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农村建设范文

2023-09-20

农村新农村建设范文第1篇

5号 李豪杰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永不退色的时代主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继承者。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更应该充满决心与毅力。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坚定信仰。并发挥自身的特长,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争先创优,力作时代的弄潮儿!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当代大学生,启示与思考

导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一项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新人,基于这一前提,广阔的农村沃土需要并呼唤广大的当代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洪流,立足新的起点、展现新的风采,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然而,可谓“一穷二白”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投身建设,又该投身于怎么样的建设?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去思考,去探索的。本文则试图从大学生的观念转变、自身素质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三个方面作一下简要的论述。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觉悟水平。

举世瞩目的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于十一月十五日在人民大会堂圆满闭幕,这次盛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的新的时间节点。会议将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确立五位一体的发展总体布局。提出了更为先进与创新的理念。其中胡锦涛总书记的工作报告中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作了重要的指导。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旧十分重要,并且事关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局。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应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富有驱动力的知识群体,是一支先进生产力。但如今由于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极大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们许多青年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大学生由于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保障不到位等种种原因,不愿意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而更愿意留在城市安于享受。但新农村建设又急需我们大学生宝贵的理论知识与先进技术。因此往往出现新农村建设中人才技术的短缺和断层。对于此,我们因当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提升自身觉悟水平,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武装头脑。坚定信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争先创优。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二、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素。大学生是学习、理解和传播人类与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能把文明的进程呈现给农民,并在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环境中用知识反哺农民,以简捷、高效、科学的手段把人类知识成果普及给农民,进而促进新型农民的成长,催生新的农村精神的形成。因此,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就更应注重加强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这里又要注意几个要点:

(一)树立刻苦学习的态度,如今,许多大学生都有一个误区,就拿我身边的一些同学来说,认为一进入了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了高中时代老师的管束与制约,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再加上拥有电脑,手机,MP3等高端电子产品和灯红酒绿的优越物质生活水平,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就仿佛进入了乐园,沉迷于电脑,恋爱,逛街购物中,学习只成为期末考试的通过,这样畸形的学习态度与散漫的学习氛围在许多大学处处可见。就更别提什么投身实践了。对于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严格端正学习态度。

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积极主动地从课堂中,老师们,同学之间汲取知识的营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另外我们还要主动地参与学生工作,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勇于承担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一批优秀的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与技能的基层干部。而这些都蕴含在我们大学时代的书本中,课堂中,舞台中。

(二)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发展战略。因此需要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大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且还要多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和一些普遍的常识。其中要注意的要坚定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要牢固树立主流价值观。并且明确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学学习中,我自我感觉最最遗憾的便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不够充分,相对于理工科,文史类的专业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现实。没有办法将课堂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结合到真正的社会实际建设中。并且大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习也是为了应付期末的教学检查和考试,缺乏循序渐进的深入。往往一个学期十几周的课程结束后,那些专业字眼也与我们画上了休止符。而在我看来,新农村的建设正式需要我们大学生结合实际才能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

三、奋勇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有赖于我们深入实际,积极投身建设事业的开展。我们大学生往往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

高,而忽视了要走出出校园,去社区,农村等社会基层去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和调研。而这些对于我们深化理论知识,增加新的知识技能,开阔眼见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弄村的广阔天地蕴含着亿万农民的智慧结晶,有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在实践中,在群众中都能汲取到营养。就我自身来讲,我在大学期间就十分重视参与社会实践。大一的时候便主动参与到学院开展的村班共建中,与社区的结对,在社区的挂职让我学习到基层工作是怎样开展的。另外我还与同学一同主持了课题的研究,利用假期的时间前往市区,郊区开展调研活动。分发问卷,进行访谈,实地考察。既完成了我们课题的预定目标,又使我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我有幸还在暑假期间前往江苏的溧阳市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考察调研。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座谈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介于此还完成了一份研究性的调查报告。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解决各项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我们大学生不停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语

农村新农村建设范文第2篇

农业丰收、农村稳定、农民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走向复兴的关键。我国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要求。而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主要指在加强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新农村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农民物质财富的富足,还要有农民精神财富的充实和新农村文化的繁荣,更要有广大农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在精神层面求乐、求质、求新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农民的意愿、满足农民的需求,在加快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向农民提供丰富的更高品质的精神享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一起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3、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村民关系和谐融洽、新农村乡风文明的需要。邻里关系、村民关系和谐融洽、融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稳定的重要前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邻里之间、村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明显减少,人际关系日趋淡漠,加之少部分人追逐利益的冲动驱使,从而导致邻里关系不断疏远、村民之间互助友爱的美德逐渐丧失。在个别村庄,由于很小的利益纠纷,就可能导致严重的村民群体事件爆发。对于这样的现状,应该通过把分散的村民重新组织起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及外来流动打工人员在快乐愉悦的活动中进行思想交融和情感沟通,增进彼此间乡土人情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进而构建友善融洽、乡风文明的村民关系,为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营造有益的文化氛围。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领导重视,可重视的是喊口号。不少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发展就行了,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儿难以体现出来;认为领导干部调动频繁,自己任期有限,长久的见效的事业留待以后的领导去解决吧,缺乏公务员应有的奉献精神和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愿望。所以,有的领导实际是会议上强调要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行动上。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是无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的一项工作,从不关心,从而忽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软实力潜在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2、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新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电视、电话、手机甚至电脑、网络媒体得到普及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3、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下乡起不到基础性作用。文化下乡应该说是我国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抓得比较扎实的一项工作,但是这项活动的广度和频率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上级部门送什么,农民就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广大年轻知识性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

三、新农村建设如何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1、重视转变领导观念,做到党政领导齐抓共管。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明确领导责任,把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到议事日程,切实做到领导力量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分管领导亲自抓,部分负责人件件抓,文化干部详细抓,使出现的问题有人管,吩咐的问题有人做,交办的问题有结果,才能把中央关于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精神落到实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树立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观念。注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已成定局,而农村文化的客观现实,必须要求我们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摒弃领导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保守思想的工作作风。

2、重视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阵地建设的投入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首先要在解决资金上下功夫,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当地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新农村文化建设设施落后的状况。政府在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文化建设资金的同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办文化。政府搭建基础平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通过整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加快改变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阵地建设滞后的状况。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保证文化干部的人才质量,严把进入关,凡进必考,实行聘任制,对乡村文化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种是将乡村文化干部送到文化院校进行深造,另外一种是从文化院校聘请专家学者到农村办文化人才培训班,对农村文化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新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知识性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尽快培养一批又一批新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形成规模、良性可持续发展。

3、重视发扬和传播民间文化。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种类与形态十分丰富。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各地农村蕴藏着许多闪光的、优秀的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是新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中,我们应该在深入挖掘传统民间文化丰富资源和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引进、容纳、消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方面,不断加以创新,推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的文化产品,打造出中国新农村新文化的精品。如何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创新活动载体,打造新农村特色文化,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这些都要求我们强化意识、认真研究、深入农村、收集整理,融进时代特色。

民间艺术人才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其文艺作品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道独特风景。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这种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方式由于选材方面的高要求和人才方面的单一形式,客观上导致了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局面,甚至出现失传。政府应当发掘本地的民间艺人并对其实行补助,并让他们带徒授艺,不断培养民间艺术人才。让民间艺术得到保护和传承,提高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足够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4、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从市场发展来看,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村农民自办文化应运而生,如“农村文化大院”、“农村电影队”、“业余剧团”、“农家书屋”等,这种“自办文化”相当一部分就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原始或者初级形态,更可以把它做精做大,做出有较高文化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并形成文化产业链。新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市场经济领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我们在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发展健康的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的依托。近年来,有些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已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往往聚集优势文化资源,力促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向产业化发展。如乡村旅游、手工艺制造、民间艺术培训、民俗风情演艺、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都是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较好的市场切入点。在一些新农村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形成了自觉的品牌意识,开始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推出了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总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找到了一条宝贵途径。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广大新型农民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各级各部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新时代农民的热切期待,重视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规范引领当代农民的思想和行为,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来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樊勇.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史哲辑学科范围.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艺术.

(作者单位:宁海县文化馆)

农村新农村建设范文第3篇

[摘 要]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進新农村建设。现阶段,很多农村在建设和发展中都成立了村级财务管理体系,但在实践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脱轨等。在该背景下,政府应认识到村级财务管理体系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从多元角度切入,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4.005

0     引 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重点方向,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因此,农村财务管理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应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点,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体系构建。

1     农村财务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村级财务管理体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村级领导干部应予以充分重视,发挥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模范作用,但结合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看,村级干部普遍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级干部及领导人过于重视生产,而忽略对生产的管理工作,例如,不重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重生产、轻管理的现象一直是新农村建设中生产经济和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很多干部认为管理对生产没有辅助作用,只会让生产变得更复杂。这不仅会加剧生产和管理两极分化现象,还会导致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不健全、不规范,严重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第二,村级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更不重视自身的工作。受村级干部“重生产、轻管理”的观念影响,村级财务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只要将财务账面做平、符合公开公示的财务管理原则,撇清自己和财务管理的责任制度即可,很少参与财务预决算工作,很少履行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活动的监督

职责。

1.2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制度是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大都不健全,具体表现如下。第一,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流动量大。财务管理人员应由乡镇级干部和村级干部共同选聘,从财务专业技能和人品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但很多农村财务管理人员都属于兼职代理或“熟人介绍”,这样不仅会严重影响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不利于制定完善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财务管理人员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活动,而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因管理不当等因素经常出现人员流失、人员不稳定现象。第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应结合财务活动和国家财务法规等进行完善和优化,但农村地区的财务人员专业性差、财务管理理念落后,将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导致村级干部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现象屡见

不鲜。

1.3   财务收支管理、会计操作不规范

收支管理和规范操作是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现状看,多数乡村在财务管理的收支及规范操作上都不达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围绕收入和支出开展,而农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如乡镇补助、集体经济收入、土地补偿等,同样支出项目也相对简单。正因为农村经济收支单一化,所以很多村干部便心存私念,利用职权之便,以非生产性的理由报销相关费用,对外不予以公示。第二,财务票据管理不规范,会计科目使用混乱,如白条收据,没有明确的经办人和报销人。第三,会计资料保管工作存在漏洞。会计资料保管工作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会计管理人员严格审核并保管相关资料,但受上述多种因素影响,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在开展财务资料保管工作时存在一定的不足。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构建财务管理体系的对策

2.1   加强乡村的党风党纪及法治教育

第一,加强对村级干部的党纪党风教育。村级干部是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要监督人和上级领导,需要政府加强党政党风教育,引导村级干部秉公守法,坚持以国家政策和指导理念为宗旨,清正廉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和指导,推动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同时,坚决杜绝村级领导干部与财务人员“穿一条裤子”的现象,不允许村级干部与村级财务管理人员有亲属关系。第二,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培训。村级财务管理人员是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应坚决履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践行自身的工作职责,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配合村级干部做好生产经济和管理工作“两手抓”,如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法规培训、财务管理知识培训等,以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第三,加强法治新农村环境建设。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治教育,积极构建法治新农村环境,这是构建新农村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例如,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严肃彻查违法违纪的案例等。在加强法治新农村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动员村民参与村级财务监管工作中,使村民了解村财务的收支和使用情况,确保财务监管体系健全。

2.2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中的组织架构,成立财务管理监督小组,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例如,各级乡镇和农村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可联合成立审计小组,首先,定期审计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对离任的村干部进行全面审计,要求财务会计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规范化、制度化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审计小组要对水电费、土地补偿费等款项进行专项审计,重点审计其筹资和资金支出的合法性,杜绝非法立项、公款挪用、浪费资金等现象。第二,优化村级财务管理体系和架构,明确岗位职责和责任义务。首先,结合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所需和村镇生产经济业务进行人员岗位匹配,如出纳、会计、审计等岗位,同时注意会计和出纳之间不得互相兼职、干部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村的财会人员。但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单位可以采取“除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外,让其他村干部兼任会计工作”的方法优化财务体系结构。此外,还要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薪酬福利制度,保证村级财会人员稳定,同时鼓励村级财会人员积极进行再学习,不断取得财务技能资格证。第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管理制度管理,对不合管理制度的报销行为或票据等一律不予以报销。而对财务管理人员渎职行为或违法乱纪行为予以责任追究,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2.3   推行村级财务和乡镇财务的会计电算化同步管理

第一,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基础设备设施。首先,电算化会计建立在网络智能办公基础上,因此,政府应不断加强基础网络设备设施建设,如计算机设备、财务办公网络等,保证会计电算化管理网络顺畅,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效率。例如,相关部门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运营商合作,同时做好财务管理软件的升级和日常维护工作,提高电算化软件的安全存储性能。第二,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电算化管理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单位应从智能网络财务办公、会计电算化的注意事项等切入,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例如,将会计电算化、财务公开、网络监管等有机结合,实现村级财务会计工作智能化、财务信息查询线上化、财务信息处理电算化、财务管理工作监督网络化,这样既方便大家了解和查询本村的财务收支情况,只需一键输入条件查询即可,又能帮助财务管理监督人员或小组进行线上监督,了解村内的资金动向,方便监管。第三,推行村级财务和乡镇财务的会计电算化同步管理。将村级财务管理和乡镇财务管理相关联,同步开展电算化管理工作。一方面,发挥乡镇财务监管“第三只手”的作用,对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和村级干部进行全面监督和审核;另一方面,方便乡镇财务管理和监察部门实时了解村级的财务管理活动和财务业务等,帮助村级财务管理人员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不断优化村级财务管理体系。

4    结 语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基层政府的重要探究問题,这不仅关系到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结合现阶段的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看,我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如干部违纪现象、浪费资金、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对此,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方法积极构建新农村财务管理体系。例如,加强乡村党风党政及法治教育、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推行村级财务和乡镇财务的会计电算化同步管理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左香田.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分析[J].农家参谋,2018(1):39.

[2]郝翠凤.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今日财富,2019(13):123.

[3]倪传杰,苏媛.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完善财务管理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12):113-114.

农村新农村建设范文第4篇

【摘要】富裕以后的农民应该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农业经济的重组?农民的精神生活空虚是导致他们由富裕转向贫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农民素质 农民教育 农民文化 农村精神文明 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所占总人口比例非常大,对农民的教育是新时期完善新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农民要进入新时代的经济市场环境,在大农业发展条件下实现小康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他们的个人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提升。现在许多农民有了钱不知道怎么花,有了闲暇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长春地区和沈阳周边地区农村之所以“六合彩”盛行就是一个严重的后果。农民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素质,如何不被不良的倾向吸引?广西等地的人头传销中,就有许多农民深陷其中,这说明,由于和外界的联系不够密切,对一些不良事物的认识程度不高,很容易被一些利益诱惑而误入歧途,很多人就是因为个人素质低下而由富裕转贫。

一、农民再教育的紧迫性

党和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及健康素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就是提高人文素质。人的基本素质构成就是教育素质和思想素质。农民由于群体基数大,高等级教育的基数也低,我国在这个方面所创造的条件不足。一般也就是初中毕业,相当一部分连初中的学历都不具备,新时代农民的基本特质应该是接受了初中以上的文化教育,有一项职业教育机会。在农村除了懂农业生产,还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意愿接受新的教育。现在的农民都接受单纯式的文化教育,继续教育的概念几乎不存在,一些新的思维农村经济概念是很模糊的,所有的经验也是听来的,听人讲,听广播,看电视,一知半解,用处不是很大。

农民不喜欢参与公共事务,觉悟性很低。只要这个事情与他们没有直接的利益,他们就不愿意参加,甚至不闻不问。做事缺乏前瞻性,爱占小便宜。这些劣根性尤为突出。其实,农村危机全社会就危机,农民问题是我国现在经济社会的核心问题,这两年解决了他们的农业税问题,医疗保险问题,以及养老保险问题,都体现了党和政府致力于发展和谐社会,让农民真正意义上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的愿景。希望农民在享受开放成果的时候,要有一种爱的觉悟,一种胸怀的体现,能够在国家重点政策向农村倾斜的时候,抓住机遇,成为新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不要浪费这份关怀和厚望。

1.农民需要再教育什么?

农民素质主要包括农民的体质、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体质主要指劳动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而知识则是指农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技术和能力,而品德则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知识技能应包括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市场参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

高素质农民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从一些农村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几年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一大批农民经过市场经济的锻炼,逐渐成为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高素质农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市场意识强,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具有信息意识,能充分搜集和利用信息,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把新科技及时应用到生产经营实践中去。能够不断创新进取,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重视质量,讲信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行事。

2.农民再教育的现实意义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决定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在人类社会日益走进知识经济时代之际,尤其是当前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则更是如此。

(1)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既包括价格方面的竞争,也涉及到质量、花色、品种、品牌以及售后服务等方方面面的竞争,这些竞争必然对生产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正面临着重大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实力和效益,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领域。要进行这些工作,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3)实现农业现代化、知识化,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实现农业现代化、知识化,需要加大对农业的知识、科技投入,需要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会使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会操作现代机器设备,不仅要熟悉生产过程,还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够了解和驾驭市场。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知识化,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知识化。

(4)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以及许多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取消,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外的许多农产品不仅在价格、质量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市场营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的农产品要想与之竞争,就必须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狠下工夫,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

3.农民再教育的战略意义

农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指农民体质与精神状况的改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生产技能的提高,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参与能力的提高。高素质的农民是市场经济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主体,他们除了应具有强健的体魄、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能力、道德水平外,还应具有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

农民素质差,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而且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

提高农民素质,能使农业劳动力更好地与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结合,以提高生产率。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主体,劳动力的素质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

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于提高农民素质,生命力在于农民参与,根本目的在于造福广大农民。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二、农民再教育的重构

1.农村再教育的基础因素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中国有13亿多的庞大人口,每年大约又新增1500万人,将近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目前,15岁及15岁以上年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35亿,成人文盲率为14.5%,其中15~5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约有3000万,文盲率为5.5%。这标志着全国扫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的基本文化程度已经由小学水平为主上升到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迈上了新台阶。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体规模还很大,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较少的占7%。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联合国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08%,而一个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300%。我国农民由于受教育年限少,导致农民素质低。偏低的劳动力素质会阻碍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低,制约着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农民技术教育的基础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掌握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民领会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还很差,这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在农村留守生产的大多是年岁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还很滞后的劳动力,高素质的年轻人大多脱离农业生产,主要靠经营非农产业或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这对本来总体水平就不高的农业劳动力素质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现代农业主要依靠高科技,而高科技必然要求农业劳动力具有高素质。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大部分农民没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面对21世纪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对现在农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农村造就和培育了一批农民科技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国农民的技能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6%,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前西德36岁以下的农民中,75%以上受过农业职业教育,36岁以上的农民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也高达51%。荷兰89%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3%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2000年我国农科学院在校生总计18.6万人,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中只有两名半。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在校生,加拿大是110多人,俄罗斯和日本为60多人,美国为220多人。我国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平均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畜牧科技人员,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名农业技术人员。总体来说,农业领域科技人员匮乏。但是目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还很少,所占比重还很低,平均每500名农业劳动力中才有农业技术人员6.4人。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15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

3.农民胸怀与视野教育即思想健康教育与身体健康的教育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很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衷心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二是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三是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基本确立,崇尚科学成为农民的意识主流;四是民主意识逐步加强,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当家作主的观念开始强化;五是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

尽管取得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也成为农民素质全面提高的阻碍。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保持稳定的根本。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民现在普遍有了文化,但是,由于对健康的认识不足,有了疾病等和旧的陋习还依然根深蒂固,小病养成了大病,最后要花更高的医疗成本来治病,这样的健康观念是十分落后的。救死不救活,积劳成疾再治疗就晚了。

农民有了一点文化,有的时候在选择读物的时候喜欢低级趣味的读物,一些精神境界比较高的读物看不进去,不爱看,也是导致个人素质无法提高的主要问题。

4.农村市场经济中农民的从属地位问题

市场经济作为人的价值准则、社会交往形式和生存方式,已成为我们生活现实。依照价值规律,市场经济使人的农业性实践、非农业活动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管理的最优化和资本效益的最大化,也使得平等竞争、公平效益、自由独立等这些原属于经济性的规则普遍渗透于人的社会生活,进而转化为人的行为观念,即人的经济行为的市场化和社会交往的经济化所带来的是人的生活关系、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

市场经济形式的确立促进了人素质的现代化,反过来,人素质的提高又会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此种意识,对特定的人格主体而言,农民的生产劳动是属于人的这种生命根本的方式,农民与自然之间的生产性物资交换方式是把握市场经济与农民素质问题关键的内在根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掌握农业技术的能力较弱,低素质农业人口比例相当大。农民素质还存在以下矛盾状况: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和现代大农业观念匮乏的矛盾;计划平均主义传统深厚和市场竞争意识淡薄的矛盾;安土轻迁的地域历史文化观和开放的社会流动意识的矛盾;粗放型经营方式和集约型经营方式的矛盾;安分保守的小富即足心理与冒险创新的现代理念的矛盾等。有鉴于此,对中国农民素质来说,当前紧迫任务是增强市场化的普遍经济交往意识和促进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同时,依托市场经济的大背景,结合我国农民自身素质传统和特色,探索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素质生成之道。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因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因而人们市场观念淡薄,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许多人由于对市场缺乏了解,不能按照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生产经营,因而常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多,可支配的农业资源数量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这些劳动力很难在农业和农村以外找到就业机会。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也会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

1.有计划,有规划,有蓝图

计划不是总计划不落实,规划不是为了上墙看。有了规划要落实到位是决定改善农民兄弟素质的基本原则。规划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资金筹措、目标、步骤、法律制度保障等内容。组织力量要明显,脚踏实地走,学他人的经验找出自己的差距,分层次地制订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

要根据农村人口、经济、资源条件,通过调节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等手段或措施,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让城市文明的雨露洒到农民的心坎里

由于交通发达,更多的农民有机会走出去看山外的世界,有人外出经商,还有人外出学习取经,更有的农民出去旅游。新时代农民的出现,说明农民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城市文明接轨,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农民主动或被动地认识城市文明的新风。和农民结对子,让他们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带给他们的机遇与挑战。不要歧视,更不要放弃,对农民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耐心。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让更多的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有用武之地。加强城乡物流体系建设,丰富农村小城镇市场,培养新型的农村商人。保证农村商品供应的同时,更要保证农村商品的真实性,打击假冒和伪劣产品,净化农村商品市场,提倡新的消费观念,维护新农村的诚信建设体系。

3.农民进市场要懂法和守法是第一课

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成为中小城镇新商人群体,同时,他们也是弱势群体,没有多少学历,没有多少资本,没有良好的经商经验,没有行业协会的概念,甚至遇到了问题都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的权益。

农民要明白如何做一个成功和守信的商人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里不可或缺的课程。谁来给他们上课,他们如何获取这宝贵的人生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基层政府部门设立相应的机构,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班,来教育新型的商人。新农民商人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新时代的弄潮人,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保护好他们,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提升全体农民素质有很好的积极意义。

4.教育农村青年要花钱,要花很多钱

农村青年是农村的未来,他们的教育就是农村的未来教育。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更多的是注重抓他们的技能教育,甚至是走出来的教育。国家在投入技术工人教育的时候很舍得花钱,这个当中就有相当比例的农家子弟,他们也是受益人。使许多农民子弟有了一技之长然后走出田园到大城市去发展自己的理想。这样的农民换种思维来说,他们已然不是原来的农民,他们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的产业工人。他们以新工人阶级的形象融入进了城市,这样的人未来很少再回到农村去,他们终究有一天成为新城市一族。

我们培养农民的目的不都是想把所有的农民都送到城市里面当产业工人,而是要为农村的未来培养人才。一些农村青年为了自己的城市梦想走了,走了很多的人,但是,还要有很多的农村青年继续留在田园,留在家乡发展生产。这些留下来的农民才是农村真正的未来。国家应该拿出经费,为这些留下来的青年接受新农村教育付费。

5.推进农村合作社和产业化发展的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走进了困境,存在的问题很多,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效益低下,学生规模不断萎缩,教育内容和手段与现实不合拍,很难适应新时期农业现代化需要,对于新农村建设难以提供科学和技术上的帮助。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却离不开农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离开了具有高素质农民的有力支撑,想实现农村的小康型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

可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还需不断的完善、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农职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扫除文盲,一方面扫除“科盲”,要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要增加人,财,物各个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农职教育和成人教育所占的比重。发挥科委,科协,农业站,农机站等单位的作用,多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强化“一技一训”、“一业一训”、农闲培训和农忙培训,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和难题。

职业教育培训重点是基层村干部、农技人员、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可以设置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方面的专业及课程,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经营头脑、有管理水平的新“四有”农民。农村成教在结合扫盲的基础上面向农民采用分级制进一步开展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素质。要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同时,办好职业中学,使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办好农民文化学校,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消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扫盲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普及文化科技知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据生产需要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注重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结合农村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环境特点设置学科专业和课程,尽快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在构建农村教育结构时,需要大量优秀的教师,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师范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合格教师,以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调整农村教育的投资结构。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最重要原因是没有钱,缺乏大量的资金投入,必然导致教育的发展缓慢。政府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同时也可以考虑吸引更多的资金到教育中去,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民间办学,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确定教育方针,制订教育法规制度,编制教育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审订学校资格并对学校的质量进行评估,考核认定教师和学生资格水平,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监督与协调等。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要作出调整,由原来的直接参与转换为间接调控。在教育资金的筹措方面,必须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广泛吸收来自各种社会力量和各种经济成分的资金。

6.深入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农民娱乐文化工程建设”

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不断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活动,可以使农民在娱乐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多搞一些农业知识大赛,实践技能大赛,专业特长大赛,法律知识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农民确定正确的是非观,可以在娱乐中增长更多的技能和才干。

对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放在战略的高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了解文化事业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农村的经济环境在改变,农民的收入在提高,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最重要问题就是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如果不能用有益的,正确健康的文化艺术事业去引领农民的精神生活,那么一些腐朽的,恶劣的所谓文化就会抢占这个市场,到时候会造成农民思想信念动摇、道德滑坡,也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比如赌博,六合彩等都会对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应把加强农村文化事业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队伍的重要举措。

7.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教育的宣传

目前农民接受媒体表面看很发达,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普及,其宣传和教育意义比较深远。但是,过去广为普及的广播已经渐行渐远,农村的大广播成了传话筒,农民基本上很难从那里听到政策信息和新闻联播了。看电视的随意性比较大,尤其一些有孩子的家庭遥控器基本上被孩子们控制着。近年来,邮局的邮费系统萎缩对平面传媒进农村形成了很大的障碍,现在农民自觉主动订阅书刊的总数不及5%,一些优秀的书刊很难下行进农村。即使订阅了书刊也不能及时到达农民的手里,有的时候由于乡邮员的不负责导致所订阅期刊的丢失也打消了农民订阅书刊的积极性。

当前普及农家书屋是一个比较好的方面,能惠及亿万农民,但是,乡邮建设的重构和诚信的建设,对培养新的有文化素质的农民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文化书刊下乡,优秀的书刊营养农民的心灵,这是防范不良书刊侵害的最好方式。

当前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婚丧嫁娶方面非正常开销非常大,封建迷信活动开销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农民的观念不转变,一些封建陋习就有市场,就无法根除。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不良陋习的影响。现在有很多农民家庭买了电脑,买电脑干什么?这个时候,我们的相关辅导人员应该下乡辅导农民学习运用这个现代化工具服务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做贡献。很多农民用电脑聊天,由于个人素质所限制,很容易被利用。这应该是政府部门首先应该想到的。一些网络诈骗陷阱会把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农民作为对象搞诈骗活动,这对新崛起的农村文化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要教会农民使用电脑,我们还要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利用电脑学文化,识别不良信息。

8.健康一代农民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政府应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卫生服务计划。要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增加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设施的资助,改善基层医院的医疗设施。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的村一级要设立医疗站,使农民的一些常见病能及时就近得到治疗。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9.建立健全新的农村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采取适当措施,设法留住农业科技人才,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多做贡献。

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作用。乡土人才指农村中有胆识、有技术、有创新精神的能人。他们是农村中通过多种渠道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他们往往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多多的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收入分配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很大。要建立一套能够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10.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要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要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有序、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

(1)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市场监督、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播、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争议仲裁等机构,为劳动力的市场交易提供全程系列服务。选拔那些公正廉洁、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充实市场管理机构,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有关法规制度,并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和规章制度对市场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法规的实施。

(2)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的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正常运转,提高市场效率。要建立健全劳动法、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使供需双方在市场交易中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交易中的摩擦和冲突。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入市场,简化手续,破除障碍,让劳动力能够自由进入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使用效率。

(3)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除了劳动部门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办的市场中介机构外,应把开办职业介绍机构对个人开放,以扩大就业中介服务。由于我国富余劳动力多,市场交易量大,仅靠劳动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办的中介机构,根本没有办法满足这么多人的就业需求,这就要鼓励私人开办职业介绍机构。不论是国家、集体或个人开办的中介机构,都应依法对其进行严格管理,规范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提供良好服务。

(4)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引导,促进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及时向社会公布,通过向劳动力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劳动力流动的去向和数量,避免大规模的盲目流动,使流动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5)加强对流动劳动力的培训,并把培训同就业结合起来。国家应建立流动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制订培训教学大纲,编写培训教材,组织培训教师,对流动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前的系统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法制、纪律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劳动力对就业环境、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培训机构可与职业介绍机构及用工单位以建立联系,进行定向培训。学员经培训后即可直接去用工单位就业,把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这样既可提高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又可节约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市场搜寻、谈判、交易成本。除了国家设立的培训机构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培训机构,并把这些培训机构纳人国家的规划之中。

(6)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农业以外的就业机会。

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也是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进一步了解、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通过劳动力转移,可以使农民的视野从农业和农村扩展到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接触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新事物,对头脑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他们由封闭保守向开放进取转化,朝着有利于步入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风险意识和经营管理方法,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逐步适应现代产业活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例如,有许多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然后再回乡兴办企业,对发展当地农村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的过程,一个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一个农民自身现代化的过程。

作者简介:

黄卫红(1968年11月27日),女,吉林安图人,讲师,主要从事农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农村新农村建设范文第5篇

摘 要:该文论述了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素质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文盲率6.72%,其中城镇4.04%,农村8.25%,农村文盲率是城镇的2倍多。2004年,农村文盲率为10.7%,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这仅是全国农民的平均比例,但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不重视教育,越是不重视教育,农民的素质越低,从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很低,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索取新信息,提高职业技能,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迅速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根本保证,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一)政策引导,完善农业经营方式

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限制了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条件下,活化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集中使用;积极发展家庭式农场以及积极培育土地要素市场等,逐步发展多种层次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实行优化组合,进而克服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对农业科研成果运用的制约。同时,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可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将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培训人员包括对推广人员和成果应用者的培训。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坚持终年培训,学员遍布世界,其中许多成了各国著名的水稻专家。国际水稻所因此赢得了“绿色革命摇篮”的赞誉。该所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迅速扩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培训计划。国际水稻所重视培训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培训计划包括学位培训、非学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学位培训:包括培养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也需送到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将其培养成以上不同层次的人才。院所、院校的专家和教授可当农技推广部门兼职教授和导师,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加速人才培养,也势必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转化。非学位培训:主要通过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使农技推广人员了解和掌握各种科研成果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可由院所、院校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各专业所及有关方面提供师资,编写教材。在职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在院所、院校进行在职培训,可在各有关实验室担任研究助手,并在专人指导下工作。通过参加实际操作,了解科研全过程并能熟练掌握成果的关键技术。综合性是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对生产者和应用者提出了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种教育应体现多样性,要“软硬兼施”,“虚实结合”,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要在强调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做好农村科普工作。农业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应成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主要目标。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必须放眼长远,立足现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1)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组织农村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9币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创新农村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虽然有新的发展,但远远不够,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大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使广大没有考上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因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回乡后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为此,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将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在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上,要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学率来衡量,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二是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求的农村教育新模式。既要考虑“升学有望”,更要考虑“致富有路”。在保证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简单化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和高效,使农民都能有“学”可上,并“学”有所获。

(3)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一是领导重视,确定农村人才开发战略,各级领导要把开发农村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增强人才意识,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科学制定出培育农村人才的计划,既要全面提高素质,又要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带头人,同时要解决好农村人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二是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农村新农村建设范文第6篇

摘 要:自2005年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提出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与城市的差距也相对缩小。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文章在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的背景下,以现如今批量化、模式化的农村“文化墙”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种文化现象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找出限制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因素,探讨关于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墙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就是振兴乡村的重点内容,同时提出了关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2019年国务院在《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2]但是由于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对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认识偏差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易陷入困境。因此,建设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政府部门为响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国家政策,将“文化墙”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载体引入了广大的农村公共空间,在各乡镇绘制大量的“文化墙”,使“文化墙”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外墙统一形式覆盖老旧墙面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环境,在大量的“文化墙”宣传下我们不排除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会有一些提升。但现如今农村空心问题越发严重,学生在城市上学,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与城市居民相比会有些许差距。他们是否了解或理解“文化墙”背后的真正涵义?“文化墙”是否真正发挥其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载体的最大作用?而这种批量化、模式化的“文化墙”又给我们的乡村建设带来了哪些影响?以下我们进行逐一探讨:

第一,一块块“文化墙”变成了贴满农村的“小广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的原貌。我国乡村众多,每个乡村都呈现出不同的地貌特征与本土特色,在这背后又蕴含着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递的就是古人对乡村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是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很多乡村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一面面“文化墙”穿插在村落、群山中间,破坏了乡村本身的结构与特色,显得格格不入。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到:“‘悠然见南山’的情境尽管高,尽管可以娱人性灵,但现实处境已找不到无邪的东篱了,我不反对我们能置身当年情境欣赏传统的幽美,但这欣赏不应阻挡住我们正视现实。”[3]

第二,由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重视文化内涵,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了狭义和片面理解,忽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部分乡村生硬地模仿、抄袭,导致乡村“文化墙”建设出现了批量化、模式化等现象。孔子曰:“礼失求诸野。”[4]意思是那些在市井之中乃至庙堂之上已经被遗忘、丢弃了的礼仪、礼制,要到乡野中才能找得回来,但当前鄉村建设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如此发展给大众呈现出千篇一律的乡村风格、布局等,让乡村失去了其自身特色,不利于乡村健康持久发展,这样不仅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和道德教育,反而会引起视觉疲劳,在审美概念上对大众不知不觉产生影响,一旦大众默认或接受,反而会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教育起消极作用。

三、现阶段“文化墙”现象的根本原因

第一,基层对于文化建设的盲目执行。不同阶层由于世界观、实践经验、所处社会环境等条件不同,往往对事物的认识会产生差异,审美态度也有所区别。上层领导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从宏观出发,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看待现阶段乡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根据乡村的普遍问题出台相应政策。而基层职能部门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导致本乡镇的文化建设与预想的结果出现偏差,在执行上级政策时,不能充分、全面、深刻地理解上级文件的内涵,认为乡村振兴只是片面地发展乡村的经济,改变乡村的风貌,从政绩与利益出发,将重点放在道路施工、农业方面、GDP的增长速度上,只重视设施建设,不注重文化内容建设,没有切实地结合本村的文化与地域特色特点进行改造,使乡村文化价值受到极大破坏。

第二,文化宣传的绘制人员自身局限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鼓励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产业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国文化建设中“文化墙”的绘制者主要是高校专业学生、工人、农村宣传人员、少部分艺术家。艺术家及高校学生不管是在创作能力还是审美上比工人和农村宣传人员都更具有专业性,但在创作过程中,受工期及工资限制,他们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需要根据基层职能部门的审美与要求绘制“文化墙”。乡村改造并不是以一种外来的东西来改变乡村,而是应该从乡村的根本出发,挖掘本乡镇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及审美态度,要知道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对乡村文化的重塑,而不是只停留在对乡村的形象改造上。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蕴涵着人们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5]与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与底蕴,但由于自然条件、交通能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国各地乡镇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乡村文化易受漠视与淡忘,其对村民行为方式的影响逐渐减小,传统的乡村文化价值也随之遭到解构。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但现如今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很多问题,并不是画一面面的“文化墙”或简单粉饰就可以解决的,相对城市来说,乡村文化设施比较薄弱。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合理配置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活跃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发展乡村文化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协调各地区乡镇间的文化差距。同时要增强村民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识及自信,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另外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要结合当地乡镇的传统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因地制宜,采用丰富的方法和多样的发展模式,使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点相结合,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第二,基层要全面理解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艺术乡建。新农村“文化墙”的建设本应该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日常审美能力,但即便在相隔甚远的乡镇也可以看到统一的“文化墙”(图1、图2、图3),让人看后产生疲倦感和无聊感。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思考“文化墙”的建设意义为何。

我们可以看到在艺术介入乡土、活化地域方面,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先进事例,为乡村的重建树立了最佳范本和模式。展览中适合保存的作品在艺术节后会留在当地驻展,成为乡村的一部分,作品散落在各个村落,自2000年首届至今,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功带动了周边村落参与,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意识。例如作品《河川去哪儿了》(图4)、《棚田》(图5)、《光之隧道》(图6)、《最后的教室》(图7)等展览作品可以使访者看到真实的农村,而不是经过精心挑选呈现的某些片段。除了了解城市化、老龄化这些宏观的概念外,大家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农村具体发生了什么、还在发生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使艺术越来越贴近乡村,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复兴乡村”的可能性,同时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在乡村复兴议题上的讨论空间,促使人们可以重新体验乡村的生活。

因此,基层职能部门应全面理解上级文件与政策,充分考虑乡村在人们心中的寄托是什么,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式,提高创新意识,创造出符合当地的文化与特色的“文化墙”,充分发挥出“文化墙”作为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载体的功能。同时要把文化建设载体与文化内容结合起来,丰富乡村文化发展模式,把艺术乡建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汲取乡土文化营养,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第三,重视审美教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美育几乎同人类文明是同步发展的,它同样是一项复杂的事业。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可以看到,艺术的审美教育活动常常可以使人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同时它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长期作用下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7]

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思想到如今国家年年发布政策,审美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求2022年高校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要关注全民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审美教育上,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以改善审美教育环境,不断提高乡村居民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与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平时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文化教养水平,并且可以按照村民不同的文化程度、兴趣等特点组织美育活动,不断强化他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恩格斯曾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8]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审美心理也必然发生变化,并将在变化中向前发展。

总之,现阶段加强乡村文化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可以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推进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增强文化自信,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加强乡村人民文化与审美教育,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重新建构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9-01-03].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9/c_1210063174.htm.

[3]费孝通.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2012:1.

[4]叶长青.汉书艺文志问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

[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

[6]杨伯俊.论语译注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257.

[7]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358.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上一篇:纪委一季度监督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实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