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总结范文

2023-04-13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总结范文第1篇

姓名:

一、选择题

1、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师夷长技以自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C、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发展资本主义 D、“自强”“求富”振兴中华

2、洋务运动开始和结束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 C、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D、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

3、使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新中国成立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4、小明和小红看一本历史画册,两人对书中谭嗣同被杀、戊戌变法事件失败原因而争论不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C、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维新派发动了人民群众

5、在《时务报》上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派人物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

6、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C、强学会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

7、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①李大钊②鲁迅③陈独秀④毛泽东⑤胡适⑥周恩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8、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 )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主张推翻清政府 C、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9、19世纪中叶后,开始探索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0、洋务派的中央代表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奕䜣

1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 ( ) A、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B、以兴办耗资巨大、无利可图的军事工业为开端C、技术设备全掌握在外国技师手中D、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打击下破产

12、洋务运动期间,国内最大的军火工厂是 ( ) A、福州船政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 D、汉阳铁厂

13、“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话出自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广仁

14、下列活动不是由洋务派筹划、兴办的是( ) A、兴办新式学校 B、筹建海军 C、兴办军事工业 D、废除科举

15、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光复会

16、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光复会 D、华兴会

17、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同盟会政治纲领 B、三民主义C、民权主义 D、民族主义

18、同盟会政治纲领中“建立民国”后来被孙中山阐发为(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19、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其中“民国六年”是指(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20、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 ) A、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B、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没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1、关于辛亥革命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二、填空题

1、洋务运动前期以_____________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又以_________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2、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___;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__。

3、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人才为宗旨。

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姿,自强之本。„„洋机器与耕织、刷织„„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什么运动?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要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2.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历史学习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1)搜集、整理资料:将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归类。

A

B

C

D ①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 ②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__; 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 ④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

(2)分析探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出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请你帮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的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 请回答:

(1)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寻求的中国出路是什么?为此中国历史发生了什么大事? (2) 这一历史事件的功绩是什么? (3) 资产阶级的其他派别做过什么努力?结果如何? (4) 概括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

(5) 以上努力是否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对此你有何认识?

4、阅读下列材料:

从1840年到1919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的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志士仁人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先贤们不懈斗争、上下求索,探寻着希望之路„„ ——摘编自《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 在材料提及的历史阶段中,把中国推向“深渊”的侵略战争有哪缕? (2) 志士仁人一次次地“奋起”,包括了哪四次重要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3)今天我们在感念先贤的同时,还应传承他们的哪些精神?

四、问答题

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八年级上册二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ACCDB 6—10:BCABD 11—15:ACCDB 16—20:BBACC 21—25:BABBC 三:材料分析:

1、(1)江南制造总局或上海轮船招商局;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资产阶级

(3)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有批判的学习) (4)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1)BDAC (2)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3、(1)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

(2)这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掀起了戊戌变法。

(4)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都没有发动、依靠人民群众,最终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他们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方案还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都走不通,无论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的精神(言之有理,意思贴近即可)

四、简答题:

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②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总结范文第2篇

1、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

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

3、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主人公的高尚思想境界,领略其精神内涵。

难点:通过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提高观察人物能力。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何在平实的语言中见主人公的风采,除了教师讲解,学生悉心体会,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钱学森,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这是国家给他的评价。

当年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那么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二)作者简介

涂元季,1939年生,河北省老河口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的秘书。

(三)有关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著名科学家。 1929-1934,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

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召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

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1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互动学习

互动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补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互动2:通过再读课文,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是什么?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明确:第一问:学生自己发挥,教师点拨。

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互动3:本文最初的题目叫《钱学森为什么不去美国》,也曾有人将本文的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选入我们的课本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会更全面些?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 明确:本文的题目更全面一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好几个方面关于钱老的事情,不去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其它几件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不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另外两篇题目是因为报刊的标题要求鲜明,以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好,很有炒作的技巧,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当时在一般官员中有一种出国风,而钱老恰恰拒绝出国,这是新闻文体的特点。而我们的课文标题要求全面严肃。

互动4:那么你认为钱学森拒绝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年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极大的伤害了他,伤害了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钱老对当时“出国风”,尤其是借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的行径深感厌恶;与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相反,钱老并不稀罕美国的荣誉头衔,是其坚定强硬个性的体现。

互动5:钱学森作为科学家在科学方面贡献卓著,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为什么?

明确: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文章的中心不在其科学成就上着手,而在许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上花费笔墨毫无新意;钱学森在小事上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对待科学研究就可想而知了;作者是钱老的秘书,在钱老身边工作,亲历的一些事迹是鲜为人知的,更何况钱老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风不开的。

互动6:谈谈你对课后练习一的看法。

明确:文章的好处在以许多鲜为人知的实例,写出了主人公难能可贵得高尚的独特的思想个性。

(五)小结全文:

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

(六)写作特点:

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3、夹叙夹议。 板书设计: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态度(1段)

总起: 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抵制不正之风(2段) (1—5段) 分述,抵制大吃大喝之风(

3、4段)

抵制出国风(5段)

捍卫人格尊严

拒绝美国邀请(6段)

(

6、7段)

阐明拒绝原因(7段)

漠视金钱

议论评价,引出下文(8段)

重点事例:捐献稿费,捐献遗产(9—10段) 淡泊名利

只喜学问,不喜官位(11段)

(8—14)

不在意“官位”服从组织安排(12段) 主动让贤(13段)

主动降低待遇(14段)

教学反思:

2、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

3 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 巍峨(wēi’é) 黯淡(àn) 耸立(sǒng) 锈蚀(shí) 逻辑(luójī) 轩昂(xuān) 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

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

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4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 教学反思: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我们这双手》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克隆lï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词语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

5 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

星象学:根据星象推测世事的一种学说

星座:天文学上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

手相:手的形状及手掌的纹理。 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 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 振幅:振动的幅度。

5、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02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二)阅读能力目标

1、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我们这双手》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讲的是科学道理,但不是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的特点是,第一,要有独创的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学术价值;第二,很严密的论证;第三,十分高深,充满了科学术语,一般读者难以看懂。而科普读物,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而是给一般读者看的。因而它并不要求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只要把已经得到证实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让大众了解。大众是非专业的,因而不能用很专业的术语,而是把它转化为日常的语言,有时还要用比较感性的语言。当然,这种感性语言,和文学语言是有所不同的。文学语言可以超越客观的事实,以表达情感为主;而科普语言是理性的,虽然有感性,但只是辅助性的,不能超越客观事实。

课文讲解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二)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

第一问为:“克隆人也是人”;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

7 第二问为:胡劝说钱访美,也涉及多个前提:

1、钱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2、对推动中外交流有很大影响;

3、改革开放的需要;

4、今天,世界、中国、美国都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其中第4前提是直接关系访美的,另三条关系出访但不一定去美国。钱直接回答的也是第4点,即他还记在心里,也就是推翻了这个前提。

第二题: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

第三题:关于克隆人问题,课文的观点和两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已非常明确。但此问题的有关资料很多,引发的联想也比较丰富。故本题可作锻炼思辨能力及辩论能力的项目,设立正、反方展开讨论。同时也可借此加深对本课推理特色的理解。

《我们这双手》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四个角度说明了我们这双手的功用,即手是最完美的工具,手是文明的反映,手与健康关联,手能充分表达感情。写出了我们这双手的独一无二,和它的研究价值。

(二)文章思路

文章按照小标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手的形成、手的构成、手是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三个方面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最完美的工具。

第二部分:从古人对手的崇拜、东西方文明对手的崇拜、手指承载的文明三个方面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顺序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文明的反映。

第三部分:从手指与健康的关系,手指与具体疾病的关系两个方面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与健康关联。

第四部分:从手的柔韧、手指的灵敏、手势的作用三方面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能充分表达感情。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的布局和我们在七下学过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样,都不仅仅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进行论说,而是从多个角度,多种学科,分别进行阐述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化学、物理、生物等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而这一篇文章,则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不过,本文并不是每一段都用同样的句子,而是以一个独立的小标题来引导。

(2)运用小标题,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手的作用一目了然。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手:最完美的工具”引导出:手在发育过程中走向完善。先讲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接下来,讲手的生理结构。

8 (3)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在说明手的功用时,恰当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手的各种特点。首先,用统计数字讲话,很严谨,很严密,不仅有科学性,而且有趣味性,令人惊异,出乎意外,原来人还没有出生,手就有这样的功能了。其次,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挠痒,既是理性的表述,又有形象性 教学反思: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永葆青春bǎo 捍卫hàn 硕大shuî 领域yù 晦涩huì sâ

2、形似字

3、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词语

无病脑:没有疾病的正常人的大脑。 捍卫:保卫。

不厌其烦:不知厌烦。

乐此不疲:以此为乐,不知疲倦。形容兴趣很浓。 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形容十分清楚、明白。 晦涩:深奥难懂。

受益匪浅:受到的教益很多、很深。 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互不了解。

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

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

(二)阅读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比较阅读《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建议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可举米老鼠形象的研究为例。详见练习一第2小题。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详见练习一第3小题及练习二第二问。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详见练习二。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 参见练习一第4小题。

9 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本文强调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的关系,同时,也点出了运用、依仗数据的方法是科学的办法,和文学艺术大不相同。这是两种文章技巧,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数字往往很夸张,是认真不得的。例如“疑是银河落九天”,谁能证明,天有九层呢?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千里万里,就都是冰雪?

(二)文章思路 本文介绍古尔德作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为了说得形象一点,才用了“战争”这样的字眼。文章的题目叫做《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在第二篇文章中,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这篇文章叫做《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文章的题目就是“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三)文章人物理解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在所有的人物中,关键的是古尔德。这个人是主角,其他人物都是他的科普文章中的,不要把他和文章中那些人物混为一谈。

(四)写作特点

文章简洁明了运用数字说明方法体现说明道理。文章问题提得很干脆,把一切具体的情景排除掉,直截了当地提出:脑袋的大小与智力有没有关系。然后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居维叶的头颅。为了说明自己理论的正确,双方都用了数据。赞成智慧与脑容量成正比的一方,拿出数据,说居维叶的脑重量是1830克,比人的平均脑容量多了400克。而反对者的数据是,居维叶的帽子并不比别人的大多少。二者争论,数据比较确切的正方取得了胜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

此外,此段话有两点还应注意:1. 古尔德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说明什么,并不等于他对数字武器不感兴趣,随后介绍的米老鼠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古此段话并不影响文章的中心。2. 这正是该文的一个表达特点。比如,文章是从介绍古尔德讲述这场论争入手的,“论争”介绍完了,顺手就说说古对此的态度,因古的态度是“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够说明什么”,作者似乎是随随便便在讲一些故事,读者读来也觉得轻轻松松,但文章的中心是很明确的。

第2小题(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百分之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如给出米老鼠从三十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10 第3小题(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如“相对大的头”那段相当有趣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和故事,本身就是饶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第4小题,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查找、品味。

第二题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一)《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 (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

3、述说有两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而整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l小题第2点说到的,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第二问,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在:《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

11 “表达·交流”综合实际:意 趣

一、学习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

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二、教师建议

(一)“立意”与谋篇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统帅着整篇的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截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文章思路与主题: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过现象去思索蕴涵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涵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题——舍去芜杂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 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线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

12 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的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 “意”,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意趣盎然。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总结范文第3篇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形成。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秦汉的历史最重要,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2、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

难点: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评价

、教法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本单元重点,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

引入新课]

以秦始皇时期的4幅照片和汉武帝时期的4幅照片导入本单元。

[新课讲授]

(1)、串讲本单元

(2)、检测本单元,为了鼓励学生,调动积极性,分成两组,回答对的加一分,回答错的扣一分。报证正确率。共涉及了60到小题,涵盖面较全,题量较大。

[小

结]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总结范文第4篇

韩慧玲

【教学用时】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生产生活情况等;

(3)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2)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京人

2、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方法】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加故事: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1)神创论:西方:上帝造人;中国:女娲造人 (2)进化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二、教学活动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把知识要点圈点、勾画在教材上。)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及地点。在《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上找到“北京人”生活的地点)

(2)探究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图片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3) 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如何?(从生产工具、食物来源、用火情况、生活方式去认识)

(二)小组合作 (1)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与现代人的头部从前额、眉骨、颧骨、嘴巴、前伸、没有明显下颌,说明北京人还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说明北京人已经是人而不是动物。

结论:北京人为一种正在进化过程中的远古人类,可称为北京猿人。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展示北京人使用的工具说明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 结论: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展示灰烬层遗物,灰烬层最厚处达6m) A.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北京人住在山洞里,当自然界出现野火时,他们拾回火种,小心保存起来,不让它熄灭。北京人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吃上了熟食,减少了疾病,从而使身体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B.想一想,学会了用火,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好处? 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生想象后回答:照明、防寒、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结论:学会用火,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C.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通过课本第4页的阅读,我们想象一下: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食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得食物的? 师生共同归纳:环境险恶、野兽出没、工具简单粗糙,靠采集狩猎为生。仅凭个体力量是很难生存下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过着群居生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知识点,背记重点。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北京人最具代表性。就是这些远古人类,他们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客服重重困难,战胜恶劣的环境,顽强的生存下来,进而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 三.拓展延伸

搜集元谋人和山顶洞人的一些料,和北京人进行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中华大地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房山周口店。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已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劳动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北京人的生活: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五.课堂检测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2.北京人距今约——年,生活在————,使用——石器。 3.北京人使用——火,山顶洞人已会————火。

4.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5.————————————,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总结范文第5篇

韩慧玲

【教学用时】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生产生活情况等;

(3)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2)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京人

2、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方法】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加故事: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1)神创论:西方:上帝造人;中国:女娲造人 (2)进化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二、教学活动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把知识要点圈点、勾画在教材上。)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及地点。在《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上找到“北京人”生活的地点)

(2)探究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图片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3) 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如何?(从生产工具、食物来源、用火情况、生活方式去认识)

(二)小组合作 (1)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与现代人的头部从前额、眉骨、颧骨、嘴巴、前伸、没有明显下颌,说明北京人还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说明北京人已经是人而不是动物。

结论:北京人为一种正在进化过程中的远古人类,可称为北京猿人。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展示北京人使用的工具说明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 结论: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展示灰烬层遗物,灰烬层最厚处达6m) A.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北京人住在山洞里,当自然界出现野火时,他们拾回火种,小心保存起来,不让它熄灭。北京人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吃上了熟食,减少了疾病,从而使身体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B.想一想,学会了用火,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好处? 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生想象后回答:照明、防寒、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结论:学会用火,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C.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通过课本第4页的阅读,我们想象一下: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食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得食物的? 师生共同归纳:环境险恶、野兽出没、工具简单粗糙,靠采集狩猎为生。仅凭个体力量是很难生存下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过着群居生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知识点,背记重点。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北京人最具代表性。就是这些远古人类,他们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客服重重困难,战胜恶劣的环境,顽强的生存下来,进而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 三.拓展延伸

搜集元谋人和山顶洞人的一些料,和北京人进行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中华大地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房山周口店。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已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劳动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北京人的生活: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五.课堂检测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2.北京人距今约——年,生活在————,使用——石器。 3.北京人使用——火,山顶洞人已会————火。

4.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5.————————————,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总结下一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