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论文范文

2023-03-07

小学生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已经深入国民心中,其教学理念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大意义,多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 教学运用

科学探究即学生用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理解科学家如何研究自然界的各种活动[1]。目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应用到小学科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运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用科学探究架起知识和学生理解之间的桥梁,确保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科学探究观念,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探究教学法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再好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发挥实效,更不用提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了。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发现教学生活实例,亲近教学自然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例如,在开展《遗传与变异》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生活常见的动物——猫,来开展教学。教师在PPT教学课件上,展示一窝小猫,猫妈妈是白色的,五只小猫中两只是白色的,剩下的三只都是橘黄色的花猫,那么猫爸爸是什么颜色?通过小猫的颜色,依据动物的遗传规律,推断出猫爸爸应该是橘黄色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遗传与变异》教学时,也可以采用实地参观动物园中老虎一家、豹子一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学生对“遗传”知识的理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小学科学教学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大胆的质疑,帮助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小学生年龄小,见识不足,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有疑问,同时,在学习中,学生也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提供思想基础。

笔者在教学中就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在教授学生“生物伙伴是如何相互合作的?”知识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实际生活的观察:哪些昆虫可以帮助传播花粉。学生一般都会得出蝴蝶、蜜蜂的答案,但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在观察中得出苍蝇也会帮助传播花粉。课堂教学时,学生听到他的观察结果,哄堂大笑。笔者立即打断教学过程,鼓励该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让其它学生思考“苍蝇”真的能帮助花粉传播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一小节教学视频,里面包含蝶类、蜂类、蛾类、蝇类等昆虫传播花粉的过程,学生认识到“蝇类”确实可以帮助花粉传播。这位学生受到笔者的鼓励,在以后的教学中,观察事物就更仔细、认真,其他同学受到他的激励,也更喜欢从多方面观察事物。

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法的重要目标,教师在回答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3.借助有效的實验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又一重大内容,教师借助有效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途径,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实验问题解决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结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再也没有比实验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的教学内容了。

例如,在开展“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实验:将收集好的一些实验用水放置在课桌上,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些水滴里有没有其他东西呢?学生看着干净的水,一般都会认为什么都没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设计教学假设——水滴里是没有生物存在的。根据这一假设,教师设计如下实验环节:“我们肉眼观察到水滴里是没有生物的,通过前面的教学我们知道肉眼观察是有局限的,今天我们就借用科学的手段——显微镜来观察水滴里的世界吧。”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水滴里有很多微生物,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得出与假设不符的教学结果——水滴里有生物存在。在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法的最好土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趣味性、实践性,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成长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在运用科学探究法的时候,一定要借助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借助有效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进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明辉.科学探究的内涵及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学研究.2011.07:59.

小学生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依托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湖北省城乡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实践探索》的研究,首先对武汉市和孝感市城区小学和乡村小学进行充分的调研,其次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乡村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走向探究的科学活动课;加大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外活动;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等。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生;提升策略

本文依托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湖北省城乡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实践探索》的研究,首先对武汉市和孝感市城区小学和乡村小学进行充分的调研,其次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提升乡村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科学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形式教育合力。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不同环境,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小学生的整个生活。学校、家庭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科学教育出现漏洞。三者对小学生科学教育的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具体来看,对乡村小学而言,要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意识到科学教师的重要性,建设一支专职稳定的科学教师队伍,在教师评职称和评优评先过程中要予以公平对待。同时学校应提供充足的教学仪器材料,满足科学课实践教学的需要。对家庭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要让家长加入到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当中。家长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认识到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家长要给孩子学习科学提供时间保证和物质保证。对社会而言,要重视对科学教师的培养,吸引广大优秀师范生投身科学教育事业。同时为科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场所,如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陈列馆和植物园,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等等。

二、加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

小学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及活动性强的科目。课程涉及的知识很广,需要动手实验的事物很多,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自制力差,因此在上科学课时,组织教学的难度大,对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高。因此,需要从职前和在职教师两方面加强师资培训。

首先,師范教育是科学教师持续时间最长,获得知识最为系统的职前培训。在职前培训中,师范院校需要增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专业课程,增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教师教育课程的教育,以及增加教学见习、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实践课程,尤其是要让师范生多接触并了解小学科学教育实际,从而培养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对乡村教育的热爱,鼓励更多的优秀师范生投身到乡村科学教育事业当中。其次,要逐步完善职后培训,形成脱产、不脱产的,长期、短期的,专项、全能的,集中、分散等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给乡村地区小学科学教师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各项培训当中。在培训内容上注意要用综合的模式来培养科学老师,要让他们亲身经历综合科学课程,使他们对综合课程有直观的感受,产生个人的直接经验。

三、走向探究的科学活动课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探究为主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所谓科学探究是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过程和能力。乡村小学在科学探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一是加深乡村师生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探究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在追求外在活动的同时注重内在的体验与思维。二是选择正确的探究方式。帮助乡村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向主题活动教学、问题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网络环境教学、思维导图教学等教学方法转变,从而使科学课探究的“味道”更浓。三是转变乡村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作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探究者;体验生活,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倡导合作,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突破传统,让学生成为探索者。

四、加大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各种资源。由于科学课程的特殊性质,它对课程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科学课程的内容与自然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科学课程的实施也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一切都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要加大乡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具的开发。广大教师为教学需要进行教学具的开发,主要是利用身边的低成本材料,制作出适宜的教学具,自制的教具往往更接地气,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二是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场所,是基本的办学条件。实验室的建设应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从硬件配备、环境布置、日常管理及功能拓展等方面工作着手,保障教学的需要。三是校园和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在课堂学习之外,开发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各种资源,包括校园环境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场所,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乡土资源等。四是开发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以其丰富性、生动性和便捷性可以很好的弥补乡村小学现实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网络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信息来源要丰富生动;学生在线学习和交流;在线学习评价和测评;在线学习评价和测评。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外活动

在小学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有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科学课外活动是从科学课堂教学中派生出来的,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特别是在强调以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的延续问题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类课外活动。科学课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体验类,比如记录天气、饲养小动物、培植种子、观察月相、自然笔记、观鸟、观星、寻找化石、参观活动等等;二是科技类,比如科学小制作、机器人、航模、空模、无线电、创客活动等等。作为乡村小学,一方面要发挥本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展相应的自然体验类活动,学校周边的草地、树木、农田等为学生研究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现成的材料,乡村地区晴朗明亮的夜空为天文观测和记录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技类活动,例如开展课外科技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让学生自由创造和发展。除此之外,乡村小学还可以开展科学课外阅读和写作,科学参观和调查,科学报告会和讲座等其他形式的活动。

六、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小学科学的课程评价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所倡导的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时机全程化。这些也促使乡村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方式要进行调整,一是从评价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转向于评价总体的发展状况,改变以科学知识作为唯一评价的内容,注重对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的评价。二是以甄别、选拔性为功能特征的评价转向于激励和发展的评价,改变精英式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三是从注重静态分数变化的评价转向与过程和发展历程相结合的评价。通过观察学生,访谈学生,记录典型事件,分析学生作品,查阅成长记录袋,用量表评析,布置作业,学生之间相互评议等方法进行过程性评价。四是师对生的评价转向于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相结合,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五是以分数为指标转向多样性评价,精确性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六是侧重定向、定量的评价转向与综合、定性相结合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乡村小学要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方法得当、实效性强、操作性强的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技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张宏齐.灵活运用数字探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8(12).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杜学佼,女,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湖北省城乡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实践探索》(课题批准号:2016SJJPA 3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小学生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实践活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配的,另一方面,其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也相吻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活动存在较大的弊端,很多的活动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学生的素质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基于此,下面笔者对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模式,以期能够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对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现状进行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很多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的计划和教学的任务,根本没有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求。另外,很多学校也并没有开展任何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只是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中让学生自由活动。

很多学校的老师认为,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只要让学生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就够了。实际上,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想法,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想法。小学教育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以及实验的兴趣,而不单单是完成教学的任务。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来对学生的科学兴趣进行激发。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如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等。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形象且具体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通过对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对于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觉得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相对较为枯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到小学科学科普实践基地去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小學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分析

小学是学生塑造品格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核心素质的关键时期。而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与学生科学素养和核心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和核心素质培养是更加有力的。探究型的教学模式就要求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的实践中去,将自己关注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来进行分析,进而对问题给出合理有效、科学的解释。

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遇到的问题积极的进行分析,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实际的情况来做出合理的解释。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播,需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思考和分析,并运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释问题。

综上,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三、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设计

基于以上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特点,以及其实教学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动手能力,内化学生学科认知。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有以下几种设计方法。

1.调查实践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学习思维

教师需要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为学生创设一些观察以及调查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知识,进而使得自身的学习能力有效的提高。

(1)创设观察活动

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到观察方面的知识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布置一些观察的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的观察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科学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这为教师教学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条件。对于教师来说,其要深入的解析教材的内容,寻找适合学生的观察点和切入点,通过对生活的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观察机会,进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思维。

比如,教师在进行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教材的知识进行阅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种子发芽时需要的条件。然后布置观察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家中开展种子发芽的实验,对发芽的一个过程进行观察,并记录种子每天的状态,形成观察日记,然后在班级进行展示。学生领到任务后都积极地行动了起来。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利用花盆以及玻璃瓶等器皿来对种子发芽的过程进行观察。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观察学习能力,教师每天对学生需要观察的内容进行归纳以及提示。学生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的学习到了如何进行正确地观察,对于种子的发芽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认识。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观察的任务,使学生能够顺地开展观察学习,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观察的要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启动调查活动

对于科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调查活动是非常常见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以及材料进行搜集,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进行调查和走访,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以及感知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科学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抓住学生的思维趋势,进而开展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学科认知。教师也可根据生活的环境特点来进行活动布设,使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心理诉求能够得到真正的满足。

比如,在进行《蚯蚓的选择》的教学时,教师课余给学生布置调查的任务,让学生调查蚯蚓主要的生活地方。学生可以走访有经验的居民,而后调查结果,寻找能够找到更多蚯蚓的地方。因为学生对于蚯蚓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对蚯蚓生活的环境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走访活动。通过对学生家长以及邻居的走访,大多数学生都获取了足够的有效信息,并根据有经验人士的指点找到了蚯蚓的藏身处。经过调查和寻找,学生发现原来蚯蚓是喜欢在潮湿和阴暗的环境下进行生存的。

2.实验制作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科学的学科中,科学实验和手工制作是最为常见以及重要的两种教学实践活动,教学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积极的培养和提高。

(1)科技实验活动

科学现象需要验证和探索。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验操作活动,需要根据实验操作的必要性以及实验操作的难度,对实验进行多次的筛选,进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机会,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分析和操作以及总结归纳的机会。对于一些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实验来说,可能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这也就需要教师的亲自参与以及亲自进行操作的示范。而对操作相对简单的实验,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自主地开展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操作过程中充分的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教师可以布置学习的任务:虽然我们对于阳光下的影子非常的熟悉,但是当阳光照射的角度发生变化时,我们身上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个变化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吗?如果遵循着规律,其遵循的规律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利用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听到要开展实验操作时都显得非常的开心和兴奋,便纷纷的行动起来。学生利用了多种自制的道具来开展实验的操作: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影子进行观察,对不同时刻的数据进行记录,而后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也有的学生拿出直尺在窗台上标出了影子的标记,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来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得出了实验的结论。

(2)手工制作活动

在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手工制作也是非常常见和重要的内容。教师需要对手工制作的条件进行有效的分析,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并给出较为直观性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认知。在科学实验的開展中,手工制作是经常涉及的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激发。在对学生手工制作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就存在的科学原理进行探索和探究,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比如,在开展《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对于生态具有一定认知,教师针对学生这的基础设计了一个《做一个生态瓶》的操作实验:需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健康的生活和生存。学生需要做的是模拟一个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学生拿到任务后开始积极地讨论和准备,很快就有了制作的方案。教师要求学生说明制作的步骤,并根据步骤分小组进行实际的操作,就操作的情况进行讨论和完善。待生态瓶制作完成以后,需要进入到实验的操作环节,学生就每个步骤进行记录。

3.生活实践活动设计,内化学生学科认知

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科学学科方面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发明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提升的机会。发明创造是科学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发明活动,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难度较大的实验很难开展,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要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他们能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

比如,在《光的反射》的内容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首先了解和掌握广反射的现象以及知识,而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设计实验:我们都知道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的,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利用手中的材料来自行制作一个潜望镜,比较谁的制作更加的精确进而精准。学生听到了后都非常的兴奋,并利用课余的时间开始对材料进行收集,并对方案进行拟定,反复的进行修改,最终制成了自己满意的潜望镜。在课堂展示阶段,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制作过程,并对潜望镜的特点进行了重点的介绍。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制定定向发明任务,给学生提供难得的学习契机,从学生优良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丰富科学认知。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教学中,要运用科学的精神来培养学生,这对于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情景,积极带领学生真正地走出去,让学生在寻找和观察中不断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科学科普实践基地活动实施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0424)】

参考文献:

[1]熊晓辉.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

[2]汤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7).

[3]林云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态度养成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4]张超.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6).

[5]范眉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23).

[6]郭娟.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错误认知资源的有效利用[J].华夏教师,2019(27).

[7]孙宁.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

[8]庞慧.基于创新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具制作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

[9]张春亮.信息化视野下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的对策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

[10]张煜,白欣.小学科学教学中“历史—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J].基础教育研究,2018(19).

小学生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在进行小学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科学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从小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魅力,不但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为学生以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进行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提高自身素养,從而把科学知识渗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人类的物质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科学已经成为人类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几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影响。公众对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的熟悉也对个人、社会和政治决定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而言,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科学课教学质量。小学科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等也成为了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

二、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片面化。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资源匮乏。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

三、当代科学教育变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提升具体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养基础。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基础,就是学科知识。试问连小学科学基本学科知识都不夯实的教师,其教师素养自然不高。因此,小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科学学科内在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的掌握,为教师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立足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以探究实践的视角去审视课程;其二,适当的将当前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去,不断实现自身学科知识体系的动态化完善;其三,处理好课程内部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关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学科学知识网络体系,以此去开展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科学课强调学生探究,自主建构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教师需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适度地帮助、指导学生,由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自信,学会交流与合作。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要以自然界和社会为大课堂,重视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灵活设计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地,引导学生学习与解决身边的自然科学问题,使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提高教师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是一种手段,是一种途径,更是一种能力,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兴趣都需要的一种途径,更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同样,对于科学教师来说,探究既是自身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一种途径,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所以,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不仅要运用已有的观察实验材料准确而迅速地完成观察实验操作,更要利用身边的事物和材料去设计和加工实验,提出更多的效果优异的观察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这本身就是科学教师探究能力的体现。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且这些素质要求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具备的,需要教师长期地学习、研究、实践、探索,才能逐步形成。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形成,必将能够促使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必将能够适应新时代科学教育的需求,必将能够开创小学科学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戴丽敏. 当代科学教育变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素养刍议[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33-136.

[2]张阿媛. 改革开放三十年小学科学课程演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亓英丽. 科学的文化属性与当代科学课程建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李水霞.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小学生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所谓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上,当教师讲授知识或者提问时,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冷淡,乃至沉默不语,缺乏该有的应答踊跃性和自觉性,形成“沉默课堂”。只有紧密联系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际,深入研究分析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此来减少课堂沉默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补充了我国对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沉默研究的空缺,引起科学教学者对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沉默的重视。

【关键词】 科学课堂;课堂沉默;对策研究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沉默现状的归因探析

1. 农村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面子意识”、“应试文化”都在影响着科学课堂的沉默现象的发生。农村学生畏惧老师,生怕回答错了问题遭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就不回答问题,只听老师讲授或是其他同学来回答。

应试一直是困扰科学等综合学科高效開展的绊脚石,由于科学不需要考试,学好、学坏都不会影响成绩,造成了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的不重视,甚至在科学课上做其他主学科的作业。

2. 农村教师的因素

农村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间接地导致了学生课堂的沉默。比如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觉得不愿发言的原因是“老师总喜欢找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回答,我举手了,老师也不喊我回答”。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导致了科学课堂上总是那些所谓的优等生在做主角,与此同时也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3. 农村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农村小学生的性格内向

农村学生因为内向不太喜欢参与小组和集体活动,在课堂中也不爱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能力弱,导致其在大众面前发表意见的欲望降低。

(2)农村小学生的自信心缺乏

农村学生缺乏自信是科学课堂也是其他课堂沉默的一大因素。农村的小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家庭的背景等影响,自信心更加缺乏。

因此,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沉默现状的原因可归纳为两大方面:一类属于“主动型沉默”,此类是由于农村小学生的自身因素造成的。另一类则属于“被动型沉默”,这可归结于农村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农村教师因素、农村家庭因素等造成的。

二、关注个性特征,消除“主动型沉默”的因素

1. 增强农村小学生的求知欲

挖掘和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乐趣是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的前提。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生活在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植物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的各部分各起到了什么关键性作用?让学生观察校园或田野的具体植物,写下观察记录。活动中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变化,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提出、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积极性

农村小学生性格内向是因为无法让他们感受到生在农村的优越性。如观察蝴蝶、蟾蜍、知了、猫、树木这些很常见的动植物;喂养小动物和种植植物,并观察其生命周期,研究其繁殖过程,进而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特点;同时,进一步观察动植物的形状特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里这些内容会受到一定制约,但是就农村的孩子而言,以上所列出的教学内容则是如此的熟悉,如此的容易实现。这也是农村小学生在学习科学上为之骄傲的。

农村优越的自然条件也表现在其具有十分充裕的非生物资源岩石、土壤等等。教师只要恰如其分的利用,发挥它们独特的作用,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一下便被点燃了。

3. 增强农村小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促进学生知识发展的同时,也对在成长变化中的学生的灵魂进行塑造。因此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时常表扬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竞争。农村小学生在学习科学上的求知欲激活了,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增强了,科学课堂上的的“主动性沉默”便自然而然的消除了。

三、改善环境,降低“被动型沉默”的影响

1.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因素

农村的小学生更加畏惧老师,生怕回答错了问题遭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还不如不回答问题,只听老师讲授或是其他同学来回答。这就需要我们的科学老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相处。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畏惧便会逐渐消失,变为热爱科学教师、热爱科学学习。

2.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与教学技能

对于农村科学教师必须要开展各种专项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反思自身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反思,找出和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专业知识,加强教学研究能力建设,促进专业发展。农村科学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就能得到优化,沉默的课堂便能好转。

3. 改善家庭因素对学习科学的负面影响

农村孩子的家长较低的文化素养对孩子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这些客观因素无法改变,但是作为一名农村的科学教师有能力改善这些客观因素的负面影响。让家长在家庭经济许可的条件下,为孩子开展课外的科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向前. 论课堂沉默[D]. 曲阜师范大学,2005.

[2] 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初一下数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