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防论文范文

2024-01-27

抗震设防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的冻土面积非常大, 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90% 以上, 如果在冬季进行油气管道铺设, 可能会导致油气管道被冻土所挤压, 如果此时再发生地震, 就会出现难以预计的后果,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对油气管道通过活动断层的设计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抗震效果。

1 我国活动断层地带的状况简述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 地中海地震带上, 板块活动非常频繁, 因此, 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根据我国对地震频率的统计情况来看, 20 世纪我国陆地地震次数平均为5 级以上的地震, 每年发生20 次。平均6 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发生4 次。平均为7 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发生2 次。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也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1]。活动断层按照形态分布, 可以分为三类, 即逆断层、正断层、走滑断层。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震灾害, 都发生在活动断层上, 地震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之前的活动断层的走向一致, 活动断层地区再次发生地震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就我国来说, 西部的活动断层分布广、规模大、活跃性强, 东部的活动断层活跃性相对较低。

2 我国冻土分布状况简述

我国的冻土分布非常广, 占到我国陆地总面积的90%。冻土具体是指土壤在0℃以下时, 其中参杂有含冰的各类岩石的土壤[2]。按照冻土的冻结状态, 以及冻结时间来分类, 把冻土分为短时冻土、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等。多年冻土具体指的是数年以及一万年以上的冻土。

3 油气管道通过活动断层抗震设防安全性的应对措施

在油气管道的设计中, 通过活动断层的管道设计是最困难的。由于活动断层地区属于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段, 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 对油气管道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因此, 在活动断层地区, 对油气管道的设计必须加入抗震设防安全措施, 保证油气管道的运行安全。

应对油气管道通过活动断层抗震设防安全性的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油气管道在活动断层的运行现状

世界上的重大地震, 对各国的油气管道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国也是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国内的很多地区都处在活动断层上, 因此, 在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对活动断层高度

重视。我国现在和中东地区之间达成了油气输送的共识, 全面铺设油气输送管道, 但是, 油气管道必须要经过活动断层地区, 加强对这一地区油气管道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也已经部分建成, 油气管道经过的地带, 通过了数十个断层区, 西气东输的二期工程建设中, 管道的建设经过了十四个断层。由于油气管道的距离长, 在油气管道的建设中, 三大活动断层都已经涉及[3]。

3.2 油气管道在活动断层地区的抗震安全性能设计

目前, 我国在对油气管道活动断层地区的抗震安全性能设计中, 最常用的设计方法有三种:一是以应力为基础的抗震设计;二是以应变为基础的抗震设计;三是以性能为基础的抗震设计。GB 50470-2008《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抗震技术规范》中规定, 对油气管道的抗震安全性设计必须要通过对活动断层的油气管道施加一定的压力, 对油气管道进行抗拉伸, 以及抗压缩的实验。对于通过活动断层的油气管道设计抗震值的加速度必须大于0.3g。通过人口密集区, 以及水源保护区时, 油气管道在受压的情况下, 通过逆冲断层处的交角, 一定要大于90°, 这样可以有效地对油气管道进行抗震。在活动断层的位错量最小的部分, 以及活动断层处会导致油气管道出现受拉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 一定要对油气管道的抗震进行严格的设计, 可以按照Newmark-Hall的方法对油气管道进行抗震安全性计算, 通过对油气管道的轴向最大拉伸应变, 以及油气管道的容变拉伸进行抗震实验, Newmark-Hall的方法具体是指通过简化埋地管道在地震断层的作用, 承受的压力而导致管道变形的现象, 而且以边界做假设值, 从而得出的运算公式。NewmarkHall的方法在对埋地管道的地震断层计算中具有合理性, 而且运算简便, 已经得到了多国采用。

3.3 油气管道在冻土地区的抗震安全性能设计

我国的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喜马拉雅山等地区, 冻土的分布面积大约为215×104。其断层地带也分布着大面积的冻土, 我国的油气管道铺设, 大部分位于这些地区, 因此, 如果冻土和活动断层同时存在, 就会对油气管道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要提高油气管道的抗震安全性, 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 要设计出更加精确的抗震数据计算仪器;其次, 对断层活动引起的沙土液化、滑坡等现象, 要考虑到抗震安全性中来;最后, 要对土体进行变形实验。

3.4 针对油气管道的先进抗震措施

通过我国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 在通过断层埋地管道的抗震措施方面已经有了巨大成就, 要保证油气管道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就需要从建设管道方面着手, 对于新建的管道项目, 我们在抗震方面要做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步骤:首先, 考虑选择合适的断层的位置, 方便管道穿越, 对管沟进行特殊处理, 减小油气管道和土壤之间的摩擦;其次, 选择合适的管材,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管道埋设深度;最后, 选择管道的埋设深度后, 最好使用口径较大的套管进行保护, 采用大曲率半径弹性敷设方式进行建设。对已建管道的抗震改造, 则需要从管道和土壤之间摩擦方面入手。比如, 回填土是否松散, 减少使用摩擦系数较大的外防腐层, 使用摩擦系数较小的外防腐层或者使用光滑的管套, 利用管沟敷设的方法进行施工等。这些措施也适用于通过断层的油气管道的抗震改造。

4 结语

对于通过活动断层的油气管道设计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尤其要考虑到活动断层地区的地质条件以及油气管道设计安全的抗震性能。尤其在管道建设前, 要提前对油气管道进行抗震实验, 降低抢修难度。在油气管道投入使用后, 出现抗震等安全性问题时, 要及时进行抢修。

摘要:油气管道一般涉及的范围较广, 距离较长, 这就使油气管道在建成后运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 要对油气管道进行压缩塑性变形实验和拉伸实验, 测验油气管道的抗震性、压缩性和拉伸性。本文就从油气管道通过活动断层抗震设防安全性方面分析探讨, 希望能够对油气管道通过活动断层抗震设防安全性实施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油气管道,活动断层,抗震设防,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亢会明, 曹润苍, 李束为.油气管道通过活动断层抗震设防安全性探讨[J].天然气与石油, 2011, 06:1-3, 7.

[2] 张少春, 范锋, 丰晓红.跨断层埋地输油气管道抗震研究述评[J].天然气与石油, 2014, 04:4-9.

抗震设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设计要点;应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再简单局限在居住环境上,对建筑的抗震强度也给予了较多关注。要做好建筑抗震设计,使其趋于科学合理,需要在建筑设计基础环节加以规范,使建筑设计技术规范符合建筑抗震标准。本文从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的关联入手,阐述建筑抗震设计中关于建筑设计的几个要点,希望为相关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之间的关联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参照和基本框架,需要在施工开始前完成。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综合考虑了建筑地质特征、建筑气候环境等众要素,是后续施工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

建筑物要达到最优化的抗震效果,离不开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的密切配合,因为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次成形的特点,在设计完畢后往往无法加以大面积的修改,因此,要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就要在建筑平面结构设计、建筑空间布局设计、建筑构件安排、建筑材料运用等多方面加以统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物抗震性。

二、建筑设计环节抗震设计的重要部位及技术要点

(一)建筑顶部部位

现阶段在建筑实践中,多数建筑都存在顶部过高过重的问题,使得建筑物顶部压力较大,相应地,建筑物的墙体也受到顶部压力影响而形成了较大压力,一定程度上使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及牢固性有所减弱[1]。因此,作为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部位,在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物顶部与建筑物整体的重心保持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此外,在建筑顶部材料使用上,也要加以充分考虑,优选刚度均匀,重量较轻的材料类型,从而使建筑物抗震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建筑连接点及其构件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建筑质量水平,建筑施工与前期相比,在施工规范上更加细化。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工作,在建筑设计中就要对建筑连接点及建筑构件部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现阶段建筑工程实践来看,在建筑物外部设计上通常采用大理石及瓷砖等新材料类型,在建筑物室内设计中主要运用吊顶技术及人工造影技术。因此,在建筑施工中要确保施工材料质量水平,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此外,还要对建筑连接点及构件的牢固性加以实时监管,避免地震引发建筑构件坠落而造成伤亡。

(三)建筑设计限值

结合建筑震害经验教训,我国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建筑设计阶段需考虑的抗震要求限值做出了相关规定:首先,建筑总体高度和建筑层数。在这项内容中,参考建筑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及建筑砌体厚度等对建筑高度和层数进行了限值。对这项规定需严格遵守,以免造成建筑物结构形式的改变。其次,建筑抗震横墙及墙体尺寸。结合建筑楼盖类型、结构形式、地震烈度确定出建筑横墙间距;参考地震烈度,确定出建筑承重窗间墙应具备的最小宽度,承重外墙、非承重外墙、内墙阳角到建筑物门窗洞边最小距离。这些限值要求,都需在建筑设计中遵守执行。

三、建筑设计各方面在抗震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建筑形体设计环节

建筑形体设计涵盖了建筑平面、立面及建筑空间体型设计等方面。在建筑物形体设计中,设计人员要考虑各类建筑外形具备的特点,结合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科学设计建筑物形体类型[2]。结合我国近年发生的大型地震,如汶川地震,可以发现,建筑平面复杂而不对称、局部连续性差或凹凸不规则的,遭受的破坏要更大。相应地,平面规范而又简单的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程度就小很多。

因此,在建筑形体设计上,要尽量保持建筑平面、立面及建筑空间的规则、简洁;多选择圆形、方形、扇形及矩形等防震效果明显的建筑形体类型,少设计内凹及外凸建筑形体类型,在建筑平面凹进尺寸上,要小于其投影方向整体尺寸的30%;建筑物楼板不要做过多开洞设计,楼板开洞在面积大小上要小于建筑整体楼面面积的30%,并尽量避免楼板错层。建筑物竖向不要做过多的不对称侧翼及长度较长的悬挑。在建筑物形体总体布置上,要使建筑物结构刚度及质量均匀分布,以减少因为建筑形体平面或竖向不规则,导致建筑物结构刚度与质量不相对称,进而引起的扭转反应。

(二)建筑平面设计环节

建筑平面设计反映了建筑物的功能及要求,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对建筑物内墙布置、柱子间距、房间数量及其布置、内部空间大小、楼梯通道及电梯井等设备的位置及布置等,需要在建筑平面图中加以一一明确标注。此外,受建筑物功能要求差异制约,建筑物各楼层间在平面布置上也要有所差异。

在建筑平面设计中,较易出现的不利于抗震效果发挥的设计类型有以下几方面:一,建筑平面中的内隔墙、外围填充墙等墙体、具备刚度及强度的建筑物非承重墙体与建筑物柱子布置不相对称,致使建筑物抗震效果不佳;二,将具备较大刚度的电梯井布置在建筑物平面的测角位置,由于其抗侧力刚度较大,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吸引地震作用力,导致靠近电梯部位的建筑物损毁严重;三,建筑物平面布置上,墙体布置偏重一侧,导致建筑物平面质量偏心,刚度不均,从而使建筑物结构受力不均匀,引起扭转反应,对墙面构成破坏;四,建筑物平面内隔墙设计中出现中断或不对齐现象,致使地震力无法及时传递,引起刚度突变,最后导致建筑结构遭破坏。

基于以上问题,在建筑物平面设计上要使建筑结构的刚度及质量对称并均匀分布,避免扭转反应的发生,并合理布置建筑平面结构的抗侧力构件,将抗震要求充分融入建筑物功能中。

(三)建筑空间设计环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矛盾日益凸显,高层建筑数量增多,高度增加,如在建筑空间设计上不够科学合理,无疑会极大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3]。建筑空间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楼层(高度)结构的刚度及质量设计上。

在建筑空间设计环节,存在的一些设计问题,不利于其抗震效果的发挥,下面简要分析:一,受建筑物功能要求限制,在空间设计上常在地下设置商场,采用大空间及大柱距的设计标准,而在建筑物地面以上部门常设计成公寓及写字楼等,采用低层设柱,墙面为主的设计标准。这种设计方法容易导致建筑物刚度及质量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出现不协调,不均匀的情况,如建筑物楼层间刚度及质量数值差距过大,则会引起突变反应,不利于建筑物有效抗震;二,建筑空间设计中,受建筑物功能制约,极易出现楼层间墙体、柱子不对齐、墙体中断不连续、墙体数量上下不一、剪力墙数量过少或不对称、剪力墙无法通到建筑底层等现象,在地震发生时极易引起建筑倒塌危害。

针对这些问题,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一方面要使建筑结构刚度及质量均匀分布,另一方面在剪力墙的布置上一是要使其竖向贯穿整个建筑物,二是要数量充足并均匀布置,避免地震发生时引起扭转反应。

结语:

总之,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建筑设计的优化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好建筑抗震设计,要在重视建筑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上,在建筑设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小云.浅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4,(13):377+379.

[2] 史关艳.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4,(3):460.

[3] 盖希君.浅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196.

抗震设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理念

引言: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经常发生,给社会大众的生命和财产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从地理位置层面上来讲,我国总体体上处于地震频繁地带,当遭到自然地震灾害的侵袭,必然会造成难以估量性的损失。因此,建筑工程领域需要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地震理念设计分析,明确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对抗震设计中的要点实施控制,进而为社会大众提供安全的居住场所。

1 抗震结构设计理念的基本概述

抗震结构设计具体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合理的融合抗震设计,使建筑工程能具有优质化的抗震能力。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的推进,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成为新时期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因而对抗震性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融入抗震结构设计理念,不但能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而且还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同时,高质量的抗震结构设计除了能够提高建筑结构强度以外,还能增强建筑结构的延伸性,即便遭遇到强有力的地震袭击建筑结构依然能处于理想化状态,符合社会大众对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的基本需求。由此得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不仅能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还能增强建筑工程整体的使用价值。

2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基本现状

2.1 抗震设计缺乏足够的重视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深化,建筑工程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在展开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很多建筑工程企业都将焦点投放在建筑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方面,而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实施忽略。此外,部分建筑工程设计者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局限性,并未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全面性的认知,通常只能在地震发生后,才逐渐意识到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2.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精确度有待加强

目前,多数建筑工程都是属于超高层建筑,建筑工程规模极其庞大,此类建筑工程施工中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建筑工程结构、建筑施工材料、连击点和结構之间的受力等。同时,由于超高层建筑具有功能多样性的特点,所以更应该对结构抗震设计给予重视。然而,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此类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依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抗震有关参数和数据精确度偏低,难以符合建筑工程建设要求,进而使建筑工程抗震性能很难得到确切的保证。此外,部分超高层建筑结构在展开抗震设计期间,因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缺乏全方位考虑,最终致使抗震设计方案无法发挥实质性的抗震作用。

2.3 抗震设计理念缺乏正确的理解

建筑结构抗震理念发挥的主要作用,通常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灾害发生时能起到抵御作用,减少因为地震方面的原因给社会大众造成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然而,目前很多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理念仍然停留在通过采用钢筋的方式,来增强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通过大量实践研究表明,建筑结构在展开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钢筋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当建筑工程钢筋使用数量超过规定要求以后,不但降低了建筑结构的延展性,而且还极其不利于提高抗震能力,所以仅仅依靠增加钢筋数量的方式,使得建筑物抗震性能有显著性增加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3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应对策略

3.1 选取适宜的建筑结构体系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结构体系既是受力体系,也是荷载传递的体系,且与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固性休戚相关。在展开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内部结构的功能、施工现场条件等,因为在地震发生时,每个建筑物结构的不同,其能承受的破坏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性。针对建筑工程而言,建筑结构的重点部分是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此几种模式都具有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要根据建筑工程自身的客观情况,选取与工程相适宜的工程结构,这样不但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能增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抗震能力。

3.2 科学设计建筑结构布局

建筑工程结构布局若是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必然会降低建筑工程抗震能力。因此,必须对建筑工程结构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建筑工程结构布局实施规范化的设计。为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建筑结构布局设计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筑结构布局中各个要件既要做到规范操作,也要使其始终保持对称排列的方式,尤其是建筑中心和刚度重点应处于高度重合状态。其次,建筑结构布局在竖直方面要适当的降低重心,从而防止出现错落的情况。最后,要加强建筑结构中墙体和支撑柱的重视程度,并保证建筑结构的层面和刚度符合规范标准要求,进而使整体建筑结构符合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需求。

3.3 合理布置多道抗震防线

通过对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构成部分可知,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通常是由多种多样延性分体系组成,不同分体系再由延性结构的有效衔接,最终形成强有力的抗震效果。若是建筑工程中采用的是框架剪力墙结构,那么则是通过延续性框架和剪力墙两项分体系共同组建而成。当有地震灾害出现时,势必会导致某些分体系遭受到破坏,但是其余的分体系依然能组成高效化的抗震防线。从建筑结构内部受力情况分析来看,整体建筑结构能通过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方式来抵御地震破坏,有效规避房屋建筑发生直接坍塌的现象。此外,分体系间的连接构件,如剪力墙的连梁,往往能采取合理的设计方式确保地震出现时,房屋建筑整体结构不会出现塑性变形的状况,降低因地震对建筑工程结构的整体破坏程度,进而使建筑物主体结构能得到有效地保护。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蓬勃发展,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建筑设计水平逐渐地提高,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优劣的关键因素。为保证建筑工程结构能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和效果,建筑工程建设企业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增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理念,并根据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和客观情况,对建筑结构抗震进行合理化的设计,最终为居民提供安全且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馨怡,张正霞,樊依玲.抗震结构设计理念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有效运用探究[J].城市住宅,2020,27(06):253-254.

[2]王健尧.中国古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20,17(07):196-198.

[3]孙健.探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居舍,2020(03):107.

[4]马玲.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建材与装饰,2019(36):74-76.

[5]吴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9):25-26+29.

[6]师建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住宅与房地产,2019(16):82.

[7]王宜.抗震结构设计理念的应用与设计要点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5):75.

[8]黄骁.基于抗震理念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分析[J].居业,2019(05):70+75.

抗震设防论文范文第4篇

以合肥市瑶海区为背景,通过对其自然条件的分析,研究自然条件对瑶海区人居环境的影响,对“瑶海新城”建设中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提出建议,改善城市面貌,为居民提供宜居的人居环境。

合肥市瑶海区位于城市东部,是合肥四大老城区之一。全区辖12个街道、1个镇、1 个乡以及1个省级开发区。依据瑶海区“十二五”规划,瑶海区由老工业区向现代商住区转变,进行旧城改造。本文主要分析自然因素对瑶海区人居环境的影响。

1. 地理交通

瑶海区东与肥东县接壤,西南相隔南淝河、板桥河,与包河区相望。瑶海区集中了合肥市重要的交通介质。合肥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西部,合肥的城东方向成为与长三角城市相接和交流的重要出口,位于瑶海区的火车新站也成为联通外界的重要交通介质。在最新的全国铁路网规划图中,连接起了全国七条重要干线,将打通北京、阜阳、西安、武汉、九江、芜湖(宣城和杭州)和南京(上海)七个出口。在此背景下,位于瑶海区始建于1935年的火车新站将在整个安徽交通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连接省内、省外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交通地理优势为瑶海区居民带来交通上的便利,同时也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目前,瑶海区除火车新站之外还有合肥汽车客运总站、省客运公司长途汽车站、汽车东站等。交通运输设施的集中导致瑶海区拥有大量人流,使得很大一部分区域内车多人杂,并且容易在交通高峰期造成堵塞,治安隐患也较为突出。

2. 地质

2.1 地下水

合肥市境内地层上部,广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其裂缝和空隙均不发达,储水空间极差,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排走,因为含水微弱,不能作为城市大规模供水的水源。

(1)城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受到地下水流向的制约。城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应分别位于地下水的下水方向和上水方向,以避免或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合肥市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系流向基本相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市域。瑶海区现状的工业选址基本合理,且没有重工业加工厂、化工厂等落户,基本不受地下水流向影响。

(2)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布局由地下水埋藏深度所决定。地下水埋藏深度足够深,才能允许地表建筑物越高,地下层数越多。由于地下开采量少,瑶海区可以依据需求建筑高层建筑。但紧邻的南淝河、板桥河两侧地下水为第四纪松岩类,孔隙较大,含水性较强,储水量较多,且地下存有淤泥层,只适合建筑轻型建筑,不宜建筑层数过多的建筑。

2.2 地震

合肥市有四组六条不同规模的断裂,分别是:1)池河-西山驿断裂,为郯庐断裂带的东界断裂;2)乌云山合肥断裂,为郯庐断裂带的西界断裂;3)肥中断裂;4)六安-合肥断裂;5)韩摆渡-肥西断裂;6)桥头集-东关断裂。合肥曾遭受多次中强地震,因此合肥市综合抵御地震能力应为7级以上,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8级的地震防灾能力。

瑶海区应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防灾据点和防灾公园,并具有畅通的周边交通环境和配套设施。对城区建筑,应在抗战性能评价的基础上,对重要建筑抗震防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及城区建设和改造等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3. 地形地貌

瑶海区全境处于燕山期断隔盆地之中。工程地质主要为软地基和膨胀土,适合置建轻型建筑。若建高层建筑,需采取加固和防震措施。全区地势总体低缓平坦,虽然无法像合肥市西北部那样形成山地丘陵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但瑶海区拥有丰富的河流资源,丰富了城市环境景观,为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打下基础。

4.气候

合肥市气候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梅雨显著、夏雨丰沛等特征。

4.1 气温

合肥地处中纬度,气候温和。通常无寒冷天气和高温天气,年平均气温为15.7℃,与同纬度的其他城市相比,合肥气候是温和的。季节气候特征为冬夏长,各达四个月;春秋短,各只有两个月左右。温度条件较周边大部分城市为优,适宜人居。

4.2 湿度

合肥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湿度为76%,湿度偏大。湿度大造成城市居民衣物不宜干燥,食物和储藏东西易发生霉变,各种家用电器易生锈,居民易患风湿、类风湿等疾病。

目前瑶海区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且有不少老旧红砖房,应进一步加快老城区改建。尤其是底层住户建筑应设防潮层,并且住宅建筑底部架空是较好的选择,人为有效地减少湿度对人居条件的影响。

4.3 风象

合肥市全年最多风向是偏东风,最少风向是偏西风。合肥各月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1~1月以偏北风为主,2~3月以偏东风为主,4~7月以偏南风为主,8~10月又转为偏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在1-1.5m/s的静风频率占全年的18%左右。

风速越小,空气污染物越容易聚集,空气污染程度越高。在1m/s的静风条件下,风便失去了扩散空气污染物的作用,加剧空气污染的程度,对城市人居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一般来说,静风频率大于47%时,不宜作为工业选址。虽然瑶海区静风频率只达18%,但由于合肥市全年以偏东风为最多风向,以不布置重工业、少量布置轻工业为宜,以免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

4.4 大气污染

城区内人口集中,污染较重。合肥市大气污染是以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烟尘型污染为主。合肥城区的大气质量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由于北城区拥有大房郢水库和湿地公园等大自然呼吸调节系统,北城区的大气质量最优。瑶海区由于交通聚集,车辆排放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对此应严格控制瑶海区车流量,并扩大区内绿地面积,以缓解上空大气污染。

5. 水文

南淝河流经瑶海区,与包河、银河、雨花塘、琥珀潭、黑池坝及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水体形成合肥市环城水系。作为合肥市“母亲河”的南淝河发源于大别山余脉的南部,是巢湖水系的一大支流,全长70公里,由西向东南穿合肥而过,为合肥市提供主要的工业及生活用水。然而,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过度排放,这条“母亲河”已经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严重损坏城市容貌环境。鉴于此,合肥市政府决定从1998年开始对南淝河进行综合治理,包括治污清淤、防洪及河堤整治、绿化景观等,着重解决源头水质,激活其生态功能。

为避免南淝河再次受到污染,瑶海区应禁止布置对水源造成污染的工厂企业,如化工厂、造纸厂等。预防南淝河污染就必须大力推行污水处理,严格控制取水和排水,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瑶海区应合理运用南淝河水文条件,通过植物造景、地形起伏等现代园林手法在河道两岸增绿造景,丰富河道多样性,营造具有节奏感、韵律性的生态景观带。滨水建筑应采用渐进增高的方式,按照距离滨水的远近采用不同的建筑高度,满足更多人观看滨水景观的需求,同时使丰富周边建筑的空间景观。

6. 结语

目前,瑶海区已近开始打造“瑶海新城”,成片的危旧房改造,改造拥挤的道路系统,全面推进坝上街、火车站南货场等重点地块的开发建设。瑶海区作为合肥的东部的“桥头堡”,应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打造宜居瑶海,为瑶海居民提供良好的新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Z],1996:331.

[2] 合肥市瑶海区地方志办公室. 瑶海年鉴2008 [M]. 合肥:黄山书社,2008:34.

[3] 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合肥市志[EB/OL]. http://61.191.16.234: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58033&channelid=44443.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抗震设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活动分布十分广泛,很多地方需要实施抗震预防措施,尤其是广大农村。所以,搞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一设的飞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速度日益加快,农村房屋建设中暴露出来工程抗震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做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工作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抗震防灾;村镇建设;房屋建筑

我国的村镇建设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条件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一般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都没有正规的设计和规范的施工,大多抗震性能未予考虑。

历次地震害证明,地震时大量人员伤亡集中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乡村建设时的布局预防措施不到位,未考虑抗震基本要求。因此,本着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国力有限的实情,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出恰当的抗震设防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此前,笔者曾就农村小城镇建设先后本县各乡镇进行调研,结合房屋工程工程抗震管理的实践,笔者认为,搞好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作的关键,是抓好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村镇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一程质量。

一、编制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规划是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一环

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本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第二,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区划出对抗震有利和不利的区域范围,不同地区适宜于建设的结构类型、建筑层数和不应进行工程建设的地域范围根据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各种环境因素划分出可能出现的滑坡、震陷、液化、水串等不利地段。

第三,避震疏散规划。按地震小区划给出的地震动工程参数,降低乡镇易损建筑组成部分,并考虑设置有足够抗震能力的可用于地震避难的场所。

第四,防止次生灾害规划。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工厂应远离村镇居民点,制定有毒物品、危险物品的安全化具体措施。

第五,制定村镇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规划,尽量做到生命线工程抗震化。

二、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实践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条之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说,该区域的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乃至村镇木石结构房屋,都要进行抗震设计。

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应由持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或专项资质证书单位承担。对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也要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因地制宜,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型式。农村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是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采用木骨架、生土墙、砖墙柱、石墙等承重形式。在农房震害调查中美明,纵横墙咬砌的砖墙承重房屋,抗震性能优于石墙、土坯墙。因此,新建村镇房屋就优先采用砖墙承重房屋。尽量均匀的设置一些横墙,且与纵墙错缝咬茬砌筑,在墙体转角处适当加一些钢筋,均能有效地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三、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使其具备必要的耐震能力是提高建筑物结构抗震性的关键

除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和三层及以上的民用住宅必须由持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外,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的施工也必须保证施工质量。此类房屋的施工要考虑如下要点:

第一,在砌筑砖墙和石墙时要砂浆饱满,砌筑砂浆等级不低于,砌石要卧砌,尽可能多地搭接砌筑。

第二,砌体中设置的构造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灌可以分段进行,每段高度不宜大于1米,或每层分二次浇灌在新老混凝土接搓处,须先用水冲洗、润湿,再铺一厘米厚的水泥砂浆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掉石子方可继续浇灌混凝土。

第三,土坯墙的土坯宜采用优质粘土,掺入草苇加适当的水压制而成。土坯应卧砌,并宜采用粘土浆或粘土石灰浆砌筑。

第四,生土房屋内外墙体应同时交错夯筑或咬砌,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每隔厘米左右放一层竹筋、木条、荆条等拉结材料。

第五,任何墙体都不得留有通缝,农村村镇建设只要做到合理规划,有依据的进行抗震一设计,并保证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的质量,就一定能确保村镇建筑抵御来自于该区域内的地震影响。

上一篇:概预算编制论文下一篇:路桥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