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2024-03-24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老年人是股骨颈骨折的高发人群,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骨强度明显下降,人体股骨颈结构较弱,髋周肌群退变,但髋部受到应力较大,从而导致老年人的股骨颈非常脆弱,容易骨折[1]。股骨颈骨折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是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退化,恢复较慢,因此,需加强心理护理和疼痛护理。本文就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的护理模式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以护理方法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为(70.81±5.19)岁,致伤原因:13例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12例跌倒伤、其他5例。骨折位置:左侧21例、右侧19例。观察组40例,女性17例、男性23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为(71.13±5.28)岁,包括8例高处坠落致伤、15例车祸致伤、15例跌倒致伤、2例其他致伤。左侧骨折18例、右侧骨折2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位置、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老年患者(≥60岁);均采取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资料保存完整。

排除标准:严重意识、语言障碍者;严重精神疾病者;并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患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给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操作者资质、操作、并发症、注意事项、护理等相关知识,若患者普通话水平较低,应有家属在旁边为其翻译,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治疗依从性;②术前准备,如嘱咐患者注意休息、指导饮食等;③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④术后护理,术后同样也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是否出血、渗液等情况,一但出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⑤用药和饮食指导,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为患者介绍药物的功效、剂量、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为患者制定饮食规划,保证营养摄入均衡,可制定科学饮食小册子,册子里有食谱及注意事项,并把册子赠与患者[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实施心理护理和疼痛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先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社会地位、既往病史、经济条件等,评估患者的真正需求,并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术前详细健康教育,加深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嘱咐家属多鼓励、安慰患者,给患者更大的精神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术中,护理人员全程陪在患者旁边,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整个手术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减轻其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不良反应、并发症等。术后根据患者的家庭經济水平,为患者调配合适的治疗用药,把用药时间、剂量等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让家属共同监督患者服药,详细为患者解释术后的一些并发症因素,让患者注意避免,不能从事繁重劳动,清淡饮食,作息规律,定期复查。②疼痛护理,首先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疼痛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其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疼痛部位、持续时间、症状等,并分析其诱发因素,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如:协助患者变换体位、放置软垫、按摩肢体、肌肉放松训练等,或者通过书籍、轻音乐、电视、视频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若患者疼痛剧烈,应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进行止痛[3]。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疼痛及心理评分变化。①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SAS标准差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重度焦虑>70分。SDS标准分为53分,焦虑程度包括轻度(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73分。②疼痛评估则分别在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7d、15d、30d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测评,分值为0~10分,得分越低,则表示疼痛程度越轻。

2 结果

2.1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的各项评分都有显著降低,但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疼痛程度评分变化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干预后随着时间变长,疼痛评分也随之降低,观察组在干预后7d、15d、30d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在骨科临床较为常见,究其原因,可能是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骨质疏松等因素所致[4]。股骨颈在人体中起到全身承重的作用,解剖结构复杂,生物力学特殊,手术是临床常规治疗手段,但大量临床发现,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容易发生骨折难愈合的现象,一个原因是患者因素,另一原因可能是在治疗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护理,因此,有学者认为,术后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恢复,提高预后效果[5]。

本研究中,针对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术后恢复慢、疼痛时间久等问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护理和疼痛护理,结果发现,加强心理护理和疼痛护理的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和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且都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结果提示,心理护理联合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和负性情绪,究其原因,可能是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中,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消除患者心中疑虑,增强治疗信心,从而有效缓解焦虑、烦躁等情绪,同时再联合疼痛护理,通过按摩肢体、转移注意力等疼痛处理方式,有效提高患者耐受力,有效缓解疼痛。张玉[6]认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疼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体衰退,术后疼痛时间长可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影响治疗效果,术后疼痛是直接导致患者不适,而又引发患者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因此,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需重视心理护理及疼痛护理。黄旖[7]在疼痛护理的研究中发现,很多医护人员认为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只会导致患者不适。没有真正认识到疼痛对机体的损害,导致疼痛影响疗效及预后效果[8-9]。因此,需重视术后疼痛护理干预。

综上所述,早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联合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可有效缓解疼痛及负性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敏, 张婷, 王秋芳. 心理护理联合疼痛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心理状态的影响[J]. 贵州医药, 2020, 44(4): 669-670.

[2] 任云春.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89): 269.

[3] 侯丽杰, 李冬云, 薛丽娟, 等. 心理护理联合疼痛护理对四肢骨折患者负面情绪及术后疼痛的影响[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 27(15): 146-147.

[4] 來江蒙. 心理护理教育对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分析[J]. 心理月刊, 2019, 14(14): 48.

[5] 陈红满, 陈红, 赵德群, 等. 股骨颈骨折患者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6(3): 199-202.

[6] 张玉. 术前疼痛护理管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护理训练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4): 245-246.

[7] 黄旖, 利心情, 谢辉. 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的效果探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15): 215-216.

[8] 郭秀蓉, 叶青. 综合优质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 2018, 30(9): 1251-1252, 1259.

[9] 刘丽华, 王志斌, 张秀燕, 等. 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在老年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式探讨[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22(1): 54-57.

作者简介:钱孟林(1992.04-),女,汉族,安徽省池州市人,大学本科,铜陵市中医医院骨伤科。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2篇

多数的骨科患者为创伤性的、并且多属于急诊入院,患者在受伤后到其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疼痛。另外,急性创伤对患者带来的疼痛又有可能导致患者的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尿潴留以及恶性呕吐等不良反应,甚至有时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在骨科病房里应该注重患者的疼痛护理,特别是创伤性骨科病房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8~12月在我科住院的130例创伤性骨科膝关节周围及以下创伤的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临床观察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66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7.2±13.4)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为骨科膝关节周围及以下的创伤性骨折患者,有49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胫腓骨、有37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胫骨平台、有25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髌骨、有19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足踝。将所有参与临床观察的患者随机平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特征和发展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的疼痛治疗与术后的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由其责任护士按照无痛病房的护理工作模式[2]给予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教育与康复指导。包括对患者的疼痛评估以及疼痛干预等。观察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

1.3疼痛评估

在患者入院治疗后进行疼痛评估,主要使用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评定量表,即“疼痛评估尺[3]”,并且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疼痛评估尺的使用方法。使用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来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包括评估日期、时间、骨折部位、创伤性质、入院原因、疼痛评分、持续疼痛时间、患者的睡眠情况、情绪、对治疗的依从性、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人员签名等内容。在患者入院的2小时内进行第一次疼痛评估,对于疼痛评估分值≤3分的患者在此后住院期间的每天早上定时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对于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则采后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记录单来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特别是进行过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的患者,分别在其术后1小时、3小时、5小时以及8小时进行疼痛评估;另外对于首次疼痛评估分值≥5分的患者,在经过医师指导下,给予镇痛处理并马上进行二次疼痛评估,然后对患者每隔4小时进行疼痛评估1次并详细记录。 1.4疼痛干预

可以通过非药物护理措施以及药物镇痛的方式来给予患者疼痛干预。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疼痛评估分值来判断给予患者非药物护理措施还是药物镇痛。如患者的疼痛评估分值在3分以下(包括3分)可以给予患者实施非药物护理措施;当患者的疼痛评估分值在4分到6分之间时,可以给予以非药物护理措施为主,辅助药物镇痛的方法,一般是弱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当疼痛评估分值大于7分(包括7分)时,则以药物镇痛为主,给予强阿片类药物与非固醇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佐以非药物护理措施;保证疼痛程度不同的患者均受到疼痛干预,保证给予患者最佳的镇痛效果。

非药物护理措施包括:①给予患者舒适的环境,通过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施,以及适宜的室内温湿度来促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舒缓患者紧张的心理,减轻患者的疼痛。②骨折患者在初期恢复时,常常由于其肿胀的肢体而产生局部明显的疼痛,并且随着患者的活动而加强痛感,因此,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保持受伤肢体外展,加上合理的制动可以有利于改善受伤肢体的血液循环,起到消肿止痛等作用来减轻患者的疼痛。③可以通过局部冰敷等方式来减轻受伤肢体因为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的疼痛,也可以通过热敷等方式来减轻受伤肢体因为不能活动而出现肌肉痉挛、局部充血等的疼痛。④可以让患者在感到疼痛难受时播放音乐,通过音乐疗法适当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指导患者多进行慢呼吸运动来调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减轻由于精神紧张引起的疼痛[4]。对于部分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以给予一些药物镇痛,一般情况是通过口服或者静脉给药。 2.结果

以“疼痛评估尺”来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见表1。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两组间差异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比较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护理后疼痛评分(分) 平均住院时间(天)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 60 70 3.91±2.17 5.61±2.34

12.14±2.71 16.22±2.16

97.48±2.31 94.81±3.12 3.讨论

给予疼痛正确的评估是指导对疼痛护理的必须要求,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疼痛护理质量指标[5],让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指标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测量与观察来对其进行疼痛评估,从而有效地提高疼痛干预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负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3篇

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的过程应该是庄重而无憾的。但是癌症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的痛苦、精神上的悲观焦虑,往往给这一人类自然过程蒙上恐怖的阴影,疼痛是癌症病人最可怕的症状之一,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特殊挑战,它涉及75%的晚期癌症病人,其中40%~50%为中等到严重的疼痛,20%~30%为非常严重的疼痛,疼痛引起身心的损害,从而影响生活质量。疼痛可导致病人失望、恐惧、拒绝治疗,阻碍正常的工作,一些病人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癌症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并非不可控制,无痛应成为每个肿瘤患者的权利。这就需要有人调护,需要临终关怀,应该说临终关怀是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和疼痛,在基层卫生部门,长时间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我所在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年来,接收了几十例癌症晚期的患者,在护理他们的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看法,希望能在临终关怀和减轻疼痛的工作中有所帮助。

癌症病人的心理状态

癌症病人一听到诊断后,首先想到“灾难为什么偏偏落在我的头上,老天为什么如此不公”。这是病人从震惊中清醒过来的一种正常的反应,是悲痛的外露。此时病人常常把愤怒发泄到其他问题上,这种愤怒的发泄是一种自我的摧残,导致与亲人的疏远。病人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工作、家庭和朋友。离开生活的激流,切断了社会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同情的关怀会逐渐的减少,病人在一种被人抛弃的思绪中感到越来越浓的孤僻。病人在寂寞和孤僻中脑子里缠绕的只有一个主题—--我还能活多久,在这种心理压力的作用下,在恐惧中生活度日如年,长夜难眠,尤其伴随着肉体上的痛苦不能终止时,仿佛末日已经来临。惶惶不可终日。由于对社会和家庭所承担责任的消除,手术、化疗等造成昔日健美体格的变形,今昔鲜明的对比向鼠齿一样的啃噬着自尊,最后沉溺于自身的悲哀之中。

1 护士的职责

1.1 临终关怀

1.1.1针对患者愤怒的发泄,我们护士应该允许病人发泄愤怒,并诱导病人愤怒后的心理平衡,用理智、积极的态度指导病人要面对现实,尽可能的掌握好一定程度的实话实说,使病人感到自己有力量与癌症抗争。同时我们尽量为病人创造一个明亮、安静、舒适的的环境。使病人产生愉快的情绪,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具有战胜疾病的勇气

1.1.2在与病人谈话时要亲切、和气、诚挚,通过热情的语言,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使他们从自悲孤僻中解脱出来,保持乐观的情绪,消除和缓解自卑的心理,同时鼓励病人多参与生活,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到自己照顾自己,增强求生意志,针对具体癌肿,配合医生制订出每一步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1.1.3帮助病人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当生命的历程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他所担心最多的常是死亡瞬间的痛苦,这时,语言关怀至关重要,护士应以可信和技巧的方式向患者介绍生与死的自然规律,让患者相信医护人员有能力使患者摆脱死亡的痛苦,并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因势利导,让病人安静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1.2 疼痛护理

1.2.1 帮助病人了解什么是疼痛;分发医嘱的止痛药;提供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从而与病人共同决定对疼痛的特殊处理和是否需要协助处理。

1.2.2 不断提高疼痛意识和知识,如与病人交谈,倾听病人的意见,阅读有关文件及听讲座,甚至看非专业性的,但与疼痛有关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杂志等。

1.2.3 各种技能的培训:a处理技能:是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讨论、研究等经历而获得。成为一个疼痛控制好的护士之一必须具有协调各方面关系及在特殊情况下疼痛处理的能力。B技术技能:能熟练地运用药物、接触治疗和語言介入的技能。C评估技能:包括具有观察、阐述、记录和转达信息、设立目标的能力。

2 对疼痛的评估

一个有效的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评估的病人与护士间的协同关系。让病人知道它对制定控制疼痛计划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其方法如下:

2.1观察:包括运用听、看、接触、感觉和味觉的能力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将发现病人生理和非语言的行为在疼痛时的表现。a在行为上的表现:常用手按在或按摩疼痛的部位,有呻吟、尖叫、皱眉、紧闭双眼、张口等面部表情。b语言上的表现:音调不同于寻常,短促或拉长,呻吟时发出“呃”的声音,常形容疼痛如“刀割样”。c生理变化: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周围血管收缩,瞳孔散大,手掌和足底出汗,肺泡换气和氧消耗增加。

2.2工具:利用简单的图表来描述疼痛,达到直观效果。评价疼痛程度表的类型:a语言评估表:0---疼痛存在,但可以置之不理,1---疼痛存在,不可置之不理,但不妨碍日常生活。2---疼痛存在,不可置之不理,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上。3---疼痛存在,妨碍日常生活与活动,仅能进行基本需求,如吃饭,上厕所等活动。4---疼痛存在,不可置之不理,需要休息和卧床。b尺子式表:在一条线上等分从0到10,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无法忍受﹚,它们之间可设制如“轻微的”“中等的”“强烈的”“严重的”等级。c面部表情表:从高兴到悲哀的各种不同程度的表现。d评估疼痛部位表:身体轮廓表。利用身体前、后的轮廓表,病人很容易指出或护士很容易描绘出疼痛部位,既简单又准确。

2.3 交流 通过与病人语言交流,了解疼痛的性质、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控制疼痛的措施与护理

有效的疼痛控制有赖于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一个好的方案的制出,护士对病人疼痛评估的材料显得十分重要。药物达到无痛的基本要求是:既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又无严重的副作用。

3.1药物处理:a判断性用药,护士要了解特定药的选择和使用的理由,准确的判断才能达到预期止痛效果。又鉴于病人与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因此在指导他们正确使用药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b药物的副作用及处理,有些止痛药的副作用甚至比疼痛本身更糟,护理时涉及预期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反应等问题。c用药过程中的观察与评估,为了达到有效的止痛处理,治疗措施需要不断的调整,而调整需依据护士所获得的评估资料,评估涉及以下几点:病人疼痛的次数;用药后疼痛是否完全消失;两次用药间是否出现疼痛;病人是否出现任何不希望有的反应;病人能从事何种活动;什么是影响疼痛减轻的因素。

3.2非药物性处理和护理:包括物理疗法,如运用热、冷敷、按摩和精神疗法及分散、想象等。这些方法简单、经济、安全、有效,它可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完成,有些也可由病人自我完成。

3.3 物理疗法:包括按摩法、热疗法和冷疗法。精神疗法:包括分散法、想像法。其他疗法还有行为疗法精神治疗咨询,锻炼﹙散步、跳舞、慢跑、游泳﹚等。

随着医学的发展,在短期内不足以解决癌症的威胁,对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和疼痛的护理,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不仅要技术精湛、心理稳定,还应具有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从而在临终关怀和癌症疼痛护理过程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妇产科;术后疼痛;评估;护理;措施研究

妇产科患者术后的疼痛可使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烦躁不安以及血压升高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健康的恢复,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质量。但对患者实施手术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的研究,是提升妇产科患者术后身体健康恢复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提升手术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70例病例是从医院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中选取出来的,她们的年龄在20-40岁之间。随机将这70例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3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中有16例患者进行剖腹产手术,有6例患者进行附件切除术,有10例患者进行子宫次全切术,有3例患者进行子宫全切术。而观察组中有15例患者进行剖腹产手术,有8例患者进行附件切除手术,有4患者进行子宫全切手术,有8例患者进行子宫次全切手术。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需要采用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对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在进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要运用止痛干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与护理。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疗效标准包括:一是无效,患者在手术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依然疼痛不止,同时伴有呻吟声;二是有效,患者在手术一段时间内仍伴有轻微的疼痛与动作;三是显效,患者在手术一段时间内有轻微的疼痛感。

2 结 果

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70例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措施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中有22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患者无效,而对照组中有15例显效,12例有效,有8例患者无效。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利用疼痛干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并进行疼痛指数评估,得出以下结论如下表所示:

3 讨 论

在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干预护理的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疼痛干预护理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一是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即护理人员要在手术开始之前将手术的过程、目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之后的注意事项,或者术中用药的副作用以及麻醉药等一系列问题对患者进行教育,从而打消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与紧张心理;二是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即在妇产科手术结束之后的第八到三十六个小时内,要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心理疏导与心理诱导,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恐惧与紧张心理;三是要对患者进行手术伤口的护理,即时观察患者的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以及感染问题的出现,并及时地为患者替换伤口上的敷料,当患者腹部的伤口出现感染的时候,要对患者进行拆线与扩床引流的手术治疗;四是要对患者使用应用镇痛药,即在患者手术开始之前为患者提供阿片类的镇痛药,在患者手术后疼痛感强烈的时候,要为患者提供肌肉注射哌替啶或者硬膜外的自控镇痛泵治疗;五是对患者进行镇痛方面的护理,即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进行休息与咳嗽,在咳嗽的时候患者需要用双手慢慢地压住自身的伤口再进行咳嗽的动作,在进行休息的时候患者需要选择侧卧或则半卧位,从而减轻自身腹部肌肉的张力给伤口带来的压力而导致疼痛,在上下床的时候,患者需要先屈膝从右侧卧位的位置下床,然后在右侧卧位屈膝在上床。

护理人员在对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科学合理地使用镇痛药,预防性的镇痛药的剂量与患者的疼痛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小手术引起的疼痛,可以运用普通的镇痛药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对于大手术所引起的疼痛,需要运用具有中枢镇痛效果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二是护理人员要在护理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方面的护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三是可以采取补充疗法、替代疗法以及冷疗法等一些非传统的疼痛护理方法来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与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史岩.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21):213-214.

[2] 冯金娥,ANNE BERIT PERTERSON.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8(08):324-325.

[3] 解红珍,崔俐.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5):124-125.

[4] 张爽.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4):342-345.

[5] 何丽敏,付爱凤,兰秀丽,邓忆红,李小容,吴广平,唐雅莉.护理干预在减轻妇科腹部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1):521-523.

[6] 谢明秀.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1):145-147.

[7] 陈玉荣.剖宫产术后疼痛200例的循证护理[J].慢性病学杂志,2010(05):156-158.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腹腔镜手术的优势明显,但同时术后也会出现如肋间部疼痛等非切口疼痛现象,引起患者的焦虑情绪,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一定影响。通过近几年的临场护理研究,发现了许多针对此类疼痛的干预措施,且经过临床应用证明效果良好,讨论其各种疼痛机制,干预措施,措施的局限性以及护理研究进展,为以后研究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提供参考。 关键字:妇科;腹腔镜;非切口疼痛;护理

妇科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术程短、切口小、损伤少、恢复快等特点,已逐渐取代了开腹手术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是腹腔镜术后的病人往往会出现非切口之外的疼痛,如肋间刺痛、肩部酸痛、上腹部胀痛等,也有研究报道称之为腹腔镜术后疼痛综合征。腹腔镜手术后的患者中,其发生为70%~80%。这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远远超过切口疼痛对之的影响。现如今,随着医学及护理学学科的不断进步,疼痛已经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将其列为了为人类第5大生命体征。疼痛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预后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有效地减轻患者腹腔镜术后疼痛,平稳的度过围术期,临床上进行了大量研究来缓解术后的非切口疼痛,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篇综述就来讨论一下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的各项干预措施。 1. 疼痛的发生机制

1.1.体位、气腹 妇科腹腔镜手术多采用头低臀高位,这种体位会增加下肢静脉回流,影响气体交换和肺通气功能。另外,腹腔镜手术中需人为灌注二氧化碳形成人工气腹,二氧化碳在腹腔内聚集刺激膈肌及膈神经引起疼痛。

1.2.充气的速度,温度及手术时间 充气的温度越低越快,手术的时间越长增加术后非切口疼痛的概率。

1.3.二氧化碳气体残留 腹腔镜术后腹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一般7~9天可完全溶解,溶解的过程中,腹腔内形成一个酸性的环境,持续刺激腹膜,导致术后肩背部与肋部的疼痛。 1.4.积血刺激 腹腔镜手术后腹腔内残留的血液也会对膈肌造成刺激从而引起疼痛。 1.5.心理因素 患者术后精神紧张,对手术结果的未知与恐惧等不良情绪也容易造成术后非切口性疼痛。

1.6.其他因素 与个人生活环境,个体痛阈差异,受教育程度等影响因素有关。 2.护理干预措施

2.1.体位干预 许萍萍,潘雨萍的研究表明,膝胸卧位对于缓解腹腔镜术后肩痛及上腹膈肌疼痛有着较好的效果。术后第一天起,上下午各一次,每次20~30分钟。由于二氧化

[6]

[5]

[4]

[3][2]

[1]碳气体相对较轻,半卧位时可加剧二氧化碳气体对于膈肌的直接刺激,而膝胸卧位时,二氧化碳气体向高处走积聚于盆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于膈肌和膈神经的刺激,缓解了术后患者的疼痛。但膝胸卧位对于妇科术后当天或术后第一天的患者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护理前,需与家属进行充分沟通,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膝胸卧位的意义并教会其方法。在实施膝胸卧位时,护理人员应陪护在患者身旁,观察患者的血压,面色等变化,可同时与患者交谈以缓解膝胸卧位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2.2.呼吸训练 廉伟,吴艳等则对妇科术后疼痛患者进行了所唇腹式呼吸的训练干预,训练时间2次/天,一次30分钟,缓慢用鼻深呼吸,是膈肌下沉腹部隆起,停顿1~2秒后缩唇呈吹笛状缓慢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呼气频率为7~8次/分。经训练后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普通护理患者。缩唇呼吸可增加潮气量、肺泡通气量与呼吸的有效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残余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从而减轻疼痛。

2.3.氧疗法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可加速腹腔内对于参与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对膈肌的刺激,缓解肩颈痛,同时,持续的低流量吸氧有利于肺通气和气体交换,提高细胞含氧量,加速血液循环,有促进排气和排便的作用,减少术后胸闷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

2.4.手术结束前用灌洗法排出二氧化碳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结束之前,向腹腔内灌注液体,一般用生理盐水,可使腹腔内残留的二氧化碳被迫排除,有效预防术后肩痛的发生。 2.5.术中不使用肩托,内收双上肢,降低腹压 肖丽华应用偱证护理的方法认为术后的非切口疼痛与术中体位,肩托的使用,腹压等因素有关。可在术中延长输液管路,是双上肢尽可能地内收,减少对臂丛神经的牵拉;手术过程中不可使用肩托,减少肩托对肩部的长时间压迫;在手术过程中建立气腹的时候,尽量减低腹腔压力,通过以上方法,均能缓解妇科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的疼痛。

2.6.药物镇痛 麻醉药物的应用是手术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通常是芬太尼加布比卡因联合应用。腹腔镜术后于腹腔内应用局部麻醉药物是一种较新的术后镇痛方式,现常用的方法是腹腔内应用芬太尼加布比卡因,镇痛效果由于腹腔内布比卡因静脉芬太尼。目前,也有研究者认为氟比洛芬酯也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且超前镇痛效果更佳。 2.7.中医疗法 江雯波认为芒硝敷脐孔可以刺激血管扩张。 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胃肠功能从而降低术后的非切口疼痛率。韩叶芬等

[10][9]

[8]

[7]

则认为穴位按摩联合艾灸可以舒经活络,调理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并且艾灸还具有抑菌抗感染的作用,能够帮助神经的恢复。刘萍等[11]采用耳穴压豆的方法,取耳部相应穴位压迫,对术后非切口疼痛有明显降低作用且操作过程简便,易于学习。

2.8.物理疗法 有研究者使用低频脉冲仪对疼痛部位尤其是肩部进行低频脉冲,提高了患者的疼痛阈进而缓解疼痛

2.9.配乐康复操 有研究者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6小时开始,指导患者每日2次做配乐康复操直至自觉疼痛缓解或消失,很好的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程度。

2.10.心理疏导 对于出现非切口疼痛的患者,要指导其认识疼痛的原因,缓解其因疼痛而引起的紧张情绪,充分得到患者的信任理解,配合各种止痛的干预措施,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3.护理干预措施的局限性

对于妇科腹腔镜术后的非切口疼痛存在诸多的干预措施,每种的干预效果都有研究文献提供支持,但是,每种措施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上述中的膝胸卧位,该体位对于术后患者来说较为困难,在止痛的同时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并且该体位只适用于卧床时,一旦下床行走则疼痛又会出现。药物镇痛在止痛的同时也会引起恶心、呕吐、胸闷等并发症的发生,维持时间也较为短暂。康复操起效慢,预防疼痛的作用大于止痛的作用。 4.护理研究进展

在术后疼痛的干预上,膝胸卧位法,呼吸法,氧疗法等等措施都是在临床工作中被创造出来的,都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也获得了较大的推广。对于护理人员本身来说,应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的干预手段,熟悉临床上各类镇痛药物的应用,并且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探索创造出更加便捷,效果更好的疼痛护理干预方法。 5.小结

随着医学的进步,腹腔镜手术不止应用于妇科的领域,以后腹腔镜技术也会扩大到更多的患者,对于术后疼痛的问题,临床上,从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多个方便都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现在能够做得到是止痛,相信以后完全可以做到从手术前就开始,预防疼痛。

参考文献:

[1] 姚启娥.妇科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1(2):7-9 [2] 丁荣英,姜慧萍,陆美英.早期下床活动和膝胸卧位对宫外孕腹腔镜术后非切口疼痛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1(5):458~459. [3] 孙建华,牛菊敏,史玉林.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6):35—36.

[4] 王晓雯,车淑艳,石晓丽.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4)179.

上一篇:语言教学法下一篇:预算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