像灵敏度高,99mTcMDP SPECT探查到的病灶均被18FNaF PET/CT发现,18FNaF PET/CT还发现了一些微小新病灶,以溶骨反应为主。18FFDG PET/CT在探测脊柱骨转移瘤方面较单纯18FFDG PET及CT灵敏度及特异性高,在鉴别良恶性病灶、区分生理性摄取及定位方面有更高的准确性[12]。Tateishi等[13]报道,有骨转移及其他多脏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其治疗后骨转移灶在PET/CT显像中标准摄取值的降低可作为对治疗持续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Eschmann等[14]报道,11C胆碱PET/CT探测前列腺癌骨转移也有很高的准确性。

3PET/MRI对骨转移瘤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常用方法。MRI与CT相比,软组织对比度更好,受检者可免受高X射线辐射,还可行核磁共振分光检定或功能MRI。彭婕等人[15]对28例肺癌脊柱骨转移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与MRI,得出PET/CT灵敏度为93.4%,特异性为95.6%,低于MRI的94.7%和100%。MRI具有良好的空间和组织对比分辨率,是评估骨髓最佳影像学检查[16],目前MRI与PET/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孰优孰劣尚不能很好界定。陆秀娣等[17]研究显示,PET/CT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高于MRI(χ2=5.457,P<0.0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PET/CT为全身性检查,在明确脊柱病变的同时可以了解肿瘤原发灶情况并发现其他转移灶,从而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是PET/CT优于常规CT或MRI的地方。随着PET/MRI技术的完善,PET/MRI可能在骨转移瘤临床前期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带来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核素全身骨显像在临床诊断中对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起到了很好的筛查作用。SPECT及SPECT/CT的应用提高了其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PET及PET/CT在早期诊断骨转移瘤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且与全身骨显像结合能显示更多的病灶,但由于费用较高,目前主要是在探测骨外组织、脏器病灶的同时观察骨组织;MRI是早期诊断骨髓转移的最佳影像学技术之一,能较核素全身骨显像更早探测到骨转移瘤病灶,且特异性更高(但受扫描野限制),可提高核素全身骨显像阴性而有中轴骨(尤其是脊柱)骨转移病灶的检出率,目前PET/MRI临床应用不多,其结合了PET及MRI 2种功能显像的优点,是值得期待的又一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应遵循影像诊断学的原则,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尽快早期、准确诊断骨转移瘤,为癌症的临床分期、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江勇,米岚,余大富,等.SPECT/CT对脊柱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1,31(4):223226.

[2] 蒋炳辰,张雪辉,高永旺,等.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血清CA153、CA50、IL8评价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J].右江医学,2013,41(2):189191.

[3] 张婷,姚昊,王志忠,等.99mTcMDP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2):19761977.

[4] EvenSapir E,Metser U,Mishani E,et al.The detection of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highrisk prostate cancer:99mTcMDP Planar bone scintigraphy, single and multifieldofview SPECT,18Ffluoride PET,and 18Ffluoride PET/CT[J].J Nucl Med,2006,47(2):287297.

[5] 北京协和医院编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核医学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9169.

[6] 张一秋,石洪成,顾宇参,等.SPECT/CT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的增益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1,31(4):219222.

[7] Hur J,Yoon CS,Ryu YH,et al.Accuracy of fluorodeoxyglucose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or diagnosis of single bone metastasis: comparison with bone scintigraphy[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7,31(5):812819.

[8] Uematsu T,Yuen S,Yukisawa S,et al.Comparison of FDG PET and SPECT for detection of bone metastases in breast cancer[J].AJR Am J Roentgenol,2005,184(4):12661273.

[9] Shie P,Cardarelli R,Brandon D,et al.Metaanalysis:comparison of F18 Fluorodeoxyglucose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bone scinti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Clin Nucl Med,2008,33(2):97101.

[10]王俊起,高硕,李彦生,等.18FNaF PET/CT对初始肺癌患者骨转移诊断的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09,36(15):868872.

[11]李彦生,王俊起,刘磊,等.18FNaF的合成及其在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6,26(1):1820.

[12]Townsend DW.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J].Semin Nucl Med,2008,38(3):152166.

[13]Tateishi U,Gamez C,Dawood S,et al.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orphologic and metabolic monitoring of response to systemic therapy with integrated PET/CT[J].Radiology,2008,247(1):189196.

[14]Eschmann SM,Pfannenberg AC,Rieger A,et al.Comparison of 11CcholinePET/CT and whole bodyMRI for staging of prostate cancer[J].Nuklearmedizin,2007,46(5):161168.

[15]彭婕,董爱生,左长京,等.肺癌脊椎骨转移18FFDG PET/CT与MRI的对比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4771480.

[16]曹成,杨惠林,胡海,等.脊柱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2,32(2):151.

[17]陆秀娣,徐文贵,戴东,等.18FFDG PE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3,33(3):179183.

(收稿日期:2013-12-21修回日期:2014-05-06)

(编辑:梁明佩)

影像学范文第4篇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脑实质的MRI:T1WI脑髓质信号稍高于皮质,T2WI则稍低于皮质. 脑脊液,信号均匀,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水抑制像呈低信号. 颅骨板障和脂肪组织: 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常见;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硬膜外肿瘤,常见为转移瘤. 脊髓空洞症病理上包括中央管扩张积水和脊髓空洞形成两型. (一)脑肿瘤: 1.星形细胞瘤: (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是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类型,也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在大脑,儿童小脑.) 【临床病理】

肿瘤按分化程度分为Ⅰ~Ⅳ,1级分化良好,呈良性;2级是良恶交界性肿瘤;3和4级分化不良,呈恶性. CT表现:病变多位于白质。1级肿瘤通常呈低密度灶,其内可见瘤结节,分界清楚,占位效应轻,无或轻度强化(除毛细胞和室管膜下巨细胞型外),2-4级肿瘤多呈高低或混杂密度的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可呈不规则环形伴壁结节强化,有的则呈不均匀性强化。(恶性越高,占位,水肿,强化越明显) MRI检查:病变T1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恶性度越高,其T1和T2值愈长,囊壁和壁结节强化愈明显。 2.脑膜瘤

CT表现: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常见斑点状钙化。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类圆形,边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时可出现中度或重度水肿。颅板侵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增强扫描时一般表现均质明显强化。MRI检查: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均一性强化,临近脑膜增厚并强化称“脑膜尾征”,并有一定特征。MRA能明确肿瘤对静脉(窦)的压迫程度及静脉(窦)内有无血栓。 3.垂体瘤4.听神经瘤5.颅咽管瘤 6.转移瘤

多自肺癌(男),乳腺癌(女),前列腺癌,深爱和绒癌等原发灶,经血行转移而来.特征:小肿瘤,大水肿. (二)脑外伤

1.脑挫裂伤2.脑内血肿

3.硬膜外血肿:CT:颅板下贱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

4.硬膜下血肿:CT:急性期见颅板下新月形成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CT图像上等密度血肿,MRI常呈高信号,显示清楚5.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常见,出血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一般7天左右吸收..(三联征: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 (三)脑血管疾病

1.脑出血:以高血压性常见,好发于基底节,脑丘(偏瘫),脑桥和小脑,易破入脑室. CT:急性期 亚急性期 慢性期 发病时间:<1周;2周~2个月;>2月

血肿密度:高;等;低

周围水肿:有;逐渐减轻;无 占位效应:有;轻;无. MRI:急性 亚急性 慢

发病时间:<3天;3天~1月;>1月 T1WI信号:等;高;低 T2WI信号:低;高;高. 2.脑梗死

(1)缺血性梗死: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灶;2~3周时可出现”模糊效应”,病灶变为等密度而不可见.(2)出血性梗死

(3)腔隙性梗死:系深部髓质小动脉闭塞所致.缺血灶为10至15mm大小,好发于基底节,丘脑,等,中老年常见.T1低信号,T2高信号.MRI对脑梗死发现早,敏感性高. 3.动脉瘤

好发于颅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蛛网膜出血常见原因. 脑CT,已成为脑部检查的主要技术.颅内炎症和脱髓鞘性病变,只能行CT和MRI检查,且MRI较CT敏感.颅内出血,大多行CT,尤其急性期出血. 第二节 脊髓

(一)椎管内肿瘤(二)脊髓损伤(三)脊髓空洞症: 脑出血

CT检查:急性期血肿呈边界清楚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均匀高密度影,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入脑室可见脑室内积血。吸收期始于3-7天,可见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带增宽,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小血肿可完全吸收。囊变期始于2个月以后,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的囊腔,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脑梗塞

CT示低密度灶,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皮髓质同时受累,多呈扇形,基底贴近硬膜。可见占位效应。2-3周时可出现“模糊效应”,病灶变为等密度而不可见。增强扫描可见脑回状强化。1-2个月后形成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变。 脑膜瘤

CT检查: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常见斑点状钙化。多以广基底与硬膜相连,类圆形,边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时可出现中或重度水肿。颅板侵犯引起骨质增生或破坏。增强扫描呈均匀性显著增强。

MRI检查: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均一性强化,邻近脑膜强化称为“脑膜尾征”。 垂体瘤

CT检查: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均匀或环状强化。局限于鞍内的小于10mm的微腺瘤,冠状面平扫不易显示,增强扫描可见等、低、高密度结节,间接征象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

MRI检查:垂体微腺瘤显示由于CT。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垂体大腺瘤应注意观察双侧海绵窦、视交叉受累情况。 成人脑组织MRI影像信号特征

2 T1WI: 脂肪(白(高)); 白质(灰白); 灰质(灰); 脑脊液(黑); 骨(黑); 血液(黑)

T2WI: 灰白; 黑灰; 灰白;白;黑;黑. 第四章呼吸系统

大叶性肺炎的X线表现

大叶性肺炎: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为肺炎链球菌感染。病理改变分为四期: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消散期。临床表现: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咳铁锈色痰为典型特征。

X线表现:充血期可无阳性发现,或仅肺纹理增多,透明度降低。红色及灰色肝样变期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不同肺叶或肺段受累时病变形态不一。炎症累及肺段表现为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累及整个肺叶,呈以叶间裂为界的大片致密影。实变影中可见透亮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消散期实变区密度逐渐降低,表现为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影。 9.急性肺脓肿空洞和癌性空洞、肺结核空洞的鉴别

急性肺脓肿空洞:早期形成厚壁空洞,内缘常较光整,底部常见液平。急性期周围可见模糊的渗出影,慢性期周围渗出吸收减少,壁变薄,腔也逐渐变小,周围有较多紊乱的条索状纤维病灶。

癌性空洞:多见于老年,多为厚壁偏心空洞,内壁不光滑,可有癌结节,外壁可有分叶和毛刺征,常伴肺门、纵膈淋巴结增大。

肺结核空洞:多发于肺上叶尖段、下段和后叶背段,通常较小,壁薄,内壁光滑,周围常由卫星病灶。

10.肺结核的分型及影像学表现

肺结核是有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病。基本病理变化为渗出——肺泡炎,增殖——结核性肉芽肿,变质——干酪样坏死 一)原发性肺结核(Ⅰ型)又名原发综合征。

X线的典型表现“哑铃状”,包括①原发浸润灶;②淋巴管炎;③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

二)血型播散性肺结核(Ⅱ型)

⑴急性血型播散性肺结核:又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粟粒大小为1~2㎜,边缘清晰,粟粒影像特点主要是“三均匀”,即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密度均匀。

⑵亚急性及慢性血型播散性肺结核:双肺中、上野粟粒状或较粟粒大的阴影,其大小不

一、密度不等、分布不均。

三)继发性肺结核(Ⅲ型)成年人结核中最常见

⑴浸润性肺结核:多有外源性再感染结合菌或已静止的原发早重新活动所致。 X线征象:①局限性斑片阴影:多见于两肺上叶尖段、后段和下叶背段。②大叶性干

酪性肺炎:为一个肺段或肺叶呈大叶致密性实变,其内可见不规则的“虫蚀样”空洞,边缘模糊。③增殖性病变:呈斑点状阴影,边缘较清晰,排列成“梅花瓣”或“树芽”状阴影,为结核病的典型表现。④结核球:为圆形、椭圆形阴影,大小0.5~4㎝不等,常见2~3㎝,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偶有分叶,密度较高,内部常见斑点、层状或环状钙化;结核球周围常见的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⑤结核性空洞:空洞壁薄,壁内、外缘较光滑,空洞周围常有不同

3 性质的卫星灶。⑥支气管播散病变:沿气管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呈腺泡排列,或相互融合成小片状阴影。⑦硬结钙化或索条影,提示病灶愈合。 ⑵慢性空洞性肺结核:

X线和CT表现:①纤维空洞:上中肺野常见,壁厚,内壁光滑。②空洞周围改变:可见大片渗出和干酪病变,也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和大量纤维粘连。③肺叶变形:病变肺叶收缩,患侧肺门上抬,肺纹理紊乱,呈垂柳状。④代偿性肺气肿。⑤胸膜肥厚及粘连。⑥纵膈向患侧移位。 四) 结核性胸膜炎(Ⅳ型)

X线和CT表现: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表现,慢性者有胸膜广泛或局限性肥厚,可见胸膜钙化。

3、中心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

答:X线表现:间接表现(2分):①阻塞性肺过度充气(肺气肿);②阻塞性肺炎;③阻塞性肺不张。直接表现(2分):肺门影增深、增大和肺门部肿块(肿瘤本身或肿瘤与肺门增大的淋巴结)。反“S”征:发生在右上叶支气管的肺癌,其肺门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连在一起而成,他们的下缘呈反S状(1分)。CT表现:①支气管改变:支气管壁增厚和支气管狭窄(1分);②肺门肿块(1分);③侵犯纵隔结构(1分);④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1分)。

3、周围型肺部的CT表现

答:主要表现为肺内球形肿块(1分)。肿块常可见分叶征(1分)、毛刺征(1分)、胸膜凹陷征(1分)和不规则的厚壁空洞(1分)。直径3cm以下的小肺癌还可见空泡征(1分)和支气管充气征(1分)。增强扫描肿块呈密度均匀的中等强化,CT值可增高20Hu以上(1分)。增强扫描对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更敏感(1分)。

1.试述中心型期肺癌的简单含义和可能具有的各种X线表现,并述CT对检出和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的作用。

答:指肿瘤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在肺叶或肺段支气管壁内浸润生长,未侵及周围的肺实质,并且无转移者.早期中央型肺癌在胸片上可无异常表现,或表现为支气管狭窄的继发改变.肺含气量不足表现为局部的密度增高,阻塞性肺不张表现为肺体积缩小、密度增高,阻塞性肺炎引起斑片状阴影,阻塞性支气管扩张引起条索状影,局限性肺气肿表现为局限性密度减低及肺纹理稀疏。CT可显示支气管有轻度狭窄、管壁增厚或腔内结节。CT对支气管阻塞的继发性改变的显示比X线平片敏感。

12.纵膈常见的肿瘤和瘤样病变有哪些?

前纵膈:胸腺瘤和畸胎瘤,前心膈角区的肿块多为心包囊肿和脂肪瘤。 中纵膈:淋巴瘤,支气管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节细胞神经瘤)

3、浸润性肺结核的X线表现

答:①好发于肺尖和锁骨下区(1分);②多种性质的病变同时存在(1分),如渗出、增殖、播散(1分)、纤维化和空洞(1分)等。

4、肺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鉴别

答:结核球多数为圆形。边界整齐,无毛刺,少有胸膜凹陷征,内部常有环形、弧形或斑片钙化(1分),周围多有卫星灶(1分)。

外围型肺癌多为分叶状肿块(1分),有短细毛刺,可有空泡征但很少有钙化,多有胸膜凹陷(1分)。

4、大中性肺炎的X线表现

答:充血期:X线片可无阳性发现,CT可呈磨玻璃样阴影(0.5分)。

实变期:密度均匀致密影,边缘模糊,可占据整个肺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CT较X线显示更好(1.5分)。

消散期:实变区密度逐渐减低,可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最后可完全吸收。(1分)

五) 其他肺外结核(Ⅴ型):按部位及脏器命名。

11、肺癌

肺癌按发生部位可分为三型:1)中央型:位于肺段和段以上支气管,鳞癌多见。2)周围型:位于肺段以下支气管,各种组织学类型均能见到,以腺癌为主。3)弥散型 :位于细支气管、肺泡和肺泡壁,呈弥漫性生长。 中央型肺癌

X线表现:肺门肿块呈分叶型和边缘不规则型,常伴有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 CT表现:1)支气管改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2)肺门肿块:分叶状或边缘不规则肿块,常同时伴有阻塞性肺炎(受累支气管远侧肺组织实变)和肺不张(肺叶、段均匀性密度增高并伴有积液)。

3)侵犯纵膈结构:受侵犯的血管可表现受压移位,管腔变窄或闭塞,管壁不规则等4)纵膈肺门淋巴结转移

肺癌中央型;; 周围型

X线:肺门高密度影或肺门增大。支气管狭窄引流不畅多可发生阻塞性肺炎。右上叶支气管肺癌可出现反“S”征。;;;; 密度较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病变。可见分叶和毛刺征,可形成胸膜凹陷征。

CT:

1、 支气管增厚、狭窄甚至完全闭塞以及肺门肿块,并发的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

2. 增强扫描肿块的CT值可升高20HU以上,纵膈结构受侵或淋巴结转移;;;

1、外围肺组织内发现结节或肿块,直径小于3厘米者多为“空泡征”“含气支气管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直径较大者可见“分叶征”,边缘可不伴有毛刺,肿块没可有癌性空洞

增强肿块CT值可升高20HU以上MRI: T1WI呈中等均匀信号,T2WI呈高信号,不均匀;;; 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不均匀。肿块发生坏死时,T1WI呈均匀低信号,低于流体信号,T2WI呈高信号,高于流体信号

第五章循环系统

第六章消化系统与腹膜腔 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

龛影位置

胃轮廓外

完全或大部分在胃腔内

龛影形状

畸形或椭圆形

不规则,扁平,有尖角

龛影大小

多<2.0cm

多>2.5cm 龛影边缘

光滑、整齐

不光整,有充盈缺损

龛影口部

粘膜水肿,有粘膜线、

指压迹样充盈缺损;

有不规则

项圈征、狭颈征

环堤破坏、中断 龛影周围粘膜

均匀规则纠集

不整齐纠集

邻近胃壁

柔软、有蠕动波

僵硬,无蠕动波 16原发性肝癌与肝海绵状血管瘤CT鉴别

血管瘤 肝癌

简性质 良性肿瘤,可多发 恶性,多单发

述造影 瘤体内出现血湖,呈“爆出现肿瘤血管,有肿瘤染色和充盈进米花”状,早进晚退,无缺损,静脉早显(动静脉短路),展肿瘤血管 门脉可有癌栓形成。

期CT

1、平扫类圆形低密度区,

1、平扫呈边缘不规则低密度病灶可胃境界清楚,密度均匀。

2、合并坏死和囊变。

2、增强表现为动癌增强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脉期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的围出现结节强化,门脉密度高于正常肝,门脉期对比剂迅X期、延迟期对比剂逐渐填速下降,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肝。对线满,对比剂在血管流内快比剂在肝癌内快进快出。

3、可有肝表进慢出。 门腹膜后的淋巴结肿大,腹水,门现

脉癌栓的表现。

MRI T1WI呈均匀性稍低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高于正⑴T2WI呈高信号,在重T2WI常肝组织,增强后,肝癌实变部分充上呈现“灯泡征” 增强,坏死区无强化。

盈缺损,形状不规则,多见于蕈伞型癌

⑵胃腔狭窄、胃壁僵硬,主要由浸润型癌引起,也可见于蕈伞型癌

⑶龛影,多见于溃疡型癌,龛影形状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周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称为环堤,其轮廓不规则且锐利,环堤上见结节状和指压迹状充盈缺损,这些充盈缺损之间有裂隙状钡餐影。所有以上表现统称为半月综合症

⑷粘膜皱劈破坏、消失、中断,粘膜下肿瘤浸润常使皱劈异常粗大、僵直或如杵状和结节状,形态固定不变 ⑸癌瘤区蠕动消失。

5、胃溃疡的钡餐X线表现

答:

1、直接征象:①龛影或钡斑②龛影周围水肿带:粘膜水肿线1-2mm、项圈征、狭颈征③粘膜纠集。

2、间接征象:①分泌增加,空腹潴留液②局部压痛③胃排空时间延迟(胃动力及张力异常)④痉挛性改变。

5、胃癌的钡餐X线表现

答:

1、充盈缺损、胃腔狭窄;

2、粘膜中断、破坏;

3、胃壁僵硬、蠕动消失;

4、胃腔内龛影、半月综合征。

4、胃肠道钡餐检查的X线基本病变有哪些? 答:

1、轮廓的改变:①龛影;②充盈缺损

2、粘膜及粘膜皱襞的改变:①粘膜破坏;②粘膜皱襞平坦;③粘膜纠集;④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

3、功能性改变:①张力改变;②蠕动改变;③排空功能改;④分泌功能改变。

6

第九章骨关节与软组织 骨肉瘤的X线表现

分为成骨型、溶骨型、混合型,各类型肿瘤其表现有所不同 总体上具有四大征象:

*溶骨性骨破坏:皮质、松质、骨膜新生骨 *骨膜反应:Codman三角

*肿瘤骨形成:为诊断最重要依据 *软组织肿物:肿瘤侵入软组织 3.骨疏松与骨软化的不同

骨疏松 骨软化

骨量减少 密度减低 类骨矿化不足密度减低 骨小梁细少 清晰 骨小梁粗糙模糊 罕见假性骨折 假性骨折较常见 骨折发生率〉畸形 畸形发生率〉骨折

4.长骨骨折基本X线表现

1、骨折线

2、断端错位、成角(对位对线关系)

3、端重叠

4、断端旋转 5.椎体骨折X线表现

X线表现:椎体变扁呈楔状;椎体可见横行高密度带;有时可见分离骨片;椎间隙正常;后突成角,错位 6.腰椎间盘突出的CT、MR表现

CT表现:1.椎间盘边缘超过相邻椎体边缘:椎间盘膨出为均匀性凸出,椎间盘突出为椎间盘后缘局限性突出于椎体后缘;

2.硬硬膜囊受压变形,硬膜外脂肪间隙狭窄或消失,侧隐窝变窄; 3.神经根受压移位;

4.合并髓核钙化、椎间盘真空征、椎体后缘骨赘、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上下关节突退变增生

MRI表现:1.矢状位突出的椎间盘呈半球状、舌状向后方或侧后方伸出 2.横断位变性的椎间盘后缘均匀或局限性突出于椎体后缘,硬膜外脂肪、神经根及脊髓受压移位变形

3.脊髓受压可出现水肿或缺血性改变

4.髓核游离时,游离的碎块与椎间盘主体分离,存在于硬膜外间隙,可位于椎间盘水平,也可位于椎间盘上方或下方的椎体后方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

参考答案: 1.软组织肿胀:发病24小时后可见 2.骨质改变:发病2周后可见

骨破坏:干骺端,不越骨骺,逐渐遍及骨干

骨膜反应:明显,形成骨壳后致骨外形改变

死骨形成:大小不等,小可吸收,大需手术

软组织肿物:脓液穿透骨膜聚于软组织内

骨质增生硬化:骨干变粗,髓腔消失 主要特点:早期表现为软组织肿胀

不同范围的骨破坏

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

7 死骨形成 脊椎结核的影像表现

X线表现: •椎间隙变窄(出现早)

•椎体破坏呈楔状,或呈塌陷状并相互嵌入

•椎体后突,脊柱成角畸形

•寒性脓疡

•愈合后:椎体形态不规则,但密度正常,椎间隙消失,椎体呈骨性融合

CT表现: 骨破坏呈多发、散在碎片状

椎体后突可见椎管狭窄

脓肿呈液体样密度改变

脓肿边缘可见异常对比增强 MRI表现: 相邻椎体信号异常

椎间隙变窄、信号异常

椎旁脓肿呈液性信号表现

脊髓受压、水肿 关节结核与化脓性关节炎的不同 参考答案:

化脓性关节炎特征是急性起病,症状明显,早期即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骨端破坏先见于关节的承重面,破坏区比较广泛,晚期表现关节骨性强直

滑膜型结核多为慢性发展,骨破坏先见于关节的边缘,以后累及承重部分,关节软骨破坏较晚,间隙狭窄出现较晚,邻近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明显

3、长骨结核、脊椎结核影像学表现

X线:长骨结核—松质骨中出现局限性类圆形、边缘较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现象;骨膜反应少见;在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泥沙状”死骨。

脊椎结核——溶骨性骨松质破坏,以腰椎多见,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体融合;脊椎曲度改变(后突);椎旁脓肿形成(冷性脓肿)。

CT检查:长骨结核——低密度的骨质破坏区,其内常见多数小斑片状高密度影为死骨;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结核性脓肿密度低于肌肉,增强后可有边缘化。 脊椎结核——低密度骨质破坏、死骨和椎旁脓肿的显示优于X线平片;椎管狭窄;结核性脓肿呈液性密度,增强后呈环化增强。

MRI检查:脊柱结核的骨破坏区在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并混有少许低信号影。骨破坏区周围骨髓反应性水肿在T1WI上也呈低信号,而T2WI上呈高信号。结核性脓肿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其内可见斑点状或索条状低信号影,代表脓肿内的纤维化和钙化,增强后脓肿壁可强化。

4、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 恶性

生长状况: 生长缓慢,无转移; 生长迅速,可有转移

局部骨变化: 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锐利与正常骨界限清楚,骨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 呈浸润性骨破坏,边缘不整,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不清,累及骨皮质,造成不规则破坏和缺损

骨膜新生骨: 一般无骨膜新生骨,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无骨膜三角; 多出现

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并见骨膜三

周围软组织变化: 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多无软组织肿块影,如有肿块,边缘清楚; 易侵入及邻近组织、器官形成骨外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5.骨肉瘤(恶性骨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分型 好发年龄:青少年,11~20岁约占50% 好发部位: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干骺端为多发位置)

临床特点:局部进行性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局部皮温常较高并可由浅静脉怒张。病变进展迅速,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常较高。

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骨破坏和瘤骨形成,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及其破坏,软组织肿块,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中的肿瘤骨形成等。 CT检查:骨肉瘤的骨破坏表现为:骨松质斑片状缺损,骨皮质内表面的侵蚀或骨皮质全层虫蚀状、斑片状破坏甚至大片缺损。骨质增生表现为:松质骨、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和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常偏于病骨一侧或围绕病骨生长,其边缘大多模糊而与周围正常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分界不清,其内常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

MRI检查: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瘤骨和瘤软骨钙化在T2WI上显示较好,均表现为低信号影。

根据骨破坏和骨增生的多少,以X线表现为基础,骨肉瘤大致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其表现分别为:

成骨型: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明显时可呈大片致密影称象牙质变,骨破坏较少或不明显。骨膜增生较明显。软组织肿块内也有较多肿瘤骨。

溶骨型: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增生。骨破坏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低密度区,边缘不清。骨膜增生骨易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软组织内大多无瘤骨生成。

混合型:骨增生和破坏程度大致相同。 6.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

㈠急性 临床表现:1.发病急、高热和明显中毒症状; 2.患肢活动障碍和深部疼痛; 3.局部红肿和压痛

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在发病后2周内,软组织改变: 1. 肌间隙模糊或消失;

2. 皮下组织和肌间分界模糊;

3.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的条纹影,靠近肌肉的部分呈纵形排列,靠外侧则呈网状。

发病2周后可见骨改变。干骺端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数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模糊,其内骨小梁模糊、消失,之后破坏增大,至骨干甚至全骨;骨膜增生,皮质外有条状高密度影平行分布,可分节、分层;骨质增生,破坏周边有轻度增生密度增高,使破坏区与增生相间;死骨形成,骨质发生局灶性坏死,形成条状高密度影。

CT检查:可示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骨膜内炎症、骨质破坏和坏死。 MRI检查:

1、骨髓充血、水肿、渗出、坏死,T1WI上呈低信号。

2、受累周围组织:软组织肿胀,肌间隙和皮下脂肪模糊不清,在T2WI上呈高

9 信号。

㈡慢性 临床表现:急性期迁延不愈的原因主要是脓腔和死骨的存在。因死骨可积存细菌,抗生素不易渗入其内,影响病变愈合,导致炎症呈长期慢性病程。 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上可见明显修复表现,即在骨破坏区周围有骨质增生硬化现象。骨膜新生骨增厚,与骨膜融合,外缘呈花边状,因此骨干增粗,轮廓不清。骨内膜也增生,致使骨密度明显增高,甚至骨髓腔变窄、闭塞。骨质破坏、死骨和通向骨皮质表面的管道状骨质破坏影——骨瘘管。 CT检查:表现如X线平片

MRI检查:

1、增生的骨质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

2、肉芽组织、脓液和瘘管在T1WI上呈低信号后稍高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 7.化脓性关节炎和关节结核在影像学上的鉴别

化脓性关节炎:较严重的急性关节病,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血液至滑膜感染关节而致病,也可因骨髓炎继发侵犯关节所致。多见于承受体重的关节。病理见关节滑膜明显充血及水肿。

关节结核: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的并发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分为骨型关节结核和滑膜型结核。

X线: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表现为关节囊肿胀和关节间隙增宽,后因关节内脓液中蛋白溶解酶的作用,关节软骨被破坏,即引起关节间隙变窄。病变进展迅速,由于肉芽组织增生并侵及骨端,使关节下骨质发生破坏,以承重部分较明显。愈合期,病变区骨质增生硬化,严重时造成骨性强直。

关节结核—病程发展缓慢,关节软骨破坏较晚,以致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较晚,程度较轻,骨质破坏一般见于关节面边缘,以后才累及承重部分,一般无骨质增生硬化,而邻近的骨骼和肌肉多有明显的疏松和萎缩。

1、简述成年人骨折和儿童骨折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均可表现为骨质断裂。(2分)

不同点:由于儿童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骼了,即骺离骨折。另外,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看不到骨折线,即青枝骨折。(3分)

1、简述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

答:骨巨细胞瘤以20-40岁多见,约占65%,(1分)好发于骺板已闭合的四肢长骨骨端,(1分)X线表现多较典型,病变直达骨性关节面下,数为偏侧性破坏(1分)。边界清楚。分为分房型和溶骨型(1分)。病变呈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变薄,一般无骨膜增生。(1分)

1、试述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病理及X线(包括CT)表现

影像学范文第5篇

一、选择题、填空题

1、踝关节侧位中心线经内踝上(

)cm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2、头颅侧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外耳孔上2.5cm

3、副鼻窦瓦氏位摄影体位要求听眦线与暗盒成多少度角

: 37度

4、乳突梅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

45度

)度角,经被检侧乳突射入暗盒中心

5、膈上肋骨正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 (

深呼气屏气

)

6、肺后前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

(

深吸气后屏气

)

7、 腹部摄影摄影球管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 : ( 1米 )

8、最常用于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是 : (

硫酸钡

)

9、常用于灌肠检查的对比剂是

(

医用硫酸钡

)

10、用于脑血管造影的最佳对比剂

(

碘苯六醇

)

11、膝关节髁间凹后前位片,髁间凹呈 : (

切线位投影

)

12、膈下肋骨摄影,采用的呼吸方式为

(

深吸深呼后屏气

)

13、心脏右前斜位摄影,曝光前须先 : (

口服硫酸钡

)

14、颅骨凹陷骨折,应选择哪一摄影位置 : ( 切线位 )

16、颈椎侧位像,显示的部位 : ( 下颌骨、上下关节突、寰枢椎 ) 而不显示的部位:椎间孔狭窄

17、CT机房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 40%-65% )

18、腰椎椎弓峡部断裂,正确地摄影体位是 : ( 腰椎双斜位 )

19、视神经孔后前轴位摄影,矢状面与台面呈 ( 53度 )

20、观察颈椎椎间孔病变,正确的摄影体位是

( 过屈位

)

21、CT值定标为0的组织是: ( 水 )

22、目前,对胃肠道疾病检查最佳的方法是 ( 内镜

)

23、肠穿孔、胸腔积液、肠梗阻、骨盆骨折四种病变,哪个不适合于立位摄影 ( 骨盆骨折 )

24、透视和摄影都要利用的X线特性是 ( 穿透性 )

25、心脏左前斜位,摄影的角度是 ( 60度 )

26、变动管电压法计算管电压的公式为

( V=2d+c )

27、腰椎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

孔上3cm

脐)

28、胸部后前位的摄影距离: 1.5米

29、CT增强中最常用的对比剂有:离子型有机碘水和非离子型有机碘水

30、手后前斜位的中心线经下面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 第三掌指关节

31、用于显示手舟骨最佳摄影体位 : 腕关节尺偏位

32、髋关节正位中心线经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垂线向外( 2.

5 )cm处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3、头颅正位(后前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 枕外隆突 )

34、汤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多少度角,由前额部经两外耳孔连线中点相应高度射入(

30度

)

35、副鼻窦柯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多少度角,经鼻根射入 (23度)

36、乳突许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多少度角,经被检侧乳突射入暗盒中心 (

25度

)

37、乳突梅氏位摄影体位要求头转向被检侧,且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成多少度角

( 45度 )

38、腰椎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 脐孔上3cm

)

39、膈上肋骨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水平射入

(

两肩胛下角连线中点

)

40、膈下肋骨正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 ( 深吸气呼出后屏气 )

41、腹部前后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 ( 深吸气呼出后屏气 )

42、足的正位、斜位中心线应对准: ( 第三遮骨基底部

)

43、胸部疾病首先采用那种检查方法 ( 摄影

)

44、最常用于消化道造影检查造影剂是 (

硫酸钡

)

45、高危患者、婴幼儿心脑血管造影时最好选用的对比剂为 ( 非离子对比剂

)

46、有关髋关节前后位摄影的要点 (

双足跟并拢,足尖自然外旋 )

47、外伤性颅底骨折,禁止使用的摄影体位是 ( 颅底颌顶位 )

48、心脏右前斜位时,X线从患者的( 左 )侧摄入体内

49、胸部摄影,中心线经

(

第6胸椎入射

)

50、心脏左前斜位,摄影的角度是 ( 60度 )

51、结肠造影检查前的准备有( 清除结肠内容物

)

52、颈椎正位摄影,中心线应 (

向头侧倾斜15°角,对准甲状软骨下方射入探测器中心

)

53、医学影像技术包括 ( X线检查技术 )、( CT检查技术 )、( MRI检查技术 )、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

55、碘过敏试验方法有 ( 口含或口服试验 )、( 静脉注射试验 )、( 结膜实验 )。

56、常用的阴性对比剂有 ( 空气 )和( 二氧化碳 )

57、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至少包括 ( 肘 )关节,胫腓骨近端正侧位至少应包括 ( 膝 )关节。

58、头部摄影的基准线有哪些。

(

瞳间线、听眦线、听眶线、听鼻线、听口线

)

59、普通X线检查主要指( 普通X线摄影

)和( 造影检查 )

60、数字X线检查包括( CT )、 ( DR )、( DSA )

6

1、静脉肾盂造影时,注药完毕后于 ( 7 )分钟, ( 15 )分钟和 ( 30 )分钟各摄肾区片一张。

62、优质X线照片条件有 ( 符合诊断学的要求 )、( 适当的影像密度 )、( 恰当的影像对比度

)、( 良好的锐利度 )、 ( 较少的影像噪声 ) 。

二、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2、CT值:是通过人体正常组织结构之间、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异来显示组织结构和病变。

3、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映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

4、X线摄影方向:X线摄影时,X线中心线投射于被检肢体的方向。

5、听眶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6、MRI水成像:是指对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I成像技术。

7、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共用网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即为造影检查

8、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

9、CI伪影: CT图像中与被扫描组织结构无关的异常影像,可能影响诊断

10、窗口技术: 将CT值有选择的进行适当的灰阶图像表达,提供最大诊断信息的技术

11、X线摄影体位:是指X线检查时被检者身体的姿势。

三、简答题。

1、CT扫描检查注意事项?

答:(1)、CT检查必须注意放射线的防护;(2)、认真了解病史及既往影像检查资料;(3)、注意增强扫描中的过敏反应;(4)、对危重患者的处置。

2、头颅骨后前正位摄影要点?

答:(1)、体

位:俯卧,前额及鼻尖贴摄影床面,上肢弯曲,手扶床面,保持身体稳定。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重合并垂直。 听眦线垂直床面。胶片上缘超过颅骨顶部,下缘超过颏部。 (2)、中心线:经枕外隆凸垂直射入探测器。

3、心脏右前斜位摄影要点?

答:(1)、体位:右前胸与面板成45°。右手背放于臀部,屈肘内收,左手上举抱头

(2)、中心线:经左腋后线,第6胸椎高度垂直射入探测器

4、腰椎前后位摄影要点?

答:(1)、体位:仰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一致并垂直。两上肢平放在身体两旁,冠状面与床面平行。下肢弯曲,脚踏床面。 (2)、中心线:对准脐上3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

5、MRI扫描的禁忌症?

答:(1)、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2)、颅脑手术后有动脉夹存留患者;(3)、体内有铁磁性物质患者,如枪炮弹片、金属异物存留等;(4)、心脏手术后有人工金属瓣膜患者;(5)、金属假肢、金属关节等置换患者;(6)、有胰岛素泵、神经刺激器患者;(7)、怀孕三个月以内患者。

6、CT密度分辨力的定义?其主要影响的因素?

答:(1)、CT密度分辨力又称低对比分辨率。它表示CT设备对于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以百分数表示。

(2)、因素:探测器灵敏度、采集层厚、像素噪声、系统的MTF。

7、DSA的禁忌症?

答:(1)、碘和麻醉剂过敏;(2)、严重的心肝肾疾患;(3)、严重的血管硬化或穿刺血管严重阻塞病变;(4)、急性炎症、高热;(5)、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6)、穿刺部位感染。

8、胸椎后前位摄片时的摄影要点?

答:(1)、体位:仰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一致并垂直于床面。两上肢放于身旁,身体保持稳定

(2)、中心线:对准肩胛骨下角连线中点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9、膝关节前后位摄影要点?

答:(1)、体位:仰卧或坐位,膝关节伸直放在探测器上,膝部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 。 (2)、中心线:经髌骨下缘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0、输尿管造影的适应症?

答:(1)、子宫病变,如炎症、结核以及肿瘤;(2)、子宫输卵管畸形,子宫位置或形态异常;(3)、确定输卵管有无阻塞及阻塞原因和位置;(4)、各种绝育措施后观察输卵管情况。

11、危重患者和急诊患者的X线摄影注意事项?

答:(1)、必须的急救准备 :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应在现场,同时做好不测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2)、对病情的把握 : X线摄影前对病情要有基本的判断,在控制并保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大致稳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X线摄影检查。 (3)、尽量减轻对患者的影响 : X线摄影曝光前,尽量先做好相关的其他准备工作,包括先设置好摄影条件,以减轻X线摄影过程对危重患者和急诊患者的不利影响。

(4)、适应性变通处理 : 在不影响X线基本诊断的前提下,对规范化摄影位置规定的体位、角度、焦点至探测器的距离、中心线入射点等可做一些变通处理,即采用“适应性摄影位置和摄影技术”。 (5)、避免医源性损伤 : 摆放位置的动作务必轻柔小心,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

(6)、及时处理及时补救 : X线曝光完成后,要迅速进行模拟图像或数字图像的后续处理,尽快向影像诊断医生或临床医生提供符合要求的图像;若图像不符合要求,一般应立即予以重新摄影。 (7)、注意防护 : 注意X线防护,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或减少患者和医护、医技人员的X线剂量。

(8)、避免感染 : 对开放性外伤患者和手术患者应有无菌意识,尽量做到无菌操作,避免对患者造成“医源性感染”。

12、静脉肾盂造影适应症?

答:(1)、尿路结石、结核、囊肿、肿瘤、慢性炎症和先天性畸形;(2)、原因不明的血尿和脓尿;(3)、尿路损伤;(4)、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5)、肾性高血压的筛选检查;(6)、了解腹膜后包块与泌尿系的关系 。

13、静脉肾盂造影禁忌症?

上一篇:视觉影像下一篇:三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