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管理范文

2024-04-25

计量管理范文第1篇

(1)计量基础数据台账的管理做好计量工作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台账的管理,基础数据是一切计量工作的前提。为确保计量数据真实可靠,有据可查,计量基础数据台账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记录人员要按指定份数和格式用墨水笔或圆珠笔书填写,字迹清晰。②记录所写的字体必须规范,计量单位必须是法定计量单位。③记录必须真实、可靠,不能随意涂改,数据的修改应有修改人签字及修改时间。④记录必须有记录人签字,对记录内容真实性负责。⑤记录保存期限为5年。

(2)流量计读数的确认流量计读数准确是计量数据准确的基础,装船前、后必须仔细核对流量计读数,并做好记录。

①读数时流量计必须在正常状态下。②流量计在漂移状态下,禁止抄数,应先排气灌油,累计数不漂后,再进行抄数确认。③装载前、后应及时记录流量计读数,并由码头计量员、船方、收货方共同确认。④装船前、后流量计读数由码头计量员、码头调度、班长进行三级确认,确保数据准确。⑤本船前读数要与上船后读数进行对比,核对是否有数据漂移。⑥确实出现数据漂移,当班计量员必须需填写漂移报告,由班长签字确认。

(3)装前干舱检测工作干舱检测是计量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装船前必须进行仔细检测并做好相关记录。

①检查船舶计量器具(包括舱容表、量油尺、温度计、密度计和液位计)的有效性。②核对其每个油舱的计量基准高度。③仔细检查船舱是否有水、杂质等。④测量燃油舱油液面高度,特别是装载柴油、航煤的船舶要重点检查。⑤测量污油舱液面高度。

(4)装船后的重船检测工作①对于装船完毕的船舶,计量员上船与船方、货主共同进行重船检测。对检尺、测温、采样、吃水差进行全面监控。②计量员全程参与计算。③检查装后燃油舱液位,并与装前对比,看是否有变化。

(5)计量工作装船结束后,由计量员对流量计量进行计算,计量完后填好相关计量单据。①装船结束后由计量员依据流量计的读数进行计算。②计算前核对产品合格证的有效性。③计算后要将流量计量、甲板量、罐量进行比对。发现问题后及时汇报,及时查找原因。

(6)计量纠纷的处理水运出厂计量允差(运输船未离开码头):交接计量数据的±0.3%。超出范围则视为计量纠纷。计量纠纷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并且会占用泊位,影响正常出厂作业。所以对计量纠纷的处理要及时、认真,数据要真实、准确,并且要做好相关记录。

①发生纠纷船次的当班计量员,在船方或收货方提报纠纷后,第一时间向码头调度汇报,码头调度立即向相关部门汇报。②计量纠纷受理部门在接到通知后,应协调船舶到锚地等候复核。③经过核实,确属有效纠纷,计量员和计量管理人员要全程跟踪纠纷处理过程。包括重新检尺、测温、计算,复核燃油舱液位等。④经过双方共同核实,误差超出允差范围,但双方均查不出问题,则双方应及时签署纠纷备忘录。

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船方计算甲板量存在的问题目前在船方计算甲板量时,计量员不能全程跟踪,在船方计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甲板量大于流量计量的情况,如果此种情况是由于流量计不准确的原因造成的,而我们却没有发现此情况,那势必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工作中要重点抓此项工作,要求计量员在装船结束后,就参与到船方的计量工作之中,包括检尺,测温,计算等过程,第一时间掌握船方的计量的真实数据,并做好相关基础数据记录。要抽查计量员的执行情况并对执行不到位的相关人员作出考核

(2)铅封管理不完善铅封管理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包括流量计、变送器、相关阀门等的铅封管理。没有铅封情况下就不能排除有人恶意调整流量计或偷油的情况发生。

计量管理工作中应做好封铅封工作,并做好台账。操作人员在每天巡检时根据台账核对封缄设施是否被破坏,做好巡检记录。当遇到设备维护需要开封时,维护单位人员应先向管理人员提出申请,才能开封,并且要做好记录,包括开铅封的人员、原因等。在完善封缄后要不定期对泊位人员巡检的情况进行检查。

(3)氮气吹扫不规范装船结束后的氮气吹扫是装船作业的必要环节,但氮气吹扫不当,或阀门内漏等。便可能导致氮气窜入流量计,影响流量计正常使用,从而影响计量的准确性。

应对氮气吹扫工作制定相关流程,对泊位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操作标准化。

(4)管线振动影响计量管线振动是影响计量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与船方进行沟通,对装船速度和流量进行控制,保证流量计平稳运行。

3 结语

①加强培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对计量员的培训工作,使每个计量员都能熟练掌握计量相关知识并应用到工作中,确保计量数据的正确性。②重视计量工作。公司应该重视计量工作,成立专门的计量工作部门,负责计量管理工作。并且要加强宣传,使每个人都知道计量的重要性。营造人人关心计量、重视计量的良好氛围。③建立完善的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应该建立健全计量相关制度,切实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量化员工工作业绩,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就如何做好油品计量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

计量管理范文第2篇

2.负责计量装置的检查、检定和维护管理方面的工作。

3.负责《计量法》在本所的贯彻实施与落实,按规定负责对业务范围内电能计量装置的定期检修、校验和轮换工作。

4.按业务界定的要求,根据客户的报装容量、负荷性质和负荷变化情况,科学合理地配置、安装计量装置,建立计量管理灼案,记录客户计量装置的新装、暂停、迁址、轮换等相关资料。

5.负责客户表计和用电数据管理,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台账。

计量管理范文第3篇

一、根据传染病报告程序落实疫情报告责任,各科室必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我院传染病防治管理实行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分管院长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

二、每月对全院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主要对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住院病人及卡片对照,看是否符合,有无漏报、迟报现象。

三、院感科负责监督检查传染病疫情上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责令及时解决并根据情况实施处罚。

五、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发现一例给予5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计量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发展对于交通管理部门正确认识公路交通发展阶段、把握工作重心、制定公路交通体系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现状、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内涵分析和指标体系的设置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路交通;交通经济;协调发展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不同。经济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加强,必然导致原材料、产品和人员的流动增多及位移的增加,因而导致交通需求的增加。城乡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将会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区域交通的建设上来。

一、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现状

首先明确公路交通对于经济的先导和基础作用,明确住处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共同促进的关系;也通过木桶理论、协整理论以及计量经济学等角度建立了研究模型等来研究阻碍公路交通行业发展的原因所在;也通过研究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公路交通的适应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评价,一些省市地区也相继退出了适应各地条件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也升华了适应性内涵,并且为我国的其他机构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由于当前我国对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足够的能力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本文笔者从适应性内涵出发,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准确的依据。

二、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内涵分析

适应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与“适应性”的内涵紧密相关,在构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必须准确把握“适应性”内涵。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包括公路交通与经济两个系统,其中任一系统的变化都会导致适应程度的变化。相关报告从公路网的规模、结构、功能特性要与该区域的规划、资源、发展战略、实力相匹配进行了“适应性”内涵分析;也有报告认为“适应性”内涵指公路要以合理的规模、结构、布局和资金投资比例,应满足经济发展所派生的公路交通需求;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则从运输化理论、交替推拉关系理论和运输成本阀值理论角度分析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并从规律性、阶段性与可持续性三方面深化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内涵。从实践来看,管理就是生产力,它主要是通过对交通运输经济过程的控制、生产环节以及工艺规律等进行研究,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组织策略,以保证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提高其管理效率。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实践中,应当采用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最少的能源耗损来满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之需求,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量资料的阅读研究,我们发现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的公路交通的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认为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度、协调度以及发展度三个方面的适应能力叫做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该适应性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一定要让公路交通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正确把握住可持续度、协调度以及发展度三者之间的联系,让公路交通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在多方面、不同领域上均实现动态协调,最终达到让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指标体系的设置

(1)指标体系设置的思路。要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要有清晰明确的构建原则。本文基于下述三个原则进行指标的选取:一是系统性原则:公路交通体系与区域经济系统都是复杂的巨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应能较好地反映系统发展水平,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层次分明、相互依存整体。二是可比性原则:横向上能与其它城市的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区分出不同城市的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纵向上能与历史资料相比较,评估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变化进程和发展趋势。三是目的及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做到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涉及面广,需要有庞大的不同侧面的统计数据支持,对于实地统计中难以收集到的资料,就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能够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设置。(2)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筛选。区域经济指标的构建在经济系统中,宏观经济现象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区域经济的总规模,通常能代表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从自我发展能力来衡量,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也是一个有效又直接的指标,因此,本文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两个指标作为分析指标。同时,因为三次产业各自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很好地衡量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因此也将其选为评价的指标。本文还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及《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诸多可测的指标共同组成了区域经济的初步指标。由于当前我国缺乏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的研究,所以一些地区省份已经开始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展了研究工作。但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公路交通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已经无法使用过去传统的指标体系来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进行解释。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可持续性、发展环境、管理水平、信息化、运输服务水平以及基础施工建设的几个方面共13项指标来重新建立一个符合当前情况的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挥体系。(3)定量评价指标标准的确定。制定各地的指标标准前,我们一定要在充分调研该地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来确定该地区的公路交通到底应该属于哪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最后在使用聚类分析法来制定相关的指标标准。以我国某省为例,现阶段该省的相关经济数据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发展水平相同,我们在对他们当时的公路交通情况进行调查,确定当时他们的公路交通发展所处的经济阶段,再制定相关的适应性评价指标标准并给出一定的使用年限。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标准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4)公路交通指标构建。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对公路交通体系的描述一般分为两部分,即路网状况和运输能力。通常使用反映交通规模的指标——里程,以及反映发展水平的指标——路网密度来对路网状态进行描述,其中路网密度=公路总里程/研究区域地区面积而公路交通的运输能力一般由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客运量、客运周转量来进行描述。其中,周转量即描述了运输量也包含了运距,比运输量的指标更为全面,因此,选用货运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这两个指标作为描述公路交通的运输能力指标。上述指标即构成了公路交通体系的初步评价指标。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公路交通也必须相应的进行提高,否则不仅不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还会严重的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投入大力气到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的研究工作上来,通过积极地学习、调查以及研究的同时也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争取让我国在这一领域通过较短的时间来赶上差距,使适应性评价研究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福军.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发展管理探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1)

[2]张静,贺清梅.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研究[J].中国—东盟博览.2012(11)

[3]窦小燕.实现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10)

[4]郦纲.我国城市交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10)

[5]袁乐平,余绍山.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2(5)

[6]仲维庆,杨赞.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商贸.2012(29)

计量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计量管理工作是一个协调监督的过程,是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计量管理涉及整个质量管理活动,为全面质量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计量保证。计量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能存在任何的瑕疵和不确定性的因素,否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而作为计量管理人员更应该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严格控制计量监管工作,尽可能在计量过程中降低出错率。

关键词:计量管理;质量;标准化

0 引言

计量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基础的技术性工作,它关系着企业能否健康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加强计量仪器和人员的管理,合理的分析计量过程和数据,才能使计量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作用,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1 有效计量管理的基础

计量管理为产品提供最根本、最基础的质量保证,计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层次,计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包括从原材料、加工过程到成品,计量工作是企业在成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基础,计量管理工作是企业控制产品质量最基本的条件。

1.1 计量管理的特性

计量管理有四大特性:

①准确性,是指计量结果与被测量值的接近程度,准确性是计量管理的基本特性;

②一致性,计量结果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一致,是有效计量的基本要求;

③溯源性,保证有效计量,所有的量值必须由相同的基准传递;

④法制性,计量的本身社会性要求计量要有法律作为保障。

1.2 计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计量管理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法制管理方法,通过制定法律来约束所有参与人员,使计量结果更真实有效;行政管理方法,单位通过制定相应的计量标准来控制有效计量;技术管理方法,通过控制生产过程和工艺参数的技术指标来有效计量;还有经济管理方法,通过企业的奖惩措施来实现有效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方法,定统一标准,流程来完成有效的计量管理;宣传教育方法,社会和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使大家明白有效计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现代化管理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流程使计量效果更准确。

1.3 计量人员的管理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通过调整计量人员的结构,控制计量人员数量,提高计量人员素质,来实现有效的计量管理。从事计量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计量管理和计量技能,借助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计量行业各个部门和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引导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高素质的计量人才使计量标准法律法规的实施更完善,使先进计量技术的应用更合理。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对推进计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计量技术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企业整体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投入最少的计量人员和计量设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每一个企业计量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新问题,是企业效益和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解决好这个问题,企业经济发展就有牢固的基础,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2 有效计量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2.1 计量单位的仪器更新换代问题

对于计量机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断的有测量更精确、功能更完善的仪器出现,测量仪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功能完善的测量仪器能够更好的检测出问题,不但能使测量人员在操作上更简便,对经验技术的要求更低,更重要的是大大减少了错误的发生频率,提高了计量部门的准确度。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加企业的信誉度。计量仪器的更新换代不但计量机构要重视,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在计量仪器上花更大的财力和精力,使得计量仪器能够及时的更新。

2.2 测量人员的检测水平

计量检测人员首先应该具备专业的检测知识和检测流程,一旦检测机构存在不合格的测量人才时,就会给企业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以至于给后续生产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在对于计量人员使用的时候要严格要求其知识水平和操作水平,知识水平和操作水平是每一位检测人员都要提高的知识。

定期的计量人才培养计划才是最重要的人才培训目标,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在岗人员培训工作,仪器计量人员的定期培训也是人才的一种充分利用,能够更好的体现计量机构的检测能力和业务水平,使计量人员拥有现代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是计量机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对于计量机构来说,培训能提高计量人员的个人素质,增强个人的计量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每个计量人员成为合格的计量人才。

2.3 计量机构责任分工要明确

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依靠内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计量仪器,而且更需要一个合理且明确的分工制度。应该制定出明确的分工责任表,把绩效和责任进行捆绑分配到各人,从而能在问题出现以后能很好地找出和解决问题。如果计量责任在工作的分工上没有明确的标注,会把原本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化,浪费了时间、精力和财力,严重阻碍了计量有效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计量机构的发展,明确责任并合理的分工是计量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加强计量人员的企业责任心,对计量人员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使企业能良性健康发展。

2.4 计量机构的管理创新

对计量机构内部的计量人员进行创新管理,计量机构内部的创新包括:管理体制的创新、仪器的监管、仪器计量人员的操作创新。对于管理体制创新就应该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人员结构和岗位的创新,调整人员结构能大大的提高人员的利用率,岗位创新则可以弥补因岗位空白而产生的问题。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合理对计量机构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人员的高效利用。计量机构的改革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计量人员的失误,同时,也会减少计量机构中存在各种问题,会在社会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也是对计量工作人员的一种减负,对于计量机构也是一种量化工作的表现。

2.5 健全计量机构管理体制

计量机构对于仪器计量有效性的管理好与坏,可以整体归结为计量机构的管理体制是否健全。良好的计量检测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健全的管理体制,这是最理想的计量机构组成。但这些仅仅是硬件上满足了需求,要想使机构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完善有效的监管体制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监督管理和反馈制度可以促进计量机构的发展,反之,不健全、不合理的监管制度会给计量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机构内部人员彼此之间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的情况,就会出现漏洞,工作中会出现计量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同时遗漏或者重复管理的情况,在问题面前也会存在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都是制度欠佳的体现。

制度只是制度,要想把制度转变为有效的管理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在计量机构中施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计量是一个精细活,要想做好这份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工作责任的重要性;其次,要尽可能熟悉各种设备的准确使用,以及一些新设备的新功能,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出错率;最后是要机构上下一心,上层管理做好监管,下层员工能够奉行准则,这样才能够使得工作顺利进展。

3 结束语

有效的计量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应该严格的控制计量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好的管理途径。切实有效的提高设备的准确度、精度,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计量管理工作是与企业发展密不可分的工作,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计量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计量管理贯穿到企业原料、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直接为原料、生产、经营提供最重要的质量保证。企业高度重视计量管理工作,把计量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证。所以,有效的计量管理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

参 考 文 献

[1] 彭仲蜀.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创新计量管理工作[J].东方机电,2012(1).

[2] 吴阳.计量管理在日常检定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4).

上一篇:临床带教下一篇:体验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