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花鸟创作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4

国画花鸟创作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细品徐作先的山水画作品,不难发现其长期苦心经营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徐作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专注于山水画的教学、创作与研究,绘画路子纯正。思路正本清源,勤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没有被时下各种流行、时髦的潮流观念和画法所左右。他善于从前人作品中吸收精华,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茂林村舍的景象。画面烟岚幻灭,时有时无,富于浪漫的诗意与和谐、含蓄的审美意味,透露出一种静谧的文气。他笔墨温润,图式清新,意趣丰富,不失温文尔雅,也没有浮躁造作之流弊,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画家只有在人生的境遇和情感的律动中,真正脱开尘俗之羁绊,才能进入灵魂的轻松漫游的境界。徐作先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受到了良好的专业教育。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学者型的青年画家,他潜心教学与创作,心无旁骛,教学过程中凭借对于画史的谙熟,对于画理的通达,精研传统,贴近文脉,比其他人有明显的优势。即使他在大学担任二级学院负责人的几年间,行政工作再繁忙,他对自己的艺术道路也有着十分清醒的把握——只有在对于传统的领悟中不断深化,才能在艺术语言上寻求到纯正的味道,并且在创作心态上体现出更为贴近艺术本质的自然状态。所以,平时工作再忙,他也丝毫不放松对山水画创作的探索与追求。近几年,他不断到国内名校求学,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访问学者进入陈平教授工作室学习,师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平教授。众所周知,陈平教授为当今山水画创作的佼佼者,传统学养功力深厚,诗、书、画、印、填词、度曲无一不精。陈平导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徐作先深受影响,他随导师到各地写生,心摹手追,绘画作诗,以诗悟画,以画释诗,收获颇多。

苏轼曾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绘画贵有文气、诗意,品读徐作先近期的写生作品,如皖南写生的一组作品,山间、田园静谧幽深,偶见村人荷锄、浇菜等点景,运用烟岚环绕村庄,赋予画面动感,适当的留白,使白云与皖南的白墙遥相呼应,好一番“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的田园诗意,令人遐想和向往。其系列西藏山南的写生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不是像大多数山水画家一样去表现神山圣水,雪山冰峰,而是利用娴熟的笔墨,把握好用笔、用墨、用色的精准大胆取舍去刻画寺庙、宫殿、湖泊,把藏地的晨昏雨湿和烟云变化加上其内心的感受诉之毫端,使画面笔精墨妙、细腻耐看。更难能可贵的是徐作先深受其导师陈平教授的影响在写生的同时坚持写诗,并潜心研究诗词格律,经常向其师请教填词赋诗的相关问题,所成之律诗、绝句都颇具古意,对仗工整,用韵精准,他深信功夫在画外的箴言,充分提炼诗词的意境并把它融汇到绘画中去,使画面更具内涵,充满书卷之气,使他与同时代的许多画家拉开一些距离。再如南山寺写生一组作品和京郊写生,都把平淡的场景,借助线条的疏密、墨色的浓淡、烟云的缥缈,运用诗化的感悟,使千年石窟有了人间烟火,使冷峻的高山赋予了性灵。

艺术之路有三重境界,即立本、通神、达幽。深谙此道的徐作先不以性灵自诩,特别是进京访学后,他的画作对于传统绘画中的构成章法,形神意蕴,时空表现,以及笔墨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画风沉静萧散而富于逸趣,糅合文人式的放逸情趣,以严谨的法度气局希望走出自我。作为知名的青年画家,他在喧嚣躁动中显得淡定从容。他时常走入深山幽谷中去写生体验,从而获取精神的慰籍和情感的自足,并在心灵空间和自然空间的对应融合中,追寻着一种精神舒展的意象世界。

徐作先

广西贵港市人。1998年本科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8—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造型艺术创作班学习。2012年研究生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师从黄格胜教授,获艺术学硕士学位。2016—2017年為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进入陈平工作室学习,师从陈平教授。

现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广西来宾市文联副主席,来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来宾书画院副院长,广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

国画花鸟创作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国画

国画, 即中国画, 古时称丹青, 是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 依据技法, 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画;依据题材, 可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国画以形写神, 追求形神兼备且更重神似, 以场景渲染意境, 但更重意境的营造, 且不同的制作和表达技法有不同的风格, 有不同的绘画侧重点。如工笔画更工整细致, 画笔更逼真, 立体感更强, 而写意画则更随意, 笔法更简练, 内容高度概括, 更重视神似和画者个性的发挥。

2、国画创作

国画创作是产生国画作品的一项智力活动, 它借助笔墨在画纸上勾勒出简单的线条, 然后运用美术工艺和表现技巧修饰、加工线条,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符合画家本意的美术作品。国画创作需严格按照一定的手法, 如线条勾勒技巧、笔墨干湿、运笔速度、意境铺设等进行审美表达, 即“传神”——传画中景、画中人、画中物之神, 更传画家之精气神。且创作过程中, 画家挥毫泼墨, 下笔轻重缓急, 神态变化万千, 趣味和韵味暗露, 使得创作活动本身具有一定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

3、制作和表现技法概念

制作和表现技法是国画表达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国画的制作和表达不仅影响画中意境的营造, 也影响画中内涵的表达。这个概念是对艺术表现力的概括、升华, 囊括了画家的实际作画技能、创作方式和画作表达的意境、内涵, 这与国画本身重“神”重“意”、轻“形”轻“饰”的特点有关, 也与国画创作活动的物理性和艺术性有关。此外, 画家在创作时的情绪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 下笔时就有轻重缓解之分, 而用墨则有干湿浓淡之别。因此, 下笔轻重缓急和用墨干湿浓淡的把握既可看作是画家对作画技能的掌握, 也可看作是画家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由此可见, 制作技法和表现技法在国画创作中是密切相关的两种创作方法。

二、制作与表现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意义

在国画创作中, 制作和表现技法、创作过程并不为人们所重视, 多数画家尤其是写意画家在创作时均以“传神”为最终目的, 画作的线条、整体构图较为粗放、简约, 造型比较抽象, 即“形”在“似与不似之间”, 而“神”却必须到位, 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图》。线条是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画中构型的主要方法, 变化多端, 灵活多样, 线条的构型是对物象的高度概括, 具有一定抽象性, 是物象得以传神的基础。画家在创作时, 如何利用线条构型、布局, 如何处理线条与其他色彩之间的关系, 如何协调线条表现出的“形似”和画作整体体现出的“神韵”, 均需借助一定的制作与表现技法。

由此可见, 制作与表现技法影响着作品物象的“形似”和“神似”, 是国画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画家在构思、立意时, 只有充分考虑、衡量不同制作与表现技巧的效果, 且适当取舍, 创作时才能下笔有神, 才能准确表达物象的神韵。

三、制作与表现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

国画创作涉及笔、墨的使用和意境的营造、渲染等内容, 而笔、墨的使用和意境的营造、渲染都有一定章法和技巧, 因此, 我们可以说, 制作与表现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笔、用墨和意境的营造上。

1、用笔

线条的勾勒有赖于用笔, 在国画创作中, 用笔方法根据运笔动作的不同可分为描、揉、颤、擦、勾、勒、皴、点等, 根据用笔方向的不同又可分为中锋、侧锋、逆峰、拖峰、飞白峰等。此外, 国画创作对用笔速度也有一定讲究, 用笔速度不同, 画家和画面的情感表达也不同。如用笔快速, 则画中物象较为干枯, 表现出的是一种苍凉、久远的意境;用笔缓慢, 画中物象较为圆润, 更为充实, 有“润物细无声”的静谧、舒适之感。

2、用墨

墨分五色, 创作国画时运用不同的墨色, 可营造出浓、淡、干、焦、湿等不同的效果。近现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对国画创作中的墨法进行了总结、分类, 指出国画创作中的墨法进有淡墨、浓墨、宿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之分, 其中淡墨有助于营造云淡风轻的意境;浓墨更厚重, 有助于沉重、苍凉意境的渲染;宿墨以墨浓水少为主要特征, 可增强线条质感, 可画龙点睛;破墨有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之分, 以前者更为常见, 浓淡渗透、掩映, 可丰富画面层次, 可使画面滋润鲜活;积墨是用墨时由淡而浓、由浅入深、逐渐渍染的一种方法, 运用得当可使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泼墨是让水墨在生宣纸上自然流淌渗化以生成画面结构, 再用笔整理、补充完成创作的一种用墨之法, 运用得法, 画面有骨有肉;焦墨是浓墨之极, 在作品需突出的地方采用焦墨勾勒点擢, 可使画面醒目, 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用笔和用墨是国画创作的基础, 笔墨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优劣, 需引起重视。

3、意境营造

意境是国画的精髓所在, 是国画创作的终极目标。国画中的意境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不同的人群之中引起共鸣, 这是国画的魅力所在。国画创作中, 意境的营造和渲染不仅表现在画家对物象的取舍上, 还表现在对笔法、墨法、色彩的取舍上。在物象的取舍上, 唐代诗人王维认为物象的取舍应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相符, 春景则雾锁烟笼, 长烟引素, 水如蓝染, 山色渐清。夏景则古木蔽天, 绿水无波, 穿云瀑布, 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 簇簇幽林, 雁鸿秋水, 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 樵者负薪, 渔舟倚岸, 水浅沙平。在笔法、墨法、色彩取舍上, 如果画家想营造安谧闲静、清新自然的意境, 用笔较为舒缓、自由, 用墨较为淡雅、清浅, 色彩上多以淡色、中性色为主, 而营造慷慨激昂、肃穆沉郁的意境时, 笔法、墨法、色彩的取舍基本上与安谧闲静、清新自然的意境相反。

综上所述, 国画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效果的呈现均依赖一定的制作和表现技法, 且国画的创新和发展也需要制作和表现技法的参与, 可见, 制作与表现技法在国画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意境的营造、笔法和墨法的使用上, 而且有助于实现“形似”和“神似”的有机统一, 增强国画的表现力, 促进国画艺术的持续发展。

摘要:国画是我国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国画创作, 对传承我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精神、对促进国画艺术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国画创作有赖于一定的制作与表现技法, 本文主要探析制作与表现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国画,制作与表现,技法,概念,意义

参考文献

[1] 迟敏.《浅谈中国画创作表现研究》.青春岁月, 2014 (12) :109.

[2] 王珠珠.《再谈中国画创作中的写意精神》.美术大观, 2011 (9) :53.

[3] 王然.《在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才智, 2012 (5) :150.

国画花鸟创作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中国古代早期绘画中, 花与鸟都是作为重要的构成元素出现在中国画布局当中的, 而到了唐代花鸟画独立成科, 由唐人边鸾开始的花鸟写生到五代逐渐兴起的花鸟画再到两宋时期的“徐黄异体”, 花鸟最终摆脱了作为人物画陪衬的地位, 而拥有了独立的精神内涵和绘画方式, 最终在明清以大写意花鸟画的方式得以成熟。我们纵观古代花鸟画, 其在视觉上有写实、写意之分, 我们可以将中国画花鸟画简单归纳为工笔花鸟与写意花鸟。其中工笔花鸟画具有一种精于制作的表现方式, 而将所表现的图像加以具象化、细节化, 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

二、基于中国画中构图的基本内涵

在理解中国画中“构图”的含义时, 我们首先要对中国画花鸟画的画幅形式有一定的总结。古代工笔花鸟画有立幅、长卷、横披、条屏、册页、扇面等, 可谓是形式多种多样, 用途也千变万化。然而虽然画幅的形式富于变化, 但是其经营位置的方法确有着较为一致的原则, 而历代的画家、书画史家也对“构图”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南齐时代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画有六法”, 其中位列第五法的“经营位置”则被其称为“画之总要”。这就是构图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意义。而构图本身就是艺术家在绘画中处理、安排画面元素的位置关系, 调整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关系, 从而表达出绘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对于中国画来讲, 经营位置不仅影响一幅画的直观表现, 同时也决定了绘画的气韵和意境, 更是影响着一幅画的画外之情, 从一幅中国画中往往能够表现出艺术家本身的思想修养和性格内涵, 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表现方法[2]。

三、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构图的发展历程

古代工笔花鸟画家用以经营位置的“构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反而呈现出一个演变过程, 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它是画家在经验与技巧不断丰富的同时所进行的构图上的改造和创新, 是他们在各自时代所作出的审美实践的映照。纵观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绘画的历史, 我们可以将构图形式概括为全景式构图到半景式构图再到全枝式构图, 最后到折枝式构图的发展过程。在花鸟画初兴的唐及五代, 其构图形式仅有全景式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具体表现为满幅作画, 尽可能在画面中容纳更多的要素。花卉和鸟兽都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 而没有画家对于局部的选择和取舍。在唐代以前花鸟画未获得独立时, 常常作为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配景, 因此花鸟并未作为一个独立表现的对象, 因此初期的花鸟画就承袭了人物和山水的全景式构图。如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就是一个满幅作品, 他对于禽鸟的细节描绘到了极致, 整幅画充满了精致、一丝不苟的工笔画精神。全景式构图的重要特点就是对于实景的追求, 注重对于大自然的模仿, 内容丰富且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而在花鸟画的不断发展中, 画家逐渐意识到全景式构图的单一性, 从而对于花卉、禽鸟的本身结构、姿态产生了描绘的兴趣。因此, 舍弃了对于现实中“景”的反映的折枝式构图开始崛起[3]。

四、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的构图特点

在工笔花鸟画的构图中, 突出表现为宾主合理、虚实平衡、疏密有序这三大主要特点。在一幅工笔花鸟画中, 所表现的物象一定是具有主次关系的, 单独表现一个主体并不能称得上是构图, 有了客体的陪衬画面才不会看起来过于单一、冷清。而由于工笔画的写实性与描绘细节的精细性, 工笔花鸟画中的主体一般只有一个, 否则画面就会显得松散和不均衡。例如宋代林椿所画的《果熟来禽图》, 就是具有非常明显“一主二宾”的构图特点, 该图以果树的主枝为画面的主体, 是画面中的静态, 而鸟、果子与辅枝则构成了画面不可或缺的客体, 具有一种动态的美感, 这样的构图特点使得原本冷清的画面有了生气, 动静结合, 灵动飘逸。虚实平衡也是古代工笔花鸟的构图特点, 中国画并不是没有透视关系的, 相反在构图中以远近、明暗、虚实的对比来体现画面元素的关系。而疏密则是古代工笔花鸟画构图的重要部分, 一直有着“疏可跑马, 密不透风”的理论要求, 即画面繁不嫌塞, 疏不嫌空。在中国古代工笔画的构图中既要有细节的描绘密集的排布, 也要有空景的安排[4]。

五、中国工笔花鸟画所体现的中国画构图法则

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的构图形式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但是其构图特点是有规律可循、共通的。在传统的中国画画论中, 对于经营位置实际上有着很具体的分析, 实际上中国画构图的过程就是解决一系列矛盾因素的过程。我们进一步从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构图中来理解这样的构图法则。其一, 宾主法则。我们在上文已经做出了分析, 在此不加赘述。其二, 开合法则。开合与走势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画中“开合”就是画面中起结关系的表现, 开合关系处理好的画面, 气势也会富于变化但又协调统一。处理好开合首先就是要处理好“聚散”、“疏密”的关系, 我们在上文提到了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疏密协调的构图特点, 以明代画家吕纪的《残荷鹰鹭图》为例, 画家对于水中的芦苇和枯荷进行了取舍, 枯荷叶与白鹭都以空白色块为表现方式, 这就使得画面在密集之中又不会显得没有立锥之地。其三, 布势法则。中国工笔花鸟画与西方的静物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工笔花鸟画是力图表现的是有生命力的、灵动的花鸟, 因此其构图中无处在体现一种”动”和“势”。工笔花鸟中无论是全景还是折枝构图, 画疏体以物象本身来走势, 画密体则以空白来布势。在《残荷鹰鹭图》中, 鹰、鹭、水草、枯荷无一不向右走势, 这与向左边游动的野鸭形成了一种对比与呼应, 画面变立刻由于这样的布势而富有动感。其四, 朱白与虚实法则。

六、结语

中国古代花鸟画发展过程中, 可以看出工笔花鸟画出现在花鸟画历史的早期, 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但是实际上工笔花鸟的绘画语言有着三大造型要素, 即线、形、色, 而又具有写实主义的传统, 这又使得在绘画历史上花鸟画在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呈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现代工笔花鸟画也自然地由传统过渡到现代, 但是我们不能够忽视对于古代绘画的研究与模仿, 只有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绘画传统, 才能更好的进行现代创作。

摘要: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在技法、构图的等多方面具有很深的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地位, 浅析其构图特点兼论其中体现的中国画构图法则。

关键词:中国画,工笔花鸟画,构图

参考文献

[1] 姜今.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2.

[2] 何娟.浅论工笔花鸟画形象的构成与布局[J].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8月.

国画花鸟创作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一、工笔人物创作过程

1、画素描稿

画素描稿是工笔人物画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成画的基础,因此要格外注重。所谓画素描稿是指在稿纸上用线条定位、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当然这张稿纸只是下一步用来覆描的底稿,并不是最终要成画的纸,因此线条的颜色要稍微深一些。

勾勒画稿就是用线,这一特定的画法完成整体的基本造型,需要注意的是工笔画的人物画相较于其他技法的人物画,更加注重写实,因此,勾勒画稿就是要画出画面的真正的“精气神”。“骨法用笔”是画论中的六法论之一,出自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骨”,即“骨法”、“骨力”,是用笔力来便显出线的变化、力量感和准确性,进而通过线条的流畅、生动、有力,来表现画作人物的结构之美、体态之美,甚至是细微的表情的动人。做好线条的勾勒,要把握好勾线用笔的粗细、轻重、虚实、刚柔的变化。并通过线描墨色浓淡变化,加强整体的画面感觉,强调整幅画的主题,升华为画面的意境。

所谓画龙点睛,国画创作中眼睛始终是需要关注的核心,尤其是工笔人物创作,眼睛的刻画对一幅工笔人物画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画素描稿的时就要分清主次,有所强调。正所谓眉目传神,毫无疑问,着重点就是眉眼,眼睛是保证画中人物传神最关键的部分。

2、覆描画稿

所谓覆描画稿,就是在稿纸上勾画完成以后,再用真正的用于成画的稿纸放在上面进行覆描。覆描的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流畅度,和力度的不同,要注意线条的粗细、浓淡、轻重、虚实、刚柔,覆描的过程要一气呵成,不能出现明显的断点,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感。

3、着色

工笔重彩画法,这句话根据字面上理解,就是指工笔画工整细腻、色彩浓郁。再直白些说,工笔画的创作注重写实和细节,关注画面色彩的整体搭配。因此,着色作为工笔人物画的最后步骤,同样关系着画作的成败。

色彩是画作中最能给人的主观感受的一大要素,工笔画素来色彩丰富而绚丽,但工笔人物画却有所谓的色调的“单纯化的丰富”的一说,在同一色调中,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明度和纯度的对比,寻求变化,使其创造出丰富的色彩效果,同时也要处理好画作中色彩比例的大小和色度的变化,进而达到整体色调的统一。要塑造好色调,就要契合主题,选择好技法,根据画面的整体主题和人物的形象,选择合适的冷暖色调,冷调给人以冷静、素雅、清瘦之感,暖调给人以温柔、活泼、丰满之感。在色彩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引进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光色、冷暖色、环境色等技巧。

除了塑造色调,为人物的肌肤和衣物着色同样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其中肌肤着色的重点一般是露在衣物之外较多的脸和手,在肌肤着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是肤色的自然变化,千万不能一色到底。

二、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感悟

1、注重人物创作的动态美

从我自身的创作感想而言,工笔人物的创作不知识静态的,而是在静态的画面中表现出灵动的动态之美。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气韵生动”,这一说法也是谢赫的《六法论》中就提出来了,他把“气韵生动”放在六法之首,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也是至今都倡导的国画审美的最高追求。

动态美是一种画作意境中动的具体表现,具有动态美的人物表现得更加灵活、生动、形象,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何抓住和把握工笔人物的动态美呢?以我自身的创作实践而言,要在勾勒画稿时,就明确地把握好人物的动作、形态,重点是人物的动作要有张力,有力量感,线条要有紧实感,相反线条过于松垮,基本浮于表面,就更加体现不出来动态美;在着色的过程中,表现出动态美的具体就体现在对光暗对比的处理上,恰当的光暗对比会使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也就更能表现人物的“动”。

2、强调以形写神

“神”是人物画的核心所在,也体现了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创作者者的创作目的和创作心态。一直以来,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艺术主张显然更具有实际的创作意义,比如“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也就是通过人物的眼神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是这种“以形写神”艺术主张的具体体现。我们在平时的工笔人物创作中,做到以形写神,就需要抓住人物的明显特征,刻画好人物的眼睛,并且通过对神态、动作的细致处理,来体现画中人的内心,达到传神的效果。为此,我的建议是画者在日常中可以多多观察人物,积累素材,也可以多阅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了解一些心理动态、微表情解读等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在刻画人物时进行细致深刻的表达。

3、选择适合的主题

所谓艺术创作,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国画人物创作不是高高在上的,画者在选择主题时首先要能够引起自己的感触和公民,才能够创作出具有丰富精神力量的作品,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就已经提出创作中作者的主观情

感有和重要的作用,他把这一理念概括为“迁想妙得”,近代国画大师陈子庄也同样倡导绘画“要贵在创造,画自己想的画,那是自己主观与客观结合而产生的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因此,画家要学会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创作的的主题不一定高大,也许就是平平无奇小事给了画家创作的欲望,这就是适合自己的主题,在这样的创作动力的推进下,画家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结束语

国画工笔人物的创作历经千百年传承而不断,在画家的创作过程中,既注重技法的表现、更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在人物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加深了自己的体会和心得,达到物我两相和的和谐境界。这就是众多画者追求的境界吧,希望所有的创作者都能够在鲜活的创作之心的指引下,真正创作出这样的高质量高水准的作品。

摘要: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重要一部分,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依旧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国画技法多种多样,其中,工笔作为我国国画技法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范畴。本文仅从工笔画的人物创作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些工笔人物创作中出现的问题,供诸君参考。

关键词:国画工笔,人物创作,技法探究

参考文献

[1] 安玉民.略论国画人物创作的“形”与“神”[J].美与时代(中),2016,(11):36-37.

国画花鸟创作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一、宋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色彩写意性

在古代工笔画绘画表现中强调“意在本色”, 宋代工笔花鸟画写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其特有的色彩写意, 将丹青与重彩进行有机结合, 花鸟画中的色彩写意性较为强烈, 让画面具有写意性特点, 加之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受到宋代统治阶级高度重视, 工笔花鸟画种对于花青和赭石以朱砂等色彩较为常用, 这些色彩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对于画面背景与花鸟草木题材本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是宋代工笔花鸟画绘画风格写意性风格表现的重要方面。色彩作为工笔花鸟画表现的重要语言, 是对画面审美和艺术风格写意性的有效元素, 是形成视觉写意性语言最为有力的手段。宋代工笔花鸟画色彩具有很强的写意性, 但是宋代工笔花鸟画色彩也具有较强的程式化, 这主要是受到“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风格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画具有较强的视觉张力和表现力。宋代工笔花鸟画在表现上更多的以概括和提炼的方式对色彩进行表现, 更多强调着对象的色彩特征, 追求妙超自然的变色写意效果。宋代对于工笔花鸟画表现方面讲求重彩的使用, 设色上较为艳丽, 在笔墨勾痕上相对较淡, 宋代工笔花鸟画是建立在随类赋彩理论基础之上[1]。

宋代工笔花鸟画色彩写意性典型画作有《芙蓉锦鸡图》, 如图1所示。宋代工笔花鸟画在南齐谢赫六法中关于色彩运用理论的基础上, 主张随类赋彩之外更多的应该以主观思想进行感知事物的色彩, 并将色彩应用到实际的画面创作之中, 并在基础上提出了意在本色。将中国工笔画色彩美学与自然物象色彩进行结合, 形成了宋代具有写意性的色彩设计, 呈现出花鸟画的写意性意蕴。对于宋代工笔花鸟画对于色彩的运用, 体现了独特的色彩美学和写意性, 具有较好的视觉冲击力和画面效果[2]。

二、宋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构图写意性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性语言对于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在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基础上研究其写意性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工笔花鸟画艺术创作, 探索更为适合表现的创作语言[3]。

构图写意是宋代工笔花鸟画进行写意性表现重要语言, 通过对画面构图形式进行写意排版, 宋代工笔花鸟画中书印写意对其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尤其是对现代工笔花鸟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图2所示, 《芙柳鸦芦雁图》是宋徽宗赵佶所画。宋代书法艺术造诣较为成熟, 具有很多的书法名家, 宋代统治阶级相对较为重视书法艺术形式的发展, 书法写意对宋代花鸟画写意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两宋时期工笔花鸟画中对于书印元素的应用是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写意性表现语言, 对于当代花鸟画的发展影响较为深远, 现代工笔花鸟画虽然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 但是对于书印的写意构图形式并未变化。现代的工笔花鸟画画家陈之佛的工笔画鸟画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但是在总体上还是保留着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性形式, 以宋代工笔花鸟画的风格为主要表现形式, 重视色彩的设计与和谐, 在作品风格表现上更多的重视对个人思想的表达, 形成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重要风格。

三、宋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线条写意

宋代工笔花鸟画在其写意性上具有意象和传神的特点, 尤其是在表现线条上表现语言更加具有写意性, 通过各种线条的运用让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更加具有写意性。宋代工笔花鸟画具有艳而不俗和工而不板以及精而不滞的特点, 这主要是宋代工笔花鸟画较为重视对花鸟草木的观察和写生,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工笔花鸟画本身具有写意性特点, 与不同材料结合能够有效的承载花鸟的羽毛的质感和花草的神态,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利于将花鸟和草木表现的更为传神的表现。线条在工笔花鸟画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 对于塑造花鸟形态和造型上具有重要作用, 线条作为表现艺术造型的基础, 自产生开始便具有了写意性韵味, 在宋代工笔花鸟画写意性表现中线条作为主要手段, 线条具有变化和韵律是写意性节奏感表现的重要元素, 将线条的轻重和抑扬顿挫以及长短粗细变化产生的写意节奏感就是其写意性的表现。

如图3所示, 崔白的《双喜图》就是典型的用线条表现写意感的艺术作品, 线条中具有疏密变化和粗细以及软硬感, 变化较多, 具有典型的写意感, 是宋代工笔花鸟画中以线条进行写意性表现的重要典范, 线条的变化更具写意性, 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融合。

摘要:我国工笔花鸟画写意性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 宋代作为古代艺术文化获得高度发展的代代, 其工笔花鸟画成为古代绘画的最高峰, 宋代工笔花鸟画较为重视写意性的表现, 讲究章法, 在设色上更为富有写意性, 这对于宋代花鸟画的写意性风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性研究对于传承写意性绘画技法和表现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更为清晰的认识工笔花鸟画, 继承和发展花鸟画写意性绘画的本质, 提升人们对于工笔花鸟画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宋代,工笔花鸟画,写意性

参考文献

国画花鸟创作毕业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看中国近代美术史, 清末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了20世纪以来的绘画发展。画家们开创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脱颖而出。而任伯年便是在画坛中起到承前启后、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 以其花鸟画显示其别具一格的艺术成就, 他对人物、山水各种题材也是无所不能, 无不精湛, 对人物的“描述”神情生动有致;山水清韵别具;花卉鲜活淋漓。

一、对象的表现

任伯年的花鸟画师承宋人较多。宋代是中国花鸟画成熟时期, 在意境的营造和笔墨表现上都堪称完美。宋人喜欢花鸟小品, 虽然取材于现实生活, 但却不完全是“如实的描写”, 而是具有高度的构思在里面。画家把现实生活中物象的最精彩部分准确地提炼和概括出来, 在小品中的对象并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以《出水芙蓉》一画为例, 在技法上, 勾勒严谨, 渲染细腻, 荷花花柄挺拔, 花瓣晶莹剔透刻画出荷花诱人的花姿。荷叶一卷一舒极有节奏感, 虽取材于现实生活却是经过画家观察提炼的结果。任伯年把握了宋人这种精湛技法和对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

在色彩方面, 他继承了民间的绘画色彩, 使得对象鲜艳、明快、协调, 虽会出现红绿搭配也并不艳俗, 反倒给人亲切的感觉。任伯年的《百事倍利图》中率性的笔法和清秀的画风, 流露出了浓郁的传统文人画气氛。艳丽的设色, 带一种民间绘画中常用的色彩风味外又似有院体重彩画的韵味。画中描绘了折枝的柿子, 熟的红艳艳, “柿”谐音为“事”, 按民间的说法就是“万事大吉”、“事事如意”之意, 画作的名称也是对这一含义的说明。其早年的《仙鹤寿柏图》是为做寿人所画的。画中仙鹤与柏树在中国传统风俗中本来就有长寿的象征, 但他的表现方法却很独特。仙鹤立于画面右下方, 鹤身朝右, 头却往回看, 并且有正要踱步之势, 十分生动。最为奇特的是柏树的画法, 枝干并非笔直向上, 而是成环状向上攀延, 有一种峥嵘之势。还有将松树和鹤画在一起, 就叫作“松鹤延年;梅花上画喜鹊, 就叫“喜上眉梢”。这样题材和寓意的画, 是接受了民间现实生活中希望吉利祥和的观念体现。《瓜与葡萄》图中色彩上也是大胆的引用了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 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夸张刺激。红色的运用热烈夺目, 正如民间美术中象征的喜庆、热烈、幸福。

而后, 当时一位西洋人士成为任伯年的好朋友。他教任伯年西洋素描与速写技法。任伯年常带册子用铅笔写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埋头苦练, 画艺益精。如在《山隂》这幅画中南瓜的色彩有如西洋画般有装饰性, 在造型上有素描般的光影形成的体积感、质感。其中还在多幅画中使用白粉加其它色彩, 将原色中的明度降低。如《把酒持蟹》中, 将黑白两色与红黄做对比, 感觉十分强烈。菊花花瓣先是以淡墨勾勒, 后以白粉铺盖, 增加了花朵的立体感和层次感。紫藤的画法也是同样, 在沾满饱满的花青后在笔尖加上浓浓的白粉, 落笔后在白粉朝下, 将紫藤轻盈的体态表现得那么有质感。并且完美地把握颜料和水的比例, 在画完叶片七分干的情况下再以浓度较高的颜色或墨色勾勒叶筋脉络, 这样使得叶片与叶筋包覆地很好, 微妙的渗透, 既生动又有变化。任伯年在作品中虽然运用到了风俗化的色彩搭配, 但他学习到西方, 运用色彩非常灵活, 对比虽鲜明, 然而却协调而不生硬, 能把复杂的颜色统一起来使人感到优美活泼。

二、题材的选择

在《任伯年画册》中, 他囊括生活中繁富的素材。如荷塘、园林、竹石、花卉、蔬果、鱼鳖、虫草无所不及。轻燕在半空逆风飞翔;松树在枝藤上活跃;鸭子在荷荫下窃窃私语;幽香的紫藤;华丽的牡丹;傲骨的腊梅;淡雅的山茶散发出阵阵清香。有人评价任伯年的作品为“雅俗共赏”。一个人的艺术作品能人人看得懂, 与常人共赏同乐, 说明具有广泛的大众性。这种世俗性特征就是贴近生活, 深入生活的。

《踏雪寻梅图》是一幅很精致的作品, 所表现的内容是传统题材, 构图却十分别致, 圆形的画面按斜向的走势构图。将物象压缩在左下部分, 右上方做空白处理, 再中心最左侧加上红印和题款使得画面稳定。梅花枝干运用水墨写意法, 简单率直。还有在《桃花凫鸭》这一册页虽然也是俗物, 但是构图时出新意。为了避免伸展的桃枝过于死板或是避免平行而呆板, 于是树枝弯曲, 相互成椭圆状画面顿时产生生动感。

在笔墨运用上运用没骨法, 不拘常态, 灵活多样。在《柳塘放鸭》中, 他用轻描淡写之功描写了少年持竿划水渡河。少年的动作轻盈, 与周围的动植物相称, 充分表现出青春活泼的幽默感。

就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似曾相见的场景, 通过他的独特构思使得艺术形象足以打动观者, 力图创新的追求半工半写, 灵活多样, 富有笔墨情趣, 物象也显得生动活泼, 同时也体现出艺术家高尚的审美趣味。让观者从优美的形象中引发想象, 到达精神与物象的完美结合。

三、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作品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任伯年的花鸟画通过他的心灵的写照, 包含了“意境”的涵义。

任伯年的创作造诣吸取了五代徐熙野逸的画风及宋代典雅规整之气。他有文人画那种尚简的风格, 但这并不是单纯的对一种画风的追求, 而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实践, 对自己所推崇的审美心理的尊重。如果只把这种“简约”简单的当做一种画风来对待, 那所谓的文人画只是单纯的追求简单, 只要简单就能创造意境。但并非如此, 这样的画, 虽然看起来易学, 但是要追求到对所绘物象是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从千锤百炼中得来的。同样气韵体现人的学识修养、精神品格、个性观点等内在精神气质, 是画的根本要素。作品气韵充盈使得作品情境格调高雅深邃。而气韵的培养来自于先天的敏锐与感悟体会和后天的刻苦钻研与修炼, 同样也在于有意识的追求与发现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及不断积累, 久而久之逐渐在心中培养出一种精神气质, 然而在画对象时才能将之气韵生动。

在任伯年的花鸟画中充分体现了画面的书卷气和笔墨情趣, 仅生活中常见的蔬菜、瓜果、鸟虫, 在他笔下却淡薄幽静, 含蓄空濛, 又不失酣畅淋漓。这样的意境无不透露无可比拟的清雅之趣, 体现出作画时不事浮华的朴素心态, 是平淡中自有的天真雅致的自然之趣。

四、总结

清代末年,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即将结束, 在这样一个时期, 中国的绘画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必然的转变。长期被人所接受的文人画和院体画的特征日益淡化。但这种淡化并不意味着文人画的消失。只是文人画不再纯粹地只反映少部分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审美趣味。文人画还以实在的形式存在着, 它只是接受了世俗之风的涌入。任伯年将文人画与民间审美趣味相融合, 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国画画风。他不但没有完全遗失自己固有的, 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传统, 而且将世俗化了的文人画展现出一个新面貌, 把这种世俗性的内容发展到了极致, 一生中塑造了众多的可爱形象。

摘要:任伯年是晚清画坛的全才画家, 在花鸟画方面的成就更是斐然, 影响深远。他的花鸟画在题材上选择了民间的喜闻乐见, 他善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去捕捉那些令人产生联想和充满趣味的画面。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他的创作流露出个人的文化修养及性格气质, 刻画的形式又继承了文人画, 从而使得作品雅俗皆宜, 并开创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题材,意境,花鸟画

参考文献

[1] 周林生.清代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12

[2] 殷伟.中国画史演义[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恶意差评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