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范文

2023-09-07

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范文第1篇

1.幼儿园适龄幼儿为三周岁至(

)周岁 A六

B四

C五

D七 2.幼儿教师应树立科学的(

)

A世界观

B人生观

C教育观

D价值观 3. 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 A生物遗传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家庭环境因素

D个人心理因素 4. 幼儿健康不包括什么( ) A身体健康

B身心健康

C心理健康

D家庭健康

5. 幼儿园教育是通过(

)来实现的,它不仅为幼儿系统地提供新的学习经验,而且是帮助幼儿把学习经验系统化,引导其心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A课堂教学

B教育活动

C教师讲解

D户外活动

6. 教育目的是指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没有反映了( )方面的要求 A驾驭载人的培养规格

B努力方向

C成长方向

D社会倾向性 7. 体智能教育的领域不包括(

)

A健康运动

B灵活思维

C品德修养

D考试成绩 8.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爱国守法

B爱岗敬业

C教书育人

D适龄学习 9. 体智能教学是运用什么教学达到幼儿健康的目的( ) A课堂性教学

B户外性教学

C家庭式教学

D游戏性教学 10. (

)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A意念

B概念

C思想

D模式 多选题

11.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境创设的要求(

)

A丰富性和启发性

B美观性

C适宜性

D经济性 12.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 )

A参与者

B支持者

C合作者

D引导者

13. 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 ) A幼儿园教育的作用

B社会环境的影响

C家庭影响

D遗传作用

14.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

)

A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D培养学术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5. 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

A集中教学活动

B日常生活活动

C环境创设,家园合作

D社区教育资源 16. 我国的教育原则概括为(

)

A教育公益性原则

B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C推广普通话原则

D奖励突出贡献原则

17. 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室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察一下哪几种(

)

A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B爱国守法

C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任课教师沟通

D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18. 两仪生四象中的四象包括(

) A老阳

B少阴

C白虎

D朱雀 19. 筛选整合技巧包括(

)

A打枝削叶,巧提主干

B删繁就简,去伪存真

C合并同类,列举异义

D敲骨吸髓,挖掘隐含信息

20.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得以区分(

)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A文学

B人类学

C政治科学

D法律和社会学 21. 婴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有(

) A哭

B笑

C恐惧

D兴奋 22. 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有(

)

A社会本为论与个人本位论

B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C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3. 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常用方法有(

)

A榜样示范法

B评价激励法

C成果欣赏法

D图片观察法 24. 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是(

) A幼儿

B家长

C管理人员

D教师 25. 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活动类型包括(

)

A游戏活动

B教学活动

C盥洗活动

D生活活动 26. 《纲要》提出语言领域的目标是(

) A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B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C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D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27.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 )

A家庭结构

B婚姻关系

C社会文化

D学校教育

28. 艺术是人类(

)(

)和(

)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

A欣赏美

B感受美

C创造美

D表现美 29. 健康领域的目标有哪些?(

)

A习惯良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

B知道必要的安全常识

C身体健康

D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 3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教育环境大致分为( ) A社区教育环境

B学校教育环境

C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环境

D家庭教育环境

判断题

31. 体智能教育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潜在能力的发挥,促进体力的提升(

) 32. 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

) 33.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 34. 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常规,坚持一贯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

) 35.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人员等方面(

) 36.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37. 幼儿教师还要熟悉与学前教育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刻理解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精神,以及阶段性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等。(

) 38.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

) 39.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他律。(

) 40.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代表性观点是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

) 41. 幼儿性格的发展的表现为活泼好动,喜欢交往这两个方面。(

) 42. 教育不仅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

) 43.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环节主要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如厕,离园活动。(

) 44. 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

) 45. 绘画和以绘画为主的简单图表是幼儿表现和记录的主要形式。(

)

46. 培养学前儿童保护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包括:爱护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擦鼻涕、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涂画,节约用水、电、纸张、粮食等习惯。(

) 47. 儿童越小对他们的教育就越难,对未来教育影响就有影响。(

) 48. 体智能课程设计的行为目标:勇敢果决,独立自主,团队合作,自信心,专注力等(

)

49. 幼儿体智能专任指导教师的定位是幼儿体育活动和亲子活动的专业指导者(

)

50. 音乐游戏是运用音乐节奏与旋律,培养孩子的情感与节奏感达到运动效果与身心健康的目的 (

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短板和不足,探讨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优化和转型升级策略,希望对推动高师学前教育转型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师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课题类型及编号:一般经费自筹课题GS[2018]GHBGZ010。

随着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理念持续深入推进。各高师院校纷纷行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有了很大进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创新,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等思维的影响,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去审视,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内容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亟需思考解决。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要求

1.学前教育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有效结合

核心素养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精神,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这些要求在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改革中,要加强学与思的有效结合,启发学生的智慧,吃透书本知识但又不限于书本。不仅要教授学生关于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要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新方法解决问题。要善于针对学前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当前家庭和幼儿的新特点,积极思考分析,打破惯性思维,不断推陈出新,研究解决幼儿学前教学管理中的重难点课题。

2.核心素养视域下要求课程设置要加强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性。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近几年,高师学前教育逐渐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逐渐增强。我国高师学前教育十几年的深化课改目标也是要打破死读书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该说高师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契合的。但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对象是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幼儿,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同的关爱和管理方式,这一点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求更高。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知与行的转化上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3.课程内容设置的目标上要确保人才本领和道德的共同提高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要有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要求以“以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更重要的是要思想道德素质过硬。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不仅熟练掌握幼儿的心理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教学中始终用爱心关心关爱每一个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进步。这对课程设置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重视学生“德”的培养,科学增设教学内容,不断强化以德育人的成效。

二、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高师院校要按照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前教育人才,首先是高师课程设置的改革优化。课程建设是高师院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高师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效载体,也是衡量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水平、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依据。因此要坚持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关键就是要在课程设置上调整优化。但是对照核心素养要求,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面还有以下几点问题:

1.课程定位不够清晰

近年来,地方高师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围绕核心素养要求,在学前教育的课程与专业、理念与模式、产学研结合等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但是还要清醒的看到,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在对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目标定位上比较模糊,虽然学前教育办学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但是课程内容还是以传统师范教育色彩为主。

2.课程统筹规划不够明确

各级地方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有的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在制定课程规划和内容时各自为政,都各自追求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多样性,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有的盲目追求高大全,创新和凝练不够,高师院校各系、管理机构缺乏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性规划和指导,各部门满足于完成了各自教学任务,管理分散、机构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形成互相联通、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主要是高师院校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不够科学、整体统筹力量不足,教育资源的使用没有纳入院校的统一管理使用。

3.对德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够重视

有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盲目追求实用性,放松了对德育和心理培训的要求,在调研中发现,高师学前教育有的学生由于之前高考成绩不理想,学习中有自卑心理,学习缺乏主动性,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在家里娇生惯养,花钱大手大脚,没有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有的认为毕业后找工作还是靠关系,不注重学前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课改学习效果不明显。无法适应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课程设置比较封闭,部分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

一些高师院校学前教学缺乏活力和灵性,教材和课程设计比较老化,对当前国内学前教育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把握的不准,有的高师院校闭门造车,学生所学与当前学前教育市场所需不匹配。在服务面向方面,有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的倾向,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面向市场和就业导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设置和课程开设过于理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充分体现应用性;在科研方面,忽视学前教育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有效整合,没有充分体现地方学前教育特色,启发思考和研究力度不够,培养的高端人才少,中低端人才多。

三、加强和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几点思考

1.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优化应坚持向核心素养转型发展的原则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优化的目标就是要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塑造学生,课程设置要从理论学术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变。高师应对学前教育课程定位重新思考,对与之相应的课程发展类型、层次和目标重新定位,坚持服务地方幼教事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特色发展原则。高师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瞄准学科前沿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幼教特殊行业发展需要,强化内涵建设,注重特色發展,立足于高师院校办学优势,寻找课程的特色、学术前沿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契合点,重点打造优势的重点课程。坚持课程、学科、专业一体化改革原则。通过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动学科和专业的优化改革,推进课程、学科和专业的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竞争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围绕高师课程改革发展实际,协同传统课程、应用课程和交叉前沿课程的关系,构建以高师基础课学习为主体,以满足幼儿教育社会所需应用型课程为突破口,构建规模适中的课程结构。

2.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确保课程改革与时俱进

高师院校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完成的信心,组织相关教师到先进院校参观培训,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创新发展的思维。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以德树人,坚定他们为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积极贡献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靠素质立身做人的信心。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确保课程改革方向正确,确保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3.立足本院实际,积极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

着眼核心素养,加强课程改革和实践,首先要着眼于优势互补,整合和提升传统课程内容。要立足现有实际,节约成本,用好用足原有课程的良好基础。在发扬传统课程优势的同时,应面向社会需求,加快传统课程转型发展,突破课程和专业壁垒,开展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研究,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打造成为应用型课程和创新型课程。

4.加强调研“院园”配合,确保课程改革贴近需求

高师院校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学生学习、科研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成立调研组,到周边省市幼儿园和幼教机构深入调研,与驻地幼儿园结成“学研对子”,带着问题分析研究,形成针对性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成果,及时调整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率和就业率。

5.统筹协调强化配合,确保保障体系高效有力

结构决定功能,组织的结构样式决定了目标能否实现。高师院校在顶层设计上要明确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学院应成立专门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能够对各部门和专业系进行统一指导,保障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扎实推进。要加强对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划设计,立足当前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实际,紧盯市场人才需求,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合力和效率。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和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结合实际,加强对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困境的思考和相关问题的解决,确保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黄俊,梁艳.卓越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路径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2]皮梦君,梁进龙,时松.贵州省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作者简介:

朱燕(1984年-),女,汉族,甘肃陇西人,本科学历,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师音乐教育的定位是其应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从理论层面来看,这一理念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从实际执行层面来看,高师音乐教育的服务观念有待加强。鉴于此,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關键词:高师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

一、基础课程改革下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教育体系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定位是其应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从理论层面来看,这一理念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从实际执行层面来看,高师音乐教育的服务观念有待加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未能认识到基础音乐教育的研究价值

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应该从基础教育做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说,基础音乐教育研究应该是音乐教师的工作重心,教师应当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非一味沉浸在高深的形式主义中。但与此矛盾的是,正是那些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研究更容易发表在音乐核心刊物上,这一矛盾的逻辑其实十分简单,高深的音乐理论研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读懂,也不敢妄加评论,因此,“读不懂”就被等同于“权威”,自然也就能够发表在重量级的核心刊物上。然而,这一现象的存在无形中导致音乐教师竞相追逐高深理论研究,忽略了基础音乐教育研究的意义,极大地阻碍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很多教师甚至是部分领导都认为基础音乐教育是浅显的,既然是“基础”就无需加以深究,研究价值微乎其微,在思想上对基础音乐教育研究存在严重的偏见。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是培养我国未来音乐教育师资的圣地,高师院校音乐教育所要研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如果教师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基础音乐不屑一顾,学生又会对基础音乐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如果没有扎实的音乐基础,音乐教育是否能够真正为学生所受益?这些问题都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只有解决了基础音乐教育研究问题,让院校的研究目光重新聚焦于基础音乐研究,才能切实提高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水平。

(二)缺乏对音乐教育的整体认知

从我国当前教学现状来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们存在固步自封的倾向,只关注历史研究成果,不仅缺乏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进一步研究,而且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知之甚少,缺乏对音乐教育的整体认知。教学观念狭隘、教学衔接不足是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声乐教师认为,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是《音乐理论学》教师的职责,与自身无关,合理地将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的重担推脱到理论学教师的身上。在声乐老师看来,他们只负责学生的声音教学,而不承担学生的思想教育责任,最荒诞的是,这一想法竟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实际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学模式已经产生了较大变化,对音乐学科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采取“闭关”政策,关起门来搞教学,忽略了动态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间接造成了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脱轨,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中、小学音乐教育。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者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就像是公司对产品发行市场的调研,如果不了解市场必然会导致公司的失败,因此,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变化和课程改革进程,分析其师资力量需求,是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必须主动参与调研,打破当前的被动局面,积极响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聚焦基础音乐教育研究,从而更好地实现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接轨。

二、加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一)对于教育性课程与专业性课程的合理调整

针对当前的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多模仿专业音乐院校,只是针对“师范”教育的目标,增设了《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的课程,教育管理者希望课程设置能够兼具师范性与专业性的特征,但却陷入了两者均不足的尴尬局面。因此,高师院校应该重视师范院校本身的教育性特征,结合音乐教育改革政策,主动调整音乐课程设置,形成科学的音乐课程架构。

首先,教师应该把相关课程重新进行分类整理,将专业课教育与理论思想教育重合的部分进行归类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针对性地保留学生所真正需要的部分;其次,要注重音乐的时代性,紧跟时代发展,结合当下音乐教育环境和音乐教育改革政策,摒弃落后元素,调整现代化课程设置。在学科整合的基础上,理清学科归属关系,可以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养课程,主要通过必修课的方式开设;另一类是专业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呈现。这种分类方式较为简洁,在设置音乐课程时,教师应当围绕音乐审美的核心,发挥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尽量避免“公共课程”这一说法,一方面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另一方面,“公共课程”这一命名容易给学生在心理上带来“此课程不重要”的观念误导。

(二)重视选修课程

教师在调整课程设置时,必须果断去除一些冗余的必修课,增设选修课程,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音乐教育信息。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成为高师音乐教育的重点解决问题。上文已经提到,很多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的仅仅是开设了“老三样”,并且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合部分,缺乏教学针对性。在这种课程模式下,虽然学生意识到了教育性学科的重要性,但很难提起兴趣认真去学,也就进一步导致了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理论水平低下的问题。

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将教育理论学与音乐专业课程相结合,不再单纯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开设,而是改为《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增加音乐专业水平,丰富理论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兴趣,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门数。

广泛涉猎音乐课程,拓宽各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是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考虑学生的兴趣偏好,这些都是高师音乐教育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三、增强专业针对性,抓好教育实习工作

师范教育不同于传统院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就是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这也是音乐专业师范生走向教育领域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来说,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会到部分中、小学进行音乐教学实习,通过这一阶段的实习,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基础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的改革变化,明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而调整心态树立教育责任感,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高师院校也能够通过学生的实习过程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从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的实习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实习时间短、实习院校选择随意的问题,多数院校的实习时间为一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教育工作的意义,很多学生可能由于一时新鲜而对音乐教育饱含热情,根本没有意识到教育工作背后的辛苦与神圣。因此,高师院校要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教育认知体系。

高师院校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学校的选择上力求稳妥,可以与部分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变化以及中、小学师资需求变化。校方可以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听取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的建议,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本校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另外,学校可以建立毕业生追踪制度,通过对他们工作情况的了解,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能够实时了解当前音乐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对自身学习体系做出适应性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首先是要调整好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整合教育性、专业性课程,重视选修课程;其次是要增强专业针对性,抓好教育实习工作,强调高师音乐教育的服务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炫.论高师音乐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教育科学,2012,(04).

[2]黄耀文.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8,(03).

[3]刘丽英.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观点的不断改变,大众对音乐的需求也在逐渐提升。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音乐水平的不断提升,西方音乐体系已经不再是主流音乐。高师教育就是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传统声乐的继承者,这样才有利于传统声乐的传播和理解,而不是只有专门的歌唱家和表演者去理解音乐,能够让大多数人对声乐的文化和价值进行理解。因此,本篇文章就对大众音乐文化需求下的高师声乐教育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反思,希望能够促进我国高师声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高师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反思

音乐能够提升被教育者的素质,这种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高等教育当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升各方面素质,其中,音乐就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途径之一。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之下,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工作也逐渐被重视。通过本篇文章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大众音乐文化生活的时代背景

1.1 经济生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就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金与商品的流通,使商品的运行机制超越国界。除了经济全球化之外,音乐也逐渐呈现全球化的趋势。音乐全球化就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音乐文化的交流,这样也能不断促进经济不断地发展。

1.2 文化生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消费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消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文化商品变得商业化。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些冷门的音乐创作者对音乐进行创作,除了专业人士能够欣赏之外,大多数人并不会对其多加关注。[1]但是大多数音乐创作者都是以大众的口味进行音乐的创作,这样以大众口味为基础,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创作出来的音乐也有各自的特点。音乐创作出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自己喜欢的音乐买单,这也就使得音乐更加大众化。

大众化音乐既受到高雅文化的影响,还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这就使得大众音乐文化相对于高雅文化更加通俗,更加具有市场。通过对这两个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众化音乐和普通音乐或者市场化的音乐存在很多的不同,虽然音乐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和人类的内在精神相融合,已经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大众化的音乐能够体现出来的方面有很多,比如民俗风情、内心感受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大众化的音乐不但要求创作者具有高水平,还要求创造出来的音乐具有良好的实践性。

2 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2.1 教育理念

早在20世纪20年代,教育体系就已经进入中国,伴随着教育体系的进入,不同风格的音乐教育理念也在中国高师音乐教育中不断蔓延开来,对以后的音乐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对声乐进行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是使用意大利式的美声为主要的训练方法,这也是在声乐教育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而且还在此种方法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标准,这样就形成了参考西方声乐的中国式声乐演唱方法。[2]高师声乐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以西方的声乐技术作为参考标注,这样对我国声乐教学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过度使用西方标注作为参考,这就导致中国传统的音乐风格出现丢失的现象,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对我国的声乐形态以及唱法风格进行了解,这样就导致学生的风格越来越单调,欣赏过程中越来越乏味,很难将学生的个性发挥出来,这也与现在的教育初衷不相符,并且也与现在世界的多元化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随着选秀节目的不断增多,许多脱颖而出的选手在大众化的音乐文化中并没有被大家广泛的接受,甚至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3]这就给我们很大的警示,如果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人去支持,去喜爱,那么这种音乐就很难继续得到发展。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审美模式在国外发达国家开始走下坡路,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这种纯粹的美学理论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原始的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时的发展形势,一种新式的建立在多元化经济和文化交流基础之上的音乐教育模式被提了出来。

2.2 教育模式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变,现在我国声乐教学上使用的模式和大的音乐学院在教学上使用的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使用相同的模式的优点就是教学方式和教学程度都会遵照相关规范进行,拥有系统性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单一,并且也没有丰富的内容进行讲解,使用的教材具有浓郁的西方教育方法,在最后的评判时,还会以是否对西方的表演模式精通作为评判标准。例如某一地区,开设专门的音乐专业的大学超过五所,但是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只有三所。[4]现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突出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性特征,在进行高师教学时,大多数都是参照音乐学院的教育模式,这就导致程度的要求不同,没有明确的示范性和地方性,这样就对以后我国的高师教育来说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现在大众化的音乐文化生活情况之下,师范类院校应该突出自己的综合素质,应该让学生全方面地认识和了解各种类型的声乐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理解各种类型的声乐形式,这样也能促进学生对各种声乐形式的接受,发自内心地去传播声乐文化艺术,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育和学院声乐教育的不同之处。

3 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之下的高师声乐教育反思

3.1 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的音乐教育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也越来越明显,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快。各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减少文化趋同的现象发生。中国的文化教育在走向世界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特色,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其他国家的声乐教育。大众化的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与生活和人文环境以及历史传统建立全面的联系,形成固定关系。这样在文化全球化的情况下,大众化的音乐文化生活仍然会根据地域的不同呈现差异化。

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与本区域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学生,因此,建立相关学科时要对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进行了解,根据社会的发展程度安排相应的教育学科,确立办学目标,这样学校才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5]例如,湖南是一个具有渊源文化的大省,历史文化深厚,又有许多喜欢娱乐休闲的市民,这样大众音乐文化就应该具有浓郁的湘湖特色。高师音乐教育还要注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优先对本地区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适应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在不同的环境中应用,这样学生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3.2 高师声乐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声乐教育就是要促进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人们更适应现在的发展规律,这也是现在重要的思想行为方式,这样音乐教育就有了很重要的意义。高师声乐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对声乐文化的传承,还要对声乐文化的认可。声乐文化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渊源的历史,这也是最为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在语言出现之前就通过声乐对情感进行表达。[6]所以不同区域的人有着不同的声音特性,这是一直都存在的。大众化的声乐教育就是对区域内的声乐进行传递,让其充分认识到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这样声乐文化就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高师声乐教育还应该理解其区域内或者其他区域的声乐文化。声乐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理解的现象,声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正确地对声乐知识进行了解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将误读出现的情况消除。这样不但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正确交流,还能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情操。对声乐文化进行了解,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还能将不同区域内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进行融合,促进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3.3 教师声乐观念的更新

高师声乐教师应该认识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学院是不同的,这样就应该对声乐文化的意义进行界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丧失文化意义,还能减少高师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丢失,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还能对声乐文化进行传播。

高师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这样才能进行新的调配。在大众化的音乐生活需求下,高师声乐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会对整个区域的声乐欣赏水平产生影响。[7]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理解声乐艺术,而不是成为歌唱家或者是通过表演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4 学生对声乐学习的观念更新

如今社会正在向多元化社会发展,音乐教育的个性与人的基本价值有了紧密的连接。人的基本价值包括幸福感、满足感以及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高师音乐教育应该对个人的生活进行探究,这样个人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师声乐教育改变了西方声乐体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不断对我国声乐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对声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深入理解。

高师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大众化的音乐文化背景是通俗的、市场化的。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下,音乐教育不但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还需要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人们不会再用消遣取乐的方式来看待声乐艺术,声乐艺术也可以保持自己的自尊,无须放下自尊来迎合低俗的趣味,声乐艺术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与大众的心灵相契合。高师声乐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为大众打开新的大门,并且能够用平等的态度接受不同风格的声乐,还能够与其进行正常的交流。

4 结语

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离开声乐,声乐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地域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本篇文章就对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剖析,然后对现在的高师教育进行反思,希望能够促进我国高师音乐学声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鑫鑫.论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师素质[D].曲阜师范大学,2011.

[2] 柏瑞雪.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下的高师节奏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 赵燕.大众音乐文化生活需求下的高师民族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11(03):37-38.

[4] 商立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师音乐专业管乐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153-154.

[5] 谭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师民族音乐教育[J].音乐大观,2012(02):39-40.

[6] 冯灿明.高师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

[7] 郑晓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建设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178-179.

作者简介:谢婷婷(1985—),女,广东汕头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教育学从其理论奠基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到理论体系的蓬勃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其不断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起推动作用的过程。本文在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思考教育学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应然价值,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教育学;教师教育专业化;案例法

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所谓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一个是非专业的教师经过有组织的、专门的序列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这是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微观理解。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10月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第六条就对教师专门职业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说明。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运动是为了满足大学中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们提高地位的需要。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大力宣扬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家依靠各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培养教师。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开始得要早很多,自从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诞生,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对教书先生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规则都蕴含着加强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及其在教师培养领域的运用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本文试图从对教师教育专业化宏观理解的角度来看教育学学科在这一进程中历史作用的演变,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的实际对其价值、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

一、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变迁

(一)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进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概括,可划分成这样四个阶段:

1.教育理论的奠基与教师职业经验化、随意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前。教师这一职业停留在经验化和随意化的阶段,缺少规范性的理论指导,“学者为师”,虽然传统教育理论的积淀已经比较深厚,但对于如何成为合格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2.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和教师职业初步专业化的开始。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681年,法国人拉萨尔举办了“教师讲习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教育家弗兰克用教会捐款和私款创办了一个“师资养成所”,但这时教育理论知识尚未真正进入课堂,教师的培训仅被视为一种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其后,经过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发展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1776年10月,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学科面对---30位学生讲授。主讲人康德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这在教育史上意义深远,它唤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意识。赫尔巴特第一次把教育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之上,使教育理论向真正意义的科学卖出了关键的一步。历史进入19世纪中后期,在德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出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第斯多惠著有《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详尽论述了有关教学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乌申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应具有教育专业的修养,他主张师范生必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要求在师范学校附近设实习学校。

以上历史表明,教育学自其诞生到逐渐在教师培养上发挥作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其在教师培养上的不断被认可并具体运用,教师职业进入了初步专业化阶段。

3.教育科学的分化融合与教师职业走向全面专业化。二战后,国外教育家人才辈出,教育科学出现了众多分支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学科群进一步丰富,同时,元教育学、教育学史等学科出现,标志着对教育科学的反思与融合,至此,教育科学发展成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这一时期,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把师范教育并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师范学院成为综合型大学的一部分。师范教育的学制延长,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美国地方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占到总学分的1/3。此时,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社会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对个人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向个体生命的两极延伸。

(二)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变

我国拥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积淀,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依附于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各种“清规戒律”,再加上对教师的一些独特要求。整个教师群体散漫而无组织地存在着,给人呆板、僵化和老朽的印象。

近代中国在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演变上基本上是师从国外的经验。只不过每一阶段是向不同的国家学习,且其间有国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也有因政策原因导致的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沉浮,曲折多于成功。概括起来讲,主要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和革命派对日本师范教育经验的学习,这一时期教育学、心理学在师范教育的课堂上地位稳定,主要讲授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919-1949年对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经验的学习,在一些高师院校,教育、心理系科创建,教育科研队伍扩大;1949-1978年,教育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地位经历历史沉浮。文革期间教育类课程比例下降至1%,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教师不仅谈不上专业地位,个体生存都出现危机;1978年以后,教育科学的重建,立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时期。

二、对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的应然思考

从沉默到低声吟唱再到放声歌唱似乎可以概括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道路上几个重要时期的精神状态;诚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和地位确立都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夹杂着无数次间或的沉默。教育学在它自身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没有在沉默中归于沉寂和死亡,而是不断的枝繁叶茂,有力地推动着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做一个应然思考:

(一)教育学应帮助教师确立职业归属感,找寻职业幸福感

与教师教育中其它专业学科知识相比,教育学的知识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给即将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以指导。它应表明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要求,让那些渴望成为教师的人给自己一定的职业定位。同时,教育学知识避免了学科知识偏重知识体系的枯燥和乏味,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确立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追求。并通过教育艺术和方法的传授引导他们产生教育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不断找寻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教育学要引导教师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和了解系统的教育学知识之前,可能很多人心

中也有一些坚定的信念或理念。比如: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或好的英语老师、语文老师,等等。但对于好的标准,往往是头脑中原来所认可的老师的标准,是适合了自己过去需要的教师形象。至于自己的那些标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当前和未来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仍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对于这些已具备了教育热情的人来说,教育学知识应引导他们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树立起头脑中科学的教师形象并以此来省思自己日后的教学行为。

(三)教育学要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

诞生于实践中的教育学学科应该也必然去指导实践,只有在对实践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中教育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

当前我们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一种课堂行为,对教育学知识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讲解不是唯一方式,更何况除了对于专门搞理论研究的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价值都远远高于其理论价值。

所以,教育学在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在确立教师职业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教学恰恰漠视了教育学的应然价值,只为讲授教育学而教。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把教育学当成考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教学出现低效的状况。

三、改变教育学教学低效的关键策略:案例法

现代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设强调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价值的实现也把教学实践作为重要途径。那么,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建议采用案例法,并将这里的案例分为虚拟案例和真实案例。

(一)虚拟案例——改进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行使用的大多教育学教材是学科专家的理论成果,它们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缺少教学案例的到场。作为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和教师培训教材所选用的教育学教科书。应采集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并将理论与案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当然,这里所说的虚拟案例是相对于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而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育学教师也不妨结合理论知识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些虚拟案例,比如,找一个知识片段让学生来讲授,这其实是不同于学科教学法的教学的,教育学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去反思,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一生的教育生涯做好准备,他不以实践性目的的实现为终结。

(二)真实案例——教育学教学与多次的、及时的实习相结合

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教学案例,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升华和再反思。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PDS学校(Professional Devel- opment Schools,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它是将一些中小学作为PDS学校,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师范生可以在这些中小学担任一年的实习教师,他们不单纯是在正式教师的指导下教课,而是和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另外,这种合作还体现在合作大学的教师对这些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合作大学的教师要参与中小学各种教师会议,观察实习生的工作,有时还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开设硕士班课程,给中小学带去新思想的同时,也把各种新问题反馈给大学。这种发展形式开发了一种教师教育以大学为本和以中小学为本相结合的新的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2001年4月,我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最早与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几所中小学合作,创建了中国首批教师发展学校。

四、结语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一个长期且无尽头的过程,如何发挥教育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如何提高教育学教学的实效,如何在对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反思中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仅会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也将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责任编辑 曙 光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案论文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