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

2023-04-23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1篇

论文以史论体的笔法,以马龙·白兰度的生平与创作为经线,以他的个性与方法派表演技巧为纬线,经纬交织,勾勒出了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世界。论文研究了美国方法派表演理论的历史传承,认为白兰度的表演风格是方法派与演员自身个性的结合。正是由于此二者的结合,形成了白兰度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表现力,为世界电影留下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形象。也正是因为个人性格的过于强烈,也使他在个人创作和个人生活中留下了不少遗憾。

论文观点明确,层次清晰,使用了大量的资料,并且进行了梳理与编织。作者对于白兰度三个时期创作的异同点的分析,也颇有见识,令人信服。

如果说论文有所不足的话,那就是史论的话语状态稍显强烈,科学的表演理论分析和再建立尚嫌不足。对马龙·白兰度的研究也基本停留在本文分析的层面上,如能更多阐释其对当代电影表演创作有何作用,论文水平将更上一层楼。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质量;对策研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材料,更是研究生对其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充分展示,因此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部分院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重视论文的结果评价、忽视论文的形成过程,个别导师指导作用有限,论文选题不够新颖,缺乏创新,实验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到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与方法、研究成果、论文写作这五个方面。为找到这五个方面中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笔者对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了探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为样本,去掉因特殊情况不便借阅或不便公开的论文以及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论文,笔者共收集研究生学位论文398篇。同时,参与本次研究的研究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外,本次研究中的所有论文全部采用匿名评审,即论文在评审时被隐去了作者及导师信息,以避免“人情”分。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即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并回收资料的研究方法。笔者将涉及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与方法、研究成果、论文写作这五个方面的能想到的问题都设计成问卷,发放给参与研究的研究生。通过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调查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2.学位论文成绩评分标准及处理方法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笔者设定了样本学位论文评分项目,分别选取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与方法、研究成果、论文写作这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前5项为评分项目。同时,对这五个方面分别赋权15%、20%、40%、10%、15%分值。所有样本成绩均经3位导师评阅,每个方面的每种分项有4个档次的赋值成绩:优秀4分,良好3分,一般2分,较差1分。将每篇学位论文的3个成绩相加,就可以得出该学位论文的总分。学位论文成绩评分以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为因变量,以调查得出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最终可以得出影响学位论文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同时对调查问卷进行球形Bartlett检验,检验设定P值为0.05。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影响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笔者得出了影响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论文选题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第一,研究生在选题方面与导师的沟通较少:第二,研究生对课题研究缺乏兴趣:第三,研究生选题前未进行调查研究;第四,选题大小失衡;第五,研究生没有能力提出新问题、新实验依据或新理论。文献综述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第一,研究生有效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等资源的能力较弱;第二,研究生不能预示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第三,文献舍近求远,研究生采用的文献多是时间比较久远的文献;第四,研究生不能发现或提出问题,未找出研究着眼点;第五,研究生没有系统学习综述技巧与能力。实验设计与方法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第一,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机会少:第二,研究生的科研思路不清晰;第三,研究生不能合理择取统计学方法;第四,研究生所做的研究不能真正做到对照、重复、随机、均衡;第五,师生有关论文探讨的次数较少。研究成果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第一,研究课题临床实用性不足(转化成果不足);第二.研究生发表论文前与导师沟通不充分;第三,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实用性不强:第四,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第五,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不高。论文写作指导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第一,研究生没有真正学习过写作规范(单位、数字、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规范);第二,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储备不足,灵活应用中医知识能力有限:第三,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对学位论文的写作指导意义不大;第四,研究生投入写作的时间较少(开始写作晚);第五,导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的时间及精力较少。上述五个方面中的5项分别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顺序标记为A项、B项、C项、D项、E项,以便于统计表述。

(二)影响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的调研情况分析

一是论文选题方面各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1可知,在论文选题方面,各要素与论文质量研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B项>rD项>rA项>rc项>rE项。

二是文献综述方面各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2可知,在文献综述方面,各要素与论文质量研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E项>rA项>rC项>rD项>rB项。

三是实验设计与方法方面各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知,在实验设计与方法方面,各要素与论文质量研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E项>rB项>rA项>rc项>rD项。

四是研究成果方面各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4可知,在研究成果方面,各要素与论文质量研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A项>rD项>rE项>rc项>rB项。

五是论文写作指导方面各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5可知,在论文写作指导方面,各要素与论文质量研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A币>rD项>rB项>rE项>rC项。

三、研究讨论

本研究基于学位论文成绩对影响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主要涉及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与方法、研究成果、论文写作这五个方面。通过分析这些因素与学位论文质量间的相关情况,我们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针对论文选题方面的因素,教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同时要多与研究生沟通选题,并引导研究生在探索中发现新问题与新理论,也要鼓励研究生大胆创新、不怕失败。研究生也要多与指导教师沟通论文选题,并做好前瞻性研究。针对文献综述方面的因素,教师首先要注重对研究生综述能力的培训,其次要培养研究生有效检索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如举办论文文献检索的规范化培训等,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向研究生传达本学科新的研究动态与研究内容,促使研究生与时俱进。研究生也要加强对本学科前沿动态的了解与学习。针对实验设计与方法方面的因素,教师要多与研究生沟通交流,同时要教给研究生合理择取统计学方法的技巧。教师可以先让研究生参与科研,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对统计学方法的择取会有较深入的认识。针对研究成果方面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向研究生强调科学研究的实用性,要多给研究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机会,并指导研究生在较高等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针对论文写作方面的因素,教师要鼓励研究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看、多读、多写,教师也可以以作业的方式要求研究生多練习写作,从而不断提高其写作能力。研究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写作练习。综上所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过程。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小会,王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双盲评审机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5,(7).

[2]杨跃能,闫野,郑伟.工科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法与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

[3]英爽,康君,甄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客观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基于推动学科形成自身特色的研究生教育[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

[4]李艳明.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1).

[5]王嘉毅,陈富,郭思含.甘肃省属高等院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过程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6]黄亮,吴薇,舒彤.关于医学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研究[J].医药教育,2012,(19).

责编:清 欢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硕士;现状;质量;需求;改革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master;Situation;Quality;Qeeds;Reform

我国从1999年首次设置农业硕士至今将近20年,先后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等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目前,专业硕士的数量已占到全国硕士生招生总量的50%,农业硕士每年的招生规模也与日俱增。在生源扩大的情况下,如何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提高农业硕士培养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农业硕士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优秀农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经验,提出了我国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方向。

1 当前我国农业硕士的培养现状

经过探索与实践,目前超过70所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招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由2001年的3209人增加到2008年的13283人,平均每年递增38.9%[1]。农业硕士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也面临以下相关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

1.1 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目标定位不清 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是具有科学理论研究和创新潜力的博士研究生后备人才,重在突出其科研能力。因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高级研究人员为目标,其优势侧重于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则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实践和应用,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因此,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提高为主,目的在于改善其技能和知识[2]。目前,招生农业硕士的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均有明确的培养方案和文件。然而,许多单位农业硕士培养起步晚,经验不足,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清,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3],严重制约了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2 速成性培养 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速成性的特点[2],要求在校时间短。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用的学制通常为2年。在2年的学制中,我国现行的农业硕士学位教学大纲要求农业硕士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为6个月左右。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培养农业硕士的具体措施通常是第一学期安排理论学习,其余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从事毕业论文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的休学年限体制,造成“重试验、轻实践”的问题突出,很难保障农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1.3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忽视了生源质量和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农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划分单一,参照不同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注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联系与区别,而忽视了农业硕士生源的变化。目前,我国农业硕士的生源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日制农业硕士逐渐由原来的只招收符合一定条件的在职者向招收优秀的应届、往届本科生为主[4]。而且,农业硕士的生源地也逐渐发生变化:众多农业高校鼓励本校优秀学生报考和调剂农业硕士,并且免试推荐攻读农业硕士的名额逐年递增,优质生源比例提高,在职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录取人数逐年降低[5-6]。在生源质量提高的情况下,有些高校仍將原来学生已攻读的课程设定为农业硕士必修的主课程,甚至授课老师都不变,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授课,严重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此外,有些高校课程体系设置至今从未变动,与行业发展动态和农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严重不符。

1.4 教学模式单一,有效性较低,难以适应企业需求 在教学方式上,不少农业高校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为模板,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讲授内容偏于理论,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此外,在农业高校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聘请的许多授课教师往往是二级学院的领导型教授和外校知名导师。对于这类教师,普遍存在着周一到周五工作繁忙、时间少、精力有限不能亲自授课等问题,周末集中上课或是其他年轻教师代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到制约,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提高,难以适应相关企业的需求。

1.5 师资力量较弱,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目前,培养农业硕士的农业高校院所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给予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配备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然而,“双师型”指导方式存在重大缺陷:一是校内指导老师往往科学研究较强,偏于学术理论,弱于实践应用,特别是青年教师更为突出[7]。二是校外导师往往是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其本人距离研究生远,工作繁忙,时间有限,指导研究生开展实践的能力明显偏弱。限于时间、地理等条件,校外导师往往权责不明,指导作用发挥不明显,经常出现研究生“只知其校外导师姓名,未见导师本人一面”的现象。此外,研究生在选择校内导师时,往往存在“追从大牌教授”现象。一方面,知名教授可能更偏于理论、基础研究,对于生产技术的应用、技术推广等工作做得较少[5]。另一方面,知名教授往往是“双肩挑”,既从事科研教学,又从事行政管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造成农业硕士研究生潜在的培养模式:知名教授招收研究生,课题组年轻教师指导研究生。偏弱的师资力量和不足是责任心,很难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硕士研究生。

1.6 实习制度存在缺陷,产学研合作注重成果转化 目前,多数高校将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时间安排至临近毕业的时间段,实习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一是临近毕业,研究生忙于修改毕业论文,无暇专心实习。二是实践基地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条件。受限于食宿、交通、安全以及导师的个人资源等条件,研究生的实习更局限于实验室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事实上,企业等农业硕士的要求,不仅看重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更应注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农业硕士的理想培养模式之一,但是限于企业自身的条件,对合作项目投入不足,往往制约着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与项目研发相比,许多企业更注重与高校直接开展成果转化,很少有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参与[8]。

1.7 论文研究“偏理论,轻实践”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不仅仅是衡量其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反映培养单位特别是导师研究、应用、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教育部明确要求专业学位论文具有科技创新背景,同时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9]。根据农业硕士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其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相应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并且兼具创新性。然而,为保障学术论文的科技创新,许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遵循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轨迹,选题不仅偏于理论、基础研究,而且科技创新计划全部在实验室完成,学位论文完全背离了应用研究这一主题。事实上,农业硕士研究生只有到企业,深入一线锻炼才能更好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学科专业属性不够明晰、培养目标缺乏指向性[10]等共性问题,这都是与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条件是不符的,不能适应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农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我国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方向

质量是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求是要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将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切实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将培养质量作为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事实证明,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只有以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为宗旨,为社会和国家提供充足的高层次人才,才能不断获得发展的生命力。

2.1 精准定位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尽管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起步晚,经验不足,但培养目标明确,即适应和满足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注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创新性。因此,在定位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时,应紧紧抓住“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这条主线。在教育过程中,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宗旨,以产业发展趋势为方向,以企业生产实践难题为突破口。同时立足本校资源禀赋,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注重科技创新和应用,紧紧围绕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农业硕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而实施相关教育。

2.2 灵活实施修学年限 当初制定修学年限,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修学年限是2年,并且备受争议。因此,需要根据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对修学年限实施改革,即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毕业不再与修学年限挂钩,而与其本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联系。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只要其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即可自主申请答辩、毕业。未达到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学生,修学年限可适度延长,继续通过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平台再教育,直至其满足相关培养要求为止。通过改革修学年限,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深入企业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强自我锻炼,服务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灵活实施修学年限的改革中,应根据专业特点和产业需求,分类实施,统筹构建,避免考核要求一刀切。

2.3 加强课程建设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应服务于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满足相关用人单位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之前,通过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适应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此外,课程内容的开设应针对生源质量和对象,因需开课。二是改革教学方式。在调查研究现代农业以及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农业硕士创新和解决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改变原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學为辅”的教学方式,加强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创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1]。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专题讲座、慕课平台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行业发展的了解和学习能力。

2.4 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研究生的教学不仅靠高校,责任主体更在于导师,因而导师的选择对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破除农业研究生导师为教授、为领导论的陈规,注重导师农业推广、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降低科学研究基础的门槛。此外,引导研究生选择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践经验丰富,同时与企业联系紧密、横向课题比较多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5]。培养单位可根据年度招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师德表现、生产经验、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和培养质量,确定导师及其指导研究生的名额。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突出其服务行业的水平和能力。高校应鼓励年轻教师参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通过服务行业积累经验。另外,年轻教师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的参与 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领域,培养研究生适应不同专业岗位的能力,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单位注重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农业硕士的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单位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动研究生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力衔接。校企产学研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级应用型农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理想选择,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12]。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向企业直接转化成果形式的校企合作,对生产实践为难题进行立项,以项目为纽带,以基地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联合培养农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项目攻关的过程中,注重研究生的参与,让其多思考、多操作,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 完善农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根据农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改革其考核机制,将其能否毕业与其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挂钩。毕业论文的选题,应注重其选题的背景,科技的应用、创新及生产效益。另外,在农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完善和创新激励机制。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经导师、专家及企业论证后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充分发掘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2.7 转变校内外基地建设思路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研究生实施生产实践、进行科技创新训练的基础[13],应改革校内外基地建设思路,破解投入不足的难题。基地的建设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国内有些高校采用高校-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的方式,在农业主产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点,依托当地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生产企业等,建立集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食宿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小院”[14],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结语

当前,我国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改革阶段,更加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从注重规模发展到注重质量提升,从注重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转变,因需、因人施教,构建适应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特点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凤忠,欧百钢,晁伟.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策略[EB/OL].http://www.baywatch.cn/a/lunwenziliao/zirankexue/nongyetuiguangxuelunwen/2012/1107/16856.html,2012-11-07.

[2]王润莲,杜柄旺.养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0,03:5-7.

[3]沈伟,李兰,闵令江,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同培养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8-69.

[4]李文红,程光平,胡庭俊.浅析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发展前景[J].高教论坛,2011(12):95-107.

[5]林桂娟,於朝梅,宫佳,等.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72-74.

[6]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EB/OL].www.jyb.cn,2014-02-26.

[7]姜怀志,孙永峰,刘树明,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0):58-60.

[8]闻晓波,冉旭华,朱战波,等.基于产学研联合的兽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5):98-100.

[9]教育部.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化倾向[EB/OL].育龙在职研究生网,2011-03-25.

[10]徐云,陈莎莎.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04-205.

[11]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0-171.

[12]尹荣焕,何剑斌,白文林,等.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农学学报,2014,4(6):97-100.

[13]文冠华,姜文忠.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14]中國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创新农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EB/OL].www.jyb.cn,2014-02-24. (责编:张宏民)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质量;对策研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材料,更是研究生对其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充分展示,因此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部分院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重视论文的结果评价、忽视论文的形成过程,个别导师指导作用有限,论文选题不够新颖,缺乏创新,实验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到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与方法、研究成果、论文写作这五个方面。为找到这五个方面中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笔者对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了探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为样本,去掉因特殊情况不便借阅或不便公开的论文以及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论文,笔者共收集研究生学位论文398篇。同时,参与本次研究的研究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外,本次研究中的所有论文全部采用匿名评审,即论文在评审时被隐去了作者及导师信息,以避免“人情”分。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即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并回收资料的研究方法。笔者将涉及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与方法、研究成果、论文写作这五个方面的能想到的问题都设计成问卷,发放给参与研究的研究生。通过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调查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2.学位论文成绩评分标准及处理方法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笔者设定了样本学位论文评分项目,分别选取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与方法、研究成果、论文写作这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前5项为评分项目。同时,对这五个方面分别赋权15%、20%、40%、10%、15%分值。所有样本成绩均经3位导师评阅,每个方面的每种分项有4个档次的赋值成绩:优秀4分,良好3分,一般2分,较差1分。将每篇学位论文的3个成绩相加,就可以得出该学位论文的总分。学位论文成绩评分以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为因变量,以调查得出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最终可以得出影响学位论文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同时对调查问卷进行球形Bartlett检验,检验设定P值为0.05。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影响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笔者得出了影响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论文选题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第一,研究生在选题方面与导师的沟通较少:第二,研究生对课题研究缺乏兴趣:第三,研究生选题前未进行调查研究;第四,选题大小失衡;第五,研究生没有能力提出新问题、新实验依据或新理论。文献综述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第一,研究生有效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等资源的能力较弱;第二,研究生不能预示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第三,文献舍近求远,研究生采用的文献多是时间比较久远的文献;第四,研究生不能发现或提出问题,未找出研究着眼点;第五,研究生没有系统学习综述技巧与能力。实验设计与方法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第一,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机会少:第二,研究生的科研思路不清晰;第三,研究生不能合理择取统计学方法;第四,研究生所做的研究不能真正做到对照、重复、随机、均衡;第五,师生有关论文探讨的次数较少。研究成果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第一,研究课题临床实用性不足(转化成果不足);第二.研究生发表论文前与导师沟通不充分;第三,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实用性不强:第四,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第五,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不高。论文写作指导方面的主要因素为:第一,研究生没有真正学习过写作规范(单位、数字、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规范);第二,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储备不足,灵活应用中医知识能力有限:第三,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对学位论文的写作指导意义不大;第四,研究生投入写作的时间较少(开始写作晚);第五,导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的时间及精力较少。上述五个方面中的5项分别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顺序标记为A项、B项、C项、D项、E项,以便于统计表述。

(二)影响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的调研情况分析

一是论文选题方面各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1可知,在论文选题方面,各要素与论文质量研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B项>rD项>rA项>rc项>rE项。

二是文献综述方面各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2可知,在文献综述方面,各要素与论文质量研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E项>rA项>rC项>rD项>rB项。

三是实验设计与方法方面各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知,在实验设计与方法方面,各要素与论文质量研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E项>rB项>rA项>rc项>rD项。

四是研究成果方面各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4可知,在研究成果方面,各要素与论文质量研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A项>rD项>rE项>rc项>rB项。

五是论文写作指导方面各影响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由表5可知,在论文写作指导方面,各要素与论文质量研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A币>rD项>rB项>rE项>rC项。

三、研究讨论

本研究基于学位论文成绩对影响201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因素主要涉及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与方法、研究成果、论文写作这五个方面。通过分析这些因素与学位论文质量间的相关情况,我们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针对论文选题方面的因素,教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同时要多与研究生沟通选题,并引导研究生在探索中发现新问题与新理论,也要鼓励研究生大胆创新、不怕失败。研究生也要多与指导教师沟通论文选题,并做好前瞻性研究。针对文献综述方面的因素,教师首先要注重对研究生综述能力的培训,其次要培养研究生有效检索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如举办论文文献检索的规范化培训等,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向研究生传达本学科新的研究动态与研究内容,促使研究生与时俱进。研究生也要加强对本学科前沿动态的了解与学习。针对实验设计与方法方面的因素,教师要多与研究生沟通交流,同时要教给研究生合理择取统计学方法的技巧。教师可以先让研究生参与科研,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对统计学方法的择取会有较深入的认识。针对研究成果方面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向研究生强调科学研究的实用性,要多给研究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机会,并指导研究生在较高等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针对论文写作方面的因素,教师要鼓励研究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看、多读、多写,教师也可以以作业的方式要求研究生多練习写作,从而不断提高其写作能力。研究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写作练习。综上所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过程。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小会,王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双盲评审机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5,(7).

[2]杨跃能,闫野,郑伟.工科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法与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

[3]英爽,康君,甄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客观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基于推动学科形成自身特色的研究生教育[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

[4]李艳明.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1).

[5]王嘉毅,陈富,郭思含.甘肃省属高等院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过程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6]黄亮,吴薇,舒彤.关于医学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影响因素与质量控制研究[J].医药教育,2012,(19).

责编:清 欢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

【论文编号】1009—8097(2006)04—0042—07

一、引言

当前,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热潮的有力推动下, 教育技术学的学术影响和现实效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设立我国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据2004年5月的统计[1]:全国高等学校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共140多所,其中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38所,博士学位授予权的7所。

总体上看,教育技术学专业从起初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纵观目前我国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从专业所在学校的类型看,既有高师院校,也有理、工科院校。从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看,既有教育学科、新闻传播学科等社会科学学科,又有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学科,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交叉性和边缘性。从人才培养模式,有重点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理工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发展时间不长、学科定位也不够成熟,新增硕士点的数量与招生规模较快,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过去一段时期硕士培养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促进该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本文仅以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研究资料及方法

本文所用的研究样本为1999年~2004年6年间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部分硕士学位论文。样本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万方学位数据库》[3]。所引用论文来自国内14所大学,其中包括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5所、省属师范大学9所、其他类型大学2所。样本论文的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笔者从所选样本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出发对所有样本论文进行分类统计,通过表格和图形进行分析。分析时采用了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元分析的方法,对论文的题目、关键词、内容摘要、目录以及部分论文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

三、论文分析

(一)按研究内容

我们将所有的样本硕士论文根据其研究内容按照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大类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类,如表2所示。

图1 论文分类数量的逐年统计

表中数据显示,1999~2004年间的论文中,就总体而言,论文中,偏重于理论研究与探讨的占37.5%,而偏向实践研究方面的论文占62.5%,后者是前者的1.6倍。除了2001、

表1 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样本分布

2002年这两类文章数量之间的差距比较接近,其他年份都相差比较大。但从纵向来看(图1),理论研究的论文数量和百分比均有所增加,而实践应用方面的论文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百分比上都明显增大。换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几年来一直偏重于实践应用方面,并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这与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教育技术学科论文发展的趋势基本符合。[4]

1、理论研究

参照阿伦娜对教育技术文献的分类标准[5],结合硕士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采用聚类统计方法,将所有偏向理论方向的硕士论文进行二次整理、分析,将各论文关注的领域情况归类如表3所示,图2则反映理论研究类中各个领域学位论文数量的逐年发展情况。

从该表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选材很宽泛,涉及基础理论、教学设计、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影视理论、学科及资源建设以及教学研究等。表格还反映出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及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从无到有,已经成为硕士论文选题中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占6.6%;与“影视理论”相关的选题是1999年、2000年的重点,而近几年来所占比重已经明显减小。

近年来教育技术研究热点的变化不大。1999~2003年“教学研究”的比重较高,约占前5年理论研究总数的1/5,而2004年的研究重心则转向“教学设计”。从图2可见“教学设计”历年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所占比重历年都比较高,而且增幅明显。另一条增幅较大的曲线是“基础理论”,该方面研究在1999~2003年中所占比重不大但相对稳定,到2004年则跃升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可见教育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表3列出的213篇偏理论研究的论文中,“教学设计”、“基础理论”和“教学研究”三方面的论文数分别为44、40和37篇,三者相加约占理论研究文章的半壁江山——56.9%,可见硕士论文中理论研究的重心一直立足于“教学”,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立足教学、服务教学的学科特色。此外,从图2可见其他研究的热点还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23篇)。

2、应用研究

类似的,我们将所有偏向实践应用的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如表4所示,反映各个领域论文数量的逐年发展的情况如图3所示。

图2 理论研究类各领域论文数量的逐年发展情况

表4应用研究类论文的分类统计

上表显示,论文在应用研究方面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既包括“多媒体、网络课件编制教学软件评价”,“音像教材编制及影视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教学”,“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及评价”和“远程教育”,也包括近几年刚受到关注的“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平台开发及数字资源建设”,以及新近兴起的“教育管理及教师培训”,“企业及其他一些应用”。

图3中“教学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及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件)、教育软件设计开发与评价”,这两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分别占样本论文总数的26.2%和12.9%,两者总和占到实践研究的2/5,可见它们已经成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热门选题。同时,“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及评价”的曲线,近几年增幅也十分明显,伴随着理论研究中“教学设计”研究数量的增长,与此相应的课堂教学实践也成为硕士论文选题的热点。同时,“媒体及技术的应用”也占到10.7%。由上面的分析可见,技术开发的含量在硕士论文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技术性和软件研发能力在教育技术学硕士论文研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上述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可以发现图3所示的情况。

在“技术”领域,涉及到的教育信息技术日渐多样化,既有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软件工程等,也涉及新兴的网格技术、桌面虚拟现实技术、虚拟演播室技术、CORBA和RMI等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学生评语下一篇:初一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