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合作范文

2024-02-07

华为合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寿命;文化;华为

2012年,全球最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发布了《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 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的生命周期短,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1]海尔集团副总裁刁云峰在“2015中国创客大会”上指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差不多是2.9岁。”[2]

相比之下,华为起初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如今早已成为通信领域的帝国。华为的成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在中国知网中检索,截至2016年4月19日,篇名含“华为”的文献有10850篇。不过,中国知网检索显示,目前学界探讨中小企业寿命短原因的论文已有不少,但从华为的企业文化视角进行研究的并未见到,本文拟从这一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请教于方家。

一、华为的成功与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

出生于乡村中学教师家庭的任正非,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工作不顺利。于是,任正非于1987年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经过任正非多年的经营,2008年,华为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根据Informa的咨询报告,华为在移动设备市场领域排名全球第三;首次在北美大规模商用UMTS/HSPA网络,为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Bell建设下一代无线网络;移动宽带产品全球累计发货量超过2000万部,根据ABI的数据,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在2008年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专利数占全球10%以上。到2015年,华为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有17万多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2015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95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7%,占当年中国GDP的0.58%。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50377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2550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30613件。

华为的成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结,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其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华为起初员工很少,主要依靠员工的努力。而华为秉持“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华为将关爱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责任,把“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融入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

首先,华为的薪酬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一般来说,薪酬可分为货币薪酬与非货币薪酬。从华为的货币薪酬方面来看,华为推行极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实施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并行的员工激励政策,使奋斗者得到及时、合理的回报。目前,华为数万名员工中,85%以上是大学本科学历,其中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级研究人才占70%。华为奉行决不让“雷锋”吃亏的原则。在华为,本科毕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年薪起点在10万元,工作一两年后年薪即可达到20万元。在华为,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以千人计;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以百人计。丰厚的薪水吸引了成千上万名年青人加入到它的队伍[3]。从华为的非货币薪酬方面来看,华为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多种价值实现通道;华为重视员工的健康安全保障,建立了完善的员工保障体系,除了社会保险外,还为全球员工购买商业保险,2015年全球员工保障投入人民币超过924000万元,同比增长超过25%。并且,华为的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员工的国籍、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等,都可以公平地得到工作、学习和晋升机会;在海外华为一直都优先聘用当地员工,2015年海外员工本地化率达到72%;此外,华为始终致力于为员工创造高效、轻松和关爱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幸福感,促进员工工作和生活平衡。

其次,从企业性质来看,华为的企业性质充分体现了“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华为虽不是国营或国有企业,但它也不是一家私营企业,实际上是一家集体企业,华为股份100%由员工持有。作为华为的缔造者——任正非,他对公司的重要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截至2015年12月31日,他总出资相当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1.4%。公司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截至2015年12月31日,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79563人,参与人都是华为公司员工。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有效地将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贡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长远的共同奋斗、分享机制。

再有,从华为的企业管理来看,充分体现了“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股东会是华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由工会和任正非两名股东组成。而工会作为公司股东参与决策的公司重大事项,由持股员工代表会审议并决策。持股员工代表会由全体持股员工代表组成,代表全体持股员工行使有关权利。

总之,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广大员工为了公司的利益非常乐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冲锋陷阵、勇往直前。也正是在“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中,华为才会衍生出一些亚文化,诸如“床垫文化”,即华为在初创时期,每个开发人员的办公桌下都有一个床垫,加班加点,他们就常睡在公司,这就形成了华为独有的“床垫文化”;[4]甚至带有贬义性的“狼性文化”,即团结、忍耐、敏捷、敏锐与攻击,提倡和鼓励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运用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积极进取精神,对市场作出十分迅速的反应。[5]

二、中小企业寿命短的原因:“以老板为本”的企业文化

与华为形成了“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相反,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文化却是“以老板为本”的企业文化。这充分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从货币薪酬来看,2014年,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7296元,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42742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6360元,外商投资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69826元,而占中国企业99%以上的是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私营)——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仅36390元,分别只有前面的63.51%、85.14%、64.57%、52.12%。可见中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工资几乎是最低的,既不如国有单位,也不如集体单位,更不如外商投资单位。与广大中小企业员工相比,私营企业主不仅完全占有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还直接占有工人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在企业利润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6]2007年2月9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综合报告显示;私营业主包括工资、分红等在内的个人平均收入为18.6万元,其家庭全年总收入平均为25.99万元,最高收人为1500万元,其中,年收入过百万的私营业主家庭占14.4%,而同期的私营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18412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比国有企业职工低8208元,两者相比为1:1.45,差距比以前拉大了。[7]此外,一些中小企业经常出现拖欠员工工资现象,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几十年都是如此,至今没有根治。因此,不难看出,与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能够给予员工高薪相比,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尽力把员工工资压到最低,让老板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鲜明地体现了“以老板为本”企业文化。

其次,从让员工享受的社会保险来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主“偷工减料”。这从农民工的情况可以得到反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五险”的参保率分别为:工伤保险26.2%、医疗保险17.6%、养老保险16.7%、失业保险10.5%、生育保险7.8%。可见,农民工享有社会保险的比例非常低。另据2015年对陕西省10地市51个区县农民工状况的监测调查显示,该省农民工参加新农合医疗和养老保险较好,却很少享受“五险”。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民工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别高达95.6%、82.7%;但外出农民工中享受“五险一金”的比例很低,有养老保险的仅为10.4% ,有工伤保险的仅14.5%,有医疗保险的仅10.9%,有失业保险的仅5.4%,有生育保险的仅4.4%;在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中,能够享受到“五险”的农民工比例更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8]总之,由于给予员工社会保险会直接增加企业成本,在“以老板为本”的企业文化下,很容易理解老板的打折扣行为。

再有,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看,中小企业主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者,他具有与解放前的私有者一样的共性,即中小企业主阶层凭借资本的所有权,雇佣劳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且生产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尽管中小企业主阶层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我国法律法规的约束,实际上,他们与雇佣工人并非处于平等地位。[9]按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处于决定地位,中小企业的生产资料由企业主所有,这就决定了会形成“以老板为本”的企业文化。相反,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占公司股份不到2%,其余全部由员工持有,这种集体所有制产权才可能会形成“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

最后,从管理来看,尽管今天中国已有私营企业走出了家族管理的藩篱,但是就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其内部管理仍然带有严重的家族式管理特征。这与华为的民主管理也大相径庭。

此外,“工人养活资本家”早已被马克思所证实,而如今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主仍错误地认为,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这也是“以老板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中小企业主思想观念中的表现。

三、结语

企业文化是影响其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华为的成功与其形成了“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相反,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形成、倡导的却是“以老板为本”的企业文化,老板把员工的工资尽力压到最低,尽力在给予员工社会保险方面“偷工减料”,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垄断企业管理。这导致了中小企业员工不愿意尽力为企业卖力,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自然难以做大做强,寿命不长。所以,在当前政府高调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如果创业者不吸取教训,恐怕结果只会产生更多的银行呆账坏账,浪费更多的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董潇.中小企业 2.5 年寿命怪圈何时休[N].中华工商时报,2012,9,19.

[2]张智.汇丰PMI“猝死”警示[N].华夏时报,2015,7,2.

[3]傅幼玲.人文关怀与企业文化建设—以华为企业文化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1(32):54-55.

[4]张倩,刘法坤,张慧祯.浅析中国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以华为为例[J].商品与质量,2012,4: 101.

[5]刘宁.华为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与反作用[J].会计之友,2013(17):70.

[6]于明,等.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54.

[7]《当代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年当代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节选)[N].中华工商时报,2007,2,16.

[8]毛浓曦.陕西外出农民工享“五险一金”比例较低[N].工人日报,2016,4,7.

[9]于明等.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54.

华为合作范文第2篇

认证要求: 1. 绑定手机

2. 微博等级3级以上

3. 听众数50以上,收听数100以上 4. 有清晰的本人头像

5. 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认证通过需要多长时间?

提交认证申请后,工作人员会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不论审核通过与否,您都会收到私信提示。

在哪里查看申请认证的结果? 提交认证申请后的7个工作日内,您会收到申请认证的结果,结果将以私信的方式通知到您,若未通过认证,私信内容会提示您未通过认证的原因可能是哪些,请注意参照申请认证填写资料时的规范提醒。腾讯微博认证、加V,可直接联系快速帮您完成认证,一次认证、正规永久有效。如有任何微博认证疑问,真诚为您解答O(∩_∩)O~

常见问题:

1. 使用名片作为职位证明,目前审核承认纸质名片的清晰扫描件作为合格的职位证明,如扫描件的清晰度影响公司名称和联系方式的审核,可能会导致申请认证不通过。电子名片暂不在承认范围内,还请谅解。

2. 使用公司盖章文件作为职位证明,公司出具的职位证明扫描件,应包含公司盖章、公司名称、公司联系方式(座机)、认证使用者真实姓名,认证用户身份证号,缺少相应的要素会导致无法通过认证。且扫描件的清晰度如影响以上要素的判断,也可能会导致申请认证不通过。

3. 使用工牌作为职位证明,工牌扫描件或照片如影响公司名称和职位判断的,可能会导致认证申请不通过。

4. 使用严重不符合规范的扫描件为职位证明,超过一定次数不遵守相关规范提交数据的用户,可能会被系统判定为恶意用户,同时会导致该用户无法再享受到认证服务,还请使用者在仔细阅读相关说明后规范上传相关认证档。

5、什么样的职位证明会帮助用户尽快通过认证?

为保护认证用户的权益,出具的职位证明应加盖公司公章,文档的内容应包含公司名称、公司联系方式(座机)、认证用户真实姓名,认证用户身份证号。

其他方式的身份和职位证明因需电话回访确认身份,会占用一定的审核时间。

认证未通过原因:

个人认证只针对各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物开放认证,微博认证如您未在认证范围,建议您继续努力,有了更大成就和影响力后再重新申请认证。 1. 行业分类错误,认证数据与行业分类不相符合会导致认证申请不通过。

2. 认证说明填写不规范,公司名称不完全,职位名称模糊不清会导致认证申请不通过。 3. 联系方式错误,手机号码位数不全,空号等,未通过电话回访的用户可能会导致认证申请不通过。

4. 邮箱错误,无效邮箱会导致认证申请不通过。

5. 身份证问题,如身份证位数不全,身份证附件模糊不清影响审核,会导致认证申请不通过。

华为合作范文第3篇

随着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使得企业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其中,在建设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能够确保企业凝聚力及导向力形成的重要的载体,其能够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MBA毕业论文定制一定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企业均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的构建,通过自身企业文化的构建,使其成为企业员工自觉的行为准则,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凝聚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也开始尝试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以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效能和创造力。然而,由于当前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较为系统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时,盲目性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基于此,本文以韩国三星集团为分析对象,对该企业的的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以为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首先对韩国三星集团企业文化的精髓、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思考,并从企业文化的类型、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文化的内容三个方面针对其企业文化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剖析,以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认识韩国三星集团的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韩国三星集团企业文化所表现出的重视企业领袖的作用、重视企业凝聚力的形成、注重企业文化发挥作用载体的构建、注重以人为本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企业文化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三星集团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各国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并且竞争压力不仅仅源于国内同行,而是拓展到世界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就必须形成和保持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独特的和有价值的。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专家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总结,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大优势的重要支撑力量,并且其能够充分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企业通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所形MBA毕业论文定制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竞争对手企业所不能追随和仿效的。就这一点而言,具有企业文化,尤其是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其内部能够保持较为和谐的氛围,从而能够确保企业凝聚力、导向力的形成,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从相关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并且能够保持长久不衰势头的企业,均具有较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且这些企业中,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员工自觉的行为准则,激励员工的斗志和凝聚力。 韩国三星集团作为一个以三星电子为旗舰的企业,其经过7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多个行业的综合性巨型集团公司,并且成为韩国民族工业的象征。作为一个从从事出口贸易的小商社,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的一流企业,企业文化在其发展的轨迹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韩国三星集团的企业文化,对其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精髓进行剖析,对于认清其企业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为我国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1三、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2第二节国内外对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 2

一、国外研究企业文化的现状

2二、国内研究企业文化的现状

4第三节研究内容及方法

5一、研究内容

5二、研究的方法

5三、本文的结构及路线图 6

第二章企业文化相关理论概述 8

第一节企业文化的含义 8

一、企业文化的缘来 8

二、企业文化的含义 8

三、国别企业文化的特点分析 9

第二节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 10

一、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 1

1二、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 1

1三、企业文化的行为层面 1

1四、企业文化的物质层面 1

1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功能 1

2一、凝聚功能 1

3二、激励功能 1

3三、整合功能 1

3四、约束功能 1

3五、超越功能 1

4第三章三星集团概况 1

5第一节三星的组织架构 15

一、三星的管理层架构 1

5二、三星的生产层架构 16

三、三星的营销层架构 17

第二节 三星的产业结构及市场 18

一、三星的核心产业 18

二、三星的非核心产业 18

三、三星的市场空间 18

第四章 三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0

第五章 三星文化的内容 27

第六章三星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37

参考文献

彼得斯,沃特曼,2007:《追求卓越(全新修订版)》,中译本,中信出版社。

蔡晓利,2004:《顾客视角的企业战略理论浅析》,《江苏商论》第l期,第110-111页。

曹阳,2006:《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功能探悉》,《商场现代化》第25期,第230-231页。 陈运涛,2004:《卓越绩效标准透视——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中国标准化》第5期,第

58-60页。

刀刘红,2007:《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塑造的优势分析》,《商场现代化》第7期,第312-313页。

杜哲培,王晓梅,2006:《我国企业有效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的有效因素》,《集团经济研究》第5期,第29-30页。

郭淑宁,2006:《刍议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商场现代化》,第23期,第309-310页。

何似龙,施祖留,2001:《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

华为合作范文第4篇

很高兴在这里看到这么多前华为人,有些人很熟悉,有些人更本就不认识,但都感到很亲切.这让我不禁回忆起很多的华为往事.

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很漫长,但关键的选择就那么几个,这些选择决定了他的一生.确实,在我一生不多的选择中,1993年决定进入华为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它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在华为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华为,梦想实现的地方》.这篇文章先在《华为人》报上登出,后来被收录在《华为文摘> ,并成为新员工培训的资料.这篇文章是我当时发自肺腑的声音:我确实是在华为实现了我的人生理想.有在华为工作的那九年经历,我的人生足矣!

我是1993年春节后进入华为的,那一年正是华为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开发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时候.那时候,华为每天都派车到人才中心拉人回来面试.现在华为的很多高级干部都是那一批来的:李一男,费敏,洪天峰,徐直军,郑树生……我刚到华为的职务是软件高级工程师,从事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开发.几个月后担任万门机的软件项目经理.在万门机开发完成后,任交换机业务部付总工程师.在1995年,华为开始大力发展交换业务部以外的业务,成立了新业务部,包含会议电视,传输,数据通讯等新业务,我任总工程师,负责数据通信业务.在1995年底,华为在北京成立了北京研究所,主要负责数据通信产品的开发.我就自然地被派往北京.1996年,我到北京,任北京研究所所长.在北京一直待到2000年.这期间担任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总监,中央研究部常务副总裁,公司执行副总裁.

2001年回公司后,担任对外合作部部长.

不知不觉离开华为已经8年了.这些年始终没有忘记华为,在华为的那些岁月,那些奋斗的日子总是沥沥在目.我想在这里把我的记忆写下来,和前华为人一起分享.

华为往事

(二):到华为面试

年轻的时候都不信命。但经历了很多事情后,越来越相信命运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命运,很难解释我当时为什么会去华为,后来为什么又离开华为。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读完本科,硕士后,和导师一起创办了交大计算机网络研究所。我们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的人。当时参加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军用数据网”的研发以及上海市公共数据网的建设。我已经可以看到我的未来:副教授,教授,计算机网络的专家,在导师退休后,成为网络研究所的所长。但在交大当了8年老师,突然厌倦了。毫不犹疑地丢掉铁饭碗,加入了当时随时都会破产的华为公司。我在华为工作了8年后,已经进入公司高层,每年有上百万的收入,还持有公司3百多万的股票。但我还是令人难以理解的离开了华为。我现在都想不明白我当初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并且那么义无返顾。这大概就是我的命运吧。

当我决定离开学校,去深圳闯一闯的时候,我在图书馆查阅《深圳特区报》,在那里看到了华为的招聘广告,是招聘开发程控交换机的开发工程师。我看和我的专业相近,就投了简历。但没收到回信。等到春节后,我回家探亲,顺便到深圳看一看。一到深圳,买了一份《深圳特区报》,又看到华为的招聘广告,我就直接找到华为去了。

当时华为在南山深意工业大厦五楼。从深圳市区坐中巴到那里要一个多小时。那时没人知道华为,坐车是到亿利达站下来。深意工业大厦就在前面。大厦楼顶有一个标牌,是繁体字的“华为”。远远看上去,一不小心会看成“华鸟”。后来,我们经常打趣说,我们是华鸟公司的。

一上到五楼,迎面看到的是一面墙,上面是张爱萍将军的题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据说当时华为主管财务的副总朱奔和张爱萍有亲戚关系,所以有这个题字。

听说我是来面试开发的,门卫把我领到开发经理室。当时经理室里坐着两个个人,一个是任育胜,一个常容新。一聊,才知道,任育胜还是我的交大学生,从上海邮电一所跳过来的,他已经是用户交换机的硬件经理了。他非常热心,去叫来局用交换机的软件项目经理李仪来面试我。李仪看了我的简历后,简单地问了我几个问题,主要是编过多少代码等等,就走了。估计是觉得我不满意了。我后来问李仪,对我哪里不满意,他说没印象了。

任育胜又帮我找来另外一个人来面试我。这次来的人看上去就像个小孩。他就是李一男。这时的李一男正在华为实习,郑宝用让他负责万门机的方案设计。他看到我简历中做过X.25协议,Intel Multibus等的开发,和他在设计万门机的方案有关,所以他对我感兴趣。他带

我去总工办,见了郑宝用。郑总跟我说了一番话,令我记忆深刻,我后来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也经常跟他们说这番话。郑总说:“我们公司是没有任何背景的,一切都靠自己奋斗。在这里工作,不需要拍马屁,拉关系,只要你好好干,公司就会给你回报”。我这个人最不善于去和领导搞关系了。所以郑总的一番话让我决定选择这个公司。

华为往事

(三):初入华为

华为

回到学校后,我马上办理了离职手续,把档案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就准备去华为上班了。那时候我对华为的了解除了知道是搞程控交换机开发的以外,其他的如公司的运营情况,待遇,发展前景等都一无所知。就这样把发展稳定的教师职位丢掉,令我身边的很多朋友感到不解。

作者:刘平文章出处:前华为人网 回到 1993年2月27日,我带着一箱行李,来到了深圳,身上只有500元,连回上海的飞机票钱都不够了。我做梦都没想到,八年多后,我离开华为时会有上千万的身家。

这时候华为有200多人,总部在南山深意工业大厦,在西乡还有一个工厂。开发部的负责人是总工郑宝用。开发部下面有三个部门:模拟交换部,数字交换部和通信电源部。模拟交换部的负责人是徐文伟,数字交换业务部的负责人是曹贻安。这两个部门下面都有用户交换机和局用交换局项目组。我的第一个职位是数字交换部局用交换机项目组的高级软件工程师。

那时华为新招人员的工资标准是本科1000,硕士1500,博士2000,特招人员除外。我在学校的工资是400多元。我在华为2月份的工资是1500元,但我二月份只上了一天班,结果还拿到了半个月的工资。第二个月,我的工资就涨到了2600元。那时候,令我激动的是,每个月工资都会上涨,到年底时,工资已经涨到6000元。不过,这些工资并没有拿到手,每个月只能拿到一半的现金,另一半只是记在帐上。领工资的时候,也没有工资单,大家在财务部门前排队领工资。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工资额,可以自己拿笔记一下,然后领走一半的工资。后来任正非跟我们聊天时,说:“我们现在就像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拿了老百姓的粮食没钱给,只有留下一张白条,等革命胜利后再偿还”。这些帐上的工资后来变成了华为的股份,最后都得到了回报。任总实现了他的诺言。

学校后,我马上办理了离职手续,把档案放在 我在华为看到的第一份产品宣传资料,是一本红皮的资料。可能是因为代理香港产品的缘故,那时华为的资料都是繁体字的。这份资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一个是封底上的一段宣传口号:“到农村去,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另一段话是:“凡购买华为产品,可以无条件退货,退货的客人和购货的客人一样受欢迎”。

我对华为第一印象最好的是食堂。那时候到食堂吃饭不用先付钱,也没有工卡,大家打完饭菜,在食堂师傅那里报个工号就可以了。食堂的饭菜非常丰富可口,比在学校时吃的要好多了。我第一次见任总就是在食堂里。当时我们正在排队打饭,就看到一个微胖的中年人站在队伍旁边,一边看做大家打饭,一边大声地叫着:“我看谁打肉多的,谁就是新来的”。我看那个人头发乱乱的,脸上胡子拉碴,身上穿的衣服皱巴巴的,我以为他是食堂做饭的师傅,所以也没怎么理会。过两天开会,才知道这个人是任正非,华为的老板。

华为往事

(四)--我来之前的华为

华为

到华为一段时间后,通过与一些老员工聊天,了解了很多华为的过去。 任正非是学习建筑专业的。转业前是铁道兵某研究所的副所长。八十年代初,解放军大裁军,任正非从部队转业。由于他太太在深圳南油集团任工会主席,所以他随太太转到深圳,在南油集团下面的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但不久,在做一笔生意的时候,被别人骗了,有两百多万货款收不回来。他被公司开除了。

没办法,在1988年和几个人合伙,每人2万元,在南油新村一个居民楼里成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套房子后来卖给华为的一个老员工杨明骏)。公司虽然名为技术公司,但开始做的都是贸易的生意。也没什么方向,什么赚钱做什么,还卖过减肥药。一次偶然的机会,经辽宁省农话处的一位处长介绍,开始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用户交换机产品(就是单位里转分机的PBX)。开始走上销售电信设备的道路。经过几年的销售,华为建立了一定的销售网络。这时任正非开始考虑做自己的产品,但华为没有任何技术力量,于是他和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签定了合作开发用户交换机的协议。那位教授派了他的一个博士生来华为开发。那个学生就是郑宝用。郑宝用是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的本科和硕士,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刚考上清华大学博士没多久。郑宝用来华为后,成为华为开发的领军人物,就再也不回清华大学了,博士学位也不要了。郑宝用为人随和,性格直率,大家都称他为“阿宝”。

在郑总的带领下,华为开发出了自己的用户交换机HJD48(模拟交换机),并利用已经建立的销售网络取得了一定的销售业绩。但任总并没有止步于此,在1992年做出开发局用交换机的决策。这是华为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意味着华为正式进入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行列。因为用户交换机的客户是各种各样的单位,和电信局关系不大。而局用交换机的用户就是各级的电信局。

但华为在开始开发局用交换机时,却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开发模拟局用交换机JK1000。当时数字交换机的技术已经成熟,模拟交换技术处于淘汰的边缘。华为肯定是根据当时的本身的技术能力,决定开发模拟局用交换机。如果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话,华为很快会被

淘汰。

所幸这时出现了一个人物---曹贻安。曹原来是生产线的一名工人,没有文凭。他多次向任总进言,力主开发数字交换机。任总被他打动,在模拟交换机交换机还在开发的时候,同时开始了数字交换机的开发。曹贻安也因此从一名工人升为开发部付总工,数字交换机部的负责人。这是华为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一个例子。不过毕竟技术能力有限,在我来华为几个月后,曹的位置被毛生江代替。曹也逐步淡出华为人的视野。后来的华为人很少有人知道他。我后来几次出差的时候碰到他,他都是背着高尔夫球杆。还有一次就是他可能经常发牢骚,被任总狠批了一通,写了一份检讨,任总批示给公司中高层干部传阅。

后来,在谈及华为的创业时,任总多次说道: “当时我们不懂事,误上了电信设备这条贼船,现在想下都下不来了”。看到华为发展得这么好,也许会觉得他这句话有些娇情。但华为一路走来,任总受了多少磨难只有他知道。

华为往事

(五)--C&C08

华为的数字交换机在开发的过程中用过几个名字。在交换机开发快结束,即将出去开局之前,在全公司征集名字,最终采用了C&C08这个名字。C&C有两个含义:一是 Country&City (农村&城市),表达了华为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渴望;二是 Computer&Communication(计算机&通信),数字程控交换机就是计算机和通信的组合。C&C的格式是模拟当时电信业的老大AT&T而来的。至于08没什么具体的含义,只是讨个吉利。当时国内自主研发的数字交换机中,最牛的是巨龙集团的交换机。它的交换机命名为04交换机。结果几年后,04机就死掉了,而华为的08机却大发了。你可以不用迷信数字,但冥冥之中,数字却决定了你的命运。

C&C08对华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它是华为后来发展的基石。华为后来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

C&C08是华为的黄浦军校,为华为培养了一大批的干部。华为的大部分副总裁都是从这个产品中出来的:郑宝用,毛生江,聂国良,李一男,杨汉超,姜明武,郑树生,洪天峰,徐志军,费敏,陈会荣,李晓涛,黄耀旭,刘平。中研部的历任负责人更是全部由C&C08出来的人担任:郑宝用,黎键,杨汉超,李一男,李晓涛,洪天峰,费敏。至于在公司各部门当总监的就更数不胜数。

C&C08是华为的产品平台,华为后来的所有产品:传输,移动,智能,数据通信等等产品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发展起来的。

当然,C&C08更是华为第一个大规模进入电信市场的产品,为华为带来可观的收入。现在在全国很多的电信机房里都能看到C&C08的身影。我离开华为后,曾去过几个地方的电信局,在那里看到C&C08的时候,心里还会感到很骄傲:这是我参与开发的产品。对一个开发人员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开发的产品被成千上万的人使用更有成就感了。

华为往事

(六)--开发C&C08的日子

华为开发数字交换机是先开发2千门的交换机,然后再搞一个中央控制模块把多个2千门的交换机连在一起,形成万门交换机。

我去的时候,所有的开发力量都放在2千门交换机的开发上。只有李一男在考虑万门机的方案。李一男招了我和余厚林两个人,我负责万门机的软件,余负责硬件。余厚林和我年纪差不多,是从武汉一个研究所过来的,是一个很有经验的硬件工程师。我清楚地记得李一男第一次召集我们开会的情景。李一男是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15岁就上了大学。那一年刚研究生毕业,22岁,比我们俩小10岁。大概是他头一回当领导召集开会,在给我们俩讲话的时候有点紧张。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好像有气无力的样子,要很注意才听得清楚。他说话的时候,手还有点发抖。后来,他的官越当越大,领导的人越来越多,口才也就越来越好了。虽然他说话的声音不大,但他的眼神很厉害。从此以后,李一男在华为的时候就一直是我的顶头上司:他当万门机项目经理,我是万门机软件项目经理;他当交换机业务部总经理,我是交换机业务部的副总工程师;他当中研部总裁时,我是数据通信业务部总监;他当公司常务副总裁时,我是公司执行副总裁。在94-95年间,我们还同住一个宿舍。

由于开发人力紧张,我们在做万门机方案的同时,也被安排参加2千门交换机的开发。我在2千门交换机里担任了单板软件项目经理,开发了主节点软件。当时2千门交换机开发人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最小的唐新兵只有19岁,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的。只有我和杨汉超年纪比较大了。不过大家在一起开发合作还是非常融洽。

在开发C&C08的三年日子,是我在华为过的最开心,最充实,最难忘的日子,尽管那段时间是条件最艰难的,最没钱的。大部分的华为人都在公司周围租住在农民房里,周围的南园村,南新村的房子租金因此不断上涨。我住的宿舍里除了一张床,就没有什么了。任总把公司打造成像一个家。公司食堂的早,中,晚饭菜都很丰盛,晚上9点后还有宵夜,周末也是如此。公司里还有洗澡和看电视的地方。在公司大厅还有一个乒乓球桌可以打球。所以那时候我们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公司里。公司还给每个人买了床垫。任总说,你们开发人员搞累了,随时可以躺在地上休息一会。有时候加班晚了,就睡在公司。这实际是公司对开发人员的关怀。后来外界有人指责华为公司的“床垫文化”是华为强迫员工加班,实际上是不了解情况的误解。

我非常喜欢华为那时候的开发氛围,和我在学校的开发习惯相同。开发人员上下班不用打卡,完成任务就行。我们常常是晚上搞得很晚,

早上睡到11,12点才起来,吃了中饭接着干。那时候大家目标明确,就是尽快把交换机搞出来。为此大家加班加点,半夜2,3点钟才回去是常有的事。那时的加班也没有人强迫,都是大家自觉自愿的。任总经常到开发组来,和大家聊天,有时晚上还请我们去吃宵夜。任总真是一个很好的鼓动家,每次听他讲话都搞得我热血沸腾的。那是支撑我在华为干下去的精神力量。物质力量是每个月都上涨的工资。他也在给我们压力,他说,搞交换机的钱都是高利息借来的,如果搞不成功的话,他第一个从五楼跳下去。

那时候的任总虽然压力很大,但脾气还没以后那么大,很少看到他发脾气骂人。他还常常拍郑宝用的马屁,在会上会下说:“阿宝是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亲切地称呼李一男为“红孩儿”。

华为往事

(七)--动荡的岁月

1993-1995年,对华为来说是动荡的岁月。每天都有新的员工进来,每天都有老的员工离去。每过一两个月就要搬一次办公室。当时,国内程控交换机市场被国外七国八制交换机占领。国内只有上海贝尔生产的S1240交换机,还是法国阿尔卡特的产品。郑州通信兵工程学院邬****生产的04机。邬教授因此被授予少将军衔。04机的成功给国内其他搞程控交换机开发的研究所,公司予极大的鼓舞和信心,纷纷加大力量开发。在深圳就有好多家搞程控交换机的。搞得最好的是长虹公司(不是四川那个生产电视机的长虹)。长虹公司是深圳市政府和长春邮电学院合办的公司。在华为刚刚开始搞程控交换机的时候,他们的产品就已经卖了一个亿了。可惜他们只搞了2千门,赚了一点钱,就忙着分利和内部斗争了,后来就没有再发展。中兴的交换机也比华为发展的早。华为在技术,资金,政府支持等各个方面都比别人落后很多。

华为程控交换机最早的开发人员来自西安邮电十所(西安大唐的前身)。华为刚开始是与十所合作开发交换机,后来把来合作的人员都挖过来了。那些十所来的人每年回去过年的时候都有一个任务,就是带几个十所的同事到华为来。以后,这几乎成了华为对外合作的模式:先合作,后吃掉你。我后来负责华为的对外合作部,每次去和别人谈合作的时候,对方最大的忧虑就是:你会不会吃了我!

除了十所,华为积极地从其他相关企业挖人。邮电部在西安举办一个程控交换机学习班,全国从事交换机开发的单位都派技术骨干来参加。这正好是华为挖人的好机会。华为去的人,白天学习,晚上就到各个宿舍去招人。毛生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被华为从长春电信设备厂挖过来的。徐文伟是华为从深圳亿利达公司挖过来的。当时亿利达算是南山比较大的外企,就在华为旁边。亿利达通过当地派出所把徐给抓了起来,在看守所关了一段时间。后来反过来,UT STARCOM 从华为挖人,华为也通过派出所把人给抓了起来。

华为的另一个人才来源是和高校合作。当时合作较多的是北邮,华中工学院,中国科技大学。通过跟高校合作,既可以拿到一些技术,又可以培养后续人才,对华为的后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与高校的合作一直是华为对外合作的重点。刚开始的时候,高校还能给华为带来一些新的技术,如ISDN是和北邮程时端教授合作,ATM是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周代琪教授合作,但后来华为的技术开发远远领先于各高校。我在当对外合作部部长的时候,曾经走访了所有合作的高校,想找一些华为没有的新技术,结果一无所获。这时华为和高校的合作仅仅是人才的培养了。

当然,华为大批的人员还是从社会上招聘。我就是其中一个。很多开发人员都不知道交换机是怎么回事,就边学边干起来。那时我们每人手边都有一本程控交换机的国内规范,因为那本书是红皮的,更因为那是我们每天要看的书,我们称之为“红宝书”。不管硬件还是软件,开发水平很低,干到哪算哪。最高目标就是能打通电话,交换机死机是家常便饭。

最大的问题是人心不稳。虽然说工资不低,但只能拿一半,而且这一半还不知道哪一天发下来。华为那时候是发了这个月的工资,下个月的工资还不知道在哪里。很多员工私下议论的最多的是公司哪一天会破产,帐上那一半的工资能否拿到。一到公司发年终奖的时候(年底发去年的年终奖),就有好多人辞职,在财务部门口排长队领帐上的工资。华为尽管没钱,但也决不拖欠辞职人员的工资。当时我问过几个辞职的员工,他们说拿到的钱比他们想象的还多。这一点对稳定人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是深圳户口。华为是民营的小公司,不受政府重视,深圳户口名额很少。只有少数几个核心人员有深圳户口,大部分员工都要每年去办暂住证。那时候深圳查得又很严,经常有保安半夜敲门来查证件。没有证件的会被抓到东莞的樟木头去。经常会有华为人被抓进去,包括毛生江也被抓过。那时负责人事工作的是曾信富老师,他的一个主要工作是去派出所捞人。如果有哪位员工没来上班,我们就会说,可能是被抓去扛木头了(樟木头的联想)。

令任总心焦的是C&C08交换机迟迟出不来。华为的销售很厉害,在交换机还没开发出来的时候,已经为第一个交换机找好了开机的地方--浙江义乌。但交换机非常不稳定,呼损大,断线,死机。计划5,6月出去开局的,一直拖到十月份。那时候,看到任总好像一下老了十岁。阿毛(毛生江)每天看到我们都要说一句,“再不出去开局,老板要杀了我”。

十月后,实在在公司待不住了,尽管交换机还没稳定,第一台C&C08交换机终于到义乌开局了。开发组的大部分人员带着开发工具都跟着去,等于是把开发的战场放到电信局去了。这个局开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后来还经常出毛病,经常需要开发人员去维护。直到几年后,华为给他全部换了新版本的交换机,才稳定下来。

华为往事

(八)--C&C08 万门机的开发

我没有去义乌参加参加2千门的开局,因为这时候万门机的开发已经展开。

从2千门向万门机扩展,在当时的主要做法是用内部的高速总线将多个2千门交换模块连接在一起。像上海贝尔的S1240,富士通的交换机都是这种结构。李一男最初做的万门机方案也是考虑采用总线的方式。那时候公开的总线标准速度就快的是Intel的Multibus II总线。所以李一男决定用Multibus 来实现万门机。花几十万买来了开发设备,但研究了几个月后发现华为根本就没有技术能力来实现这么快的总线。

李一男和郑宝用都是华中工学院光学物理专业毕业的。这时候他们想到能否用光纤来把多个模块连接在一起。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因为当时光传输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在交换机中采用光传输技术的只有AT&T的5号交换机。但正是这一个歪打正着的方案为华为后来的发展打开了局面。华为后来的远端模块,接入网,光传输产品也因此发展起来。

方案确定后,万门机项目组开始招兵买马。项目经理是李一男,我是软件项目经理,余厚林是硬件项目经理。软件项目主要成员有:洪天峰,周元,李海波,陈辉,伍能鹏。硬件项目组成员有:黄耀旭,朱天文,张裕,李建国。后来2千门开发结束后,费敏调到万门机项目组来任后台软件项目经理。这个项目组最后产生了华为3个常务副总裁,3任中研部总裁(李一男,洪天峰,费敏),一个高级副总裁(黄耀旭)和一个执行副总裁(刘平)(在华为的高级干部中,常务副总裁相当于政治局常委,只有5,6个;高级副总裁相当于政治局委员;执行副总裁相当于中央委员)。

洪天峰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南京邮电大学当老师。由于他的太太在深圳工作,所以经他的同班同学郭平介绍进入华为。洪长得五大三粗的,满脸的络腮胡子,很像他的名字。但一说起话来,却是轻声细气的,还常常会脸红,像个女孩子。他的性格也是那种很柔顺的那种。做事情很慢但很细,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半天才做出决定。但正是他的这种性格,和性格刚烈的任正飞能够很好地配合,并得到他长久的赏识,长期担任华为的COO.

华为当时销售的主要市场在农村,乡级以下的电信局。很多人(包括毛生江)都觉得2千门交换机就足够了,开发万门机根本就卖不出去。这样对万门机开发人员的信心就有了影响。为了给万门机开发人员鼓劲,李一男特地请郑宝用来给大家开会,郑总说,“你们尽管开发,开发出来,我保证帮你们卖掉十台”。当时听了还觉得很受鼓舞。大家都没想到,后来万门机不是卖十台,而是成千上万台地卖,成了国内电话网中的主流交换机。

1994年,万门机的开发进入最后联调阶段,正是最紧张的时候。这时,世界杯在美国开打。我是足球迷,既要做好万门机的开发,又不想错过看世界杯。我就向李一男建议,我们项目组每天加班到晚上2,3点,然后看一场世界杯的转播。第二天睡到中午再上班。就这样,万门机的开发进度没有耽误,世界杯的转播一场不拉地看了。当时我和李一男同租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他被我拉着也一块看了转播。李一男说他以前从来没看过这么多的足球转播。我相信他以后也没有再看过了。

华为往事

(九)--邳州开局

万门机的第一个试验局选在邳州。这是华为的交换机第一次进城,安装在县级电信机房中。

在九十年代初,中国的电信网络非常不发达,只有有权有势的人才能在家中安装电话。为了发展电信网络,国家给电信部门一个优惠政策,可以向申请安装电话的用户收取5千元的初装费。这样,电信局拿着用户的钱以1-2千元/线的价格向交换机厂商购买交换机,而交换机厂商生产交换机的成本是1-2百元/线。因此对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来说,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正是华为得以发展的肥沃的土壤。

邳州电信局之前采购过一批上海贝尔的S1240交换机。但很快容量就不够了。扩容时他们当然想再买上海贝尔的交换机,不过这时上海贝尔的交换机订货已经排到了第二年。他们等不及了,加上华为南京办事处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决定采用华为的交换机试一下。当时华为南京办事处的主任是徐旭波(他后来成为任总的乘龙快婿),负责邳州项目的销售人员是杨军。

华为的交换机就这样和上海贝尔的交换机放在了一个机房。当C&C08在机房里安装起来的时候,和上海贝尔的机器一比,一下子让我们感到自惭形愧,我们的交换机太土了!机柜又矮又小,颜色灰不溜秋的,机架导轨松软,电路板插进去拔不出来,拔出来后插不进去。光是形象上就输给上海贝尔了,在功能上那就更不能比了。那时候的C&C08能保证稳定地打通电话就谢天谢地了,很多新业务根本就不能实现。一年后,我再去邳州看的时候,我们的那个机柜已经被放在机房门口当鞋柜了。华为给他们换了新的机柜,新的机柜和上海贝尔的交换机很相像。

机器开始调试后,碰到了一个大问题,和徐州那边的上级局联不上,打不了跨局电话(长途电话)。一开始怀疑是中继板有问题,从公司调来了新的中继板,还是解决不了。又怀疑是中继线有问题,派人去徐州买了新的中继线,不行,又从公司派人带了新的中继线,还是

不行。公司派来了一拨又一拨的硬件开发人员,都没有解决问题。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毫无进展。大家都有点绝望了。有一天,李一男对我说,“我可能干不下去了,以后你接着干”。但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余厚林发现交换机接地没接好。把地线接好后问题迎刃而解。很小的一个问题。

大的问题在软件上了。由于局方急于放号,因为已经收了用户的钱了,在交换机刚能打通电话,还没有详细测试的时候,就割接上线了。但交换机还有很多问题,我们只好白天睡觉,晚上看没什么人打电话的时候就开始调试,解决遗留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时隙被占用而没有释放。在程控交换机里,一个话路占用一个时隙。当用户拨打电话的时候申请一个时隙,挂机时释放时隙。由于程序处理的错误,有时会忘记释放时隙。这个问题在模拟调试的时候没有出现,但在真实的环境中出现了,并且不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很难跟踪和解决。在跟踪了一个多星期后,我们放弃了。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累计下去,所有时隙会被用完,整个交换机就等于瘫痪了,于是我们采用了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在软件中设置了每天夜里2:00软件重启动,我们称为“半夜鸡叫”。如果有用户这时候正在打电话,那对不起了,突然断线。在C&C08交换机中,“半夜鸡叫”维持了有大半年的时间,经过了多次版本升级后才得予解决。

华为合作范文第5篇

浅谈华为的企业文化

华为向来以狼性企业文化著称,甚至被管理界引为经典,华为也正是通过其独特的狼性企业文化逐步强大起来的,但是为何要改良狼性企业文化?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近年华为不仅以骄人的业绩闻名,而且还以裁员、员工跳楼等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显然,狼性企业文化在带给华为成功的同时,也传出了人性文明的悲歌。

曾经有一篇文章这样披露华为:“为了能让中国员工安心在海外发展,华为给出了高额的待遇作为吸引:除了每个月至少6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工资之外,每天还有40~70美元不等的补助,具体数额更与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相关,一年下来每个员工的收入至少是20万元人民币,还有至少5万元人民币的年终奖。”

毋庸讳言,华为的确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但需要华为思考的是——除了金钱的获得与价值的实现,一个员工更需要什么?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指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等以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感情方面的需求。

华为合作范文第6篇

工商管理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1

华为集团战略分析

公司基本概况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华为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 ICT 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3的人口。华为公司以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为愿景,运用信息与通信领域专业经验,消除数字鸿沟,让人人享有宽带。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华为通过领先的绿色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及其他行业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创造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回顾华为创立之初,没有可以依赖的技术、人才、资源,全体华为人始终以客户第

一、积极进取、创新求实的信念,依靠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度过了发展中所面临的超乎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赢得了全球越来越多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赖。

外部环境分析

政治方面: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有待进一步形成。

法律方面:我国已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这表明了我国将加大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破坏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其必将对国家整个经济生活和所有的经济部门,乃至对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电信行业本身具有天然的垄断特点和长期发展的特性,因此《反垄断法》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电信行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2

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大量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不断完善中国的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通信技术的飞速进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各个国家都把通信产业的发展作为带动本国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火车头”。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促使了经济模式的改变通信成本的下降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通信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通信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既是通信全球化的原因,又是通信全球化的结果。十二五规划下的国内经济环境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对我国维持30年的高增长提出挑战,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将出现下降。国际经验表明,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相比,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速相对较慢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由消费推动后,经济增速自然也就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高水平。全球以及我国通信业未来几年发展趋势预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通信技术的飞速进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各个国家都把通信产业的发展作为带动本国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火车头”。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促使了经济模式的改变通信成本的下降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通信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通信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既是通信全球化的原因,又是通信全球化的结果。在我国,通信行业规划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相衔接,突出通信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我国工信部在拉动内需的基础上,还负责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重任,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契机通信、信息化、IT 技术等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工业制造业的管理水平,拓宽通信能力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准等都将起到帮助作用。而从通信产业这个子行业来看,新技术引入有利于优化竞争格局调动自主创新积极性,对电信运营业、电信服务业、以及电信制造业在竞争力上的提升都将起到跨时代的作用。

技术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信息传递更快、更便捷促进了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大多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

3

败。代表性的通信技术主要有光纤通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智能网技术从全球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各类通信方式形成了相互渗透,相对竞争的态势,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迅猛发展数据化、宽带化、光纤化和无线化已经成为通信网络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

华为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根据波特的观点,处于产业中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取决于该产业的进入壁垒。就电讯产品市场而言,华为公司由于较早地进入该市场,因此建立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培养了顾客对华为品牌较高的忠诚度,这使华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新进入者的竞争。此外,电讯产品市场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成熟的分销渠道,在这两方面华为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对于新进入者而言,这构成了一种进入壁垒。特别重要的是华为经过多年的大力发展,在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可以通过达到可比规模或多元化经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分摊,取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一、进入威胁政府政策对于产业以及产业中的企业面临的竞争都有重大影响。由于中央政府近年来,对电讯产业的支持不断加大,所以华为在这方面可能面临较强的竞争。进而要求华为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推进产品创新

二、行业内部竞争就国内电讯产业来看,华为公司面对着大唐、中兴等几个老对手的竞争,而这几个公司由于处于产业的领导地位可以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产业中建立秩序起到一种协调作用。相比而言,国外实力雄厚企业的进入更可能对产业中的所有企业产生较大的竞争。除此之外一些与华为有着极深渊源的新兴企业,尤其是当初从华为分出去的子公司发展而成的个性十足的中小企业对华为的盈利、销售和成本控制有很强的影响。由于电讯产品市场的迅猛增长相对可观的利润会鼓励新进入者和产业中的现有竞争者会对华为形成很大的竞争。

三、替代威胁按照波特的观点替代品设置了产业中公司可谋取的定价上限,从而限制了一个产业的潜在收益。对于华为而言,虽然已经处于产业的领导地位,仍然需要注意现有和潜在的替代品的竞争。特别地,对于可以改善现有产品品质和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有高度重视,再者如果替代品是由盈利很高的产业生产的,将更具有竞争力。就此而言,华为应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产品更具竞争性。

四、客户价格谈判能力波特指出,进行大批量和集中购买产品的客户购买产品花费占其成本相当大部分数额的客户产品质量对客户产品质量和服务有重大影响的客户,具有很强的价格谈判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的盈利

4

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都有重大的影响,从而降低企业利润。从实际情况看来华为面对的这种竞争力是巨大的从其和欧洲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合作这一案例表明华为为了取得这一订单而接受了沃达丰长达一年的覆盖公司所有业务部门的考核评价。此外,一些批发商和零售商也具有很强的价格谈判能力,对企业有较大的影响。

五、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具有较强的价格谈判能力,这种能力同样对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都有重大的影响,从而降低企业利润。根据经验华为公司提供诸如集成电路板、计算处理器等通讯设备核心产品的供应商对华为而言具有很强的价格谈判能力。在此特别指出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供应商对企业盈利和成本控制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事实表明,高技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短缺的几类人才,这些劳动力的供应对企业具有重大的战略影响。虽然华为在争夺人才方面以其较为成熟的招聘培训制度在国内同类企业中稍占优势,但面对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外资企业更加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华为在这方面也面临着较强的竞争。综上所述根据“五力模型”对华为公司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在面对进入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竞争和替代威胁方面,华为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而言具有优势在面对客户价格谈判能力和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方面华为处于劣势,面临巨大的竞争。总的来说,华为面临的竞争态势是较为乐观的,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增长和成熟,公司仍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

华为内部环境

企业资源:华为拥有通信设备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也节省了调试时间为用户创造了价值。

企业能力: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华为在国际通信运营商中已逐渐树立一个性价比高、快速响应的形象。

营销能力:公司重视营销,营销和服务人员比重达33%,国内营销网络健全。33个办事 处,35个用户服务中心,营销人员人海战术明显,营销成本高。

5

生产能力:现代化生产基地产能有保障按订单生产模式生产,积压少但对管理要求较高生产人员比重低,约占总比重21%。

管理能力: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生产管理先进,国内率先采用MRPII管理模式,但落实度不够,人员流动较大。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华为有一套完善的客户参观流程,把竞争对手做广告的费用拿来请客户和供应商参观华为的产业园区,有针对性地聚焦客户提升华为形象,增强客户选择华为的信心。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

核心价值观:开放进取、自我批判、团队合作、至诚守信、艰苦奋斗成就客户

SWOT分析

Strength :

1、华为拥有通信设备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也节省了调试时间,为用户创造了价值。

2、产品性价比高、交付快。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华为在国际

通信运营商中已逐渐树立一个性价比高、快速响应的形象。

3、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

4、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

5、华为有一套完善的客户

6

参观流程,把竞争对手做广告的费用拿来请客户和供应商参观华为的产业园区,有针对性地聚焦客户提升华为形象增强客户选择华为的信心。

W eakness

1、品牌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不信任“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他们看来中国货是价廉质差的代名词,这个大环境对于华为电信设备的销售很不利。此外“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战略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华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价值提升。

2、研发基础环节薄弱,改进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华为虽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但这众多的专利中基本上没有原创产品。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中“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标准”谁占领了研发制高点,谁就拥有更多的市场发言权。技术上的跟随战略,虽然减少了巨额投入基础研究会带来的风险,但很难让华为超越国际巨头而成为真正的行业领袖。

3、营销模式。国际化初期,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与国内相同的直接与电信

Opportunity

1、华为公司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市场的通信产业中,人们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电信设备制造行业有着丰厚的超额利润。再加上中国电信业的落后,设备提供能力的空白,使得国家把提升电信业的技术水平作为了发展重点。华为公司最初只是销售程控交换机、赚取价差,但任正非在掘到第一桶金以后,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行业的巨大潜力,投身通信设备的研发中去。凭着军人背景的坚忍不拔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力物力和整个中国经济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华为的机遇是市场给的,但市场是要靠竞争、靠实力去拼来的,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2、中国研发成本的低廉人力资源成本的低廉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统计,华为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为2.5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1300—1400小时,人均投入时间之比为2∶1。因此,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这是其能以弱胜强的核心优势。也成就了华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业界形成良好

7

口碑。

3、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不如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大大走俏。而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更是导致欧美运营商节省开支,使依赖于欧美市场的海外第一阵营设备商业绩大幅降低。在这个机遇下华为、中兴脱颖而出,不但分享了亚太市场更是利用其“性价比”使得欧美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4、中国政府给予了通信产业众多扶持政策。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通信行业的民营企业,因此国家和政府给予华为的政策性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Threats

1、来自通信行业的威胁。目前有种说法,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慢慢变成了夕阳产业,技术能力过剩、服务过剩和终端用户固有消费习惯的惯性使得电信运营商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就必将影响设备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情况。

2、来自人民币升值、通胀的压力。华为公司目前的销售收入超过75%来自海外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削减华为的竞争力。

3、来自同行竞争的威胁。通过合并和并购,电信设备制造商已经渐渐形成竞争集团,但显然华为被排除在外。来自竞争对手的联合打压,如果华为准备不足的话,是很有可能伤筋动骨的。

4、来自某些欧美国家的政治壁垒。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部分国家出台相关行业的保护性政策。

五、战略实施

1、基于客户需求驱动华为逐步建立起包括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四大业务领域在内的端到端综合优势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ARPU)、提升带宽竞争力(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Cost)实现商业成功。

2、立足电信行业在相关行业实行横向多元化发展。a) 互联网超越人口发展人物通讯b) 云计算超越管道延伸网络价值c) 三网融合超越行业发展融合产业。 3、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收购突破贸易壁垒、突破新的市场。 4、持续部组织变革、流程重整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组织结构使之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8

5、 加强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资源向原创性创新倾斜。

6、战略控制巨资投入研发,确保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华为一直贯彻“领先半步策略”避免研发人员只追求技术的新颖、先进而缺乏市场敏感,华为一直坚持研发战略要从“技术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规定每年必须有几百个研发人员转做市场,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人员转做研发。与此同时华为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运作模式。决策权前置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集团战略管控的立足点就是要对前线的市场信息有充分及时的了解和把握。华为则把它推向极致,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后方配备的先进设备、优质资源应该在前线一发现目标和机会时就能及时发挥作用,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不是拥有资源的人来指挥战争、拥兵自重。基层作战单元在授权范围内,有权力直接呼唤炮火。搭船出海全球合资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很多企业也都做了国际化的勇敢尝试比如联想、TCL等。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以并购为目标和手段的国家化效果并不好,一方面引起了并购对象所在国的高度敏感和猜忌,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化经验和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不足,并购后的整合和运营效果都并不理想。反倒是华为的“搭船出海全球合资”的国际化之路越走越欢。

愿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使命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络、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ARPU)、提升带宽竞争力(Bandwidth) 和降低总拥有成本(Cost)实现商业成功。低成本战略华为的低成本战略充分利用中国价格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成本。从而制造的产品物廉价美。

一、拥有较长时间的成本价格优势

二、较低成本运营优势

三、外购资源投入成本较低

四、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减低生产成本

五、进行流程再造

附注(华为不上市)

9

话说2001年,华为在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上市筹备小组,并且确定了“先私募引入战略投资者,再整体上市”的总体思路。随后,华为与IBM、摩托罗拉、英特尔、马可尼、NEC等国际大公司进行了广泛的接触,邀请他们入股。其中,华为与“老师”IBM的接触最为深入。2001年5月,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和具体负责引资工作的高级副总裁徐文伟曾经专程飞赴美国会见当时IBM的首席财务官约翰?乔依斯(JohnR.Joyce)。随后,乔依斯指派了亚太区企业发展部总监黎广强前往深圳华为总部商谈细节。华为打算通过增发30%新股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也就是说老股东不会套现,而是会将私募得来的资金留在华为来发展,这符合任正非看重长远发展的性格。但是,任正非开出的其他条件却非常奇怪:华为总共出让不到30%的股份,却要同时引入五六家战略投资者,每家战略投资者的股份比例不超过5%!这种条件显然是IBM不能接受的,其他大佬同样也都无法接受,他们又不是VC,占这么小的股份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大多希望能够独家入股,或者能够和华为组建合资公司。这个私募谈判的过程一直持续了将近一年,来来往往的战略投资者也谈过了五六家,最后却是无果而终。有关华为上市的细节大家可以看看吴建国和我合著的《华为的世界》。任正非又不是不懂资本运作:更早的时候万科发行股票卖不出去的时候华为还曾经友情赞助了一把并大获其利,这些年来卖华为电器、卖华为3Com,无不显示出他对资本市场的精通和对投资时机的良好把握。那么,既然知道这种条件根本不可能引来IBM这样的“金凤凰”,他又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到底呢?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让我们看看2001年的华为都发生了哪些大事:2000年8月任正非开始在华为推动“内部创业”,他的本意是清楚冗员,却不料包括李一男、黄耀旭在内的一班精兵强将纷纷出走,一下子动摇了华为的人心。还是在2001年,纳斯达克股市暴跌,网络泡沫破灭,任正非发出了“华为的冬天已经来临”的呼喊。2001年,华为完成营业额255亿元,年增长率从80%下滑到13.7%,第二年更是出现了历史上的首次负增长。因此,在这样的一种大形势下,大张旗鼓地启动上市,更多地是为了鼓舞士气和稳定人心。到了当年10月,当华为把旗下从事通信电源业务的华为电器以7.5亿美元的高价卖出去之后,任正非果然不再提上市的事情了。前面啰啰嗦嗦说了那么多,说到底华为到底上不上市,关键还是要看任正非。那么,任正非又是如何看待上市的呢?我想,很多企业的创始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能说出来的秘 10

密,那就是企业绝对不能脱离自己的控制。这种想法不只是任正非独有的,其实每一家成功的民营企业创始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像好利来的创始人罗红也一直坚持不上市,就是因为怕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有人说我把股权设计得更复杂一些,或者我是大股东,不就没问题了吗?其实那也没法完全保证,因为你要上市就必须引进新的投资人,就必须答应他们的一些条件,没准因为哪个不经意的条款,作为创始人的你可能就失去了实际的控制权。你可能还是名义上的大股东,但是你实际上已经不管事了,我想很多人都明白我说的道理。其实,即使是在欧美也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家,他们在某个细分市场做得很牛,但是为了不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死活就是不上市,我们把这类公司称作“小巨人”。即使是像福特这样的上市公司,其控制权也一直掌握在福特家族的手中,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直到去世前两年才离开管理者的岗位。也正是为了保证对公司的控制,任正非曾经在华为发动了很多运动,从早期的市场部集体辞职到引入IPD、ISC,这些运动当然能够提升华为的整体管理水平,但是同时也能帮助任正非巩固对华为的控制权。一位华为人和我聊起IPD的时候就突然冒出来一句,“IPD就是权力再分配”,它把原来掌握在李一男手中、能够对华为的未来产生致命影响的技术决策权收回到了任正非的手中。因此,要保证对华为的实际控制权,整体上市对于任正非来说就不是一个好主意,这是因为华为实行的是全员持股,股权非常分散,据说任正非在华为的股权比例也只有1.1%,剩下98.9%的股份则属于华为员工持股会。如果不上市的话,任正非就能够通过某种制度安排,以员工持股会的方式对华为进行控制。而要上市的话,就必须对这个员工持股会进行彻底的梳理和披露,他就有失去控制权的可能。理解了这一点,大家也就能够理解海尔为什么不上市了。有人会说你糊涂呀,海尔不是早就在上交所上市了吗,海尔不是还在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海尔电器吗?可是我要反过来问你,这两家上市公司就能够代表整个海尔集团吗?你把这两家上市公司的营收加起来,能够得出海尔集团2008年1220亿元的全球营业额吗?海尔集团是什么企业?集体企业,这是概念最为模糊的一种企业类型,他的股东不是青岛国资委,也不是张瑞敏,而是“集体”。因此,在这个“集体”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估计海尔集团是不会整体上市的。相反,股权已经明晰到个人,而且能够保证创始人对公司控制权的公司往往急吼吼地争着整体上市,比如东软集团。对于企业来说,创始人的这种控制欲到 11

上一篇:警察起源范文下一篇:婚礼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