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2023-03-03

小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热爱人民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其他德育的基石,是做人的根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根基。

1.以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感染学生。纵观小学语文教材,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通过丰富的语言文字和繁茂的图画,充分展现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和积极向上的艺术形象,树立楷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内容,时时抓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丰碑》等课文,无不记叙了让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用生命与鲜血才换来今天的新中国和幸福生活。通过他们的事迹和艺术形象,阐明没有他们的付出及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忆苦思甜,牢记历史,教育孩子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自己的国家,把保卫和建设祖国作为己任。

2.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学生。我国伟大诗人李白,一生创作诗篇无数,就其大部分诗歌都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优美景色,时时流露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表达出自己时时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也不少,例如《秦兵马俑》、《颐和园》。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建筑的高超技艺和先辈们的伟大智慧,更要让学生喜欢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并肩负起传承的责任。

3.以丰富的现实生活考验学生。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有许多是贴近生活实际的,通过朴实的事例弘扬社会正能量。例如《再见了,亲人》、《白求恩》等课文,通过与友国的深厚情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面对逐渐复杂的国际形势,爱好和平已成共同的主题,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已成世人共同的话题。这些都是贴过生活的体裁内容。在教育学生感受友国亲人情谊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明白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团结了,才不会受到别人的欺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情操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教育,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要通过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

1.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现代社会,由于父母的溺爱与独生子女现状,养成了他们自私与偏激的性格,德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给予就是快乐的》、《掌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课文,就要注重学生的爱心教育,在他们感受来自各方面的关爱时,更多的是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懂得如何去奉献,去回报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去关心更多的人,做爱的传递者。

2.培养学生守信的品格。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人与事,不敢讲实话、说真话,完全扭曲了社会正义与道德。作为教师就应该时时处处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这种品格。《我不能失信》、《画家与牧童》中的人物,无不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因此,在生活中不但要勇于承认错误,做到守信,而且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恩情怀

现社会中已掀起了“学雷锋、做雷锋”的热潮。我们受恩于这个社会,当然我们就要回报于这个社会。现在的学生沉浸在父母与社会温暖的怀抱中,在他们享受这份“爱”的时候,我们要加强他们的“感恩”教育。只有具备感恩的品格,将来才能更好的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首先要加强学生感恩祖国的教育。祖国给了我们安定温暖的家,有了大“家”,才有我们的小“家”。通过课文中无数英雄人物黄继光、董存瑞、焦裕禄的形象,展现他们的付出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新国家,指出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恩于无数的先辈,感恩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其次加强学生感恩社会的教育。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受着来自社会的关爱,许多不知名的社会人士用他们的爱,让许多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让无数失去生活信心的人重获希望。第三要加强学生感恩父母的教育。父母是对我们付出最多的人,他们不求回报,不求名利,默默奉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他们只要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双手,去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同样能达到感恩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育德”,以语文教材为德育阵地,抓好学生德育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中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将德育与教学有机融为一体,紧紧把握住教材的思想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持之以恒,以人为本,必定获得语文教学的“双丰收”。

小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在实践当中持续推进,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及德育工作需求的复杂性来进行适当的创新。在路径选择方面,要紧密贴合中小学思想道德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起到预防和引领的作用,让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借助新的理念和工具手段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创新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57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复杂多元,无论是家庭教育理念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使得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信息的获取等方面容易出现矛盾困扰的情况。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复杂的德育环境的形势压力,要进一步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质量,并且改善以往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路径的探索,对原有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要进一步修正。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如何进行适当的创新。

一、创新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大爆炸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信息的冲击,使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更容易受到干扰。在这样一种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德育管理工作首先需要进行环境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营造学校德育教育的宏观环境当中要设置相应的主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要根据以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特点,改善相关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在德育管理的模式方面要进行升级,这也是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要保持清晰的思路,能够对当下德育工作的形式进行准确的研判,这是有效提升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前提。从德育管理的角度来说,管理当中遇到问题和阻碍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和行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德育管理环境创新探索中,需要从不同维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为合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首先,学校需要做好必要的宣传,统一全体师生的思想,自觉树立德育意识,将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作为学校的领导,要主抓立德树人相关的教育宣传主题活动;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要把道德教育工作渗透到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当中。

其次,要在校园整个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出浓郁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用文化孕育高尚的师德风尚,用文化孕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风貌。特别是要结合校园原有的绿化和环境设置,进一步增设或重新装饰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展示牌以及更加丰富的宣传展示活动展位。在校园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当中进一步开阔思路,创新理念和做法,特别是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要在这个方面挖掘更多的资源,整合更多的线索和渠道。要通过校园的整体环境建设,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新意,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正确性和导向性。

因此,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在环境方面要多下一些功夫,要契合时代的特色,不仅要追求形式新,更要抓住核心本质,在内容方面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结合时代特色,创新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

新的时代特色给传统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或挑战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果以及如何才能保障效果等问题。探索德育教育新方法,需要从更多角度展开行动。传统德育管理中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导致学生在价值观、诚信、团结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要想矫正过往的缺点,自然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

在实际的工作开展当中,一些新的理念正在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教育教学理念,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工作才能被逐渐提上日程。新的方法可以从原有的已经开展的活动当中进行修正。一般来说,传统的道德教育会通过主题班会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安排等活动来进行,而近几年来关于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科教学当中的渗透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渠道创新,以实现资源方面的整合,发挥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在方法创新当中,要更多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思考有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更多地考虑到模式方面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并且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进一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专门从事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师,更要立足实际,结合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集中性的问题,从身边的案例入手,采用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法等,让学生能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达到协调统一,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是在师生这样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当中来进一步实现的。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扮演的只是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模式创新当中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三、結合新的技术手段开展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当中,新的技术手段的加入可以给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在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方面,有着更多选择的可能。我们特别提倡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多一些体验,他们就能够产生一些更加直观的感受,也能产生更多富有理性的认识,而这些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在思想价值观方面的选择以及行动的倾向。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便捷地组织一些德育活动,而学生也可以借助这样的工具和手段进行充分的交流。所以,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与帮助之下,学校的管理者可以主抓相关活动的设计和开展,给学生创造更多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的机会。

例如,成立校园社团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组织公益宣传活动,以及开展主题征文、校园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书法展览、主题班会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在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之下,展现出更多新的风貌。

当然,活动的开展形式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以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都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验收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也能够通过形成性评价等各种有效的措施,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道德教育活动要形成学校的特色,并且要与学校的办学风格紧密结合,要形成一个亮点。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线上线下联动,形成更加具有整合性的道德教育的平台。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在设计活动的同时,也要留心搜集及保存相关的素材,并且通过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方式及时发布活动的情况,做好及时的记录,进一步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倡导作用。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就要通过评价机制,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观察他们具体的行为表现,这些都是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综合的渠道需要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信息。

四、探索社区学校家庭之间的创新模式建设

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大环境,离不开学校周边的环境,特别是学生从小到大成长的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这些环境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要注意他们在思想价值观等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是极大的,所以要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创新工作体系或模式,要有效地发挥各个方面资源力量的整合作用,在思想价值观的引领、启发下,使活动设计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定的合力。

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思维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影响,在不同的年龄段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方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我们主要采用榜样熏陶的方式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这也要求在社区活动组织开展以及家庭生活的环境等方面要达成共识。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创新是从一些具体的细节入手的,能够把握细节,纠正细节上的一些偏差,就可能产生重要的连带效果。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要考虑到,创新是因为具体的需要而创新,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真正把握具体的要素,能够从细节处着手在效果上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从而让中小学生能够在一种和谐统一的环境下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要有敏锐的觉察,及时干预他们思想上可能出现的偏差。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想发挥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合力,还需要学校牵头进行工作模式的建构和创新。有些家长可能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对学生的要求也较少,所以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提高家长的觉悟,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技巧,这些都是在工作中需要关注的具体的细节内容。

总之,在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当中,要不断地进行工作的反思和调整,将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推进下去。特别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道德教育工作挑战越来越大,从学校的角度,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要在整合的思维框架下进行工作的创新,让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參考文献:

[1]韩春红,沈晔.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机制建设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2).

[2]徐玲智.当前中小学德育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9).

[3]彭传英,代存杰.浅谈新时期德育教学的优化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3).

[责任编辑 李爱莉]

小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无价的瑰宝和精神上的财富。对于促进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德育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小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教育意义十分重要,能够让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然而有些学校一味地“填鸭式”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对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碰撞有着教学上或者方法上的偏差。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小学德育课堂这一问题来深入浅出地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与小学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德育;传承中华文化;小学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源远悠长,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不断的进步和持续的发展。它包含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内容:诗词、歌赋、礼仪、文化、艺术、孝道、书法等等数不胜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贯穿于人们的脑海意识和行动,是世世代代相传的瑰宝。而现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课堂的碰撞,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中,融入广大的群众中去,对于小学德育的培养有着难以言语的意义。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精髓

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伴随着人们的成长[1]。然而,传统文化核心的根本在于人,道德与精神文化的传承,各种观念各种文化融汇交融,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最后所留下来的便是其最终的奥秘。它是古代历史文化上几千年的政治统治,是精神、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归纳,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即华夏文化,华夏文明,中国的优秀文化。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文化其实就是道德的延伸。文化有其自己的本质,文化即生活,生活即文化,文化即内心,内心也皆是文化。然而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融入小学德育课堂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悄然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二、统文化渗透小学课堂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教育改革一直呼声很高,也在不断进行完善,但是,文化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在教科书中找不到了,这一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小学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以后的为人处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课堂的滋养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教育内容的单一会让学生失去对文化汲取的热情,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述,但并不是全部。传统文化还包括礼仪、德行、素質、修养、内涵,这些是没有在书本上表述的,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给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环境[2]。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碰撞,首先应从小学的课程内容和体系中去进行改良,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掌握程度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体系,一些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设定不同的教育体系[3]。生动有趣地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自发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滋养。其次,利用传统文化节日来进行传播渗透,传统节日本身就是我国文化底蕴的沉淀,通过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堂当中[4]。在我国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缺失较多,为此加强传统文化对于教师的培训也是尤为重要的事情,对于小学的教师首先要设立一定的资格与制度,从根源问题上去解决这一问题。择优选择,挑选优异的教师来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通过对于教师的文化底蕴培养,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小学的教学德育课堂中融入进去。可以多开展课下活动让学生去完成例如给妈妈洗洗脚、在家里帮忙打扫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是宝贵的财富和记忆。

中华传统文化无声滋养已过千年,其中的精华韵味,传承在小学的德育课堂当中,对于小学学生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过去,继承良好的传统美德。也有很多学生热衷于国外的文化,这并不是不可取。在现在看来,首先要了解融汇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课堂的渗透把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位学生心中,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卢一慧.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教学的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1.

[2]苏全.楚雄州小学教育中彝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3]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150-151.

[4]安晶,孙芳芳.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02-103.

编辑 李烨艳

小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式

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形成极为重要,阅读在教学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用以下形式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以达到提升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一、在课本中创设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改下,情境教育模式逐步深入在教学中,而阅读是一项需要动脑的智力活动,如果要使小学生真正去理解课文,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在寻找答案的阅读过程中,实现了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部编版教材中《清贫》一文讲述的是大官革命者的清贫故事,语文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理解的清贫是什么意思?”,“在清贫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接着,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体会革命工作者在为国家做贡献时,理想为自己带来的充实感,虽然国民党士兵在地毯式搜查革命工作者的身上,依旧没有搜到他们想象的贵重物品,因为在革命工作者心中,物质的匮乏不是清贫,最贵重的东西是心中的理想,他们虽然“清贫”,但是快乐。通过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深度思考,学习革命者的高尚觉悟,心存理想,努力实现理想,通过在创设问题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朗读过程中,指导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课文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深刻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练朗读之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读,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及思想渗透。例如,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时,首先让学生试着去泛读一遍课文,并询问学生范读一遍之后,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并加以指导,经过小学生一次次的朗读,和教师从旁的及时指导,层层深入理解,逐步将德育教育渗入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领会朗读的意境。在此基础之上,语文教师可借助网络多媒体的便利条件,在小学生已经能够熟读的情况下,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将自己融于文字之中,深刻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不论身处何地,都心系故土,培养学生要不忘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三、在欣赏品鉴名句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千古名句,这些名句之所以源远流长,其内含的优秀德育思想必然是广为傳颂的,有效阅读并理解这些名句中的思想精髓,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在名句中升华了德育教育。例如,小学部编版课文《将相和》中,蔺相如说的一句经典的话,以秦王不守信用为铺垫,引出要拿15城池换和氏璧,否则人玉俱毁的话语,广为后人称赞。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历史背景仔细阅读课文,并分角色带入感情深刻体会去欣赏这些名句,诠释人物性格,蔺相如的临危不惧的果敢,才使得赵国没有蒙受损失,传为佳话,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的优秀品质,从名句中体会好的品德,在欣赏名句中渗透优良德育教育。

四、在课本的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物的优秀品质影响力不容小觑,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课文中人物的光辉形象需要小学生去效仿,以分析人物值得学习的地方,运用人物力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借鉴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文章《田忌赛马》时,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阅读课文,把握“得意洋洋、轻蔑”等词语语境的阅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分析齐威王、田忌、孙膑的人物特点,学习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孙膑的冷静,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细心观察的能力。反之,语文教师应教导学生,遇事不应狂妄自大,沉着冷静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事情,并让小学生积极发言,讲讲他们心中想效仿的人物,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书本里的,这样,可以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书本量,也可以使德育教育通过人物分析渗透在教学中。

五、在课本的故事情节构思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走向,而这样的情感走向,是由通过情节来体现表达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故事情节的发生起因、发展方向、故事结局,通过对课文情节的全过程剖析,理清课文文脉的基础之上,把握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代入式以共情方式进入故事构思中,以激起小学生的情感共情,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五年级教材《军神》一文时,语文教师应让小学生泛读课文之后,列出故事的发生(一名病人到了沃克的诊所)、故事的发展(在需要右眼摘除眼球这样的剧痛下,病人要求不打麻药,理由是怕损伤大脑,医生佩服)、故事的结果(从医多年的沃克敬佩的称刘伯承为军神),在这样的故事构思中,小学生可以快速进入故事情节,并将情感代入,真切感受刘伯承因为疼痛抓烂新床单的剧痛,从而理解沃克对刘伯承的肃然起敬,那是一种坚韧和勇敢,语文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体会情节发展的同时,学习刘伯承的勇敢坚韧的优秀品质,渗透德育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体会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分析、思考、总结、深入理解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分步骤、分层次把教材特点分析透彻,用敏锐的观察力、多样的教学手法,帮助小学生通过阅读带入课本的情境中,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习、领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从而塑造健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走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欣.文以载道立德树人——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J].教师,2014,(3):10.

[2].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61.

小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课堂教学

引言

为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为促进小学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学习红色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红色歌曲是抗战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红色歌曲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让学生在歌曲欣赏中体会时代的风貌,感受优秀历史人物的精神,提升学生对红色歌曲的感悟能力,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传承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实现音乐教学的德育,促进其道德的发展。例如,在小学音乐《映山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红色歌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这节课的作品是20世纪70年代影视剧中的作品,表现的是人民对红军的热爱以及对英雄的崇拜之情。为了提升学生对革命歌曲的认识,教师在导入之初,可以播放《长城谣》并对其诞生背景进行细致介绍,由于这首作品传播度比较广,学生应很容易便可以对其前两句进行模唱。学生模唱完成后,教师可进行歌曲体裁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革命歌曲,增强其对革命歌曲的理解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革命歌曲为导入,让学生简单了解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培養了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与对祖国的热爱。红色歌曲的传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的良好途径,教师也可以组织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革命歌曲,并在实践课上进行展示,鼓励学生自觉接受优秀音乐作品的熏陶与影响。

二、体会爱国歌曲,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民族归属感是教师在日常授课中需要培养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爱国歌曲的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爱国歌曲的联唱,有利于优秀音乐作品对学生的熏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道德认识,实现民族精神的传承。在小学音乐《男儿当自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爱国歌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情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树立起阳刚之气,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具有坚韧的意志,也让学生在了解歌曲创作背景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民族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影片《黄飞鸿》的片段,让其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直观感受时代人物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歌曲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怀,也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国强的概念,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报效祖国的长远目标。民族情感指的是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本民族尊严的自觉维护。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树立起远大的目标,促进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树立学生健康观念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是常用的有效教学形式,在教师设立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在音乐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体验。例如,在学习小学《美丽的家乡》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现草原的壮丽景象,同时,通过播放充满思乡之情的采访或朗诵,为学生创设思乡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思乡的情感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情境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中感受德育,促进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又如,教师可以通过小学音乐下册歌曲《爱我中华》的教学,给学生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风貌,并让学生自己搜集关于少数民族的特色内容,在课堂上通过表演让同学和教师猜测是哪个民族。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民族团结的力量以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

四、在拓宽学生音乐视野中,充分渗透德育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中华传统音乐知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德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为学生介绍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川剧的变脸艺术,黄梅戏的质朴情感以及豫剧等地方戏曲的地域风格。在不断加深对中华传统音乐了解的同时,学生会感受到传统戏曲中的中国艺术魅力,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及各地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中国国粹的崇敬与喜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在现代改编戏曲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革命时期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顽强不屈的力量,看到他们为革命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勇,领悟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由此,学生在学习更多音乐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觉悟,领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以及中国的时代力量。

结论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要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德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感受各种优秀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个体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玥.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探析——以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为例[J].湖南教育(D版),2020(05):21-22.

[2]段晓雯.以生活为出发点——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生活教育[J].智力,2020(15):47-48.

[3]孙丽.论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策略[J].艺术大观,2020(15):87-88.

[4]张婧玮.让音乐走进心灵——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之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0(13):109.

[5]孟晓,马瑶.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科普童话,2020(20):94.

上一篇:教育得论文下一篇:中学生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