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经济管理范文

2024-05-04

期刊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期刊已经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巨大转变,经营管理在期刊的运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涉及的面越来越宽。期刊的经营管理主要有品牌经营管理、内容经营管理、广告经营管理三个方面。只有加强这三个方面的经营管理,才能使期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期刊的品牌经营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品牌已成为各行各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点和核心。期刊的品牌一旦形成,期刊的名称也就转化成某种期刊出版文化的象征。例如美国的《时代》周刊,1923年创办,目前已经是美国乃至世界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的品牌效应。《时代》有美国国内版、国际版以及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版,各版内容基本相同,占据着巨大的国际市场,成为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最好载体。《时代》每年推出的《时代词汇》,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美国语言变迁的记录。语言学的专家们甚至指出:“要学好美语,读《时代》杂志乃是一条捷径。”其杂志之影响,可见一斑。在我国,《读者》杂志也走出了一条文化品牌的成长之路。现在,《读者》的品牌价值高达40.83亿元,发行量连续7年高居中国期刊榜榜首。

如何加强期刊的品牌经营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第一,设计并根据市场要求不断完善期刊的品牌形象。以《读者》杂志为例,具有生命张力和象征意味的“小蜜蜂”1995年正式成为《读者》的刊徽,准确地诠释《读者》的形象和社会功能。杂志社随即连续注册了刊徽、英文名、汉语拼音名、赵朴初题写的书法体“读者”,并利用这些商标要素完善了《读者》的封面格式、版式和版序。这一组完整的品牌形象注册,标志着《读者》首次对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商标注册和版权保护。截至目前,《读者》品牌在45类商标135个小类中注册,涉及服饰、软件、计算机、旅游等。这是《读者》品牌建设的又一次提速。第二,从打造品牌入手,找准刊物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也就是读者定位。一个好的刊物,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主读者群。刊物给谁看,刊物为谁服务,编辑、记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编辑、记者只有广泛调研市场,对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心知肚明,才能独辟蹊径,策划出读者满意的选题来。创刊于1956年的《萌芽》杂志,近50年来坚持以“造就和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为己任,目前已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纯文学类品牌,2010年该杂志发行达35万份,在全国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第三,做好期刊品牌营销宣传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也得会吆喝。只有这样,刊物才能真正走向读者,才会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份额,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刊物的编辑、记者,不仅要做好策划、组稿、加工等案头工作,而且要走向市场,到读者中去,了解读者的需求,开发出读者真正需要的选题来。

二、期刊的内容经营

内容是期刊的核心,也是决定期刊经营管理成败的关键。期刊社在加强期刊品牌经营的同时,还要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在期刊内容上坚持已有特色,不断创新。以明天出版社的《幼儿园》为例,该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在市场上占有稳定的份额,在全国同类杂志中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2002年初,明天社决定对它进行全面改造。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业咨询后,他们理清了办刊思路,决定将“倡导最新的幼教理念,营造轻松快乐的阅读氛围,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智力与情感的健康发育”作为内容定位,同时将刊物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采用普通16开的时尚国际开本。这些举措都为《幼儿园》这一品牌的升级与换代铺平了道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互联网时代,期刊还要与时俱进,满足读者需要,走期刊电子化的道路,在方便读者的同时,扩大期刊的阅读量,提高期刊的收益。期刊社既可以通过销售电子版期刊盈利,也可以嵌入广告盈利。通过网络发行的电子期刊依然采取收费阅读的方式发布,例如龙源期刊网、读览天下等,均需会员付费阅读。而以掌媒、V8电子杂志为代表的手机杂志,则向读者提供的是免费阅读服务。目前,手机杂志的运作方式主要是技术运营商与各杂志社签约,整合大量的内容资源,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客户端软件发布,采用免费的方式,吸引大量的读者,然后通过广告盈利。

三、期刊的广告经营

广告是期刊向读者推荐品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解决期刊经费来源困境的有力措施。广告能力已经成为期刊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期刊广告经营虽然在世纪之交出现过快速发展时期,但随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加强期刊广告经营,是拓展期刊资金来源、提升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期刊广告经营的商业化运作是摆脱计划经济影响、实施专业化经营的根本出路。商业出版者出版经营是国外期刊实施广告经营策略的主要模式。商业出版者经营期刊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因此十分重视期刊的广告经营活动。如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年广告收入高达1亿美元。期刊的广告经营采取代理制,广告代理公司是期刊社及其他媒体和广告单位之间的中介。他们广泛联系广告向各个期刊社推荐,供期刊社刊登。这种专业化的操作可以减少期刊社联系广告的成本,保证期刊社获得比较稳定的广告收入。同时,广告经营的商业化运作也可以为期刊广告的合理定价提供基本的保障。其次,要合理选择广告主,提高广告信息的质量。第一是要合理选择广告主。虽然同一份期刊的读者群是确定的,但是其广告的目标受众比率会随着不同的广告主而呈现不同的值。所以广告主的选择是必要的。广告主的选择同样要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基础,从读者的信息需求出发。第二是要注重广告版面的创新与控制。广告处于期刊不同的版面位置,其所受到受众注意程度是不一样的。期刊的广告版面资源有限,这就需要开发出较多的、注意力价值大的广告版面,如封页拉页广告、内页联页广告、期刊目录页广告、内文标题页广告等。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中的广告数目越多,受众受到广告刺激干扰越强,每则广告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也就越不深刻,从而弱化了广告信息传播的效果。同时,科技期刊内容是决定读者购买行为的关键,广告版面所占比重,容易被读者视为其购买期刊价格中浪费的比例。第三是要注重广告信息质量的提高。广告信息的质量包括内容质量与形式质量。质量好的广告,在内容上要求定位准确、主题鲜明、内容真实可靠。在表达形式上,一是要有新颖独特的创意,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二是要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令读者快速理解广告所传达的信息并留下深刻印象;三是要注意广告与科技期刊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协调。此外,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适当给予广告主一定程度的价格折扣,以避免广告业务的流失。

总体来说,期刊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由品牌经营管理、内容经营管理、广告经营管理三方面来决定的。如何选择期刊的品牌营销方法,树立期刊的品牌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期刊经营管理的前提。内容经营管理则是期刊的核心,也是决定期刊经营管理成败。只有成功加强期刊以上三个方面的经营管理,才能使期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广熙:《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年第3期

[2]刘晓日:《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第10期

[3]韩金玲:《发挥工业会计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年第5期

[4]刘安:《企业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梁镇等著〈企业管理创新〉评介》[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盛秋生、王维、李青山:《论企业管理创新》[J].《发明与革新》2000年第1期

[6]杨丽娟:《管理创新促通信企业发展》[J].《中国新通信》2006年第18期

[7]吴文琦:《ERP给企业管理创新带来的契机》[J].《数码世界》2007年第4期

(《课堂内外》杂志社)

期刊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2.审核上报全省新建报社、期刊社、报业集团。

3.审批和管理全省报刊内部资料。

4.审批记者站的设立和记者证的发放。

5.负责报纸开版、刊期和期刊开本、刊期等项目的变更审批。

6.负责全省报纸、期刊的审读、年检和评奖。

7.查处报纸、期刊和报社、期刊社的违规行为。

期刊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课题制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有历史进步性。但是目前课题制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文章主要利用案例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对课题制模式的进步性和偏差进行分析,对国家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法人负责制,进一步探索和改善科技经费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科技经费 课题制 法人负责制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意识科学技术对提升综合国力的效能,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越来越高。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比例约为1.98%,其中全国财政科技支出约5600.1亿元,如何有效的利用和控制管理如此庞大的科研经费成为重要的课题。

2002年初我国全面实行课题制,课题制管理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原有经费管理模式的某些不足,较能够体现公平、公正,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但它也有劣势和弊端,为此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度的剖析,不断完善,探索科技经费管理的有效模式。

1 课题制模式的进步性

1.1 较之分类管理的模式,科技经费的课题制管理有其进步性

课题制下,科技经费以课题为基本单元,每个课题项目独立建账,由国库统一收付,集中进行账户管理,及时反映每个项目的预算和执行情况。在投入方式上,课题制是申请单位或申请人在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条件下进行的,给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搭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更加公正和高效的发展平台。在预算方式上,课题制根据课题规模以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执行经费来源预算与经费支出预算。

1.2 课题制的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科研课题统计指标设定和数据统计可以较为客观、较为科学地反映课题活动状况,有效地为科研决策管理提供服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从973计划的在研项目承担人员年龄段上看,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40.9%,36~45岁科研人员占37.3%,46~59岁的科研人员占14.4%,6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只占7.4%,科研项目承担人的人员年龄大部分集中于45岁以下,说明973计划的人员中,年轻人的比例很大,拥有一批真正实干的、探索进取的新一代科研人员,这也符合973计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在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2002年实施课题制前后,在立项数量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调整,从立项上看,2002年前后尚处于调整时期,也是低谷时期,立项数量相对较少,之后几年逐渐进入稳定期和规范期,呈现逐渐上涨态势。就研究领域的分布上看,973计划始终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课题制实施之前更加偏重于资源环境、人口及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而在随后几年更加注重综合语交叉领域的研究活动,更加偏向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及推动前沿学科的发展。从经费构成上看,973計划经费完全来自国家拨款,“十一五”期间,国家经费拨款投入总额为115亿元。

从863计划和973计划的人员构成中,从事863计划的人员总数明显高于973计划的人员总数,而如果将这些人员按照职称级别进行分类统计,就会看到一些差异。例如(表2),从2003年到2011年每年在973计划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都比在863计划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要高,拥有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在大部分年份也比863计划中拥有中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高,而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则在大部分年份要比863计划中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低。从上述对比中也可以看到973计划和863计划在课题宗旨、课题选择和课题参与人员上的不同,973计划更加侧重基础领域的研究,更加偏重于中高级人员的参与,而863计划的宗旨是发展国家高新技术,相对973计划需要的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偏低,更加注重实干型技术人员的有效利用。

1.3 有利于科技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批准项目结题和验收反映出科技评价的标准,分为完成论著数(邀请报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获奖情况、人才培养。面上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中占有的比例最大,2011年,面上项目批准经费为898941万元,占批准经费总额1827450万元的49.2%。所以暂且从某些定量指标如国外、国内期刊、专著的发表数,发明专利、已推广研究成果数量、获得国际奖项数量来考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结题和验收情况进行考察。

从表3中可以看到自2002年课题制实行以来,面上项目中发表的期刊、专著数量以及研发专利的变化趋势。2002年可以说是一个低谷期或是一个过渡期、试用期,其后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年发表国外期刊的数量是2001年的2.5倍,国内期刊是2000年的3.2倍,专著数是2.4倍,发明专利数是11.8倍,研究成果已推广的项数在2000年达到顶峰,2001—2002年以后下滑至低谷,之后开始缓慢上升,到2011年达到2001年的2倍多。国际奖项数在2002年达到最低数13项,但是到2011年国际奖项数已达到2000年的2.5倍。其中,发明专利的数量的增幅与国内外期刊、专著想比增长幅度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与课题制的实施不无关系。课题制实施以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投入到科研项目中的资金明显增多,有投资就要有回报,企业的回报往往在适用性技术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文章、专著的需求甚少,所以引发专利数量的猛增,加之,许多企业在内部设立科研部门,研究出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适合市场风向的专利产品,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课题制实施以来,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政府和企业将科研资金明显偏重投资在适用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上,明显高于基础研究的投资。

2 从课题制看科技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2.1 从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分析

课题制模式预期引入竞争机制,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拨付转变为通过竞争机制来分配科技资源,择优选择项目,虽然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单一式的竞争模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它的弊病。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导致基础研究和其它自由探索性这些“不适合竞争性配置模式的研究领域也同样实行竞争性方式” [1]。基础研究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一般研究周期比较长,应用到技术领域成效慢,基础研究的成功率较低,一般不到5%~10%,实现商业化或企业化的也仅占2%~3%,而试验发展研究实现商业化的可能性最大,成功率一般可以达到90%以上,因此试验发展研究获得的科技经费较多,尤其是企业把大量科技经费投入到试验发展研究中,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极少。基础研究的活动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少数政府部门或企业也承担基础研究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是通过申请课题的方式获得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所以从课题制中也能反映出我国基础研究的状况。

从图1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从2001到2011年10年间,基礎研究经费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1年仅52.2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2011年已达到401.8亿元。实现了近八倍的增长。但是,更应该关注图2和表4中的一些数据,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经费所占R&D经费比例来看(图2),从2002年到2011年,在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的比重基本呈稳定状态,有小幅度浮动;自2006年以来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有所下降,应用研究的支出比例也在下降,但是试验发展研究的比例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的比例明显很低,十几年来一直在5%上下徘徊,说明我国基础研究长期处于投入比例偏低的状态,有些年份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比如2004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6%,2005—2007年持续下降到4.7%,随后几年没有大幅度波动,2011年仍为4.7%,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基本处于10%以上,德、英、意、法等过都在25%左右[2]。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下游的经费较多,而用于科技R&D、科学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较少,随着科技实力的增强,需要“逐渐向上游转移”[3],2006年及以前年度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技三项费、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科研事业费;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推动课题制模式的竞争,使得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相对下降,中标的课题侧重于试验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应用,能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的课题。

另外,从基础研究经费与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的比率对比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薄弱,研发经费投入结构失衡,2011年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和实验发展研究的比例保持1∶3∶18的比例,而进行国际横向相比,明显看出基础研究的劣势,如2011年美国三者比例约为1∶1∶3,法国约为1∶1.5∶1.3,日本约为1∶2∶5,韩国约为1∶2∶3。这极大阻碍了我国基础研究长期的强劲发展,也使我国自主创新空间受限。

2.2 从基础研究的经费来源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投入主体的多渠道格局模式,政府到基础研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我国基础研究90%的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而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活动中的经费有限,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10年来,我国企业投入到研发活动中的总额和比例越来越大,从表5中可以窥见一斑,2003年企业投入资金占R&D总额的60%,到2008年到2011年企业资金持续达到占R&D总额的71.7%,到2011年更是达到73.9%。

从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的经费比例来看,三种科技活动的差距更加明显。虽然企业投入到R&D活动中的经费总额庞大,比例居高,但是企业到基础研究领域的比例几乎占有极微小的比例,它们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如表7所示从2004年开始到201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几年几乎徘徊在0.1%这样的低比例,而试验发展研究比例持续上升,居高不下。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投入到R&D活动中的经费总额庞大,但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投入到基础研究活动的比例极其微小。如表6所示,从2004年到201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几年几乎徘徊在0.1%,几乎接近于零,而试验发展研究比例持续上升。基础研究处于创新产业链的最前端,对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实施课题制这种竞争性的模式使得基础研究和探索性研究难以“维持生计”,不能够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和投入,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我国科研水平跻身世界前沿领域,不利于高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的隐患。

由于外部竞争环境和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完全依靠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很难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因为“市场不能充分地提供某些优效产品或无效产品”[4],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所以我们在引进课题制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经费管理模式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政府投入在科技投入上根本观念上的区别和对投资方向上侧重点的不同,哪些研究要重点投入,哪些研究要化大政府為小政府,放开手由市场或民间资本去经营搞活,都是我国政府要进行深度分析、重点考虑的因素。

2.3 课题经费预算与执行情况不到位

《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建立与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机制。”“按照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对课题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课题预算评估评审制度。”“归口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课题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确定课题经费预算。”

但是课题经费的预算存在诸多问题,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预算实施不到位和预算管理混乱等问题。例如,2013年《关于申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经费概预算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支出概算和来源概算必须同时编制。”且项目概算编制应该满足这样的平衡公式:项目经费支出概算合计=项目经费来源概算合计。在课题执行过程中,项目的预算与实际经费支出完全相吻合的情况少之又少,往往会有些出入。课题经费的预算是科技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环节,但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预算管理制度往往与科研活动规律不相适应。在申报课题过程中,课题预算经费由科技人员执行编制,编制预算也是以申请获得该课题为目的的,对获取课题重视,对经费的预算轻视的现象严重。科技人员没有联合科技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协商,认真编制经费核算,在财务知识和科技管理知识上缺乏专业性,主观性强,虽然《规定》中要求细化预算编制,但这种细化难以进行,很多高校在课题预算编报时粗枝大叶,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难免造成课题经费的预算粗糙、失实、精确性差、不能全面反应课题成本支出,经费预算过多或过少的情形都会发生,在实际使用经费过程中有的急于花钱,不是自己的钱不花白不花,花完了才证明课题执行的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有的预算金额过小或尽量节约科研资金的真正想科学使用科研经费的课题组往往捉襟见肘,也不利于科研事业的顺利进行,以上两种情形最终都有损于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有悖于国家制定科技经费预算的初衷。

《规定》中指出,对课题预算实行评审、评估制度,但是没有明确的评审指标和评价方法,科技经费预算效果如何,每年的预算与实际拨付的支出资金是否一致,有多大幅度的出入和偏差,怎样的浮动范围才属正常,超过幅度的预算应如何调整和处理,都没有详细、具体的评估考核标准。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1年到2011年,863计划和973计划中央拨款程逐年增长趋势,11年间,863计划的中央拨款从2001年到2011年由的6.95亿元翻了15倍,达到106.4亿元,973计划也从2001年6亿元的中央专项拨款上升到2011年的45亿元,增长了7倍多。但是这两项计划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控制尚不能得到具体的数据,对于科技经费预算的来源于支出使用效果的评价更是无证可考。

3 法人负责制的引入

我国的科技计划和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不断有序推进,以达到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化和科学化,只有基于“双方在深层次上的精神沟通”[5]的管理才是高效的、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的目标是使“项目资助方、项目承担人及承担人所在单位三方利益最大化”[6],为了协调和平衡三者之间深层次上的有效沟通,体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全面强化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1 法人负责制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课题制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课题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编制和调整课题预算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课题承担单位监督、管理、服务弱化的现象。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化、科研规模扩大化,科研项目类型和结构的多样化,需要不断调整科研组织的管理方式。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一套权责明晰、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管理和问责机制,鉴于项目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过程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了解项目研发信息、把握项目进度、加强资源整合、监督经费使用、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课题制的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大力强化课题法人单位的技术集成和统筹布局,明确和加强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

为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加强课题承担单位对课题组的监督和监管力度,2012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规范经费管理,充分发挥法人单位在经费使用中的审核监督作用,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认真行使经费管理、审核和监督权,同时还要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培训支撑等相关服务,提高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益。

实行课题单位法人负责制目的很明确,根本目的即充分发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项目(课题)研究和管理各方积极性,促进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在有限的科技投入中达到科技成果的最大化。

3.2 推行法人负责制的要求

3.2.1 总体要求——以人为本和调动各方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科研活动顺利进行,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管理相关法规范围内,发挥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的作用,加强申报立项阶段的组织和指导,加强预算编制阶段的咨询和服务,加强课题立项、实施、结题验收等阶段的协调和支撑,加强题刻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做好课题的经费预算、审核、监督和服务工作,加强计划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完善内部科研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工作,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提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同时,要充分尊重科研自主权,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课题承担单位应进一步改进科研活动的氛围和环境,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有效运用奖惩措施和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决策机制的公平性和协调型,充分调动和发挥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2 课题承担单位的具体作用

贯彻和落实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关键在于课题法人单位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发挥好管理和服务作用。

法人单位应立足于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科研能力实际情况,发挥在课题申请和立项阶段的组织协调,在项目(课题)實施过程中发挥协调服务,在课题结项阶段对课题成果的统筹和管理作用。同时,法人单位要实施有效的审核权和监督权,发挥对经费管理使用的审核监督作用,完善单位的财会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

科技法律法规跟进和制度与科技活动的发展总是不能完全吻合,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转变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法人责任制课题制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地发挥着项目咨询、服务、鼓励、协调的作用,如何探索进一步调整和控制,使现存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更为合理,使科技经费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从宏观管理上还需要由政府管理向社会共管转变,建立从管理部门、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组到课题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自上而下的长效监督和管理机制,同时应该加强科技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全社会监督。

4 结语

我国科技经费管理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互交错,不断探索的过程,课题制的引入提高了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法人负责制适时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题制的某些不足,相关措施具体如何执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有效性的保障,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须按照国家规划和实际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科技经费投入和配置的比例,并按照社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探寻有效的管理模式,从政策、管理、机制上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日趋有效化。

参考文献

[1] 李兵,李正风.课题制制度预期及实施成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 30(1):69.

[2] 周寄中.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创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罗伟.科技政策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9.

[4]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71.

[5] 黄浩涛,王延中.课题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5.

[6] 刘波.基于《课题制》的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与美国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1):52.

期刊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过刊;利用率;图书馆

摘要:随着公共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纸质中文过刊资源的利用受到了冲击。文章剖析了公共图书馆中文过刊利用率低的原因,论述了中文过刊合订本长期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提高中文过刊合订本利用率的具体措施。

公共图书馆除了图书这一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期刊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馆藏组成部分。期刊有现刊和过刊之分,现刊因其出版周期短、内容更新快等优点,较受读者喜爱,但是,过刊(将上一年度的期刊装订成册,以合订本形式出现的期刊)常常被人们误解为过期刊物,查阅的人数较少,其价值经常被忽略。但事实上,过刊的利用价值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过刊是现刊的積累和延续,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1公共图书馆过刊利用率低的原因

1.1闭架管理

目前,公共图书馆购刊经费较为紧张,多数期刊没有复本,在这种情况下,过刊合订本就显得尤为珍贵,一旦丢失或被污损便会缺失馆藏。因此,多数公共图书馆都采取闭架在馆查阅的管理方式,读者在查阅某些过刊时还需要出示相关证件或提前预约,无形之中将一些有过刊查阅需求的读者拒之门外。

1.2过刊排架不合理

科学合理的过刊排架方法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能最大限度地减轻馆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以后大范围的倒架;可以密集排架,节省书库空间;过刊合订本标识简单易懂,方便馆员管理。常用的过刊排架方法主要有刊名字顺排架法、分类排架法、年代排架法[1]等。但这些排架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若图书馆仅采用单一的过刊排架方法,势必会存在各种缺陷,各馆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排架方法。

1.3过刊装订时间较长

过刊合订本一般是由两期或两期以上的现刊合订在一起成为一册或是多册。过刊合订本的装订一般以年为周期,通常是将本年度的现刊装订成一册或是多册,图书馆期刊多以邮发的方式订购,但到年底之前还有部分期刊尚未到全,这就影响了过刊的正常装订。另外,目前很多公共图书馆过刊合订本装订工作都采取业务外包的方式,如果图书馆对装订期限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这些装订公司通常会拖延装订期限,待过刊合订本返馆后馆员才能进行编目、录入数据库、上架等程序,耗时过长,就会错过过刊合订本的最佳利用时间,其信息价值在无形中被大大消减。

1.4互联网及电子期刊的冲击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期刊数据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其便捷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点冲击着图书馆纸质过刊的利用率,导致大量的过刊长期闲置,无人问津。

2纸质过刊存在的必要性

2.1纸质过刊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从阅读习惯上来讲,纸质文献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者在查阅纸质过刊时,会感觉直观、真实,并可以来回翻阅对照前后内容。当读者遇到需要的资料时还可在馆内复印,并可在复印件上圈圈点点或是做一些批注,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更容易让读者进入深度阅读状态,这些优点都是电子期刊不能比拟的[2]。

2.2电子期刊数据库不完善

公共图书馆购买的常用中文期刊数据库主要有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所收录的主要是学术研究、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献,而像文学艺术类、休闲娱乐类等大众化的期刊很少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公共图书馆面对的读者群是社会普通民众,他们需要的资料在这些电子期刊数据库中通常是查不到的。郑州图书馆读者过刊查阅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7年间读者查阅较多的过刊合订本主要有:《收藏家》《凤凰周刊》《新民周刊》《读者》《中国国家地理》等,这些较受读者喜爱的期刊很少被三大常用的中文期刊数据库收录,如果读者想要查阅就只能查找纸质版过刊合订本。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过刊合订本仍有存在的必要性,过刊的利用价值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只是长期以来受“重藏轻用”思想的影响,多数图书馆都把过刊管理的重点放在典藏上,缺乏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过刊利用率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图书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过刊的利用率势在必行。

3提高过刊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3.1严格控制过刊装订时间

公共图书馆现刊的订购一般以年为周期,每年的12月月底,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馆内现刊的记到情况将已经到齐的期刊打包送装,部分未到齐的现刊按催缺或是补刊处理,分批送装,以免影响整个过刊装订的进度。图书馆若采取过刊装订业务外包方式,应与外包公司签订装订合同,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装订工作。过刊合订本的封面内容应包括图书馆名称、期刊名、出版年代、卷期等,过刊合订本的外观要整齐美观,便于馆员后期管理及读者查阅。另外,过刊合订本的厚度也应适中,太厚不利于后期读者查阅和复印,太薄不仅会增加装订成本还会影响书脊上字迹的清晰程度,一般3到5厘米厚度较为适宜,方便读者查阅。

3.2选择科学合理的排架方法

李婷婷:公共图书馆中文过刊效用最大化探析科学合理的过刊排架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图书馆员的劳动量,节约书库空间,还可以动态反映馆藏情况。实践证明,单一的过刊排架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单独使用,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排架法组合的方式进行过刊排架。郑州图书馆过刊合订本采用的是年代排架法和分类排架法两种单一排架法组合的方式,如:《三联生活周刊》,该馆为其给出的分类号是C911012,即先按年代次序排列,在同一年份中上排号按《中图法》类目分类,下排号为期刊名称前三个字的四角号码。这种排架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对过刊合订本进行密集排架,不但可以节省书库空间,也方便馆员后期对过刊合订本进行管理。

3.3开发二次文献,深度挖掘过刊价值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著录,或将其内容压缩成提要或文摘,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重视二次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工作。笔者认为,图书馆可以指派专人编纂馆藏过刊目录、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方便读者了解馆藏,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3.4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目前,公共图书馆的经费都非常紧张,而过刊的加工及典藏成本比之现刊更加昂贵,如果图书馆能在一定区域内实现馆际合作,可以大大降低购刊及典藏成本,最大限度地整合过刊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如:图书馆在全省或全市范围内实现图书馆联盟,各联盟馆可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有针对性地订购期刊并对其进行加工典藏,这既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经费支出,有效提高过刊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由此可见,馆际互借是图书馆实现馆藏资源共享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当前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种趋势。

3.5实现藏、阅、借一体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期刊的不同特点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如:部分过刊在有复本的前提下,读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查阅和利用,馆员可以依据馆内相关过刊外借规定为其提供外借服务,但要严格控制外借时间,以保障其他读者查阅,而那些没有复本且受读者欢迎的过刊则以复印为主,便于读者利用过刊资源,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过刊的利用率[3]。

3.6为读者提供主动服务

讀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图书馆的立身之本。馆员是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主体,读者服务工作开展得好坏,为读者提供服务质量的高低,与馆员的服务意识强弱有着必然的联系。可见,馆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通常情况下,馆员的主动服务意识越强,读者服务工作质量就会越高;反之,读者服务工作质量则越低,服务工作就很难得到读者的认同[4]。因此,提高馆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其服务能力,是提高过刊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4结语

目前,公共图书馆的过刊管理和利用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提供机构,公共图书馆应高度重视纸质过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好过刊的整理装订工作,增强馆员的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馨文.图书馆过期期刊排架法刍议[J].网络财富,2010(16):158.

[2]汪红军.试论高校图书馆过刊阅览室的存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0):65-67.

[3]李雪松.高校图书馆过刊合订本的管理与利用优化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0):

67-69.

[4]卢毛英.试论馆员主动服务意识的动因[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0-132.

(编校:马怀云)第38卷第10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年10月

收稿日期:2018-09-15

作者简介:林金瑞(1986—),河南省图书馆馆员。

期刊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时代,各种App的创新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包括信息的查阅等都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网络数据库等。虽然说这种数据库的出现,使得人们查阅资料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但对于我国传统的图书馆而言,却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使得我国的图书馆以及阅览室的用户量减少等问题的出现,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本文以高校的期刊阅览室为例,简单分析了其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30

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从以前的有线互联网,变成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从以前的2G、3G变成了现在的4G。其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其使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使得我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互联网中的电子期刊出现后,给我国传统的期刊管理工作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我国传统的期刊管理工作要从头到尾、从内到外的全部进行改革,因为它的管理模式等已经不能满足于现阶段人们的需求了,也不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其需要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改善。

1     高校期刊阅览室的现状

阅读人数越来越少。因为网络的便捷性,以及人类自身所共有的惰性,使得人们会自主的选择更便捷的方式进行活动等,包括查阅信息等方面,就连新闻等也不在是通过报纸进行阅读了,直接使用手机或者电脑进行阅读即可。再加上电子的期刊的内容丰富,但其体积等比较小,而且检索的时间等各方面都比传统纸质的期刊阅读更好更便捷。因此,我国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基本上都会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查阅等,减少了去期刊阅览室或图书馆的次数,就使得期刊阅览室的阅读人数越来越少,使得馆藏的期刊没有被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

期刊重复。期刊基本上是定期发行的,其内容也会不同。但,我国高校的期刊阅览室在征订期刊的时候没有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就使得大部分的期刊重复,变相的浪费了有限的经费。而且期刊阅览室内还有大量的电子期刊,所以,在图书馆征订印刷型的纸质期刊时,又要去收藏电子期刊,就使得同一區域的各大高校的期刊阅览室内的资源基本上是一样的,使得期刊资源的重复现象非常的严重。

管理方面。为了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中的期刊阅览室中,也大量收藏电子期刊,但,传统的期刊管理模式并不使用于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共同管理,所以,就使得两种类型的期刊管理出现了分离状态,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纸质文献的管理方式是一种,电子期刊的管理方式又是一种,使得读者在查阅的时候非常的麻烦,而且在找期刊的时候也需要在几个阅览室之间来回的奔走,并没有达到一个便捷的服务目的,使得读者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服务水平不高。图书馆和期刊阅览室的服务人员,基本上都是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水平不高的,他们的整体素质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最新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其只能为学生提供最简单的最传统的服务。

2     解决措施

可以将期刊阅览室进行取缔,建立一个电子期刊的查阅平台,然后将期刊阅览室与图书馆进行合并,把电子期刊的查阅平台放到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平台中去,让学生和教师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及时的通过期刊和文献等进行所需资料的获取。而且,将图书馆和期刊阅览室合并还能降低学校对期刊方面的经费。在加上期刊本身的内容就和文献的内容不容,期刊的内容都是简单而精干的,直接将内容简单明了的表示出来,期刊基本上可以利用电子收藏即可。

在期刊阅览室进行期刊征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资源的合理配置,让征订的期刊不会出现大量的重复等,使得有限的经费不会被浪费掉。还能将期刊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到阅览室进行查阅的时候,不会在因为重复资源的问题,消耗大量的时间等进行查找。

管理方面,在这个方面,期刊阅览室可以建立一个网络的管理系统,将纸质的期刊和电子的期刊共同的放在其中,只需要进行一个特殊的标识,让管理人员能分辨出纸质和电子的即可。这样一来,不仅能减少管理者的管理压力,以及学生和教师进行借阅的麻烦等,还能降低期刊的重复率的问题,使得整个期刊阅览室的工作效率被提高了,其资金的花费也被降低了。

提高服务水平。现阶段,我国社会中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包括高校的期刊阅览室中,也同样的需要这类型的人才。因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备着多种学科知识以及综合素质过硬的人,在中西交流越来越频繁的阶段,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也需要具备更专业的知识,以及英语水平等,使得其能在传统的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使用现阶段人们所需求的服务模式进行服务,为学生和教师等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让其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且期刊阅览室为了保证服务人员的意识先进性等,还需要定期的举行培训等,让其能学习和掌握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充分应用到服务工作中去,让其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等。

3     结 语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无论是我国的图书馆还是期刊阅览室等都需要根据现阶段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发展要求及进行改善和调节,保证其发展能跟上国家发展的脚步。我国的各大高校在建立一个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能共用的管理系统之后,还需要建立共享的平台,以便于各个高校的资源都不会再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漫江.开放存取期刊与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资源建设发展策略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9.

[2]王晖.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用户服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上一篇:员工管理方法下一篇:中学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