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范文

2023-09-20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范文第1篇

一、新的发展背景下世界经济呈现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世界经济也呈现了新的特点。

( 一) 全球的贸易总额呈现急剧增长趋势

有数据显示, 自WTO成立以来, 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国际货物贸易的总额快速增长,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三十。与此同时, 世界的总GDP也在快速增长, 从30万亿美元翻倍直达60 万亿美元, 增幅在百分之六。这也说明, 全球货物贸易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 二) 各国的跨国投资有所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国经济合作增多。根据世贸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 以往的金砖四国开始逐渐转变为资本输出国, 而且, 跨国投资的领域出现了新的变更, 由以往的传统行业逐渐转变成新兴行业, 如金融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这两种变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必然发展趋势下带来的变化, 不仅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同时也给以往的国际经济法带了困难。

( 三) 世界经济的区域一体化和国家集团化并存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趋势也逐渐增快, 各个区域间的贸易总额都呈快速递增的趋势发展, 这已经成为新的世界贸易发展的特征。根据世贸统计的数据显示, 在2009 年的时候, 区域贸易的协定数量就已经发展到三百个,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而且, 伴随着数量的增多, 区域间的贸易总额也在快速增加,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进来。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区域和国家必然会参与进来, 经济贸易也会不断增多, 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必然会出现更多的矛盾和摩擦, 这也给国家经济法增添了不少的难题。

二、经济全球化给以往的国际经济法带来的难题

( 一) 国际经济法涉及领域、内容的不断增多

以往各国的经济法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导致了各国的贸易合作很困难。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国的经济合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也就需要国家与国家,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规则来降低双方交易的风险, 来保证双方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在世贸组织成立以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迅猛, 在这样的情况下, 国际经济法也必将趋于统一。比如说, 世贸组织最初设定的关贸总协定, 仅涉及到双方政府的管理问题, 在之后的发展中, 这个协定增加了很多内容, 涉及的领域呈现扩大化发展趋势, 而且, 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世贸组织, 这给国际经济法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 二) 各个国家的贸易交往管理权利弱化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各国经济逐渐呈现一体化的发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 为了保证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依存也就需要更为紧密, 这也就意味着国家的主权受到约束。如一个国家在行使主权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 还需要履行国际义务, 需要考虑到决策是否会影响到别国的利益和主权, 所以, 在这样的现状下, 国家对国家间贸易的交往管理呈现弱化的趋势。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和发展

( 一) 加强各国经济法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 国际经济关系也在不断变更, 经济法作为约束经济关系的法律, 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发展。随着各种国际贸易组织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逐渐增强,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贸易组织中来, 区域间的贸易和国家间的贸易逐渐增多, 矛盾和摩擦也在显现, 这就要求各国家的经济法要慢慢往统一的方向发展, 才能保证各国间、各区域间的贸易能够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 二) 加深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融合

国家间的交往增多, 国际法和国内法都在往统一的方向发展, 二者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在国际交往的关系中,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较强的话, 在贸易关系中, 国家所具有的话语权就更强。那么相应的, 国内法对国家法的影响就更多。而且,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者也逐渐走向融合, 趋于统一。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国为了保证经济利益, 就必须要遵循国际经济法, 所以, 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下, 必须要强调保证国际经济法具有权威性, 并且适应各国的国情, 才能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保障, 进而有利于保证各国的利益, 最终达到世界经济增长的目的。

摘要: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 国际经济法也需要跟紧步伐不断的创新。本篇文章就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对国际经济法造成哪些影响进行探讨分析, 以期总结国际经济法需要怎么进行调整从而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要求。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燕生, 毕吉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 2013.

[2] 廖益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J].厦门大学学报, 2010.

[3] 杨万柳.国际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视角[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4)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范文第2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接连不断, 经济合作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经济市场受到影响, 也使得各国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市场竞争是经济体制的碰撞, 各国市场间的不断的碰撞、学习、融合, 将会展现出新的国际经济市场格局。在以全球化为背景的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政治的支持, 因此新的市场格局政治经济一体化特征明显。

2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历史意义

经济发展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了国家的强盛衰败。在各国经济体制都已健全的情况下, 国内市场基本已经稳定, 大家便将实现投注到海外市场上。国际经济贸易是一个全新的经济领域, 也给各国带来了新的挑战, 间接地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另外, 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各国为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而激发竞争意识, 与此同时, 各国为争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市场位置, 也会寻求合作, 共同发展。是竞争对手, 是合作伙伴, 这种亦敌亦友的市场竞争形势, 有利于优化国际发展环境, 局促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机制的产生, 加快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同时也带动了全球信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先进的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提高生产力, 经济为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有效保障, 同时国际化的经济发展, 也便于国家间的技术交流, 带动全球信息与技术的发展。

3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3.1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相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各国纷纷投身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洪流中, 为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位置而不断发展本国经济, 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各国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直接带动了国家间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沟通, 对国际经济与政治间的交流有所增益, 为国际政治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 国际经济的发展无法脱离政治的支持, 经济体在不断加大海外投入时, 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保护, 所以促进经济全球化与政治一体化相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3.2 国际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

在前文中, 笔者曾阐述过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信息和科学技术的提升, 反之亦然。各国信息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进行重新定义, 奠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以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互联网技术为例, 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经济合作方式, 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网络平台, 各经济体可利用网上平台进行操作, 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另外互联网是潮流元素的聚集地, 各个国家的企业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 捕捉热点元素进行商业运作, 也为国际经济企业合作找到了新的利益点。

3.3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范化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程度是证明综合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中。随着国际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张, 各国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为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国际市场的失衡, 各国有必要建立贸易机制来保证经济贸易发展的规范性。

4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策

4.1 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水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在国际的经济贸易发展仍大有可为, 对于竞争愈加激烈的国际市场, 我国应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提升信息与科技技术水平, 为国际贸易提供保障。同时, 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水平, 不再故步自封, 借鉴先进国家的经济政策, 将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技术引进来;坚持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我国的科学技术为基础, 以稳定的经济发展为依托, 积极投身国际经济贸易的洪流中, 做国际经济市场的弄潮儿。

4.2 实施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国际贸易的发展中, 各国间的经济竞争也愈加激烈, 为稳固我国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提倡实施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在国家竞争中, 许多国家采取对部分国家进行经济制约的方式阻碍其经济发展, 相较于这种制约方式, 我国选择建立互利互惠的经济环境, 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保持长期友好的经济往来, 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既能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带动全球信息科学技术的提升, 也激发了各国间的竞争意识, 优化国际发展环境, 但在发展中我们仍有诸多限制。为了国际贸易更好的发展, 我们应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加深经济与政治的结合, 向趋势多元化与经济体制规范化发展。

摘要:自上世纪末以来,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这一经济发展趋势不仅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贸易交流, 也实际性地推动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但频繁的国际化商贸往来对经济体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所以本文我们将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对国际经贸的未来态势进行分析与预判。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沈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的制定[J].商情, 2017 (27) .

[2] 李玉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 2018 (8)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范文第3篇

一、全球化的发展特征

1、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经济贸易交易方式已经不满足于只进行面对面的交易, 在此背景下, 互联网应运而生,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各种行业的传统模式发展, 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经济带动着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等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为其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的交易平台。例如, 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查询自己的银行账户和进行预约服务, 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随意查询自己想要了解的金融知识, 互联网平台上关于金融方面的信息一应俱全, 这对于人们了解金融业和参与金融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2、促进了境内外电子商务合作的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展的越来越密切, 在此情况下, 若想跨越距离障碍保持这种友好的邻国关系, ,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联络,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商品企业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商品, 还可以向亿万的国外朋友推销商品, 这种跨越距离、跨越民族、跨越语言的跨境电商营销交易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越来越繁荣, 促进了国内外共同的经济发展。

3、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已经发展成国际性的重要行业, 我国很多人进行出口贸易、海外投资、在海外建立企业, 在我国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也存在许多国外的企业, 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越来越繁荣, 国与国之间的金融业往来频繁、关系密切, 从而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国际性金融市场, 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金融业的发展的特点

1、金融业的发展推动者相关金融企业进行联合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此期间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此背景下, 金融业的相关企业, 如银行、证券公司、股票公司、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相当频繁, 他们之间的合作也是联合发展的, 久而久之, 相关的金融企业互相扶持发展, 不仅带动着自身经济的发展, 在此同时还引领着相关企业的发展, 从而形成一条互利的关系链, 带动着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

2、金融业的发展影响着全球汇率的变化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金融才是经济的发展核心, 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 金融业掌握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动态, 任何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有可能通过金融业的变化影响到国内外的货币问题。例如, 因经济市场动荡引发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未导致国内商品的价格不稳定, 影响我国货币兑换值和汇率, 在这方面来说对于一些做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说, 交易数额会因此变得不稳定, 导致国内外的经济市场因此而发生变动。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经济的变动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金融化发展,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的金融化发展。

3、金融行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型金融人才

金融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近些年金融业的发展前途如此光明不仅是政府对于经济的大力支持, 还在于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 国家、企业为金融企业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就国家来说, 国家规定许多高校设立电子商务、国际金融、货币银行、会计等专业为我国大学生传输专业的金融知识, 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能力, 使其能在进入社会之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为用人单位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目前社会上也存在许多金融知识培训班, 一些想要参与金融行业的人在没有专业的金融知识之前可以报个速成班对自己加强一下培训, 让自己更加了解金融行业的发展模式, 在此循环过程中, 无形中为社会中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性金融人才, 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型人才支持。

4、金融业为人们的经济提供保障措施

在金融业发展中, 金融的发展带动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在人们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 资金的安全问题得到了保障, 银行就是一个为人们提供理财服务、储存服务、贷款服务等等的有保障的国家单位, 在金融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 银行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为人们的经济安全问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小结

总而言之,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中国经济的金融化也在各个方面有所发展, 金融业的发展在中国市场经济结构中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不仅带动着国内经济的增长, 也带动着与中国有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发展,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球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处于直线上升期间, 国家内部的企业市场结构处于相对形成和完善期,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来往越来越频繁, 在此背景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形成, 为以后我国的经济的金融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我国的银行、股票、证券、保险、房地产等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与条件。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中国经济,金融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慕濒, 诸葛恒中.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金融化:涵义与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3, (01) :122-138.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范文第4篇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经贸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跨国广告日益普遍,广告翻译也就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广告翻译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本文从顺应的角度提出了广告语言和广告翻译中的技巧:顺应文化、消费者价值取向、消费者心理、语言现实等方面,赢得消费者的理解和认同,以使广告产品得到更大范围的流通和被接受。

关键词: 顺应性广告语言广告翻译运用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当中。这一经济发展趋势深深影响着翻译界。随着国际化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加,广告翻译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翻译者会发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跨文化交际。

然而,广告翻译谈何容易,理论界对广告翻译该用“翻译”还是“改造”还在犹豫不决。对广告的翻译,除了对译者有语言、专业、文化的知识要求外,还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作指导。我认为,顺应论是沟通广告语言与广告翻译的桥梁, 这一理论也为广告语言及广告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Verschueren 顺应性理论

语用学的语言顺应性是在 1999年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提出。Verschueren在考查语言使用中接受了达尔文的选择与适应的思想,创造性地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与语言运用实际相结合,从顺应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他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语言。”语言使用者一旦使用语言,他就要不断地根据语言的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这三种特性对语言作出选择。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但是语言交际不是一个静态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商讨和顺应的过程。商讨性说明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进行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是指语言能使其使用者从其所提供的可选项目的范围之内作出商讨性的语言选择和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顺应性理论深入探究了人类使用语言的心理机制和动机,以及社会化的作用,为语用学研究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及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顺应性理论对翻译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将顺应理论用于翻译理论研究并用其理论成果来指导翻译实践,实际上是发展语用翻译理论的一种新尝试。

二、广告语言与顺应

(一)对文化的顺应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总模式。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产品要成功地被消费者接纳,并得到市场的认可,其广告语言就必须顺应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审美倾向等各种文化现象。例如:我国有一电池品牌叫“白象”和电视机品牌“孔雀”,在出口这些产品到英语国家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whiteelephant”和“peacock”,这是因为在英文中“white elephant”是指大而无用的物品,“peacock”被认为是一种很脏的鸟,意味自满和自负。因此,广告译者必须同时具备汉英双语的语言知识,包括构词法、词源学、俚语、禁忌语、词语比喻意义和引申意义等方面的常识,翻译时应重点考虑顺应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

(二)对消费者的价值取向的顺应

广告的语言必须适应消费者的社会价值取向,即要顺应消费者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及言语规范等。例如:从众心理在中国有较深的影响,虽然现在有所改变,但在商品选购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人沿袭从众的习惯,所以不少广告商以此为诉求点,在广告中渲染这种群体行为,例如:“风雨十年,百万消费者口碑见证”,“百喝不厌气味芬芳,深受大众喜爱”,又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统一的思想和权威,在广告语中常有“国家部优”、“获得国家××金奖”、“国宴饮料××优质天然矿泉水!”等广告字眼和形式,以“权威”作为支持和论据。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将现实摆在第一位,好的广告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产品功能的高品质认证、吸引消费者的情感、充分利用孩子可爱的一面,例如:A.The charisma of Filipina,it comes from somewhere within. And it shines on every flight(菲律宾航空公的魅力,来自内在的本质,在每次飞行中熠熠生辉)B.We’re hidden in a garden of vegetables where you’d never expect.In a Pie.(我们在你想不到的地方藏了整个菜园的蔬菜,就在馅饼里) C.Let your children in on a world of wonder:Things of Science.(让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奇异的世界里)。

(三)对消费者心理的顺应

广告语言不但要顺应一定的文化语境,而且必须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作出相应的调整,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蕴藏着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形成了以“吉庆”、“仁爱”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心理。例如:“金六福” 酒,例如服饰品牌“Goldlion”(金利来)气势恢宏,无论是“Gold”还是“Lion”都显示着“至尊”与“至强“。这样尊贵的命名满足了男性实现自我、成就梦想的心理需要。事实上,许多我们熟悉的商标都对人们心理上作出了成功的顺应,如“Safeguard”(舒肤佳)顺应了大众在心理上的安全需要。

(四)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现实的制约。广告词在音、形方面,应避免杜撰读音拗口或者音韵不美的词语,尽量使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的商标词能充分利用语言的形象、音韵、修辞等手段增添更多的色彩和生命力。例如:“Clean &Clear”(洗面奶商标)就充分结合了英语音、形、义的特点成功地锁定了无数女性的目光,一方面,“Clean”和“Clear”发音相似,读起来铿锵悦耳,另一方面,它们拼写相近,显得对称平衡。另外,不管是“Clean”,还是 “Clear”,都给人留下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的印象,这个商标名通过对语言的顺应,达到了 “音美”、“形美”和“意美”的境界。

三、广告翻译与顺应

翻译活动是一种类似但更加复杂的不断选择的过程,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语用顺应论不仅可以将翻译理论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而且应在动态顺应、意识程度等方面的探讨,为拓宽翻译研究的发展空间带来诸多有意的启示。毫无疑问,广告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类型,同样能从顺应论中获得极大的启示,但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翻译不仅要符合一般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吸引人们注意该商品广告,并且激发人们购买的欲望和促成购买的行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广告翻译必须对目的语的语境作出一系列的动态语言顺应。因此,顺应论对广告语言的理论指导同样适合广告翻译。

(一) 顺应目的语的文化习惯

译文读者能否像原文一样顺利获得大致相同的理解与感受,取决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充分了解、考虑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语言文化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并在译文中作出动态的顺应。一些广告语中的商品名和习惯用法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折射出文化、风俗、经济、政治、宗教和人文美学。例如:曹州圣酒的广告:“曹州城内有一隅首,名曰‘尤之女’。据说尤之女酿得一手好酒,偶被孔子一饮,赞曰:至贤至美!故得名‘圣酒’。”原文翻译为: There is an intersection named “Girl Youzhi” in Caozhou City. The story goes that Girl Youzhi made good king liquor,which Confucius drank by accident. He pionted this liquor to be a delicious one. So it got its name as Liquor “Shengjiu”.由于Confucius并不是外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因此应该予以补充:the great ancient Chinese educator。“至贤至美”翻译成“a delicious one”也不能表达其文化内涵,“至贤至美”指的是“酒之上品”,可翻译为“excellent”。至于“圣酒”有着特殊的含义,其音译为“Shengjiu”完全无法表达出这种特殊的内涵,因此应译为“Saint Liquor”。

(二)顺应目的语读者的价值取向

广告翻译中,对目的语价值取向的考虑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而导致价值取向的截然不同,如中国人相信权威而西方人则尊重事实,中国人强调集体合作而西方人则注重个性特征。因此,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对价值取向作出动态的顺应。例如爱立信公司的移动电话广告其英文是“Make yourself heard”,其中文广告是“理解就是沟通”,从字面上看,这两则宣传同一产品的广告毫不相干,但却顺应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三)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需求

正如广告创作必须顺应消费者的心理一样,广告翻译也应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心理需要和感受,以便从情感上说服消费者,从而使其产生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以Coca-Cola为例,当该产品的中文译名是“蝌蚪啃蜡”,不但不能使消费者对该产品产生购买的欲望,反而会在消费者的心里产生负面影响。后来改译为“可口可乐”,使人一看到就会联想到很好吃或者好喝的东西。

(四) 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

广告翻译要根据目的语定位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对语言进行多方面的选择,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并同时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观念、意识、语言态度、语言意而作出相应的动态顺应。在句式方面,英语广告中经常使用祈使句、疑问句、省略句和条件句,当我们把中文广告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必须对相应的中文句式作出顺应。例如:“喝一杯即饮柠檬茶令你怡神醒脑。”译文是“A Glasss of Instant Lemon Tea Makes You Refreshing”,这则广告的中文句式是感叹句,而译者却把它改成了陈述句,很明显,译文的表达效果不如原文,如果将疑问句和感叹句一起使用,广告效果将大大加强,我们不妨将译文改为:“For Refreshment?A Glass of Instant Lemon Tea!”

顺应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顺应论应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对象和交际目标的一致性。以上的分析和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广告语言还是广告翻译都必须顺各种语境才能达到广告的目的。语言顺应论为广告翻译研究带来了新思路,开拓了新视野。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7.

[2]黄成夫.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顺应理论研究[J].学术论坛,2006,(12).

[3]陈琳霞.模糊数字英译的顺应性原则[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4]汪智彬.论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前沿,2008,(11).

[5]王征,付铮.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科技信息,2008,(27).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范文第5篇

经济全球化最初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扩张。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是由资产阶级开辟和推进的,他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资本主义萌芽于11世纪西欧,随着工业革命,旧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逐渐被社会化大生产取代,生产力得到解放,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市场上商品繁多,人们在物质资料方面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一些商品在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基于资本需要不断增殖的本性,资本家逐渐打开国门向海外寻找市场,由此,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19世纪末的国际投资使市场经济从少数国家扩展到多数国家,形成了较为完整意义上的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使生产关系不断变革。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影响上层建筑,最终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封建社会,为往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直到现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进行博弈,关键在于提高生产力。

二、经济危机及生态危机反映的根本问题

当代经济危机在生成路径和结果方面体现出新的特点,但其生成和演变的基本逻辑并没有改变,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激化。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不能适应的程度,只有通过以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方式,即消灭生产力的方式,去缓解经济危机。

对于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为这是经济危机的一种转化形式,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积累方式紧密相关,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受力之间的矛盾。生态危机仍然是经济危机,只不过它是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甚至绝对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触碰到它最后的绝对限度,即自然的限度。由此可见,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都是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本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努力抓住机遇,利用好生产关系比发达国家更适应生产力这一优势,努力提高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逐渐占据优势。

三、不均衡发展及逆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并非在全球范围内均衡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著名积累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但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主要反映在南北问题和东西问题两个方面。就南北问题而言,全球化产生了一批新兴经济体,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群体性崛起,但与之同时,一批被边缘化的国家也随之产生。而东西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逆全球化风潮是全球化进程中出现公平问题和不平衡发展的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英国“脱欧”,特朗普政府推出TPP,极右势力给一些欧洲主要国家在政治生态方面的冲击,反映出逆全球化思潮在西方国家已经泛滥。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近年来也有不同程度的抬头,反映了逆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普遍现象。

以上现象折射出经济全球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都想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由于实力不同,真正的公平难以实现。这一现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想要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可在起国优势、资本管理、市场制度、政府宏观调控等上层建筑方面做出努力,但核心还在于提高生产力水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

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断论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一旦在科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一定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难以想象1的进步。因此,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因素。

(二)劳动者素质

法国物理学家普郎克说:“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艇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种内在统一的科学培育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它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马克思也曾经明确提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将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精神生产力中,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社会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这些精神成果,一方面以目的状态存在,另一方面也化成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且无形形式渗透进物质生产过程中。由此可见,劳动者素质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利用后起国优势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不均衡发展及逆全球化等挑战,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学对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进行分析,揭示经济危机及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以及分析在不均衡发展及逆全球化挑战之下,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不均衡发展,逆全球化,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 马慎萧,段雨晨,金梦迪,李彬,田佳禾,金山,兰楠.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03):122-154.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范文第6篇

1.1 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组建了经济发展平台, 合理运用这一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 我国还帮助一些非公有制经济, 并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进行有效融合。所以, 民营经济可以运用国家的一些政策扶持, 推动自身进一步发展, 努力地与公有制经济协同发展, 进而推动自身的不断进步, 这是需要处理的第二大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竞争一些状况的出现, 使整个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 这些状况一来严重阻碍了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又推动其进一步改进。

1.2 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 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紧密,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 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 国外大部分产品开始进入我国, 并在我国市场中占据很大比例, 所以民营企业的商品要想取得不断发展就要出口到世界, 不断开拓市场, 这是民营经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内许多产品都开始慢慢出口到世界各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 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国际化, 并逐渐加快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脚步, 进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在我国, 国家政府对民营经济越来越重视, 并对其提供了很多政策扶持, 同意这些民营企业对外开放, 所以, 民营企业可以运用中国入世这一良好机遇不断发展, 但是没有对机遇进行有效掌握及合理运用, 就会对其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3 民营经济的信誉度较低

信誉度不高是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 特别是有些企业现在实行“开门迎客, 关门打狗”的行为, 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 只重视眼前利益, 进而为民营经济行业的优化产生的严重损害。一系列问题都是民营经济本身信用体制不够健全所产生的, 一是由于一些民营企业纳税意识淡薄, 运用做假、提供假的报表进而出现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 没有可用性进而达到偷税漏税的效果;二是民营经济本身法律意识淡薄, 大部分企业在运营中鼠目寸光, 只重视眼前利益, 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等行为, 制造假冒伪劣商品, 滥竽充数, 进而使消费者对其信任度大幅下降。严重的有些企业出现拖款或不付款的情况, 出现供应商不信任等情况;三是民营企业经济内部信用度极差, 例如一些企业领导层不遵实诺言, 发生拖欠或克扣工作工资的情况;或者一些职业经理人直接跳槽, 暴露了原有企业的私人信息等, 导致人们对私人经济的认知出现偏差。

2 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金融环境

首先, 政府要为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合理运用生产要素、保证市场竞争的平等性及同样享有法律保护而创造制度氛围。从而构建平等自由竞争的市场氛围。制定合理的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制度, 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分配。还要加大制度民营经济法律法规力度, 对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其次, 对金融体制进行不断改革, 加强扶持民营经济。对于我国民营经济的多样性, 制定多层次的多融扶持系统。我国民营经济要走出融资的困境, 不仅要依靠大型商业银行, 还要依靠有关金融部门。以实践经验为依据, 融资金融部门对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情况具有一定的经验, 所以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2.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 只有使民营企业本身优点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 通过对市场需要进行分析为产品生产提供方向, 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加大产品竞争力度。对已有设备进行改进, 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装置。并且, 对过去的生产技术进行不断改进, 运用新技术、工艺及装置制造出高精尖产品。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使产品本身竞争力不断提升, 进而使企业整体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进而为更好的融资奠定基础。其次, 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我国民营企业要聘用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 制定有效的现代企业体制。加强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观念, 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 加速各项制度改进, 探索出符合自身的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企业制定各项体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民主化决策方式。同时, 为了更好地促进融资, 要提高自身的信用度, 对自身平时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有效规范, 注重长远利益, 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并加大与银行等金融部门之间的交流, 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

3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民营经济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 而通过其顽强的生命力使这些困难得到有效处理, 进而促进其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 民营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经济的发展效率非常高, 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 在详细的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还需要处理许多问题, 例如融资难、战略定位等, 出现民营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不符合潜在增长,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严重阻碍, 所以, 本篇文章站在民营经济实际运营角度, 对现代民营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状况进行简单论述, 并制定处理问题及促进民营经济有效发展的对应决策。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主要问题,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文生.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难点、重点及对策问题研究[J].经济界, 2017 (6) .

[2] 罗宗贤.浅析现代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 (中英文) , 2017 (19) .

[3] 张子璇.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25) .

上一篇:扬州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总结范文下一篇:书画展范文