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范文

2023-09-21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范文第1篇

一、重视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从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 科技创新是美国坚持的执政重点。美国是在殖民地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原有的北美大陆人口主要由印第安等土著居民组成, 其劳动力和生产方式都较为原始。美国从建国伊始就是一个主要以移民组成的国家, 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使得美国从成立初期开始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强的特异性。移民身上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 非常勤劳, 且在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在美国建国初期, 北美大陆是一个亟待开拓的处女地, 整个国家的政策方向就是加强建设和开发。移民具备的高知识、高技能特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工具, 原始且待开发的社会经济现状便于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就直接过渡到了新技术生产的阶段。

从美国的社会状况来看, 科技创新是美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美国建国初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比较强的科技创新氛围, 在全社会形成了追求创新, 崇尚创新的社会共同认识;二是从国民素质和国家政策方向来讲, 由于美国具有典型的高比例移民国家的特点, 人口素质和创新力都比较强, 国家政策有较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政策导向, 重视对国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继续教育;三是从美国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来讲, 保护和鼓励私有制, 更加促进了人的创新智慧和科技动能的发挥, 创新在全社会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念和法律基础。社会、个人和制度三者很好的在创新的需求中融为了一体, 创新为生产关系的各个主体充分的发挥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动能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形成了美国社会独特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为美国各个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演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美国的发展过程来看, 科技创新是美国强大的坚实保障。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和社会的繁荣与其重视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机制是密不可分的。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充分表明, 科技创新对于美国在全球掌握着最先进的科研设备、最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最大规模、最高质量的科技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15年, 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为320人, 是排在第二的英国获奖人数116人的近3倍。专利是推动科技发明的主要推动力, 专利系统和高科技产业密不可分, 因为在高科技产业中, 创新能力的利用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从19世纪至今, 美国的专利数据统计为317万项, 是排在第二位日本 (107万项) 的3倍多, 仅加州一个州申请的专利数就比德国要多。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的贡献率在70%以上。[美国网站HowMuch.net在2017年2月发布的创新能力统计数据。]美国还特别重视科技对经济和军事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国防和航空领域引领了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来保障众多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充分刺激了各类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 美国经济的产业体系在的全球分工中处于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单位资源的产出的投入比远高于其他国家。

二、自由主义市场机制为经济发展保障活力

一是自由主义发展模式是在美国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美国经历了多个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 但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就是不放弃自由主义市场机制的选择。自由主义在经济模式中的体现, 其来源与美国社会所坚持的强调自由、公正、平等的价值观, 强调自由主义在个人层面、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等多个方面,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制和社会观念。美国经济发展过程经历了多个时期、多个市场机制模式, 但不论是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新保守主义, 虽然在强调政府整体宏观控制的观点方面会有不同, 其本质还是一致的。一方面, 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尊重个性、强调公平, 鼓励各个方面的创新主体发挥持续发挥作用, 为生产力的发展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的成绩为自由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健全带来了新的刺激和动力, 既有的经济发展成就和新的经济发展需求, 都需要更加进一步的自由宽松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

二是自由主义发展模式是美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根源。自由主义市场机制主要是强调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认为完全的市场竞争是企业活力和生命力最为有效的促进机制。自由主义的市场机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一定程度上确实激发出了美国经济的内生活力, 但同时也滋生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土壤。经济发展的表象繁荣, 更加掩盖了暗藏的深层次危机, 危险和不稳定因素不断积累, 从量变到质变沉积的压力不断加大, 当经济社会运行环境已经达到不得不释放压力的阶段时, 模式运行的修修补补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必然需要对于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变革。在罗斯福模式下, 凯恩斯主义推行的宏观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 但其改革还是停留在表面, 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调整, 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还是保留了维护资本主义自由秩序的目的。

三是科技和经济实力的领导地位成为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继续存在的保障。美国是一个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国家, 地域广阔、资源丰富, 以外来移民为主的人口结构也造就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发展基础和奋斗创新的社会氛围。广袤的资源和市场使得美国对外的依存度较小, 有了自由主义发展的沃土。其经济、科技、资本在全球的领先性和竞争中所处的绝对优势, 又进一步造成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自由”。美国经济实力的领导地位和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互为作用、互相促进, 在经济发展周期内形成了良性正向循环的关系。

三、金融市场繁荣为经济发展增强竞争力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离不开金融, 健全繁荣的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国的企业是以股东制为主体, 强调股东的权益至上,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行为对股东负责。一方面股东是以持有股票实现对企业权属的占用, 这一权属占有的实物形式就是股票, 股东权益的实现需要股票市场的支撑, 企业、股东、金融市场间形成了牢固的三角关系, 需要有健全繁荣的金融市场股票交易才能健康活跃。另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 虽然银行作为资金融通的基础, 但股票等金融市场成为了美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的繁荣直接的体现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又为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繁荣提高了资金使用水平和效率。金融所带来的提升资本积累效应和资本配置效率的两个特性, 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经济发展的重要表象指标就是资本的积累, 金融市场的繁荣提高了投融资能力, 提升了储蓄水平, 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又再一次的家属了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繁荣为美国吸引优秀人才创造了条件, 金融从业人员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聚集起来高水平的金融从业人员对于实体企业更加便捷的投融资提供了条件, 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又发挥了正向的促进作用。金融市场的繁荣使得美国跨国大型企业的组建并购成为了可能。大型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美国金融市场的繁荣使美国的大型企业摆脱了从要素投入实现生产扩大的传统模式, 通过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实现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短期内促进了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为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内生动力。

摘要: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其经济发展模式对全球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中美两国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对美国经济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预判的分析和研究, 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重视科技创新、自由市场机制、繁荣金融市场等方面, 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发展状况、发展过程等不同视角, 研究其经济发展模式变化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美国,经济模式,变化,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中译本,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2] (美)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 宋玉华等.《世界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范文第2篇

创新动力文化,打造一流团队

1、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有誓争一流的团队

在全面贯彻2000年《动力厂3~5年企业文化建设大纲》的基础上,厂党政班子根据公司专业整合的发展趋势,确立把进一步整合动力文化资源,突出一流团队建设,作为2004年创新动力文化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系统地制定了《动力厂企业文化建设指导大纲》,确立了“以精神文化促凝聚,以团队文化促一流,以制度文化促规范,以形象文化促美誉,以家园文化促和谐”的动力文化新体系。

2、企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和谐相处,有赖于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03年底,公司实行专业化整合,面对生产范围扩大、管理难度增加、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情绪不稳的状况,我厂以文化为先导,推出了系统的文化整合策略,全方位做好接收工作。一是预前准备。成立了四个接收工作特别小组,进岗

1位、到班组,理顺情绪、稳定队伍。二是培训学习。增加新员工对动力的认同感;系统的进行技能培训,全方位提升划归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组织学习《动力厂企业文化建设指导大纲》和《动力员工行为规范》。通过制度的方式统帅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四是整改整修设备、改善工作环境。投资近300万元整修设备,确保了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五是以文化活动感染人。动员划归人员参加五十年厂庆系列活动,分享我厂团队摘金夺银的喜悦和快乐,充分展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3、渗透动力文化新理念,统一共同价值观

通过三级教育培训,文化大员宣讲,文化成果展示,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渗透动力文化新理念;采取干部带头、骨干带动、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等方法,影响、规范、激发、凝聚员工,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显著的文化力。

4、抓时机,全力打造团队精神

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我们大力弘扬万众一心、真诚互助,共创佳绩的团队精神。为确保公司210万吨钢动力量的跟进,在煤质告急,水源告急,供风告急的困难情况下,全厂上下打响了一场齐心合力保生产的攻坚战,圆满地完成了动力供应任务。为使后置发电机早日投产创效,组织多工种精兵强将,与施工单位一起会战。仅用了44天就完成了设备安装任务,创造了同类型设备安装投产史上的奇迹。

二、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

1、 积极倡导学习理念

我们积极倡导“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时不在”、“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知

识就通过岗位竞聘、交叉编组、轮岗作业、新岗竞入等做法,引导员工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学习、充电,增强自身能量,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全面实施员工素质教育培训工程

认真贯彻“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定向培训”的原则,急需岗位优先培训,重点岗位全员培训,其它岗位定期培训,全体员工素质整体提高,三点一线的教育培训管理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调动自我学习积极性

建立了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学习培训—考核绩效—使用待遇的激励机制,增强了员工自觉学习的主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我厂11名维修工自发组织、自费参加市劳动局举办的高压焊工培训班,9人获得第二工种资格证。

学习力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全面完成动力生产经营、技改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我厂获得了河北省职工读书活动先进单位的殊荣。

三、,发挥和释放员工的巨大潜能,提升文明单位创建水平

1、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搭建员工施展才华的舞台

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们在开展五大专业技术组攻关活动的基础上,建立技术系列的非行政职务变动发展体系,推出技术系列评聘制,选拔出48名同志进入技术系列,授予技术领导权,大幅提高薪酬水平,充分地调动了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厂2004年圆满完成56项技改工程,45项大、中修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培育星级员工

为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提升文明创建水平,我们在文明职工创建活动的基础上,推出星级员工晋星制,对员工在思想品德、职业技能 、创新能力、团队意识、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以及对动力文化的践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制定一至五星级标准,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这一激励机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内提素质,外树形象”,创优晋星,争当星级员工的积极性,有力地保障了我厂生产经营任务的全面完成。

3、开展星级班组创建活动,打造优秀集体

在文明班组创建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各班组生产服务质量、整体文化素质 、团队协作精神、班组建设水平和星级员工所占比例,出台了《星级班组晋星办法》,按季给予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加强班组建设,使各班组文明创建水平大为提高。

4、行之有效的物质利益分配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人是企业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众多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财富。2004年,在岗效工资基础上,我厂推出星点工资新举措,通过每日写实的方法量化职工工作指标,达到薪酬与贡献的最佳匹配,同时确立班组、工段两级绩效沟通制度,提高后进员工工作绩效。星点工资的实施, 使广大员工爱岗敬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为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的无缝隙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构建和谐氛围,建设家园文化

1、互助友爱、人文关怀,感受家的温暖

2004年,我厂为全体员工办理了家庭财产保险,为危险岗位员工办理了人身特殊保险,并在员工中大力弘扬扶危济困、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 2004年,分厂、员工筹资捐款三万余元,为三名大病员工解决燃眉之急。

2、推进民主管理,增强员工爱家意识

我厂高度重视员工的民主权利,无论是收益方案的确定,还是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都认真把方案交由员工代表讨论,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和建议,经职代会表决通过后实施,使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得到有效落实;成立绩效评价小组,帮助基层改进工作,反馈员工意见建议,解决员工实际问题。员工们的爱家意识普遍增强,纷纷献计献策,全年共提合理化建议450条,组织实施162条,创效230万元。

3、营造清新环境,体现家的温馨

2004年,我厂积极营造岗位清新环境,推出环境美化示范点,同时投资40余万元,改善班组环境,掀起了我厂环境建设大会战。通过活动,不仅使各班组的形象焕然一新,而且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人际关系也随之逐渐形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设快乐家园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范文第3篇

1.1 消极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会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分为两个内容: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导致农村地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目前留守在农村的一般都是老人, 青年一般外出工作, 这样就会导致整个农村的知识水平能力较低, 大部分的农村劳动者都会将农业生产作为整个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村的稍微有文化的青年都不愿意留守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

从整体上来看,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会带来有利的影响。但是,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 各个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对来说, 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好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 很多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都会转移到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 这样就会导致西部地区人才流失极为严重, 这就会给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1.2 积极影响

从改革开放以来,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会进城进行劳务, 这种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收入, 同时也有利于城镇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能够帮助农民进行二次创业, 农民外出进行劳务, 还能增长见识, 学到很多的技术, 这样就能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 会积累一定的知识以及资本,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里定居, 或者会老家进行创业。长期以往, 社会地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仅能够帮助农民提升生活水平, 还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会使得土地资源不再那么紧张, 能够很好的提升土地的利用率, 能够合理的去配置稀缺的土地资源, 使得较为分散的土地能够重新得被整合利用, 这样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对土地的改建等内容, 能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合理规划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策略

2.1 提升劳动者的素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较低, 素质相对来说普遍偏低, 这就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跟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相关的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发挥自身的职能, 政府可以创建一些职能培训班, 帮助劳动者学习相关的技能, 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多多宣传以及鼓励农村劳动者参加继续教育, 帮助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相关的部门在创建培训班的过程当中, 应当结合市场需求, 培养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这样就能够帮助农村劳动者更好的就业。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部分农村都开始用机械化设备代替人工运转, 因此就会产生一定的剩余劳动力, 这也是目前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因此, 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应当制定法律法规, 这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首先能够让农村劳动者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开始工作,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能够很好的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保障并存劳动力的经济收入。除此之外, 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应当向这些劳动者提供就业的信息以及法律援助等等, 帮助农村劳动者能够快速就业, 同时还能够保障自身权益。结束语

总而言之,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的话, 就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只有这样, 才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而帮助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提升。

摘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们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渐的增加,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目前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有利影响。本文主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朔, 冯素杰.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南开经济研究, 2005, (5) :45-47, 64.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范文第4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范文第5篇

目: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

永恒课题

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业:

应用数学

号:

名:

级:

12级13班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摘要: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有不同的问题和任务,是随着党的成长而存在的,是永提永新的课题。

关键词:先进性建设 根本任务 永恒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 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这一科学论断清楚地告诉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存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首先要全面的、准确的、科学的了解党的先进性的学内涵

一、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纵览人类历史任何一种政治力量的作用和命运都与时代潮流密不可分。一个阶级、集团、政党,能否具有和始终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归根到底,在于能否与时代发展的方向相吻合,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党的先进性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体现出来。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阶段,面临不同的历史使命,党的先进性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因而,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延伸而发展变化。

从党的自身建设来看: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党在成立之时,就是一个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党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也是党 具有先进性的根本原因;在纲领路线上旗帜鲜明地宣布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

1

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在党的宗旨上,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阶级基础上,以具有最严密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彻底性的中国工人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就为我们党奠定了先进的阶级基础;在组织成分上,党集合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保证了党的肌体和细胞的生机与活力;在组织制度上,以民主集中制这个先进的制度作为组织原则和根本原则,使党成为一支组织严密、行动一致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二、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再创辉煌的世纪。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给人们思想观念、人际关系带来种种影响,给我们党的建设也带来许多新的课题。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长期执政的需要

党成为执政党固然不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加不易。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些党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如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

2

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 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等。这些事实说明,有些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不够先进,有的甚至已经丧失了先进性,党内存在的这些问题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围绕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

回顾《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许多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历史大舞台上较量,许多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时光的隧道上拼争,但有的成为历史过客,有的成为人民罪人,有的瞬间消逝,有的造就辉煌。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苏共曾是世界上第一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党88 年、执政74年时亡党并垮台,有人曾把苏共88年的历史用三组数字加以概括,即苏共在党员20万名时夺得政权,在党员200万名时打败了希特勒法西斯,在党员2000万名时垮台。尽管 1917年时,苏共仅有党员20万名,但他具有丰厚的先进性资源,所以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能够赢得最为宝贵的人民群众资源,因而苏共胜利地打败了沙皇帝国。苏共取得政权后,忘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使苏共自身的先进性资源由流失到最终的丧失。曾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取得成功的国大党,及取代国大党的人民党,均因为只关注中上阶层,忽视了人民大众,从而导致民心背离而先后丢失政权。曾连续执政71年并在20世纪创造了经济连续增长30多年的奇迹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由于放弃了民众主义和民族主义,2000 年总统选举时被赶下台。

究其根本,是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丧失执政地位是其必然的结果。

回顾中国共产党得奋斗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走了些弯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使党的先进性资源受到了流失,但是,为我们党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党的先进性建设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 提出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丰富

3

与扩展了党的先进性资源,又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据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概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全党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党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实际,不断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资源,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和尊敬。

五、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求党把先进性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和永恒的课题

我们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然而我们国家任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至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更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完成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加强先进性建设作为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为实现最高理想积蓄力量、夯实基础。这就要求今天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广大党员要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善于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既客观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 又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趋势; 既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反复, 又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通过认识规律保持清醒头脑, 通过把握规律辨明前进方向,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同时要注意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有机统一起来, 在不断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最低纲领、向着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不懈奋斗中一以贯之、持续不断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4

相联系。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 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因此, 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加强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发展脉络, 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总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历史课题紧密相联。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是一个具有并始终保持了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一个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先进性内涵的政党, 正因为如此, 我们党才能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 才能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从我们党的主流和本质来看, 党从成立到今天, 始终紧跟时代潮流, 注重先进性建设,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的不同历史任务, 保持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 正因为如此, 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是我们需要保持和发扬的宝贵经验。

总之,党的先进性不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墩而就、一劳水逸的。过去先进不能代表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也不能保证将来先进。先进性建设是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需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范文第6篇

众所周知, 中国的问题必须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大部分问题要自己解决:粮食靠自己解决, 需求靠自己解决, 经济靠自己解决, 我们不能指望其他国家援助。正因为上述原因, 我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 要认真分析, 且必须眼睛向内。那么, 就目前而言,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是, 扩大内需!

刚过去的国际金融危机, 波及到中国。然而我们受到的冲击较小, 加之中央采取了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 并迅速投入了四万亿巨额资金刺激投资, 使中国经济没有损伤元气, 较快走出危机。但不容讳言, 中国在事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上多有诟病。相对于经济增长, 我国多年来都是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为主, 并辅以出口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效益。也就是说, 内需的提高缓慢, 尤其是消费内需提高缓慢。只盲目投资扩张, 消费不足, 内需疲软, 这种模式无疑酝酿着潜在的危机。以2008年计, 我们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逐年下降, 降到了只有35%, 也就是说我们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率仅为35%!而居民消费在其他国家都是在70%以上, 比起发展中国家还低。我们的居民消费太弱了, 所以这块潜力非常大, 不能再刺激投资了。因为投资过去已经是投得太多了, 我们过去每年投资增长20%多, 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多过剩产能, 而这些过剩产能过去是依靠海外市场来消化, 现在海外市场的需求没有了, 这些过剩产能怎么办, 一部分变成银行的坏账。所以你再刺激投资, 这条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实践表明, 单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是片面的, 它不能持久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靠出口拉动经济也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出口是外需, 一旦国外需求减少, 我们的经济将受到影响。分析表明, 只有, 扩大内需, 让国内消费热起来, 才能真正持久地拉动我们庞大的经济列车前进。而我国巨大的居民储蓄额, 也毫无悬念地表明:我们用消费内需推动经济有着无穷的潜力。

2 内需的三个方面

研究扩大内需,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内需。内需:即内部需求, 一般把对外国的出口看作外需, 内需就是相对的国内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内需还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AD=C+I+G。其中, AD为总需求, 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消费就是消费者对食品服装耐用品服务等等的消费;投资是企业的投资;政府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 包括公共建设, 职员工资, 转移支付 (补助, 救灾) 等支出。如此说来, 扩大内需就是要在上述这三方面“做文章”。

首先说政府支出。现阶段, 扩大政府支出是有条件的。因为,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 国库充裕;出口形势喜人, 利润持续增多, 有丰厚的外汇贮备 (中国已经成为了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 。所以我国政府加大公共建设投资、为职员加薪、扩大社会救济规模和总量是不成问题的。其次, 企业投资这一项也有着充分的利好条件。多年来,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基础;股份制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企业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它们已经是国际经济竞争团队中的佼佼者, 扩资并购正成为今天的中国企业主旋律。那么, 只有消费内需是明显的弱项。因此, 扩大内需, 实际上主要是扩大消费内需。既让中国广大公众消费者, 有足够的现金支配, 让他们成为市场上积极的消费大军。如此才能使我国市场活跃起来, 经济后劲鼓动起来, 内需刺激投资, 反过来投资继续刺激消费!

3 扩大消费内需的三项举措

3.1 扩大就业

首先, 要努力推动再就业培训, 让失业者能迅速掌握一技之能, 尽快就业;在国内, 失业的很多, 同时也存在着技工荒。在广州, 8000元人民币月薪却找不到技工的例子屡见不鲜。从今年就业市场来看, 高等技术职业的学生就业率高达99%。这说明, 以往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不合理, 需要的没有, 不需要的人员太多。要加强职工的技术培养, 使人才结构尽快趋于合理, 人尽其才。其次, 要给民营企业更宽松的政策。中国企业总量中非公企业已经占到90%以上, 它们的工业总产值也达到了70%左右。这是我国经济主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民营企业包括中小企业, 个体工商户, 甚至是小摊贩。大企业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 但是小企业, 小商户这样的工作岗位需求量是巨大的。给它们以宽松的政策, 让它们加快发展, 无疑将扩大就业规模, 提高居民富裕程度。无形中增强了内需动力。

3.2 加快社会保障房建设

社会保障房是由政府领导建设, 以低价出租和低价出售的形式提供给老百姓的。建设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公租房等等, 是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安居才能乐业, 只有人人居有其屋, 才能谈到和谐和稳定。而政府投资或者企业投资的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自然极大促进了投资较之商品房便宜的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也是居民的大项消费。而有道是, 一个搬家频繁的都市, 肯定是一个繁华的都市。居民买了新房或换了子都要搬家, 随着搬家, 又会衍生一系列的消费, 比如购置新家具, 新家电等等, 这又是一系列消费。这项百姓的刚性消费, 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社会保障作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亿万城乡居民基本民生问题的一种制度, 一直受到举国上下的关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正逐渐地建立和健全责任共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长久以来, 我国百姓群体消费, 一直存在着有钱不敢花的局面。孩子以后要上学家里以后有人病了要有钱医, 万一失业了要有保障, 年老了以后也需要钱来保障, 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低下。因此,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必须尽快推进。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归宿。公平原则的最充分体现是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让全体国民普遍享受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 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因此, 社会保障的发展必须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一方面, 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另一方面, 社会保障制度的确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

社会保障明显地带有社会化特征, 社会保障制度亦日益呈现出政府主导和社会分责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正式制度安排中, 政府虽然承担着主导责任但已经不再是全部责任, 企业与个人均参与其中。目前, 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 (非政府安排) 的结合正日益构成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新特色, 是社会保障改革的新方向。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有机结合, 将放大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效能, 使社会保障事业能迅速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让公众不断分享社会经济进步的成果。

在完善社会保障方面要立足于国情,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在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和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总体背景下, 致力于保障职工基本生活, 坚持了低水平、广覆盖和保基本的原则, 避免高福利倾向;考虑了城乡间、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 制度政策不搞一刀切, 倡导建立多层次的制度安排。政策制定和完善中, 既强化政府责任又履行单位和个人义务, 突出社会保障的公平效应, 兼顾制度运行的效率, 重视长效机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把我们的社会消费体系尽快地充实起来, 完善起来。要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医疗, 教育等等都要尽快进行改革, 社会保障要尽快完善起来。因为这些都是老百姓储蓄的主要用途, 是百姓惜钱的主要症结。

这里特别要指出, 必须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此前被长期忽略, 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缺陷。农村人口同样需要社会保障。尽管这种需要与城市居民存在着差异, 但对生活安全保障和分享经济持续发展的期望是一样的。一方面广大农村人口同样存在着社会保障问题, 尤其在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实际上已经离开了土地进入了城市, 这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 国家为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承担相应的责任是应该的;更加关注城市化进程中, 进城农民融入城市带来的社会保障新需求和新问题也是应该的。

4 内需是中国经济列车的持久动力

我们讨论了我国内需, 特别是消费内需的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意义, 当然不能忽略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我们说, 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内需, 三架马车在驾驭我国经济列车前进, 上述三个动力缺一不可。而这其中,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随着我国广大居民收入的提高,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我国消费内需势头无疑会日益强劲。内需扩大了, 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自然会持续攀升, 我国经济将伴随着消费内需的持续提高而持续发展。因此说,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列车的持久动力”, 是确凿无疑的。

摘要:我国内需疲软的现状, 阻碍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扩大内需是我国推动当前经济的着力点;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的必要条件分析;消费、投资、进出口的均衡发展是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

上一篇:初中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范文下一篇:区域经理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