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范文

2023-10-16

运筹学范文第1篇

[摘要]近几年来,邮政快递行业发展迅猛,体量扩大速度惊人,但人才素质却难以跟上,成为行业发展短板。发展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成为邮政快递行业发展的重点。针对邮政快递行业未来人才需求及相关人才规划作出分析,并对目前行业内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讨论,提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建议,以期能为邮政快递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邮政快递;人才培养;人才需求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邮政快递行业发展速度迅猛,快递物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十二五”期间,我国快递业年均增速达到惊人的54.6%。行业规模高速扩张带动了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的急剧增长,我国快递行业从业人员从2011年的70多万增加至2014年的120万人,人员比例增长了71%。而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预计到2020年,我国快递行业日均服务用户2.7亿人次以上。国家邮政局在2016年底至2017年初相继发布了《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指出,邮政行业人才建设仍然存在短板,教育体系不健全、人才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

由此可见,行业人才数量与素质的巨大需求将成为邮政快递行业接下来一段时间发展的关键点,这也使得人才培养变得尤为关键。

2邮政快递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邮政快递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邮政快递行业人才队伍呈现出以下三大问题:

(1)人才金字塔型问题严重,缺乏高端人才。有调研显示,快递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高级管理人才、中级技术人才、基础操作人员的占比分别为9%、47%和44%。2010年,行业内高职高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18%左右,远低于我国其他各行业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邮政快递行业中,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十分匮乏,这种现象会导致行业发展受限,只能被动依靠不断增长的业务量拉动。

(2)从业人员素质难以保证,服务水平低下。邮政快递行业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起步较晚,一直没有成型的标准对从业人员进行约束。第一份关于从业人员的评价标准是出台于2008年的《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在快递行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基本已经实现了所有從业人员持证上岗,但在我国,截至2010年,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从业人员仅占32%。

(3)人才市场增速缓慢,难以满足行业需求。由于邮政快递行业扩张过于迅速,导致合格的从业人员数量难以满足行业需求。调查显示,很多人才的调动都仍局限于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已从业多年的人员,“新鲜血液”较少,人才增量严重不足。有将近67%的企业表示,在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上存在较大缺口。而一线业务员很多也由于薪资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高、工作极不稳定等原因而大量流失。

3邮政快递行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人才培养现状

(1)面向邮政快递行业的院校专业设置情况。最近几年,我国相继有14所院校开设了邮政快递相关专业,其中作为专业开设的有6所高职院校。从2015年开始,国家邮政局先后与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合作共建现代邮政学院,均设有邮政管理专业,用于邮政快递管理人才的培养。此外,国家邮政局将于2017年上半年开展第二批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遴选工作。

(2)邮政快递行业在职教育培训情况。除了高校教育之外,邮政快递管理在职教育培训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受到国家邮政局和相关快递企业的高度重视。国家邮政局在推动职业教育部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大邮政和快递公司在建立培训机构、完善培训体系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3)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职教育情况。中国邮政集团作为发展历史较长、体系也较为庞大的邮政快递行业巨头,在这些年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较为完整的培训体系,主要是以集团公司培训中心为主、其他各省邮校为辅构建而成。

其中,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即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直属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其通过校企联合方式制定出了一套直接适用于很多相关岗位的培养体系,使各岗位的职业素质需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邮政体系输送了很多相关人才。

(4)各大快递公司在职教育情况。顺丰速运设立了“千里马”人才培养机制,定期为企业内部员工开展业务培训,此外,顺丰与各地教育部门、高校等均有教育合作项目,开设专升本等课程,鼓励员工继续深造。

圆通速递公司则成立培训管理部,对新进员工和新到岗人员进行体系化的培训。圆通还与政府部门、培训机构及专业院校开展大量合作,为员工提供大量免费的相关培训。

申通快递在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申通快递干部培训学院”,还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办了申通高级人才管理培训班。2015年5月,申通商学院第一期管理培训班开班,这标志着申通快递搭建的完整内部人才培训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中通快递公司在管理干部及员工的职业培训上主要注重开展课程培训与团建活动。对于基层员工主要注重业务知识的培训,并在培训后对学员进行考核。

总体而言,在职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实践性较强,由于在职人员带着实际问题进行学习,更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不过其多数情况下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制约了在职人员技能的进一步提高。高校系统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现有的新技术、新知识不是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掌握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有益于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进行知识更新,从而持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技能水平。高校的系统教育是培养邮政快递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

3.2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知识体系结构有待优化。根据邮政快递业的业务结构及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今后邮政快递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宏观管理人才、企业快递物流管理人才、快递企业管理人才以及快递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人才。宏观管理人才主要满足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及相应教学、科研、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企业快递物流管理人才是人才需求中的重点,主要满足企业自身快递物流系统的规划与管理,或者实施快递业务外包中与第三方快递公司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等需求;快递企业管理人才主要满足专门从事快递物流业务的第三方快递企业的需求,从事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运代理、快递物流系统规划、快递物流方案设计及快递成本核算、快递绩效评价、快递市场营销等;快递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人才主要满足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快递物流业的需求,是既精通快递物流理论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现有相关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现代邮政快递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邮政快递是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经济、管理、运营、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的专业,致力于培养工管结合、具备系统性分析研究和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掌握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基础上,邮政快递管理人才还需要系统掌握邮政快递生产运作方面的知识。现行的物流管理人才知识体系缺乏对于邮政快递生产运作知识的了解,特别是信息系统的知识,而管理领域的人才知识体系缺乏对于快递物流方面专业技术知识的系统学习。

(2)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存在偏差。现有的邮政快递管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高校人才教育,对邮政快递企业实际的的生产和运营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据对重庆部分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调查,物流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真正从事与快递物流相关工作的不到50%。这充分说明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导致人才无法满足企业招聘要求。互联网经济下,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企业案例层出不穷,现有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更新速度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现代邮政快递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方面尚没有相应布局。

此外,实践环节的欠缺也是目前邮政快递相关专业培养体系中的一大问题。邮政快递行业实操性很强,但现在的行業教育中,相关实践环节或是不够充分,或是水分较大,应付了事,没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而且很多时候由于学期安排的时间紧凑,大多实践都在一周之内就结束了,很难让学生真正从中获得知识。

(3)欠缺复合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代邮政在传统邮政行业的基础上,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种新技术的应用,其内涵有了进一步深化。故而,现代邮政快递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既熟悉邮政快递管理,又熟悉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学科高层次人才。现有的邮政快递教育体系缺乏对于兼顾邮政快递管理、数学、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层次、跨学科、综合型的人才培养。

我国邮政快递管理人员教育以大、中专和本科教育为主,尚未形成本科一研究生一博士的多层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随着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需求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无法满足岗位的理论知识需求,同时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实践能力上并没有显著提高。

4邮政快递行业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4.1明确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方式

邮政快递人才是未来相关行业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以保证行业的良好发展。在结合邮政快递行业的具体调研情况以及相关高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优化现有培养计划,改进培养方式。不仅应加强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素养教育,并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邮政快递行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应旨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基于互联网及物联网环境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力,掌握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的快递物流管理理论与技能,胜任邮政业运营管理、快递物流系统优化设计、邮政战略规划以及邮政业监管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并且培养的人才应能够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邮政和快递企业、各类电商及互联网公司、物流企事业单位、咨询机构和科研院所,以及通信行业、制造行业、金融行业、IT服务业、管理咨询业等行业从事运营管理工作

4.2完善邮政快递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设立邮政管理与邮政工程两个专业,对邮政快递行业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两个专业分别设立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及教学实践模块四大模块进行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社会科学、外语、思想品德、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和艺术等内容,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数学社会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等基本内容;思想品德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同时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2)学科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和学科基础。其中计算机基础应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

邮政管理专业学科基础应包括:邮政管理导论、组织行为学、运筹学、会计学、工程管理概论、应用统计学、决策分析、网络经济学、经济法等课程。

邮政工程专业学科基础应包括:邮政工程导论、工程图学、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与材料、物流学、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信号处理、工程管理概论、单片机原理及PLC控制等课程。

(3)专业知识模块。

①邮政管理。专业知识模块可划分为管理模块、技术模块、经济模块和运营模块。其中管理模块应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邮政市场监管、供应链管理、品牌管理与CI策划、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技术模块应包括:物流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物联网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等课程。经济模块应包括:博弈论、邮政产业经济学、互联网金融、税法基础、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等课程。运营模块应包括:消费行为与市场营销、邮政与快递运营管理、互联网商务模式、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学、企业ERP及应用、营销渠道管理、邮政与快递网络规划、服务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移动商务等课程。

②邮政工程。专业知识则分为信息智能技术、智能装备与系统和智能管理与运营三大部分。信息智能技术应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系统建模与仿真、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智能装备与系统应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基础、邮政快递智能系统规划与设计、邮政快递技术与装备、现场总线技术、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智能管理与运营应包括:运筹学、邮政与快递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采购管理、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邮政快递实务等课程。

(4)教学实践模块。

①邮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经营模拟、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实践活动。其中,经营模拟包括:国际贸易模拟和企业经营模拟等课程。实习包括:专业实习、认知实习与创业创新实践等。社会实践包括:快递运营管理创新创业实践、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创业实践等。其他实践教学课程可以包括经济管理论文写作、市场调查与分析等。

②邮政工程专业需要。设置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4.3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满足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

对于具有行业特色的邮政人才培养来说,行业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导向,也是邮政相关专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高校专业设置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如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为高校行业教育、科研机构、企业高级管理层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其培养体系中应当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在行业难点上寻求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本科生则应当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拥有一定理论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实际操作中的流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成长为行业中坚力量;专科人才则更应注重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实操性更强。从而,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不同层级高质量人才的输送。

运筹学范文第2篇

2,...,2.1已知一组实验数据 xi 1,m ,试构造多项式 f x ,使i,yi

i 1,2得 y i f  xi ,..., m,并且次数尽可能的少。其中 xixjij

2.2证明在任一次双人舞会上,跳奇数次舞的人的总数一定是偶数。

运筹学范文第3篇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关键词 人生观 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 人生环境 主要内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节重点 人是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 人应该如何活着?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人与人生 人是什么? 中外思想史上的人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人和绵羊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的意识代替了本能。

——马克思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9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具有:自然

& 社会

双重属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基本观点: 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一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用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20

(二)人生及其矛盾过程

人生:是指人的整个生命流逝过程及其社会意义。

人生过程:自然生命流逝过程; 在自然生命流逝过程中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人生过程是一个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 生存需要:

享受需要:(如“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宽敞;用讲高档”); 发展需要

人生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生与死的矛盾;苦与乐的矛盾;得与失的矛盾;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肉体与灵魂的矛盾。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人的潜能与人的价值的矛盾;

个人与他人、社会、集体、自然的矛盾;

私与公的关系(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损公肥私); 利益与道德的矛盾(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境遇与选择、命运与拼搏的矛盾; 爱情与婚姻、家庭与事业的矛盾;

目的与手段的矛盾(欲望与追求、需要与活动的矛盾) 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

每个人 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 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 才是人生。

——季羡林

(三)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人生 我

择……..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活着为了谁? 案

例:

一个14岁的少年,身材高挑、相貌英俊,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班里的班长。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记者问他:“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放牛娃回答说:“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以后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也来放牛呗!”没有想到,这几句简单的问答,却诱发了这个少年的死亡念头。死前,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 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 —— 这个14岁的少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房间里,他服毒自杀了。

中国达人秀断臂少年的话:

“ 要么精彩地活着,要么去死!” 幸福生活的三要素: 一是有希望; 二是有事做; 三是能爱人。

他望了她一眼,

她对他回眸一笑,

生命突然舒醒。

——白郎宁

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变得万紫千红。

——[爱]巴克莱博士 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集》42-96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47、51

(一)人生目的的涵义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二)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4.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

——佚名 我的目标和方向——新起跑线前的思考

人的一生不可逆转,而且很短暂。 假设一个人能活70岁,总共有多少天? 25550天

现在我们平均有18岁,已生活了多少天?还剩多少天? 已生活了6570天,还剩18980天

1、人生态度概说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

人生态度的形成

人生态度的形成取决于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教育是形成人生态度的物质根源。人生态度影响和支配着主体的人生行为。

复杂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意志

人生态度和人生观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2、人生态度的分类

古今中外从不同角度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中国传统分类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生态度有入世、出世、避世三种样式。入世的人生态度为儒家所主张,佛家主张出世的人生态度,道家和一些古代隐士则主张避世的人生态度。

第二,哲学流派分类说。包括享乐主义人生态度、禁欲主义人生态度、实用主义人生态度、虚无主义人生态度、功利主义人生态度以及意志主义人生态度等等。

第三,生存基调分类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生的态度作为生存的基调,有消极悲观和积极进取两类人生态度。这种分类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的普遍性。

3、大学生要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一)自觉抵制批判错误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

反对享乐主义

反对个人主义

个人利益至上的理论

——极端个人主义 主要命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价值目标:个人目的的惟一性 政治目标:个人的绝对自由、民主 经济制度: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缺陷:

一是没落阶级的;

二是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否认社会价值。

三是方法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个人利益不是社会唯一的利益。

(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她的人生… 冯艾

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

四年内两次到西部贫困山区执教

从繁华来到荒凉,她感受到一种前 所未有的震撼

从校园走向社会,她要为孩子们送去快乐和希望 2003年年底,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 2004年2月,荣获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 她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冯艾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光荣称号。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一系列让人羡慕的抉择同时呈现在冯艾面前:爸爸妈妈希望她能回北京已经联系好的单位工作;南方数家她实习过的大公司都向她发出了邀请,复旦大学保送她读本校研究生。

冯艾的选择却出乎许多人意料。她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复旦大学支教团,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教书。报名前,一位好朋友劝了她整整一夜:“到宁夏要耽误一年时间,西吉又缺水,太苦了,你会受不了的。”朋友的“游说”最终以失败告终。冯艾说:“国家培养我那么多年,我有机会能为贫困地区老百姓做点事,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荣誉。”

青年志愿者誓词

他的人生选择…

马骅,1991年-1996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厦门、北京等多座城市供职。

在北京,马骅就职于北大在线。2003年2月底,只身到云南省德钦县明永村小学做义务免费教师。

04年6月20日晚19时半左右,马骅遭遇意外,他搭乘的吉普车不慎在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景区门票点附近落入悬崖下的澜沧江中,随即被激流卷走。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贯思想。《共产党宣言》: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无产阶级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运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的经济合理性,社会合理性,合目的性。 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荐阅读的书目

冯友兰:《新原人》、《新世训》

——冯友兰:《贞元六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

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6·4 《季羡林谈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7 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

辽宁教育版

中国影片

《离开雷锋的日子》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本节探讨的主要问题

1.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你若是喜欢自己的价值,

那么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人类的确需要注重自己实际利益的人,他们努力工作,谋取自身利益,而且与人类普遍利益不相违背;但是,人类不可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的人,他们追求大公无私的崇高境界,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无暇顾及本身的物质利益。这些理想主义者因为无意追求物质享受,因此也没有物质享受的可能。但我觉的,一个组织完善的社会应该为这些人的研究经费和个人生活提供保障,以便让他们无忧无虑、百无牵挂地从事科学研究。

——居里夫人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是一个含义十分复杂的范畴,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

人一方面是以个体的方式生活着,另一方面又是以社会的形式生活着,人类存在形式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了人生价值关系的二重性,即自我与生活实践和社会与个体人生的双重价值关系,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矛盾统一

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称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

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一)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1.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 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二)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社会条件

个人条件

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实践

通往人生之路的每一步,若离开了切实具体的行动,他的人生目标永远是空中楼阁。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本节探讨的主要问题 1.如何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2、如何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烦恼。

——季羡林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一)身心涵义及关系

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人的心理或称精神活动,通常用知、情、意来概括。

一般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为身的精神机能。 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因素分析: 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 有没有主观不适感 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健康新概念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把健康规定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在这一新概念中,以生理健康为物质基础并发展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

变化:这种现代的健康观念的范围涉及到个体和群体生活的四个方面:

生理——心理——社会——伦理 从而形成了健康的完整新模式。

也使心理健康成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面临的困境 自身的 社会的

特点一:生理发育日益成熟——精力充沛 特点二:智力发展接近高峰——但尚未完全开发 特点三: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不稳定 特点四: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

大学生活的状态与困境 比喻成鲁迅的四本书 大一《彷徨》; 大二《呐喊》; 大三《伤逝》; 大四《朝花夕拾》。

身心困境一:生活环离开父母、家庭的直接扶助,处于社会生活的 “ 断乳期 。” 境变化的压力

身心困境二:学习竞争上的压力----危机感大学同学来自全国,个个出类拔萃,但不可能都当第一由遥遥领先的先进人物,转变为平淡无奇的一般状态。 今

中学 鹤立鸡群 遥遥领先 老师欣赏 家长夸赞 同学羡慕 自以为然 大学 人才荟萃 群星灿烂 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 强手如林 自觉平淡 身心困境三:人际交往的压力——孤独感 身心困境四:感情上的困惑

身心困境五:人生生涯规划与选择的迷茫 目标“间断”——迷茫感 择业就业压力 目标尚不确定 我该何去何从

(三)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途径与方法

1、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身心健康提供科学的“定位系统”和人生导向

2、学习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懒于奋斗的躯体,是图有虚名的摆设 懒于思考的头脑,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在行动中寻找路径,从各种活动中提升自身

好处:感情升华 无情绪困扰 表现才华 被人欣赏

增进友谊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1、人际交往环节及其原则

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核心是交流

“交换一个苹果,

各有一个苹果;

交换一个思想,

各有两个思想”

——萧伯纳

通过交往,以人为镜,

可以更客观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交往的关键:学会沟通与倾听 学会不温与不火 学会亲切地说“不” 人际交往原则之一平等 人际交往原则之二诚信 人际交往原则之三宽容 人际交往原则之四互 助 1)共处的艺术 2)学会争论与批评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竞争 合作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

个人与社会有矛盾 个人离不开社会

我们正当承认,我们胜过野兽的主要优点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 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 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51

1、人是社会的人:

从个人的产生来看:社会创造了个人(人类的起源、个体的产生);

从个人的发展来看:个人的需要和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和体现;

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看:个人的活动受到社会的制约;

社会离不开个人

“任何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马克思

2、社会是人的社会

个人是社会产生与存在的现实前提和基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个人的劳动和创造 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动地变革生产

关系,促进社会发展

3、个人与社会有矛盾

个人与社会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个人主观能动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利益关系更加密切

相融关系更趋开放

服务关系程度不断提高

制约关系的公正性日趋增强

(三)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他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的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

——维克多·雨果

一、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世界的一体性决定人源于自然,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二、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人类中心

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与自然和谐

运筹学范文第4篇

(2013年7月修订)

Ⅰ 前言

运筹学是研究对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筹划和运用,寻找管理及决策最优化的综合性学科,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必修课。内容包括运筹学概论、线性规划及对偶问题、多目标规划、运输问题、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对策论、决策论、图与网络、存储论等。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运筹学对优化决策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特点,理解线性规划、对偶规划、运输问题、多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存贮论等分支的基本优化原理,掌握其中常用的模型和算法,具备一定的建模能力。

1、本课程的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讲述运筹学基本理论,应作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使学生对运筹学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要通过大量的实证例子来说明理论,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济头脑。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要处理好"宽"与"深"的关系,基本的理论内容不能省略,前沿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也应尽量反映。

2、本课程中决策优化方法内容的处理方法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可根据学生的原专业背景对内容进行取舍。对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不作过高要求。

3、本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特点,因此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整个课程应大量引用和使用企业管理优化决策实践中的例子,特别是能反应目前我国管理实践的案例,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本课程将案例教学为主线,通过重点讲授原理、个人研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案例分析等环节,使学生掌握若干类经济管理领域中常见的运筹学典型模型,了解作为这些模型和数量分析方法对于解决经济、管理领域中问题和提高效益所起的作用;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运筹学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本大纲适用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属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大纲使用说明如下:

1、大纲按要求分为“核心”、“重点”和“一般”三个层次,“核心”和“重点”是对方法、运算和应用的高层次和较高层次的要求,“一般”是指对概念等一般理论方面的要求。

2、为使用方便,大纲正文中将“核心”内容加下划实线(如对偶单纯形法),将“重点”内容加下划虚线(如影子价格)。

3、本课程教学参考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

正文

第二章 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运筹学的发展概况,主要内容和数学模型。使学生掌握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求解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建立;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标准形式;基础解;可行解;基础可行解;最优解;线性规划解的性质;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大M法。

2、熟悉:线性规划问题;凸集的概念;图解法解含有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

3、了解:线性规划解的概念;两阶段法。

三、教学内容

1、线性规划问题,线性规划模型,标准模型。

2、线性规划解的概念:凸集,基础解,可行解,基础可行解,最优解。

3、线性规划解的性质。

4、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图解法、单纯形法、大M法、两阶段法。

第三章 对偶理论和灵敏度分析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线性规划对偶问题,灵敏度分析的概念与内容,掌握对偶理论及性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及性质;对偶单纯形法。

2、熟悉:影子价格;常用的灵敏度分析方法。

3、了解:灵敏度分析的概念和内容。

三、教学内容

1、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及性质,影子价格。

2、对偶单纯形法。

3、灵敏度分析的概念和内容,常用的灵敏度分析方法。

第四章 运输问题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运输问题的最优化原理和求解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运输问题的基变量;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小元素法;伏格尔法;闭回路法。

2、熟悉;运输问题解的结构与性质;位势法;表上作业法。

3、了解;非平衡调运及其他问题。

三、教学内容

1、运输问题的基变量,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解的结构与性质。

2、最小元素法,伏格尔法,闭回路法,位势法。表上作业法。

3、非平衡调运及其他问题。

第五章 多目标(线性)规划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求解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偏差变量;多目标优先级;多目标处理;约束方程的处理;多目标规划的单纯形法。

2、熟悉:多目标的综合;多目标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多目标规划问题建立模型。

3、了解:简单的管理优化问题分析。

三、教学内容

1、偏差变量,多目标优先级,多目标处理,约束方程的处理。

2、多目标的综合,多目标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3、多目标规划的单纯形法。多目标规划问题建立模型。

4、简单的管理优化问题分析。

第六章 整数规划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整数规划问题的特点、掌握整数规划问题的解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整数规划问题的性质与定理;0-1问题建模;0-1问题求解;指派问题求解方法。

2、熟悉:常见整数规划问题模型及其特点;整数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分枝定界法的原理及应用。

3、了解:整数规划问题相关概念。

三、教学内容

1、整数规划问题相关概念;常见整数规划问题模型及其特点;整数规划问题的性质与定理。

2、整数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分枝定界法的原理及应用。

3、0-1问题建模,0-1问题求解,指派问题求解方法。

第九、十章 动态规划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化原理和求解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动态规划的阶段变量;状态变量;决策变量;效益函数;状态转移方程的建立;动态规划问题的建模。

2、熟悉: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动态规划递推方法。

3、了解:动态规划常见问题解析。

三、教学内容

1、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动态规划的阶段,状态变量,决策变量,效益函数。

3、状态转移方程的建立,动态规划建模,动态规划递推方法。

4、动态规划常见问题解析。

第十一章 图与网络分析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几种典型网络模型的特征及其求解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最优树问题;最短路问题;最大流问题。

2、熟悉: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三、教学内容

1、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最优树问题、最短路问题、最大流问题。

第十四章 存储论介绍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存储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确定性存储模型的解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存储轮的原理;确定性存储模型。

2、熟悉:存储论的基本概念;确定性存储模型求解。

三、教学内容

1、存储论的基本概念;存储轮的原理。

2、确定性存储模型。确定性存储模型求解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1.教学组织:

(1)实施机构: 由医学工程技术学院数学教研室执行。

(2)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2.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为主的启发式课堂教学方式,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核心(掌握)”问题要保证讲透,“重点(熟悉)”问题要讲够,“了解”问题要作简单介绍。

(2)实验或实习:课外作业与练习,每堂课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做一定量的练习和思考题,以熟悉和巩固所学内容。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习题课与主要采取教师集中辅导和答疑,个别学生的问题可到教师办公室咨询。

3.考核办法:必修课程: ①考核类型:停课考试。 ②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③考试时间:期中、期末。

教学时数分配表

运筹学范文第5篇

摘要:就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而言,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翻转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课堂的首选改革模式,作为多门学科中的重要工具的高数更应该在双创背景下积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主要针对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改革方式及方向进行探究。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高等数学;翻转课堂

高等数学一直在化学物理等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高等数学更是在很多新兴学科以及一些交叉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譬如它渗入信息技术的各个层面,在工程研发,土木建筑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因此,在双创背景下高等数学实行翻转课堂对学校培养高质量高产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等数学现阶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等数学授课学时少,课程教学任务繁重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等数学课程授课时间普遍较少,授课学时仅为一年,并且每周只有四到六课时,但是教学任务却相对繁重,为了追赶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师通常在课堂中注重讲课速度与内容,相对来说讲授过多知识,缺少与学生的实时交流与互动,最终导致课堂练习少,讲课速度快,学生跟不上老师教课速度,对知识了解不透彻的状况。

(二) 重视理论性课程开设,忽视操作实用性课程

就目前来看,当前我国多数应用型高等院校都针对各个学院特点开设了相关数学理论课程,比如《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但是操作实用型数学课程,如《Matlab》操作、《运筹学》等开设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将学校所学与专业实践挂钩,不利于人才的应用型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 教学效果堪忧

回顾旧知、引入新知、例题讲解、习题强化是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学生往往课上可以听懂理解,但是课下遗忘速度较快,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长此以往,极易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当前很多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往往只介绍公式的证明推理,却忽略了數学知识在其余行业的应用与延伸,导致学生不清楚如何将高数知识与专业有效结合,与学校开设高数课的目的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迫切需要新的创新教育模式改变当前高等数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现状。

二、 双创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数学教育

(一) 双创教育的方向

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开始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更是鼓励学生在自身条件允许范围下积极创新创业。在知识经济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客观条件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 双创背景下的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意义

高等数学进行创新教育不再只注重学生计算能力与数学思维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思维与新型知识有效结合并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进而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使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二者的教育目标极其相似,甚至可以实现有机结合。因此,在双创教育背景下进行高等数学创新教育具有可行性。

三、 高等数学翻转课堂优势

(一) 翻转课堂定义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同,它相对依赖于网络视频的发展,教学组织表现形式为课下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观看学习,课上师生面对面交流解决学生疑惑,此类教学模式节省了课上教师讲解解题过程的时间,有利于教师向学生展现知识的来源与在行业上的运用,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 高等数学翻转课堂的优势

首先,视频具有重复播放的特点,学生可以多次的听讲与回顾,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变相地拓宽了课堂时间,有利于教师科学高效的教学。其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有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当今社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 双创背景下高等院校中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研究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高等数学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困扰着教师,使教师教学压力大大增加,还使学生缺乏上课积极性,而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后将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因此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十分有必要实现高等数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笔者认为,改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明确视频制作的原则

教学视频在翻转课堂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学视频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其制作不可过于随意,而是要遵循相应原则。首先教师在教学视频中要明确知识点,便于学生学习,进而掌握知识点,视频不可过于冗杂,尽可能做到短小精悍,演算推理过程做到清楚明晰。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掌握好讲课节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最后,注重及时反馈,章节学习结束后及时测试学生的掌握能力,方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二) 考核方式多样化

大多数高校的高等数学考核仍然是期末考试,考试试题不过是课本例题的翻版甚至原题,考试结果并不能完全真正反映学生的高数学习水平,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学校要积极改革考核方式,使其多样化,学生的总成绩由课堂平时表现、期中、期末等多部分组成,各项考核占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促使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也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自行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三)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教学的核心思想仍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使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高尖端人才必备的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 结语

双创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而翻转课堂在高等数学教育创新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利用翻转课堂改革下,教师要注意教学视频质量,使考核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建模思想才能使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真正在双创背景下顺利进行,进而实现学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晓光.转换课堂模式——翻转课堂的创新应用,对接创业[J].价值工程,2017,36(26):248-249.

[2]田爱丽.转变教学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慕课学习+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6(10):106-112.

[3]王伟丽.微信平台与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赤子,2017,7:140.

[4]余武,胡晓霞,余辰吉.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影视类课程中的创新实践探索[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1:90-94.

作者简介:

许彪,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白翠霞,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上一篇:电源设计下一篇: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