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论文范文

2023-03-08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重点讨论了建筑物防雷设计保护(如防直击雷、雷电波侵入等)思路,着重介绍了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如何采取共用接地系统、多级电压防护等措施建立完善的直击雷、感应雷防护系统,供同行讨论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物 防雷类别 接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物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内各种电气设备的使用日趋增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建筑物越来越多采用各种信息化的电气设备。我国每年因雷击破坏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事件时有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因此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判定

按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对有关防雷建筑住宅分类如下:

1.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属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2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3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当其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时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当其预计雷击次数等于或小于0.06次/a,且大于或等于0.012次/a时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该类公共建筑物的预计雷击次数小于0.012次/a时可不考虑防雷。

1.4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当其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时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当其预计雷击次数等于或小于0.3次/a,且大于或等于0.06次/a时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该类民用建筑物的预计雷击次数小于0.06次/a时可不考虑防雷。

预计雷击次数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一计算。[1]

按建设部推荐性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对有关建筑防雷分类如下:

一级防雷的建筑物: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物。

二级防雷的建筑物:19层及以上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米的其他民用建筑

三级防雷的建筑物:当年计算累计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或通过调查确认需要防雷的建筑物;建筑群中最高或位于建筑群边缘高度超过20米的建筑物;历史上雷灾事故严重地区或雷灾事故较多地区的较重要建筑物。

2 建筑物防雷设计思路

直击雷和感应雷是雷电入侵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两种形式。直击雷是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电气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感应雷是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规定,建筑物的防雷区划分为LPZOA,LPZOB,LPZ1,LPZn+1等区(各区的具体含义本文不再赘述)。从而决定位于该区域的电子设备采用何种电涌保护器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实现与共同接地体等电位联结。

建筑物直击雷的保护区域为LPZOA区,其保护设计已为电气设计人员所熟知,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设计由避雷网(带),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立柱基础的钢筋网与钢屋架,屋面板钢筋等构成一个整体,避雷网通过全部立柱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将强大的雷电流入大地。感应雷是由遭受雷击电磁脉冲感应或静电感应而产生的,形成感应雷电压的机率很高,对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尤其低压电子设备威胁巨大,所以说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防雷保护的重点是防止感应雷入侵。

由感应雷产生的雷电过电压过电流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2.1由供电电源线路入侵;高压电力线路遭直击雷袭击后,经过变压器耦合到各低压0.38KV/0.22KV线路传送到建筑物内各低压电气设备;另外低压线路也可能被直击雷击中或感应雷过电压。据测,低压线路上感应的雷电过电压平均可达10KV,完全可以击坏各种电气设备,尤其是电子信息设备。

2.2由建筑物内计算机通信等信息线路入侵;可分为三种情况:

2.2.1当地面突出物遭直击雷打击时,强雷电压将邻近土壤击穿,雷电流直接入侵到电缆外皮,进而击穿外皮,使高压入侵线路。

2.2.2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在线路上感应出上千伏的过电压,击坏与线路相连的电器设备,通过设备连线侵入通信线路。这种入侵沿通信线路传播,涉及面广,危害范围大。③若通过一条多芯电缆连接不同来源的导线或者多条电缆平行铺设时,当某一导线被雷电击中时,会在相邻的导线感应出过电压,击坏低压电子设备。

2.2.3地电位反击电压通过接地体入侵;雷击时强大的雷电流经过引下线和接地体泄入大地,在接地体附近放射型的电位分布,若有连接电子设备的其他接地体靠近时,即产生高压地电位反击,入侵电压可高达数万伏。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设备的集成电路芯片耐压能力很弱,通常在100伏以下,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计算机防雷系统,层层防护,确保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由此可见,对建筑物内各电气设备进行防感应雷保护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设计的合理与否,对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与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感应雷的防护当中,电涌保护器的使用已日趋频繁;它能根据各种线路中出现的过电压,过电流及时作出反应,泄放线路的过电流,从而达到保护电气设备的目的。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4条规定:电涌保护器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应符合以下两个附加要求:通过电涌时的最大钳压,有能力熄灭在雷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即电涌保护器的最大钳压加上其两端的感应电压应与所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

现在,我们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的各类防雷建筑物的雷击电流值进行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的选择。

3 一类建筑物防雷设计

3.1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錄六规定,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20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50KA,波头0.25us;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50*50%/3/3=2.78KA;如果进线电缆已经进行屏蔽处理,其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将减低到原来的30%,即11.11KA*30%=3.3KA及2.78KA*30%=0.8KA,而在电涌保护器承受10/350us的雷电波能量相当于8/20us的雷电波能量的5~8倍,所以选择能承受8/20us波形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为11.11*8=88.9KA;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100KA,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条规定,该级电涌保护器应在总配电间处安装,即在LPZOA,LPZOB与LPZ1区的交界处安装。

3.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条规定,在分配电箱处,即在LPZ1与LPZ2区的交界处安装电涌保护器,其额定放电电流不宜小于5KA(8/20us),[1]故此处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额定放电电流为10KA。

4 二類建筑物防雷设计

4.1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15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37.5KA,波头0.25us;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65KA,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条规定,该级电涌保护器应在总配电间处安装,即在LPZOA,LPZOB与LPZ1区的交界处安装。

4.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条规定,在分配电箱处,即在LPZ1与LPZ2区的交界处安装电涌保护器,其额定放电电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处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额定放电电流为10KA。

5 三类建筑物防雷设计

5.1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10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25KA,波头0.25us;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条规定,该级电涌保护器应在总配电间处安装,即在LPZOA,LPZOB与LPZ1区的交界处安装。

5.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条规定,在分配电箱处,即在LPZ1与LPZ2区的交界处安装电涌保护器,其额定放电电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处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额定放电电流为10KA。

6 结论

综上所述可见,在防雷保护设计中,总的防雷原则是采用三级保护: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地下基础接地装置泄散;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信号线引入的过电压;限制被保护设备上浪涌过电压幅值(过电压保护)。这三道防线,缺一不可,相互配合,各行其责。目前通常作法是以下三点:

6.1建立联合共用接地系统,形成等电位防雷体系

将建筑物的基础钢筋(包括桩基、承台、底板、地梁等),梁柱钢筋,金属框架,建筑物防雷引下线等连接起来,形成闭合良好的法拉第笼式接地,将建筑物各部分的接地(包括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直流工作地,防雷接地)与建筑物法拉第笼良好连接,从而避免各接地线之间存在电位差,以消除感应过电压产生。

6.2电源系统防雷

以建筑物为一个供电单元,应在供电线路的各部位(防雷区交接处)逐级安装电涌保护器,以消除雷击过电压。

6.3等电位联结系统

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局部修订条文)明确规定,各防雷区交接处,必须进行等电位联结;尤其建筑物内的计算机房等弱电机房,遭受直击雷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在此处除采取电涌保护器进行感应雷防护外,还应采用等电位联结方式来进行防雷保护,本文不再叙述。

作为电气设计人员都非常清楚,建筑物的防雷保护设计是一项既简单又繁琐的内容,但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还有待于各位电气设计人员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善为谋划,精心设计。本文仅此设计作了一点粗浅的探讨,所以文中不足之处,望同行不吝赐教。

致谢:建筑物防雷保护设计探讨过程中得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肖稳安老师、山东省防雷中心赵连义主任的大力帮助和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中南建筑设计院.建筑物防雷设计安装99D562.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1999:16-98.

2.林维勇.《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2-71.

3.朱林根.《21世纪建筑电气设计手册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0-190.

4.梅卫群,江燕如.《建筑物防雷工程与设计》.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200-330.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各地出现了诸多外型独特,功能完备的建筑工程,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在建筑行业取得的优异成绩。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沉降观测是关系着建筑安全性的重要方面,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一线实践经验对建筑物沉降观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加以介绍,并提出提升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有效措施,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建筑物 沉降观测 提升策略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技术要求高。研究表明,建筑物沉降观测受观测仪器、观测步骤以及观测人员的专业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为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应准确掌握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严格按照观测规范及流程实施沉降观测工作。

一、沉降观测仪器分析

沉降往往给建筑物产生重大影响,甚至给建筑物的主体工程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影响其价值发挥的同时,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因此,沉降观测对精度的要求非常之高。一方面国家相关规程明确规定了沉降观测误差,要求变形值控制在1/10~1/20范围内。另一方面,沉降观测使用的水准仪精度应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使用的水准尺性能应稳定,不能受温度以及环境影响测量精度发生改变。

数字水准仪是建筑物沉降观测应用率较高的仪器,无论测量精度还是读数均优于传统光学水准仪,其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可自动更正测量误差。实际应用数字水准仪工作与光线强弱有着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当光照条件比较弱或比较强时,仪器就会自动终止测量工作,而且光照不均匀也会导致数字水准仪工作的停止,这就需要避免光照因素给观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数字水准仪观测精度受什么影响呢?实践表明数字水准仪精度直接受调焦的影响,如调焦未达到相关标准就会导致观测的结果产生较大误差,因此,应用数字水准仪时应严格控制调焦操作,确保调焦的准确性,以确保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另外,数字水准仪工程还受振动的影响,即,要想确保数字水准仪的正常工作,其附近不能存在震动源。否则,应更换成光学水准仪完成沉降观测工作。

二、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提升策略

不同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注意的事项不同,所以提高沉降观测精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的设计工作中,究竟该注意哪些内容?经过大量实践表明,为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实施沉降观测工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技术设计书的编制

技术设计书是建筑物沉降观测实施的依据,由于其涉及沉降观测线路、测量等级以及起算点的控制等诸多内容,因此,技术设计书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沉降观测的顺利实施,甚至影响沉降观测精度,因此,实施建筑物沉降观测时应严把技术设计书的编制质量。

首先,精心挑选技术设计书的参编人员。为确保技术设计书的编制质量,挑选的参编人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掌握岩土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熟练应用各种水准仪。如此,编制的技术设计书才会给具体的沉降观测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同时,参与编制技术设计书的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实测经验,从而将沉降观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阐述,并提供可行的处理措施,以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

其次,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时,既要考虑相关规范标准以及设计单位的要求,而且还应结合建筑物的实际状况,在充分考虑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沉降观测等级,以根据对应的要求实施沉降观测工作。

2.提高观测人员综合素质

观测人员是建筑物沉降观测的主要实施者,在进行沉降观测操作时如未按照观测标准实施观测工作,同样会给沉降观测精度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避免观测人员自身因素给沉降观测精度造成不良影响,应重视沉降观测人员沉降观测专业知识的培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建筑物沉观测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

首先,建筑物沉降观测实施前,应组织观测人员进行培训,为其介绍要实施沉降观测的建筑物类型,并做好建筑物沉降观测前的各项技术参数交底工作,为其后期沉降观测的实施提供指导;其次,结合待观测建筑物实际情况,为观测人员讲解观测的重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同时,与观测人员一起回顾建筑物沉降观测应遵守规范及标准,确保观测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操作工作;最后,完善和建立不同建筑类型沉降观测制度,明确沉降观测过程中不同人员的职责,在提高观测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沉降观测精度。

3.科学布设沉降观测点

建筑物沉降觀测操作时,布设的沉降点是否科学合理,会给沉降观测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实施建筑沉降观测操作时应在充分考虑建筑物结构的基础上,确保布设的沉降点应能客观、及时的反应出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布设沉降观测点时可参考以下内容:

其一,如果建筑物为框架结构,可将沉降观测点布置在柱基上或顺着纵横轴线布设;其二,可布设在大转角、核心筒四角或在外墙的10m~20m位置处。而且也可将其布设在相隔两根或三根的柱基上;其三,如建筑物属于水塔、烟囱等高耸的建筑,布设沉降点时一般选择在基础轴线相交位置处。另外,在埋设沉降观测点时,还应充分考虑建筑物装饰时的影响,即,建筑物装饰操作不能破坏或掩埋沉降观测点。

4.构建高程控制基准网

建筑物沉降观测时基准点的布置是又一关键环节。布置基准点时不仅需要考虑现场实际情况,而且还需结合建筑物的具体布局,通常将其布置在不受变形影响的位置上。当基准点标石稳定后可布置高程控制基准网,一方面,沉降观测的基准点的布设一般应不少于三个,如需布设工作基点,并确保工作基点和基准点形成闭合的线路。另一方面,避免将基准点布置在建筑物的震动区、地面沉降以及开挖位置处,而且也不能将其布置在主要交通要道上。

5.沉降的观测

为保证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实施测量时应严格按照设计书中介绍的沉降测量方案实施。而且首次测量应在观测点稳固之后进行。考虑到第一次观测需要作为后期观测的参考,因此,对其的观测精度要求较高,应经过多次反复的观测,以确保测量首次观测结果精度满足沉降观测目标要求。

同时,实施测量时尤其第一次测量,应根据相关规范标准按时测量。对于其他位置沉降的测量,应依据设计书相关条款实施,并尽最大限度避免补测、测漏问题的出现,以确保建筑物沉降精度。与此同时,应不断总结沉降规律,积极寻找沉降观测技巧,为提高观测精度及质量奠定基础。

三、总结

对建筑物而言影响沉降观测的因素很多,因此,应不断的加以总结和分析,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类型分析影响沉降观测的因素,从沉降观测仪器以及沉降观测的具体实施环节入手,不断优化沉降观测的流程,采取最佳的沉降观测方案,避免其他各种因素给沉降工作带来干扰,以最终实现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振,潘国荣. 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方法[J].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7,03:44-46.

[2]宋方,强亚明. 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方法[J]. 科技视界,2014,14:122+159.

[3]卢吉锋,冯雪巍. 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方法和措施探讨[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49-52.

[4]高俊强,缪凯,吉文来. 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指标的研究[J].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21-26.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工作是城市规划批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与建设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还关乎测绘单位的信誉及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因此需对竣工测量质量进行严格地控制。但是当前我国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工作仍未有统一的测量标准,因此相关部门还需建立一套统一的城市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标准,并能够根据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而进一步调整,从而更好的保障规划竣工测量的质量。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质量控制。

[关键词]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质量控制

1、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置工作概述

1.1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工作的内容

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建筑高度的测量。主要是对建筑物内部与外部地坪标高的测量、对檐口比高的测量、对地下室地坪比高的测量、对坡屋脊比高的测量、对水箱间、楼梯间等附房高度的测量等:第二,对地形图的测量。主要是以地形图的测量要求为依据,对建筑工程的用地规划线、建筑物内外地坪标高、建筑形状、结构、性质、结构等需要进行规划验收才能认可的内容进行客观真实反映:第三,对建筑物平面位置以及建筑物的四至关系进行测量,主要包括征地线、地铁控制线、高压线等相关规划要素关系的标定:第四,对建筑层与层之间高度的测量。

1.2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工作的技术依据

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工作的技术依据,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城市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等: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不仅要对各层单体进行测量,还要对建筑面积进行测量,这就需要对每一层的外部轮廓线进行测量并要有较为明确的计算标准,对全面积计算的部分、半面积计算的部分以及不计算面积的部分进行分别标示,严格遵守《房产测量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地籍测量规范》为依据,划分将要竣工的建筑物以及权属界线类地物与河道等规划道路的控制线、用地红线之间的关系。

1.3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工作的成果资料

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其成果资料主要包括: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成果略图和比例尺为一比五百的竣工地形图。其中,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成果略图主要包括剖面图、各层单体图、平面位置图、面积计算列表以及建筑立面。

2、竣工测置的主要原则

建筑工程竣工测量是一项法规性较强的工作,是建设工程规划验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竣工测量所做出的测量成果是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规划验收审核的主要依据。所以必须针对规划验收以及竣工测量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竣工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统一基准原则

竣工测量中,需采用和规划实施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以及高程基准来保障测量的成功,有效地将建筑工程建前和批后作以比较分析。

2.2完善施测条件原则

多数审批后的建筑物存在地面正负零硬化,以及用地范围以内应拆除的建筑物或临时设施。

2.3现场实测原则

建筑工程竣工测量时各种所需的信息数据,应进行现场采集和核实,并以此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计算获取。

2.4诚信测绘原则

测量中,测量人员必须持有《测绘资质证书》,竣工测量业务范围必须由测绘单位来承担,测绘单位在进行竣工测量时,必须客观、全面和准确。

3、影响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置质置控制的因素

3.1人为因素

人作为工程测量的主体,将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测量的质量,其中经常受到测量人员的专业技术及测量设备的调试等方面的影响,如果有一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进而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测量结果。

3.2测量方案

测量方案是确保测量结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建筑控制网测量过程中,主要受到控制网的图形结构、控制点的联测数目及观测的测回数等方面的影响:而实事上,在一些实际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好观测测回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结合项目的施工条件和要求进行确定。

3.3施工现场环境

在建筑工程测量过程中,也经常会受到现场环境的影响,包括施工设备振动大、施工现场通视效果差以及风雨天气等因素:这些将会影响到测量的角度和间距,从而造成测量结果出现偏差。

3.4测量器具

工程测量仪器也会影响到工程测量的精度,进而影响到建筑工程测量的结果:例如,若测量仪器存在误差,加上测量人员未能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这样很容易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3.5温度、基础沉降

温度、基础沉降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建筑混凝土楼面的质量,进而造成楼面出现变形,进而对测量基准点造成影响,造成测量结果与相关数据不相符:为此,在进行工程测量时,为了确保测量的精确,需要高度重视这些影响因素,以提高工程测量结果的精准性。

4、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置质置控制

4.1实行竣工测量的准入机制

基础测绘、规划测绘信息采集是城市建筑规划竣工测量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规划管理用图在整个测量工作中也相当重要。对此,规划管理用图中的图面信息表达方式需遵循相关标准及规范,竣工测量人员除了要具备基础的测绘知识之外,测量人员还需對规划管理意图加以充分地了解。以本市城市建筑规划为例,近些年我市城市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筑风格趋向多样化,这对竣工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基于此,我市依据城市建筑实际情况及竣工测量工作的特点设立了一定的竣工测量的准入机制。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对其工作责任心、技术水平均进行了严格地评定,且只有测绘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才可实施竣工测量工作,所有测量人员均需经过专业的岗前培训。

4.2注重改善控制测量质量

在城市的主干街道中通常都设有一、二级的导线,茌城市扩建的过程中,这些导线往往会遭到破坏,给竣工测量工作带了一定的困难。为保证测量的质量,测量人员可以采用在较远的起点布设导线,并及时增补一二级的导线点。另外,在城市建筑密集的区域,导线的布局往往也不够合理,导线经常出现短路、变形等现象,为此可以使用一些体积较小的目标物作为定向标志。

4.3实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

对竣工测量实行有效地管理机制可以提高竣工测量的规范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建筑施工对于竣工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应当杜绝测量误差。为达到这一测量要求首先在测量时就要建立严格的标准,必须在收集了充分的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施工作业。此外,在测量完成后还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反复的检查、核对。通常,一次竣工测量需要经过三次复查。测量部门还应当与测量结果监督部门共同建立完善的成果评价、监督机制,对测量结果进行定性的评价,对于质量较差的测量结果要及时的进行更正。

4.4实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

建筑规划工作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均需具有一定法律意义的竣工测量图为其提供依据,而这也对竣工测量成果提出来较为严格的要求,操作人员需尽最大可能保证竣工测量所有工作环节的准确度。以质量检查这一环节为例,作业组、作业队、总工办均需对竣工测量产品进行100%的质量检查,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特殊的竣工工程,总工办还需安排专业人员对其外业进行100%的抽查。同时,作业办和总公办需依据相关质量等级标准对竣工测量成果进行质量评定,以保证竣工测量质量管理措施地有效实施。一般而言,竣工测量成果质量评定等级主要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质量缺陷扣分法是最常用的计分法。有些质量缺陷是竣工测量产品所共同具有的,对此需找出缺陷存在原因并积极寻求出解决对策。为了提升竣工测量单位及测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有效性,可建立健全一定的激励机制,按照测量产品的具体质量情况公平、公正、公开地实施奖励与惩罚。

4.5优化测量内容

4.5.1做好室内环境中的测量控制工作

一般来说,如果测量的环境是在建筑室内的话,它的测量任务就主要是地坪高程测量和建筑面积测量。首先,拿地坪高程测量来说,在测量室内的地坪高程时,出于测量精度的精确无误,就需要按照四等水准的要求来采用全站仪设备,同时还要保证测量的部位,要至少是测量两处室内地坪高度,测量的过程中还要对测量的误差进行检验审核,不能使误差过大,这样会影响到最终的施工,与此同时,还要在对建筑面积进行计算时,严格遵循《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的要求,并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要点:首先,在建筑室内范围中,不是所有的区域都需要进行面积计算的,有些部位是不需要进行面积计算的,例如过街楼等通道、建筑设备之间管道的夹层以及部分操作平台和上料平台等区域都是不需要进行面积计算和确认的,这些部位一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范围大小也不是很固定:其次,对于建筑物内的雨罩来说,在计算时是依据在水平上投影的面积大小来进行测量的,这种计算方式也适合在没有落地的阳台等建筑部位。

4.5.2建筑室外的测量工作

建筑工程中,对于它的质量控制是包含有多个方面内容的,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就必须要对整个建筑的内部施工进行控制,这就包含有对室内的和室外的质量管控。在对建筑室外部位进行测量时,测量的内容主要是对竣工建筑物的高度、与相邻建筑物、用地和道路红线以及绿地规划线等的平面位置关系,对于测量人员来说,在进行测量工作之前要先对测站进行检查,并对测量仪器的棱镜进行偏心纠正,同时还要利用全站仪设备来对测量的角度偏心观测和距离偏心观测,这样可以充分确保建筑阳角角顶位置、阴角顶点位置的测量精确性。此外,在对建筑物的高度进行测量时,还要采用钢尺进行丈量,测量人员手持测距仪设备进行测量,也可以是免棱镜全站仪三角高程等的测量方法,不论是何种测量方法,在进行测量时,一般是以每一个建筑物的主入口地坪为基准来进行计算的,主要的测量内容是对建筑的上檐口、屋脊以及女儿墙标高等为主,与此同时,还要对同一个建筑物的不同楼层高度、不同建筑的同一楼层高度进行校准审核,确保测量的准确无误,把误差控制在最小。

4.6提高作业人员的素质

在竣工测量工作中,需要作业员、检查员和项目管理负责人之间的有效配合,所以在测量开始前,需要对这部分人员进行集中技术培训,对测量中的各项技术要求进行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各项测量技术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确保测量队伍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在测量工作中降低出错率,确保测量数据的精准性。

4.7严格执行质检規定

竣工测量的质量关系到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在测量项目开始之前,需要设置专门的技术负责人员,这样可以有效协调和管理生产过程质量和技术工作,同时还要设置专门的质量负责人员,对测量的质量进行现场监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作业人员的责任感,还能够使其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测量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按照各项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测量,而且在测量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在现场测量过程中,各级检查人员还要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测量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及时对技术上的问题进行处理,对测量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把好测量的质量关,针对测绘产品需要采取一级验收制度,对测绘产品的验收要坚持两级检查制度,确保测量的质量。

总之,作为城市建筑规划验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竣工测量是一项具有较强法规性的工作,其测量成果也将成为工程项目规划、验收审核的主要依据,因此,相关人员在展开竣工测量工作时一定要依据相关要求进行,从而确保竣工质量。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建筑物防雷设计是避免建筑物遭受雷电损害的重要手段,是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建筑物防雷的设计目标、建筑物防雷等级的确定、滚球法与球形闪电和电涌保护器SPD的选择与配合等几个方面试举几例以探讨设计中比较容易忽略的概念和问题。

关键词:防雷设计;易忽略问题

1 防雷设计的目标

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设计和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和降低雷击影响,最大限度地防止建筑物出现雷击事故,为建筑内部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证。建筑物的接地防雷设计是系统性工程,主要包括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以及等电位连接等防护措施,进而从多个方面应对可能发生的雷电自然现象。通过落实全面的防雷接地措施,将建筑雷击时遭受到的瞬间雷电流导入大地,从而保证建筑及相关设备的安全。

防雷装置的设计耐雷水平,是综合考虑雷击概率、损失后果及经济性的结果,因此,防雷安全度不是100%的。常规的做法是先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再根据条件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及设备金属结构进行防雷接地的连接,同时选择合理的保护设备,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设备及人身安全的目的。

2 建筑物防雷等级的确定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中,对建筑物的防雷防雷等级有明确的划分。然而在设计中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只以预计雷击次数划定建筑物的防雷等级,而忽视了对环境场所重要性和危险性的考量。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爆炸危险环境,会因为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在区分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时,需考虑的一个点是建筑物是否为火灾危险场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为2011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该规范对火灾危险环境的定义是与1992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配套实施的。然而新版本的《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1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删除了对火灾危险环境的定义。因此,不同设计人之间出现了是否还需考量火灾危险环境这一点的争议。笔者认为《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在对建筑物防雷等级进行划分时,是对场所的危险性进行了考量的。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新规范对一个名词的定义缺失就对其视而不见,应该继续遵循原规范的定义进行设计。最近几年也是按此进行的设计。但是第四版《工业与民用供配电设计手册》中提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在2015-07-15复函中已删去“以及火灾危险场所”字样。

3 滚球法与球形闪电

接闪是防雷设计的重要一环,是建筑物防直击雷的主要手段。常用的做法有采用金属屋面、屋面明敷接闪带、设置接闪杆等。只要屋面下不存在易燃易爆物,金属屋面就是最好的接闪导体,整个屋面几乎能将建筑物的直击雷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内。接闪带是按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在屋面敷设不同大小的防雷网格。接闪杆的保护范围也是根据建筑物的防雷等级选择不同的滚球半径,以滚球被接闪杆挡住而不触及被保护对象为准。这里有两点问题值得探讨:1.自然界中的球状雷电是一种特殊的大气雷电现象,其发生概率很小,线状雷电才是建筑物防雷设计的主要防护对象。那为何要以滚球半径作为設计依据?2.使用滚球法对屋面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设置的接闪网格进行校验会发现网格中的大部分屋面并不在保护范围内,这又如何解释?

滚球法的理论依据是以击距理论为基础,根据闪击距离(即放电距离)的大小来确定接闪杆、接闪线的保护范围。击距理论是假定雷电极在不同高度并相对接闪杆变化位置时进行人工模拟放电试验。流经被击物的雷电流幅值与定位高度、先导电荷相关。击距(击距为防雷计算中的抛球半径或滚球半径)有关,一般推断,目前上有很多不同的击距与电流之间的换算公式。一般地,雷电流越大,击距越长。若雷电流为200kA以止,则击距可能在200m及以上,若雷电流为15~20kA,则击距可能在20~30m。建筑物的防雷等级是根据其雷击概率及危害性等综合因素进行划定的。因此,根据防雷等级选择不同的击距能够最大限度的平衡经济性与安全性。并非假设雷电流为球形闪电而进行的保护模拟。

通用图15D501《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中,有对屋面上的金属与非金属物体的防雷做法。可见除了需要特别保护的屋面设施外,一般不对其进行专门保护。显然,屋面的中心位置并没有更高的经济价值,被雷击后也不会产生安全方面的影响。因此,接闪网格并非是对屋面的整体性保护,而是对易受雷击部位和有安全隐患部位的保护。接闪网格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接闪后的分流需求。

4 电涌保护器SPD的选择与配合

电涌保护器是装设在配电回路中用于带电系统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导引泄放电涌电流的非线性防护器件。—个系统中所有SPD及所需保护的设备的能量配合,对保护的效率具有决定性意义。电涌保护器配合主要是为了:将最终的雷电威胁值减到需要保护设备的耐受程度;各个SPD的额定荷载电涌 能力不被超过,否则会造成SPD的损坏;当SPD之间的限制距离不足时,过电压波可能会在线路上形成 反射,产生振荡电压叠加到线路上,使线路上的电压升高,反而会对被保护设备造成威胁。实施能量配合和电 压配合,可以使各级SPD之间的限制电压相互协调,减少反射现象;保证SPD逐级先后动作;避 免SPD的动作出现盲点。SPD电压配合是对各级的SPD限制电压值进行逐级控制,以达到将过电压值限制在设备耐受范围之内。一般情况下SPD中通过电流越大残压就越高,通过能量分配后,末级SPD流过的雷电流越小,越有利于电压限制雷电电涌的传导。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SPD需要能量上的配合时,根据每个SPD的能量吸收能力共同分担总的电涌能量,使每个SPD所能承受的能量都低于其承受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配合效果。

设备的保护需要进行防雷区的划分和雷击风险评估,根据防雷区的划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SPD的安装数量。处于LPZOA和LPZ1的SPD用来承受和泄放直接雷击的能量,雷击波形为10/350μs,一般选用电压开关型 SPD,称为第一级防护。第一级防护的主要作用是泄放大能量的雷电流。在LPZOB和LPZ1这两个区域内,由雷击引发的电磁场起支配作用,一般不会发生直接雷击。在这两个区域内往往选用8/20μs波形电压开关型或 限压型的较大通流量的SPD,也称为第一级防护。

在LPZ1和LPZ2内的SPD主要考虑上一级的剩余威胁值和LPZ1区内的电磁场的感应效应。一般选用 8/20μs波形限压型的SPD,称为第二级防护。篥二级的主要作用是泄放雷电流和限压。以后各级SPD泄放雷 电流的作用逐级减弱,限压作用逐级增强。依此类推,直到将威胁值减到需要保护设备的耐受能力以下。

为了达到更好的SPD能量配合效果,所以在靠近被保护设备处安装SPD时,应选用二级或三级SPD,同时满足多组SPD之间的距离要求,并且SPD之间的能量配合应遵循敏感的SPD首先响应的原则。

为火花间隙+压敏电阻型SPD,在雷电流过来时,因为SPD2的导通电压低,因此SPD2先导通,当电压达到SPD1的触发电压时,SPD1导通。根据SPD能量配合的原则,SPD2必须能够承载部分10/350us波形的雷电流,并且在SPD2过载前,SPD1必须承担主要的能量泄放。

为压敏电阻+压敏电阻型SPD浪涌保护器,因为两个限压型SPD标称导通电压相同,因此在雷电流过来时首先使SPD1导通,当电涌电流继续增大,使得SPD1残压上升,当达到SPD2的启动电压后SPD2导通。

5 结语

建筑物防雷设计是建筑电气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着国家经济腾飞,社会发展,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造型特别的建筑物也越来越常见,建筑物内的电气系统、电子信息系统越来越完善。如果缺乏一个完善、可靠的防雷系统,一旦遭受雷击,不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而且会引起电气火灾,损坏造价昂贵的电子信息设备,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这就需要设计对建筑物的雷击危险性、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和防雷接地设施的经济成本等进行综合考量,以尽可能达到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同时兼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春雷.浅谈雷电灾害成因及防护技术[J]现代科技,2018(09):105.

[2]吴志辉.雷电防护技术应用与发展[J]居舍,2018(07):250.

[3]聂磊.建筑物雷电防护技术的应用探讨[J].决策探索(中),2019(5):36-37.

[4].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组编. 工业与民用供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版)[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12.

[5].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编.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8.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发展是否良好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也是国家重视建筑节能的直接原因。作为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理工作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为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监理工作,按照相关施工规定,加大节能力度,才能为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文主要对建筑节能的概况、建筑监理中建筑节能的作用、监理工作的重点及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建筑监理;建筑节能;概况;重点;实施过程;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资源浪费情况愈加严重,导致能源短缺问题日渐凸显,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对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据大量数据显示,在我国所有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的消耗量已经达到了3/10。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必须重视建筑节能问题。监理单位作为从事建筑活动的重要单位,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并与建筑工程实际施工情况充分结合,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文件、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及监理合同见审查及批准,通过监理建筑工程项目,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建筑节能,并为建筑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建筑节能的概况

将节能标准在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建筑物的过程中执行,并通过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对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进行有效提升。进而对建筑物的能源利用系统运行管理水平进行有效提升,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在确保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源消耗量。

《2013-2017年中国建筑节能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字表明,每年我国房屋建筑新建面积约20亿平方米,其中高能耗建筑超过80%,现有建筑总面积约500亿平方米,其中高能耗建筑超过90%,这种情况下建筑节能改造具有较大的应用范围。由此可见,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对建筑工程事業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筑监理中建筑节能的作用

1、建筑节能  随着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与建筑节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施工单位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施工,进而在工程造价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建筑节能施工中,因建筑节能工程具有较高的功能性需求,进而增加了建筑施工的难度。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节能建筑施工要求各个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并对总承包单位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2、施工监理 作为一项具有较高技术性及政策性的系统工程,建筑节能工程在我国全面实施的时间较短,整体来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建筑节能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文件、规范及管理措施等,同时在建筑节能施工中对监理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对建筑节能设计图纸审核,设计文件合理性的分析,建筑节能指标的确定等,同时监理工作人员还必须进行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方案的审查,并进行建筑节能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等。

三、建筑节能工程中监理工作的重点

1、基层与隔热保温层是建筑屋面节能隔热保温层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基层混凝土厚度应控制在110毫米,并将防水层覆盖在其上面,确保基层和防水层结构的稳固性是监理控制的要点,设计中应选用复合防水层。在防水层上进行排水层的设置,并结合屋顶雨水管道,排除多余的水分,进而对防水层的负担减轻。一般情况下选用陶粒等材料作为排水层。作为屋顶绿化设计的核心内容,防水施工必须重视其材料的选择,并作出合理化的设计,把好质量关。

必须确保基层混凝土屋面表层具有良好的清洁度、平整性等。一般在防水层上铺设隔热保温层,应确保防水层粘贴的平整性与密实度,尤其是防水卷材,不能有褶皱、空鼓、气泡等情况出现在粘贴表面,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后,才能进行施工。

2、门窗、空调暖通、水电安装等节能隔热材料选择时,产品质量是监理工作的重点,在对产品说明、性能、质量等进行认真检验后,应确保产品性能与规格与施工规定符合后,才能进行施工。

3、灰砂砖、粉煤灰砌块、加气混凝土等都是建筑节能墙体隔热保温常用的材料。在施工前期,监理工作人员应认真审核隔热保温材料的规格、密度、强度等,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才能用于建筑节能施工。在墙体节能隔热保温材料选用中,监理工作必须重视砌体和结构柱之间的关系。根据设计规定进行拉结筋位置的确定,并对门窗联接位置预埋件混凝土块的用量进行确定,同时在联接砌体和顶面梁是应进行10到25毫米的预留,填充作业应在砌筑完成2周后进行。

四、建筑节能监理实施过程

1、施工准备阶段

建筑节能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过程,是建筑监理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因建筑节能监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施工操作时必须选用专业知识技术较高的工作人员,基于此,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必须对节能监理工作人员进行建筑节能标准、技术专业知识等内容的培训,确保其监理工作水平符合建筑节能施工要求。工程监理项目节能监理职责的履行应从和业主合同签订后进行。

在监理规划中必须完全涵盖节能监理工作内容,也可以在投标监理文件中进行节能计划的合理制定,建筑节能项目中应确保所有监理人员都必须对监理规划、监理细则中相关建筑节能控制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同时确保设计文件的合理性,并对节能工程各子分部、分项工程、隐蔽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并进行质量检验标准的确定。监理人员还必须参与施工图纸的会审、技术交底,并对施工单位编写的施工组织设计节能内部及人员配置问题进行审查,如发现问题后,应及时提出相应的改正建议。

2、施工阶段

遵循施工规范监理工作人员应对建筑节能进行监控,并对施工单位选用的建筑节能材料、设备报审表等资料信息进行核查,确保无误后才能确认签字,如发现与施工规定不符合,则不能使用。监理人员应审核施工单位报送的建筑节能分部及单位工程质量资料,确保无误后确认签字。当建筑节能监理工作存在问题时,则必须确保监理工程师通知单下达的及时性,并选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修正,随后进行复查。

3、验收阶段

在建筑节能监理工作中,当建筑工程竣工后必须及时对建筑节能情况进行测评。首先,相关监理单位必须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建筑节能施工竣工验收报告进行认真审查,积极预验收建筑节能工程质量,如发现预验收存在问题时,则可以及时进行调整施工,确保其符合建筑节能工程竣工规定后,才能签字确定。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及资源的日益紧缺,“生态、低碳”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最关注的问题。在建筑节能方面,大部分国家都明文规定了其标准与实施方式。监理工作作为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监理工作,才能实现建筑节能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涛. 建筑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分析方法及应用[D]. 清华大学 2012

[12 孙海萍. 上海地区高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探讨[D]. 同济大学 2007

[3] 曹晓丽. 我国北方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4] 程兴军.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既有住宅建筑供热及节能改造评价研究[D]. 长安大学 2014

[5] 张陶新,周跃云,芦鹏. 中国城市低碳建筑的内涵与碳排放量的估算模型[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01)

上一篇:建筑学论文下一篇:新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