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自主学习范文

2023-12-04

英语课堂自主学习范文第1篇

1 有效提问

1.1 有效提问的性质和功能

著名教学学者弗莱雷指出, 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提问又是教学对话的关键。提问的性质是我们打算从教学活动中获得什么。而问题的功能是指期盼学生会怎么回答问题、怎样处理问题或怎样引导思考问题。

2 英语课堂的缺陷, 提问的必要性

首先, 课堂上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 课堂效率低。学生不能很好地专注于学习, 更谈不上自主学习。

其次, 提问不能带动学生积极性。如老师提问, “有没有人知道should的用法?”如果没有人回应, 要进行下面的教学只有抽问, 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如果把should的用法列出, 写出例句, 然后提问学生每个例句中是关于should的哪种用法, 学生的积极性就高。

3 在英语课堂上有效提问方法

3.1 需要提问的问题类型和提问的顺序

教师必须提问学生的问题的几种类型可组织成一系列步骤。提问的七个步骤如下:

(1) 贴标签、辨别、发现、注意、看。

(2) 比较、联系、类推、对照、推断。

(3) 列清单、排顺序、定次序、分类、整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电话:010-67348481 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ail:zwylbjb@263.net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9室《中外医疗》杂志社邮编:100054

合、先期小结、综合。

(4) 解码, 即解释问题、说明和指示。

(5) 解码、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6) 应用、预测、设计、假设。

(7) 总结。

不过还有一些额外的规则来引导提问过程的顺序。例如, 不必把每一步的所有问题都问一遍。但不能跳过任何一个步骤, 至少应该问一个问题。完成了该步骤后, 他可以在随后的任何步骤里返回。根据课程不同, 侧重不同的步骤, 比如词汇课就更加侧重标签和比较。

以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为例子看一下有效提问的运用:教师首先问:“What’s this passage’s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在学生回答后, 应用范围性和目的性的原则, 把学生带的回答规范到the spirit of Franklin和the famous experiment上。然后, 问:“Is there any relation between them?”接下来, 问:“Can you retell the whole experiment to us?”再下来, 问:“What is Franklin’s spirit actually about?”再问:“How is it to promote the conduct of experiment?”再问:“Where else can we apply this spirit to?”最后:“Can you sum up this lesson?”共七步。

3.2 提问的措辞方式

在高校提问中, 我们意识到提开放式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保证学生尽可能多的动脑筋思考。所以我们要更好地理解开放式问题。

首先:问题的范围是有关问题的可能答案的宽阔度。教师要永远坚持刚一起步就要给与宽广的范围。例如:最好是这样开始提问,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passage after you read it?”而不是, “Do you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即便一个问题看起来没有开放式的潜在答案, 但事实上它可能有。例如:“How the story develop in this chapter?”学生可能反对说, 该问题不是开放式的, 因为它限制在this chapter中。但是根据于问题相关的章节的材料数量而言, 开放的程度可能很高。

其次:提问的措辞中要考虑目的性。教师希望学生的回答具备三个特点, 即具体、完整阿和正确。“有目的性”的考虑提供了一个框架, 当教师开放式的提问不能诱使学生寻求答案时, 这个框架可以保证学生做出反映。例子:Franklin’s famous kite e x p e r i m e n t.假设教师想让学生掌握Franklin的风筝实验中作者关于Franklin的精神的赞美和关于科学实验的严谨行的观点。

因为教师想保持问题的开放性, 于是教师问学生:“Is there some important in this story?”一个学生回答:“I notice three core appointment.”从教师的角度看, 这个答案是好的, 但是关于哪部分是重要的则不具体。如果学生回答:“I think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Frankli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is article.”这时答案具体但不完整。如果学生回答:“I think both the spirit of Franklin and the experiment is very important.”然后教师问:”Why do you think they are important?”最后的问题即是有目的的提问。

4 结语

有效提问通过对提问顺序和性质的科学组织, 以及对教师措辞的规范不仅能够提升课堂的互动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还能高质量的达到教学目的。总之, 有效提问让大大的促进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

摘要:有效提问通过对提问顺序类型以及措辞的研究,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行, 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英语课堂自主学习范文第2篇

1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主体,而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坚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展现自己,教师则应该认真细致的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 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特点进行适当的评价, 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督促其不断学习进步。为此,在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下,教师一方面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的评价, 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到好处的表扬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此外, 还应该注意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要仅仅局限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应该将评价贯穿在教学的始末。

另一方面,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前预习所学知识,上课后专注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其大体了解一节课的主要讲述内容, 减少在讲课过程中出现模糊不清的思路。在上课时则应该注意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课后复习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其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学习效果也有会较大提高。

2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而不是将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课本教材上,比如,对于教材中老旧难偏等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注意进行适当的过滤, 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依照课本内容毫无重点的教学。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知识,才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所学知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对于科普类等难度较高而且又相对较为枯燥的文章, 英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依照课文中的主题自己去搜寻相关的科普知识, 以此为基础展开英语阅读,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所调查的内容与同学分享; 对于文化性质的文章, 如果文章内容相对较为简单,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课件,并以表演或者演讲等多种方式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诸如此类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此外,在英语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的思维都具有其自身的节奏和深度,为此,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应该由浅入深,让学生跟着问题不断思考、调查、判断、分析,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其在更加主动的探索英语知识,并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养成自主学习英语的良好学习习惯。

3注意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还必须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工作。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自身的自制能力会较弱,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避免学生因为学习压力不大而产生懈怠心理, 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适时的向学生强调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并通过监督和管理,让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了教师的监督之外, 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比如,现阶段很多大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时对教师所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草草应付,对此,教师加强课前监督的情况下, 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借助于互联网络练习英语,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学生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自己的与他人的差距,自主学习的动力的也会增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结语

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对英语教学来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只有学生养成了英语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英语综合能力才能有更高的提升。为此,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英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做到灵活性和系统性有效结合,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随着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表达能力成为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为此,在当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也应该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掌控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适当的调整学习计划,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在本文中就大学英语课堂中实施自主学习的对策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英语课堂自主学习范文第3篇

教师在进行需求分析时, 首先要找出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其次要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目标, 再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鼓励, 增强学生内在的英语学习动力。如果学生难以独立决定他们的语言需求, 教师可提供一定的指导, 如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向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一系列目标, 并提供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方法。需求分析可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学习目的,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需要掌握的技能, 它是促使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

笔者通过调查得知, 中等生往往具有内部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 他们渴望通过英语的学习去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民族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他们也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例如考试的需要、求职的需要等。他们的学习需要比较复杂, 既有内部的学习动机又兼有外部的学习动力, 如果教师能够不断满足此类学生的内部学习需要, 为他们开拓更为广阔的英语学习视野, 使他们进一步为英语国家的魅力所感染, 他们会利用这些机会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把内外部动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激发自身英语学习兴趣。相比之下, 不及格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更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他们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试及工作等的需要, 这种学习需要比较消极, 导致他们的内部学习动力不足, 这样难免会造成他们学习英语的意志不强, 受挫后往往不能继续下去, 而且学习时间不会持续太长, 会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教师对这类学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学习上的细微变化。

大学新生英语学习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同时具有融合性动机以及工具性动机的因素。教师在了解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之后, 也就能够把握他们各自的学习动机来源,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英语的持久动力及热情,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积极的引导, 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观, 为顺利实施自主学习提供保证。

2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开始,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该问题已经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 使教学活动尽量多样化来达到其目标。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使教学活动多样化, 因为使活动、任务和材料多样化有助于避免学生注意力的下降和厌烦情绪的上升,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形式。一切外语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模式都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提高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转化的效率。

通过调查了解到, 英语成绩低的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这不仅是他们自身的原因, 也与一直以来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有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少, 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使学生丝毫提不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他们唯一的学习动机就是通过各种考试, 同时国内教学环境使学生有很少语言实践机会, 这无疑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访谈中的一位学生说, 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 觉得挺有意思的, 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使自己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由此看出, 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对能否进行成功的英语教学有重要的影响。所以, 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开始, 大学新生刚入校门, 都对大学的生活有美好的期待, 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 使以前有英语学习方面困难的学生重塑英语学习的信心, 使他们能够更顺利地投入到英语自主学习的新型课堂上来, 而兴趣正是点燃他们希望的火种。

3 教师期待会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自信心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学习外语更需要自信心, 那些充满自信的学生往往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口语能力较强。而且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直接受教师对他的成绩表现所作出的反馈的影响。在交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予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教师的反馈中, 学生往往能感知到自己的成败, 猜测到教师对他的态度。如果教师的态度是正面的、肯定的,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就会增加, 并继续保持较强的学习自信心;反之, 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和动机。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及时传递正面的期望信息,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 并促使学生为追求成功而付出努力。

学习者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 虽然这也随着学习者心理的成熟度发生变化, 但是对于大学新生来说, 他们在接受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时, 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 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要受到教师的鼓励才能更加坚定。如果学生认为设定的目标不可能达到, 就会失去自信, 失去动力。教师可以为成绩优良的学生布置一些有意义、可成功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语言学习任务, 以提高这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内在兴趣, 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4 创设师生平等交流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建了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主体意识, 而学生的主体意识正是英语自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 构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堂, 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所以教师就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提高其独立学习的能力, 并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要,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除此之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保证他们能够有机会去实践自主学习。

教师课堂语言信息难易程度及速度也要考虑适当, 否则学生听不懂就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 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语言输出中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如果过多地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只会加剧学生语言输出的紧张心理, 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卑情绪, 进而出现逆反心理, 当他们遇到语言障碍时,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借助自己的音调、节奏、手势语、体态语等生动的形象语言来表达,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教师在开课之前, 可以引入一段轻松的开场白, 调节学生的心情。教师在讲解中, 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讲解不同体裁的课文, 从不同的角度练习每次作业, 用不同的手段测验学生, 了解他们所掌握的程度, 以营造师生平等交流氛围。

摘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生的情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包括信念、态度和动机等, 大学新生在新的环境中, 尝试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时, 他们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英语教师的依赖。所以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 通过真诚的关心, 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包海青.关于我校体音美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 (1) .

英语课堂自主学习范文第4篇

又聆听了一次范书记为我们做的“1+3”教学模式的解读专题讲座,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1+3”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1”是指师生共用的学案,“3”是指课堂上“预习、展示、反馈”三个主要环节。教学上一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二是以规范具体的学习目标为导向;三是以扎实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四是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五是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六是以科学的课堂组织为保障。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密切联系生活的一门学科。如何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在“1+3”教学模式中学得更好,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更灵活,是我们在“1+3”教学模式中探索、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在“1+3”教学模式改革中存在,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总结如下:

1、 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对该问题感兴趣,有1/3或者是1/2的同学感兴趣是课堂教学中常有的事,如何让那些对该堂课无动于衷、无精打采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到该堂课的学习中来是课堂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展示目标时,让学生为自己订下要达成的目标,量力而行,学生把订下的学习目标写在纸上(即完成展示目标所达百分数),放在桌子的一角,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浏览一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帮助学生修订学习目标,这样在心理上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有了压力学生才有了学习的动力。这样,课堂学习气氛就会有所改变,学习热情就会提高。其次,在本堂课学生小结后,留出时间让学生针对所学情况与学习目标相对照,对于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表扬;对于没有完成达标任务的找出原因与差距,给予鼓励,作出要求,及时补上。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纰漏,需在实行中边探索边完善。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措施,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并能使压力转化为动力,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也很高,问题展示时也积极踊跃的发言,对于导学案中的问题当堂都能解决,整个的课堂效果非常好。表面看起来,本节内容学生都能理解,都能掌握,课堂达标率也非常高。但是,当下一节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处理本节的有关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却束手无策了。也就是说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能及时的复习巩固,拓展延伸,活学活用。这种现象在学生的学习中相当普遍,让他们去死记硬背,是教育教学改革中所不提倡的;不让他们去硬记,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却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运用起来也生搬硬套。这种情况是教育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完善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课题。

英语课堂自主学习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落实,要求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应当更加多元化。因此,对于初中体育教师响应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首先阐述分层教学与多内容自选学习,进而讲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为相关教育从业者提供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初中;體育;自主学习能力

引言

在以往的传统体育课堂当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活活动施加到学生身上。以至于出现学生对于体育课充满抵触情绪,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导。完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以此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一、实施分层教学与多内容自选学习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身心发展是人生中最快的时期,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的出现,那就是学生每个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具体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对学习的认真程度的方面。因此,如果教师没有了解每位同学的实际身心发展情况,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就会出现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教师教授的内容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教师的教授的体育活动,正好适合班级的一步分学生,他们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强壮了体魄;第二种就是教师布置的相关体育活动,对于班级的一些学生过于简单,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体育教师布置的任务不屑一顾,就算完成了相关的体育活动,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造成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兴趣低下。第三种,体育教师进行相关体育活动的布置,但是由于体能或者身体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用尽全力,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受挫,对体育课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严重情况甚至出现装病逃课的现象。上述的情况,就可以得到出体育分层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当在清楚掌握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学生按照体能的不同层次进行划分,根据体能的不同布置不同的体育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堂上都有所收获,但是分层教育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当教师给一些体能较好的学生布置更多的体育互动后,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会出现认为体育教师针对自己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对于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方法的鼓励,让学生热爱体育运动,进而在课下时间也进行一定的体育活动锻炼,让学生们养成对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的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对于使用具有一定的判定能力,他们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更加出门热情。因此,体育教师应当时刻了解学生的运动喜好,以此来选取体育课的活动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多种体育活动项目,在上课时给予学生们选择,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体育活动的选取,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育喜好。比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就可以准备好足球、篮球、毽球、羽毛球与排球等,让学生自行选择,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权,然后根据选取球类的不同,让学生在不同区域的进行活动,而体育教师应当以游走的形式,给予不同体育项目指导,让学生发至内心的热爱体育项目,以此保证学生在课下时间或者假期也主动的进行相关体育活动。

二、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一)鼓励学生通过身边条件解决体育问题

让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有疑问的时候,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生在进行相关足球活动时,通过各大软件,发现了华丽的过人动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就对如何能做出向内马尔,或者小罗一样的动作产生疑问,这就会让学生通过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或物,以此达成学会过人动作的目的。而上述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极大程度的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应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些体育活动后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客观科学的评价学生的运动情况

对于学生活动的评价风向,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只是一味的批评,这样无疑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会对体育项目失去热情,教师的负向评论像是一盆又一盆的冷水,浇到学生的身上,浇灭了学生对于体育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相反,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体育运动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多数情况是鼓励的,这时学生就会极其的开心,极大可能就是学生在课下也会主动的进行相关体育知识的学习与锻炼。

(三)让学生按时完成任务,以此激励学生

每位学生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果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活动,当相关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生在内心一定是充满开心与满足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体育能力产生自信,在此后的体育课上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如果某位同学的运动知识极其标准,体育教师可以让此学生给其他同学进行示范。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其他同学也会向此同学看齐,让班级体育学习气氛更加农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为了让班级的体育氛围更加浓烈,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让组间进行比赛,这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对于体育活动的锻炼,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充分了解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对于初中学生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当中,应当鼓励学生独自解决体育问题、正向评价学生运动成绩、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002):107-108.

[2]朱倩.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祖国:教育版,2014,000(001):82-82.

英语课堂自主学习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策略;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课程标准》对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我们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走出认识误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一、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我们今天提出探究性学习,所主张的是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它兼顾了两种不尽相同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在学校教育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 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观的补充和发展。它的首要特征是探究性。主要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 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结论的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第二大特征是生成性和发展性。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是对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表现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便是质疑, 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产生新思想、 新观念, 得出新结论;另一方面是方法和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发展能力是学习永恒的目标, 而方法的发展能促成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也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其表现在语文活动中就是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从而发现新的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新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另一特征是开放性和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探究性学习必然要开放性地吸收知识,以大语文视野及开放性的思维进行知识的多角度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达成探究能力培养这一目的。探究性学习还具有基础性和整合性的特征。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探究将显得苍白,没有一定的能力积累,探究将无法进行。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以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同时,探究来自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没有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创新能力就无法表现出来。

总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研究方式,是儿童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 1

学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展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儿童无知论。由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而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比较稚嫩,因此,有人认为他们对研究策略一无所知,不宜在小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认为, 研究不只是科学家、教育家的专利,任何人都具有研究的潜能。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研究过程的本质是一致的,一切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 “探究性学习”。我们强调“探究”,并不是强调让学生参与高深的研究,旨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误区之二:学科不宜论。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道,我国的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整合功能,语文学习中往往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人文性较强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内涵,对于陶冶儿童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有些科普类说明文,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假想和推测它的前因后果,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

误区之三:彻底摒弃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的学习弊端提出来的。传统的语文学习观认为,学习仅仅是“学而习得”,是继承性学习、识记性学习,它忽略了人的主动发展。它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学习目的是应试。其优点是学习者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少人认为,探究性学习观是与传统的学习观根本对立的,应彻底摒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学习的真正含义是不仅要“学而习得”,还要“得而发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继承”,更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整合、重组和发展,从而得到新的结果。我们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性学习,而创造性学习以必备的基础知识为载体,知识的获得是传统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探究性学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而传统学习是以知识的获得为终极目标。探究性学习重意识、 精神和能力的“习得”,不单纯局限于知识的传承。因此,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的突破与发展,我们决不能彻底摒弃传统的接收性学习。

误区之四:“高度自主”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离不开教学,探究性学习需要探究性教学方式。一些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的, 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是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学生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探究内容与主题毫无关系也无妨,不给学生丝毫的“灌输”,不用组织学习。这实质上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将传统的单向被动的教学,发展为多向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要的。在语文学习中,一方面我们不能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行为,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引导, 决不能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的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但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是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 组织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探究的内容和频率。

误区之五: “解放思想”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它讲究一定的学习形式。但在一些教学中, 有的人追求时尚,搞花架子,什么马蹄形、丁字形的座次排列,根本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 使探究性学习“目的不明确,训练无突破,学生无所得”。有的观摩课评价竟把有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当作一节课成败的标准,美其名曰“解放思想”。我们知道,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目标服务的,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是为了确保合作

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训练的意义,选取合适的课题,改进合作方式,精选研究材料;然后指导学生确立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还要确保合作小组工作的效度和参与度,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桥梁。

误区之六:重“程”轻“果”论。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道德要解决价值标准问题。由于其理论在我国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过程重于一切, 结果无关紧要。再加上杜威“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及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 不是结果”等类似言论的影响,致使有的研究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过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识”。 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之下,探究性学习变成了重点学习探究过程的技能,至于探究的结果则变得无关紧要了。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主要是看过程,但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重过程只是比较而言,不是不要结果;不强调结果的意思是不要把结果定位太高,以免将探究性学习引向歧途。

从现代教育观来看,探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生的课外活动, 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不能忽略认知的结果。事实上,即使真正的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这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如上面所述,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传统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许多感性知识,才能使新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而学生也只有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才能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见探究性学习也不可能轻视结果。

三、 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要使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必须有效采 用相关策略。

1、营造氛围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 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2、唤醒需要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例如,《太阳》课始,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太阳金色的光辉洒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树绿,花艳蝶舞,人欢马叫„„紧接着,太阳消失了,地球上暗淡无光, 随之屏幕上出现下列字样: “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齐读这句后,在脑中形成了若干问号,为什么没有太阳,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将消失呢 太阳与地球有什么关系 地球上的万物与太阳又有什么关系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教师顺着这种需要, 围绕以上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

3、生成问题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 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路,生成新的

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

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生成问题呢?一是针对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疑点、惑点”, 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试着回答;二是不要过多地顾及问题的质量档次,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建立问题库;三是教会学生由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实行纵横对比,假想出各种答案;四是让学生大胆地毫无拘束地互问互答,通过辩论、演讲来提升问题档次。

4、拓展时空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拓展“研究”时空, 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性的时空中, 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 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时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 弄清一些生疏的概念(如“再生资源”、“常量”等), 增加其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二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类“无节制地对地球进行开采”,导致资源缺乏的种种情况,让他们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报告。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探究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 精心构建“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探究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分为“二类” “三模式”。“二类”即“完全探究类”和“部分探究类”。所谓“完全探究”, 指的是综合主题探究,即完全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它具备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所谓“部分探究”, 指的是“学科课堂探究”, 作为小学语文学科, 就是指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三模式”即问题探究模式、单元探究模式、学科综合探究模式。

1、问题探究模式(部分探究)

“问题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疑点和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确定问题, 展开研究, 最后得出某一结论或探究出某一规律。其模式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明确方向, 自主探究 搜集信息,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拓展延伸。操作特征为,一是围绕教材的关键问题,及时确定研究主题;二是强调独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创造性和动手的实践性。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时,老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初步弄清诗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感悟这两首诗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成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情感 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诗的大致背景有了理解,进而体会出作者“喜、悲”的情感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感悟,其体验比教师枯燥的说教真切得多。

2、单元探究模式(部分探究)

此模式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或相关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研究其共性,辨别其异处,并加以验证和归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的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 确立主题收集材料比较迁移 总结深化。其操作特征为,注重教材内容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强调其概括性和综合性。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琥珀》这一单元,可围绕“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课文的相同点,进而与前面的《月光曲》等课文联系起来,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想象作文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收集“长城”的有关资料,或查图书,或上网,或请教历史老师,假想当时劳动人民是怎样把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搬上陡峭的山岭的,最后写成“科普论文”。

3、学科综合探究模式(完全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的课程软化学科边缘,实行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渗透,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因此,我们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也应反映这一点。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点, 开展信息的整理、分析、概括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科综合探究模式是语文学科与其他条件的协同研究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人格水平。模式的基本程序为: 寻找关联,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分配任务 综合实践,积累信息 分析归纳,形成报告。操作特征表现为语文学科的发散性、综合性和主体性。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结合人文环境教育,与自然课中的有关电池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收集资料,走访专家,上网查询,认识到废旧电池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收集废旧电池、处理废旧电池,最后写出调查研究报告。这一探究活动, 历时五周,将调查、数据处理、 制表能力、现场观察、论文写作等方式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 进行体验性探究活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和途径很多,任何一种模式的本身只提供了一般的操作程序,教师应注意自我素质的提高,结合实际,组合安排,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效仿。

参考文献

[1]叶平.创新教育新论[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2]袁振国.问题与答案哪个更重要[A].优异网 ,2002-02-03.

[3]郑晓萍.从“问题”到“课题” [J].上海教育科研 ,2001

[4]刘成坤,钱相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谈研究性学习进课堂[J]山东教育科研,2000

[5]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Z]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

[6]宋国庆 ,罗万春. 创新学习误区析[J] .人民教育 ,2002

[7]黄力.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初探[J] .中小学数学 ,2002

上一篇:运营季度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用友供应链流程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